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演變和發(fā)展歷程_第1頁
儒家思想演變和發(fā)展歷程_第2頁
儒家思想演變和發(fā)展歷程_第3頁
儒家思想演變和發(fā)展歷程_第4頁
儒家思想演變和發(fā)展歷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演變和發(fā)展的歷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主張以仁愛之心處理人際關系。在政治上把“德”“禮”作為首要的統(tǒng)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刑殺;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編訂的《詩經》《尚書》《禮》《易》《春秋》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學的“五經”。戰(zhàn)國: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他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fā),但也強調小農階級利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jù)、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需要。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并施”的觀點,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薄爸铺烀弥钡娜硕▌偬煊^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特點:此時期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密的理論基礎,大多是關于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國原則;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xiàn)實政治而遭新興地主階級冷遇。(二)儒學慘遭摧殘——秦朝秦朝雖已一統(tǒng)天下,但當時私學興盛,百家爭鳴,許多儒生、游士評議國政,造謠惑眾,極不利于當時的國家一統(tǒng)、中央集權,秦始皇為了壓制原來戰(zhàn)國分裂割據(jù)時遺留的政治勢力和思想影響,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野蠻的“焚書坑儒”政策,焚燒百家書籍,坑殺儒學之士,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xiàn)學術思想的統(tǒng)一,以鞏固秦政權。特點:因為儒學不能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服務,統(tǒng)治者用政治權力強制干預和控制思想,儒學遭受毀滅性摧殘。(三)儒學獨尊地位——漢代西漢: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廣采諸子百家之長,建立起新儒學,倡導“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宣揚“大一統(tǒng)”、“三綱五?!?。這時的儒家思想“內法外儒”,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傳播,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特點:以儒學為基礎,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結合,互相滲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經學化、政治制度化。(四)儒學新的發(fā)展——宋明理學兩宋:宋代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新儒學的正統(tǒng)。南宋朱熹是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發(fā)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明朝: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chuàng)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通過“內心自省”、“以致良知”。說明理學由客觀唯心向主觀唯心演變,也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特點:宋明理學開創(chuàng)了儒學的新時代,是儒學第二期發(fā)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tǒng)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yǎng)身心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學的發(fā)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五)儒學發(fā)展變異——明清明清之際,隨著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隨著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隨著時代的變遷,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在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從而又一次發(fā)展了儒學,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爱惗恕彼枷爰依钯棧悍穸鬃邮恰疤焐ト恕保磳σ钥酌蠈W說為權威和教條,提倡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批判理學的“天理”學說。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政治上:提倡“趨時更新”,反對君主專制獨裁,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經濟上:反對“重農抑商”,提出“農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繼承宋明理學,否定理學的形而上學觀點,提倡“經世致用”的務實學風和行為。特點:明清儒學們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許多思想觀念,又對其中不少陳腐之處不滿,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學思想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進,從而又一次發(fā)展了儒學。(六)儒學遭受打擊:鴉片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前赴后繼地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在思想領域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革命的主要對象。天平天國雖然在開始時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結合起來,作為反清斗爭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后卻把儒學經典貶斥為“妖”,掃蕩封建傳統(tǒng)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政府規(guī)定學校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民國宗旨。(七)儒學重新泛濫: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北洋軍閥出于復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廢除資產階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的濃厚殘余,在社會上掀起反動的尊孔復古逆流,孔子成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專制統(tǒng)治的護身符。(八)儒學統(tǒng)治地位動搖——新文化運動前期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激進民主主義者為了反對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以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武器,提出在中國實現(xiàn)“德先生”“賽先生”、“打倒孔家店”等口號,把斗爭矛頭指向孔教,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儒家傳統(tǒng)道德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運動后期,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對封建主義,為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作了思想準備。特點:前期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繼續(xù),是中國近代史上資產階級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但是前期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片面傾向。(九)儒學統(tǒng)治地位徹底動搖:——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無可挑戰(zhàn)地成為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長期和馬克思主義意見不一的儒學繼續(xù)逐漸遭遇厄運,受到更為猛烈、更有組織的批判?!拔母铩睍r期,更是開展“批林批孔”、“批周公”運動等鬧劇,對儒學文化進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fā)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1)李贄的離經叛道:明朝后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道學家(儒家中以正統(tǒng)自居的理學家,他們把儒家經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經典理論,一些貌似圣賢而實際品質惡劣的人以此為幌子)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圣。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形成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他自稱為異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他批判道學家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shù)乃接J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2)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他從明亡的歷史中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3)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他放棄科舉,開始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他重視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他經過實地考察寫成了巨著《天國郡國利病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與黃宗羲、顧炎武同時代的王夫之,繼續(xù)和發(fā)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2)明朝:李贄是明后期“異端”進步思想家,他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3)清初:①黃宗羲:在明亡后,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