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世紀教育網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教科版五上第二單元第3課《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學設計課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單元二學科科學年級五教材分析本課是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的第3課。在認識地球內部結構、地殼的組成及地殼的運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對改變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圍繞地震的成因、地震時的情景以及地震對地表的影響,提出本課研究的主要問題。第二部分——探索,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閱讀、分析資料了解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并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地震發(fā)生時自救、互救的知識。第三部分——研討,引導學生運用證據再次解釋巖石彎曲現象,并對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回顧、梳理,理解地震對地表的影響是強烈的。學情分析學生通過電視、網絡等渠道對于地震現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種災害性地質現象,但對于地震發(fā)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導致地形地貌的具體變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本節(jié)課將引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搜集、分析資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對地形地貌的影響。在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地球內部的構造以及地殼運動對巖層的影響。這些都是學生進行本課學習的知識基礎。學習目標1.地殼運動是地震發(fā)生的原因。2.地震的發(fā)生會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3.能夠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4.能夠通過閱讀資料、觀察圖片,分析地震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5.能夠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6.保持對地震現象的探究熱情,樂于參加模擬實驗。7.能基于證據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形成集體觀點。8.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9.知道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重點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地震發(fā)生的原因。難點結合真實情景及模擬實驗中獲得的證據,解釋地震發(fā)生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是怎樣的?會給地球表面帶來哪些改變呢?1.地震的形成。地面的震動,稱為地震。地震是巖石圈內能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是自然界經常發(fā)生的一種地質作用??煞譃樘烊坏卣鸷腿斯さ卣饍纱箢悺L烊坏卣鹩袃煞N:一種是“構造地震”,是由地下巖石的構造活動產生的地震;另一種是由火山噴發(fā)而產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人為方法產生的地震,如工業(yè)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2.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發(fā)現,地震后的公路路面隆起、斷裂,受到了極大的破壞。說明地震發(fā)生時,會導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與隆升、地表錯位、河道堵塞、公路毀壞、房屋倒塌等。3.地震給地球表面帶來的改變。(1)造成地面的沉降與隆升,這是地殼板塊受到擠壓而斷裂、錯位造成的升降運動。(2)形成地面裂縫、塌陷和堰塞湖: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頭出現裂縫,崩塌的石塊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學生觀看視頻資料,研討、交流并回答相關問題。旨在他們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進行探究地震現象的學習活動。講授新課探索: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我們對地震成因的看法。2.做模擬實驗。實驗材料:泡沫小盒(切成兩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鍬、手套(可選擇使用)。實驗步驟:(1)將小盒的兩半拼接起來,在上面鋪一層塑料薄膜。(2)將土、水和成泥,并將它鋪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3)等泥變干后,將這個小盒的兩半迅速拉開或擠壓。(4)觀察發(fā)生的現象。拉開擠壓實驗現象:當迅速拉開小盒的兩半時,土地會出現斷層;當擠壓這個小盒的兩半時,土地會產生隆起,同時碎的土渣會散落到擠壓周圍形成彎曲或錯位。3.根據實驗現象和對下面兩張圖的觀察,試著對地震的成因做出我們的解釋。巖層發(fā)生彎曲巖層斷裂、錯動結論:地殼運動時,巖層在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時會發(fā)生褶皺,使巖層發(fā)生彎曲,褶皺斷裂或錯動,這一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動起來,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這就是絕大多數地震產生的原因。了解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及給地表帶來的變化。(1)試著描述在電視或網絡上看到過的地震情景。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可造成建筑物的破壞,如房屋的倒塌、橋梁斷裂、水壩開裂、鐵軌變形等。除此之外還可導致地面裂縫,場陷、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地震的直接災害發(fā)生后,會引起次生災害,如水災和火災等。2)分析地震發(fā)生后給地表帶來的改變。資料一: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fā)生了里氏7.8級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現了裂縫、塌陷,鐵軌也扭曲變形。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縫、塌陷,鐵軌扭曲變形的情況。其原因是:地震使地面隆升與沉降,這是地殼板塊受到擠壓而斷裂、錯位造成的升降運動,此時,地面會出現裂縫、塌陷,地面上鐵軌也被扭曲變形。資料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里氏8級地震。地震使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寒湖。圖片中呈現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是: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頭出現裂縫,崩塌的石塊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地震發(fā)生時我們該如何自救與互救?搜集相關知識,制作成宣傳海報。1.在家中如何進行自救。頭腦保持清醒冷靜,做出敏捷反應是保障安全的關鍵。在家中要就地避險,不可貿然外逃,可選擇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單元樓內,可選擇衛(wèi)生間、廚房、儲藏室及墻角躲避。同時,要關閉電源,關閉煤氣,熄滅爐火,防止發(fā)生火災和煤氣泄漏。高層住戶向下轉移時,千萬不能跳樓,也不能乘電梯,可利用兩次地震之間的間隙,迅速撤離。2.在公共場所如何進行自救。正在演出的影劇院應立即停止演出,觀眾應躲在排椅下、舞臺腳下或樂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組織觀眾分路疏散。正在體育場進行比賽的人應立即停止比賽,穩(wěn)定觀眾情緒,防止慌亂、擁擠,有組織、有步驟地向空曠安全處疏散。正在上課的學生,迅速躲避在課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師統(tǒng)一指揮下,迅速撤離教室,就近在開闊地帶避震,切忌擁擠、跳樓。3.制作地震宣傳海報??梢詮牡卣痤A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災幾個方面來制作。研討:根據我們所掌握的事實,我們能為先前對巖石彎曲原因的猜測找到依據嗎?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巖層在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時會發(fā)生彎曲。彎曲斷裂時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動起來,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地震是怎樣發(fā)生的?能給地表帶來哪些改變?這個改變是劇烈的還是緩慢的?地面的震動,稱為地震。地震是巖石圈內能量積累到一定時候釋放的一種形式,是自然界經常發(fā)生的一種地質作用。巖石由于地殼的運動會長期受到力的作用,而發(fā)生形變。一且這種作用力的強度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巖石就要破裂或錯動,同時將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出來從而發(fā)生地震。地震會引起地面震動,產生裂縫帶,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體等自然物破壞(滑坡、泥石流等),還會引發(fā)海嘯、形成堰塞湖等。地震是一種劇烈的地殼運動,時間短、破壞力強,能在短時間內使地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學生依據前面所學知識對地震成因進行猜測,并將提出的假設整理后記錄在黑板上。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學生交流從資料、圖片中獲得的信息:地震會使地表斷裂、隆起,引起山體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學生交流相關經驗。搜集相關知識,做成宣傳海報,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學生研討交流。旨在將實驗中獲得的證據用于解釋自然現象。培養(yǎng)從學生閱讀、分析資料中獲得有用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證據再次解釋巖石彎曲的原因,完善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幫助學生梳理、回顧本課的學習內容,明確地震對地表的影響是劇烈的。課堂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殼運動是地震發(fā)生的原因。以及通過模擬實驗對地震的成因建構自己的解釋,將自然界的現象與模擬實驗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并將實驗中獲得的證據應用于解釋自然現象。能夠制作關于抗震防災的手抄報,宣傳抗震防災的常識。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板書教科版五上第二單元第5課《風的作用》教學設計課題光是怎樣傳播的單元二學科科學年級五教材分析本課是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的第5課。本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材對風的作用進行了簡單的解釋,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風也是改變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呈現風蝕橋的照片,學生在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也在思考:“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呢?”這是本課要研究的主題。第二部分——探索,教科書設計了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交流關于風力改變地形地貌的初步想法。這是一個由猜測形成觀點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關于風的作用的初步認識,為后面的模擬實驗明確了實驗目標。第二個活動是模擬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的影響,通過模擬實驗初步探究風的侵蝕作用。第三個活動是了解更多的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教科書提供了沙漠、戈壁、風蝕蘑菇、雅丹地貌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學習、分析這些資料,加深對風蝕作用的了解,豐富對風力作用的認識。第四個活動是總結風對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響。第三部分——研討,教科書設計的三個研討問題,主要從三個層面引導學生反思研究過程,第一個問題是對本課知識的回顧;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自然現象,加深對風的作用的理解;第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將風的作用與火山、地震進行比較,從而發(fā)現風的作用是緩慢進行的,需要經歷比較漫長的過程。學情分析學生對于由風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不陌生,他們從電視、網絡和書籍中獲得了一些相關的信息,有的學生也許到過風蝕地貌地區(qū),看過真實的風蝕地貌。但是他們對這種地形地貌形成的具體原因及過程并不清楚。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通過模擬實驗初步探究風蝕作用對巖石的影響,通過閱讀文字資料、分析圖片和研討,了解風蝕作用、風的搬運和堆積作用對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響。學習目標1.風的力量會磨蝕巖石并且搬運巖石破碎物,對地形變化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和變化是緩慢進行的。2.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對“風對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據,并且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和分享。3.會做“模擬風卷起沙子對巖石的影響”的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4.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5.意識到探究成果對解答問題的重要價值。6認識到由于風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賜予我們人類的寶貴自然遺產。重點通過研討、模擬實驗對“風對地表的作用”進行探究。難點運用探究成果對“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進行推測和解釋。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地球表面的大氣層對改變地形發(fā)生著緩慢的作用,例如空氣流動形成的風。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呢?風是大氣的水平運動,它屬于一種機械動力。當風刮過地面的時候,風力能吹起黏土和細沙,風力越強,它所能攜帶和輸送的顆粒就越大。在沙漠中,有時風只吹走了較小的沉積物,留下來的是那些搬不動的、又大又沉的石質沉積物,這樣就形成了戈壁。當風減速或者遇到障礙物,如石頭、草叢時,風攜帶的沙土就會降落并沉積下來,形成沙丘和黃土沉積。大風從遙遠、干旱的北方吹過來,帶來的粉砂、細土被秦嶺等山脈擋住了去路,被迫沉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風中攜帶的沙碰到巖石,把巖石磨蝕得很光滑,形成獨特的景觀。學生交流回答問題。旨在聚焦探究的主題“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講授新課探索:討論并記錄我們對風可能改變地球表面的看法。小組交流討論對風可能改變地球表面的看法。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回憶刮風時看到的現象:風能吹跑土壤,能吹起沙子,能把土地吹干形成裂縫,能把樹連根拔起,能搬運地表輕微的雜物使地面裸露,風攜帶的沙子還會對巖石造成破壞……初步認識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模擬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的影響。實驗材料:巖石、放大鏡、砂紙等。實驗步驟:(1)用放大鏡觀察巖石表面。(2)然后用砂紙用力打磨巖石。(模擬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的磨蝕)(3)比較沒有打磨和打磨后的巖石,你有什么發(fā)現?實驗現象:打磨的巖石表面有一些顆粒掉落,巖石表面出現磨痕。我的觀察記錄日期:我的預測:打磨的巖石會被磨掉碎渣。觀察結果:打磨的巖石表面有一些顆粒掉落,巖石表面出現磨痕。我的解釋:當大風卷起的沙子從巖石上刮過時,會對巖石表面進行沖擊、摩擦,進而損壞巖石。實驗結論: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有影響。觀看視頻資料。了解更多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大風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塊巖石破碎后形成的細小的沙、土搬運到遠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礫石,這便形成了戈壁灘。被帶走的沙子在風或流水速度減小時沉積下來,日積月累,就形成了沙漠。常見的風蝕地貌。(1)風蝕穴。在陡峭巖壁上,受風沙吹蝕和磨蝕,在巖壁表面形成的洞穴。(2)風蝕蘑菇。在風沙強勁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巖石水平節(jié)理、層理很發(fā)達,易被風蝕成奇特的外形。特別是一塊孤立突起的巖石,如果下部巖性較軟,經長期侵蝕,可能會形成頂部大于底部的蘑菇外形,稱為風蝕蘑菇。(3)風蝕柱。產狀水平和垂直節(jié)理或裂隙發(fā)育且?guī)r性單一的巖層區(qū),受風沙的長期吹蝕作用后,原巖石崩解破碎,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狀巖石,稱為風蝕柱。(4)風蝕城堡。風蝕城堡是一種奇特的自然景觀,出現在砂巖和頁巖相間分布的地區(qū),是在風力侵蝕的基礎上發(fā)育起來的。由于巖性軟硬不從而導致風力吹蝕的差異性,結果形成了許多層狀墩臺,相對高度多為10~30米,墩臺的頂部都很平坦。雅丹地貌。干旱地區(qū)的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偨Y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項目對地表的改變改變特點的比較風磨蝕地震火山噴發(fā)風搬運、堆積快速快速緩慢風的作用會磨蝕巖石并且搬運巖石破碎物,對地形變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和變化是緩慢進行的。觀看視頻資料。研討:在模擬實驗中,是什么力量使“巖石”發(fā)生了改變?是風卷起的沙子,像磨刀石一樣不斷對巖石進行侵蝕,是磨蝕作用改變著巖石的形狀和大小。在模擬實驗中是風的力量使“巖石”發(fā)生了改變。根據模擬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推測敦煌地區(qū)的地表特點是怎樣形成的。在模擬實驗中,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5211.6-2025小麥抗病蟲性評價技術規(guī)程第6部分:黃矮病
- GB/T 21270-2025食品餡料質量通則
- 【正版授權】 IEC 60335-2-75:2024 CM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75: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commercial dispensing appliances and vending machine
- 會議室租賃協議標準
- 合同續(xù)簽本人意向書
- 總經理聘用合同例文
- 公司銷售合同
- 科技成果評估委托協議
- 水資源管理系統(tǒng)建設項目合同
- 全球工程承攬及設備安裝合同
- 《南非綜合簡要介紹》課件
- 2023六年級數學下冊 第2單元 百分數(二)綜合與實踐 生活與百分數說課稿 新人教版
- 2024年山東力明科技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語文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災害的概述》課件
- 國產氟塑料流體控制件生產企業(yè)
- 貨物學 課件2.1貨物的分類
-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讀2
- 2025年奇瑞汽車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大模型關鍵技術與應用
- XX縣人民醫(yī)院信息化建設方案數字化整體規(guī)劃方案
- 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七年級英語上學期期末復習 專題04 閱讀理解CD篇20篇 【考題猜想】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