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同性戀研究的歷史軌跡_第1頁
西方同性戀研究的歷史軌跡_第2頁
西方同性戀研究的歷史軌跡_第3頁
西方同性戀研究的歷史軌跡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同性戀研究的歷史軌跡

許多工業(yè)化國家都經歷了嚴格的犯罪理化化進程,取代了犯罪理化化進程。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概述西方同性戀研究的發(fā)展軌跡?!渡駥W》中的生殖崇拜古希臘崇尚男性美,愛慕同性被視為強烈男子氣概的表現,古羅馬帝國也寬容同性戀,但基督教的興起使同性戀開始受到嚴厲譴責。作為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礎,《圣經》中的生殖崇拜是反對同性戀的最根本理由,至今如此。目前已經有一些歷史學家對《圣經》中反對同性戀的條文提出質疑。耶魯大學的約翰·波斯威爾博士對17種語言的歷史文獻進行詳盡考證后,得出結論:對于同性戀的強烈道德譴責是17世紀以后才出現的;教會人士反對同性戀的論據其實是基于對《圣經》的誤解和誤譯。但教會的影響根深蒂固,新考據的社會影響相當有限??死蛱亍±砘〈镄谢?9世紀中期,隨著行為科學的產生,一些醫(yī)學專家開始關注人類性行為。1849年,瑞士醫(yī)生克洛德·弗朗索瓦·米基亞從對一例戀尸案的分析出發(fā),發(fā)表了有史以來第一篇有關性變態(tài)的醫(yī)學論文,他在文中首次提出,同性戀是一種天生的生理缺陷。奧地利精神病醫(yī)生理查·馮·克拉夫特—埃賓根據臨床經驗寫成了《性心疾病》一書,第一部分《性倒錯》致力于論述同性戀。此書認為同性戀者來自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都有疾病的家庭。當時同性戀被列為犯罪或受到道德譴責,而此書獨樹一幟地堅持道德中立的態(tài)度,提倡以治療來代替監(jiān)禁,被視為進步。不過克拉夫特一埃賓同時指出:同性戀者被“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0世紀初,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西格蒙·弗洛依德創(chuàng)立的精神分析學認為,如果男孩來自強母弱父的家庭,他與母親的關系必然過于親密,與父親相對疏遠,長大后勢必缺乏應有的男性氣質,因此他試圖尋找一名男性伴侶來做彌補——“戀母情結”是男同性戀的情感起源。雖然弗洛依德步入晚年時傾向于贊同同性戀非病的觀點,但此時精神分析學已經在精神衛(wèi)生行業(yè)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轉變療法”成為治療同性戀的盛行方法。男性一個“同”與雙性群體在同性戀病理化的過程中,西歐部分學者斷斷續(xù)續(xù)提出過同性戀正?;某h。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正常性研究最早始于18世紀的社會改革思想家杰洛米·本森。本森從效用主義的原則出發(fā),將社會福利視為個人福利的總和;同性戀行為互惠雙方,且沒有對他人造成傷害,因此禁止同性戀只會降低社會福利——同性戀不應該被列為犯罪。雖然本森的這些文稿到20世紀中期才見天日,但效用主義原則成為拿破侖時期法律改革的理論依據,使法國、意大利等國和德意志部分地區(qū)率先擯棄了將《圣經》作為立法依據的慣例,在刑法改革中取締了對同性戀行為的懲罰。19世紀后期,德國律師卡爾·亨利?!鯛柪怂菇柚敃r胚胎學的研究成果,認為存在著一個介于男女之間的“第三性”,男同性戀者是“陷于男性身體中的女性”,女同性戀者則正好相反。克拉夫特一埃賓就是受此啟發(fā)后,開始研究同性戀。在克拉夫特—埃賓竭力將同性戀病理化的同時,英國心理學家靄理士寫就《性倒錯》一書,首次在英語世界里提出了同性戀非罪非病的觀點。雖然此書被禁止在英國本土發(fā)行,但外文譯本陸續(xù)傳入了其它國家(包括中國)。文史學者約翰·艾丁頓·西蒙茲將自己的一生經歷寫入了《回憶錄》,是迄今為止所發(fā)現的第一本同性戀自傳。同時期的英國學者兼詩人愛德華·卡賓特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開始為婦女和同性戀者的平等權益而呼吁。德國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費爾德于19世紀末成立了科學人道委員會,致力于性健康研究。他在學生和礦工中展開社會調查,結果發(fā)現約1%的男性只受到同性的性吸引。這是首次有關同性戀者占人口比例的社會調查。除此之外,赫希費爾德還征集到愛因斯坦、弗洛依德、肖伯納和托爾斯泰等人的簽名,敦促德國政府廢除刑法中懲罰同性戀行為的條款。然而,這些努力因納粹上臺而受到阻撓和中止,德國同性戀者被斥“辱沒民族”而被關入了集中營,囚徒們佩戴的粉紅三角后來成為同性戀權益運動的象征。至20世紀50年代之前,同性戀研究由于國別與語言差異使交流缺乏,年代的斷層也使其缺乏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難以對病理化學說造成有效沖擊?!皬娔溉醺浮奔彝ツJ揭欢瘸蔀橥詰倨鹪吹臉藴式忉?但它受到各學科的猛烈沖擊,并最終淡出了醫(yī)學舞臺。1948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阿爾弗萊德·金賽博士的研究小組發(fā)表了《男性性行為研究》。該小組通過對5300名男子的詳細調查表明,有37%的人在青少年至老年時期有過同性性行為,1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有三年從事單純的同性性行為。這項統(tǒng)計數字表明同性戀者是一個隱秘而龐大的群體,這對于懲罰同性戀的法律依據提出了質疑:同性戀行為的普遍存在并沒有產生什么不良社會影響,可見它并非洪水猛獸。研究報告還指出,同性戀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之一,不應該將異性戀當作唯一正常的生物導向,而將同性戀列為病態(tài);即使將同性戀列為病態(tài)而加以壓制,也不能阻止下一代同性戀者的產生。50年代初,人類學家克利夫蘭·福特和弗蘭克·比奇發(fā)表了《性行為模式》一書,通過對跨文化人類性行為的研究,發(fā)現同性戀不僅在大多數文化中被視為正常,而且有些社會還特許某些成員如此行為;靈長類動物中也存在同性戀行為;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文化訓練的產物,人類原始的模糊狀態(tài)中包含了同性戀和異性戀兩種性傾向的能力。福特和比奇在暗示同性戀先天性的同時,將它視為與異性戀并行的正常性愛表達方式,并對精神病醫(yī)生具有的干涉權力提出了質疑。從精神衛(wèi)生角度研究同性戀正常性的先鋒是心理學家艾弗倫·胡克博士。胡克比較了30名已經坦然地接受了自己性傾向的同性戀者和30名在職業(yè)背景和智力狀況方面條件相近的異性戀者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程度絲毫不亞于異性戀者,老練的精神病學家根本無法將兩者區(qū)分開來。她因此得出結論:同性戀的“病態(tài)”其實是社會壓制的結果。金賽、福特、比奇和胡克等人從調查數據出發(fā),嚴厲質疑了同性戀病理化的醫(yī)學根據,但精神病學的理論基礎也同時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具有醫(yī)科學歷的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略凇动偘d與文明》一書中指出,醫(yī)學賦予醫(yī)生定義疾病的權力,精神病家從自己所處的正常狀態(tài)出發(fā),將偏離這種狀態(tài)的人定為患者;殊不知,常人世界從“患者”看來也是偏離正常的。所謂“正?!钡臉藴适窍鄬Φ?而不一定是對事實的客觀反映。??略凇缎允贰分兄赋?歷史上本來只有與同性發(fā)生性行為的人,醫(yī)學專家人為建構起來“同性戀”概念,并貼上情緒不穩(wěn)、墮落等特征標簽。這樣一來,人們用這些不良特征來看同性戀,產生反感甚至仇恨,從而導致了對同性戀人群的壓制與迫害。薩斯認為,醫(yī)生治療同性戀,貌似人道,實質上承襲了牧師和警察的衣缽,同性戀者卸下道德和法律枷鎖的同時,卻被套上了科學的鐐銬。社會建構主義對于正統(tǒng)理論的顛覆和反叛也成為酷兒理論的基礎。1968年,美國社會學學會發(fā)布聲明,要求社會消除對同性戀者的歧視,這是第一個為同性戀者權益呼吁的學術團體。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經過對有關同性戀病理化/正常性研究的仔細審查與比較,做出將同性戀剔除出疾病分類的決定,美國心理學會也于次年做出了類似決定。當時的《疾病分類與統(tǒng)計手冊》僅保留“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條款,仍將心理狀態(tài)不佳的同性戀者視為醫(yī)療對象,但這一分類后來也被取消。1992年,聯(lián)合國衛(wèi)生組織將同性戀剔除出疾病分類,標志著同性戀正常性完全受到了國際醫(yī)學界的確認,美國精神病學會、美國心理學會、英國心理學會和澳大利亞心理學會等還發(fā)表公開聲明,反對“治療”同性戀。90年代初,生物與醫(yī)學研究技術的進步將同性戀先天性研究提上了日程。其中有關前下丘腦間隙核的大小和染色體研究直接探求同性戀的生物成因,針對女同性戀者的耳波研究和手指長短比較則通過相關性探討來試圖為同性戀先天性提供佐證。為了排除后天環(huán)境對性傾向形成的可能影響,英國學者比較了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在驚愕反應方面存在的差異。雖然這些研究的結論還需受到重復實驗的確認??梢哉f,有關同性戀先天性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隨著同性戀者的日益曝光和同性戀研究的發(fā)展,原被視為恐同主義大本營的精神分析學界內部也發(fā)生了根本變革。1998年底,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召開研討會,全面檢討了精神分析學界近百年來對于同性戀病態(tài)說的促成和在歧視同性戀方面所起的推波助瀾作用,這標志著精神分析學與同性戀病理說的徹底決裂。正常性的確立為同性戀研究打開了大門,而80年代中期爆發(fā)的艾滋病使同性戀人群加緊了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