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形構造帶形成演化特征研究_第1頁
弧形構造帶形成演化特征研究_第2頁
弧形構造帶形成演化特征研究_第3頁
弧形構造帶形成演化特征研究_第4頁
弧形構造帶形成演化特征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弧形構造帶形成演化特征研究

馬海勇,羅安湘,王朝陽,歐陽征健,馮娟萍(1.西安科技大學地質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西安710054;2.長慶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陜西西安710018;3.蘭州城市學院培黎石油工程學院,甘肅蘭州730070)0引言六盤山弧形構造帶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處于阿拉善地塊、青藏地塊和鄂爾多斯地塊的交接部位(圖1),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經歷了多期次構造變形和復雜的構造演化[1-4]。張培震認為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受青藏地塊向北東向的推擠導致中、北祁連地塊也向北東向位移并推擠北祁連弧后盆地,北祁連弧后盆地被相對堅硬的阿拉善地塊與鄂爾多斯地塊阻擋的構造轉換帶[5]。王東等通過幾何學、運動學特征研究,認為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目前有7條近南北向的斷層,均呈現為北東向“弓”形態(tài)[6-8]。徐化超等通過動力學研究發(fā)現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僅新生代就經歷了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紀早期、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3個期次的構造變形和隆升,構造帶相對基底垂向抬升1500m[9-10]。近年來許多學者利用幾何學、地殼電性、磁性地層年代、GPS測量等方法對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弧形的形成時間和機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中、新生代的弧形斷層走向、地殼結構及應力形變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11-14],但對于弧形構造形成初期古生代的演化過程研究相對較少[15-16]。向宏發(fā)等通過古地震方法分析六盤山區(qū)斷裂特征[17],李天斌等通過運動學、動力學研究弧形推覆構造帶形成機理[18-19],張進等通過寧南弧形構造動力分析認為早古生代晚期北東向擠壓是早期弧形構造形成的主要原因[20-21],但是都缺乏地質模型的定量數值分析的證據。張東寧等利用大陸巖石塊體動力學數值模型分析應力場、位移場變化[22-25],因此,在對六盤山古生代弧形構造演化特征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數值模擬方法構建了古生代晚期構造帶的數值模型,進行構造應力與地質塊體形變規(guī)律研究,為弧形構造帶的大陸動力學定量解釋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圖1六盤山及鄰區(qū)地質構造特征Fig.1Geologicaland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Liupanshananditsadjacentareas1區(qū)域地質特征六盤山弧形構造帶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北緣,夾持在鄂爾多斯地塊、阿拉善地塊、秦祁昆碰撞帶之間。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其南西部位的秦祁昆碰撞帶、其北東部位的賀蘭山褶皺與其東部的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沖斷帶都受到青藏地塊隆升的影響,地質現象,構造復雜。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發(fā)育的斷層從北向南看,走向依次由北西逐漸變?yōu)槟媳保傮w呈現一個鏡像的“S”形狀,北部的斷層形態(tài)展布較為舒展,南部的斷層形態(tài)展布變得收束,弧形展布是該區(qū)的顯著特點。研究區(qū)弧形構造的基底是形成于中、晚元古代的秦—祁—賀三叉形裂谷的發(fā)育時期到志留紀、泥盆紀前陸盆地發(fā)育時期,蓋層經歷了石炭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近紀等不同時代的發(fā)育,形成現今的構造形態(tài)。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在早古生代晚期受到青藏地塊推擠而產生北祁連造山運動的力學作用。由于六盤山區(qū)域被阿拉善地塊、青藏地塊和鄂爾多斯地塊包圍,在研究區(qū)東北部形成銀川地塹;北祁連弧后盆地在中、北祁連地塊的推擠下逐漸閉合。東部過渡帶在逆沖推覆作用下形成許多逆沖推覆體,推覆體主要由下古生界的地層組成。隨著中、北祁連地塊繼續(xù)向北推進,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繼續(xù)向北東方向推移,并且其一部分緩慢匯入銀川地塹。對于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的地質邊界條件是北部堅硬的阿拉善地塊和東部堅硬的鄂爾多斯地塊。西部同心等地區(qū)的下古生界地層厚度很大,東部中衛(wèi)、中寧、固原等地區(qū)下古生界地層相對較薄,區(qū)域整體東西方向的地層厚度存在較大變化。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的邊界形狀逐漸發(fā)生了變動,諸多原因導致整個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地層從上往下彎曲。這些現象正是早古生代晚期處于北祁連弧后盆地東部的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發(fā)育的幾個重要條件。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古生代形成了初期的弧形構造之后,經歷了晚三疊世印支運動、早侏羅世燕山運動Ⅰ、中侏羅世燕山運動Ⅱ、晚侏羅世燕山運動Ⅲ、早白堊世燕山運動Ⅳ、晚白堊世燕山運動Ⅴ、古近紀早喜山運動與新近紀晚喜山運動等8次構造運動,構造帶主體向北推移[22-25]。六盤山弧形構造帶主要發(fā)育3個斷裂帶,分別為海原-六盤山斷裂、中衛(wèi)-同心斷裂帶、牛首山-羅山斷裂帶。海原-六盤山斷裂帶在靖遠、固原和南華山向西南方向傾斜,傾角為45°~80°。斷層面上大量的近乎水平的條紋和臺階,這表明了斷層的反向正弦走滑運動。根據海原-六盤山斷裂帶發(fā)育的一系列拉脫盆地,可以確定該斷裂帶在中新世晚期表現為左旋走滑運動。中衛(wèi)-同心斷裂帶在金山地區(qū)向西南方向傾斜,傾角在63°~70°之間。中衛(wèi)-同心斷裂屬于左旋走滑斷層。牛首山-羅山斷裂帶位置在青銅峽和牛首山這2個地區(qū)的西南方向,向西南傾斜,傾角在62°~85°之間。在該區(qū)域巖石形變大,根據橫切關系顯示出2個明顯的構造變形期。牛首山-羅山斷裂帶是在漸新世之前形成的,為反向的左旋走滑斷層。六盤山西部有許多斷層和褶皺,大多數是逆走滑構造。褶皺的軸面向西傾斜,說明它們受到了東西向的壓應力作用。六盤山地區(qū)構造應力整體為北東東向壓應力。研究區(qū)出露地層為白堊紀和新近地層,晚白堊世地層逆沖于新近地層之上,相對年齡確定主要構造活動出現在新近紀以后(圖2)。對比分析和應力分析發(fā)現,六盤山西部構造活動強烈,東部構造變形遠弱于西部,地層平緩??梢酝茢啵嗖馗咴∩倪h程效應空間僅限于六盤山西部。圖2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地層接觸特征Fig.2ContactcharacteristicsofstratainLiupanshanarcuatetectonicbelt2弧形構造形成機理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的野外勘查發(fā)現早古生代地層已有大范圍的弧形斷層與褶皺發(fā)育。下古生界地層存在不整合,在二維平面上也能觀察到地層形態(tài)有一定的弧形展布特征。六盤山及其鄰區(qū)早古生代晚期的弧型構造,西部可寬達200km左右,而東部可窄至40km左右,弧型構造的西部是散布的,而東部向南則逐漸收緊聚集,弧形構造的規(guī)模比較大,且不屬于對稱的弧形構造。六盤山古生代弧型構造帶的構造應力主要從南東指向北西方向,即來自規(guī)模和強度都較大的北祁連加里東造山帶。圖3六盤山地區(qū)早古生代晚期弧形構造(據文獻[21]修改)Fig.3LateearlyPaleozoicarctectonicinLiupanshanArea(modifiedby[21])從平面分布上看,六盤山及鄰區(qū)弧形構造西翼較寬,南起香山、天井山地區(qū),北至香根-達賴地區(qū)北部,南北方向約200km?;⌒螛嬙鞏|翼較窄,牛首山-達賴地區(qū),小羅山-青龍山南北向,東西方向約40~50km。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古弧構造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晚期中、北祁連地塊北東向擠壓對鄂爾多斯地塊西緣和阿拉善地塊南部的影響。鄂爾多斯地塊與阿拉善地塊的邊界分布非常特殊,在北東方向上形成了賀蘭拉張區(qū);北祁連弧后盆地在中、北祁連地塊的擠壓下逐漸關閉,形成了一系列以下古生界地層為主的逆沖推覆構造。中、北祁連地塊的逆沖楔繼續(xù)向北東方向擠壓并進入賀蘭拉張區(qū),由于在逆沖推覆構造帶的走向方向上推進時遇到的地層厚度不同,導致逆沖推覆構造帶地體變形,在平面上形成了弧形的構造形態(tài)。中生帶在古弧形構造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今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的主體部分。古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下,使得六盤山地區(qū)總體處于NW-NE向左旋擠壓的構造應力場環(huán)境,三疊紀的印支運動使該地區(qū)隆起,侏羅紀受到有限的拉張,早白堊世早期拉張斷陷,早白堊世晚期擠壓反轉,陸內變形巨大,多個時期多次發(fā)生逆沖推覆現象。早白堊世時期弧形構造處于早期走滑拉張沉降階段,構造帶在強烈的擠壓作用下大幅抬升,處于短暫的應力松弛階段,在近東西方向的微弱的應力松弛產生的張力作用下,導致侏羅紀己經形成的正斷層再次活動,具有走滑的性質。東西向拉張作用繼續(xù)加大,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內的正斷層開始變的活躍起來,六盤山盆地西側的邊界斷層由早期的左行走滑轉為右行走滑,六盤山盆地東側存在斷裂帶,在六盤山盆地南部整體遭受北東向壓應力后,六盤山弧形構造帶隨六盤山盆地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逆時針旋轉。早白堊世燕山運動晚期弧形構造帶處于晚期湖盆萎縮消亡階段,六盤山盆地繼續(xù)受到北東向的擠壓應力的作用,六盤山盆地地層開始整體發(fā)生緩慢抬升。3弧形構造數值模擬3.1平面模型的建立構建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古生代弧形構造形成初期的地質模型。地質模型忽略了弧形構造垂向隆升的變化及其對弧形構造形成的次要影響因素(圖4)。地質模型使用二維有限差分程序FLAC軟件建立平面數值模型,將數值模擬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確認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弧形的形態(tài)形成的力學機制。圖4北祁連地區(qū)早古生代晚期構造(據文獻[21]修改)Fig.4LateEarlyPaleozoicstructureinnorthQilianarea(modifiedby[21])在平面分布中明確構造帶弧形的彎折的力學條件是中、北祁連地塊向北東擠壓。利用FLAC2D構建地質模型,考慮到數值模擬軟件基本計算單元網格劃分,按照地質模型將區(qū)域地塊劃分為阿拉善地塊、鄂爾多斯地塊、中北祁連地塊、北祁連弧后盆地等地質塊體,得到了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及其鄰區(qū)的平面模型圖。平面數值模型按1∶5000的比例建立模型,最終模型分別代表東西向1000km,南北向760km的研究范圍?;⌒螛嬙斓男纬勺鳛樵撃P偷哪M分析重點。數值模擬的主要目的是解釋其彎折的力學條件。研究區(qū)位于數值模型中心偏北東部,與模型4個邊界的距離都較大,主要是為了抵消邊界效應對研究區(qū)的影響。此外,賀蘭拉張區(qū)的砥柱作用沒有阿拉善地塊和鄂爾多斯地塊強烈,故將其并入北祁連弧后前陸盆地的一部分進行模擬(圖5)。圖5六盤山弧形構造帶數值模型Fig.5NumericalsimulationmodelofLiupanshanarcstructuralbelt3.2數值模型初始條件和邊界構建的數值模型北部為阿拉善地塊,東部為鄂爾多斯地塊,南部為中、北祁連地塊,中部為北祁連弧后前陸盆地,由于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形成于北祁連弧后盆地區(qū)域內部,因此可以利用代表北祁連弧后前陸盆地的網格形變來反映六盤山弧形構造的形成過程。根據區(qū)域內地塊的形狀特征,利用FLAC2D建立可計算的數值模型并生成計算單元網格。為了在構建的模型的北東向壓力作用下網格能產生充分形變且劃分盡量少的區(qū)塊以減少計算負荷,地質塊體劃分左右邊界以南北向為主,整個模型劃分成子區(qū)塊,通過子區(qū)塊建立完整網格。模型中阿拉善地塊、鄂爾多斯地塊、北祁連弧后盆地、中北祁連地塊分別由不同的網格組成。由于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北部受阿拉善地塊的阻擋,東部受鄂爾多斯地塊的阻擋,將模型邊界設置為南部邊界施加了均等應力;模型的東部和西部為滾動邊界,即在東西邊界處物質不發(fā)生向東和向西運動。模型北部邊界為固定邊界,南部邊界的物質運移是自由的。南部邊界的壓力被設置為2.0×107Pa。由于各向同性彈性介質的特點是受到應力作用時應力與應變呈現正相關的線性關系,應力均勻增大時應變也按一定的比率線性增大。本次數值模型將地質塊體設定為各向同性彈性介質來建立模型(表1),明確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形成的主要動力學過程。表1六盤山弧形構造帶模型力學參數3.3數值模型計算結果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的數值模型進行模擬計算后模型處于平衡狀態(tài),并得到了位移圖。導出x方向、y方向位移等值線圖,位移均為正值。對于y方向位移等值線圖,數值模型均為正值,即相對于初始階段的模型各網格節(jié)點向北位移,并且南部位移大于北部位移(圖6)。數值模型在x方向的位移計算結果表明六盤山區(qū)域范圍內古生代地質塊體位移的主要趨勢是向東,向東最大位移約為向北最大位移的25%(圖7)。將數值模擬計算結果中x方向位移與y方向位移合并后得到位移場圖,從位移向量圖指示的位移方向總體表現為向北東弧形突出(圖8)。圖6六盤山弧形構造帶數值模擬y軸位移Fig.6y-axisdisplacementinnumericalsimulationofLiupanshanarcuatetectonicbelt圖7六盤山弧形構造帶數值模擬x軸位移Fig.7x-axisdisplacementinnumericalsimulationofLiupanshanarcuatetectonicbelt圖8六盤山弧形構造帶數值模擬位移矢量Fig.8DisplacementvectorofnumericalsimulationofLiupanshanarcuatetectonicbelt4結論1)六盤山弧形構造帶經歷了長期復雜的構造演化過程,其主體形成于印度-歐亞板塊碰撞所導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對其東北緣產生的北東向的擠壓應力。六盤山及其鄰區(qū)早古生代晚期北東向擠壓變形的相對柔軟的地塊遇到堅硬的阿拉善地塊、鄂爾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