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代的稅收與田賦來源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農(nóng)業(yè)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經(jīng)濟部門。宋以前的歷代封建王朝盡管有關市之征,山澤之禁,鹽鐵之榷,但是,一般來說,這些賦稅在整個國家賦稅收入中不占主要地位。國家賦稅無論是征發(fā)勞役還是征收實物和貨幣,都主要取自農(nóng)業(yè)和農(nóng)業(yè)勞動者。所以,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認為國之大事,食貨為先?!稗r(nóng),食貨之本也?!惫识庞幼鳌锻ǖ洹?首食貨而先田制;馬端臨作《通考》,田賦為第一。然而,到了宋代,農(nóng)業(yè)雖仍是社會最主要的經(jīng)濟部門,其賦稅來源的組成結構卻發(fā)生了變化:在國家賦稅收入中占主要地位的田賦稅,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原在國家賦稅中無足輕重的商稅、專賣稅、礦稅等則逐漸升居主要地位。本文僅就宋代賦稅來源與結構,以及它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作些初步的探討。一《宋會要食貨》各方面的價值要搞清宋代賦稅來源的組成結構及其變化,就必須對宋代各項賦稅收入作出準確的統(tǒng)計和比較。但宋代尚未建立完整的嚴格的財政統(tǒng)計制度,留傳至今的財政資料又極其殘缺不全,這就給我們探索宋代賦稅來源的組成結構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目前,筆者還只能作相對的估計,勾畫一個輪廓,不求見其堂奧,但愿望及宮墻。為了能夠相對準確地考察宋代賦稅來源的組成結構,我們將盡可能地把宋代各項賦稅收入按照當時物價統(tǒng)一折算為貨幣,用以分析宋代不同時期各種物貨各自在賦稅總收入中的比重。在宋代文獻中,以至道末年、天禧末年和熙寧十年的各項賦稅收入記載為最詳。我們在這里就根據(jù)上述三個時期的各項稅收來分析宋代賦稅來源的組成結構。首先,看一看宋代的物價:宋代的米價,熙豐以前一般為每石六、七百文?;兆跁r期每石米就高達二貫、三貫,甚至四貫了;南宋紹興初年,米漲至五、六貫一石,隨后開始下降,保持在一貫左右,孝宗時期又上升到每石二貫到二貫半左右。宋代的絹價,在徽宗元符前,每匹約為一貫左右,大觀到紹興初年每匹二貫,紹興至乾道時期每匹為一至四貫。一般講來,南宋時期每匹絹的價值約相當于二石米的價值。紹興六年右司諫王縉就說:“近睹指揮,許江浙人戶預以米斛折納來年紬絹,每匹二石,取其情愿,誠為公私之利”(《宋會要·食貨》九之三)。而每匹紬的價值又略低于絹的價值。宋代的布價,真宗時期每匹約為150—300文,仁宗時期每匹約300文,神宗時期為400—450文;南宋時期500文,甚至高達1—2貫。宋代的絲、綿價,據(jù)杜莘老言,四川地區(qū)“和買物帛,據(jù)元豐法并支本錢,絹每匹850文,紬每匹700文,絲每兩65文,綿每兩35文”(《宋會要·食貨》三八之二一)。紹興十七年江浙地區(qū)輸納折帛錢,兩浙絹每匹700文,綿每兩600文,江南東西紬絹每匹600文,綿每兩300文(《宋會要·食貨》三八之一八),即絲價比綿價貴約一倍。宋制絹每匹長42尺,重11一12兩(《容齋三筆》卷十,《宋會要·食貨》六四之四三),即11—12兩絲織一匹絹。宋代鹽價,一般保持在每斤50—70文之間,也有些地區(qū)低于50文,或高達100—300文。宋代茶價,有低至十幾文,高至四百多文一斤的。就茶葉數(shù)量講,低質(zhì)茶畢竟是多數(shù),高質(zhì)茶畢竟是少數(shù)。平均起來北宋時期茶價約為六、七十文一斤。宋代的草價,宋初8文一束,以后每束一般在20—30文左右;南宋時約50—100文以上。宋代的鐵價,北宋時一般為25—30文一斤。宋代的金價,太宗時每兩5貫(《宋會要·食貨》三四之一四),真宗、哲宗、徽宗時期每兩10貫,欽宗時期每兩20貫;南宋高宗時期每兩30貫,寧宗時期每兩40貫(加藤繁:《中國經(jīng)濟史考證》第二卷,248頁)。宋代的銀價,真宗時每兩800文,仁宗時2貫,神宗時1貫,徽宗時一貫六、七百文;南宋時期每兩值2—3貫多(同上,128~129頁)。宋代的銅價,每斤約為二百五十文。當然,上述各類貨物的價格,只是相對而非絕對準確的價格。由于地區(qū)差異和供求關系的影響,各地物價是不可能一致的。這里所指的是較長時期較大范圍內(nèi)的物價概況,而非某一時期某一地區(qū)的物價情況。有了上述各種貨物的價格標準,我們就可以計算宋代礦稅的實際收入。宋代礦產(chǎn)“歲課”中,除礦稅外,還包括折納,和市、互市所得。為了相對準確地求出礦稅的實際收入,我們考慮到:一、宋代礦稅一般是按產(chǎn)量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三十征稅的,則礦產(chǎn)“歲課”中至少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是礦稅收入數(shù);二、宋代礦冶有部分是官營的,由士兵和罪犯開采,全部礦產(chǎn)無償上繳官府;三、宋代民營礦冶的部分礦產(chǎn)品是允許自賣的,因此,礦冶“歲課”數(shù)并非實際的礦產(chǎn)量;四、根據(jù)以上三點,估計礦產(chǎn)“歲課”數(shù)中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礦稅收入。為了簡化統(tǒng)計和貨幣的折算,我們把“歲課”每年收入幾百萬斤至千多萬斤的鐵、鉛、錫和少量的朱砂、水銀不予計算,只把“歲課”中金、銀、銅三項作為礦稅的收入,估計是接近礦稅收入的實際價值的?,F(xiàn)在,把至道末年(997)、天禧末年(1021)和熙寧十年(1077)的各項賦稅收入統(tǒng)一折算為貨幣,求其農(nóng)業(yè)二稅同其他賦稅收入二者之間在賦稅總收入中的比重。為了行文簡便,根據(jù)《文獻通考》所載二稅收入和其他文獻記載的各項賦稅收入,列表于后(見52、53頁)。從三表可以看出:太宗至道末年賦稅總入為3559萬貫。其中農(nóng)業(yè)二稅為2321萬貫,約占百分之六十五;茶、鹽、酒、商等稅入為1238萬貫,約占百分之三十五,二稅收入占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主要部分。真宗天禧末年賦稅總入為5723萬貫,二稅為2762萬貫,占百分之四十八,其他稅入為2936萬貫,占百分之五十二,開始超過二稅的收入。在仁宗時期陜西用兵,財政開支增多。慶歷時商稅收入巳達1975萬貫,酒稅已達1710萬貫,鹽稅715萬貫(《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四)。這三項收入共計4400萬貫,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農(nóng)業(yè)二稅的收入了。神宗熙豐年間賦稅總入為7070萬貫,二稅為2162萬貫,占百分之三十,其他稅入為4911萬貫,占百分之七十。即國家財政三分之二以上來自農(nóng)業(yè)二稅以外的賦稅收入。拿二稅來說,神宗元豐時期四京十八路二稅額共為4840萬貫、石、匹、兩,比熙寧十年二稅見催額5201萬貫、石、匹、兩少將近400萬(按《通考》卷四,熙寧十年和元豐時二稅各項實物統(tǒng)計),南宋時期只有半壁江山,耕地面積減少,隱瞞土地,偷漏田稅的情況比北宋更為嚴重。以平江府為例,北宋時二稅“歲入七十萬斛,著在石刻?!钡浇B興十二年“按其籍雖有三十九萬斛,實入才二十萬斛耳”(《宋會要·食貨》六之三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紹興十二年十一月癸已),比北宋減少了三分之二。以此推知,南宋時期按田畝征收的二稅無疑是大大減少的。文獻中有關南宋時期鹽、茶、酒、商和新創(chuàng)稅收的記載屢見不鮮,而關于二稅收入的記載卻寥寥無幾,正是二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更加不占重要地位的反映。當然,北宋中期特別是南宋以后,二稅附加的和買、科配、折帛等額外剝削不斷加重,甚至有些地區(qū)超過了二稅的負擔,但是,這些附加剝削有的是按戶等征收,有的雖然按田畝征收,也由于地主階級大量隱瞞田產(chǎn),“產(chǎn)去稅存”和“無稅之田”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實際上也未做到按田征收。而且以二稅附加最重的折帛錢而論,南宋東南地區(qū)征收的最高額也只1700萬貫。其數(shù)雖多,然比之新增新立的其他稅收,則不足以改變其在國家賦稅收入中的比重。拿二稅以外的其他稅收來說,神宗以后增長之快,達到了驚人的程度。鹽課:哲宗時已大約歲入二千萬貫(《夢溪筆談》卷十)。徽宗政和六年“鹽課通及四千萬”(《宋史·食貨志》)。南宋時期土地人口均減,解鹽喪失,但高宗末年鹽課收入仍有二千一百萬貫(《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四)。孝宗乾道六年僅淮浙鹽所入即達二六九七余萬貫(《宋會要·食貨》二七之三三)。到理宗時期“行在榷貨務都茶場上本務場淳祐十二年收趁到茶鹽等錢一萬一千八百一十五萬六千八百三十三貫有奇”(《宋史》卷182;《續(xù)通考》卷十九),已超過熙豐以前宋朝的全部賦稅收入。茶課:南宋時期陜西、河北、河東地區(qū)全部喪失,茶葉的銷售地減少,但紹興末年東南茶利歲入仍有二百七十余萬貫,淳熙時增到四百二十萬貫;四川茶課更是急劇增加,收入最多的年分達到二百四十九萬貫(《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四)??傆嫴枵n收入每年約在四百萬至七百萬貫之間,比北宋仍有所增加。酒課:“紹興末,東南及四川酒課一千四百余萬緡”(《朝野雜記》甲集卷十四,《景祐慶歷紹興鹽酒稅絹數(shù)》)。此外,南宋還用增加新稅和濫發(fā)紙幣來增加財政收入。其中經(jīng)總制錢每年定額二千萬貫,東南諸路月椿錢三百九十多萬貫,四川折估錢七百一十萬貫。免行錢、曲引錢、身丁錢、稱提錢、市舶收入每項又各為數(shù)十萬貫,至于官府不備本錢濫發(fā)紙幣以增加收入則更為驚人。淳熙元年(1174)到淳熙十六年(1189),東南會子發(fā)行二千四百萬貫。開禧元年(1205)到開禧三年(1207),增加到一億四千萬貫。紹定五年(1232),達三億三千九百萬貫。淳祐六年(1246),竟達六億五千萬貫(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五冊,386頁),造成會價大跌,物價上漲,無異新增一項巨大剝削。從上可見,神宗以后財政來源仍主要仰賴于二稅以外其他賦稅收入。關于這一點,在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的記載中,亦可得有力的佐證。李心傳說:國朝混一之初,天下歲入緡錢千六百余萬,太宗皇帝以為極盛兩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萬緡。嘉祐間,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萬緡。其后月增歲廣,至熙豐間,合苗役稅易等錢,所入乃至六千余萬。元祐之初,除其苛急,歲入尚四千八百余萬。渡江之初,東南歲入不滿千萬,逮淳熙末,遂增六千五百三十余萬焉。今東南歲入之數(shù),獨上供錢二百萬緡,此祖宗正賦也。其六百六十余萬緡,號經(jīng)制,蓋呂元直在戶部時復之。七百八十余萬緡,號總制,蓋孟富文秉政時創(chuàng)之。四百余萬緡,號月椿錢,蓋朱藏一當國時取之。自經(jīng)制以下錢皆增賦也。合茶鹽、酒算、坑冶、榷貨、糴本,和買之入,又四千四百九十余萬緡,宜民力之困矣”。大家知道,宋代二稅絕大部分都征收實物,每年收錢只幾百萬貫。這里所指“緡錢”,如果不全是也主要是二稅以外賦稅所收緡錢。我們把上述混一之初,天禧之末,嘉祐之時、熙豐之間、元祐之初歲歲入緡錢,即使扣除二稅每年所收五百萬貫左右,從仁宗開始,緡錢歲入亦已超過二稅物貨價值量。特別是南宋淳熙年間歲入六千五百三十余萬緡。除“上供錢二百萬緡,此祖宗正賦也”,其余六千三百多萬緡皆為經(jīng),總制,月椿、茶鹽、酒算、坑冶、榷貨、糴本、和買所入,更雄辯地證明當時國家賦稅絕大部分來自二稅以外的稅收了。在宋代,我國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礦冶業(yè)和商業(yè)都較唐代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特別是經(jīng)濟作物和商品交換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為宋代茶、鹽、酒、礦、商稅的迅速增加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條件,是這些稅收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這已是史學界的共同看法,不再贅述。這里,我們要著重探討的是,在以農(nóng)業(yè)為最主要的經(jīng)濟部門,在鹽、茶、酒、礦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總值大大低于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在商品經(jīng)濟、商品交換仍然很不發(fā)達、處在自然經(jīng)濟汪洋大海包圍之中的宋代,何以商品經(jīng)濟的賦稅能在國家財政稅收中占主要地位?馬克思說:“國家存在的經(jīng)濟體現(xiàn)就是捐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342頁),列寧也說:“任何社會制度,只有在一定階級的財政支持下才會產(chǎn)生”(《列寧選集》第四卷,683頁)。在封建社會里,賦稅是支持封建國家的經(jīng)濟支柱。封建國家通過征收賦稅以維持其自身存在和行使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的職能。但是,封建國家的賦稅又是同當時的封建土地制度密切相聯(lián)的。在我國封建社會里,大致唐中葉以前,國家尚能控制大量的土地,采用均田等辦法來保護農(nóng)民對土地的占有。自耕農(nóng)的小塊土地在整個土地關系中還占有相當可觀的比重。所以按丁、按口、按戶征收賦稅在國家課役中占主要部分。唐中葉以后均田制破壞,地主土地所有制發(fā)展到新的階段,自耕農(nóng)的小塊土地所有制遭到削弱,失去土地的人口日益增多,他們再也無力按丁、按口、按戶繳納大量賦稅。地主政權為了解決國家財政來源,唐德宗建中元年(750)實行兩稅法,“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窮富為差”(《舊唐書·食貨志》)?!拔ㄒ再Y產(chǎn)為宗,不以身丁為本,資產(chǎn)少者,則其稅少,資產(chǎn)多者,則其稅多”(《陸宣公集》卷22,《均節(jié)賦稅恤百姓》)。從此按土地、按財產(chǎn)、按戶等征稅在國家稅課中占了主要地位。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大變革。按資產(chǎn)征稅的納稅對象主要是地主和有產(chǎn)者。佃農(nóng)向地主繳納田租,地主向國家繳納賦稅。賦稅從地租中分割出來,是地租的再分配。賦稅與地租的共同基礎都來源于佃農(nóng)的剩余勞動,地主起賦稅轉繳人的作用,國家賦稅是對佃農(nóng)的間接剝削。但在瓜分地租的意義上,國家和地主又是處于對立地位的。當然,國家和地主的矛盾可以用增加地租的辦法來緩和。但在地租量固定,無法增加的情況下,二者之間的矛盾就會激化,更何況任何一個地主在任何時候總是希望多得到一份凈租的,在這種情況下,地主政權既要解決財政來源,又要緩和同地主階級爭奪地租的矛盾,唯一的辦法就是征收鹽、茶、酒、商等賦稅。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看出,唐代兩稅法施行于建中元年(780),酒稅初稅于建中三年(782),茶稅初稅于貞元九年(793),鹽稅和商稅雖然征收較早,但收入不多,只是在大歷末年(779)才達到“六百余萬緡,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通考》卷十五)。這絕不是時間上的巧合,而是唐德宗實行兩稅制度后,地主政權為了緩和同地主階級爭奪地租的矛盾和解決財政危機的產(chǎn)物。到了宋代,趙匡胤為了取得地主階級和文武大臣的支持,就在政治上制定了“以忠厚養(yǎng)前代之子孫,以寬大養(yǎng)士人之正氣”(王船山:《宋論》)的政策。對后周和南方諸國的統(tǒng)治者都封王封侯,賜第京師;對一般的官僚和地主則用恩蔭、科舉等辦法,大開其做官之門。在經(jīng)濟上制定不加田賦,不抑兼并的政策,滿足地主階級的經(jīng)濟利益。趙匡胤為了集中兵權,還公開鼓勵強藩武將交出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yè),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資治通鑒長編》卷二)這樣就使宋代的田賦不均、土地兼并的現(xiàn)象從王朝建立之初就非常嚴重。封建地主采取隱瞞田產(chǎn)、詭名子戶等辦法逃避田賦,以致“賦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宋史》卷一七三)。趙宋政權為了反對地主階級逃避賦稅,在北宋仁宗、神宗和徽宗時期都曾進行過方田均稅,在南宋高宗、光宗時期又曾進行過經(jīng)界均稅,但在地主和官僚的反對下,都中途夭折,以失敗告終,趙宋政權在田賦與日俱減,開支與日俱增的困境中,自然只得“度茶、鹽、酒稅以充歲用,勿增賦斂以困黎元”(《宋史》卷一七九),以維持其自身的存在。因此,宋代茶、鹽、酒稅的增加并在國家財政收入中占主要地位,雖有生產(chǎn)和商品交換發(fā)展的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地主政權緩和其同地主階級瓜分地租的矛盾,以及轉嫁財政負擔的產(chǎn)物。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宋代的稅收政策和征收辦法中就能得出清楚的回答。一是提高商品經(jīng)濟的稅率。宋代農(nóng)田二稅一般是十一而稅,實際上“田制不立,甽畝轉易,丁口隱漏,兼并冒偽,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前代為薄?!薄岸愐徽哂兄?三十而稅一者有之”(《宋史》卷一七四)。但是商品經(jīng)濟的稅率則遠比二稅為高。鹽亭戶和茶園戶除繳納二稅和負擔諸般色役外,其產(chǎn)品則全部由官府禁榷,不能象田主和農(nóng)戶那樣自由處理自己的產(chǎn)品。酒坊除官營之外,民間酒坊均由民戶買撲承包,實際上是收租而不是收稅,由于課額太高,“至虧常課,多籍沒家財以償”(《宋會要·食貨》二〇之三)。商稅的稅率,表面上看來是征百分之二的過稅,百分之三的住稅,比田賦為輕。然稅場林立,有的地區(qū)“客旅往來一日之間三過場務”(同上,十八之五),“不滿百里亦有三稅務”(同上一七之四二)。南宋乾道時期,“有一務而分之十數(shù)處者,謂之分額;一物而征之十數(shù)次者,謂之回稅”(同上,十八之二)。反復征稅,遠比田賦為重。礦稅一般為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三十,本來就比兩稅為重。但其產(chǎn)品也必須作為“課額”按官價全部或部分出售給官府,這又增加了一層更為沉重的剝削。二是專賣榷禁。宋代鹽、茶、酒、礦等商品,無論是官營或通商都是實行榷禁。所謂官營,就是官府獨占這些商品的買賣;所謂通商,就是商人向官府繳納專賣稅后,憑鈔按量直接向產(chǎn)戶購貨到指定地區(qū)出售。這二種辦法常常是交替使用。專賣榷禁的課利是以最大限度剝削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來獲得的。據(jù)《宋會要·食貨》二九記載,官府買賣茶價相差一倍至數(shù)倍以上。如舒州羅源場散茶每斤:上號買價28文,賣價63文;中號買價25文,賣價56文;下號買價22文,賣價51文。崇寧四年蔡京大更茶法,罷官買官賣,置合同場令商人在京師或州縣請長短引,自買于園戶。政和二年又大增損茶法,“凡請長引再行者,輸錢百緡,即往陜西,加二十,茶以百二十斤;短引輸緡錢二十,茶以二十五斤。”(《宋史》卷一八四)平均每斤茶稅將近一百文,比官買官賣獲利更多。酒的專賣稅課,則全視政府財政之需要而隨時增添?!段墨I通考·征榷考》引陳止齋曰:自咸平四年酒課立額之后,有慶歷添酒錢,建炎添酒錢,紹興以后州郡又有權征收添酒錢,不斷增加酒課。三是抑配勒索。法令規(guī)定私買私賣鹽茶酒曲等榷禁物貨,輕則杖徒,重則處死。當人民無力或不愿購買榷禁物貨時,官府就實行抑配,強制購買。早在北宋時期,官府為了多征鹽課,“立多寡之額、逼脅州縣分配民戶。嚴比較之利,厚賞重罰,催科督責,急于星火。山州僻縣,鹽袋積壓,動以千計。百姓以平安無事之時,有悲嘆抑配之苦,至棄產(chǎn)流徙,遂轉而為盜,莫能之禁?!?《宋會要·食貨》二五之二四)蔡京秉政時期,“以賣鹽多寡為官吏殿最,一有循職養(yǎng)民不忍侵克,則指為沮法,必重奏劾、譴黜。州縣孰不望風畏威,竟為刻虐?由是東南諸州每縣三等以上戶,俱以物產(chǎn)高下,勒認鹽數(shù)之多寡。上戶歲限有至千緡,第三等末戶不下三、五十貫,籍為定數(shù),使依數(shù)販易,以足歲額;稍有愆期,鞭撻隨之?!?《宋史》卷一八二)南宋時期由于官鹽價貴,民食私鹽,不少地區(qū)都按戶、按口均科,并令保甲拘催,甚于二稅。負鹽值而流徙者不可勝計。宋代官酒亦常“課民婚葬,量戶大小令酤,小民甚被其害?!?《宋會要·食貨》二〇之四)?;蛘摺百u曲引并不候人戶有吉兇聚會,情愿請買,多系違法抑配,大收價錢,侵漁騷擾”(同上,二〇之一二)。南宋時期湖南路令民納曲引錢,“以人戶田畝,分為三等:上等輸三千,聽造酒十石;中等二千,造酒七石;下等一千,造酒三石;最下輸五百文,造二石;若二石以下,則例輸百三十錢。皆隨夏秋送官,自田二十畝而上,無能免者。”(《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五),至于官賣茶業(yè),亦“科及保正,甚者不問貧富,以丁口一例科抑”(《宋會要·食貨》三一之一二)。更為惡劣的是宋代的商稅也是采取抑配勒索的辦法征收的。其具體辦法就是擴大征稅范圍和抑配商稅稅額,規(guī)定各地征收商稅的場務,每年都有應征的商稅額,多者有賞,虧者有罰,抑配勒索勢所必然。宋代商稅征收的對象,很多都是不屬于商品性質(zhì)的民間日用瑣碎物品。據(jù)《宋會要·商稅雜錄》記載:捕魚采葦有稅,牛肉、羊毛有稅,農(nóng)器、耕牛有稅,緡錢,糧斛有稅,竹木、柴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建筑工人勞動合同樣本
- 2024年度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服務平臺技術開發(fā)與運營合同
- 2024年工程文件保密與轉讓協(xié)議
- 2024醫(yī)療器械銷售及市場推廣合同
- 2024年公共交通乘車意外傷害保險合同
- 2024年度居民搬家服務定制合同
- 2024年工程建設的擔保協(xié)議
- 2024年勞動力外包合作協(xié)議
- 2024年度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 2024人工智能技術研發(fā)合同-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
- 生物制劑在腎病綜合征中的應用和思考
- 申請工程工期順延的函(聯(lián)系單)
- 《第二單元 影視金曲 眺望你的路途》教學設計教學反思-2023-2024學年初中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下冊
- 2024年支部書記廉潔談話記錄內(nèi)容篇
- 心肺復蘇+AED技術
- 國家開放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務1-9參考答案
- 20S805-1 雨水調(diào)蓄設施-鋼筋混凝土雨水調(diào)蓄池
- MOOC 法理學-西南政法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件專家版3第三講 文明初現(xiàn)與中華民族起源(史前時期)
- 消防安全 牢記心間
- 腳手架搭設及驗收(匯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