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理、氣渾然為一_第1頁
論理、氣渾然為一_第2頁
論理、氣渾然為一_第3頁
論理、氣渾然為一_第4頁
論理、氣渾然為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理、氣渾然為一

明朝中后期,蔡若水和王陽明被劃分為“宗教分離”(第37卷)。當時,世界上的非王研究,即學士。王、湛二人情誼甚篤,共同掀起明代心學之浪潮。筆者不揣谫陋,擬就湛若水“理”與“氣”、“物”與“心”的思想加以探討,并在此基礎(chǔ)上揭示湛若水為學思想的特質(zhì),進而剖析其對他學的排辟。一、陰一陽之稱謂道哲人必有追問宇宙本始、世界本源的“本體論”情懷,一代大哲湛若水自不能例外?!坝钪骈g只是一氣而已?!?卷2)湛若水認為世界之本體是“氣”,盈天地間皆一氣,“氣”是構(gòu)成世界的質(zhì)料。而質(zhì)料性的“氣”怎樣存于天地間?“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來之宙,宇宙只是一氣充塞流行”(卷7)。“氣”以“流行”的方式“充塞”于宇宙間,此意味著“氣”非凝固靜止,而是流動不已。正因“氣”之此一特質(zhì),才有所謂“一氣充塞,流行于天地,故有屈伸、升降、進退相乘也,元非二物”(卷7)。因“氣”化流行,才有所謂屈伸、升降、進退等動態(tài)。進而言之,屈伸、升降、進退等動態(tài)演繹著世界的生生不息、變化莫測,世界從而具有“生”之氣息,處于靈動狀態(tài)。那么“氣”之背后運行的動力為何?湛若水接受傳統(tǒng)之說法,認為“氣”分為“陰氣”、“陽氣”,陰陽二氣相互交織、相互摩蕩,不僅使世界靈動起來,而且在此過程中產(chǎn)生森羅萬象:“故天地萬物之所以能化生萬物者,以陰陽變合之不齊也?!?卷7)至此,我們可判定湛若水的宇宙論是“氣化論”。在“氣化論”的背景下,湛若水如何表述形上之“道”?以下一段充分揭示了湛氏之“道”論:“古之言性者也,未有以理氣對言也者,自宋儒始也,是猶二端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也者,陰陽之中也?!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骷礆庖?氣有形,故曰形而下,及其適中焉即道也。夫中何形矣,故曰形而上。上下一體也。以氣理相對而言之,是二體也?!?卷2)首先,湛氏批駁了“理”“氣”二元論。在他看來,“理”“氣”從未相對而言,有宋起,方有此論。借著《周易》,湛若水對“道”進行了重新界定:“一陰一陽之謂道?!贝艘欢x,相左于當時學界主流學術(shù)形態(tài)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如是界說“道”:“一陰一陽者氣也,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卷66)二者對“道”界說的差異顯而易見,前者是“一陰一陽”,后者是“所以一陰一陽”?!八砸魂幰魂枴本劢沟牟⒎恰瓣帯薄瓣枴倍?而是“所以”。一陰一陽是“實然”,只表達事實本身,無可觀;而其動之因“所以”之“所然”,卻值得留意。所謂“所然”就是“理”。在“理”與“氣”的關(guān)系中,“理”占主導地位,“理”支配著“氣”之運行。如前所云,“一陰一陽”只表達了事實,是“實然”,湛若水就此“實然”而定義“道”。此意味著“實然”背后隱含著“所然”,“實然”就是“所然”。此意味著湛若水是從“氣”的層面來言說“理”。當從“氣”的層面來言說“理”時,“理”“氣”關(guān)系展現(xiàn)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為“理”依附于“氣”,“氣”存則“理”現(xiàn)?!吧釟夂翁帉さ玫纴?蓋氣與道為體者也?!?卷8)第二方面為“理”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運行法則?!袄碚?氣之條理?!?卷22)由此可見,湛氏之“理”“氣”觀迥別于其時主流——程朱理學理先氣后、理主氣從之觀點,有自己的發(fā)見,強調(diào)氣先理后、氣主理從,將“所然”歸于“實然”。其次,此段“道也者,陰陽之中也”表述“道”的具體內(nèi)涵為“中”?!耙魂幰魂栔^道”,只是表明“所然”就是“實然”,而“所然”就是“實然”背后的邏輯并未明朗?!暗酪舱?陰陽之中也”則表明,從“所然”到“實然”的邏輯是“中”。所謂“中”,乃是相對于偏倚而言。偏陰倚陽則非“道”,不偏不倚、陰陽燮和則為“道”。湛氏一再從“中”的維度來言說“道”:“宇宙間一氣而已,自其一陰一陽之中謂之道?!?卷2)“中正者,天下之至道也。”(卷1)接著湛氏闡述所謂“形而上”?!靶味稀?、“形而下”似乎是舊有話語,無甚新意,然判斷“形而上”、“形而下”的標準卻已悄然發(fā)生改變。程朱理學言說“形而上”、“形而下”時,意味著超越性與具形性、主宰性與服從性;然湛若水在言說“形而上”、“形而下”時,其內(nèi)涵意蘊則不再類似于此,而是就形痕而言。“器”即“氣”,有著具體形跡,故為“形而下”;“理”是就“中”而言,“中”無具體形態(tài),由此而言之為“形而上”。在湛若水看來,非“氣”外存在著一“理”,“理”只是“氣”之存在的一種形態(tài)。在此意義上,“理”即“氣”而在,在“氣”之外不可尋到“理”。因此,“理”“氣”是“一而不二”的關(guān)系。湛若水一再表示此意:“如曰理氣為二,請于氣之外更尋個理出來”(卷23);“一陰一陽之謂道,即氣即道,氣之中正者即道,道氣非二也”(卷11);“宇宙一氣充斥,氣一則理一,氣理同體”(卷2),凡此可說是“理”“氣”關(guān)系的總結(jié)。行文至此,可以證知,在湛若水的思想體系中,雖言說著“理”,有“理”之概念,但“理”非孤懸于“氣”之外,而是“氣”中蘊含著“理”,即“氣”而言“理”。二、天乃“神”,與“理”哲人固然有著“本體論”情懷,滿懷著沖動去探索世界之本源、宇宙之本質(zhì),可在中國古圣先哲那里,“本體論”只是思慮的基點,在“物”論展開后,迅速逸出“物”論本身而回歸于人,并圍繞人而展開周遭世界,形成“境界論”。錢穆云:“宋儒之間雖意見分歧,不相統(tǒng)一,但‘萬物一體’則是‘全體一致的見解’?!?P2)那么湛若水是如何闡述其“萬物一體”的境界論呢?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論,是說心體廣大,萬物涵攝于廓然之“心”。“心”何以涵攝萬物?湛若水如是回答:“天不能不生人,人不能不生心,心不能不生性,性不能不生道?!?卷21)先看“天不能不生人”之“人”?!叭伺c天地同塞”(卷21)。人為萬物之一例,亦為一氣所化,但人與物還是有所區(qū)別:“天地人物一氣也,而人得天地之中氣以生,為最貴,非人即亦無天地矣?!?卷8)人雖如萬物一般,為“氣”之所化,但“氣”傾于一邊,即偏陰偏陽則為物,當“氣”不偏不倚、處于中正狀態(tài)時,歷史發(fā)生定格,“人”浮出了自然歷史的地平線?!叭恕笨芍^萬法之尊、萬物之靈。在“人”的觀照下,世界才具有意義;在“人”的形象下,世界得以顯現(xiàn)。作為萬物之靈的“人”豁亮世界,在此意義上,“人”可謂是“天地之心”(卷20)?!叭恕迸c“物”的區(qū)別在乎“氣”之偏正,人與人、君子與小人之別,亦因“氣”之偏正:“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偏陰偏陽則非道矣。為人為物,為君子為小人,于此焉分。君子之學,體認天理,得其中正,即性道矣?!?卷8)在理解了“天不能不生人”之“人”后,我們還是看一下“人不能不生心”之“心”?!坝钪骈g一氣而已,……自其精而神虛知覺者謂之心?!?卷2)“氣之精靈中正處即心。”(卷20)可見“心”亦是“氣”的一種狀態(tài),一種昭明、靈覺狀態(tài)。湛若水將“心”譬喻成“明瑩光照”(卷37)的鏡子,故“心”的特質(zhì)是“知”:“心也者,虛靈知覺者也?!?卷2)“知覺者心之體也,思慮者心之用也?!?卷1)“心者,人之精神虛靈知覺者也?!钡酥莾H知覺之知,更是體知之知。知覺的對象是物體,而體知的對象是“天理”:“夫心非獨知而已也,知覺而察知天理焉,乃為全體?!?卷8)再看“心不能不生性”之“性”?!吧^性,生理之具于心乃性也?!?卷2)天地萬物乃一氣所化,故天地生生不息,此生生不息具于心就是所謂的“性”。湛若水于《心性圖說》中再次申說此意:“性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辈⒁怨确N之“生意”作譬喻:“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發(fā),未發(fā)故渾然而不可見?!蔽窗l(fā)為“性”,如谷種般充“生意”于內(nèi)。此“生意”不會局限于內(nèi),其會沛然而發(fā):“及其發(fā)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萌焉,仁義禮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謂之四端?!?卷21)性之“生意”而發(fā),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四端和仁義禮智等四德。最后看一下“性不能不生道”之“道”。如前所言,“道”雖為“形上本體”,但其卻即“氣”而在,是“氣”之運行法則。一“氣”充塞宇宙,“道”亦侔天地?!暗馈彼坪醣硎鲋陀^性周遭世界,但怎么與主觀之人的“性”勾聯(lián)在一起?“蓋物我一體,理無內(nèi)外,萬物皆備于我之說盡矣。”(卷8)物與我本然一體,“理”是物之理,亦即人之“理”。既然“理”不外于人,“理”如何體現(xiàn)于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矣?!?卷20)“心”在一定意義上即是“理”,此一定意義系指“心之中正”。當“心”處于中正狀態(tài)時,即為“理”。中正狀態(tài)為“心”之本然境地,是“心”之所應向,“性”之所應趨。于此意義上可言“性不能不生道”。為了進一步闡明“心即理”的內(nèi)涵,湛若水又特別強調(diào):“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矣。而云具者,是二之也。”(卷20)湛若水于此特意標識出“即”之意是“一”而非“具”。將“即”理解為“具”時,實際上就將“心”、“理”劃分為二,而以所謂的“心”去包納“理”,可“心”、“理”實是一而不二的關(guān)系:“天理渾然在宇宙內(nèi),又渾然在性分內(nèi),無圣無愚,無古無今,都是這個充塞流行?!?卷20)在天地化育的過程中,“氣”不斷化成為“人”、“心”、“性”、“理”,此是從外在世界而不斷向人歸化的過程,歸化之動力是“生”,生而至極為“理”?!袄怼敝刭|(zhì)是其與“心”一而不二,“心”即“理”,“理”即“心”。“理”是就世間事物本身而言,當言說“心”“理”不二時,就隱喻著“心”“物”不二,世間萬物不外乎“心”:“萬事萬物莫非心?!?卷20)“理”本是就世間事物本身而言,從“物”出發(fā),經(jīng)過“人”、“心”、“性”之歷程,又回歸“物”,而此回歸并非單純的循環(huán),而是超越性的飛躍,在“心”的維度下重新審視“物”,其已不再是單純自在之“物”,而是人之視域下的“物”,于是,“物”與人息息相關(guān)、互為一體。當人能感受到“物”不外我、休戚與共時,“萬物一體”的境界便豁然呈現(xiàn)。在闡述了湛若水“萬物一體”境界的內(nèi)涵后,那么“心”怎樣“涵攝”萬物便逼仄而出?!靶囊舱?包乎天地萬物之外,而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天地無內(nèi)外,心亦無內(nèi)外?!?卷20)心通過“包”與“貫”的方式涵攝萬物,從而使萬物融于一心?!靶摹卑{萬物的具體方式是“感應”:“天下古今只是感應而已矣。何以感之即應,疾于影響?宇宙內(nèi)只是同一氣,同一理。如人一身,呼吸相通,痛癢相關(guān),如刺身之一處則遍身皆不安?!?卷14)萬物皆一氣所化,故萬物自然可以相互感應,正如人之一身,脈絡相通,痛癢相關(guān)。人為中正之氣所化,故人“最為天下貴”;人之本在心,因此,“心”是感應之本體,物是感應之對象?!疤斓厝f物皆吾分內(nèi)”(卷23)是對“感應”的最佳詮釋。“氣”運行不息,故天地間生意昂然,此即“氣”之性、天之道。此生意蘊于心,發(fā)于物,貫穿于每一物體中,故“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三、“渾利用”是“邪學”的追求天地間萬物“渾然一體”、心與物“渾然無別”,湛若水之學的特質(zhì)可稱之為“渾淪一體”。其門人郭應奎如是評述曰:“先生之學,舍心性無可語者,而究其蘊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而不可以內(nèi)外動靜判焉者也。”(《序》)郭氏以“心性”之學概述甘泉之學,又將“心性”之學歸旨為“天地萬物渾然一體”。日本著名學者岡田武彥亦敏銳地覺察到湛氏為學之要為“渾一之學”(P71)。湛若水的思想體系可謂“渾淪一體”。在湛若水看來,“渾淪一體”具有圓融性,是學之圓滿形式,故為“圓學”。相對于“渾淪一體”,“內(nèi)外二分”則處于虧欠狀態(tài),不圓滿。既然“渾淪一體”是“圓學”,那么“渾淪一體”之“圓學”就不再是一己之學,而是儒家一貫之道,為儒家之三昧。在此情緒的發(fā)酵下,湛若水以之為準則,編定儒家“道統(tǒng)”。符合“渾淪一體”之儒者,則被編入“道統(tǒng)”,成為“正統(tǒng)人物”;不符合“渾淪一體”這一思想體系者,則被編入另冊,成為“邪說”者;而外教則更是“大逆不道”,屬“異端”。在道學體系中,符合“渾淪一體”,能入湛若水法眼者,不外周敦頤、程顥。在一定意義上,湛氏可謂宗周敦頤、程顥。湛氏如是表彰周濂溪:“孔孟以后,若更一門,門各為戶,競出異言。渾渾濂溪,有沿其源。一為圣學,示我大全?!?卷31)又如是彰顯程明道:“明道得孔、孟、濂溪之傳者也,故其語道,上下一貫,大中至正而無弊,……故愚嘗云:‘乃所愿則學明道也?!?卷7)湛氏感慨道:“其周敦頤、程明道乎,微二子,道其支離;舍二子,吾何學矣?!?卷1)湛若水的思想主旨是“渾淪一體”,他認為周敦頤、程顥的思想主旨亦是“渾淪一體”:“濂溪周子之學,渾淪而已矣?!?卷18)借著濂溪、明道,湛若水論證了“渾淪一體”為儒家一貫之“道”,但此只解決了“道統(tǒng)”之“道”,剩下的問題還在于如何以此來編定“道統(tǒng)”之“統(tǒng)”。于是湛若水以濂溪、明道為中軸,上溯下順,以編次一貫之體系??鬃邮侨寮抑畡?chuàng)始者;有宋以來,孟子被喻為亞圣;而明道與己是一脈相承,明道正統(tǒng)化就意味著己之正統(tǒng)化——在此情結(jié)下,湛若水一再推崇明道,因為明道就是“道”的化身、孔孟之嫡傳:“夫遵道者何為者?遵明道也。明道兄弟之學,孔孟之正脈也,合內(nèi)外、徹上下而一之者也。”(卷17)為了將此“道統(tǒng)”進一步神圣化,湛若水將儒家“道統(tǒng)”的肇始點從孔孟往前推至堯、舜、禹及三代圣王,又往下延續(xù)至自己的老師陳白沙:“先生之道即周程之道,周程之道即孟子之道,孟子之道即孔子之道,孔子之道即文武禹湯之道,文武禹湯之道即堯舜之道?!?卷18)在完整勾勒出“道統(tǒng)”的同時,湛若水亦躋身其體系,從而使自身學術(shù)的正統(tǒng)性得到確認。在陳述“道統(tǒng)”、確證己學之正統(tǒng)性后,其他儒者皆不入湛若水法眼。湛氏認為他們是歧出,是有害于“道”者,故將之定位為“邪學”。區(qū)分“邪學”與“正學”之準則就是“渾淪一體”,符合“渾淪一體”就被奉為“正學”,不符合者就被貶為“邪學”??梢?“邪學”之“邪”在于背離“渾淪一體”,趨向于“內(nèi)外二分”之支離。程朱理學提倡外向“格物致知”,其必然趨外避內(nèi),從而導致“內(nèi)外二分”之弊;相應地,“心學”力倡“心物不二”,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卷22),“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卷4)。在此背景下,“心學”自然指責程朱理學為支離之學,詰難其趨外避內(nèi)、偏外忘內(nèi)。在批評程朱理學趨外避內(nèi)方面,湛若水與“心學”站在同一戰(zhàn)壕里,不過在湛若水看來,“心學”在指責程朱理學為支離之學的同時,自身亦陷入支離之窠臼。如朱熹強調(diào)“道問學”,陸九淵提倡“尊德性”,此還是“各得其一者,朱語下而陸語上”(卷7)。因此,在湛若水看來,“心學”如程朱理學般,咸執(zhí)于一端而忘另一端:“夫所謂支離者,二之之謂也。非徒逐外而忘內(nèi)謂之支離,是內(nèi)而非外者,亦謂之支離,過猶不及耳。必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一以貫之,乃可免此?!?卷7)由此看來,“心學”并不比程朱理學高明多少,兩者可謂殊途同歸,歸于“支離”。由此,湛氏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了程朱理學,而且指向“心學”。在此視野下,陸學與朱學趨于同一序列:“今之為學朱陸之辯者賾矣?;蚴t外,或失則內(nèi),或失則高,或失則下,皆支離之咎也。支離也者,二之之謂也。”(卷17)在湛若水看來,若為學還執(zhí)于朱陸之辯,則其學仍未走出晦昧狀態(tài)。由此,湛若水對支離作出一規(guī)定:內(nèi)外二分,不論是趨外避內(nèi),還是是內(nèi)非外,皆可謂之支離。所謂“異端”之學,湛若水主要指向佛教。明中后期,談禪講佛成為士人的一種時尚。在此文化環(huán)境下,儒釋無別成為士人的通行意見,甚至一些學者還主張儒釋“同道同源”。有學子帶著這樣的問題請教湛若水:“儒釋之辨,先正言之詳矣,皆得其要乎?今之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