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淺表性胃炎55例_第1頁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淺表性胃炎55例_第2頁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淺表性胃炎55例_第3頁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淺表性胃炎55例_第4頁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淺表性胃炎55例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淺表性胃炎55例

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癥。它是胃腸道疾病的常見病,約占接受胃鏡檢查的90%。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其主要原因,數(shù)據(jù)顯示80%~95%的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Hp感染。但迄今對CSG發(fā)生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現(xiàn)代醫(yī)學仍無特效藥物,多為對癥治療,如抑制幽門螺桿菌感染,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分泌,促進胃腸蠕動等,但本病病程較長,需長期服藥,西藥不同程度的存在毒副作用,且易產生耐藥性。近來中醫(yī)對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成為中醫(yī)藥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筆者以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CSG(脾胃濕熱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1數(shù)據(jù)和方法1.1兩組性別、年齡以及hp陽性情況110例患者均來源于2011年2月-2012年12月自貢市中醫(yī)院和瀘州醫(yī)學院附屬中醫(yī)院,隨機按數(shù)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20~60歲,平均(49.5±10.7)歲;病程1~15年,平均(6.1±3.5)年;HP陽性44例。觀察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22~61歲,平均(50.1±10.5)歲;病程1~14年,平均(6.2±3.8)年;Hp陽性4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1.2.1內鏡診斷標準參照2003年中華消化內鏡學分會大連會議慢性胃炎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淺表性胃炎內鏡診斷標準:胃黏膜紅斑(點、片狀、條狀),胃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斑;分級標準:I級:分散或間斷線狀;Ⅱ級:密集斑點或連續(xù)線狀;Ⅲ級:廣泛融合。1.2.2細胞淋巴濾泡參照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分會上海會議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胃黏膜固有層間質內炎細胞>100個/高倍視野和(或)病理性淋巴濾泡形成。伴有中性粒細胞浸潤者為慢性期,同時有多形核細胞浸潤者為急性活動期,細胞浸潤不明顯者為靜止期;被覆上皮和(或)腺上皮變性壞死,嚴重者可伴有糜爛形成和(或)腺體崩解。1.2.3hp診斷方法1.2.4舌象脈象,解補主癥:胃脘疼痛;胃脘脹滿,納呆;次癥:胃脘灼熱,大便溏,口苦,口臭,渴不欲飲,尿黃;舌象脈象:舌質紅,邊尖深紅,苔黃厚或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具有主癥2項,或具備主癥1項及次癥2項,結合舌脈可確診。1.3csg/msg證的認識(1)符合上述內鏡西醫(yī)診斷標準;(2)屬中、重度慢性活動性CSG者;(3)符合脾胃濕熱證辨證標準者;(4)年齡在18~65歲者;(5)取得知情同意者。1.4妊娠和準備妊娠,領域內各有惡變者,有符合實生條件的婦女,一般可合并妊娠、張拉物、肝功能分級見表1(1)合并有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增生或病理診斷疑有惡變者;(2)妊娠和準備妊娠的婦女,哺乳期婦女;(3)惡性腫瘤患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患,精神病患者;(4)合并中醫(yī)明顯兼證者。1.5加味劑后下對照組采用施維舒膠囊(衛(wèi)材株式會社川島工廠,批號0542C17),1粒/次,3次/d。觀察組采用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組成:姜厚樸12g,姜黃連6g,石菖蒲12g,姜半夏12g,炒梔子10g,蘆根10g,黃芩10g,干姜10g,大棗6枚,甘草10g,陳皮15g,廣藿香15g,茵陳15g,姜黃10g,延胡索12g。按癥狀變化加減:熱盛加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20g;有肝郁表現(xiàn)加柴胡12g,白芍15g,枳殼12g以疏肝解郁;疼痛甚加蒲黃10g,(醋制)五靈脂10g以活血化瘀;脹滿明顯加砂仁6g(后下),焦山楂15g(醋制)以消食積。常規(guī)水煎分2次服用。兩組療程均為8周。對內鏡下痊愈者于進行3個月隨訪。1.6觀察指標1.6.1內鏡下胃膜觀察及病理檢查1.6.2胃熱及飲水法治療前后各1次。(1)胃脘疼痛:無:0分;輕度:2分輕微胃脘痛,時作時止,不影響工作和休息;中度:4分胃脘痛可忍,發(fā)作頻繁,影響工作和休息;重度:6分胃脘痛難忍,持續(xù)不止,常需服用止痛藥。(2)胃脘脹滿:無:0分;輕度:2分偶有胃脘脹滿;中度:4分胃脘脹滿,每日<6h;重度:6分胃脘持續(xù)脹滿,影響工作和休息。(3)納呆:無:0分輕度:2分食欲較差,飯量減少1/2以下;中度:4分食欲差,飯量減少1/2~2/3;重度:6分無食欲,飯量減少2/3以上。(4)胃脘灼熱:無:0分;輕度:1分胃脘灼熱較輕,每日<4h;中度:2分胃脘灼熱較重,每日>4h;重度:3分胃脘持續(xù)灼熱,影響工作和休息。(5)口苦、口臭:無:0分;輕度:1分偶有口苦;中度:2分經常口苦口臭;重度:3分持續(xù)口苦、口臭。(6)渴不欲飲:無:0分;輕度:1分偶有口干而不欲飲;中度:2分飲水后胃部不適;重度:3分飲水后胃中振水聲。(7)大便溏:無:0分;輕度:1分大便稀,每日<3次;中度:2分大便稀,每日3~4次;重度:3分大便溏薄,每日>4次。尿黃:無:0分。1.6.3幽門螺旋桿菌檢查1.6.4測定了血清超氧化物sod的含量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SOD活性,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試劑由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提供。1.7治療效果標準1.7.1計算成績改善等級分別對胃鏡下紅斑、糜爛、出血和膽汁反流的情況加以統(tǒng)計,計算各單個鏡下表現(xiàn)的改善等級及總積分改善程度。痊愈:胃黏膜正常;顯效:胃黏膜病變積分減少2級以上;有效:胃黏膜病變積分減少1級;無效:胃黏膜病變無改變或加重。1.7.2以胃黏膜病理積分改善等級為總積分,見表1分別對病理狀態(tài)下慢性炎癥、活動性和腸上皮化生的情況加以統(tǒng)計,計算各單個病理表現(xiàn)的改善等級及總積分改善程度。痊愈:胃黏膜病理無明顯異常;顯效:胃黏膜病理積分減少2級;有效:胃黏膜病理積分減少1級;無效:胃黏膜炎癥程度無改變或加重。1.7.3療效判定標準主要癥狀(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部疼痛)的記錄與評價。按公式計算癥狀改善率。痊愈:癥狀消失;顯效:癥狀改善率≥80%;進步:≥50%但<80%;無效:<50%。惡化:癥狀改善率負值。痊愈和顯效病例數(shù)計算總有效率。癥狀改善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1.7.4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5%。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5%。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主要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shù)<30%。1.8統(tǒng)計處理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結果2.1兩個內鏡下胃粘膜療效的比較對照組內鏡下胃黏膜療效總有效率為81.8%,觀察組為96.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2.2兩組均胃粘膜組的愈合效果對照組胃黏膜組織學療效總有效率為78.2%,觀察組為96.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見表2。2.3兩組中醫(yī)證候的療效比較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76.4%,觀察組98.2%,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見表3。2.4總有效率對比治療后對照組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和上腹部疼痛的總有效率分別為67.4%、64.3%和75.0%,均低于觀察組的91.1%、90.9%和90.4%(P<0.05,P<0.01),見表4。2.5組患者p>0.1、p>0.1治療后兩組血清SOD水平均明顯上升,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5。治療后兩組脾胃濕熱證積分均明顯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5。2.6hp兩個組的分辨率對照組治療前陽性44例,治療后15例,清除率65.9%;觀察組治療前陽性45例,治療后9例,清除率80%,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2.7復發(fā)率:84對照組痊愈24例,隨訪3個月后復發(fā)16例,復發(fā)率66.7%;觀察組痊愈33例,隨訪3個月后復發(fā)13例,復發(fā)率39.4%,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3胃熱及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痞滿”等范疇?,F(xiàn)代中醫(yī)多認為本病發(fā)生主要與飲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氣、稟賦不足等有關。飲食不潔(節(jié))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濕邪、熱邪隨口入,侵犯脾胃,運化失職,納降受礙,氣機不暢,胃失和降致痞滿、疼痛、嘔吐等癥。脾胃稟賦不足,或長期飲食不節(jié),或年老體衰,脾胃虛弱,運化失司,無以運轉氣機、水濕,致氣滯、濕阻、血瘀,胃失和降,故作痞滿、疼痛。本病位在胃,與肝、脾兩臟關系密切?!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藏為脾”。《病能論》云:“人病胃脘痛者,……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痛也”?!短m室秘藏》云:“亦有膏梁之人,濕熱郁于內而成脹滿者……”。葉天士曰:“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并指出濕熱侵犯人體的病變重心在中焦脾胃,如“濕傷脾胃”、“濕郁脾胃之陽”等。可見濕邪、熱邪與脾、胃病密切相關。CSG脾胃濕熱證是一個常見證型,在消化系統(tǒng)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研究顯示占CSG臨床常見證型的55%,當然可能不同地域其所占比例不同。筆者地處川南長江流域,氣候多濕、多熱,居民喜食辛辣之品,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煙、酒、飲料的消費量不斷增加,因此易內生水濕,氣候、地理及飲食的因素導致了本地區(qū)脾胃濕熱證居多。在治療上《素問·宣明五氣論》指出“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對胃脘痛的治療,朱丹溪也云“若中焦?jié)駸峋枚?乃熱勢甚盛,亦黃連用姜汁炒”。溫病名家薛生白則指出“分解濕熱,不使相合”為原則。可見對于脾胃濕熱證清熱、化濕、理氣為本病的基本治法。連樸飲具有清熱化濕,理氣和中,出自王士雄《霍亂論》,本為濕熱蘊脾之霍亂,上吐下瀉而設,原方重用蘆根,取其味甘性寒,生津、清熱、止嘔除煩?,F(xiàn)代醫(yī)家多司其法,從濕熱并重,郁阻中焦這一基本病機出發(fā),將該方加減廣泛應用于多種雜病。半夏瀉心湯具有辛開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為《傷寒論》用治傷寒誤下寒熱錯雜之痞癥名方,其癥“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與CSG極其相似。因此筆者以二方化裁化加減治療CSG脾胃濕熱證。本組資料顯示,其胃鏡療效、病理檢查療效及中醫(yī)證候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能顯著降低脾胃濕熱證候積分,其主要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