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zhèn)江三城巷南朝墓葬石獸墓主身份探討_第1頁
江蘇鎮(zhèn)江三城巷南朝墓葬石獸墓主身份探討_第2頁
江蘇鎮(zhèn)江三城巷南朝墓葬石獸墓主身份探討_第3頁
江蘇鎮(zhèn)江三城巷南朝墓葬石獸墓主身份探討_第4頁
江蘇鎮(zhèn)江三城巷南朝墓葬石獸墓主身份探討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江蘇鎮(zhèn)江三城巷南朝墓葬石獸墓主身份探討

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漢江市云陽市(原景林市)的三城巷,有四座朝南陵墓道教石雕。1988年,它們被列為中國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為便于表述,本文采納日本學(xué)者曾布川寬的記錄方法,將這4組石刻由南向北依次編號為三城巷(1)、(2)、(3)、(4)。關(guān)于墓主身份,其中三城巷(2)神道石柱柱額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字樣,可以確認屬梁文帝蕭順之。三城巷(3)、(4)神道石刻過去分別推定屬梁武帝蕭衍、梁簡文帝蕭綱,學(xué)界今無異議。而三城巷(1)神道石獸的墓主身份則眾說紛紜,迄無定論(圖一)。本文在對舊說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辨誤的基礎(chǔ)上,就其墓主身份、石獸制作年代及其他相關(guān)問題作出新的考訂。一南獸前獸三城巷(1)現(xiàn)存兩件石獸,北距三城巷(2)石刻僅約60米,其中北獸今存軀體前半局部,南獸為雄性獨角麒麟。圖像資料顯示,在1930年代之前,南獸除前左足遺缺外,余保存比較完整,今四足及尾部下端盡失,身長3.02、殘高2.7米。此獸仰首張口,短頸垂須,其前胸、兩翼、腹部、脊背及尾骨雕飾均極繁富秀美(圖二)。關(guān)于這組神道石獸的墓主身份,以往學(xué)界有以下六種觀點:1.梁皇室光武帝父改造陵此說為南宋文學(xué)家陸游提出,他在《入蜀記》卷一云:“余頃嘗至宋文帝陵(筆者按:實為梁文帝陵,下同),道路猶極廣,石柱、承露盤及麒麟、辟邪之類皆在,柱上刻‘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字。又至梁文帝陵[即三城巷(1)處],文帝,武帝父也,亦有二辟邪尚存。其一為藤蔓所纏,若縶縛者。然陵已不可識矣?!?.齊武帝蕭墓乘輿此說最早見載于清末民國初年上海籍傳教士張璜所著《梁代陵墓考》一書第六章,書云齊武帝蕭賾墓在丹陽東北二十五里之荷花塘,又云梁文帝墓在齊武帝墓東(實為北),相隔約三百米尺(不確,實僅約60米)3.梁武帝墓石的人此說為民國年間文史研究者葉祥法提出。他在前引《丹陽訪古記》介紹三城巷(1)石獸之后接著分析:“這處究竟是不是齊武帝的墓?無論在人情上、在事理上均能使人懷疑。依我個人的揣想,也許是梁簡文帝的墓。例如從人情上說,中國自古就是家族制度最發(fā)達的國家,非惟希望在生的時候,父子、祖孫能合居一處;即死去埋在土里,最低的限度,也希望共葬在一處?,F(xiàn)在梁文帝居中,右為梁武帝,左為簡文帝,正合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此外就是事理上說,梁文帝、梁武帝總是齊武帝的臣子,現(xiàn)在梁武帝葬他父親、葬他自己在齊代陵墓旁邊,是忠君還是示威?”因刊載其文的雜志非學(xué)術(shù)期刊,學(xué)界知此說者不多。4.齊明帝麻黃陵此說最早見載于1935年編輯出版的《六朝陵墓調(diào)查報告》,是書朱希祖《六朝陵墓報告書》一文認為齊明帝興安陵“在今丹陽縣東北二十四里尚德鄉(xiāng)東城村”,即三城巷(1)處。他的依據(jù)是“古地理書具有明文”,但文中實際并未就此加以具體分析與考證5.齊玄帝說1983年,日本學(xué)者町田章在《南齊帝陵考》一文中提出這一觀點。他的依據(jù)是三城巷(1)石獸采取了類似于南京麒麟鋪宋武帝劉裕初寧陵6.陳武帝后來人1991年,日本學(xué)者曾布川寬最早提出這一觀點。他認為,荊林鎮(zhèn)三城巷一帶是梁代的帝陵區(qū),如果將三城巷(1)處定為齊明帝的興安陵,在梁的帝陵中摻入齊陵,從常識上講不太可能。從樣式上看,它在陵口石獸之后制作,并以陵口為樣本,與大寶三年(552年)的莊陵石獸相比更晚,故可能是梁敬帝陵前之物。據(jù)其分析,梁敬帝陵本應(yīng)在其叔父簡文帝莊陵的左側(cè)(北側(cè)),但可能此處沒有其先帝——父親元帝的陵墓,莊陵的北側(cè)又是皇基寺等原因,陳武帝便將其建在了建陵的南側(cè),即三城巷(1)處,并遵循陵口石獸的形式為其制作了麒麟石獸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南京學(xué)者盧海鳴。他觀察到三城巷的4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相互之間的直線距離不到百米(實際情況不完全如此),認為按照六朝時期皇室和世家大族聚族而葬的規(guī)律以及有關(guān)文獻記載,這一陵區(qū)最南面的齊明帝蕭鸞陵恐有誤,而極有可能是史書上失載的梁敬帝蕭方智的陵墓。他還注意到三城巷(1)石獸造型屬于典型的梁代風(fēng)格,其中一件保存較為完整的石獸脊骨、尾骨暴突,通體紋飾繁縟,與南京獅子沖石獸有著驚人的相似,故兩者的年代應(yīng)該相去不遠此說近年有逐漸蔓延之勢。如徐湖平主編《南朝陵墓雕刻藝術(shù)》雖齊明帝、梁敬帝兩說羅列,但有關(guān)文字表述中“梁敬帝說”的傾向性非常明顯,且其標(biāo)題即明確記為“梁”二齊、梁陵在正朝常用文獻記載中的地望在以上諸說中,因為三城巷(2)處神道石柱柱額上清晰標(biāo)明“太祖文皇帝之神道”,故梁文帝一說無須辯駁;而據(jù)后引《太平寰宇記》、《嘉定鎮(zhèn)江志》、《乾隆丹陽縣志》等文獻記載,梁簡文帝蕭綱莊陵在蕭港,或稱蕭塘港、蕭塘,今三城巷(4)石獸前方一段河道民國年間仍有以上地名,且三城巷(4)在三城巷(3)處梁武帝蕭衍修陵之左,參照六朝家族墓地尊者、長者居右的一般規(guī)律再看齊宣帝、齊武帝、齊明帝三說。如所周知,歷代帝王及世家大族均以聚葬為常。據(jù)《南齊書》記載,蕭齊也不例外。如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齊武帝蕭賾崩前下詔對后事進行安排:“陵墓萬世所宅,意嘗恨休安陵(齊武帝皇后裴氏陵墓)未稱,今可用東三處地最東邊以葬我,名為景安陵?!边@些陵墓集中分布于蘭陵(今丹陽)東北一帶,宋《嘉定鎮(zhèn)江志》卷十一《古跡·陵墓》引《輿地志》即載:“泰安陵、景安陵、興安陵在故蘭陵東北金牛山?!苯鹋I胶笫烙址Q經(jīng)山、金山,《嘉定鎮(zhèn)江志》卷六《山川·丹陽縣》載:“經(jīng)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古所謂金牛之山。”晚清以來的學(xué)者先后誤將齊宣帝、齊武帝、齊明帝三座齊陵植入三城巷蕭梁陵區(qū),乃因早期文獻傳抄中齊、梁諸陵地望的訛異。由于齊、梁陵墓至唐代仍有地面遺跡可尋,貞觀十一年(637年)詔令梁武帝修陵“百步禁樵采”在表一中,齊宣帝永安陵、齊景帝修安陵、齊明帝興安陵、梁武帝修陵、梁簡文帝莊陵五陵諸書記載完全一致。從地望看,此五陵顯然可分兩組,前3座齊代陵墓均位于丹陽縣治東北方向,后2座梁代陵墓均位于丹陽縣治之東;齊高帝泰安陵、齊武帝景安陵、梁文帝建陵三陵,諸書記載的方位和道里雖有出入,但經(jīng)過校正仍符合齊陵、梁陵分別位于丹陽縣治東北和東的規(guī)律。張璜等誤認丹陽縣東的三城巷(1)處為齊武帝景安陵,大約緣于齊武帝景安陵在丹陽縣東的有關(guān)記載。至如朱希祖、朱偰等曲解梁文帝建陵旁的三城巷(1)處為齊明帝興安陵,則因轉(zhuǎn)引《元和郡縣圖志》的《乾隆丹陽縣志》卷十九既記“建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又記“興安陵在縣東北二十四里”。然如本文所析,校正后的齊武帝景安陵在“在縣東北三十二里”,梁文帝建陵實“在縣東二十五里”,位于縣東北的齊武帝景安陵、齊明帝興安陵皆與縣東的三城巷(1)石獸無涉。總之,丹陽縣境的齊、梁陵墓,前者在縣東北需要重點討論的是梁敬帝一說。按梁敬帝,諱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元帝蕭繹第九子。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江陵陷魏后,王僧辯、陳霸先定議以蕭方智為太宰、承制。次年七月,王僧辯納貞陽侯蕭淵明為帝,改以蕭方智為皇太子。九月,陳霸先襲殺王僧辯,黜蕭淵明,迎蕭方智即皇帝位。太平二年(557年)十月,蕭方智遜居別宮,禪位于陳霸先。旋詔以江陰郡奉為江陰王,其生母夏太后降為江陰國太妃,皇后王氏降為江陰國妃。次年四月,陳霸先使人加害蕭方智于外邸,時年十六,追謚敬皇帝。并遣太宰吊祭,司空監(jiān)護喪事,以梁武林侯蕭咨子季卿嗣為江陰王從梁代帝室世系看,簡文帝蕭綱為武帝第三子,元帝蕭繹為武帝第七子,兩人為兄弟關(guān)系。梁敬帝與元帝是父子關(guān)系,與簡文帝為伯侄關(guān)系。若元帝、敬帝葬丹陽,則陵位難以安排。且元帝生前對簡文帝法統(tǒng)并不認可。對此,朱希祖曾有一段精彩論述:“元帝在簡文之時,尚承武帝太清年號,不奉簡文大寶正朔。以簡文為侯景所挾,正猶豫章王歡之子棟為侯景所立,雖建號改元,皆不為元帝所承認?!比何涞壑浮挼蕾n在否定了上述諸說之后,我們不禁要問:三城巷(1)石獸墓主到底是誰?由于三城巷(1)地處梁文帝陵墓右上首的南側(cè),根據(jù)六朝家族墓地尊者、長者居右的一般規(guī)律,墓主無疑應(yīng)該在梁文帝的父輩中尋找,我們首先聯(lián)想到的就是梁文帝之父、梁武帝祖父蕭道賜。按蕭道賜與齊室同族,初“居于鄉(xiāng)里,專行禮讓,為眾所推”,“居鄉(xiāng)有爭訟,專賴平之,又周其疾急,鄉(xiāng)里號曰‘墟王’”。仕歷宋太尉江夏王參軍,終于南臺治書侍御史。齊末,追贈散騎常侍、左光祿大夫1.梁代的“寧”關(guān)于梁代陵號,據(jù)筆者考證以單字命名為常,如修陵、莊陵、平陵、顯陵等皆是有梁一代,與“建寧陵”類似,陵號以兩字冠名、后綴有“寧”字者,還有昭明太子蕭統(tǒng)和梁元帝蕭繹兩座陵墓。梁元帝的陵號,《梁書》、《南史》、《建康實錄》、《資治通鑒》等皆未載,獨《六朝事跡編類》記為“潁寧陵”2.梁朝時期研究發(fā)現(xiàn),此4組陵墓石刻所在的“三城巷”的地名其來有自,頗值玩味。按“三城巷”實乃“三城港”之訛誤,《輿地紀(jì)勝》卷七云:梁簡文帝莊陵“在丹陽縣東二十七里,地名三城港”。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卷一亦云:“梁太祖文皇帝神道碑在丹徒縣(應(yīng)為丹陽縣)之三城港文帝陵下。”而所謂“三城”當(dāng)指3座陵園。因陵園四周設(shè)墻垣,故稱城?!读簳肪砣段涞奂o(jì)下》:“(普通五年)六月乙酉,龍斗于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所經(jīng)處樹木倒折,開地數(shù)十丈。”3.蕭道過追尊,有了新造材料在中國古代,即位的帝王追尊其父母為帝后固屬常例,追崇皇祖也屢見不鮮。以魏晉南北朝為例,如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晉武帝受禪。丁卯,追尊皇祖宣王為宣皇帝;史載天監(jiān)元年(502年)四月,梁武帝即位不久追尊皇考蕭順之為文皇帝,廟號太祖,皇妣張氏為獻皇后,陵曰建陵,妃郗氏為德皇后,陵曰修陵,對其叔伯及兄弟子侄亦多有封贈。然《隋書》卷七《禮儀志二》明確記載:此次大范圍尊崇,“皇祖特進以上,皆不追尊”。顯然,對蕭道賜的追尊不在此列。那么,有無可能另有安排呢?對父、祖兩代先后追尊,這在南朝確實有例可循。如建武元年(494年)十月,齊明帝即位。次月,追尊乃父始安貞王蕭道生為景皇,母江氏為懿后,陵曰修安。建武四年“秋八月,追尊景皇所生王氏為恭太后”種種跡象表明,對蕭道賜的追尊要遲至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梁武帝專程赴蘭陵謁陵之際。據(jù)《南史》、《梁書》、《建康實錄》、《資治通鑒》等書記載,梁武帝此次闊別故里五十年之久的謁陵甚為隆重,活動比較頻繁。其中《南史》所載十分詳細:“三月甲午,幸蘭陵。庚子,謁建陵,有紫云蔭陵上,食頃乃散。帝望陵流涕,所沾草皆變色。陵傍有枯泉,至是而流水香潔。辛丑,哭于修陵。壬寅,于皇基寺(唐代避諱改名皇業(yè)寺)設(shè)法會,詔賜蘭陵老少位一階,并加頒賚。所經(jīng)縣邑,無出今年租賦。因賦《還舊鄉(xiāng)詩》。癸卯,詔園陵職司,恭事勤勞,并錫位一階,并加賜賚。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樓,因改名北顧。庚戌,幸回賓亭,宴帝鄉(xiāng)故老及所經(jīng)近縣奉迎候者少長數(shù)千人,各賚錢二千?!边@批新造有角石獸于兩年后被運抵三城巷(1)處,《隋書·五行志上》載:“梁大同十二年正月,送辟邪二于建陵。左雙角者至陵所。右獨角者,將引,于車上振躍者三,車兩轅俱折。因換車。未至陵二里,又躍者三,每一振則車側(cè)人莫不聳奮,去地三四尺,車輪陷入土三寸?!庇州d:“梁大同十二年,曲阿建陵隧口石騏驎動?!?.陵口石獸的營造背景三城巷(1)處墓主入葬雖早,但其石獸年代卻明顯偏晚。最早注意到三城巷(1)石獸樣式晚期特征的學(xué)者是曾布川寬和盧海鳴,曾布川寬的分析尤其透徹。他以比較完整的南獸為例,認為它所采取的是伸出里面左前肢的梁代模式,而且其前肢肘部的三角形長毛也與梁代獅子形石獸相似,故年代晚于制作于梁初的梁武帝修陵石獸。具體而論,無論是其頭大頸短的造型,還是從頭到頸、胸、腰均缺乏躍動感的姿勢,乃至翅膀和體毛的表現(xiàn)方式,都與陵口石獸相當(dāng)接近。這些意見無疑都是對的,但他進一步推考陵口石獸為簡文帝大寶三年(552年)營造,三城巷(1)石獸晚于大寶三年制作,與莊陵石獸相比也更晚與三城巷(1)風(fēng)格相近的石獸還見于南京獅子沖,除前述曾布川寬總結(jié)的三城巷(1)與陵口石獸之間的相似性外,它們前趾翹起、長尾直垂和脊骨、尾骨隆起的細部特征,以及華麗繁縟的裝飾方法亦如出一轍綜上所析,丹陽三城巷一帶是梁代的一個重要陵區(qū),現(xiàn)存的4組神道石刻雖分屬4座蕭梁陵墓,但三城巷(1)、(2)因在一個陵園內(nèi),陵區(qū)內(nèi)實僅有3座獨立的陵園,即建寧陵、修陵、莊陵,故自宋代以來有“三城港”之稱。此四陵遵循尚右的排葬規(guī)律,即陵區(qū)內(nèi)各陵以南為尊,愈向北墓主卒葬時代愈晚,輩分愈低。其中三城巷(1)位于陵區(qū)最南端,墓主入葬最早,輩分最高,極有可能是梁武帝蕭衍祖父母蕭道賜夫婦陵墓。但從石獸樣式看,三城巷(1)要明顯晚于三城巷(2)、(3),而與丹陽陵口、三城巷(4)、南京獅子沖等處石獸十分接近,其制作年代推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