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后感(常用版)_第1頁
烏合之眾讀后感(常用版)_第2頁
烏合之眾讀后感(常用版)_第3頁
烏合之眾讀后感(常用版)_第4頁
烏合之眾讀后感(常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烏合之眾讀后感(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編輯完整版資料,歡迎下載)

烏合之眾讀后感烏合之眾讀后感(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編輯完整版資料,歡迎下載)《烏合之眾》是古斯塔夫·勒龐的代表作,該書探討了大眾心理的產(chǎn)生與運行,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后感,歡迎閱讀與借鑒。烏合之眾讀后感(一)出于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間,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于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fā)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jīng)。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崩正嬤@里所謂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fā)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后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后,對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應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斷,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于媒體人應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于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形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二.“群體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迸c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圍的人的判斷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今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判斷能力的關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有自我辨別的能力,在大眾文化的環(huán)境下形成個體文化的升華,以突破和創(chuàng)新產(chǎn)生新的文化價值。三.“我們服從別人的慫恿,它會因為來自集體而更為強大。”勒龐對于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符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征。“群體相對于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xiàn)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卑褪康转z監(jiān)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后,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建議讓挨踢的人割斷監(jiān)獄長的喉嚨,而他的建議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干完活的廚子只是出于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于普遍意見就是如此,于是他也相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zhí)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于群體之中應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四.“影響群體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蓖ㄟ^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于一個領導的地位,你可以應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復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qū)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這里。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于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通過斷言、重復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于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diào)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于表達我們的新思想。烏合之眾讀后感(二)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而勒龐這本書正是分析了三個和尚所代表的“群體”表現(xiàn)?!稙鹾现姟贩ㄎ脑麨椤秔sychologiefoules》(《群體心理學》),中文翻譯很妙——烏合之眾。因為在勒龐的對群體的研究中,幾乎看不到贊美之詞。他所研究的群體——智商低、輕信、極端、情緒化。而且他還用了類犯罪群體(我自創(chuàng)的詞,例如某年3月群眾打砸搶家樂福,或新疆地區(qū)的各種群眾事件)、議會、選民、陪審團等特殊團體來分類分析。當然,值得強調(diào)的是,作者將群體分為兩個部分:一.異質(zhì)化群體1.無名稱的群體(如街頭群體).有名稱的群體(如陪審團、議會等)二、同質(zhì)性群體1.派別(政治、宗教等).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等).階級(中產(chǎn)階級,農(nóng)民階級等)作者全書研究的都是異質(zhì)化群體,正是令我失望的點,本是抱著學習營銷社會群體的心理去的。因為之前對于這本書有太多的贊譽,口口相傳,等到我認真看后,發(fā)現(xiàn)由于作者年代(法國大革命時期)和涉及領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只能說對于當今微博上的各種民眾事件或政治觀點看得更透徹。營銷的啟發(fā)卻沒想象中那么好。關于營銷的啟發(fā),大概就覺得應該制造一些氛圍去影響群眾(圍觀)。比如大家排隊買東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產(chǎn)品上造成消費者很多的感覺。在政治方面,作者有個很有趣的觀點。勒龐認為,無論是受過教育的選民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其投票結(jié)果不會有太大影響。(陪審團群體也成立)。這讓我想起之前聽劉瑜老師《民主的細節(jié)》講座時,也涉及到民眾素質(zhì)與投票結(jié)果正相關的擔憂。如果有勒龐的理論作為支撐,那么這就不存在了吧。關于演講方面,勒龐也提到了,在演講中,演講人的名望比很重要。這讓我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新東方各種講座,老師們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故事,學生們津津有味的聽著會不會也與老師先塑造好的名望有關。當然,這本書確實是本不錯的書。特別是在政治領域有著仍然不過時的見解。弱弱說句,這本書是個裝X好書,以后某某事件在微博里傳得沸沸揚揚時,你可以引用幾句早已準備好的句子,發(fā)表下自己的看法。烏合之眾讀后感(三)通過閱讀《烏合之眾》,使我對群體的特征、群體意見和信念的形成、群體的分類及具體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下面將從具體章節(jié)的內(nèi)容出發(fā),談談我的看法。首先,群體的特征概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1.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zhuǎn)向一個不同的方向。2.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變化。3.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傳染并易受暗示。4.群體往往沖動、易變且急躁。5.群體可以產(chǎn)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毫無價值。6.群體想象力改變著傳統(tǒng)書中記錄的神話。7.群體的情緒夸張且單純,同時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體具有偏執(zhí)、專橫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以中國的大背景為例:毫無疑問,中國人組成了一個群體。當這個群體中的個人走到世界其他國家,人們往往不會去關注每個個人的具體個性,而是先把這個人貼上中國人的標簽,用他們曾經(jīng)對中國人的整體看法來看到這個人。這樣便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群體內(nèi)個人個性的消失。中華民族有著漫長的歷史,從秦皇漢武到如今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國內(nèi)與國際環(huán)境當然處在千變?nèi)f化之中。而由此形成的國人性格也由雄踞天下的驕傲到受人侵略、奚落而腐敗無能,再到新中國成立并進一步發(fā)展,中國人民的性格在困難與挫折中不斷變得堅韌。由此可見,環(huán)境對群體性格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從遭受列強侵略,到新時期遇到的地震、雪災等自然災害以及國際眾多****勢力的不斷侵擾,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中國人民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殺戮、被天災人禍所侵襲、在國際上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我相信,這都會激起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愛國心,并以其自身的行動感染周圍的其他人。像是在2021年北京奧運時期的國外種種****勢力的不斷挑釁下,我們不止一次的看到身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集體組織游行、抗議。他們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并給與其他人一種身為中國人,應該或不應該做某些行為的暗示。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它會隨著刺激因素的改變、強弱,而充滿****的去改變自己。爆炸性的消息更能引發(fā)群體的想象力。還記得一段時期內(nèi),中國似乎發(fā)起了一場抵制家樂福,抵制法國貨的討論,正是受到了會見****問題的刺激,從而稍顯沖動的做出一系列動作。當然,這并不否認,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中法雙方的關系應該是向著互利合作的方向發(fā)展的。到那時,群體中個人的做法也必將隨之改變。因為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完全可以體現(xiàn)出群體的沖動、易變且急躁。群體可以產(chǎn)生幻覺,我覺得這也可以認為是易受傳染與暗示的一種表現(xiàn)。也就是說集體觀察極可能出錯,大多數(shù)時候它所表達的是在傳染過程中影響著同伴的個人幻覺。也可以說是一種從眾。當個人對自己的想法持猶豫態(tài)度的時候,周圍人的行動將對其進行傳染,從而使整個群體都具有了同樣的行動。但其實這只不過是少數(shù)幾個人的意愿而已。群體情緒夸張,我認為這是表明,面對外來的刺激,群體更容易做出比個人更為強烈的反應?;蛘哒f是群體做出的行為對外的影響力更大。以國家的名義和以個人的名義相比,當然前者的威懾力更強。所以,國家的整體強盛要比個人的財產(chǎn)增加更為重要。至于說群體偏執(zhí)、保守。我并不認為這一定是件壞事。如果群體還是以國家為例,那么它制定政策或者執(zhí)行其他國家事務,甚至于這個國家本身的存在,都要根據(jù)自己的國情,政策不能朝令夕改,當國家遭受他國政治、經(jīng)濟侵略的時候,不能輕易地服從于強權。這就是對于異質(zhì)性群體的態(tài)度。當然我認為書中提出的群體絕對不會接受矛盾,進行討論。這個觀點不是很贊同。當代社會很流行民主,允許人們有言論自由權。當人們的不同意見向群體的原有觀點發(fā)出挑戰(zhàn)時,誰會取得優(yōu)勢,并不能十分絕對的肯定。因為有很多政令、政策就是人民從自身的角度提出建議的。當這些建議并不危害社會公眾利益時,當權者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他們需要人民的廣泛支持。群體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是的。正如******所說的槍桿子里出政權,所以,從中國鴉片戰(zhàn)爭以來,要想改變整個國家,就必須把自己武裝的強勢,而不能期待著政權自動的給與一個沒有任何力量的集體。群體接受的觀念必須簡單明了,因為群體沒有理性、沒有推理能力,它不能辨別真?zhèn)位驅(qū)θ魏问挛镄纬烧_的判斷。這一點對于前者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群體當中的個人并不具有同等的理解力,整個國民的素質(zhì)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能讓整個群體共同接受的觀念不能超出個人的理解范疇。至于后者,只能理解為群體易受強加的判斷。書中提到了當觀念通過不同的方式,終于深入到群體的頭腦之中并產(chǎn)生了一系列效果時,和它對抗是徒勞的。對此,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比如,舊中國一直存在的封建帝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影響作用著整個中國。但是,從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廢除了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個很明顯的事實,可以看出對抗傳統(tǒng)根深蒂固的觀念的行動已成功而告終。也正如群體的信念中作者所提到的,只有用暴力的革命才能對牢固扎根的信念予以革新。其次,群體一切信念和意見的基礎有種族、傳統(tǒng)、時代、各種典章制度和教育。我主要對傳統(tǒng)、制度和教育談些看法。書中提到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理想的狀態(tài)是保留過去的制度,只用不易覺察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加以改進。對于這一點,我認為這就會忽視革命對歷史發(fā)展的促進性。對于已經(jīng)明顯不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傳統(tǒng),我認為應該用革命的方式予以廢除,革命是激烈的。因為如果明知行為違背真理,難道還要眼睜睜的看著它自生自滅而無動于衷嗎?各種制度沒有固定的優(yōu)點,它們本身無所謂好壞。在特定的時刻,對一個民族有益的制度,對于另一個民族也許是極為有害的。所以說,無論打著什么旗號進行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侵略行為都是令人不齒的。因為內(nèi)群體對外群體有種天生的排斥感。教育方面,作者認為中國的教育是純粹的應試教育。只是背書和服從,而缺乏實踐。導致精神活力衰退。中國學生讀書只懂得按部就班,為的是獲得一份平庸的工作,繼而一代又一代的循環(huán)往復。這方面,正是中國教育的現(xiàn)狀,也就是群體的領袖國家領導者應該予以重視并加以改進的。群體的領袖要想對群體施以影響,必須具有堅定的信仰,對反對者的無視,以建立權威,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獲得個人的名望。能夠取代名望的只有財富。才干甚至天才。都不是非常重要的成功要素。所以領袖必須要靠不斷地額重復、傳染和大膽的斷言,來對群體保持領導。現(xiàn)實來說,他們必須很重視輿論的煽動力。因為電視、報刊等傳播媒介可以大量反復的向公眾傳播領導者的意圖。這對政權的鞏固或者說人民的服從是起很大作用的。另一方面,作者也提出,媒體屈從于社會思想主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導致輿論的導向性減少。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一旦某些群體或集團的的思想成為整個社會思想的主流,它必然要求一切有與其矛盾的思想意識不能供大眾所認知。當然對于公民個人的看法,應該沒有很好的辦法予以強制。另外不可否認領導者的個人魅力也具有不可預知的能量。比如拿破侖,這個矮個子將軍有著強大的個人魅力,使得他的追隨者心甘情愿得為他神魂顛倒。因為名望帶來地位與權力。最后,我想簡單的談談信念。信念作為組成群體的必備要件,它具有明顯的牢固性。一旦信念在群體的頭腦中生根,就會成為鼓舞人心的源泉。民族信念的消失,就會成為其衰敗的信號。值得欣慰的是,中華民族這個群體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雖然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但是仍然保持著頑強的民族信念,生生不息烏合之眾讀后感(四)《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tài)。”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鄙鐣W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zhì)和表現(xiàn)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tài)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钡瑫r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nèi)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后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于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fā)意義。烏合之眾讀后感(五)有一種說法盡人皆知,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們都以為,跟隨群眾的觀點總是沒錯的。然而這個流傳了世世代代的說法,卻未必是真理。在群體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個性也被削弱了,作為個體的異質(zhì)被同質(zhì)化吞沒了,無意識品質(zhì)的優(yōu)劣決定了群體智慧的高下。群體往往表現(xiàn)出沖動、易變、急躁,沒有長遠打算,情緒夸張與單純,輕信、易受暗示,同時智商普遍降低。簡言之,群體是盲從的。這便是勒龐在《烏合之眾》當中的觀點?!稙鹾现姟芬允耸兰o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運動中作為主題參與的群眾,他們的行為、心理的諸般特征。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集體主義,最早闡明了個體在群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為的轉(zhuǎn)變。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從心理上學說,一千個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的人,沒有任何明確的共同目標,因此只能看成一群聚在一起的人,這樣的一群人不能被叫做群體。而當一個偶然的契機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這群人就有了同一種心里特征,我們姑且稱之為心理群體。心理群體形成之后,會表現(xiàn)為一種共同的,暫時的,然而又是十分鮮明的普遍特性。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xiàn)具有四個特征: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無意識本能起決定性作用,第三是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zhuǎn)向同一個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zhuǎn)化為行動的沖動。個人的決策通常比群體決策更好,個人能產(chǎn)生更多較好的主意,而群體決策由于受到不同意見和論點的約束,加上害怕被人認為愚蠢等心理制約,因而不容易使決策具有較大創(chuàng)造性。前段時間有一起事故在網(wǎng)上吵得沸沸揚揚:老人在街頭摔倒卻無人前去幫忙,導致老人窒息而死,其親屬埋怨眾人太冷漠,埋怨這個社會缺少愛心。但是從勒龐的觀點來看,這種眾多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xiàn)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不能僅僅說眾人冷酷無情,也不能說是道德淪喪的表現(xiàn)。在某人遇到危險時,如果只有一個旁觀者,這名旁觀者會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然而如果有眾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意識不到他那份責任,會有我不去救會有人去救的心理,導致群體冷漠的局面。有群體的地方就會有領袖。我們習慣把風光的領袖看成思想家,事實上,他更有可能是個實干家。他們并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都有這些品質(zhì)----這會讓人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只要他們能擁有信仰,堅定的意志,狂熱的感情,便能得到大眾的擁戴。蕓蕓眾生總是服從于意志堅強的人,因為他們更知道如何迫使群眾接受自己的看法。每個領袖都有自己獨特的手段,其中有三個手段最為重要: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斷言簡潔有力,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jù)。斷言越是簡單明了,證據(jù)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他就越有威力。重復對于群體的作用力十分強大,這種力量來自這樣一個事實,不斷重復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自我的深層區(qū)域,我們的行為動機在這里形成,所謂謊言重復千遍就成了真理。各種觀念、感情、情緒和信念,對于群體來說,傳染力都和病菌一樣強大。比如當年的大躍進運動,******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的口號,具體該項運動是否符合科學規(guī)律,是否是可行的,群眾無暇去顧及。簡明慷慨的口號,群眾轟轟烈烈的去生產(chǎn),大量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標隨之出臺??梢姡瑪嘌?、重復和傳染是掌握群眾動向的利器。群體是盲從的,很多商家正是很好的利用了剛才提到的三種手段,斷言、重復和傳染,來達到商業(yè)目的。就拿當下流行的整容來說,通過商家無孔不入的廣告宣傳,雇傭大量寫手來編造一些自身整容成功的例子,給群眾們造成了一個通過整容換來美好人生的幻象。再加上一些明星的熱捧,使得大眾完全失去理智,蜂擁而至的去整容。但是整容的危害盡人皆知,平白無故的挨上若干刀,任何正常人都會有不良反應,無數(shù)整容失敗的例子傳出。即便如此,還是阻擋不了愛美人士的腳步,失敗的人數(shù)越多,愿意去嘗試的人也就越多,大眾盲從的心理可見一斑。較為突出的可以拿紅粉寶寶作為例子,一個80后花了400多萬做了200多次整容手術,結(jié)果幾乎沒有成功的,當初受了鋪天蓋地的廣告的影響,如今換來的卻是遍體傷痕。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萬科董事長王石,也在忽略了群眾的特性之后犯下了錯誤。當時的萬科總部捐款數(shù)目為200萬人民幣,并且員工捐款以10元為限。沒想到此舉遭到廣大網(wǎng)友的炮轟,理由為其他不少企業(yè)捐出數(shù)千萬資助,萬科此舉顯得寒酸摳門,有損企業(yè)形象。為此,王石專門向群眾道歉,并解釋說200萬是個適當?shù)臄?shù)額。中國是個災害頻發(fā)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tài),企業(yè)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xù),而不應成為負擔。萬科對集團內(nèi)部慈善的募捐活動中,有條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其意就是不要因慈善成為負擔。但是網(wǎng)友們依舊不依不饒,王石最后不得不做出讓步,最后公司以1億元資金參與四川地震災區(qū)的臨時安置、災后恢復與重建工作,并以綿竹市遵道鎮(zhèn)為重點;該項工作為純公益性質(zhì),不涉及任何商業(yè)性(包括微利項目)的開發(fā)。王石顯然忽略了一點,群體是不受理性的影響的。依照勒龐的觀點,群體是感性的,邏輯推理對群體不起作用。如果要想讓群體相信什么,就得先高清楚讓他們興奮的感情,再假裝自己也有這種感情,必要時還要用極端的行為表現(xiàn)對這種感情的狂熱,然后引領群眾的情緒。不僅如此,還要密切注意講話的效果與大眾情緒的變化,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措辭,讓群體把感情傾向自己的需要。說理和論證戰(zhàn)勝不了一些詞語和套話,大眾對于說理反應遲鈍,因此總結(jié)出一些套話可以免去大眾思考的繁瑣。就像律師的藝術一樣,要想駕馭眾人,首先在于辭藻的學問。勒龐書中的很多觀點,不僅在當時的寫作背景下有用,放到當今的中國也極為適用。也許群體的秉性有史以來一直未變,作為一個精英主義者,勒龐對群體的分析透徹至深,難怪墨頓會對此書做出如下評價勒龐的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只有找到了病源,才能研究出治愈其的良方。群體是虛無的,具有可塑性。需要用到群眾的時候,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不到群眾的時候,群眾是不明真相的。同時,集體主義也為社會鋪就了通往奴役之路。烏合之眾讀后感(六)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于“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于“群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么我們就可以輕易的明白為什么某些人總是強調(diào)“這是人民的選擇”或者說“這是歷史的選擇”了。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于馬克思關于“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種身處于“無知的群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著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方向發(fā)展,這不正好說明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么?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群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著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并非群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群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們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么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接受。根據(jù)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群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群體智慧添光增彩。群體智商一定且永遠是低于組成群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著組成群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而且這種現(xiàn)象不僅出現(xiàn)在歷史中,即便是在現(xiàn)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xiàn)象也非常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后,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接受采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擇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jié)果。雖然龐勒對于各種因素對群體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群體的影響非常之低,群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積極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tài)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诖擞^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chǎn)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chǎn)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討厭的人”的出現(xiàn),然后最后導致一群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后導致了社會生產(chǎn)的停滯。拋開階級,我們可以認為龐勒的著個觀點有一定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群眾并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群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huán)境等許多“個人素質(zhì)”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能力。如果是在一個動蕩的戰(zhàn)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wěn)步發(fā)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么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擇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說就是成為“馬克思”。而事實上,在戰(zhàn)亂動蕩的年代因為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所以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于制造反英雄。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現(xiàn)在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學歷歧視。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于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必須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tǒng)計才能掃地的方法。那么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shù)量剛好等于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shù)量。那么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chǎn)生什么矛盾。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jié)構(gòu)相符的高等職業(yè)。而絕大多數(sh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必須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干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jié)構(gòu)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后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yè)的高等受教育者因為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后會造成大量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著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jié)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xiàn)越多的不穩(wěn)定因素(閑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干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龐勒這個幫助“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利的理論支持最后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jié)果。而且,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xù)前行著……烏合之眾讀后感(七)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叭后w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xiàn)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nèi)后w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jīng)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xù)復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xiàn)在都應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案兄x閱讀!

《全球通史》讀書報告

一.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上У氖?,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本書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兩冊。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全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jīng)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并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讀來頗覺新穎,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所以,本書在20世紀中期一問世便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頗受好評。

二.內(nèi)容概要

第一編主要講述史前人類,從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種族的出現(xiàn)以及農(nóng)業(yè)的出現(xiàn)都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向讀者大致勾畫了史前人類的生活面貌,指出了當今種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評價了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對人類的影響: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chǎn)者的轉(zhuǎn)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1](P23)由于史前離當今時間相去甚遠,眾多問題皆無定論,作者對眾多問題并未妄下結(jié)論,而是盡量顧及多種觀點,讓讀者自己裁決。

隨著農(nóng)業(yè)的產(chǎn)生,文明也隨之而生。在第二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湯因比)以文明為單位研究世界歷史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首先對歐亞大陸作了總述。接著分別對各個文明(包括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國文明)進行說明,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論述得相對詳細,而對印度、中國文明的很多問題則未作說明。例如,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說明,分期也相對明確,而對印度和中國文明的形成幾未提及,分期也甚為模糊。這大概與作者的知識構(gòu)成有關吧。令筆者困惑的是,作者對兩河流域的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僅是簡要帶過,而不曾給予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初文明足夠重視,這一困惑時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著的第三編中,斯塔夫里阿諾斯對中世紀歐亞大陸的文明作了闡述。包括伊斯蘭教的興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傳統(tǒng)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轉(zhuǎn)變?!盵1](P236)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為封閉而趨于停滯。而在這一轉(zhuǎn)變過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遠的意義——歐亞大陸聯(lián)系的緊密以及中國技術發(fā)明的大批西傳,促進了歐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談及儒家文明時,作者認為中國在6世紀到16世紀的這1000年中,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空前穩(wěn)定,正是由于穩(wěn)定而使中國趨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勢不可擋的擴張主義弄得四分五裂。[1](P253)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同樣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此外,作者還分析了在19世紀面對西方的入侵時,日本之所以能夠做出比中國積極、有創(chuàng)造性地反應,是因為日本沒有形成像中國那樣強大的帝國結(jié)構(gòu)。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沒有就此問題進行個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對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鮮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則在本書第四編中專門給讀者展示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的歷史。斯氏1

認為一部世界通史應該包括全人類的歷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僅如此,作者還高度評價了非洲人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和美洲人為全人類培養(yǎng)的大量農(nóng)作物。

第五編中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基本問題:為什么研究世界史應從公元1500年開始?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紀的巨大發(fā)現(xiàn)和驚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1](P344)第一個問題斯氏并沒有給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讀完他的書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稱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筆者實不知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上述問題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第二個問題倒是回答得簡單明了:中東和中國的高度發(fā)達和富足使得他們自鳴得意、自我滿足,以至沒有適應變化的世界;而與此同時西歐則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明有著本質(zhì)差別的一種新的充滿活力、擴張性的文明——現(xiàn)代文明,從而開始了所謂現(xiàn)代化的進程,并決定了當代世界的發(fā)展。這一編是本書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現(xiàn)代文明的出現(xiàn),預示著西方崛起時代的到來。

西方的崛起其實質(zhì)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勢必伴隨擴張而來。在第六編中,作者論述了西方崛起時的擴張,分為伊比利亞階段,荷、法、英階段以及俄國在亞洲的擴張。斯氏認為伊比利亞擴張主義的根源是傳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線就成了擴張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則是他們在經(jīng)濟上對西北歐的長期依賴。這也就導致了荷蘭、法國、英國后來居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則在大陸上進行橫貫亞歐大陸擴張,并最終造就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這些擴張,使全球統(tǒng)一性開始了。

第七編作者論述是西方具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洲的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論述了各革命的原因、歷程,而且對其意義和影響作了詳細地分析。以工業(yè)革命為例,作者不僅考慮到工業(yè)革命對歐洲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包括人口的增長,城市化,財富的增長,新的消費觀念和婦女社會角色的變化等),也認識到對歐洲世界的深遠影響,促進了美洲、澳洲的歐化。作者的視角并沒有僅僅局限于西方,斯氏對這一時期的非西方社會(包括俄國、中東、印度、中國和日本、非洲等)也給予了足夠關注。本編最后,作者通過對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這一時期歐洲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諸方面的優(yōu)勢。隨著歐洲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擴張、滲透和傳播,全球統(tǒng)一性進一步得到鞏固。

在最后一編中,作者討論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來龍去脈、西方諸帝國的終結(jié)以及冷戰(zhàn)及其后果。斯氏在寫這本書時力圖跳出“西方中心論”的束縛,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僅對歐非戰(zhàn)場和太平洋戰(zhàn)場作了描述,而對有重大意義的中國戰(zhàn)場只字不提,只在談論二戰(zhàn)的影響時輕描一句:中國傷亡1500萬人。這恐怕使中國讀者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也與他試圖跳出“西方中心論”這一框架相矛盾。不過作者認為在冷戰(zhàn)問題上美國應負主要責任,杜魯門是冷戰(zhàn)的始作俑者。另外一點讓筆者感到新鮮的是,作者將二戰(zhàn)后的科技革命視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這與我們將這一革命視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傳統(tǒng)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種考慮。在筆者看來,以電力廣泛的應用為標志的科技革命的影響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對當時人們生活的影響也不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們。最后,作者既對未來充滿信心,同時也對人類的未來表現(xiàn)出擔憂。

三.讀后感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tǒng)的全球史觀出發(f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v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xiàn)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lián)系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tài)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tǒng)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2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于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jié)合到一起。”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后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tǒng)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tǒng)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fā)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基督教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gòu)筑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gòu)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guī)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265—1321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fā)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拔乃噺团d”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于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史學發(fā)展的序幕。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jié)構(gòu)》,讓.波丹的《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xiàn)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fā)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志著近代資產(chǎn)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chǎn)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圣經(jīng)》基礎上構(gòu)建的.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chuàng)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tǒng)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zhì)文明.經(jīng)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jīng)_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yōu)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shù)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jīng)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和虛假的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shù)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3

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chǎn)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nèi)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tài)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xiàn)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tǒng)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nèi)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xiàn)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xù)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度蛲ㄊ贰芬越癫旃?,以古鑒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xiàn)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xiàn)了思想的力量。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jīng)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jié)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chǎn)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yōu)勢法則的那種發(fā)展。2:人類歷史遺產(chǎn)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的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chǎn),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gòu)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chǎn)。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shù)總量上的猛增構(gòu)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xiàn)代性,這在性質(zhì)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yōu)越的社會內(nèi)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zhàn)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shù)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fā)展技術來滋養(yǎng)我們生存的地球。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人類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zhì),尤其是培養(yǎng)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qū)W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mào)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4

史,把握未來!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不斷發(fā)展,世界經(jīng)濟與國際貿(mào)易的相互依賴與相互影響日趨緊密。2007年世界經(jīng)濟增速放緩,同期全球貿(mào)易亦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2021年以來,世界經(jīng)濟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美國內(nèi)需可能縮減,通脹壓力將不斷提高,全球資本市場動蕩繼續(xù)加劇。這均將加重世界經(jīng)濟整體下滑的態(tài)勢,進而進一步影響到國際貿(mào)易的發(fā)展。

我們常常為近代以來世界的飛速發(fā)展而驚嘆。世界在近代以來才開始真正地成為一個世界,在近代之前只不過是孤立的洲和孤立的國家而已。在世界逐步一體化的過程中,國際貿(mào)易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達伽馬第一次登陸印度之后,當?shù)厝藛査麨楹味鴣怼__伽馬簡潔地回答:“基督徒和香料。”達伽馬追求基督徒的努力并未對世界帶來顯而易見的變化,但達伽馬追求香料的努力則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并在以后的時間里逐漸發(fā)展起來,為整個世界的一體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時的香料貿(mào)易是早期國際貿(mào)易的重要內(nèi)容。

一、國際貿(mào)易對世界的影響

(一)推動世界一體化

國際貿(mào)易之所以能夠?qū)κ澜绠a(chǎn)生別的任何東西都不能產(chǎn)生的影響,是因為國際貿(mào)易有利益的驅(qū)動而能夠持續(xù)。持續(xù)的國際貿(mào)易將世界各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東方的香料和瓷器被運到了歐洲,而歐洲的工業(yè)品則來到了東方,更重要的是,歐洲的文化也伴隨著貿(mào)易者來到東方。如果不是因為貿(mào)易的緣故,歐洲也不會強行打開中國和日本的大門,如果不是英法的入侵,中國可能直到現(xiàn)在還是被清王朝統(tǒng)治。

對外貿(mào)易使世界變得更加緊密,但卻不必然會使世界變好。對外貿(mào)易對于世界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