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程朱理學與清初宋明學之爭
清初,程朱理學因康、雍、錢等皇帝的調(diào)停而成為統(tǒng)治者的思想。湯斌、李光迪、張伯肯、盧龍琦等“著名學者”的推動,也使程朱理學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中興”的趨勢。但這些盛世理學名臣實際上并無理學的新的理論建樹,不過是兜售程朱理學的陳貨,造成虛假的理學“繁榮”而已。清代哲學真正有價值的思想倒是出于以顏元、李塨與戴震等為代表的反理學家的批評文字。而至乾嘉時期程朱理學已趨式微,由逐漸興起的漢學所取代。于是理學與漢學之爭成為清代、主要是乾嘉思想學術(shù)界的斗爭焦點。①1袁枚面對由宋明延續(xù)發(fā)展而來的理學與于本朝新興起的漢學,態(tài)度如何呢?其《遣興》詩二十四首其二十二有明確的表態(tài):鄭、孔門前不掉頭,程、朱席上懶勾留。一帆直渡東沂水,文學班中訪子游。(卷三十三)顯然,袁枚既拒絕繼承鄭玄、孔穎達衣缽之漢學,亦拒絕追隨程顥、程頤、朱熹之思想的理學,而獨鐘情子游之“文學”。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反對理學或漢學,袁枚并未卷入理學與漢學之爭,這是袁枚特立卓行之處。考乾嘉時期反理學者多為漢學家,典型的如戴震;而反漢學者多為理學家或崇尚理學者。其皆有為本學派張目的用心。惟袁枚能置身于理學與漢學論爭之外,既批理學,又反漢學。這一點與康熙年間顏元、李塨一脈相傳。但顏、李反漢學時,漢學尚未成大氣候,而袁枚反漢學時,漢學已儼然成為“清學”即學術(shù)界主潮。因此,袁枚之反漢學,更具有反潮流的意義。②2這是袁枚與顏、李不同之處。一、顏、李反對程朱病理學袁枚稱:“仆生性不喜佛,不喜仙,兼不喜理學?!?《答金項門》)(卷七)理學是其重點批評對象,對佛教之非亦予揭露。袁枚之批評宋明理學重在批評程朱理學,于明陸王心學則簡略涉及。其批程朱理學明顯受到顏元、李塨的影響。袁枚與顏、李因時代關(guān)系而無緣結(jié)識,但與顏元弟子程廷祚(字綿莊)卻過從甚密,思想亦相通。袁枚曾批評亦是友人的理學家程魚門(字蕺園),而為程廷祚贊顏、李之言辯護。他在《與程蕺園書》(卷十九)中稱:“綿莊寄足下與彼之札來,道顏、李講學有異宋儒者,足下以為獲罪于天,仆頗不以為然。”程魚門因為顏、李講學與宋儒即理學家程、朱唱反調(diào),而貶之為“獲罪于天”,極力捍衛(wèi)“宋儒”的地位,袁枚對此則明言“頗不以為然”,表示反對的觀點。袁枚又直接贊揚顏、李對程、朱的批判:“宋學流弊,一至于此。周、孔有靈,必嘆息發(fā)憤于地下;而不意我朝有顏、李,已侃侃然議之。顏、李文不雅馴,論均田封建太泥。其論學性處,能于朱、陸外別開一徑。”對顏、李早于自己已批判“宋學”即程朱理學的弊病給予肯定,盡管亦有一些批評,但總體上則贊揚其論學性能別開蹊徑,有其建樹。可以說乾隆朝袁枚批評程朱理學是康熙朝顏、李反程朱理學之精神的發(fā)揚,在批判內(nèi)容上有繼承亦有發(fā)展。只是袁枚態(tài)度不似顏、李激烈即所謂“不雅馴”。較之同時的戴震亦較寬容。順便指出,袁枚對佛教的批評相對于批評理學而言則較簡略。(一)袁合作道統(tǒng)說何謂“道統(tǒng)”?從訓詁角度言,道是指儒家之道,統(tǒng)是指因傳授而形成系統(tǒng)。從思想意義角度言,道統(tǒng)是鼓吹儒家思想淵源深遠、又傳之長久,從而形成牢固的、正統(tǒng)的思想體系,這樣就賦予儒道以永恒不滅的、不可置疑的思想統(tǒng)治地位。顯然,倡導“道統(tǒng)”說旨在神化儒道(南宋以后即為理學),排斥異端,因而具有思想專制的意義。從具體內(nèi)容角度言,韓愈言之甚明,其《原道》云:“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卷一)其言外之意,是傳之孟子而止,故他欲“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以承襲道統(tǒng)自許。而宋儒更儼然以續(xù)“道統(tǒng)”之緒者自居,朱熹就竭力推崇二程為承襲孟子之道統(tǒng)者,如《大學章句序》云:“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中庸章句序》又重申此論,所謂“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xù)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jù),以斥夫二家(按:指老、佛)似是之非?!敝祆湟嘤衅浔救擞殖幸u二程道統(tǒng)之意。此序開篇云:“《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憋@然公開扯出“道統(tǒng)”旗號的乃是朱熹,故清初學者費密曾言:“道統(tǒng)之說,孔子未言也。不特孔子未言,七十子亦未言,七十子門人亦未言,百馀歲后,孟軻、荀卿諸儒亦未言也”,“流傳至南宋遂私立道統(tǒng)?!?《弘道書》卷一)下引袁枚語亦有“‘道統(tǒng)’之說,始于南宋”之語?!澳纤巍闭?朱熹也。程、朱顯然欲以其“道學”“續(xù)”“道統(tǒng)”之“緒”。而清代理學家同樣挾“道統(tǒng)”之說以自我標榜,企圖為日趨衰微的程朱理學注入強心劑。袁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反“道統(tǒng)”之說的。袁枚之所以要推翻“道統(tǒng)”之說,因為“道統(tǒng)”之說乃程朱理學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是維護其理學正統(tǒng)、永久地位的護身符。袁枚欲推翻“道統(tǒng)”之說,是其批判理學的重要前提。袁枚的觀點一言以蔽之是道無統(tǒng),從而否定“道統(tǒng)”的存在,亦即否定了理學的正統(tǒng)性與永久性,對程朱理學來個釜底抽薪。袁枚于《策秀才文玉道》之第四道專門辨析“正統(tǒng)”之說與“道統(tǒng)”之說。“正統(tǒng)”之說與“道統(tǒng)”之說實際是相輔相成的。因為“道統(tǒng)”之道被理學家視為“正統(tǒng)”之道,而惟“正統(tǒng)”之道才可納入“道統(tǒng)”。故袁枚對二“統(tǒng)”一并予以推翻:“正統(tǒng)”之名,始于北宋;“道統(tǒng)”之名,始于南宋。夫所謂“正統(tǒng)”者,不過曰有天下云爾。其有天下也,天與之;其正與否,則人加之也。所謂“道統(tǒng)”者,不過曰為圣賢爾。其為圣賢也,共為之;其統(tǒng)與非統(tǒng),則又私加之也。夫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或曰正,或曰不正,或曰統(tǒng),或曰非統(tǒng)。果有定歟?無定歟?……自正統(tǒng)、道統(tǒng)之說生,而人不能無惑。試問:以篡弒得國者為不正,是開辟以來,惟唐、虞為正統(tǒng),而其他皆非也。以誅無道者為正,則三代以下,又惟漢高為正統(tǒng),而其他皆非也。此說者必窮者也。然論正統(tǒng)者,猶有山河疆宇之可考,而道者乃空虛無形之物,曰某傳統(tǒng),某受統(tǒng),誰見其荷于肩而擔于背歟?堯、舜、禹、皋并時而生,是一時有四統(tǒng)也,統(tǒng)不太密歟?孔、孟后直接程、朱,是千年無一統(tǒng)也,統(tǒng)不太疏歟?甚有繪旁行斜上之譜,以序道統(tǒng)之宗支者;倘有隱居求志之人,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者,何以處之?或曰:以有所著述者為統(tǒng)也;倘有躬行君子,不肯托諸空言者,又何以處之?毋亦廢“正統(tǒng)”之說而后作史之義明,廢“道統(tǒng)”之說而后圣人之教大歟!(卷二十四)此段論述的要旨,首先是認為所謂“正統(tǒng)”是指占天下為帝王者而言,而實際上“正”與“不正”是難以論定的,其次是認為所謂“道統(tǒng)”是指圣賢而言,而實際上圣賢是有“道”而無“統(tǒng)”。以“正統(tǒng)”之說而論,統(tǒng)之“正”與“不正”并無唯一的客觀標準。標準既異,何以辨別“正”與“不正”,“孤家寡人”又何以構(gòu)成系統(tǒng)?以“道統(tǒng)”之說而論,袁枚認為“正統(tǒng)”之說因與山河疆宇相關(guān)還較實在,而“道統(tǒng)”則是形而上的問題,乃“空虛無形之物”,比“正統(tǒng)”更難捉摸落實,“傳統(tǒng)”與“受統(tǒng)”都是臆想中的東西。袁枚采用歸謬法論證道統(tǒng)之虛無。可見標榜“道統(tǒng)”之說,不僅是無中生有,而且毫元意義。因此袁枚主張必須“廢‘正統(tǒng)’之說”,才能寫出真實的社會歷史演變;同時必須“廢‘道統(tǒng)’之說”,才能真正發(fā)揚光大圣人之教。這樣才能還歷史與儒道以本來面目。至此“正統(tǒng)”之說與“道統(tǒng)”之說的虛假性已被揭露無遺。袁枚于《代潘學士答雷翠庭祭酒書》(卷十七)中則批評朱熹“道統(tǒng)”之說的狹隘性與專制排他性,抨擊理學的惟我獨尊,排斥“異端”。袁枚針對雷翠庭所謂“由周公而上,道統(tǒng)在上;由孔、孟以至程、朱,道統(tǒng)在下;漢、唐君臣無與焉”的片面觀點,反駁說:“夫道無統(tǒng)也,若大路然”,“道”如寬闊的“大路”,有其廣泛性與包容性,又說自“堯、舜、禹、湯、孔子”至“漢、唐君臣”,“道固自在,未嘗絕也”。進而再批評朱熹“道統(tǒng)”之說的“私”與“狹”:后儒沾沾于道外增一“統(tǒng)”字,以為今日在上,明日在下,交付若有形,收藏若有物。道甚公,而忽私之;道甚廣,而忽狹之。陋矣!三代之時,道統(tǒng)在上,而未必不在下。三代以后,道統(tǒng)在下,而未必不在上。合乎道,則人人可以得之;離乎道,則人人可以失之。昔者秦燒《詩》《書》,漢談黃、老,非有施犨、伏生、申公、瑕丘之徙,負經(jīng)而藏,則經(jīng)不傳;非有鄭玄、趙岐、杜子春之屬瑣瑣箋釋,則經(jīng)雖傳不甚明。千百年后,雖有程、朱奚能為?程、朱生宋代,賴諸儒說經(jīng)都有成跡,才能參已見成集解,安得一切抹殺,而謂孔、孟之道直接程、朱也?袁枚認為后儒道統(tǒng)之說的癥結(jié)在于把“道”私秘化與狹隘化,故針鋒相對,指出道是公有之器,其包涵甚廣。以朱熹認為無道統(tǒng)之漢代而言,亦對儒道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否則程、朱之“說經(jīng)”即為無米之炊。“后儒”抹殺漢代“諸儒”之功,不僅是數(shù)典忘祖,更是意在突出自己乃直接“道統(tǒng)”的地位。袁枚于《代潘學士答雷翠庭祭酒書》中還認為:“夫人之所得者大,其所收者廣;所得者狹,其所棄者多。”于道亦然。儒家圣賢孔、孟之所以所得者大,所收者廣,就在于對各種主張學說皆甚寬容,如孔子“于子產(chǎn)、晏嬰、寧武子等,無不稱許”,孟子雖不及孔子,“然于伯夷、伊尹、柳下惠均稱為圣”。然而“至朱子則詆三代下無完人,此朱子之不如孟子也”。而程朱派理學家雷翠庭于來信中亦“斥陸、王為異端”,不能相容,袁枚雖然對陸王心學之弊有看法③3,但亦批評為“亦似太過”。陸王心學雖與程朱理學相異,但未嘗不是對儒學的發(fā)展,有其新的建樹。從思想上看,這屬于《周易》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孔子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應(yīng)該允許有不同學派、不同見解的存在。故袁枚云“夫道一而已”,“然仁者之樂山,固不指智者之樂水為異端也”,同理程朱理學亦不必視陸王心學為“異瑞”。惟此“道”才能不斷豐富、發(fā)展。“排斥異端”無乃是“道統(tǒng)”之說“私”與“狹”的表現(xiàn)。袁枚于《答是仲明》(卷六)信中,還對朱熹得韓愈《與大顛上人書》,“以為真贓現(xiàn)獲”,即誣陷韓愈“佞佛”一事進行辨析,以揭穿朱熹欲取韓之“道統(tǒng)”地位以代之的良苦用心。袁枚認為此事“朱子過矣”,乃是一種“羅織”罪名的行為;否則,“孔子亦有老子猶龍之贊,其可指為孔子通道教之真贓耶?”當然此事是由韓愈“隱然以道統(tǒng)自居也”引發(fā)的。而“昌黎居之,朱子亦欲居之,譬如只此坐席,不推倒一客,如何能據(jù)其位?不取真贓,如何能入其罪”?可見朱熹標舉“道統(tǒng)”之說,并欲占據(jù)直接承襲孔孟之道統(tǒng)者的高位,已是不擇手段了。袁枚一方面從客觀上提倡“道”的多元化、開放性,從而否定程朱理學獨霸天下的“道統(tǒng)”之說,一方面則改變“道”的空虛性,而賦之以世俗化的具體的內(nèi)涵。《與薛壽魚書》(卷十九)是寫給袁枚忘年好友蘇州名醫(yī)薛雪之孫薛壽魚的信。袁枚欲為薛雪立傳,向“壽魚征其所治醫(yī)案,壽魚答云:‘先祖恥以醫(yī)名,故諱之。’但寄其晚年與蘇撫陳文恭公講性理編語錄來,欲自附于周、程、張、朱之后”(《寄徐榆材》(卷十)。壽魚盡量將其祖與“理學”掛鉤,對這種“藝成而下”的觀念袁枚大不以為然,《與薛壽魚書》云:“不知藝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藝非道?貌襲之,道藝兩失?!辈⒃?“夫所謂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醫(yī),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也,則宇宙間安得有此紛紛之周、孔哉!”從而將“藝”提升至“道”的高度,“道”不再是空虛之物。這種輕空洞理論,重工藝實踐的觀點體現(xiàn)了小手工業(yè)者的思想,堪稱高見卓識。當然它與顏元“救弊之道在實學,不在空言”(《存學編》卷三)說亦一脈相承。袁枚以薛雪為例稱:“夫?qū)W在躬行,不在講也。圣學莫如仁,先生能以術(shù)仁其民,使無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素位而行,學孰大于是!”再次肯定“躬行”實踐亦是“學”,是“道”,遠勝于空講學理。薛雪無疑亦是范例?!暗馈敝矫匦?、狹隘性乃至神圣性,即此瓦解。上述袁枚對朱熹“道統(tǒng)”之說層層批駁,“道統(tǒng)”之說可謂搖搖欲墜矣。袁枚推翻“道統(tǒng)”之說之功,似無人可及。(二)人欲當處,以人欲為目的在人性論問題上,程朱理學把人性分為“天命之性”或曰“義理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認為前者是“天理”的體現(xiàn)而至善,后者是由人的氣稟所形成而有清有濁。因此極力鼓吹義理之性,并要改造人之氣質(zhì)之性為義理之性。顏元曾針鋒相對地批評程朱理學推崇義理之性,而標舉氣質(zhì)之性,稱:“非氣質(zhì)無以為性,非氣質(zhì)無以見性。”(《存性編》卷一)因為“氣質(zhì)”是人性的根本,而“義理”等道德屬性是從屬于“氣質(zhì)”的,堅持了唯物的理氣一元論。袁枚繼顏元之后,同樣標舉氣質(zhì)之性:宋儒分氣質(zhì)之性、義理之性,大謬。無氣質(zhì)則義理何所寄耶?猶論刀者不得分芒與背也,無刀背芒亦無矣。袁枚認為程朱理學區(qū)分人性為義理與氣質(zhì),本身即是荒謬的,因為二者是“刀芒”與“刀背”的關(guān)系,無法截然分開;而且氣質(zhì)是根本,義理須附麗于氣質(zhì),如同“刀芒”必須依靠“刀背”一樣。其批評比顏元又深入具體一步。程朱理學推崇天命之性,欲改造氣質(zhì)之性,就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天理”與“人欲”之辨。他們認為天理善,人欲惡,故認為“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主張“革盡人欲,復(fù)盡天理”(《朱子語錄》卷十三),亦即所謂“存天理,滅人欲”(《朱子語錄》卷十二)之說。而反理學者標舉氣質(zhì)之性,自然要堅持肯定“人欲”的觀點。于是由反對天命之性進而批判禁欲主義,就成為袁枚反理學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人欲”指人的物質(zhì)欲望,亦即人性的根本要求。這個要求就是《禮記·禮運》所謂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或如告子所謂的“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程朱理學對人性這兩項最根本的需要皆持反對態(tài)度,從而陷入了禁欲主義泥淖。在飲食問題上,朱熹稱:“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語錄》卷十三)其意是只許人們滿足于維持生存的一般“飲食”,而反對人追求“美味”的高層次要求。在男女問題上,程朱理學恪守封建禮教,否定人之男女情欲,鼓吹什么“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程頤《伊川先生語》八下)的說教,與佛教僧侶主義暗合。袁枚對此兩點皆持批判的態(tài)度,因而被彭尺木譏為“未能寡欲,未能立大體”。袁枚為此于《再答彭尺木進士》中反駁云:且“寡欲”之說,亦難泥論。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未嘗非飲食之欲也;而不得謂孔子為飲食之人也。文王“悠哉悠哉,展轉(zhuǎn)反側(cè)”,未嘗非男女之欲也;而不得謂文王為不養(yǎng)大體之人也。何也?人欲當處,即是天理。(卷十九)袁枚以古圣人為例,否定了彭尺木“儒者之道,以寡欲為基”(《再答彭尺木進士書》附來札)(卷十九)的觀點,以及理學貶低“飲食男女”之“人欲”的理論。對于理學飲食上的禁欲,袁枚更以撰寫《隨園食單》的具體實踐予以了回擊。應(yīng)該重視的是袁枚于上述中強調(diào)了“人欲當處,即是天理”的重要命題④4,意謂正當?shù)娜擞峭耆稀疤炖怼钡?正當?shù)摹叭擞奔词恰疤炖怼钡谋憩F(xiàn)。這種“天理”與“人欲”一元論的觀點顯然是“義理”與“氣質(zhì)”一元論的引申,從而為“人欲”正名,為“人欲”張目。這是袁枚批判理學禁欲主義的理論根據(jù)。正當?shù)娜擞颉扒橛奔词翘炖?因為它是治國安民的驅(qū)動力,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袁枚論證道:且天下之所以叢叢然望治于圣人,圣人之所以殷殷然治天下者,何哉?無他,情欲而已矣。老者思安,少者思懷,人之情也。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者,圣人也?!昂秘洝薄昂蒙?人之欲也;而使之有“積倉”,有“裹糧”,“無怨”“無曠”者,圣人也。使眾人無情欲,則人類久絕而天下不必治;使圣人無情欲,則漠不相關(guān),而亦不肯治天下。(《清說》)(卷二十二)袁枚把人之“情欲”提到圣人“治天下”的動力的高度來論述,這是對“情欲”最有力的肯定。袁枚從兩個層面來分析:一是百姓有“好貨”“好色”之本性需求;如果百姓無“情欲”,則圣人將無所作為。二是圣人本身亦有“情欲”,他才關(guān)心百姓“人之情”,否則他亦不肯治天下。(《清說》)(卷二十二)這與戴震所謂“圣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備”(《孟子字議疏證》)同義。這樣的情欲顯然就是符合自然之道即“天理”的,是不能否定的。袁枚還從性與情的角度批判程朱理學的禁欲主義。所謂“性”與“情”,乃“天理”與“人欲”的另一表現(xiàn)形態(tài),正如“天理”與“人欲”不可截然分開一樣,袁枚認為性與情亦密切相連。他指出:“夫性,體也;情,用也。性不可見,于情而見之。”如果黜情亦即不復(fù)有性。故對唐李翱之“《復(fù)性書》尊性而黜情”實即情、性并黜大不以為然。他援圣賢以為證論云:孔子之“能近取譬”,孟子之擴充”“四端”,皆即情以求性也。使無惻隱羞惡之情,則性中之仁義,茫乎若迷,而何性之可復(fù)乎?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記》曰:“人情以為田?!薄洞髮W》曰:“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古圣賢未有尊性而黜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此七者,圣人之所同也。既然圣賢皆“即情以求性”,可見情性不可分,情亦并不一定惡,或者說情與性一樣,亦有“上中下之分”,不可籠統(tǒng)地認為情“累性”而黜情。故袁枚又指出:李翱“以有是七者故情昏,情昏則性匿,勢必割裂絕欲,而游于空,此佛氏剪除六賊之說也,非君子之言也”(上引均見《書<復(fù)性書>后》)(卷二十三)。李翱完全否定“情”,認為情排斥性,是乃違背圣人之言,亦不合乎實際。而袁枚以無情無欲的“佛氏”教義比擬其“尊性黜情”,可見二者禁欲主義的本質(zhì)是一致的。顏元于人之情欲,突出肯定男女之情:“豈人為萬物之靈而獨無情乎?故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存人編》卷一)袁枚則進一步抬高男女之情的地位,所謂“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男女之情占據(jù)人情欲的首要地位,認為古代正人君子、忠貞節(jié)士多為重男女之情者:古之人,屈平以美人比君,蘇、李以夫妻喻友,由來尚矣。即以人品論,徐摛善宮體,能挫侯景之威。上官儀詞多浮艷,盡忠唐室。致光《香奩》,楊、劉昆體,趙清獻、文潞公亦仿為之,皆正人也。若夫迂襲經(jīng)文,貌為理語者,雖未嘗不竄名儒林;然非頑不知道,即窳不任事,贓私諂諛,史難屈指。(上引均見《答程蕺園論詩書》)(卷三十)從南朝梁之徐摛至北宋的“鐵面御史”趙拤(謚“清獻”)等,雖皆喜好宮體或艷詞,即重男女之情,但卻無損于其為國家忠臣之一流人品。反之,恪守經(jīng)文、理學者,貶斥男女之情,但不少人卻并冥頑迂腐,并不懂得儒道,甚至人品卑劣。袁枚更以南宋忠臣胡銓(謚“忠簡”)作為典型例證,以見人有男女之情的合理性。胡氏乃一代忠臣,宋紹興八年(1138)秦檜主和,胡氏上《請斬秦檜書》力斥之,為“諫臣之第一”。(上引均見《讀<胡忠簡公傳>》)(卷三十)胡氏貶南海,曾愛戀妓女黎倩。朱子作詩譏之曰:“十年浮海一身輕,獨對黎渦恰有情。世上無知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顯然朱熹仍以“人欲”譏胡氏。袁枚亦作詩代答云:“從來小節(jié)世人輕,萬里投荒尚有情。不學遁翁捧耆草,甘心鉗口自偷生。”(《答楊笠湖》第二書)(卷七)此諷刺朱熹雖輕“人欲”,但大節(jié)有虧,曾因門生勸阻而焚燒陳奸邪蔽主之忠的萬言奏稿事。袁枚于《讀<胡忠簡公傳>》又進一步辯護云:嗚呼!即此可以見公之真也。從古忠臣孝子,但知有情,不知有名。為國家者,情之大者也;戀黎倩者,情之小者也。情如雷如云,彌天塞地,迫不可遏,故不畏誅,不畏貶,不畏人訾議,一意孤行,然后可以犯天下之大難。古之人蘇武娶胡婦,關(guān)忠侯請秦宜祿妻,袁粲八關(guān)齋與張淹私進魚肉;被其日星河岳之氣,視此小節(jié)如浮云輕飚之過太虛。而腐儒矜矜然安坐而捉搦之,譬鳳凰已翔云霄,而鸴鳩猶譏其毛羽有微塵,甚無謂也。(《讀<胡忠簡公傳>》)(卷三十)胡氏既有大情,亦有小情,其“情”顯然是無可非議的。首先,袁枚肯定“有情”乃是人之“真”性情的自然表現(xiàn)。其次,把“情”的涵義具體化、擴大化,既有為國家之大情,亦有兒女之小情,但皆“彌天塞地”,無處不在。再次,強調(diào)人惟有情才“可以犯天下之大難”,為國家辦大事,并以“蘇武娶胡婦”等例為據(jù)。最后,批評理學家譏諷忠臣節(jié)士之“有情”,實在是鸴鳩嘲鳳凰的無謂之舉。袁枚于《牘外馀言》亦云:“余按胡忠簡公請斬秦檜,氣塞宇宙,而拳拳于黎倩;蘇武嚙雪吞氈,而不免娶胡婦,非其明證歟?”可與上述相發(fā)明。袁枚更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當代的理學思想,由其《答楊笠湖》三書(卷七)與楊笠湖的辯論即可見一斑。楊笠湖(1710-1788)名潮觀,字宏度,另笠湖,江蘇無錫人。官至邛州知州等職,又是戲曲作家,袁枚曾于隨園上演其劇目。袁枚還撰有《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稱“君與余為總角交,性情絕不相似。余狂,君狷;余疏俊,君篤誠;余厭聞二氏之說,而君酷嗜禪學,晚年戒律益嚴:故議論每多抵牾”(卷三十)。二人爭辯的起因是《子不語》卷三有《李香君薦卷》一文,記述楊笠湖于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任河南鄉(xiāng)試同考官,閱卷畢,將發(fā)榜時,夢見一貌端潔的女子揭?guī)さ驼Z曰:“拜托使君,‘桂花香’一卷,千萬留心相助。”后閱一落卷,表聯(lián)有“杏花時節(jié)桂花香”之句,乃薦之,而取中八十三名。此人乃“商丘老貢生侯元標,其祖侯朝宗也”。楊笠湖“疑女子來托者,即李香君。楊自以為得見香君,夸于人前,以為奇事”。未料楊氏見了此文色然而怒,認為袁枚有意污其“名節(jié)”。乃寫信給袁枚自辯,稱《李香君薦卷》中“有‘揭?guī)に秸Z’四字,污蔑真魂矣”,又聲稱自己并無“見李香君,每夸于人,以為榮幸”之事,認為“所稱李香君者,乃當時侯朝宗之婊子也。就見活香君,有何榮?有何幸?有何可夸?弟生平非不好色,獨不好婊子之色,‘名妓’二字,尤所厭聞”(見《答楊笠湖》第二書后“附來書”)(卷七)。袁枚亦連寫三書以辯之。袁枚首先強調(diào)《李香君薦卷》所記之事乃楊笠湖親口所言:“庚寅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楊)運川木過隨園,猶欣欣然稱說不已”,“凡仆所載,皆足下告我之語;不然,仆不與足下同夢,何從知此一重公案耶?”又挑明楊氏之所以“善忘”賴賬的原因是年老思想變化:“想當日足下壯年,心地光明,率真便說,無所顧忌。目下日暮途窮,時時為身后之行述墓銘起見,故想諱隱其前說耶?”乃重點辨析“見香君”一事,是否有“傷人品”。袁枚認為香君已是近二百年前的“古之人”。如果是心胸坦蕩之人,根本不必為當年夢見香君而羞愧乃至掩飾。楊氏之所以隱諱往事,被袁枚一針見血道破:“足下得見香君以為榮幸,未必非好善慕古之心;乃必以好色狎邪自揣,何其君心不凈,自待之薄也?”楊氏晚年受“存天理、滅人欲”觀的影響,反思當年夢見香君之事,性質(zhì)已變,原本是“心地光明”之事卻變成“好色狎邪”之念,所以竭力隱諱。蓋其此時居心已“不凈”矣。而其隱諱的癥結(jié)在于香君的妓女身份。袁枚又就此辯駁曰:從來僧道女流,最易傳名;就目前而論,自然笠湖尊,香君賤矣!恐再隔三五十年,天下但知有李香君,不知有楊笠湖。士君子行己立身如坐轎然,要人扛,不必自扛也。札又云:“仆非不好色,特不好妓女色耳?!贝搜杂茹!T噯?不好妓女之色,更好何人之色乎?好妓女之色,其罪小;好良家之女色,其罪大。夫色猶酒也,天性不飲者有之,一石不亂者有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好色不必諱,不好色尤不必諱。人品之高下,豈有好色與不好色哉?文王好色,而孔子是之;衛(wèi)靈公好色,而孔子非之。盧杞家無妾媵,卒為小人;謝安挾妾東山,卒為君子。足下天性嚴重,不解好色,仆所素知,亦所深敬,又何必慕好色之名,而勉強附會之?古有系籍圣賢,今有冒充好色,大奇,大奇!(上引均見《答楊笠湖》第一書)(卷七)袁枚先以李香君與楊笠湖相比,結(jié)論是楊笠湖之名未必會比李香君之名傳之久遠。李香君雖是妓女,但她一身正氣,與權(quán)奸阮大鋮抗衡,巾幗不讓須眉,自有“儒者”所不及處。袁枚認為:“妓中有俠者,義者,能文者,工伎藝者,忠國家者,史冊所傳,不一而足。女不幸墜落,蟬蛻污泥,猶能自立,較之口孔、孟而行盜跖者勝,即較之曹蜍、李志淹淹如泉下人者亦勝。茍為不熟,不如稊稗,偽名儒不如真名妓。”(《答楊笠湖》第二書)(卷七)可見對妓女不可歧視,起碼她們之“能自主”,不僅較之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娟的“偽名儒”猶勝之,就是較之《世說新語·品藻》中之才智無聞、功德俱滅的曹蜍、李志之流亦勝之。楊氏因妓女身份而歧視李香君自然不可取。其次,楊氏道學習氣頗重,但他卻以“非不好色,特不好妓女色耳”自我掩飾,尤為可笑。他以為“不好妓女色”,即是正人君子了,實為偽道學的表現(xiàn);而他專門在好色與否上大作文章,這本身就是道學家的思維方式。袁枚以事實證明好色與否和“人品之高下”無關(guān),諱言“好色”與“不好色”,都是無謂之舉。所以袁枚譏諷楊氏”將來配享兩廡,想吃一塊冷豬肉,岌岌乎殆哉”(《答楊笠湖》第一書)(卷七)。(三)宋儒安得不尊,又求異乎、歸所袁枚對程朱理學的批評是心平氣和,講究道理的,而且亦并非一味否定。此從《宋儒論》(卷二十一)中可見一斑。如其對于宋儒的產(chǎn)生作了客觀的評價,認為“宋儒之講學而談心性者,際其時也,氣運為之也”,即有其時代的條件與需要,并論證云:漢后儒者有兩家:一箋注,一文章。為箋注者,非無考據(jù)之功,而附會不已;為文章者,非無潤色之功,而靡曼不已。于是宋之儒舍其器而求諸道,以異乎漢儒;舍其華而求諸實,以異乎魏、晉、隋、唐之儒。又目擊夫佛老家诪張幽渺,而圣人之精旨微言反有所而未宣;于是入虎穴,探虎子,闖二氏之室,儀神易貌,而心性之學出焉。可見宋儒是有感于漢后儒箋注之“附會”與文章之“靡曼”以及魏、晉、隋、唐之追求華靡、佛老之侜張幽渺等歷史與現(xiàn)實,欲以闡釋“圣人之精旨微言”自任而倡言宋學。其產(chǎn)生無疑是有歷史根據(jù)的,或者說是中國思想史發(fā)展的必然,自有其合理性。又如袁枚認為“創(chuàng)天下之所無者,未有不為天下之所尊者也”,“古無圖太極而談心性者,則宋儒安得不尊?”所以“人之尊宋儒者,皆際其時也,氣運為之也”,意謂宋儒之得到許多人的尊重,亦有其合理性與客觀性。但袁枚又看到時代已變化,故曰:“講學在宋儒可,在今不可。”但又強調(diào):“不尊宋儒可,毀宋儒則不可。又何也?曰:‘孔子之道若大海然,萬壑之所朝宗也?!币虼怂螌W亦被儒家所容納,“何必乘間抵隙,摘其過,沒其功,眈眈然妒其兩廡之餐而思攫之也?”意謂對宋儒之歷史地位不能全盤否定,對其價值評價不能太苛刻,所謂“非其言,而不必菲薄詆呵”,即可以批評其思想,但不必攻擊菲薄。這些都反映了袁枚對事物具有歷史的觀點與比較客觀的評判態(tài)度。二、自“不完善”為“絕欲”袁枚于《答項金門》書中稱:佛在中國二千馀年,辟之者迂也,尊之者愚也。漢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未為不知味。”北齊高謙之曰:“佛者九流之一家?!贝硕Z最有見解。仆生性不喜佛,不喜仙,兼不喜理學。自覺窮年累月,無一日敢廢書不觀,尚且正經(jīng)、正史不能參究,何暇攻乎異端,以費精神縻歲月哉?既不暇觀,亦不暇辟,莊子所謂虛而與之委蛇足矣……仆則不然,不佞佛,亦不辟佛;不信九流,亦不擯九流。何也?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卷七)“不佞佛,不辟佛”,是袁枚對佛教的基本態(tài)度。“不佞佛”自然是不信奉佛教;“不辟佛”是指并不主張取消佛教,說:“如人身之有肼指贅疣”,“倘必欲炙除而攻去之,奚能哉?奚必哉?”(《佛者九流之一家論》)(卷二十)認為佛教也是“九流之一家”,故不必擯。這反映了袁枚的寬容大度。但這不等于他對佛教沒有看法。既然他“不喜佛”,故亦表示了其不喜歡的理由。袁枚認為佛有其“非”,即先天弱點,只是“佛之非,佛自知之,不待人攻也”,而且“備攻”“自衛(wèi)”甚為周到。其表現(xiàn)為:“天下有非其力而可以美食者乎?佛知之,故茹素;有非其財而可以厚葬者乎?佛知之,故火化;有僇民而可以留種者乎?佛知之,故不娶。此皆佛之本意也。然其說則托之于慈悲矣,示寂矣,不淫矣?!币话闳瞬蛔R佛之“非”,故無論聰明者還是愚昧者皆“悅焉”。但袁枚卻看出佛教之“非”即無力美食、厚葬、留種,故他認為佛教對其“本意”并不自信,故竭力掩飾其“非”。袁枚反詰道:“使佛而果自信其說,則飲食男女可也,旌別淑慝可也,直指其理以示人可也,又何必左支右絀,廣招濫受,而為是汶汶者哉?”(上引均見《佛者九流之一家論》)(卷二十)此可謂誅心之論。因為佛如果自信其說是正確的,符合天道的,符合人性的,就不必制定種種戒律,巧為掩飾其非。袁枚此論從人性論的根本問題上揭露了佛教的致命傷。一般人都知道佛教與程朱理學一樣主張絕欲,視“飲食男女”為“人欲”而欲滅之,但袁枚對于佛教之“絕欲”問題卻看得更深,有其獨到之見。袁枚認為佛教其實并非真的絕欲,只是絕小欲而求大欲而已。其《再答彭尺木進士書》說:若夫想西方之樂,希釋梵之位,居功德之名,免三途之苦;是則欲之大者,較之飲食男女,尤為貪妄。(卷十九)佛教鼓吹人信奉佛教則可登西方極樂世界,立地成佛,功德圓滿,免遭所謂火途(地獄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餓鬼道)之“三途之苦”。這種希求同樣是“欲”,而且是比維持人的基本需求的“飲食男女”更為“貪妄”的大欲。可見佛教之“絕欲”的虛偽性。這也是袁枚對佛教絕欲說釜底抽薪的批評。袁枚對佛教具體的戒律亦提出質(zhì)疑,揭露其荒謬性。如《牘外馀言》記云:某禪師愛予慧業(yè),強之學佛。予問:“佛可娶乎?”曰:“不娶”。曰:“殺生乎?”曰:“不殺生。”曰:“然則使佛教大行,則不過四五十年,天下人類盡絕,而惟牛、羊、雞、豕?jié)M天下矣。佛又誰與傳道耶?交傳與牛、羊、雞、豕耶?”禪師不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蘇州高博軟件技術(shù)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yīng)性測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綠色建筑項目質(zhì)量保證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4年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服務(wù)外包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語文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人教版必修1物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湘教版七年級化學上冊月考試卷
- 2025年外研版2024第一冊生物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滬教版選修化學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版必修1語文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北師大版高一數(shù)學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上海車位交易指南(2024版)
- 新疆塔城地區(qū)(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期末考試(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2024年9月時事政治試題帶答案
- 汽車供應(yīng)商審核培訓
- 《計算機網(wǎng)絡(luò) 》課件第1章
- 1《地球的表面》說課稿-2024-2025學年科學五年級上冊教科版
- 簡潔藍色科技商業(yè)PPT模板
- 錢素云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 道路客運車輛安全檢查表
- 宋曉峰辣目洋子小品《來啦老妹兒》劇本臺詞手稿
- 附錄C(資料性)消防安全評估記錄表示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