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顱腦CT掃描技術顱腦CT檢查多采用橫斷面掃描,亦稱軸位掃描。適用于腦瘤、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顱內炎癥、先天性顱腦畸形、術后和放療后復查,以及對一些腦實質性病變等檢查。(一) 橫斷面掃描掃描技術: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頭置于頭架中,下頜內收,以外耳道與外毗的連線,即聽毗線(簡稱OML)為基線;也有用聽眶線,即眶下緣與外耳道的連線;或聽眉線,即眉上緣的中點與外耳道的連線為基線的。掃描時從基線開始向上掃描至頭頂。一般掃描12層即可。多采用掃描層面與基線平行的掃描,25cm的掃描視野,層厚10mm,間隔10mm,256x256或320X320矩陣。腦部掃描應注意一定要包到頭頂,此區(qū)域是顛癇病灶的好發(fā)部位。對后顱窩及橋小腦角區(qū)的病變。描層面應向頭側傾斜與OML成15”夾角。掃描發(fā)現(xiàn)病變較小時可在病變區(qū)域作重疊掃描或加薄層掃描。圖像顯示:觀察腦組織窗寬選擇80—100,窗位35左右。對腦外傷及與顱壁相連的腫瘤,均需同時觀察骨組織,即窗寬為1000,窗位為300左右,以確定有無顱骨骨折及顱骨破壞。對耳鳴患者及疑橋小腦角區(qū)病變者,應調內聽道骨窗,以觀察內聽道口有無擴大。(二) 增強掃描在平掃的基礎上,對懷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腫瘤性的病變,均需加增強掃描。掃描前準備:患者增強前4—6h空腹,且做碘過敏試驗呈陰性者,方能實行增強掃描。掃描技術:掃描條件和參數(shù)同軸位平掃。以2.5—3mL/s的流速靜脈注射造影劑50mL,再對平掃范圍進行掃描。圖像顯示:觀察圖像的窗寬、窗位同平掃圖像??衫霉鈽藴y量病灶大小和CT值幫助診斷。(三) 冠狀面掃描主要用于鞍區(qū)病變的檢查。也適用于大腦深部、大腦凸面、接近顱底的腦內和幕下病變的顯示。掃描技術:患者仰臥或俯臥位,頭部過伸,即采用檢查顱底的頂頦位。先攝取頭顱側位定位片,根據(jù)掃描層面盡可能與OML垂直的原則,傾斜掃描架,選擇掃描范圍及層厚層距。掃描鞍區(qū)應根據(jù)掃描層面盡可能與蝶鞍后床突平行或與鞍底垂直的原則,視蝶鞍大小選取1—3mm層厚和層距,512x512矩陣,掃描視野25cm。常采用直接冠狀位增強掃描方式,從蝶鞍后床突掃描至前床突。增強方法同軸位增強掃描,注射造影劑后,即對鞍區(qū)行冠狀面增強掃描。圖像顯示:觀察冠狀面圖像窗寬選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術(改變視野為15cm)觀察鞍區(qū)。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術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顯示出體積僅數(shù)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許多間接證象,對大的垂體瘤可分辨其與血管的關系。因此成為診斷垂體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四) 腦CT血流灌注掃描CT灌注成像可以在腦缺血性卒中發(fā)作的超早期顯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動態(tài)觀察腦內缺血性病變的位置、范圍及程度等腦血流動力學變化。其不足之處是現(xiàn)在臨床應用中的主流機型只能進行單一層面的檢查,對病變的全貌缺乏足夠的了解。而近兩年推出的多層螺旋CT(MSCT),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并有望能部分替代MRI和EBCTo1.掃描技術:常規(guī)進行10mm層厚,10mm間隔的顱腦CT軸位掃描,選定某一層面為重點觀察層面,然后以2.5—3mL/s的流速靜脈注射造影劑50mL,注藥的同時對選定層面進行持續(xù)30—465的單層連續(xù)動態(tài)掃描,最后進行常規(guī)軸位增強掃描。2.圖像顯示:在病變測及對測相應部位選取興趣區(qū),獲得興趣區(qū)的時I'——密度曲線,通過增強掃描前后不同時相的CT圖像的動態(tài)變化來觀察腦組織的血液動力學狀態(tài)。(五) 腦池造影CT掃描對于橋小腦角、腦干以及鞍上池區(qū)域的病變,CT掃描有時不能明確診斷,可輔以腦池造影檢查。由于MRI對幕下小腦的病變、橋小腦角的病變,診斷微小聽神經瘤和管內聽神經瘤有其獨特優(yōu)勢,且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病人易接受,現(xiàn)巳取代腦池造影檢查。1.掃描技術:檢查前6h空腹,患者側臥經腰穿,注人5—8mLOmnipaque或氣體3—5mL。拔針后,根據(jù)所用造影劑決定掃描體位;如采用水溶性造影劑時取膝胸臥位,即頭低腳高位。頭低30-60o角,l—3min后在頭低5—10o角或俯臥位的冠狀掃描方法進行掃描。如欲觀察腦脊液的動力變化,于注人造影劑后2、6、12、24h進行掃描,必要時可于48h或72h后掃描。采用氣體造影劑檢查橋小腦角區(qū)時取頭高腳低位,拔針后將上身慢慢抬高,注意保持側臥姿勢,使人體矢狀面與檢查臺面成45o角,2—3min后,患者感到患側耳脹,即令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頭向健側傾斜15。角,對顳骨進行薄層掃描。先作患側掃描,再掃描健側對照。2.圖像顯示:可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圖像,觀察聽神經瘤窗寬為2000,窗位250—400左右;觀察鞍上池窗寬500—1000,窗位±250左右。(六)CT腦血管造影隨著螺旋CT進人臨床,由于短時間內完成大覆蓋容積的連續(xù)掃描,加上計算機后處理功能的提高,使得CT血管造影成為可能。眾多資料表明腦CTA在診斷腦動脈瘤及腦血管畸形方面,有較高的陽性檢出率和確診率。特別是直徑在5—32mm的動脈瘤均能予以滿意顯示,且與DSA結果一致。作為一種無損傷性,且安全可靠的血管檢查手段,腦CTA對動脈瘤的診斷極具實用價值。掃描技術:單一的腦CTA檢查是不足的,首先應進行常規(guī)顱腦CT平掃,以確定病灶位置。CTA掃描前的準備同顱腦增強掃描。再在頭部側位定位片上選擇掃描范圍,一般從鞍底開始至病灶區(qū)結束。采用螺距Pitch為1或1.5,層厚lmm,重建間隔0.5mm,512x512的矩陣。以3.5mL/s的流速快速靜脈注射造影劑100mL,注藥后15—18s開始腦CTA螺旋掃描。掃描結束后再行常規(guī)顱腦增強掃描,這樣即可以了解血管的情況,又可以了解血管之外的顱腦內諸結構的情況及局部病灶的情況;圖像顯示:掃描所得到的CTA原始圖像可在操作臺或工作站(Indy—workstation)上進行MIP重建,去掉骨組織及其他高密度影,以顯示血管。旋轉MIP圖像多角度觀察顯示血管情況。還可充分利用CTA原始圖像進行MPR重建以及3D重建,讓人們從二維及三維立體概念上獲得更多的診斷信息。眼部CT掃描技術眼眶CT檢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診斷,對限內腫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的診斷有特殊價值。也用于眼外傷和眶內異物的檢查。常規(guī)采用軸位平掃,必要時可加冠狀面掃描。對浸潤性病變的定位及病灶血供情況的了解可加增強掃描。對眶內靜脈曲張可行加壓檢查,即將頸部用血壓計加壓至40mm汞柱,再行掃描檢查。(一) 橫斷面掃描1.掃描技術: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雙眼平視前方節(jié)描時眼球不要轉動,以聽毗線為基線,從基線下h處向上掃描至眶上壁;或在頭部側位定位片上設定掃描范圍,從眶下壁掃描至眶上壁。也有用聽毗線與外耳道為交點,向下轉10°角為基 二£:壬一;『;二二線,對顯示視神經及眼肌更佳。掃描層厚2—3mm,間隔2—3mm,512X512 ?.一矩陣,掃描視野25cm。IB%A圖像顯示:觀察眼球顯示軟組織,窗寬為300,窗位30左右;顯示骨質圖像ymggg時窗寬為1000,窗位350左右。也可采用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技術觀察眼眶細節(jié)。(二) 冠狀位掃描當病灶位于眶上、下壁時,為更好地顯示眶壁骨質破壞的情況,可加冠狀面掃描。掃描技術:患者取仰臥位或俯臥位,頭過伸,在頭部側位定位片上,以掃描層面盡量與聽毗線垂直的原則,從眶尖或中顱窩掃描至眼瞼。掃描層厚、間隔與軸位相同。圖像顯示:窗寬窗位顯示同軸位掃描。冠狀面掃描圖像也可通過計算機多平面重建獲得。雖然圖像不如冠狀面掃描所得圖像清晰,但可免去掃描操作。耳部CT掃描技術高分辨力CT裝置可清楚顯示中耳及內耳結構,適用于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腫瘤性病變、顴骨外傷等檢查。常規(guī)橫斷面掃描,無需增強,必要時可加冠狀面掃描。由于顴骨內結構排列方位不同,在不同位置的層面上顯示程度有差別,因此應根據(jù)具體要求選擇較適當?shù)臋z查位置和角度。(一) 橫斷面掃描掃描技術:患者仰臥,在頭部側位定位片上,以掃描層面平行于外耳道與眶下緣的連線,對顯示錘骨和鉆骨的關系、鼓竇人口、耳蝸、咽鼓管、頸動脈管、頸靜脈孔、舌下管等顱底結構好。若取掃描層面平行于外耳道與眶上緣的連線,即掃描層面向頭側傾斜與聽毗線成13o夾角,則對面神經水平段和膝部、外半規(guī)管、卵圓窗、圓窗和前庭導水管等顯示較好。掃描視野為25cm,掃描層厚lmm,間隔lmm,且采用高kV,高mA,大矩陣760X760的高分辨力掃描。從外耳道掃描至巖骨上緣。圖像顯示:所得圖像作單耳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處理。觀察圖像窗寬為2000-4000,窗位-100S400。采用螺旋CT掃描還可利用仿真內窺鏡及3D重建技術觀察中耳錘骨及鉆骨情況6-29)。(二) 冠狀面掃描掃描技術:患者仰臥或俯臥,頭過伸,力求頭部兩側位置對稱,以利雙側對比觀察。在頭部側位定位片上,以掃描層面平行于下頜升支后緣,從外耳道前壁掃描至乙狀竇前壁??奢^好顯示外半規(guī)管、鉆蹬關節(jié)及欽骨與卵圓窗的關系。掃描層厚lmm,間隔lmm。掃描條件和參數(shù)同軸位掃描。圖像顯示:觀察圖像與橫斷面掃描相同,對于某些細小結構,可加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術觀察。鼻和鼻竇CT掃描技術鼻和鼻竇檢查適用于鼻竇腫瘤、炎癥外傷等。通常采用冠狀位掃描方法,能整體性觀察鼻腔及周圍結構,對鼻竇病變的上下關系顯示較為滿意。對齒槽、胯部、眶底、篩上頜竇角和前顱窩底的顯示均以冠狀面掃描為好。鼻骨冠狀面掃描常適用于一側鼻骨骨折,而健側鼻骨挺直高聳,遮擋患側鼻骨骨折線,旦骨折處無塌陷,使普通X線側位片檢查極易漏診的情況。(一) 冠狀面掃描1.掃描技術:可取仰臥頭過伸或俯臥頭后仰位。在頭部側位定位片上,以掃描層面盡可能與聽毗線垂直或平行于上頜竇后緣為原則,從蝶竇掃描至額竇。掃描視野25cm,層厚5mm,間隔5mm,512x512矩陣。對懷疑腦脊液鼻漏的患者應以層厚1-2mm,間隔l-2mm的薄層掃描尋找漏口。對鼻骨外傷懷疑鼻骨骨折的病人,以掃描層面平行于鼻根至鼻尖的連線,層厚2Zmm,間隔2mm,512x512矩陣,沿鼻背部作冠狀面掃描。2.圖像顯示:觀察鼻竇選擇軟組織窗寬300-400,窗位40和骨組織窗寬1000,窗位300左右。也可選擇窗寬2000-3000,窗位-200-100左右,對篩板、蝶竇及額竇分隔顯示更佳。鼻竇圖像經再次骨組織重建放大處理后,對提高圖像的清晰度、病變內部密度差、顯示細致解剖,以及微小病變的能力效果更佳。(二) 橫斷面掃描常作為既要觀察鼻咽部又要觀察鼻竇的檢查方法?;虿荒苓m應冠狀面掃描體位者。掃描技術:患者仰臥,先攝取頭顱側位定位片,使掃描層面與硬跨平行,從硬胯開始向上連續(xù)掃描至額竇。掃描層厚為5mm間隔5mm,512X512矩陣。圖像顯示:選擇軟組織窗寬300,窗位15-30左右觀察鼻竇。必要時用骨窗觀察骨結構。(三) 仿真鼻竇內窺鏡掃描掃描技術:檢查方法及掃描范圍同鼻竇橫斷面掃描,采用層厚lmm,重建間隔lmm,螺距PitCh為1或5的螺旋掃描。圖像顯示:所得圖像在工作站上利用仿真內窺鏡技術觀察。面部CT掃描技術主要用于檢查鼻咽部腫瘤、放療后復查,以及腮腺腫瘤和炎癥病變等。對鼻咽部檢查常規(guī)橫斷面平掃。也可作直接增強掃描,以提高病變組織與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密度差別。對腮腺的檢查則需要平掃加增強掃描。(一)平掃掃描技術:患者仰臥,在頭顱側位定位片上,掃描鼻咽部以掃描層面與硬跨平行,從鞍底掃描至硬跨上緣。層厚2-3mm,間隔2-3mm,512X512矩陣,掃描視野25cm。掃描時囑咐病人不要吞咽,平靜呼吸。掃描腮腺以聽毗線為基線,從外耳孔掃描至下頜角支部。層厚可選用5mm,間隔5mm,512X512矩陣。圖像顯示:顯示圖像選擇軟組織窗寬300,窗位30-40左右。觀察鼻咽部還需調骨組織窗觀察顱底有無骨質破壞(二) 增強掃描掃描技術:掃描前4-6h空腹,且碘過敏試驗呈陰性。掃描范圍及層厚、間隔同軸位平掃。以2.53mL/s的流速,快速團注造影劑50mL,即行連續(xù)掃描或螺距Pitch為1的螺旋掃描。圖像顯示:觀察圖像的窗寬、窗位與平掃圖像相同??衫霉鈽藴y量病變大小和CT值。(三) 顏面部3D掃描3D成像技術立體顯示顏面部的病變、骨折,為術前診斷提供出有價值的信息。掃描技術:在頭部側位定位片上,掃描范圍應包括眉弓至整個下頜。采用層厚3mm,重建間隔1.5-3mm的薄層螺旋掃描。圖像顯示:所得圖像在工作站上進行3D骨重建,以顯示整個面骨,并旋轉3D圖像多角度觀察。喉部CT掃描技術喉部CT用于檢查喉部腫瘤和喉部損傷。多用橫斷面平掃。掃描技術:患者仰臥,下頜稍仰起以使喉腔中軸與掃描線垂直。在頸部側位定位片上,掃描層面從會厭掃描至聲門下1cm,即從舌骨掃至環(huán)狀軟骨下緣1cm。掃描層厚2.5-3mm,間隔2.5-3mm,512X512矩陣,掃描視野25cm。采用連續(xù)掃描或螺距Pitch為1的螺旋掃描。病人可在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進行檢查。亦可采用屏氣檢查減少頸和口底部的掃描偽影,但會使下咽處于塌陷狀態(tài),從而影響該部位病變的診斷。有讓病人掃描時連續(xù)發(fā)“E”,可較好顯示聲帶、梨狀窩尖端、咽后壁及構會厭襲的形態(tài)和病變。圖像顯示:觀察喉部采用軟組織窗寬300-400,窗位35左右。所得圖像經冠狀面、矢狀面重建與軸位像互補。亦可采用仿真內窺鏡技術,提高喉部病變診斷率。頸部CT掃描技術頸部有大量軟組織,如肌肉、筋膜、軟骨、淋巴組織及血管等,CT平掃多呈中等密度,因此,頸部CT檢查時常使用增強檢查,以提高病變組織與鄰近正常軟組織間的密度差別。(一) 平掃掃描技術:掃描時病人取仰臥位,頭部稍后仰,使下頜支與檢查面垂直。先攝取頸部側位定位片,選擇掃描范圍從胸腔人口至下頜角。掃描層厚10mm,間隔10mm,512X512矩陣。采用連續(xù)掃描或螺矩PitCh為1的螺旋掃描。圖像顯示:觀察頸部窗寬300,窗位30左右。(二) 增強掃描做好增強前準備后,在平掃的基礎上視病變區(qū)大小,可選層厚3-5mm,間隔3-5mm的薄層增強掃描。(三) 頸部CTA掃描頸部CTA掃描可協(xié)助診斷頸總動脈狹窄或擴張,動脈炎及動脈畸形等。掃描技術:患者仰臥,頭后仰,使下頜支與檢查床面垂直。在頸部側位定位片上,確定掃描范圍從頸6、7椎體向上掃描至顱底。掃描層厚2mm,重建間隔1.5mm,512x512矩陣,25cm掃描視野,螺距Pitch為l-1.5。以3mL/s流速,靜脈注射造影劑100mL,注藥后13s-18s即行頸部CTA掃描。圖像顯示:所得CTA圖像經最大密度投影(MIP)以顯示頸A血管。并旋轉角度多方位觀察甲狀腺CT掃描技術用于檢查甲狀腺腫瘤、炎性病變等。多采用橫斷面平掃再加增強掃描的方式。掃描技術:檢查前4-6小時空腹,并碘過敏試驗呈陰性?;颊呷⊙雠P位,頭稍后仰。在頸部側位定位片上,掃描層面從第5頸椎下緣掃描至第1胸椎。掃描層厚5mm,間隔5mm,512X512矩陣,34cm掃描視野和25cm視野顯示。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行連續(xù)掃描或螺距Pitch為1的螺旋掃描。增強時,靜脈快速團注造影劑80-100ml后,即對平掃范圍行增強掃描。掃描條件及參數(shù)與軸位平掃相同。圖像顯示:選擇窗寬300,窗位30左右觀察甲狀腺。并測量病灶大小及CT值胸部CT掃描技術胸部CT掃描可以用來觀察肺、縱隔、氣管、支氣管和大血管的情況,對普通胸片不易顯示的區(qū)域,如胸膜下,近橫隔區(qū)和縱隔旁的病變效果最好。它不僅可進一步確定平片上發(fā)現(xiàn)的病變部位和性質,還可以用于尋找平片上未能發(fā)現(xiàn)的病灶。胸部CT檢查一般可不需增強掃描。若觀察血管性病變,如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主動脈炎、肺動脈栓塞;區(qū)分縱隔內較小的腫塊或腫大淋巴結等,需要觀察其造影增強效果時,可直接做增強掃描。(一) 普通掃描1.掃描技術:胸部掃描取仰臥位,雙手高舉過頭,以減少肩部及兩上肢對胸部的掃描偽影。以胸鎖切際為定位標志,掃描前先攝取胸部正位定位片在定位片上選取掃描范圍從肺尖至肺隔角。一般掃描層厚10mm,間隔10mm,512x512矩陣,35—40cm的掃描視野。掃描時采用吸氣后屏氣或平靜呼吸下進行連續(xù)掃描或螺距PitCh為1的螺旋掃描。發(fā)現(xiàn)小病灶,特別是局灶性小病灶,以及支擴患者,需加病灶區(qū)掃描層厚為2—5mm,間隔2-5smm的薄層掃描或高分辨力CT掃描。圖像顯示:胸部CT圖像應該用兩種不同的窗寬和窗位進行觀察,即肺窗和縱隔窗,肺窗的窗寬為1000—1600,窗位-600——800;縱隔窗的窗寬為300—500,窗位一般取30左右。(二) 增強掃描檢查前的準備:掃描前4—6h空腹,并碘過敏試驗呈陰性。訓練病人聽從指令吸氣、屏氣。除去胸前帶鐵的飾物,以免產生偽影。掃描技術:在定位片上選取掃描范圍包括肺尖和肺隔后,以2.5—3mL/s的流速,靜脈注射造影劑80—100mL。層厚10mm,間隔10mm,一次屏氣掃完全肺。對夾層動脈瘤病例,將所得圖像進行多平面重建以協(xié)助診斷,效果甚佳。(三) 肺部CTA血管造影技術適用于螺旋CT機型觀察肺動脈栓塞、肺腫瘤血供情況等。檢查前的準備:同肺部增強掃描。4—6h空腹,碘過敏試驗呈陰性。2.掃描技術:在肺部普通掃描的基礎上,選擇掃描范圍。視病灶大小選擇掃描層厚2—5mm,間隔2—5mm,重建間隔1.5—3mm,512x512矩陣,螺距Pitch為0.7—1。以3mL/s流速,靜脈注射造影劑100mL,注藥后15s即行螺旋掃描。圖像顯示:所得CTA原始圖像,經最大強度投影顯示出MIP圖像,可清晰顯示腫瘤供血情況,以及肺動脈栓塞、肺血管畸形等。(四) 肺部仿真內窺鏡掃描適用于中央型肺腫瘤病例,觀察氣管與其周圍腫瘤之關系。掃描技術:掃描方法同肺部平掃,在定位片上選取掃描范圍從氣管分叉處至病灶區(qū)結束。采用掃描層厚3mm,重建間隔1.5—3mm的薄層螺旋掃描。圖像顯示:所得圖像行仿真內窺鏡技術觀察氣管內或氣管外腫瘤侵犯情況,效果與支氣管鏡相同。不足之處是不能進行活檢。腹部CT掃描技術肝膽脾掃描膽道CT掃描胰腺CT掃描腎臟CT掃描腎上腺CT掃描胃和腸道CT掃描CT掃描對腹部的肝、膽、脾、胃、胰、腎、腎上腺及腹膜后等疾病的診斷和顯示效果,特別是實質部分的顯示,是傳統(tǒng)X線攝影所不及的。與B型超聲顯像和MRI這些成像技術的相互補充,顯著地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一) 檢查方法常規(guī)腹部CT檢查前應避免一周內施行鋇劑檢查,且患者均需禁食4—6h,并碘過敏試驗呈陰性。掃描前半小時口服2%-2.5%的泛影葡胺造影劑500—800mL以充盈上腹小腸,上檢查床前再口服200mL,以充盈胃及十二指腸。訓練病人在掃描過程中先吸氣、再吐氣后屏氣。并囑咐病人盡量保持呼吸幅度一致,以保護整個掃描無遺漏區(qū)域。腹部CT常規(guī)先平掃再加增強掃描,采用劍突為定位標志,先攝取腹部正位定位片,在定位片上確定掃描范圍。(二) 掃描技術1.肝、膽、脾掃描平掃:在腹部定位片上選擇掃描范圍從隔頂至肝下緣。常規(guī)選擇掃描層厚10mm,間隔10mm,512x512矩陣,35—40cm的掃描視野。一次屏氣完成全肝的連續(xù)掃描或螺距Pitch為1的螺旋掃描。增強掃描:在平掃的基礎上視病灶的大小,增強時可采用5—10mm的掃描層厚和間隔。由于CT是目前檢出肝臟病變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采用適當?shù)脑鰪姺椒ǎ商岣卟≡畹臋z出率。眾多資料證明肝內小病灶在動脈期的檢出率為90%以上,門脈期為60%—70%。因此,肝臟增強最好進行多期掃描。即以3ml/s的流速,靜脈注射造影劑80—100mL,注藥后25s行全肝動脈期掃描;45—60s行全肝門脈期掃描;5min后對病灶區(qū)行延遲掃描。動脈期掃描能明顯改善對肝內小病灶的檢測能力,動脈期和門脈期兩期結合能提高檢出率及診斷的正確性。眾所周知,肝血管瘤病灶增強早期從周邊開始呈結節(jié)狀或環(huán)形強化,逐漸向中心擴展。延遲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充填。而肝癌病灶增強,則早進早出。因此,肝臟增強時,如果無條件進行多期掃描,在全肝增強掃描后,一定要對病灶行延遲掃描。延遲時間5—8min,必要時可延遲15min,以利于鑒別診斷。肝臟血管造影CT掃描:高分辨力的螺旋式血管造影CT對肝內小腫瘤的靈敏度高于常規(guī)CT。可檢出直徑2—5mm的小病灶。其方法分為動脈造影CT(CTA)和經動脈門脈造影CT(CTAP)。前者經股動脈穿刺插管,將導管置于肝固有動脈內,再送人CT檢查室掃描。常規(guī)以lmL/s的流速注人30%的造影劑50—70mL,注藥后第5s行2mm層厚,重建間隔1.5mm,螺距Pitch為1-1.5的螺旋掃描。亦可采用每次間歇注人10—15mL,每次3—4層的動態(tài)掃描,直至全肝掃描完畢。為避免肝動脈變異情況,在作CTA之前,應先行腹腔動脈或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如發(fā)現(xiàn)變異,可將導管分別置于右肝和左肝動脈內,重復上述CTA掃描。經股動脈門脈造影,是將導管置于腸系膜上動脈或脾動脈內。同樣在行CTAP掃描前需作腹腔血管造影,以確定導管所在位置,并借以評估門靜脈的血流情況,其CTAP掃描方法與CTA的掃描方法相同,以1一1.5mL/s(2—3ml/s)流速,注人60%造影劑80—150mL,注藥后第20s行螺旋掃描,亦可以2—3ml/s流速,注人150—180mL,分幾組對全肝進行動態(tài)掃描。以上兩種方法皆后損傷性檢查,只適用于在其它方法檢查后仍有疑問的病例。掃描所得圖像經最大強度投影得到肝動脈或門脈MIP圖像。并可多角度旋轉觀察。膽道CT掃描CT對膽道梗阻以及膽道病變向膽管腔外浸潤擴展或腔外病變侵犯壓迫膽管,能作出可靠的診斷。掃描技術:檢查前4—6h空腹,做碘過敏試驗,掃描前半小時和上檢查床前口服2%—2.5%泛影葡胺造影劑各200mL。如懷疑膽總管下端有陽性結石,可不喝造影劑或改喝白開水。在腹部定位片上,掃描層面包括肝臟、胰腺和壺腹等區(qū)域。平掃層厚10mm,間隔10mm,512X512矩陣,屏氣后連續(xù)掃描或螺旋掃描,增強時掃描層厚可減至5mm,間隔5mm,快速團注造影劑100mL后,再對上述區(qū)域進行掃描。也有采用口服碘番酸片后12—14h再行CT掃描,或靜脈注射膽影葡胺40mL,緩慢注射后lh左右再進行CT掃描,可清晰顯示膽囊內或膽囊壁的占位病變。由于膽道造影副反應較大,可將40%的膽影葡胺加人5%的葡萄糖溶液200mL中滴注,可明顯減少副作用,且提高膽管顯影率。近來有資料報道,對臨床疑為膽管癌或平掃時只見肝內膽管擴張的病例,采用150mL造影劑量,2—5mL/s的流速,層厚5mm,間隔5mm,螺旋CT層厚為7mm,螺距Pitch為1,進行常規(guī)CT增強掃描。在注藥后的10min,對病灶區(qū)域(即在低密度區(qū)或在正常和擴張膽管的移行段)進行延遲掃描。有助于膽管癌的診斷。圖像顯示:觀察膽囊泛影葡胺增強圖像,窗寬200,窗位50—40。膽影葡胺增強圖像,窗寬300—400,窗位70—100HU。胰腺CT掃描胰腺位于上腹部的腹膜后腎旁前間隙內。CT能清楚地勾劃出胰腺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對胰腺病變定位和定性診斷準確。(1)掃描技術:胰腺掃描與肝臟掃描前的準備相同。在腹部定位片上,掃描層面從肝門到十二指腸橫部。掃描層厚平掃時可取層厚10mm,間隔10mm,512x512矩陣,一次屏氣做連續(xù)或螺旋掃描。增強時采用層厚5mm,間隔5mm的薄層掃描;以2.5—3mL/s的流速快速注射造影劑80—100mL。也有資料表明利用螺旋CT雙期掃描方法對診斷胰島素瘤很有價值。其方法是患者經臨床空腹胰島素及口服糖耐量試驗等提示胰島胰瘤。掃描前半小時和掃描前分別口服5%葡萄糖鹽水800—1000mL和200—300mL,以充盈胃腸道,使胰腺界面顯示清晰。平掃用層厚10mm,間隔100mm,以確定胰腺位置。增強時層厚選擇3mm,間隔2—3mm,以3mL/s的流速靜脈注射造影劑100mL,注藥后25s開始動脈期掃描;65s行門脈期掃描。胰島素瘤在動脈期明顯比胰腺強化,而門靜脈期密度明顯下降與胰腺實質基本相同,且低于血管。對急性胰腺炎患者,掃描前不能喝任何造影劑或水。由于急性胰腺炎的CT表現(xiàn),多為胰腺增大或彌漫性增大。掃描時可勿需薄層掃描,平掃或增強掃描均可采用層厚10mm,間隔10mm的掃描。(2)圖像顯示:觀察胰腺圖像窗寬為200—250,窗位40左右。腎臟CT掃描CT是目前診斷腎臟疾病的主要影像學方法,可觀察腎臟的分泌、排泄功能,腎盂、腎盞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以及陽性結石等。平掃:腎臟掃描技術條件與其它腹部檢查方法相仿,常規(guī)平掃加增強掃描。檢查前口服2.5%造影劑500—800ml,掃描前再口服200—3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腸。在腹部定位片上掃描層面從胸11椎體下緣掃描至腰4—5水平。采用層厚10mm,間隔10mm,512X512矩陣。一次屏氣作全腎臟連續(xù)掃描或螺旋掃描。近來常用不喝造影劑,只對腎臟、輸尿管及膀胱進行薄層平掃,對尋找結石有獨特價值。其方法為在腹部定位片上確定掃描范圍從腎門開始至膀胱底部結束,先用掃描層厚5mm,間隔5mm,512x512矩陣,屏氣后行連續(xù)或螺旋掃描。發(fā)現(xiàn)結石影,再在其范圍作2—3mm的薄層掃描。所得薄層圖像經多平面重組,對顯示輸尿管結石更佳。增強掃描:增強檢查是腎臟CT掃描所必需的步驟。在平掃的基礎上,視病灶大小,以2—2.5mL/s的流速靜脈注射造影劑60-100mL,掃描層厚5—10mm,間隔5—10mm,屏氣后行連續(xù)或螺旋掃描,采用單層動態(tài)掃描,可獲得造影劑自皮質到髓質的全過程。腎動脈CTA掃描:有助于觀察腎動脈閉塞和狹窄。其檢查前準備同增強掃描,層厚2mm,重建間隔1.5mm,以4—5mL/s的流速,靜脈注射造影^U80mL,延遲時間12s,即行螺距PitCh為1—1.5的螺旋掃描,掃描范圍從胸11椎體下緣至腰4—5水平。所得圖像經MIP成像,可多角度旋轉觀察。腎上腺CT掃描掃描技術:在腹部定位片上,掃描層面從胸11椎體下緣掃描至腎門。掃描層厚5mm,間隔5mln,52x512矩陣,屏氣后連續(xù)掃描或螺旋掃描。若CT示兩側腎上腺正常而臨床高度懷疑為腎上腺嗜銘細胞瘤時,掃描范圍應包括縱隔到腹主動脈分叉處??捎脪呙鑼雍?0mm,間隔10mm掃描,尋找病灶。增強時,以平掃所示腎上腺位置,用2—3mm的層厚,2—3mm的間隔,注射造影劑80—100mL后立即掃描。圖像顯示:觀察腎上腺窗寬250—300,窗位30—40左右。胃和腸道CT掃描胃和十二指腸掃描:檢查前口服造影劑500—800mL,亦可口服飲用水,對胃壁的顯示明顯優(yōu)于陽性造影劑。在腹部定位片上,選取掃描范圍應包括胃和十二指腸在內的整個上腹部。層厚10mm,間隔10mm,512x512矩陣。屏氣后連續(xù)掃描或螺旋掃描。增強時可在局部區(qū)域加5smm的薄層掃描。掃描方法同常規(guī)腹部增強掃描。腸道仿真內窺鏡掃描:檢查頭天晚上8點口服50%的硫酸鎂60mL清潔腸道,并禁食至檢查。掃描前經肛門灌注1000—1500mL空氣,也可在檢查前5—10minndn肌內注射654—2注射液10—20mg后再注人空氣。先攝取腹部正位定位片,選擇掃描范圍。以層厚3—5mm,重建間隔1.5—3mm,螺距Pitch為1或1.5的螺旋掃描。一次屏氣掃完全腹。如發(fā)現(xiàn)病變受到腸腔內少量腸液遮蓋時,可變換體位(俯臥或側臥)重新掃描。所得圖像行仿真內窺鏡觀察。盆腔CT掃描盆腔器官較少運動,很少受呼吸和腸蠕動的影響°CT能準確地顯示盆腔內諸器官的解剖結構,是檢查子宮、卵巢、膀既、精囊、前列腺和直腸病變的主要手段。(一) 檢查方法檢查前一天晚上8點口服2.5%的泛影葡胺造影劑800mL,檢查當日上午再口服400ml,以充盈小腸和結腸。禁小便,以充盈膀眺,并將剩余的100—200mL造影劑做保留灌腸。巳婚婦女可考慮放置陰道栓子,以顯示陰道及宮頸部位。常規(guī)平掃加增強掃描,檢查前應做碘過敏試驗。(二) 掃描方法在盆腔定位片上,女患者自恥骨聯(lián)合下緣開始自下向上連續(xù)掃描,男患者自恥骨聯(lián)合下緣下1cm開始向上連續(xù)掃描。前列腺、子宮均掃描層厚為5mm,間隔5mm,掃描至膀胱中部后可視臨床要求改為層厚10mm,間隔10mm,繼續(xù)向上掃描至骼前上棘。如發(fā)現(xiàn)盆腔內有腫大的淋巴結,掃描范圍應達腎靜脈水平。對膀胱內腫瘤,可采用層厚3mm,間隔1.5—3mm的螺旋掃描,所得圖像行仿真內窺鏡技術,觀察腫瘤與膀肌內壁的情況。增強時快速團注造影劑60—80mL,即行掃描,此時膀肌內尚無造影劑,而膀施壁或膀優(yōu)內腫瘤組織巳強化,病變顯示清楚,5min后行延遲掃描,膀胱內充人造影劑,此時可觀察膀胱底部腫瘤與充盈膀眺的關系或觀察到膀胱內腫瘤引起的充盈缺損脊柱CT掃描技術CT掃描在脊柱方面可用于骨質病變的進一步定性診斷,也可用來檢查椎管、椎間盤及韌帶的病變。掃描前應注意去除病人的護腰帶或膏藥等。一般只做軸位平掃不需增強掃描。(一) 軸位平掃患者仰臥,頸段采取頸屈曲位,以胸骨切跡為定位點;胸段采取雙膝屈曲位,以肚臍為定位點,多攝取側位定位片。掃描時應根據(jù)病情要求而決定掃描方案。如檢查脊柱外傷引起的骨折、脫位,結核或腫瘤弓I起的骨質破壞等病變。掃描層面應與被檢查椎體垂直掃描,掃描范圍應包括上、下各一個正常椎體。層厚視掃描范圍可選擇5—10mm,間隔5—10mm,512x512矩陣。如欲檢查椎間盤病變,掃描層面需與椎間隙平行。從第2—3椎間隙開始,每個間隙掃三層,即上一個椎體的下緣、兩椎體之間,以及下一個椎體的上緣各一層。頸椎取層厚3mm,間隔3mm,腰椎取層厚5mm,間隔5mm。觀察椎管內結構及椎骨改變,窗寬為300及1500,窗位40及350。(二) 椎管造影CT掃描當疑有椎管內病變或脊髓病變時,需做椎管造影CT掃描。CT掃描前先經腰穿注人含碘量為170mg/mL的非離子型造影劑3—6mL,先做脊髓造影檢查,定位后4h再作CT掃描,掃描范圍根據(jù)造影片征象而定。層厚5—10mm,間隔5—10mm。如欲顯示脊髓空洞癥的空洞,可于注射造影劑后24h再行延遲CT掃描,顯示甚為清晰。隨著MRI在脊柱和脊髓疾病中的廣泛應用,有條件的地方,這種損傷性的椎管造影CT檢查巳被MRI檢查所取代。介入性CTCT具有很好的密度分辨力,能清晰顯示臟器內的病變,并明確病灶與周圍組織結構間的關系。因而可應用于胸腹部以及身體上任何部位的各種復雜部位和各種方向的穿刺活檢及介人治療。CT導向穿刺,具有定位準確率高,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CT下定位采用柵網的方法,即以不透光的廢導管,平行按一定間隔排列固定在膠布上組成一個柵網。然后放置在病灶相應的體表部位,進行CT橫斷面掃描。根據(jù)掃描圖像皮膚表面導管排列位置和病灶關系,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利用游標測量穿刺點至病灶中心的距離和穿刺角度。進針后再在穿刺點進行CT掃描,觀察穿刺針的位置,并隨時調整直至穿刺到位。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所產生信號經重建成像的一種成像技術。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是一種核物理現(xiàn)象。早在1946年Block與Purcell就報道了這種現(xiàn)象并應用于波譜學。Lauterbur1973年發(fā)表了MR成象技術,使核磁共振不僅用于物理學和化學。也應用于臨床醫(yī)學領域。近年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巳日臻成熟完善。檢查范圍基本上覆蓋了全身各系統(tǒng),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應用。為了準確反映其成像基礎,避免與核素成像混淆,現(xiàn)改稱為磁共振成象。參與MRI成像的因素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現(xiàn)有各種影像學成像,在診斷疾病中有很大優(yōu)越性和應用潛力。一、MRI的成像基本原理與設備(一) 磁共振現(xiàn)象與MRI含單數(shù)質子的原子核,例如人體內廣泛存在的氫原子核,其質子有自旋運動,帶正電,產生磁矩,有如一個小磁體(圖1-5-1)。小磁體自旋軸的排列無一定規(guī)律。但如在均勻的強磁場中,則小磁體的自旋軸將按磁場磁力線的方向重新排列(圖1-5-2)。在這種狀態(tài)下,圖1-5-1質子帶正電荷,它們像地球一樣在不停地繞軸旋轉,并有自己的磁場用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radionfrequency,RF)進行激發(fā),作為小磁體的氫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發(fā)生了磁共振現(xiàn)象。停止發(fā)射射頻脈沖,則被激發(fā)的氫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釋放出來,其相位和能級都恢復到激發(fā)前的狀態(tài)。這一恢復過程稱為弛豫過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復到原來平衡狀態(tài)所需的時間則稱之為弛豫時間(relaxationtime)。有兩種弛豫時間,一種是自旋-晶格弛豫時間(spin-latticerelaxationtime)又稱縱向弛豫時間(longitudinalrelaxation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傳給周圍晶格所需要的時間,也是90。射頻脈沖質子由縱向磁化轉到橫向磁化之后再恢復到縱向磁化激發(fā)前狀態(tài)所需時間,稱T]。另一種是自旋-自旋弛豫時間(spin-spinrelaxationtime),又稱橫向弛豫時間(transverserelaxationtime)反映橫向磁化衰減、喪失的過程,也即是橫向磁化所維持的時間,稱T2。七衰減是由共振質子之間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與4不同,它引起相位的變化。圖1-5-2正常情況下,質子處于雜亂無章的排列狀態(tài)。當把它們放入一個強外磁場中,就會發(fā)生改變。它們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場兩個方向上排列人體不同器官的正常組織與病理組織的T1是相對固定的,而且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差別,七也是如此(表1-5-1a、b)。這種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MRI的成像基礎。有如CT時,組織間吸收系數(shù)(CT值)差別是CT成像基礎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個參數(shù),即吸收系數(shù),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幾個參數(shù),其中T1與七尤為重要。因此,獲得選定層面中各種組織的門(或七)值,就可獲得該層面中包括各種組織影像的圖像。MRI的成像方法也與CT相似。有如把檢查層面分成Nx,Ny,Nz一定數(shù)量的小體積,即體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數(shù)字化后輸入計算機處理,獲得每個體素的T1值(或T2值),進行空間編碼。用轉換器將每個T值轉為模擬灰度,而重建圖像。表1-5-1a人體正常與病變組織的T"直(ms)肝140?170腦膜瘤200?300胰180?200肝癌300?450300?340肝血管瘤340?370膽汁250?300胰腺癌275?400血液340?370腎癌400?450脂肪60?80肺膿腫400?500肌肉120?140膀胱癌200?240表1-5-1b正常顱腦的二與T2值(ms)組織T1T2胼胝體38080橋腦44575延髓475100小腦58590大腦600100腦脊液1155145頭皮23560骨髓32080(二)MRI設備MRI的成像系統(tǒng)包括MR信號產生和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及圖像顯示兩部分。MR信號的產生是來自大孔徑,具有三維空間編碼的MR波譜儀,而數(shù)據(jù)處理及圖像顯示部分,則與CT掃描裝置相似。MRI設備包括磁體、梯度線圈、供電部分、射頻發(fā)射器及MR信號接收器,這些部分負責MR信號產生、探測與編碼;模擬轉換器、計算機、磁盤與磁帶機等,則負責數(shù)據(jù)處理、圖像重建、顯示與存儲(圖1-5-3)。磁體有常導型、超導型和永磁型三種,直接關系到磁場強度、均勻度和穩(wěn)定性,并影響MRI的圖像質量。因此,非常重要。通常用磁體類型來說明MRI設備的類型。常導型的線圈用銅、鋁線繞成,磁場強度最高可達0.15?0.3T*超導型的線圈用鈮-鈦合金線繞成,磁場強度一般為0.35?2.0T,用液氦及液氮冷卻;永磁型的磁體由用磁性物質制成的磁磚所組成,較重,磁場強度偏低,最高達0.3T。梯度線圈,修改主磁場,產生梯度磁場。其磁場強度雖只有主磁場的幾百分之一。但梯度磁場為人體MR信號提供了空間定位的三維編碼的可能,梯度場由X、Y、Z三個梯度磁場線圈組成,并有驅動器以便在掃描過程中快速改變磁場的方向與強度,迅速完成三維編碼。圖1-5-3MRI設備基本結構示意圖射頻發(fā)射器與MR信號接收器為射頻系統(tǒng),射頻發(fā)射器是為了產生臨床檢查目的不同的脈沖序列,以激發(fā)人體內氫原子核產生MR信號。射頻發(fā)射器及射頻線圈很象一個短波發(fā)射臺及發(fā)射天線,向人體發(fā)射脈沖,人體內氫原子核相當一臺收音機接收脈沖。脈沖停止發(fā)射后,人體氫原子核變成一個短波發(fā)射臺,而MR信號接受器則成為一臺收音機接收MR信號。脈沖序列發(fā)射完全在計算機控制之下。MRI設備中的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和圖像顯示,除圖像重建由Fourier變換代替了反投影以外,與CT設備非常相似二、MRI檢查技術MRI的掃描技術有別于CT掃描。不僅要橫斷面圖像,還常要矢狀面或(和)冠狀面圖像,還需獲得TWI1和TWI。因此,需選擇適當?shù)拿}沖序列和掃描參數(shù)。常用多層面、多回波的自旋回波(spinecho,SE)技2術。掃描時間參數(shù)有回波時間(echotime,TE)和脈沖重復間隔時間(repetitiontime,TR)。使用短TR和短TE可得TWI,而用長TR和長TE可得TWI。時間以毫秒計。依TE的長短,TWI又可分為重、中、12 2輕三種。病變在不同TWI中信號強度的變化,可以幫助判斷病變的性質。例如,肝血管瘤T1WI呈低信號,2在輕、中、重度T2WI上則呈高信號,且隨著加重程度,信號強度有遞增表現(xiàn),即在重T2WI上其信號特強。肝細胞癌則不同,T1WI呈稍低信號,在輕、中度T2WI呈稍高信號,而重度T2WI上又略低于中度T2WI的信號強度。再結合其他臨床影像學表現(xiàn),不難將二者區(qū)分。MRI常用的SE脈沖序列,掃描時間和成像時間均較長,因此對患者的制動非常重要。采用呼吸門控和(或)呼吸補償、心電門控和周圍門控以及預飽和技術等,可以減少由于呼吸運動及血液流動所導致的呼吸偽影、血流偽影以及腦脊液波動偽影等的干擾,可以改善MRI的圖像質量。為了克服MRI中SE脈沖序列成像速度慢、檢查時間長這一主要缺點,近年來先后開發(fā)了梯度回波脈沖序列、快速自旋回波脈沖序列等成像技術,巳取得重大成果并廣泛應用于臨床。此外,還開發(fā)了指肪抑制和水抑制技術,進一步增加MRI信息。MRI另一新技術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血管中流動的血液出現(xiàn)流空現(xiàn)象。它的MR信號強度取決于流速,流動快的血液常呈低信號。因此,在流動的血液及相鄰組織之間有顯著的對比,從而提供了MRA的可能性。目前巳應用于大、中血管病變的診斷,并在不斷改善。MRA不需穿剌血管和注入造影劑,有很好的應用前景。MRA還可用于測量血流速度和觀察其特征。MRI也可行造影增強,即從靜脈注入能使質子弛豫時間縮短的順磁性物質作為造影劑,以行MRI造影增強。常用的造影劑為釓——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TPA,Gd-DTRA)。這種造影劑不能通過完整的血腦屏障,不被胃粘膜吸收,完全處于細胞外間隙內以及無特殊靶器官分布,有利于鑒別腫瘤和非腫瘤的病變。中樞神經系統(tǒng)MRI作造影增強時,癥灶增強與否及增強程度與病灶血供的多少和血腦屏障破壞的程度密切相關,因此有利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MRI還可用于拍攝電視、電影,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動態(tài)觀察和診斷?;贛RI對血流擴散和灌注的研究,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腦缺血性改變。它預示著很好的應用前景。帶有心臟起搏器的人需遠離MRI設備。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金屬夾,不僅影響MRI的圖像,還可對患者造成嚴重后果,也不能進行MRI檢查,應當注意。三、MRI的臨床應用MRI診斷廣泛應用于臨床,時間雖短,但巳顯出它的優(yōu)越性。在神經系統(tǒng)應用較為成熟。三維成像和流空效應使病變定位診斷更為準確,并可觀察病變與血管的關系。對腦干、幕下區(qū)、枕大孔區(qū)、脊髓與椎間盤的顯示明顯優(yōu)于CT。對腦脫髓鞘疾病、多發(fā)性硬化、腦梗塞、腦與脊髓腫瘤、血腫、脊髓先天異常與脊髓空洞癥的診斷有較高價值??v隔在MRI上,脂肪與血管形成良好對比,易于觀察縱隔腫瘤及其與血管間的解剖關系。對肺門淋巴結與中心型肺癌的診斷,幫助也較大。心臟大血管在MRI上因可顯示其內腔,所以,心臟大血管的形態(tài)學與動力學的研究可在無創(chuàng)傷的檢查中完成。對腹部與盆部器官,如肝、腎、膀胱,前列腺和子宮,頸部和乳腺,MRI檢查也有相當價值。在惡性腫瘤的早期顯示,對血管的侵犯以及腫瘤的分期方面優(yōu)于CT。骨髓在MRI上表現(xiàn)為高信號區(qū),侵及骨髓的病變,如腫瘤、感染及代謝疾病,MRI上可清楚顯示。在顯示關節(jié)內病變及軟組織方面也有其優(yōu)勢。MRI在顯示骨骼和胃腸方面受到限制。MRI還有望于對血流量、生物化學和代謝功能方面進行研究,對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也帶來希望。在完成MR成像的磁場強度范圍內,對人體健康不致帶來不良影響,所以是一種非損傷性檢查。但是,MRI設備昂貴,檢查費用高,檢查所需時間長,對某些器官和疾病的檢查還有限度,因之,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X線成像的基本原理與設備一、X線的產生特性(一)X線的產生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fā)現(xiàn)了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見,但能穿透不同物質,能使熒光物質發(fā)光的射線。因為當時對這個射線的性質還不了解,因此稱之為X射線。為紀念發(fā)現(xiàn)者,后來也稱為倫琴射線,現(xiàn)簡稱X線(X-ray)。一般說,高速行進的電子流被物質阻擋即可產生X線。具體說,X線是在真空管內高速行進成束的電子流撞擊鎢(或鑰)靶時而產生的。因此,X線發(fā)生裝置,主要包括X線管、變壓器和操作臺。X線管為一高真空的二極管,杯狀的陰極內裝著燈絲;陽極由呈斜面的鎢靶和附屬散熱裝置組成。變壓器為提供X線管燈絲電源和高電壓而設置。一般前者僅需12V以下,為一降壓變壓器;后者需40?150kV(常用為45?90kV)為一升壓變壓器。操作臺主要為調節(jié)電壓、電流和曝光時間而設置,包括電壓表、電流表、時計、調節(jié)旋鈕和開關等。在X線管、變壓器和操作臺之間以電纜相連。X線機主要部件及線路見圖1-1-1。豪賓
電直毒U曜凱開美交旋I10V或昭OVf;保段登圖1-1-1X線機主要部件示意圖X線的發(fā)生程序是接通電源,經過降壓變壓器,供X線管燈絲加熱,產生自由電子并云集在陰極附近。當升壓變壓器向X線管兩極提供高壓電時,陰極與陽極間的電勢差陡增,處于活躍狀態(tài)的自由電子,受強有力的吸引,使成束的電子,以高速由陰極向陽極行進,撞擊陽極鎢靶原子結構。此時發(fā)生了能量轉換,其中約1%以下的能量形成了X線,其余99%以上則轉換為熱能。前者主要由X線管窗口發(fā)射,后者由散熱設施散發(fā)。(二)X線的特性X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波長范圍為0.0006?50nm。目前乂線診斷常用的X線波長范圍為0.008?0.031nm(相當于40?150kV時)。在電磁輻射譜中,居Y射線與紫外線之間,比可見光的波長要短得多,肉眼看不見。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質外,X線還具有以下幾方面與X線成像相關的特性:穿透性:X線波長很短,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見光不能穿透的各種不同密度的物質,并在穿透過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減。X線的穿透力與X線管電壓密切相關,電壓愈高,所產生的X線的波長愈短,穿透力也愈強;反之,電壓低,所產生的X線波長愈長,其穿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線的穿透力還與被照體的密度和厚度相關。X線穿透性是X線成像的基礎。熒光效應:X線能激發(fā)熒光物質(如硫化鋅鎘及鎢酸鈣等),使產生肉眼可見的熒光。即X線作用于熒光物質,使波長短的X線轉換成波長長的熒光,這種轉換叫做熒光效應。這個特性是進行透視檢查的基礎。攝影效應:涂有漠化銀的膠片,經X線照射后,可以感光,產生潛影,經顯、定影處理,感光的漠化銀中的銀離子(Ag+)被還原成金屬銀(Ag),并沉淀于膠片的膠膜內。此金屬銀的微粒,在膠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漠化銀,在定影及沖洗過程中,從X線膠片上被洗掉,因而顯出膠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屬銀沉淀的多少,便產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攝影效應是X線成像的基礎。電離效應:X線通過任何物質都可產生電離效應??諝獾碾婋x程度與空氣所吸收X線的量成正比,因而通過測量空氣電離的程度可計算出X線的量。X線進入人體,也產生電離作用,使人體產生生物學方面的改變,即生物效應。它是放射防護學和放射治療學的基礎。二、X線成像的基本原理X線之所以能使人體在熒屏上或膠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線的特性,即其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攝影效應;另一方面是基于人體組織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由于存在這種差別,當X線透過人體各種不同組織結構時,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達熒屏或膠片上的X線量即有差異。這樣,在熒屏或X線上就形成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因此,X線影像的形成,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首先,X線應具有一定的穿透力,這樣才能穿透照射的組織結構;第二,被穿透的組織結構,必須存在著密度和厚度的差異,這樣,在穿透過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來的X線量,才會是有差別的;第三,這個有差別的剩余X線,仍是不可見的,還必須經過顯像這一過程,例如經X線片、熒屏或電視屏顯示才能獲得具有黑白對比、層次差異的X線影像。人體組織結構,是由不同元素所組成,依各種組織單位體積內各元素量總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密度。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可歸納為三類:屬于高密度的有骨組織和鈣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軟骨、肌肉、神經、實質器官、結締組織以及體內液體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組織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腸道、鼻竇和乳突內的氣體等。當強度均勻的X線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組織結構時,由于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將出現(xiàn)如圖1-1-2所示的情況。在X線片上或熒屏上顯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對比、層次差異的X線影像。在人體結構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對X線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氣體密度低,X線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圖1-1-2不同密度組織(厚度相同)與X線成像的關系X線穿透低密度組織時,被吸收少,剩余X線多,使X線膠片感光多,經光化學反應還原的金屬銀也多,故X線膠片呈黑影;使熒光屏所生熒光多,故熒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組織則恰相反病理變化也可使人體組織密度發(fā)生改變。例如,肺結核病變可在原屬低密度的肺組織內產生中等密度的纖維性改變和高密度的鈣化灶。在胸片上,于肺影的背景上出現(xiàn)代表病變的白影。因此,不同組織密度的病理變化可產生相應的病理X線影像。人體組織結構和器官形態(tài)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與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確,或逐漸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線多,透過的X線少,薄的部分則相反,因此,X線投影可有圖1-1-3所示不同表現(xiàn)。在X線片和熒屏上顯示出的黑白對比和明暗差別以及由黑到白和由明到暗,其界線呈比較分明或漸次移行,都是與它們厚度間的差異相關的。圖1-1-3中的幾種情況,在正常結構和病理改變中都有這種例子。A 3 C圖1-1-3不同厚度組織(密度相同)與X線成像的關系A.X線透過梯形體時,厚的部分,X線吸收多,透過的少,照片上呈白影,薄的部分相反,呈黑影。白影與黑影間界限分明。熒光屏上,則恰好相反B.X線透過三角形體時,其吸收及成影與梯形體情況相似,但黑白影是逐步過渡的,無清楚界限。熒光屏所見相反C.X線透過管狀體時,其外周部分,X線吸收多,透過的少,呈白影,其中間部分呈黑影,白影與黑影間分界較為清楚。熒光屏所見相反由此可見,密度和厚度的差別是產生影像對比的基礎,是X線成像的基本條件。應當指出,密度與厚度在成像中所起的作用要看哪一個占優(yōu)勢。例如,在胸部,肋骨密度高但厚度小,而心臟大血管密度雖低,但厚度大,因而心臟大血管的影像反而比肋骨影像白。同樣,胸腔大量積液的密度為中等,但因厚度大,所以其影像也比肋骨影像為白。需要指出,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與X線片上的影像密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體組織中單位體積內物質的質量,而后者則指X線片上所示影像的黑白。但是物質密度與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物質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線量多,影像在照片上呈白影。反之,物質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線量少,影像在照片上呈黑影。因此,照片上的白影與黑影,雖然也與物體的厚度有關,但卻可反映物質密度的高低。在術語中,通常用密度的高與低表達影像的白與黑。例如用高密度、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分別表達白影、灰影和黑影,并表示物質密度。人體組織密度發(fā)生改變時,則用密度增高或密度減低來表達影像的白影與黑影。三、X線成像設備X線機包括X線管及支架、變壓器、操作臺以及檢查床等基本部件。60年代以來,影像增強和電視系統(tǒng)技術的應用,使它們逐漸成為新型X線機的主要部件之一。為了保證X線攝影質量,新型X線機在攝影技術參數(shù)的選擇、攝影位置的校正方面,都更加計算機化、數(shù)字化、自動化。為適應影像診斷學專業(yè)的發(fā)展,近30多年來,除通用型X線機以外,又開發(fā)了適用于心血管、胃腸道、泌尿系統(tǒng)、乳腺及介入放射、兒科、手術室等專用的X線機。技術設備改進與檢查方法的新進展簡介X線診斷學近30年來,由于物理學、藥理學、醫(yī)學生物工程及電子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X線診斷機硬件的改善,從而獲得新的影像,促進診斷學的發(fā)展。大功率X線機、配備影像增強器及影像轉化裝置 X線機的基本結構為高壓發(fā)生器、X線球管及控制臺上三大部件。由于高壓發(fā)生器及X線球管結構改進,使得球管能量(即功率)加大,可達100KV(Kilowatt),同時球管焦點微?。?.1—0.3mm,甚至0.05mm),故攝取照片采用高mA短時間曝光,X線攝像對比好,清晰度強?,F(xiàn)在常用1000、1250或2000mA大型X線機作特殊檢查及造影檢查。近代X線機常配備影像增強器(Imageintensifier,簡稱II)及電視設備(Television,簡稱TV)。電視屏幕上影象亮度很大,能顯示較小的病灶,比普通透視優(yōu)越。操作可在比較明亮的機房或傳送到其它房間內察看,后者稱為隔室遙控檢查,工作人員可避免射線的照射。有時還配備熒光縮影、磁帶錄象(Video-tape)及電影(Cine-radiography)裝置,將影像記錄留存,及時拍照臟器病變及功能變化,便于分析研究及會診示教之用。上述熒光縮影、電視技術(包括錄相)和電影照相等稱為影像轉換裝置,多用于胃腸檢查,觀察心臟搏動,特別是在大功率X線機上配備影像轉換裝置,對于心臟造影及各種血管造影的診斷準確性有明顯的提高。影像增強器能減少X線用量。未配備II的普通透視,X線球管需發(fā)射3?5mA才能達到診斷要求;而配備II后,X線球管只須發(fā)射0.3?0.5mA,不僅合乎診斷要求,而且亮度比普通透視高。因此,II既能減少球管損耗,又能降低患者及工作人員所接受的X線輻射劑量。四、X線檢查方法(一)普通檢查是應用身體的自然對比進行透視或照相。此法簡單易行,應用最廣,是X線診斷的基本方法。透視(Fluoroscopy)使X線透過人體被檢查部位并在熒光屏上形成影像,稱為透視。透視一般在暗室內進行,檢查前必須做好暗適應,帶深色眼鏡并有暗室內適應一段時間。透視的優(yōu)點是經濟,操作簡便,能看到心臟、橫膈及胃腸等活動情況,同時還可轉動患者體位,作多方面觀察,以顯示病變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變的性質,多用于胸部及胃腸檢查。缺點是熒光影象較暗。細微病變(如粟粒型肺結核等)和密度、厚度較大的部位(如頭顱、脊椎等)看不太清楚,而且,透視僅有書寫記錄,患者下次復查時不易做精確的比較。照相(Radiography)亦稱攝影。X線透過人體被檢查的部位并在膠片上形成影像,稱為X線照相,膠片曝光后須經顯影、定影、水洗及晾干(或烤干)等步驟,操作復雜,費用較貴。照片所見影像比透視清楚,適用于頭顱、脊椎及腹部等部位檢查。照片還可留作永久記錄,便于分析對比、集體討論和復查比較。但照片不能顯示臟器活動狀態(tài)。一張照片只反映一個體位(體位即照相位置)的X線征象,根據(jù)病情和部位,有時需要選定多個投照體位。照相體位:X線檢查時,患者位于膠片(或熒光板、影像增強器、下同)與球之間,身體位置與膠片、球管的關系,稱為體位。體位的名稱,通常按兩種方法命名:(1) 按X線進行的方向命名:X線玩管位于檢查部位的后面,膠片位于其前面,X線由后向前投照,故稱為后前位。反之,X線由前向后投照,則稱為前后位。(2) 按接近膠片的部位命名:某些部位檢查時(例如心臟、脊椎等),須作斜位檢查。以胸部為例,使旋轉成右肩前方貼近膠片,則稱為右前斜位;反之,如左肩前方貼近膠片,則稱為左前斜位。側位投照亦然,依被檢部位的某一側貼近膠片命名,例如左例位和右側位等。(二) 特殊縮影斷層縮影(Photofluorography)是在暗箱裝置內,用快速照相機把熒光屏上的影像攝成70mm或100mm的縮小照片。這種照片的工作效率比透視高、費用低,還可減少接受放射線的劑量。機器可裝成流動式,直接到部隊、工廠、學校、農村,為廣大工農兵作胸部體檢。斷層縮影(Tomography)又稱分層照相或體層照相。是應用一種特殊裝置專照某一體層的影像,使該層影像顯示清楚,而不在此層的影像模糊不清,這就可以避免普通照片上各層影像彼此重迭混淆的缺點。斷層照相常用于檢查肺內包塊、空洞及大支氣管情況;此外,還可用于其它部位的檢查。根據(jù)照相時X線球管轉動的形式(即軌跡),斷層照相分為幾種。最常用的是直線式斷層照相,設備簡單,裝置容易。另一種是多軌跡斷層照相,除直線外,還有大圓、小圓、橢圓和梅花及螺旋形等軌跡,其優(yōu)點是避免直線斷層照片上縱行線條狀影,且顯示細微結構較好,既能取得薄層又能取得厚層影像,其中薄層照相對復雜微細結構(如中耳、內耳),能獲得清晰的影像。3.鑰靶軟X線照相(Molybdenumtargetradiography)X線束含有不同的波長,線束波在長短決定于X線球管陽極靶面金屬材料的原子序數(shù)。絕大多數(shù)的X線球管都使用鎢靶,鎢的原子序數(shù)為74,能產生短波射線(硬線)多,穿透力強,適用于身體各部位的X線照相,但對于較薄的部位(如手指),特別是軟組織,影像效果沒有鑰靶好。鑰的原子序數(shù)為42,能產生長波射線(軟線)多,穿透力強,適用于軟組織X線照相,尤其多用于乳腺疾病的診斷。△4.放大照相(Magnificationradiography)攝影時增加照相部位與膠片間的距離,使投照的影像放大,稱為放大照相。為著使放大后的影像不致模糊失真,必須使用0.3mm以下的微焦點球管,使X線束窄小,從而獲得病變放大后的清晰影像。此法可用于顯示矽肺結節(jié),對早期診斷有幫助,亦可用于顯示骨骼的細微結構及早期破壞灶。5.高電壓照相亦稱高仟伏相,是指用120KV以上的電壓拍照X線照片。1常用120?150KV。其優(yōu)點是X線穿透力強,以胸部照片而論,如被鎖骨、肋骨或縱膈遮蔽的病灶容易顯見;胸水或胸膜增厚遮蔽的肺部病灶也能夠看到。(三) 造影檢查前巳述及人體內有些器官與組織缺乏自然對比,須引入造影劑形成密度差異以下扼要敘述常用的造影劑與檢查方式。1.造影劑及其種類高密度造影劑含鋇劑、碘制劑等。鋇劑(Barium):使用醫(yī)用硫酸鋇,作鋇餐與鋇灌腸檢查;或制成鋇膠漿用于支氣管造影檢查。碘制劑及分油劑與水劑、片劑(丸劑)等。(1)油劑:A、碘化油(Oleumlodinatum)是碘與植物油結合的機碘化物,無色或淡黃色,不溶于水,能與水分散乳化。濃度40%的碘化油,用于支氣管造影、痿道造影、膿腔造影及子宮輸卵管造影。乳化之碘化油可用作肝癌之栓塞劑。碘化油如有游離磺分支,其色變?yōu)樽丶t色,則不可使用。B碘苯酯(lophendylatum)無色或淡黃色油狀液體,不溶于水,粘稠度比碘油低,適用于脊髓造影及腦室造影。(2)水劑:又分無機磺化物與有機碘化物(含離子型造影與非離子型造影劑)。A、 無機碘化物:為碘化鈉,有效濃度為12.5%,價格低,易配制,用于逆行腎盂造影、膀胱造影及手術后膽道造影。缺點為刺激性大,不宜多用。目前,幾乎不用。B、 有機碘化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TR 24935:2025 EN Road vehicles - Software update over the air using mobile cellular network
- 江蘇蘇州昆山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下冊綜合能力測評數(shù)學試題學生卷
- 植物固醇在健康脂肪攝入中的作用考核試卷
- 印刷設備操作安全操作規(guī)程實施效果評估考核試卷
- 民族音樂教學實踐考核試卷
- 低溫倉儲生態(tài)設計理念探索考核試卷
- 仿古瓷器培訓課件
- 2025年中國PVC密封膠條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H型鋼生產設備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D-氨基葡萄鹽酸鹽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報告
- 病理科生物安全培訓
- 2025年立普妥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20241226-185650
- 家庭教育中的創(chuàng)客教育與孩子創(chuàng)新思維
- 葫蘆絲社團活動總結3篇
- 固體廢棄物課程設計 垃圾填埋場設計
- 光伏項目運維服務承包合同5篇
- 流產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護理查房
-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監(jiān)測數(shù)學試卷
- 五育并舉-立德樹人始于行潤品育心成于思
- 安全策略優(yōu)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