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1頁
古滇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2頁
古滇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3頁
古滇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4頁
古滇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滇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本文所說的古云南文化主要指秦漢時期在云南省有被稱為“云南”集團領導的不同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云南文化。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笨芍暗帷笔敲摇⒛@兩個族群中勢力最大的一個集團。由于該集團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最強,是當地的統(tǒng)治者。他們在秦漢時期建立了國家?!读袀鳌酚址Q它為“滇大國”。漢武帝曾封其首領為滇王,并賜“滇王金印”。但這個國家由于很快消失,故在其后的2000余年里,人們幾乎不了解它曾創(chuàng)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高度發(fā)展的青銅文化。云南省博物館從1955~1960年在晉寧石寨山滇王室墓葬群進行過4次發(fā)掘,共清理了墓葬50座,出土文物4800余件,其中就有“滇王金印”。1972年云南省博物館又發(fā)掘了江川李家山墓地,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文物1700余件。1991~1992年又清理墓葬58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這些考古發(fā)現,使這個淹沒2000余年的文明古國重新展現出來。秦漢時云南這個青銅文化發(fā)展程度最高、影響深遠的古滇文化又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但是滇池區(qū)域青銅文化是哪些民族創(chuàng)造的呢?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專家認為:“今若稱晉寧文化中的主要民族為靡莫,或者為濮,則不如稱之為滇,似乎更為有據?!钡恰暗帷眱H為靡莫族群中較大的一個集團,而且它與后世居住在滇池區(qū)域的民族有哪些淵源關系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因此,許多專家學者又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觀點認為古代滇人系氐羌族系,而以彝、白族說較普遍~;第二種觀點認為滇人屬于百越族系的一支~;第三種則認為屬于南方民族中的濮人,但對濮人也是各有主張,有的認為滇濮為“越”,有的認為濮為“羌”,就持濮人為單一族群者,也未明確闡明它與南亞語系民族的關系。筆者認為古滇文化是以孟人(南亞語系民族)為首創(chuàng)造的,同時包含著較多的氐羌文化和一些百越文化的因子。下面就這個問題作些論述。一、模特主義下的證明《列子》周穆王篇載:“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國?!贬倜阆壬J為“《列子》的傳說當在莊蹻入滇之前,云南不是漢族勢力范圍,則昆明族當日所在地域,戰(zhàn)國前稱為‘西極之南隅’是恰當不過的”。同時,他還對一些古語作了考證,得出結論說“漢初滇、黔間吉蔑語還相當流行”。筆者認為,岑先生的這個觀點是很有見地的,從某些歷史線索考查,云南在古代有莽人存在是有依據的;從漢晉時期直至今日,都可找到他們的繼承關系。“莽”,在記載云南的一些史書中又寫作“孟”、“猛”、“莫”、“茫”等,滇池區(qū)域的民族,漢時寫作“莫”,晉時寫作“孟”,唐時永昌地區(qū)的“?!?孟)人,明清時的莽人,今日云南境內的莽姓及莽人都是他們的后裔。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他們有的保留著古老的民族稱謂,有的被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云南金平縣勐拉村的莽人約500人,是我國孟高棉語族中人數較少的群體,自稱“莽”。(參見李道勇《我國南亞語系諸語言特征初探》)。這是保留古老民族稱謂的一例(現今越南、老撾也有許多莽人)。保山縣瓦窯鄉(xiāng)至今還有許多莽姓居民,現在都操漢語,但都是莽人的后代。保山地區(qū)有莽林、莽寒、莽王、莽水等許多帶莽字的地名。明清時永昌(今保山地區(qū))有許多莽姓土官,如《明史·土司傳》洪武十七年“置施甸長官司以土酋阿(莽)干為副長官”?!短煜驴份d:“施甸長官司土長官莽氏,今沿襲至莽崇德聽襲?!庇趾槲涠晡髌胶钽逵⒀?“永昌居民鮮少,宜以府衛(wèi)合為軍民使司,從之。置鳳溪長官司,以永昌府通判阿鳳(蒲人,莽姓)為土官?!薄短煜驴份d:“鳳溪長官司正長官莽氏,今沿至莽成龍聽襲?!碧靻ⅰ兜嶂尽び啦份d有“水眼巡檢司土巡檢莽氏”、“甸頭巡檢司土巡檢莽氏”。保山縣“十五喧二十八寨”中屬于千夫長、副千夫長的土官有:石冊寨莽氏,施甸東山寨莽氏,下騰場寨莽氏,金齒東山寨莽氏,甸頭寨莽氏,保場寨莽氏,烏邑寨莽氏;屬于百夫長的有波艮寨莽氏,木瓜郎寨莽氏,呵思郎寨莽氏,南窩寨莽氏,周冊寨莽氏,信邑寨莽氏,瓦窯寨莽氏,錦邑寨莽氏,老姚寨莽氏,交邑寨莽氏,牛旺寨莽氏,山邑寨莽氏,蒲縹寨莽氏等等。莽在孟(莽)語中的含義系首領、王的意思。清嘉慶八年(1803年)立《蔣(筆者按:明正統(tǒng)時賜姓,改莽為蔣)德昌墓志銘》云:“權貴最上者曰莽,所以滇西多莽官焉?!碧拼b《云南志》記載茫人部落也說“茫(莽)為其君之號”。這里給我們提供從春秋戰(zhàn)國時的古莽之國到西漢時莫(莽),到公元14年記載的孟遷、三國時的孟獲、魏晉時的孟姓(南中大姓),再到唐代的茫人,明、清時莽人之間都有一定的繼承關系。二、同勞、勝休同民前引《史記·西南夷列傳》有“靡、莫之屬”記載,對于這個靡、莫之屬,以往都把他當作一個族群看待,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及考古工作者發(fā)掘到一些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使我們有可能提出新的解釋。筆者認為“靡、莫之屬”不只是一個族群,而是兩個族群?!懊摇?劉宋大明二年(458年)立的《爨龍顏碑》自謂“系出于羋(音米、靡)”,而且這個靡人與濮(莫)人的關系和活動還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世紀,《左傳》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楚大饑……靡人率百濮聚于選,將伐楚”。爨氏其先為羋(靡、糜),稱為楚姓。這些記載與《爨龍顏碑》可以互相印證。遠在春秋時期爨氏先民即能統(tǒng)率百濮,表明他們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的實力。這就說明《史記》所紀的“靡”與楚西南的靡和爨氏先民有一定的歷史關系,亦即今日彝、白民族先民。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的靡,南北朝時的爨,今日的彝、白的歷史繼承關系就比較清楚了。《列傳》還說:“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漢書作勞深)、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聽。勞浸、靡、莫數侵犯使者吏卒。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天子發(fā)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笔穼W界多認為西漢武帝時在云南設益州郡下屬24縣之一的同勞縣即在今陸良,即勞浸人住地。漢王朝與勞浸、靡、莫作戰(zhàn)和打敗勞浸、靡、莫人后,即在今陸良、江川、通海一帶設立了同勞、勝休兩縣。同勞縣,是否是勞浸人的住地不得而知,但一般可作這樣解釋。按史記記載西漢王朝戰(zhàn)勝的是靡、莫,但為什么沒有設“靡、莫縣”,而是設立“勝休縣”呢?據《元史·地理志》載:地處杞麓湖之南的河西縣,“其地名休臘”。景泰《云南圖經志書》陸良州建置沿革載:“蠻云修納(臘的近音字),又名瓦子,訛為瓦作?!备鶕@些記載,我們就可以知道西漢王朝設立的同勞、勝休二縣都在休臘人的住地。之所以叫“勝休”,那是因為他們戰(zhàn)勝了稱為“休臘”的民族,取得了對休臘人的勝利之后為玄耀自己的武功而取的一個地名(王莽時改為勝僰,因為這時起兵反抗的首領是僰人)?!对贰さ乩碇尽贰⒕疤对颇蠄D經志書》的記載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事實:現今陸良、通海一帶,西漢武帝時這里的民族稱為休臘(納),“休臘”當是因休臘人住居而得名。這些休臘民族又被稱作“瓦子”或“瓦作”。這些被稱為“瓦子”、“瓦作”(唐代樊綽《云南志》寫作“望苴子”,戰(zhàn)斗力很強,常作南詔出征的先鋒隊)的“休臘”人,其名稱與現今佤族的稱謂完全符合。佤族從古至今都稱為“臘”、“臘佤”或“佤”,稱首領為“孟”(猛、莽、茫),直至今日仍然如此?!靶菖D”人與滇同姓相扶,也再次說明滇人與南亞語系民族的關系。因此筆者認為“莫”(孟)與“休臘”為同一民族,“莫(孟)”是“休臘”民族首領的稱號,而“休臘”則是民族的名稱。前面我們已提出滇池區(qū)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有“莽”人之國,秦漢時有“莫”(莽、孟)人族群。新莽時期,公元14年,勝休地區(qū)僰人若豆、孟(莽)人孟遷起兵反抗,歷時10年之久,王莽在滅亡前夕曾大赦天下,卻把若豆、孟遷列為不在赦免之列的“罪人”。三國兩晉時期云南有許多孟氏著名人物,如孟獲(下面再述)、孟炎、孟通將軍、孟岳將軍、孟干將軍,建寧太守孟彥等。這樣,春秋時的百濮,戰(zhàn)國時滇池區(qū)域的“莽”(孟),漢時的“莫”(孟),三國至魏晉時的“孟”人,隋唐時的“?!比思耙院蟮钠讶说睦^承關系就比較清楚了?,F今云南及中印半島的越人系統(tǒng)民族中,都普遍流行著“天是天神造的,地是臘佤人開的”傳說,這似乎表明,在越人進云南及中印半島之前時,佤人已生活在當地了。三、關于孟獲孟炎孟獲是古代滇池區(qū)域哪個語系民族,未見《三國志》及當時的其他史書記載,但因他是滇池區(qū)域的大姓,是“夷漢所并服”的領袖人物,后世的彝、傣、蒲人及其他一些民族中,都有孟獲是本民族先民的傳說。有些學者對其族屬也作過探討,有的主張他是漢族,說“歷史上孟獲的身份是南中大姓……南中大姓的族屬是漢族,所以孟獲的族屬是漢族”。但較多的學者主張他是少數民族,明諸葛元聲《滇史》卷三:“孟獲者,建寧蠻也。”章炳麟《菿漢昌言》卷五引《南中志》孟獲為中丞御史,附論曰:“中丞威懾百僚,乃以夷首為之者,以其無族姻遠朋黨也?!闭J為他是“夷首”(少數民族首領)。也有人認為他是烏蠻的,“《蜀中廣記》云:‘西北生番有孟董十八寨,三國孟獲、董卜之裔也,謂之孟董……唐時求內附,處其眾為維霸等州。此皆青羌所居之地,則孟獲可相信為烏蠻也’。”(P91)有的認為在涼山、貴州、廣西都有部分彝族群眾稱孟獲是他們的先民,所以孟獲的族屬應是古代彝族首領?!掇o海》稱孟獲為“彝族首領”。有的認為孟獲是“夷化的漢人”或“漢化的夷人”,筆者認為孟獲是接受了漢文化的“孟”人。其理由是:明時楊升庵所著《滇程紀》在蒲蠻哨下記載:“蒲蠻,實孟獲之遺種也?!庇治覈乩韺W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在游歷順寧(今鳳慶)時,對當地民族做過調查,并在游記中寫道:“順寧,舊名慶甸,本蒲蠻之地……土官猛姓,即孟獲之后?!薄队啦尽分T葛祠下記載著:“蒲人敬諸葛公特盛?!庇啦硟扔写?、彝、白、阿昌等族,唯有蒲人特別崇敬諸葛亮,這與其首領孟獲誠心歸附諸葛亮不無關系??滴酢稏|川府志·種人》記載:“孟人,亦靡、莫種,蜀漢孟炎部民……當諸葛亮南征,斬雍闿,釋孟獲,擢炎為輔漢將軍,召諸蠻賜以漢姓,祠炎于金鐘山下,歲時祭祀?!边@條記載也說明孟獲、孟炎是孟人民族。但要明確的是“孟”并不是諸葛亮南征時“賜以漢姓”的,因為公元14年,勝休地區(qū)孟人的首領“孟遷”就率眾參與僰人若豆為首反抗王莽的起義,在諸葛亮南征(225年)前200余年就有“孟”人的記載了。這些史料值得重視。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載:“雍闿使建寧孟獲說夷叟。”三國時的建寧,即今昆明、曲靖、玉溪一帶,即滇國的中心區(qū)域。因他本人是少數民族首領,與其他少數民族首領關系密切,雍闿即利用孟獲的這個關系,讓他去鼓動其他少數民族領袖共同反蜀。結合前面對滇池區(qū)域莽、孟關系的論述,說孟獲系出自南亞語系的“孟人”民族似乎更有理由。四、關于治理反應中緬邊民族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宗教主要以蛇神崇拜為代表的“英神”,是加害對象晉寧石寨山滇王族墓葬出土的貯貝器(12:26)蓋上鑄有127個人的祭祀場面,在《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fā)掘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定為“殺人祭銅柱場面蓋虎耳細腰銅貯貝器”,《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定為殺奴祭祀場面,總的說來這是滇王國的一次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從這次祭祀場面看,是在固定的祭祀場地舉行,廣場中間靠前有一長方形樓房,質量較高,并非臨時性建筑。樓中央坐一梳銀定髻的女人,左右列坐8人。左、右、后三邊排列16具銅鼓。屋后立一圓銅柱,柱上端已殘,現存部分高6厘米,柱身上盤著一條巨蟒,口內正在吞食一人,其人腰以下被吞入蛇腹,上半身尚在蛇口之外?!秷蟾妗氛J為:“銅柱和蛇可能是他們的圖騰?!庇?M20:1)《報告》定為“殺人祭銅鼓場面蓋銅貯貝器”,蓋中央作大、小銅鼓3個重疊之狀。因此,蛇、銅柱、銅鼓應是滇人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中的主要標志,也是考察古滇文化民族屬性的重要方面。首先是蛇的崇拜。世界許多古代民族中都有崇拜蛇的記載:《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說“女媧,古神女而帝后,人面蛇身”。又《帝王世紀》“伏羲……人首蛇身”?!秴窃酱呵铩りH閭內傳第四》:“子胥乃使……立蛇門者,以象地產也。”又吳王即送勾踐“于蛇門之外”。元時周達觀著《真臘風土記》載:“土人皆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土地之主也,系女身,每夜必見。國主則與之同寢交媾,雖其妻亦不敢入,二鼓乃出,方可與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見,則番王死期近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則必獲災禍。”此外,印度阿薩姆的卡西族與緬北和云南的佤族同屬南亞語系民族,他們都崇拜一種名叫U.thlen的巨蛇,認為只有用人作犧牲,向它祭獻,才能使它滿足?!岸@種蛇神崇拜是柬埔寨人的宗教信仰的特征,正如福帕斯說的,‘他無疑是孟(Mon)族最早的宗教信仰’?!痹诠糯S多民族都信仰蛇的情況下,滇人的信仰應與哪個語系民族關系最密切呢?以《史記》所記“靡(爨)、莫(孟)之屬”考察,靡(爨)人的原始宗教是崇拜虎的,即是以“虎”為圖騰的,直至今日仍然如此,但在所發(fā)掘到的大量的青銅器物看,雖有許多帶有虎的器物,如虎耳細腰銅貯貝器(M12:26),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青銅牛虎銅案(24:5),還有許多青銅藝術品上有虎出現,但虎在滇人的原始宗教祭祀中不在主要地位,與滇人崇拜蛇迥然不同。相反,用人作犧牲、向蛇祭獻這一點與福帕斯關于“他無疑是孟族最早的宗教信仰”的結論完全吻合。說明滇人的蛇崇拜就是史記所紀“莫(莽、孟)人”的宗教信仰。明代云南右軍都督沐琳出兵阿瓦(以佤人居住得名)地區(qū)時,曾留下詩句:“蛇首樓船十丈長,船頭鐃鼓樂聲簧,篙師百櫓齊搖出,阿瓦城邊水似湯?!边@說明到15世紀中葉,在瓦人中還保留著崇拜蛇的習俗。其次是銅鼓,它是春秋戰(zhàn)國時居住楚雄一帶的民族創(chuàng)造的,墓葬中出土的銅鼓據C14測定據今為2640±90年,這里的銅鼓后來在滇池區(qū)域得到高度發(fā)展,并成為他們的神器、重寶,同時也是祭祀時敲擊的樂器,如銅鼓(M12:26)蓋上在祭祀房四周排列著16具銅鼓,祭祀房后銅柱的兩側,各置一大銅鼓。還有一具稱為《殺人祭銅鼓場面蓋銅貯貝器》(M20:1)中央就有類似用3具銅鼓迭成的銅柱,但是銅鼓系滇人在舉行原始宗教時陳列在顯著位置的神器,它的主人應屬“莫(孟)”人和“靡”人。至于以后傳播到其他民族中那是另一回事了。對于首創(chuàng)銅鼓的民族,經過學術界百余年的研究,已經有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看法:“現在研究表明,首先創(chuàng)造銅鼓的不是越人系統(tǒng)駱越人,而是生活在云貴高原上的濮人,嗣后銅鼓才傳到百越地區(qū)去。”這是當前研究銅鼓的考古學者們的共識,也就是說云南省古代銅鼓的創(chuàng)造者不是越人,也不是氐羌人,而是云南古代的濮人。這與《華陽國志·南中志》所說的“滇濮”,把滇國的民族界定為“濮人”的記載也是吻合的。再次是銅柱。從靡、莫后人考察,孟(莫)人后裔保留立圖騰柱的習俗。光緒《續(xù)修順寧府志》載“江心鐵柱”說:“舊志:在城東二百里,西密瓦屋山下,即瀾滄、黑惠二江合流處有鐵柱,徑尺長,與江水相上下,或出水面尺許,人往往見之?!庇帧拔浜钍鶙l”說:“舊云南通志:在右甸達丙里畦間,相傳武侯制以攝服群蠻。舊志:宋時矣堵寨夷人掘得此柱,撼之微動,欲窮其本,雖竭千人力終不能拔?!蔽脑谄澯性娫?“……一江高立銅標柱,半截輕移鐵樹宮;臣相威靈猶在望,斜栽石筍鎮(zhèn)遐封?!卑堰_丙石柱說成“武侯石柱”這是附會,但昌寧達丙出土與楚雄萬家壩同時代的銅鼓,以及達丙這個地方很早就是蒲人的住地,達丙這一地名也是源于蒲人的,達在蒲人語言中為“長老、家長”之意,后來演變?yōu)椤笆最I”。因此筆者認為這里的石柱是孟族系屬的蒲人先民所立的?!逗鬂h書·馬援傳》著引《廣州記》云:“援到交趾,立銅柱為漢之極界?!薄稄V東通志·古跡》記載:“漢馬援既平交趾,立銅柱為漢界,相傳在欽州,古森洞上有援誓曰:銅柱折,交趾滅。唐馬聰又建二銅柱讒著唐德,以明其為伏波之裔。今未詳所在。日南郡西有西屠夷國,援曾經其地,亦植二銅柱,表漢界,及北還,留十余戶于柱下。至隋仍有三百余戶?!备鶕陨嫌涊d,馬援立銅柱是為了表示漢朝的邊界和鎮(zhèn)服交趾人的。銅柱何以能鎮(zhèn)服交趾人呢?因為交趾人是崇拜圖騰柱的。據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編著的《越南歷史》云:越語屬于南亞語系,是東南亞地區(qū)最早的語言之一,又說“孟高棉語族和越——芒語族一樣,都是屬于南亞語系”。在越南古代有許多南亞語系民族居民這是不言而喻的,他們崇拜圖騰柱,與滇池區(qū)域的南亞語系民族崇拜圖騰柱可互相印證。汪寧生教授在《云南滄源崖畫的發(fā)現與研究》一書中曾就滄源崖畫和銅鼓圖像中頭插羽毛者,崖畫和銅鼓圖像中持盾牌者,崖畫狩獵畫面和石寨山、李家山出土的銅扣飾和兵器上常見的裝飾圖像,崖畫和銅鼓圖像中鳥飾干欄及舂米人像以及牛這種常見動物,頭戴獸尾、獸角等諸方面作了比較,其結論是:“以上足以說明,崖畫創(chuàng)作者和云南青銅文化的主要居民,在裝束、愛好、信仰乃至一些儀式上,是有共同之處的。兩者的時代不應相差太遠。它們應是同一階段文化的產物。”(P105~107)現今學術界也多認為滄源崖畫與云南濮人(孟高棉族群)有關。五、西漢的孟人勢力與所剩勢力的融合關于滇池區(qū)域的大姓孟氏,除了孟遷、孟獲、孟炎之外,《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泰始七年(271年)春,吳主孫浩遣大都督薛栩、交州刺史陶璜率20萬大軍伐交趾。稷遣(毛)靈及將軍建寧孟岳等御之,戰(zhàn)于封溪(在今河內西北)眾寡不敵,將軍孟通被殺,孟干被俘后解往吳都,后逃往洛陽。到咸和八年(333年)李雄占據南中,以霍彪為寧州刺史,因與建寧孟姓不相容而被縛于晉。《晉書·成帝紀》說:“咸康五年(339年)三月乙丑……建寧人孟彥執(zhí)壽將霍彪以降?!薄度A陽國志·南中志》也說:“咸康五年夏,建寧太守孟彥率州人縛寧州刺史霍彪于晉,舉建寧為晉?!笨芍鲜显谶@時仍擁有勢力。唐代還有升麻縣令孟耽。又樊綽《云南志》卷四載:“爨歸王襲殺孟聘、孟啟父子,遂有升麻川?!睆倪@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西漢滇王國之后,直到爨氏稱霸南中之前,除公元14年僰人若豆為首起兵反抗王莽政權及有些時間為漢族統(tǒng)治者外,滇池區(qū)域的權力在多數時間里都掌握在孟人手中。如在滇池區(qū)域有反抗王莽政權的第二號人物孟遷,三國時的孟獲、孟炎,3世紀70年代有孟通、孟岳、孟干這些將軍,公元4世紀30年代有建寧太守孟彥等。在研究滇國的歷史時,存在一個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問題:自西漢以后,建立滇國的民族哪里去了?筆者認為自西漢起,他們在不斷受到中原王朝的軍事打擊之后遷離或調往他地。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載: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爨、甾量、毛、李部曲”。孟獲的主要力量被調往成都,剩余的部分成了其他大姓的“部曲”,這樣孟人很自然地就融合到漢族和爨民族當中。此后,對孟氏打擊最大的當是與漢族大姓霍氏的斗爭?!对颇细髯骞糯仿浴吩谡撌龌羰吓c孟氏的斗爭時說:“自公元339年,大姓霍氏和孟氏火并同歸于盡之后,爨氏成為南中最有勢力的大姓?!?P68)從歷史看,孟人經受了這些打擊之后,所剩勢力不多了。隨著爨氏的崛起,孟人的剩余勢力進一步融入漢族和爨民族中。至此,除《東川府志·種人》中尚有記載外,在古滇國境內已見不到孟人了。六、越人崇拜的分布根據考古資料,在我國東南和南部地區(qū)普遍發(fā)現一種在器表拍印幾何印紋的陶器,火候較高,質地堅硬,通稱為“印紋硬陶”。有的在陶器的外部加釉,又稱“釉陶”或“原始青瓷”。1978年在江西廬山召開江南地區(qū)印紋陶學術會議,與會考古專家普遍認為印紋陶的主人就是古越人,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