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銜接閱讀中理論應用題示例解析與增分專練_第1頁
初高中銜接閱讀中理論應用題示例解析與增分專練_第2頁
初高中銜接閱讀中理論應用題示例解析與增分專練_第3頁
初高中銜接閱讀中理論應用題示例解析與增分專練_第4頁
初高中銜接閱讀中理論應用題示例解析與增分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初高中銜接閱讀中理論應用題示例解析與增分專練考點:1.黨圣元《蘇軾的文學批評觀》與明飛龍《讓傳統(tǒng)文論煥發(fā)現(xiàn)代風采的時代活力》——以傳統(tǒng)的詩話體表達一種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2.李澤厚《華夏美學》——描述畫面內(nèi)容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與雷恩?!蹲杂X是魏晉文學的特征》——論證特點4.聞一多《憶菊》——對這首詩在“繪畫美”方面創(chuàng)作的理解和賞析【考點研究】一、常見考點1.論證特點2.以傳統(tǒng)的詩話體表達一種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3.對這首詩在“繪畫美”方面創(chuàng)作的理解和賞析4.描述畫面內(nèi)容【考點示例】一、黨圣元《蘇軾的文學批評觀》與明飛龍《讓傳統(tǒng)文論煥發(fā)現(xiàn)代風采的時代活力》——以傳統(tǒng)的詩話體表達一種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考點解讀】1.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判斷信息正誤3.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4.理論應用——蘇軾在《答李方叔書》中評價后輩李離詩文說:“惠示古賦近詩,詞氣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當極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見涯涘,然不可不知也?!?.談談看法材料1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都是因應當時文壇的現(xiàn)狀與問題而展開,體現(xiàn)出當時的時代精神和文學的價值訴求,一個時代的文壇生態(tài)、文學風氣的健康維系與發(fā)展,離不開這樣的批評。蘇軾作為一位杰出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其文學批評散見于他的詩歌、游記、書信、序跋等之中,無不立意高遠、意蘊豐厚,并顯示出美文化的特征,具有濃厚的抒情化色彩,對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既縣引領作用,又有匡正弊端的指向。蘇軾反復強調(diào)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在今天就是作家干預生活、干預政治??梢?,生活在12世紀的蘇軾,已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這和當代知識分子是一脈相通的。這種文學價值思想也體現(xiàn)在他的文學批評觀中。在《答喬舍人啟》中,蘇軾言道:“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后,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碧K軾以“華采”即形式因素為“末”節(jié),以“體用”即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與社會功能為根本。“以體用為本”是為了實現(xiàn)文章“有補于國”的價值目的,這就必須充分發(fā)揚文章的社會批判功能,“言必中當世之過”。文人當秉持“有為而作”的寫作態(tài)度,敢于申發(fā)己見,而非甘言媚世、炫才自售。蘇軾曾言:“去歲在都下,見一醫(yī)工,頗藝而窮,慨然謂仆曰:‘人所以藥為?端為病耳。若欲以適口,則莫若芻豢,何以藥為?’今孫氏、劉氏,皆以藥顯,孫氏期于治病,不擇甘苦;而劉氏專務適口……而劉氏富倍孫氏,此何理也?”蘇軾在此以醫(yī)喻文,所言之“期于治病,不擇甘苦”與“專務適口”,為兩種截然對立的文章體用觀。在《答毛滂書》中蘇軾這樣講道:“世間唯名實不可欺。文章如金石,各有定價。先后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蘇軾認為,文章之優(yōu)劣決定于其“實”,并非一人之褒貶可以左右。蘇軾此言,是針對當時文壇不正的批評之風,意在提倡開展健康的文學批評,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優(yōu)劣的標準,或曰文學批評的一個基本的倫理準則。(摘編自黨圣元《蘇軾的文學批評觀》)材料2在百年新文學批評的發(fā)展進程中,如何處理與傳統(tǒng)文論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問題。西方文學批評是以哲學為邏輯起點,通過哲學觀照文學,講究邏輯、體系與思辨。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文學是一種直覺式、總體性觀照,強調(diào)妙悟、比喻,表現(xiàn)了一個早熟民族的審美體驗、人生感悟與生命旨趣。在《文心雕龍》《詩品》《滄浪詩話》等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經(jīng)典文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獨特的批評風格:常以充滿情感色彩的形容詞對批評對象進行總體性概括;并借助山水日月、花草樹木等自然景物,或玉、鏡等人文器物設喻,對批評對象進行形象化描述;體現(xiàn)出把文學與人視為異質(zhì)同構的評價特色。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眼中,文學批評與其說是一種審美考察,不如說是一種生命對話。然而自晚清“小說界革命”興起,敘事文學逐漸成為文學主流。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那種印象點評的審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對以詩歌為主的抒情文學,其審美目標是對意境的追求,而現(xiàn)代敘事文學是以對社會問題的探尋、人性世界的考察為重心。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的妙悟、神思、氣韻等關鍵詞,面對新的文學世界多少有點無能為力。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要發(fā)揮對時代文學的闡述能力,必須進行現(xiàn)代轉化。這種轉化從王國維開始。他借用康德的美學概念、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與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觀,對《紅樓夢》進行迥異于傳統(tǒng)的批評。他把作品視為作家人生體驗的一種符號和象征系統(tǒng),運用相關推理分析,并從中讀解普遍的人生和審美價值。在隨后的《屈子文學之精神》中,王國維選擇西方文學批評的概念,利用傳統(tǒng)批評對相關問題的闡釋,從歷史文化環(huán)境、詩人的人格特征與創(chuàng)作心態(tài)、作品的審美特征等方面出發(fā),進行概念推理與審美分析,從而顯現(xiàn)其對傳統(tǒng)文學批評進行現(xiàn)代轉化的思路:不是以外來的批評理論取代傳統(tǒng)的批評觀念,而是以外來的批評理論照亮、調(diào)適與補充傳統(tǒng)的批評,尋求兩者之間的最佳契合點,最終達到“中外匯通”的理想狀態(tài)。這在《人間詞話》中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許多學者紛紛在批評實踐中嘗試著王國維開創(chuàng)的路徑,以尋求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之路。其中,李健吾、錢鍾書最具有代表性。李健吾綜合西方“印象批評”和傳統(tǒng)“意象點評”的得失,采用鐘嶸開創(chuàng)的象喻式批評,對批評對象進行整體的直觀感悟,以親切平易、生動形象、詩意抒情的語言,闡釋自己的審美體驗和表達自己的社會關懷。錢鍾書在《談藝錄》中,則以傳統(tǒng)的詩話體,表達一種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從文本的字、詞入手,將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的“涵泳本文”與“通觀圓覽”相互打通,同時把西方的文本細讀與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論闡釋的文字里滲透著對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體察。此二人的文學批評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感性特質(zhì)與人文內(nèi)涵的同時,融合西方文學批評的辯證分析,將審美感悟與邏輯思辨、生動形象與辯證深刻等對立面有機融合在一起,構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學理性與現(xiàn)代性又不失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體系。這在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轉化與今天中國文學批評的話語建構中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摘編自明飛龍《讓傳統(tǒng)文論煥發(fā)現(xiàn)代風采的時代活力》)問題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發(fā)揚文章的社會批判功能,引領文學風氣,維系健康的文壇生態(tài),是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所應承擔的社會和文化職能。B.蘇軾主張文學必須充分發(fā)揮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藥石作用,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一直沿襲傳承的文學價值取向。C.蘇軾以醫(yī)藥、金石為喻,形象化闡釋自己關于文學批評準則的觀點,體現(xiàn)出其文論美文化、抒情化的藝術特色。D.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不以邏輯、體系見長,但蘊含直覺式的審美體驗和人生感悟,比西方文論更適合中國的文化語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比西方文論更適合中國的文化語境”錯誤,文中只說“西方文學批評是以哲學為邏輯起點,通過哲學觀照文學,講究邏輯、體系與思辨。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文學是一種直覺式、總體性觀照,強調(diào)妙悟、比喻,表現(xiàn)了一個早熟民族的審美體驗、人生感悟與生命旨趣”,沒有說明哪個更適合中國的文化語境,選項于文無據(jù)故選D。問題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側重論述文學批評的方法,材料二側重論述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化轉型。B.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思想價值取向與當代知識分子仍有相通之處,是一種文化認同。C.單純借鑒西方批評理論并不能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現(xiàn)代轉化,對此王國維早有認識。D.從學者的實踐來看,傳統(tǒng)文論在中國文學批評話語建構中呈現(xiàn)出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材料一側重論述文學批評的方法”錯誤,結合“蘇軾此言,是針對當時文壇不正的批評之風,意在提倡開展健康的文學批評,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優(yōu)劣的標準,或曰文學批評的一個基本的倫理準則”等內(nèi)容可知,材料一側重論述文學批評的評價標準。故選A。問題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曹丕《典論》:“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盉.蘇轍追悼蘇軾:“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盋.謝杭得評韓愈之文:“有頓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揚,如層峰疊巒,如驚濤怒浪。”D.《顏氏家訓》中云:“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diào)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贝鸢窧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闡釋蘇軾的文學批評觀,強調(diào)文章應“有為而作”、“有補于國”。A.強調(diào)文章可以不朽。B.“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體現(xiàn)了材料一的文章應“有為而作”、“有補于國”觀點。C.強調(diào)韓愈的文章有氣勢。D.體現(xiàn)了把文學與人視為異質(zhì)同構的評價特色。故選B。問題4蘇軾在《答李方叔書》中評價后輩李離詩文說:“惠示古賦近詩,詞氣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當極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見涯涘,然不可不知也。”請結合材料,分析這一段文論的特點。答案①前面以“卓越”“不凡”等詞對李之詩賦作總括性觀照,并用一個富含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辭“甚可喜”,表達自己讀其詩賦產(chǎn)生的愉悅審美體驗。②后面運用比喻手法對李之文進行形象化的描述,以“川之方增”“霜降水落,自見涯涘”等喻語作評價,同時也藉此表達對李方叔詩文創(chuàng)作無須走捷徑的勸勉和功到自然成的期許。這段文字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直覺式與象喻式批評的特點。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霸~氣卓越,意趣不凡”,詞氣高超出眾,意趣不同凡響。這是對李離之詩賦作總括性觀照?!吧蹩上病?,我真是替你高興。用一個富含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辭表達自己讀其詩賦產(chǎn)生的愉悅審美體驗。“川之方增”“霜降水落,自見涯涘”,如同大河正在漲水,沒有邊際;霜降水落之時,自會看見邊際。這運用比喻手法對李之文進行形象化的描述,藉此表達對李方叔詩文創(chuàng)作無須走捷徑的勸勉和功到自然成的期許。結合文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文學是一種直覺式、總體性觀照,強調(diào)妙悟、比喻,表現(xiàn)了一個早熟民族的審美體驗、人生感悟與生命旨趣”可知,這段文字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直覺式與象喻式批評的特點。問題5在新文學批評的發(fā)展進程中,如何處理與傳統(tǒng)文論之間的關系?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答案①全面系統(tǒng)地審視傳統(tǒng),立足當代文化語境和審美風尚,使傳統(tǒng)文學批評重獲闡釋力。②融合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在中西互補中調(diào)適與補充傳統(tǒng)文學批評,實現(xiàn)其現(xiàn)代化轉化,從而建構起一套與當代中國文化語境相結合的“中國式”文學批評話語體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結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文學是一種直覺式、總體性觀照,強調(diào)妙悟、比喻,表現(xiàn)了一個早熟民族的審美體驗、人生感悟與生命旨趣……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那種印象點評的審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對以詩歌為主的抒情文學,其審美目標是對意境的追求,而現(xiàn)代敘事文學是以對社會問題的探尋、人性世界的考察為重心。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的妙悟、神思、氣韻等關鍵詞,面對新的文學世界多少有點無能為力……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要發(fā)揮對時代文學的闡述能力,必須進行現(xiàn)代轉化”可知,應全面系統(tǒng)地審視傳統(tǒng),立足當代文化語境和審美風尚,使傳統(tǒng)文學批評重獲闡釋力。結合“此二人的文學批評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感性特質(zhì)與人文內(nèi)涵的同時,融合西方文學批評的辯證分析,將審美感悟與邏輯思辨、生動形象與辯證深刻等對立面有機融合在一起,構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學理性與現(xiàn)代性又不失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體系”可知,應融合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在中西互補中調(diào)適與補充傳統(tǒng)文學批評,實現(xiàn)其現(xiàn)代化轉化,從而建構起一套與當代中國文化語境相結合的“中國式”文學批評話語體系。摘錄【錢鐘書文論摘錄】1.錢鍾書在《談藝錄》中,則以傳統(tǒng)的詩話體,表達一種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從文本的字、詞入手,將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的“涵泳本文”與“通觀圓覽”相互打通,同時把西方的文本細讀與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論闡釋的文字里滲透著對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體察。二、李澤厚《華夏美學》——描述畫面內(nèi)容【考點解讀】1.卷首語中的開頭2.版塊名稱3.儒道的生死觀——描述畫面內(nèi)容——“孤偉自死,社會依然”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以屈原為最大代表的中國南方文化,開始就具有獨特的輝煌色彩。劉勰所稱贊的“驚采絕艷”,是這一特征的準確描述。我認為,死亡構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為“驚采絕艷”的頭號主題。在文藝史上,決定選擇死亡所作的詩篇達到如此高度成就,是罕見的。詩人以其死亡的選擇來描述,來想象,來思索,來抒發(fā)。生的豐富性、深刻性、生動性被多樣而繁復地展示出來,是非、善惡、美丑的不可并存的對立、沖突、變換的尖銳性、復雜性被顯露出來,歷史和人世的悲劇性、黑暗性和不可知性被提了出來。“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奔热蝗绱?,世界和存在是如此荒誕、丑陋、無道理、沒目的,那我又值得活么?要驅(qū)除掉求活這個極為強大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實現(xiàn)與這個丑惡世界作死亡決裂的人性,對一個真有血肉之軀的個體,本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是那種“匹夫匹婦自經(jīng)于溝洫”式的負氣,而是只有自我意識才能做到的以死亡來抗衡荒謬的世界。這抗衡是經(jīng)過對生死仔細反思后的自我選擇。在這反思和選擇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包括對生命的眷戀、執(zhí)著和歡欣,統(tǒng)統(tǒng)凝聚和積淀在這感性情感中了。這情感不同于“禮樂傳統(tǒng)”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體情感形式,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選擇死亡而意識世界和回顧生存時所激發(fā)的非常具體而個性化的感情。它之所以具體,是因為這些情感始終縈繞著、糾纏于自我參與了的種種具體的政治斗爭、危亡形勢和切身經(jīng)歷。它絲毫也不“超脫”,而是執(zhí)著在這些具體事務的狀況形勢中來判斷是非、美丑、善惡。這種判斷從而不只是理知的思索,更是情感的反應,而且在這里,理知是沉浸、融化在情感之中的。盡管屈原從理知上提出了他選擇死亡的某些理論上或倫理上的理由,如不忍見事態(tài)發(fā)展、祖國淪亡等等,但他不愿聽從“漁父”的勸告,不走孔子、莊子和“明哲”古訓的道路,都說明這種死亡的選擇更是情感上的。他從情感上便覺得活不下去,理知上的“不值得活”在這里明顯地展現(xiàn)為情感上的“決不能活”。這種情感上的“決不能活”,不是某種本能的沖動或迷狂的信仰,而仍然是溶入了、滲透了并且經(jīng)過了個體的道德責任感的反省之后的積淀產(chǎn)物。它既不神秘,也非狂熱,而仍然是一種理性的情感態(tài)度。但是,它雖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卻又超越了它們。它是生死的再反思。所以,盡管后世有人或譏諷屈原過于“愚忠”,接受了儒家的“奴才哲學”;或指責屈原“露才揚己”,不符合儒家的溫厚精神。但是,你能夠去死嗎?在這個巨大的主題面前,嘲諷者和指責者都將退縮?!白怨牌D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比绻f“從容就義”比“慷慨從仁”難,那么自殺死亡比“從仁”“就義”就似乎更難了。特別當它并不是一時之泄憤、盲目的情緒、狂熱的觀念,而是在仔細反思了生和死、咀嚼了人生的價值和現(xiàn)世的荒謬之后。這種選擇死亡和面對死亡的個體情感,強有力地建筑著人類的心理本體。也正因如此,便是這種展現(xiàn)存在的情感本身,而不一定是自殺這死亡的具體行動方式,給后世華夏文藝以極大影響。屈原以其選擇死亡的人性高揚和情感態(tài)度,即對丑惡現(xiàn)實的徹底否決和對理想人生的眷戀憧憬,極大地感染、啟發(fā)和教育著后代人們。屈原通過死,把禮樂傳統(tǒng)和孔門仁學對生死、對人生、對生活的哲理態(tài)度,提到了一個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盡管屈原以死的行動震撼著知識分子,但在儒家傳統(tǒng)的支配下,效法屈原自殺的畢竟是極少數(shù),因之,它并不以死的行動而毋寧是以對死的深沉感受和情感反思來替代真正的行動。因之是以它(死亡)來反復錘煉心靈,使心靈擔負起整個生存的重量(包括屈辱、扭曲、痛苦……)而日益深厚。不是櫻花式的熱烈在俄頃,而毋寧如菊、梅、松、竹,以耐力長久為理想的象征。所以后世效法屈原自沉的盡管并不太多,不一定要去死,但屈原所反復錘煉的那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心理情感,那種由屈原第一次表達出來的死之前的悲憤哀傷、苦痛愛戀,那種純?nèi)沃練?、坦露性情……總之,那種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卻一代又一代地培育著中國知識者的心魂,并經(jīng)常成為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量。司馬遷忍辱負重的生存,嵇康、阮籍的悲憤哀傷,也都是在死亡面前所產(chǎn)生的深厚沉郁的“此在”的情感本身。他們都考慮過或考慮到去死,盡管他們并沒有那樣去做,卻把經(jīng)常只有面臨死亡才能最大地發(fā)現(xiàn)的“在”的意義很好地展露了出來。它們是通過對死的情感思索而發(fā)射出來的“在”的光芒。(選自李澤厚《華夏美學》,有刪改)班級準備編輯一期以“生與死的抉擇”為主題的屈原??幸韵氯蝿招枰瓿伞栴}1屈騷精神影響了一代代知識分子,請從以下人物中選擇三位,寫一組排比句,作為??硎渍Z中的開頭。司馬遷、嵇康、柳宗元、文天祥、譚嗣同答案示例:屈騷精神,影響深遠:司馬遷在含垢忍辱中成就一家之言,嵇康在臨刑之際撫出廣陵絕響,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后大義凜然,橫刀大笑……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意理解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這類試題首先要審清題干的要求,然后可以根據(jù)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按照題干的要求進行作答。本題題干要求是:班級準備編輯一期以“生與死的抉擇”為主題的屈原???,有以下任務需要完成。屈騷精神影響了一代代知識分子,請從以下人物中選擇三位,寫一組排比句,作為??硎渍Z中的開頭。司馬遷、嵇康、柳宗元、文天祥、譚嗣同。此題要求寫排比句,注意句式一致性;其次規(guī)定了所選的人員,要在規(guī)定的六個人中選取三位。主題是把古人對“生死抉擇”的相似處進行表達,把握住這三點來作答。問題2結合本文論述所涉及到的內(nèi)容和角度,為此??O置四個版塊,并用簡潔的語言寫出版塊名稱。答案生平經(jīng)歷,生死之辯,作品欣賞,名家評論,后世影響。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作品的解讀和應用的能力。這類試題要認真審題,結合對題干的理解,進一步把握原文論述的內(nèi)容,本題題干要求是:結合本文論述所涉及到的內(nèi)容和角度,為此??O置四個版塊,并用簡潔的語言寫出版塊名稱。本文論述的內(nèi)容是:古人對生死的選擇,和后人對生死觀的評價,所以考生寫版塊的時候主要要扣?。汗湃耸论E、古人對死的選擇、古人對生的選擇以及后人的評價,以上都可以是版塊的設計內(nèi)容。問題3專刊設計討論中,有同學聯(lián)系到了儒道的生死觀。作者認為,屈原選擇“死亡”的原因與儒家所謂“殺身以成仁”和道家所謂“一死生,齊彭殤”分別有什么不同?答案儒家倡導為某種道德理念而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道家倡導超越生死的羈絆,獲得精神的自由;屈原則是對丑惡現(xiàn)實的徹底否決和對理想人生的眷戀憧憬,是一種理性的情感抉擇,是人性的高揚,它不同于儒家要求的普遍性的群體情感形式,也不同于道家的超脫。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評價的能力。這類試題要立足對原文的理解,要準確把握題干的要求,在作答的時候要注意理解文本內(nèi)容進行評價。本題題干要求是:??O計討論中,有同學聯(lián)系到了儒道的生死觀。作者認為,屈原選擇“死亡”的原因與儒家所謂“殺身以成仁”和道家所謂“一死生,齊彭殤”分別有什么不同?根據(jù)對原文內(nèi)容的把握,先概括出儒家的態(tài)度,再和屈原的死作對比,之后概括出道家和屈原之死的區(qū)別,不能脫離作者的原文來發(fā)揮。問題4有同學建議??信湟恍╆P于屈原的插圖,以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下面是陳洪綬的《屈子行吟圖》,請展開想象,合理描述這幅圖的畫面內(nèi)容,字數(shù)100左右。答案示例:汨羅江邊,頑石曲徑,古樹野花,一片荒寒蕭瑟。屈原于江畔踽踽獨行,頭戴高聳的切云冠,著寬袖長袍,身佩長長的陸離寶劍,髯髯垂須,面容憔悴;愁眉深鎖,又不失堅毅,望著滔滔江水陷入沉思,原本清瘦的面龐籠罩著悲憤抑郁的神色。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根據(jù)圖片結合文本的理解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道圖文轉換的題目,圖文轉化的題目主要有解析徽標、解說題片、描述圖片、分析統(tǒng)計圖表和漫畫等,此題屬于描繪畫面,答題時首先立足于漫畫的內(nèi)容,注意按一定的順序概括,此題是結合對畫面的理解和文意的理解進行作答,本圖畫陳洪綬的《屈子行吟圖》,要注意畫面中汨羅江邊的環(huán)境,要注意屈子自投汨羅江前的神態(tài),在語言表達的時候要展開想象,合理描述這幅圖的畫面內(nèi)容,字數(shù)100左右。問題5??帉懼?,有同學提供了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的觀點。魯迅認為,屈原之沉江,雖傳為壯烈,但“孤偉自死,社會依然”,畢竟未能動搖舊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樣辯證看待魯迅的觀點?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看法。答案屈原的“孤偉自死”,是以死亡來抗衡荒謬的世界,這是經(jīng)過對生死仔細反思后的自我選擇;這把對生死、對人生、對生活的哲理態(tài)度,提到了一個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他啟發(fā)知識分子以死亡來反復錘煉心靈,使心靈擔負起整個生存的重量而日益深厚;屈原式的情感操守一代又一代地培育著中國知識者的心魂,并經(jīng)常成為生活的和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量;最大地展露自己“在”的意義?!吧鐣廊弧笔钦f在儒家傳統(tǒng)的支配下,屈原個人的死,以及效法屈原自殺的,畢竟是極少數(shù),沒能從根本上喚醒世人,動搖那個荒誕、丑陋、無道理、沒目的社會。魯迅是從反抗黑暗荒誕社會斗爭的要求來審視和批評屈原的,他希望能夠出現(xiàn)遠較屈原更徹底的新的戰(zhàn)士,來完成推翻黑暗社會的重任。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評價的能力,這類試題要注意從文本的理解入手,根據(jù)題干的要求,對文本進行評價。本題題干要求是:??帉懼?,有同學提供了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的觀點。魯迅認為,屈原之沉江,雖傳為壯烈,但“孤偉自死,社會依然”,畢竟未能動搖舊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樣辯證看待魯迅的觀點?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看法。考生作答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觀點,主要是圍繞魯迅對屈原之死的看法展開,之后能自圓其說即可。考點文意理解和評價類試題是閱讀題??碱}型,考生在作答的時候首先要結合對題干的理解,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后到原文內(nèi)容中找依據(jù),進而論述自己的觀點,在論述觀點的時候,要以原文內(nèi)容為依據(jù)。例如本篇文章是從贊揚屈原赴死的角度來寫的,考生就可以從贊揚的角度進行分析和作答,這樣就可以不脫離文本。【考題對接】一、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與雷恩海《自覺是魏晉文學的特征》——論證特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學的自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魏晉南北朝,經(jīng)過大約三百年才實現(xiàn)。所謂文學的自覺有三個標志:首先,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朝人所謂的文學是指學術,特別是儒學,《史記》中“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所說的文學顯然是指學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于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并立。同時又有文筆之分,劉勰《文心雕龍》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绷涸凼捓[對文筆之分有進一步說明:“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蕭繹所說的文筆之別已不限于有韻無韻,而強調(diào)了文之抒發(fā)感情以情動人的特點,并且更廣泛地注重語言的形式美,他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其次,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qū)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更為明晰而自覺的文體辨析則始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并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賦》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對每一類的特點也有所論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將詩和賦分成兩類,并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特點。到了南朝,文體辨析更加深入、系統(tǒng)?!段男牡颀垺泛汀段倪x》對文體的區(qū)分更系統(tǒng),討論更深入?!段男牡颀垺飞掀闹饕懻撐捏w,分33大類。其《序志》說:“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睂γ糠N文體都追溯其起源,敘述其演變,說明其名稱的意義,并舉例加以評論?!段倪x》是按文體編成的一部文學總集,當然對文體有詳細的辨析。如果對文學只有一種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區(qū)分,還不能算是對文學有了自覺的認識,所以文體辨析是文學自覺的重要標志。再次,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離不開審美特性。所謂文學的自覺,最重要的或者說最終還是表現(xiàn)在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上面所說的“詩賦欲麗”的“麗”,“詩緣情而綺靡”的“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瀏亮”,便已經(jīng)是審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再加上對用事和對偶的講究,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這對中國文學包括詩歌、駢文、詞和曲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文心雕龍》以大量篇幅論述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涉及情采、聲律、麗辭、比興、夸飾、煉字等許多方面,更是文學自覺的標志。(摘編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材料二:魯迅論“魏晉文學自覺”,指出其關鍵乃世情的變化促使思想的新變,遂引起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其優(yōu)點是自尊、自我覺醒,其缺點則是消極避世。他認為世情思想的演變、人之覺醒,乃文學自覺的動因。正因為關切世事,文學所承載的乃是世情、思想和個人情性及其生命體驗。文學自覺是一個漸進的進程。以文字記述事件,表達思想與情性,進而描摹物象,傳神寫照,娛情悅性,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進,日益積累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與體會。從此,文學的表現(xiàn)內(nèi)容擴大,文學性日趨明確、豐富。內(nèi)容的擴大與豐富,不僅關注“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發(fā),而且關涉“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的廣泛的人生悲歡離合。動蕩社會中的民生百態(tài),開始進入了建安、曹魏時代作家的視野,盡情展示時代亂離與悲苦人生,抒寫個體命運的焦灼憂慮。漢代體物瀏亮的大賦,難見個人情性,至此遂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王粲《登樓賦》、向秀《思舊賦》等,旨在表現(xiàn)個人悲苦以及對他人悲慘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趨多樣和深切。即使實用文體,如阮籍《大人先生傳》、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等,亦有著鮮明的個性特色。就文學性而論,曹丕“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旨在強調(diào)作家才情、生命體驗的獨特性;陸機“詩緣情而綺靡”,明確主張詩歌應基于個人情感,而有“綺靡”之美;劉勰兼重“風骨”與“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體驗、才情。文學自覺,指的是一種自覺之創(chuàng)作意識與狀態(tài)。為藝術而藝術,僅僅指作家看重藝術,借藝術(文學)表達自己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魏晉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表現(xiàn)、審美追求,打破寓訓勉于文學的樊籬,也并不意味著否定文學應該承載的社會責任。曹丕說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價值,也強調(diào)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以自我的努力,達到超越權勢、生命局限的不朽。而這正可以視為文學自覺的宣言。由此,文學自覺,乃是魏晉時期的特殊文學現(xiàn)象,開啟于建安時期,興盛于曹魏、兩晉,影響于南朝。因而,魏晉文學自覺正是對這一特殊文學現(xiàn)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終開啟了唐代文學之雍容大雅和豐富多樣。(摘編自雷恩?!蹲杂X是魏晉文學的特征》)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宋文帝立四學,將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離出來,這里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B.曹丕根據(jù)對不同體裁的特點的把握,將文體分為四科,是文體辨析的開始與文學自覺的標志。C.魯迅認為,魏晉時代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思想先進、活躍,重視人之價值,自尊、自我覺醒,積極入世。D.魏晉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表現(xiàn),借文學表達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但并未否定文學的社會責任。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關于“文”與“筆”的區(qū)分,劉勰強調(diào)文需有韻,與蕭繹強調(diào)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語言形式美不同。B.“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明確區(qū)分了詩與賦的文體特征,標志著文學自覺的成熟。C.“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強調(diào)了作家的才情與生命體驗,是文學性明確的表現(xiàn)。D.“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具有的價值,也強調(diào)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權勢與生命局限。3.下列各項中不能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鐘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B.《后漢書》單列《文苑列傳》,與《儒林列傳》并列。C.郭象《莊子注》認為萬物不是由道產(chǎn)生,而是自然如此。D.陸機《文賦》:“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凄愴?!?.請簡要說明材料一的論證特點。5.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關論述,以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為例,分析其對文學自覺的體現(xiàn)。一、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與雷恩?!蹲杂X是魏晉文學的特征》【答案】1.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這里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張冠李戴,從材料一第二段“蕭繹所說的文筆之別已不限于有韻無韻……他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可知,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是指蕭繹所說的“文”。B.“是文體辨析的開始與文學自覺的標志”中“是文體辨析的開始”說法錯誤,材料一第三段原文為“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C.“積極入世”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是“其優(yōu)點是自尊、自我覺醒,其缺點則是消極避世”,不是“積極入世”。故選D。2.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標志著文學自覺的成熟”無中生有。材料一第四段“而《文心雕龍》以大量篇幅論述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涉及情采、聲律、麗辭、比興、夸飾、煉字等許多方面,更是文學自覺的標志”可知,“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出自《文賦》,自然不會標志著文學自覺的成熟。故選B。3.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觀點?!拔膶W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觀點。C.郭象的觀點屬于魏晉玄學的范疇,不在文學自覺的三個標志之列?!皩ξ膶W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qū)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觀點。故選C。4.①采用了總分的論證結構。文章開篇先總的提出關于“文學自覺”的話題引出話題,然后從三個方面對文學自覺的標志進行論述,論點明晰,結構清晰嚴謹。②論證方法多樣。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證法、引證法等,論證有力。③論證語言準確嚴謹,如“接近”“已經(jīng)”“還不能算是”等詞句的使用。【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論證特點的分析能力。對文章的論證特點,可以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以及論證語言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論證結構上看,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文章開篇引出話題:“文學的自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魏晉南北朝”。二、三、四段以并列的關系分別從三個方面論述文學自覺的標志: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較細致的區(qū)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呈現(xiàn)出總分式結構。論點明晰,結構清晰嚴謹。從論證方法看,文章論證方法多樣。“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為例證法;“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為引證法。論證有力。從論證語言看,論證語言準確嚴謹,如文中運用“接近”“已經(jīng)”“還不能算是”等詞句,精確表述作者想要表達意思,表述嚴謹明晰。5.①文學的自覺是指作家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作家借藝術來表達自己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②《歸去來兮辭》多用對偶,以六字句為主,朗朗上口,韻律悠揚,體現(xiàn)了對文學審美性的追求。③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人生理想與生命體驗?!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從體裁特征及審美角度看,作者大量運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典型句子就是“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和“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松”“菊”“云”“鳥”表現(xiàn)了作者傲岸高潔的操守和歸隱田園的心愿。作者還追求語言的精美。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這些體現(xiàn)了作者對文學審美性的追求。從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角度分析,《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獨立人格的充分體現(xiàn)?!稓w去來兮辭》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nèi)心感受,表現(xiàn)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人生理想與生命體驗。辭賦自然率真,改變了漢大賦不見個人情性的狀況,也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的風格流派,后世很多山水田園詩人都受其影響。二、聞一多《憶菊》——對這首詩在“繪畫美”方面創(chuàng)作的理解和賞析閱讀下面聞一多《憶菊》詩,完成下面小題。憶菊①(重陽節(jié)前一日作)聞一多插在長頸的蝦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鉆在紫藤仙姑籃里的菊花;守著酒壺的菊花,陪著螯盞的菊花;未放,將放,半放,盛放的菊花。鑲著金邊的絳色的雞爪菊;粉紅色的碎瓣的繡球菊!懶慵慵的江西臘喲;倒掛著一餅蜂窠似的黃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長瓣抱心,密瓣平頂?shù)木栈ǎ蝗崞G的尖瓣攢蕊的白菊如同美人底②拳著的手爪,拳心里攫著一撮兒金粟。檐前,階下,籬畔,圃心底菊花:靄靄的淡煙籠著的菊花,絲絲的疏雨洗著的菊花,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剪秋籮似的小紅菊花兒;從鵝絨到古銅色的黃菊;帶紫莖的微綠色的“真菊”是些小小的玉管兒綴成的,為的是好讓小花神兒夜里偷去當了笙兒吹著。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他的棗紅色的瓣兒,鎧甲似的,張張都裝上銀白的里子了;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兒還擁著褐色的萼被睡著覺呢。啊!自然美底總收成啊!我們祖國之秋底杰作啊!啊!東方底花,騷人逸士底花呀!那東方底詩魂陶元亮不是你的靈魂底化身罷?那祖國底登高飲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誕生底吉辰嗎?你不像這里的熱欲的薔薇,那微賤的紫羅蘭更比不上你。你是有歷史,有風俗的花。啊!四千年華胄底名花呀!你有高超的歷史,你有逸雅的風俗!啊!詩人底花呀!我想起你,我的心也開成頃刻之花燦爛的如同你的一樣;我想起你同我的家鄉(xiāng),我們的莊嚴燦爛的祖國,我的希望之花又開得同你一樣。習習的秋風啊!吹著,吹著!我要贊美我祖國底花!請將我的字吹成一簇鮮花,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然后又統(tǒng)統(tǒng)吹散,吹得落英繽紛,彌漫了高天,鋪遍了大地!秋風啊!習習的秋風啊!我要贊美我祖國底花!我要贊美我如花的祖國!一九二二,十【注】①本詩是聞一多在美國留學期間的重要作品,1922年10月,舊歷重陽節(jié)的前一天,詩人在美國芒城寫下此詩。②底:舊同“的”或“得”。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正確的一項是()A.螯(áo)絳色(xiáng)蜂窠(kē) B.慵(yōng)攫著(jué)圃心(bǔ)C.攢(zǎn)籬畔(bàn)靄靄(ǎi) D.萼(è)鎧甲(kǎi)華胄(zhòu)2.聞一多曾提倡新詩“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主張。下列對這首詩在“繪畫美”方面創(chuàng)作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在詩的前五節(jié)中,詩人采用細致描繪的手法,從花形花貌、花神花情等角度精細描繪了菊花的千姿百態(tài),給人留下無窮的想象與回味的空間。B.詩的第一節(jié)中,詩人用“未放”“將放”“半放”“盛放”等詞語呈現(xiàn)出菊花不同時段的開放姿態(tài),具有動作的延續(xù)性,給人化靜為動的美感。C.詩的第三節(jié)中,詩人用簡練的筆墨勾勒出檐前、階下、籬畔、圃心的菊花,在迎風冒雨中顏色變?yōu)椤敖鸬S,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D.詩的第五節(jié)中,詩人將大似牡丹的菊王與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兒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菊王雍容華麗的姿態(tài),用小菊花蕾兒襯托菊王的富貴。E.本詩的第六、七節(jié),詩人用菊花的歷史悠久、高雅、純潔等特質(zhì)與薔薇、紫羅蘭的熱欲、微賤比較,以此贊美中華文化、中華文明。3.閱讀這首詩歌的第二節(jié),完成下面填空。詩人詳細描繪了“江西臘”菊花,用___________來寫它的姿態(tài),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這兩個比喻突出了“江西臘”的圓形廓線。詩人把___________比成“美人底拳著的手爪”,手心里還握著“一撮兒金粟”。4.《憶菊》一詩借重陽憶菊以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下列寫菊的詩歌與《憶菊》主題相近的一首是()A.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陶潛《和郭主簿》)B.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通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C.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韌開曉更清。(白居易《詠菊》)D.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蘇軾《趙昌寒菊》)5.結合詩句,詩人是怎樣用“菊花”這一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二、聞一多《憶菊》【答案】1.D【解析】A項,絳色的“絳”讀作“jiàng”;B項,圃心的“圃”讀作“pǔ”;C項,“攢”應讀“cuán”;籬畔的“畔”應讀“pàn”;D項,正確。2.CD【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能力。C項,“在迎風冒雨中顏色變?yōu)椤鸬S,玉底白,春釀底綠,秋山底紫’”理解錯誤。詩中“靄靄的淡煙籠著的菊花,絲絲的疏雨洗著的菊花,金底黃,玉底白,春釀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