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芬與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慈善問題_第1頁
馮桂芬與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慈善問題_第2頁
馮桂芬與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慈善問題_第3頁
馮桂芬與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慈善問題_第4頁
馮桂芬與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慈善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馮桂芬與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慈善問題

馮桂芬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或改良派)思想家,曾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他的許多文章都發(fā)表過。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慈善活動,并加以研究。實則馮桂芬不僅積極主持并參與慈善活動,而且大膽主張借鑒西方經(jīng)驗,對中國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加以變革。①他的慈善思想和實踐表明,至遲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前后,中國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已踏上近代轉型的歷史進程。參與慈善事業(yè)馮桂芬(1809~1874),蘇州府吳縣人,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道光十八年高中榜眼,此后歷任翰林院編修,順天、廣西鄉(xiāng)試考官等職。道光二十五年,馮桂芬丁母憂回籍守制,道光三十年又丁父憂在鄉(xiāng)。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定都天京(南京),馮桂芬奉清廷旨令在籍幫辦團練。太平軍攻占蘇州后,馮桂芬逃往上海,參與籌辦“中外會防局”,借用外國軍隊抵擋太平軍,并力邀曾國藩遣軍來援。清軍收復蘇州后,馮桂芬返回蘇州居住,同治十三年(1874)病逝。光緒二年(1876)奉旨入祀鄉(xiāng)賢祠。②馮桂芬年少時考場得意,但仕途并不順暢,自丁父憂回鄉(xiāng)開始,便逐漸淡出仕途,主要以地方紳士的身份在蘇滬一帶活動。正緣如此,馮桂芬才有條件對慈善事業(yè)傾注大量精力,由此成為著名慈善家。光緒二年,江蘇巡撫吳元炳在奏稿中曾對馮桂芬一生的善舉作過扼要總結:“故宦于善舉尤盡心力。咸豐三年,收養(yǎng)江南北流亡,全活無數(shù);同治初,在上海請設撫恤局,專辦掩埋、棲流,又創(chuàng)立保息、安節(jié)等局;郡城復后,故宦經(jīng)理女普濟、錫類兩堂,樽節(jié)經(jīng)費,營建堂屋,規(guī)制因以大備焉?!雹壑皇谴颂幙偨Y過于簡略,下文將具體分析馮桂芬的慈善之舉,以說明馮氏的作為和思想。明清時期的蘇州是全國慈善事業(yè)最為興盛的城市之一,地方有力者舉辦慈善事業(yè)的傳統(tǒng)非常濃厚,所謂“吳中富厚之家多樂于為善,冬則施衣被,夏則施帳扇,死而不能殮者施棺,病而無醫(yī)者施藥,荒則施粥米”④。生于斯、長于斯的馮桂芬浸潤其中,很早就有參與慈善事業(yè)的記錄。馮桂芬中舉以后、中進士之前曾以充當幕友為生。道光十三年(1833)秋冬之際,馮桂芬擔任江陰知縣幕友⑤,時江陰“淫雨猝至”,以致“禾盡壞”。地方官發(fā)動江陰紳富舉行“捐賑”,共募集制錢八萬余串,用以救助災民。馮桂芬曾代知縣撰寫《江陰捐賑錄序》,以記錄此事。⑥中進士以后,馮桂芬在京供職。道光二十五年(1845),江蘇蘇州府、太倉州籍的京官鑒于“京華人海,五方輻湊,吾鄉(xiāng)人之糊口于是者尤伙,而義園他省多有,獨吾郡闕如”,捐資在京城創(chuàng)辦“蘇太義園”,救助死后無力舉葬的同鄉(xiāng),“鄉(xiāng)人之無以斂者,資以■送園,逾年而瘞之,愿歸葬者資而致之家”。馮桂芬本身系蘇州人,又代其座師、蘇籍京官的領袖、大學士潘世恩撰寫了《蘇太義園記》。⑦說明他是當時事件的積極參與者。當然,參與舉辦江陰捐賑和創(chuàng)辦蘇太義園,只是馮桂芬參與慈善的初始活動,他未能起到主持和領袖作用。至道光三十年返鄉(xiāng)后,他才開始對慈善事業(yè)傾注更多心血,不僅積極參與各種慈善活動,還親自創(chuàng)辦或主持多種慈善組織。吳縣光福鎮(zhèn)一仁堂和種樹局便出自馮桂芬的手筆。一仁堂的職能為施藥和施棺。馮桂芬在《光福一仁堂記》中記道:“近世善堂之法,凡貧者病與藥、死與■,死于道路者埋而具褐焉,蘇城內(nèi)外,無慮數(shù)十堂,獨光福巡檢所轄百三十一圖中無之”,以致“兇歲暑月,道■相望”。道光末年,當馮桂芬赴光福為母親選擇墓地時,當?shù)鼐用裨嬷耸?因經(jīng)費難籌,馮桂芬只能“婉謝之而已”,但此事已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咸豐六年(1856),已奉旨幫辦團練的馮桂芬游說地方官員,從訟案罰金中撥出銀兩,創(chuàng)建光福一仁堂,并為之置辦田產(chǎn)200多畝;又設種樹局,“得山地百余畝,雜藝梅桃桑柘之屬”。一仁堂在救助地方貧民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太平軍攻占蘇州、一仁堂的管理者紛紛逃離后,當?shù)鼐用瘛蔼q能以堂租治堂事”,掩埋了數(shù)以千計的難民尸骸。同治年間清軍收復蘇州,在馮芳植(馮桂芬次子)等主持下,一仁堂與種樹局恢復正常運營。⑧另據(jù)前引吳元炳奏稿,咸豐三年,馮桂芬還參與舉辦“收養(yǎng)江南北流亡”的活動。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占蘇州,馮桂芬避居上海。在此期間,他的慈善舉措更加繁多有力,除“請設撫恤局,專辦掩埋、棲流”以外⑨,還主持創(chuàng)辦保息局和安節(jié)局,用于救助戰(zhàn)爭難民。保息局創(chuàng)辦于同治元年(1862)。據(jù)《同治上??h志》載,同治元年夏,上海發(fā)生大疫,蘇州紳士在上海廣福寺創(chuàng)建保息局,“為施醫(yī)藥、施棺代葬之所”。保息局最初的救助對象是蘇州來滬的同鄉(xiāng),所謂“專為蘇人避難者設”,不久后又“旁及他處,不分畛域”,擴大了救助對象的范圍。清軍收復蘇州以后,保息局遷往蘇州,但上海原址仍然保留,“局分蘇州而滬局亦如舊”。其經(jīng)費來源以絲捐為主,浙江嘉興、湖州一帶的絲商多參與其事,首倡捐款者為馮桂芬的親家、浙江秀水縣人王亨謙(馮芳植的岳父)。⑩《同治蘇州府志》也載,保息局最初由馮桂芬創(chuàng)建于上海,舉辦養(yǎng)老、恤嫠、施棺、埋葬和義塾等善舉,同治四年移建蘇州。(11)綜上可見,保息局的最初職能為施給蘇州難民醫(yī)藥及施棺代葬,后來將救助范圍擴大到所有戰(zhàn)爭難民,職能也有進一步拓展,發(fā)展為兼辦養(yǎng)老、恤嫠、施棺、埋葬和義塾的綜合性慈善組織。在光緒七年(1881),上海保息局曾出版《保息局征信錄》,藉此可對其創(chuàng)辦和運營情況有更詳實的了解。其中,《保息局征信錄》的序言為馮桂芬在同治二年撰成。文中指出,太平軍攻占蘇州后,“吳民死亡者三之一,散而之四方者亦三之一”,逃往上海的蘇州難民“先后奚啻以十萬計”。他們生活極為艱難,“流離播遷之余,羈孤無可告,重以食玉炊桂,居大不易”;又恰逢“天行疬疫”,遂出現(xiàn)“病無以醫(yī)藥,死無以棺斂,比比皆是”的慘況。鑒于此,同治元年夏,馮桂芬率領一批江南紳士仿照蘇州“諸善堂故事”,創(chuàng)辦保息局,舉行施藥、施棺、掩埋、恤嫠和惜字等各項善舉。創(chuàng)辦保息局時,為得到官方支持,馮桂芬等曾呈文官府。呈文內(nèi)稱,“竊蘇城各善堂向辦義學、恤嫠、育嬰、施棺、施藥、放生、惜字、掩埋各善舉,每逢暑令,送診給藥”。蘇州失守后,“長、元、吳三縣及各處居民避難滬地者日眾,貧困顛連,衣食莫繼,情實堪憫”。馮桂芬等“誼切桑梓,不忍坐視”,遂借用上海泉漳會館房屋,“先行延請各??扑驮\給藥,其余各項善舉即擬陸續(xù)舉辦”。開辦經(jīng)費主要來自絲商的“慨然樂助”,“每包捐銀二錢,永為定例,每年計有數(shù)千金”,同時“酌量勸募,隨緣樂助,共襄善舉”。呈文中還提議:“將來蘇城克復后,再行移歸郡城辦理?!北砻鞅O⒕謱⒃趹?zhàn)后遷回蘇州,繼續(xù)善業(yè)。在馮桂芬等人擬定的《保息局規(guī)條》中特為指出,保息局專為救助難民而設,“滬城流寓難民,各處叢集,遇有疾病死亡事故,本局見聞所及,一例體恤,以示一視同仁之意”。局中設“司總”三人,身負“隨時稽查兼理”之責,各項善舉設有分管紳董。他們不取報酬,“即轎金、茶點等項亦不開銷公項分文”。具體事務“酌定修金”,雇請“司事”辦理。清軍收復蘇州后,馮桂芬等將保息局遷回蘇州,但因“各處貧民無力回里,在滬者亦復不少”,所以上海原址“未便遽撤,循舊妥為舉辦”,保息局在上海遂得以保留。安節(jié)局同樣創(chuàng)辦于上海?!锻翁K州府志》稱,安節(jié)局“初設在上海縣,郡人馮桂芬等創(chuàng)建,收養(yǎng)名門嫠婦”;清軍收復蘇州后,于同治三年(1864)移建蘇州。馮桂芬曾提到:“且住(保息)局婦女別為安節(jié)?!笨梢姲补?jié)局最初應是保息局的附屬機構,后來才獨立成局,專門收養(yǎng)“名門嫠婦”,即士紳家庭的寡婦。在清軍收復蘇州以后,馮桂芬還被委以重建蘇州慈善組織的重任。同治三年(1864),在江蘇巡撫李鴻章的直接過問下,以馮桂芬為首的一批蘇州紳士“擬重整各善堂章程”,將蘇州原有的慈善組織“照章逐一清理”。蘇州知府發(fā)布告示,要求蘇州原有慈善組織分別查認產(chǎn)業(yè),“蘇城三邑境內(nèi)各民堂、局原董、司事人等,將原有田房產(chǎn)業(yè)即赴郡紳設局清理堂務處據(jù)實開報,以便逐一清查在案”,“郡城官堂原辦司事分投查認堂產(chǎn)”。此外,馮桂芬還親自興復了蘇州女普濟堂、錫類堂和豐備義倉三個慈善組織。蘇州女普濟堂創(chuàng)建于乾隆三年(1738),以收養(yǎng)貧病婦女為職。錫類堂設立于雍正十三年(1735),負責收埋無人認領的道路遺骸。咸豐年間,二堂均毀于兵燹,同治年間,馮桂芬重建女普濟堂,并將錫類堂附入辦理。(17)豐備義倉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在太平軍占領蘇州期間亦停止運營。清軍收復蘇州后,馮桂芬與同鄉(xiāng)紳士潘遵祁等多次呈文官府,要求重建義倉。馮桂芬還主張對義倉的運營辦法作必要的變通。如對因戰(zhàn)爭而未能及時給獎的捐田者從優(yōu)獎勵,“以廣招徠”,因“格于部議”,此事最終未果。他又建議改變原來“出納官主之,士紳不與”的管理模式,將義倉改為“官紳互為經(jīng)理”。江蘇巡撫郭柏蔭認為,此舉“雖與從前奏案稍有未符,而互相稽查,公事公辦,洵足以詔慎重”,同意了馮桂芬的建議。同治五年(1866),馮桂芬和潘遵祁動用義倉田畝收租所得,在蘇州城中建成倉廒,使豐備義倉順利重建。此外,同治年間設立的蘇州洗心局,與馮桂芬也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下文將有詳論,茲不贅。佛道宣傳教育的“思想沖突”通過上文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馮桂芬一生的慈善活動數(shù)量眾多,涉及面寬泛,舉凡救災備荒、施棺代葬、施藥送診、恤嫠養(yǎng)老、施衣施粥、惜字義塾及收養(yǎng)難民等活動都有參與。不過,熟悉明清慈善事業(yè)史的學者將會發(fā)現(xiàn),這類慈善活動早已有之,馮氏所為并沒有新意。若僅就此而言,馮桂芬只能算作一個熱心慈善的傳統(tǒng)紳士。然而,事實不僅如此,在避居上海期間,馮桂芬的慈善理念還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大體而言,中國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的思想淵源主要有四個方面:西周以來的民本主義思想、儒家仁義學說、佛教的慈悲觀念與善惡報應學說、民間善書反映的道教思想。在馮桂芬早年的慈善思想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青年時代的馮桂芬曾以制舉文深得林則徐的賞識,“有一時無兩之譽”,以此為背景,他的思想當然傾向于儒學正統(tǒng)。其表現(xiàn)之一,便是論及慈善事業(yè)時,最常援引的理論根據(jù)是歷來為儒學正統(tǒng)宣揚的民本主義和仁義學說,對佛、道的宗旨及其宣揚的善惡報應學說,則持明顯的排斥態(tài)度。在代林則徐撰寫的一篇序文中,他寫道:“釋氏入中國,創(chuàng)為輪回報應之說,神像前雜作■燒舂磨諸慘狀。噫!可謂誕矣!”(20)甚至對儒家經(jīng)典中的“神道設教”之說,他也不以為然。他曾說:“嘗讀《易》,至觀之《彖》辭曰:‘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以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教也者君師之責也,何藉乎神?神又何自教我民?”不過馮桂芬也認識到,民眾虔信神佛,“不特乞靈邀福之謂,亦實有懼冥誅而惡念為之衰息者”,即報應學說具有勸人向善的社會功能。在約束普通民眾的行為方面,佛道的效果也要比儒學更為有效,“大抵圣人之施教有常而神與佛之施教不測,故愚民敬畏圣人之心每不如其敬畏神與佛”。所以,他最終還是承認了佛、道二教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三代以下,人心不古,黃老浮屠之說迭興,未始不足以濟君師教民之權之窮而補其所未逮,故天亦聽之而莫能廢。”從這些言論來看,馮桂芬并未擺脫一個長期困擾明清士人的思想矛盾:雖然佛道宣揚的報應學說在約束民眾行為方面擁有巨大力量,但這種以善行追求福報的觀念,又與正統(tǒng)儒學的宗旨存在沖突,是過度功利的錯誤觀念。換言之,若要追求人人向善的實際效果,報應學說自然大有可取;若從“理論”的視角出發(fā),這種學說又與“儒者不談果報”的觀念相違背,思想上就是不正確的。面對這個難題,馮桂芬最終在“思想正確”和實際效果之間選擇了后者。他開始有意在儒家經(jīng)典中尋找報應學說的理論根據(jù)。他曾指出:“儒者不談果報而天人感應之理具載于經(jīng),《易》言余慶余殃,《古文尚書》言降祥降殃,《春秋》一書于福善禍淫之義尤深切著明?!?23)“五經(jīng)四子書,皆勸善書也,亦間及果報?!瘪T桂芬有時甚至還有意提倡報應學說,以鼓勵人們積極行善。咸豐年間,馮桂芬就曾提到:“吾吳自賊竄白門以來,瀕于危者數(shù)矣,卒以無事,固師武臣力使然,顧亦有天幸焉,說者遂謂吳人樂善好施之報,雖大吏如許信臣侍郎諸公僉有斯論,殆非虛語矣?!蓖文觊g,馮桂芬為蘇州恤寡會撰寫碑記時,又曾經(jīng)這樣贊揚恤寡會的主持者:“至所謂有陰德必享其榮以及子孫者,又奚待為觀察諸君贅邪?”從馮桂芬的思想沖突及其最終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出佛道宣揚的報應學說在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報應學說也給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留下了鮮明印記。在筆者看來,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至少有兩個特點與報應學說息息相關。首先,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對受助者的道德操守有著明確要求,對道德不良者往往不予救助。按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報應觀念,慈善事業(yè)應該優(yōu)先救助“好人”;“壞人”陷于貧困則是理所應當,并不值得救助。晚明高攀龍制定的《同善會規(guī)例》和陳龍正所作《同善會式》都指出,同善會優(yōu)先救助貧困無依的孝子節(jié)婦,其次才考慮未被養(yǎng)濟院所收、貧困潦倒而不愿為乞的貧老病人,至于“不孝不悌、賭博健訟、酗酒無賴,及年少強壯、游手游食以致赤貧者”,則一律不予救助。在宗族舉辦的慈善事業(yè)中,同樣可以看到類似做法,制訂于康熙年間的浙江蕭山《來氏賑米條款》中指出:“僧道尼姑”、“奸生子”及“為強竊盜已服官刑不改過自新者”,概不發(fā)給賑米。制定于嘉慶年間的江蘇長洲潘氏《滎陽義莊規(guī)條》也指出,“不孝不悌甚至流入匪類及身為仆役、賣女作妾、玷辱祖先者”,義莊均不予救助。其次,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的救助辦法較為消極。一般認為,慈善救助的辦法可分為消極和積極兩種,消極救助指給予錢物,使受助人得以維持生存,即所謂的“養(yǎng)”;積極救助則指對受助者進行教育和培訓,為之提供就業(yè)機會,使其最終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擺脫貧困,即所謂“教”。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的救助辦法歷來有著“重養(yǎng)輕教”的不足,這與報應學說是分不開的。在明清人的觀念中,行善主要是為了獲得自身的“福報”,至于受助者是否能最終擺脫貧困,并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明清時期的慈善事業(yè),有時不過是施舍錢財?shù)拇~,所謂“為善之道,無非分人以財”,很少有人考慮如何才能使受助者徹底擺脫窘境。這兩大特點,在馮桂芬主持的慈善事業(yè)中同樣存在。譬如,保息局在辦理“賒棺”(貼錢施棺)善舉時,對“娼優(yōu)隸卒”、“忤逆不孝”及“奸淫造孽”等人“一概不賒”。他主持或參與各種慈善活動,亦以消極救助的辦法為主。避居上海期間,馮桂芬大量閱讀了西方書籍,并與西人密切接觸,其慈善思想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元素。從當時撰成的《收貧民議》和《復宗法議》二文來看,馮桂芬已注意到西學中有關慈善救助的內(nèi)容,并借鑒西方經(jīng)驗,對中國慈善事業(yè)提出改革構想。在《收貧民議》中,馮桂芬寫道:“嘗博覽夷書,而得二事,不可以夷故而棄之也?!逼湟皇?“荷蘭國有養(yǎng)貧、教貧二局,途有乞人,官若紳輒收之,老幼殘疾入養(yǎng)局,廩之而已;少壯入教局,有嚴師,又絕有力,量其所能為而日與之程,不中程者痛責之,中程而后已。國人子弟有不率者,輒曰逐汝,汝且入教貧局,子弟輒■為之改行,以是國無游民,無饑民?!逼涠?“瑞顛(典)國設小書院無數(shù),不入院者官必強之,有不入書院之刑,有父兄縱子弟不入書院之刑,以是國無不識字之民?!贝颂幪岬降氖吕?嚴格意義上說并不能算作慈善事業(yè),而應屬于近代西方國家實施的社會保障和義務教育制度的范疇,但其功能無疑與慈善事業(yè)有著共通之處。所以,這立刻引起了馮桂芬的注意。馮桂芬指出,此二事均見于美國人■理哲所著《地球說略》,他又要求弟子管嗣復“詢之夷士”。在“益得其詳”后,馮桂芬不禁感慨萬分:“于乎,善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其是之謂乎?”于是,他借鑒西方做法,對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提出改革方案:今江浙等省頗有善堂義學,義莊之設而未遍,制亦未盡善,他省或并無之。另議推廣義莊,更宜飭郡縣普建善堂,與義莊相輔而行,官為定制,擇紳領其事,立養(yǎng)老室、恤嫠室、育嬰堂、讀書室、嚴教室,一如義莊法,以補無力義莊之不逮。嚴教室,教之耕田治圃及凡技藝,嚴撲作教刑之法,以制其頑梗,凡民間子弟不率教,族正不能制者,賭博斗毆竊賊,初犯未入罪者,入罪不遇赦若期滿回籍者,皆入焉。三年改行,族正愿保領者釋之。別設化良局,專收妓女,擇老婦誠樸者教之紡織,三年保釋亦如之。期于境無游民、無饑民、無妓女而已。從內(nèi)容分析,馮桂芬提出的“普建善堂”,是為了“與義莊相輔而行”及“補無力義莊之不逮”。那么,馮桂芬構想的“義莊”又是怎樣的呢?《復宗法議》一文對此有過清楚的表述:有一姓即立一莊,為薦饗合食治事之地。莊制分立養(yǎng)老室、恤嫠室、育嬰室,凡族之寡孤獨入焉;讀書室,無力從師者入焉;養(yǎng)疴室,篤疾者入焉。又立嚴教室,不肖子弟入焉。為達到最佳的救助效果,馮桂芬補充指出:義莊應以千人為限,“逾千人者分一支莊,增一族約”;若屬“單門稀姓”或流寓外地者,“有力者亦許立莊,無力者擇所附”;為方便起見,設立義莊并不一定要奉行同姓同宗才能成族的舊規(guī),可略為變通,“如吳則同出泰伯之類,又如昌黎所謂何與韓同姓為近之類”;亦可不論姓氏,“則合數(shù)百人為一總莊,亦領以莊正莊約”。目的在于使“億萬戶皆有所隸”,即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都能夠為義莊所統(tǒng)轄,受到義莊的救助。馮桂芬提出的這些構想,無論是救助對象,還是救助辦法,都與傳統(tǒng)慈善事業(yè)存在顯著差異。首先,救助對象的范圍有所拓展。如前所述,明清慈善組織對道德不良者往往不予救助。但馮桂芬提出的改革方案已將道德不良者納入救助對象的范圍。如嚴教室專門收容“不率教”的子弟、“賭博斗毆竊賊”、“初犯未入罪者”和“入罪不遇赦若期滿回籍者”;化良局則專門收容妓女。其次,救助辦法更加積極。與傳統(tǒng)慈善組織“重養(yǎng)輕教”的做法不同,嚴教室、化良局機構等均采取“教養(yǎng)兼施”的救助辦法。在保證基本生活之外,嚴教室“教之耕田治圃及凡技藝”,化良局“擇老婦誠樸者教之紡織”,目的在于使受助者能夠改邪歸正,并習得謀生技藝,以便日后自立。應該著重指出的是,嚴教室和化良局實施的“教”,除教給知識和技能以外,其實還有著“嚴撲作教刑之法”的另一面,懲戒色彩非常濃厚。如前所述,馮桂芬慈善思想的變化,顯然受到西方的影響。此外,這種變化與當時的社會危機也息息相關,具體而言,主要是太平天國戰(zhàn)爭給馮桂芬?guī)淼木薮笳鸷场.斕教靽M軍江南之際,馮桂芬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苦難,自己也被迫逃亡,受盡顛沛流離之苦。面對深刻的社會危機,馮桂芬開始反思社會動亂產(chǎn)生的根源和消弭動亂的良方。在《復宗法議》中,馮桂芬就曾經(jīng)提到:天下之亂民,非生而為亂民也,不養(yǎng)不教,有以致之。宗法行而邪教可不作。宗法之善,在有余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邪教之宗旨,大都竊此二語,以聚無賴之民,始則濟其不足,終則括其有余。鄉(xiāng)愚無知,狃目前之利,陷于畔逆而不之悟。宗法既行,誰不愿以其從教主者從宗子哉?我們不難看出,這里的“亂民”、“邪教”并不僅是泛稱,同時也是有感而發(fā),矛頭直指太平軍及拜上帝教。在馮桂芬看來,太平天國的發(fā)生,正是由于以往的統(tǒng)治者“不養(yǎng)不教”的緣故。他要求推廣善堂、義莊,對民眾實行普遍的養(yǎng)、教,是為了維持社會安定,達到“境無游民、無饑民、無妓女”和“宗法行而邪教可不作”的目的。洗心局及監(jiān)察局在提出上述改革構想之后,馮桂芬并沒有將它僅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是努力付諸實踐,創(chuàng)辦新型慈善組織。蘇州洗心局便是其中典型事例。據(jù)《同治蘇州府志》載:“洗心局,在翦金橋巷,國朝同治十年郡人馮芳植創(chuàng)建,舊家子弟不肖者送局管束,共建號舍若干間,嚴行禁錮?!?32)這種管束不肖子弟的新型慈善組織,與馮桂芬設想的“嚴教室”極為類似。那么,洗心局與馮桂芬存在直接聯(lián)系嗎?答案是肯定的。馮芳植即為馮桂芬的次子,友人致馮桂芬的信函中也曾有“尊處所辦安節(jié)、洗心二局”之語;民國初年的調(diào)查更指出,洗心局系“馮紳桂芬與城紳數(shù)人”會商后,從女普濟堂名下?lián)艹龇课蓍_辦。綜上所述,蘇州洗心局應是馮桂芬父子共同創(chuàng)辦。從晚清勸善書《得一錄》收錄的《蘇郡洗心局章程》中,可對洗心局的運營辦法略窺一斑?!短K郡洗心局章程》規(guī)定:“此舉專為兵燹后名門舊族子弟失教廢學、誤入下流者而設,年歲以二十左右為度?!比舴桥f家子弟,或年紀過大、劣跡過多者概不收容。愿送子弟入局的家庭應預先申請,由洗心局派人訪明底細后方可收容。子弟入局時,由家屬并將子弟以往的性情舉止、所犯過錯及讀書習業(yè)情況一一說明,以便管理者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并寫明“如有疾病意外等事,各安天命,與局無涉”。由于子弟入局后的一切開支均由洗心局負責,所以其家庭應“酌量按月捐助經(jīng)費”。局中設有“司友”和“教習”等職,負責管教子弟。在教育和改造子弟方面,洗心局定有專門制度。入局子弟每人獨居一室,以免群聚生事,“每日一粥兩飯,飯菜與局中司友無異”,此外不得私吃零食,“水旱煙亦不準吸”,子弟家屬不準私送錢物。入局子弟一概不準外出,只有罹患重病者方準家屬領出療治,每月朔、望日集會于廳堂,聆聽教習宣講《圣諭》,每日清晨起身,上午學習書算,下午“就性所近,各習一技”,晚飯后各自回房休息,不準點燈,以便養(yǎng)成早眠早起的習慣。染有鴉片煙癮的子弟由洗心局照《林文忠公戒煙方》配制丸藥,責令戒煙。子弟須聽從約束,平日“務各息心靜氣,不準高談闊論及私相講話”。為保證教育和改造措施的貫徹實行,洗心局制定了周密的考核和獎懲辦法。局中設“功過簿”一本,將子弟日常表現(xiàn)分別功、過填注。恪守局規(guī)數(shù)月無過失者,可遷入較為軒敞的號舍,以示獎勵;改過自新者將提拔為號長,“現(xiàn)身說法,隨時勸導”,協(xié)助教習管教其他子弟;確已盡除舊習的子弟交由家人領回,分別讀書習業(yè);不知改悔者由教習嚴加管教,必要時予以懲戒,如宣講《圣諭》時“罰令跪聽”,實在頑劣者“交原保送人領回”;“野性難馴、私自逃歸”的子弟,準許親族重新送入,但須從嚴責罰,以儆其后。從洗心局的章程中可見,它的收容對象為“舊家不肖子弟”,正屬道德不良者的范疇;救助辦法也頗為積極,不僅教給知識技術,而且要努力改造思想,使其成為有用之人。這與馮桂芬之前設想的“嚴教室”基本一致。所以,蘇州洗心局的出現(xiàn),意味著馮桂芬已將“嚴教室”的構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