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中東部早古生代花崗質巖的地質特征與成因_第1頁
贛中東部早古生代花崗質巖的地質特征與成因_第2頁
贛中東部早古生代花崗質巖的地質特征與成因_第3頁
贛中東部早古生代花崗質巖的地質特征與成因_第4頁
贛中東部早古生代花崗質巖的地質特征與成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贛中東部早古生代花崗質巖的地質特征與成因

花崗巖是大陸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形成在不同的構造背景下,例如,與板塊滑動相關的活動大陸邊緣和與塊體作用相關的陸地殼強化后的沖突擴展[1.3]。晚奧陶世-志留紀花崗巖(習俗為加里東期花崗巖,下同)已成為國內外地質界的共識[4.15]。對華南花崗巖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20世紀50年代.南京大學徐克勤等在贛南上猶縣陡水和南康縣鵝公頭進行花崗巖考察時最早發(fā)現(xiàn),該兩地的花崗巖與上覆的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花崗質礫巖-粗砂巖-石英砂巖層序呈明顯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跳馬澗組底部有一層幾十米厚的花崗質碎屑巖,向上逐漸變?yōu)槭⑸皫r.同時,還發(fā)現(xiàn)該花崗巖明顯侵位在寒武紀-奧陶紀地層中,故確認其形成時代介于奧陶紀與中泥盆世之間,即加里東期花崗巖.自陡水和鵝公頭兩個“加里東期花崗巖”確定以來,經地質工作者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已經在華南厘定出了近200個早古生代花崗巖,主要分布于福建武夷山、江西武功山、諸廣山-萬洋山、湖南八面山和廣東云開大山等地.其出露總面積近20000km2.資料表明,華南地區(qū)前泥盆紀至少發(fā)生過兩次大的構造-巖漿事件,即新元古代或晉寧期事件和早古生代或加里東期事件,與之相關的花崗巖基本上都是殼源型或S型[4,17,18,19,20,21,22,23,24,25,26].新元古代事件是一次與揚子-華夏兩個陸塊碰撞拼合有關的構造-巖漿過程,形成了華南大地構造的基本格局[27~29].早古生代事件則是華南大陸內部的一次褶皺造山-巖漿作用過程[13~15],導致前泥盆紀地層發(fā)生強烈褶皺與低綠片巖相變質作用,使之出現(xiàn)山前沖斷帶與志留紀陸源碎屑的巨厚堆積,進而引起陸殼的部分熔融并形成大面積志留紀花崗巖,再后接受剝蝕與沉降,在整個華南形成了一個由中、上泥盆統(tǒng)構成的區(qū)域角度不整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華南前寒武紀結晶基底開展了較多的測年學與地球化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年代學數(shù)據[9,10,11,12,17,30,31,32,33,34,35,36,37,38,39].相比之下,早古生代花崗巖的研究明顯薄弱,精確的定年數(shù)據很少;包括像前述陡水和鵝公頭這樣馳名全國的巖體,迄今未見高質量的測年數(shù)據發(fā)表,影響了人們對華南地質演化史的認識.為此,在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筆者選擇江西中南部的貴溪、金溪、宜黃、黎川四個花崗巖體進行了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和Hf同位素地質學的研究.1結構組成及對比研究區(qū)位于華南武夷山西北緣,北以紹興-江山-萍鄉(xiāng)斷裂帶(簡稱江紹斷裂帶)與揚子陸塊東南緣的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帶為界,南以政和-大埔斷裂帶和東南沿海的晚中生代火山巖帶相隔(圖1).以江紹斷裂帶為界,其北側古生界屬江南淺海碳酸鹽相地層區(qū),南側為華南筆石碎屑相地層區(qū).本文研究范圍屬華南地層區(qū).區(qū)內地層主要由前南華系(原前震旦系)、南華系(原下震旦統(tǒng))、震旦系(原上震旦統(tǒng))、寒武系-奧陶系、中泥盆紀跳馬澗組組成.前南華系是一套千枚巖、片巖、片麻巖、角閃巖、混合巖夾基性火山巖組合,原巖是泥砂質巖石夾玄武巖、凝灰?guī)r,廣泛分布在武夷山北緣鉛山、崇仁、宜黃、南城和西緣武平、會昌、瑞金、黎川、南豐等地.南華系是一套遭受低級變質的碎屑巖系(泥砂質板巖),其原巖成分與結構構造清晰可辨.和前南華系呈假整合接觸.在本研究區(qū)南華系可以兩分,下部稱上施組,由淺變質的復成分礫巖、長石砂巖、砂巖、含鐵硅質巖組成,厚800~1800m,相當于三峽剖面的蓮坨組;上部稱下坊組,為冰水沉積相礫巖、含礫泥巖組合,厚度78~380m,相當于三峽剖面的南坨組.本區(qū)震旦系稱老虎塘組,相當于三峽剖面的陡山坨組加燈影組,為一套淺變質的韻律狀泥砂質夾硅質巖組合,偶夾灰?guī)r和鈣質砂巖巖層或透鏡體.巖層中微斜層理、斜層理、“泥包砂”或“砂包泥”等沉積構造常見,變余砂巖具序粒層,層面上見沖刷痕、印模.在峽江縣老虎塘建組剖面,厚度為423m,與下伏南華系呈區(qū)域假整合接觸.寒武紀-奧陶紀地層主要由砂巖、長石砂巖、粉砂巖、含碳質頁巖、粉砂質泥巖夾灰?guī)r層或透鏡體組成;巖性單調,厚度較大,平均可達4000~5000m.可見波痕、印模、泥包砂或砂包泥等淺海相沉積構造.南華系和寒武系-奧陶系廣泛分布于井岡山、武功山、諸廣山和武夷山西緣瑞金-信豐-尋烏一帶(已超出圖1范圍).志留紀-早泥盆世地層基本缺失,中泥盆統(tǒng)跳馬澗組礫巖-砂巖巖系不整合覆蓋于奧陶紀板巖之上.研究區(qū)內未見早古生代火山巖以及火山碎屑巖,晚奧陶世筆石層序指示了一個由深水相筆石頁巖向快速堆積的淺水相碎屑巖層序的轉變,暗示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開始.受早古生代晚期構造事件的影響[42~45],江西南部所有的前泥盆紀巖層均被卷入褶皺構造,形成一個褶皺軸呈近E-W向展布的復式背斜構造,背斜核部由南華系組成,南北兩側依次出現(xiàn)寒武紀-奧陶紀地層,部分地段出現(xiàn)倒轉褶皺,并伴有軸向呈北西、北東以及近南北展布的次級褶皺.沿襲至今的“華南加里東褶皺帶”術語即出此因.本研究區(qū)位于此復式背斜的東側,前泥盆紀巖層或被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層所覆蓋,或被花崗巖所侵位,以及強烈風化、植被覆蓋等因素,上述的復式背斜構造難能觀察.該地區(qū)早古生代花崗巖特別發(fā)育,分布廣泛,多呈塊狀花崗巖,有時可見片麻狀、眼球狀花崗巖,后者常發(fā)育面理、拉伸線理構造和不對稱殘斑系、眼球構造等.以往發(fā)表的K-Ar,Rb-Sr和U-Pb等測年數(shù)據表明,該區(qū)花崗巖形成的年代范圍為470~380Ma,但精度不夠且時間跨度較大.近年迅速發(fā)展起來的SHRIMP和LA-ICPMS鋯石U-Pb測年技術,為檢驗以往測年結果、精確測定巖體時代、了解源區(qū)性質、豐富華南年代學數(shù)據庫提供了契機.2巖相學特征本次所研究的四個巖體均位于贛中南地區(qū),分別出露在貴溪縣、金溪縣、黎川縣、宜黃縣,巖體面積多大于100km2.四個巖體均為富含石英礦物的花崗巖,主要礦物成分為鉀長石、石英、黑云母,含一定數(shù)量的白云母,貴溪、宜黃兩個巖體還見少量矽線石礦物.宜黃和黎川兩個巖體從中心向邊緣具有塊狀花崗巖-弱片麻狀花崗巖-條帶狀混合花崗巖-眼球狀花崗片麻巖(韌性剪切面理發(fā)育)-黑云母片巖的巖性分帶現(xiàn)象(圖1,剖面G-H),其特征礦物從中心向邊部依次出現(xiàn)矽線石(少量)-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反映降溫分帶特點.表明巖體邊部韌性變形的熱源主要是由巖漿提供的.巖體中心可見清晰的似斑狀、不等?;◢徸兙ЫY構,斑晶與基質同礦物成分,由鉀長石、石英、黑云母以及少量白云母組成(圖2(e)~(h)),并見少量榍石、鋯石、獨居石和電氣石等副礦物.巖體邊部韌性變形構造十分發(fā)育,剪切面理(片麻理、片理)、拉伸線理以及非同軸不對稱礦物組構(長石、石英的不對稱殘斑系、不對稱眼球構造、云母魚)發(fā)育.薄片觀察表明,花崗巖中的片麻理是由強烈壓扁拉長、定向排列的長石與石英顆粒以及細長條狀的云母礦物相間排列而成的,部分長石、石英礦物沿拉伸線理方向被剪切成密集排列的細長條集合體,石英和鉀長石呈強烈波狀消光.貴溪和金溪兩個巖體以塊狀為主.仔細觀察可見到巖相分帶現(xiàn)象:中心呈中-粗粒塊狀,向外漸變?yōu)橹辛D酥良毩?巖體邊部常發(fā)育混合巖,呈條帶狀或腸狀出現(xiàn),有時能見到塊狀、不規(guī)則狀的圍巖殘留體,殘留體中的面理產狀與圍巖的一致(圖1,A-B剖面).巖體和圍巖之間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均呈漸變關系,沒有截然的分界.主要礦物成分為正長石、微斜長石、石英、黑云母以及少量白云母(圖2(a)~(d)).部分長石礦物表面被蝕變,形成顆粒細小的絹云母鱗片狀集合體.四個巖體的巖相學特征和采樣位置見表1.3民族特征3.1鋯石顆粒的預處理在野外調查和室內巖相學分析的基礎上,對四個巖體的巖漿鋯石進行了U-Pb年齡測定.先對花崗巖樣品進行破碎,然后碾磨成200目.用標準重礦物分離技術從中粗略挑選出鋯石顆粒.借助雙目鏡,用手工精挑透明度好、無明顯包裹體、無明顯破裂的鋯石(多數(shù)自形、少量他形).每個樣品挑出的鋯石均多于100粒,之后將其粘貼固定在環(huán)氧樹脂靶具上并拋光.在定年測試之前,對所有鋯石顆粒進行透射光、反射光和陰極發(fā)光(CL)條件下的圖像拍照,從中挑選欲定年之鋯石顆粒,圈定最佳區(qū)位.鋯石的透射光、反射光圖像拍照在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陰極發(fā)光(CL)圖像拍照在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掃描電鏡室完成.3.2成巖年齡及形成時代LA-ICP-MS鋯石U-Pb分析在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激光束斑的直徑為30μm.實驗中采用He和Ar氣作為剝蝕物質的載氣,應用標準鋯石GJ-1(207Pb/206Pb年齡為(608.5±1.5)Ma)進行同位素分餾校正,用MudTank鋯石(交點年齡(732±5)Ma)作精度檢測.分析方法和儀器參數(shù)同Wang等的描述.在鋯石測點的年齡計算中,使用GLITTER(ver.4.4)程序,采用Andersen方法對普通Pb進行校正,并用ISOPLOT2.49程序作鋯石加權平均年齡的計算和諧和圖繪制.測試全過程嚴格按規(guī)定流程和要求進行,具體的分析方法參見Compston等.文中的同位素比值誤差用1σ表示,加權平均年齡的置信水平為95%;Pbc和Pb*分別表示普通鉛和放射鉛.Cl圖像表明,研究區(qū)四個巖體的自形鋯石多數(shù)發(fā)育巖漿結晶韻律環(huán)帶,絕大部分鋯石的Th/U比值都大于0.4,只有少量小于0.1.一般認為Th/U比值大于0.4的鋯石是巖漿成因,而Th/U比值低者(<0.1)被認為是變質成因的.所以,本次測試的鋯石以巖漿成因為主,另有5%左右(約20粒)的鋯石由暗色核部和亮色寬邊兩部分組成,指示后期構造-巖漿作用對早先形成鋯石的改造.將測試獲得的4件花崗巖鋯石LA-ICP-MS年齡數(shù)據投影在206Pb/238U-207Pb/235U圖中,得到4組諧和性很好的鋯石206Pb/238U年齡值(圖3),分別是:(436.1±5.7)Ma(樣品977,貴溪塘灣花崗巖,22組平均,MSWD=4.8);(440.6±4)Ma(樣品427,宜黃界口片麻狀花崗巖,32組平均,MSWD=3.2);(435.9±6.2)Ma(樣品404,黎川片麻狀花崗巖,21組平均,MSWD=5.0);(441.9±3.1)Ma(樣品586,金溪鉀長石花崗巖,27組平均,MSWD=1.6).四組年齡基本一致,相當于志留紀蘭多維列世魯?shù)て?埃隆期.黎川東堡片麻狀花崗巖和金溪鉀長石花崗巖中含有一些半自形和他形的鋯石,產生了幾組諧和性較好、較老的206Pb/238U年齡值.前者產生了兩組新元古代年齡數(shù)據:(652.8±6.8)Ma(7組平均,MSWD=1.06)和(707±10)Ma(8組平均,MSWD=1.5)(圖3(c),表2);后者產生了一組新元古代年齡數(shù)據:(743±13)Ma(12組平均,MSWD=4.3)(圖3(d),表2).產生這些較老年齡值的鋯石,或者是半自形-他形鋯石,或者是鋯石的核部.如樣品404某繼承鋯石顆粒,核部年齡(655±10)Ma(測點404-43),邊部環(huán)帶年齡(395±6)Ma(測點404-4)(圖4,表2);核部數(shù)據代表原地深部基底物質的年齡,邊部是元古代巖石發(fā)生部分熔融時巖漿中新生鋯石的年齡.3.3巖漿形成年齡四個花崗巖巖體的鋯石粒徑在(50~80)μm×(80~200)μm之間,多呈長柱狀、棱柱狀,長寬比值最大者可達6:1.鋯石顆粒輪廓分明,多數(shù)自形,少數(shù)半自形,偶見他形.普遍具有形態(tài)完整的韻律環(huán)帶結構,少數(shù)鋯石存在核部-環(huán)邊構造.形態(tài)學上,其鋯石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為巖漿結晶鋯石,具有良好的自形形態(tài)和韻律環(huán)帶結構.此類鋯石居多,其形成年齡多在400~450Ma之間(表2).CL影像中,其環(huán)帶清晰,呈亮白色或灰白色(如427-07,586-05,977-03等)(圖4).第二類為具有繼承核的鋯石,CL影像中繼承核多位于鋯石的中央,邊緣清晰,多呈他形,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基底年齡信息(404-01,404-43,586-09,586-32)(圖4).部分繼承核的原始U-Pb體系已被后期完全重置,而顯示與邊部環(huán)帶相同的年齡(巖體的形成年齡)(如404-17,427-26,586-11等).鋯石的Th/U值普遍較高.在187顆測年鋯石中,除了3個顆粒Th/U值小于0.1以外(404-04為0.05,404-17為0.06,427-22為0.09),其余鋯石的Th/U比值都大于0.1.大于0.4的共有137組,大部分在0.4~1.0之間,表明本次測年的鋯石基本上是巖漿成因.4巖石地球化學與鋯含鋯hf的親和力特征4.1巖石學和微量元素筆者對采自上述四個巖體的13組樣品進行了巖石地球化學分析.主量元素在南京大學現(xiàn)代分析中心用ARL9800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進行分析,分析精度一般優(yōu)于2%.微量元素在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國家重點實驗室使用FinniganMATElement2型電感偶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分析,大多數(shù)元素的分析精度優(yōu)于5%.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詳細實驗方法分別見文獻[54,55].巖石化學成分數(shù)據(表3)顯示,該區(qū)的四個花崗巖體普遍富硅(SiO2=71.23%~75.03%),富鉀(K2O=4.65%~5.67%),鉀含量大于鈉含量(Na2O=1.96%~4.01%);稀土總量較高(ΣREE=306~379μg/g),平均為341μg/g;(La/Yb)N比值在8.7~14.4之間(13組平均11.5),輕稀土富集;Nb/Ta比值在6.8~13.0之間(13組平均9.9),符合殼源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Zr/Hf比值在23.9~38.5之間(13組平均31.1);其中,貴溪塘灣巖體以及金溪巖體比值相對較小,推測成巖過程中可能受到流體作用的干擾;Th/U比值在0.5~1.5之間(13組平均1.1),且13組數(shù)據均大于0.4,符合巖漿成因花崗巖特征.4.2巖體地球化學特征從表3可見,所有花崗巖樣品的鋁飽和指數(shù)A/CNK(Al2O3/Na2O+K2O+CaO)MOL值均位于1.0~1.4之間(13組平均1.2)(圖5),屬于強過鋁質花崗巖,進一步證明區(qū)內花崗巖為地殼物質部分熔之產物.在SiO2-(Na2O+K2O)相關圖解上(圖6),四個花崗巖體(13組數(shù)據)都落在花崗巖與堿性花崗巖界線附近,屬于偏堿性花崗巖.在球粒隕石標準化配分曲線上(圖7),所有花崗巖樣品均朝右傾,輕稀土明顯富集,具顯著的Eu負異常,Eu/Eu*平均值為0.6.在初始地幔標準化配分曲線上(蛛網圖)(圖8),四個花崗巖體的曲線接近重合,且都以富集Rb,Th和U,虧損Ba,Sr,Nb和Ti為主要特征,具有同造山特征,僅在于富集與虧損的程度上略微有些不同.總體上,四個巖體都屬于低Ba-Sr花崗巖類(殼源花崗巖).在Al2O3/TiO2-CaO/Na2O圖上(圖9),13組強過鋁質花崗巖樣品除貴溪塘灣的一個樣品略CaO/Na2O值低于0.3外,其余樣品的CaO/Na2O值均高于0.3,反應其源巖以砂質成分為主,含少量泥質成分.與南嶺-武夷山地區(qū)、阿爾卑斯造山帶、澳大利亞拉克蘭造山帶、喜馬拉雅造山帶以及歐洲海西造山帶中的強過鋁花崗巖源巖特征一致,這與野外觀察的結果是吻合的.野外顯示,巖體和砂質板巖圍巖呈漸變關系,部分巖體邊部發(fā)育不規(guī)則的砂質板巖殘留體.據此推測,區(qū)內的這四個巖體是由砂屑質巖石通過部分熔融形成的.4.3原位鋯石hf同位素成分特征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贛中南花崗巖的物質來源,筆者對宜黃界口片麻狀花崗巖(樣品427)和黎川片麻狀花崗巖(樣品404)進行了35組原位鋯石Hf同位素成分的測定.測定在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采用英國NuInstrument公司產的NuPlasma多接收等離子體質譜儀完成.儀器工作參數(shù):Power:1300W,Nebulizergas:0.1mL/min,Auxiliarygas:0.8L/min;Plasmagas:13L/min.測定中使用3種美國標樣(MON-1,GJ-1,91500)監(jiān)控樣品質量(外部標準).由于進樣量對Hf同位素成分的影響很小,故測定時未設定內標.測試使用斑束直徑為44μm,8Hz,400shots.測樣過程中,同時測定了171Yb和176Yb.質量176同時包含了三種元素:176Yb,176Lu和176Hf,所以質量176的測定值并不是某個元素含量的直接反映,這樣在計算176Hf/177Hf時就會存在176Yb和176Lu的干擾.為此,本次測試先用171Yb/176Yb比值求算出176Yb的含量,然后進行扣除.176Lu則是根據176Lu/175Lu比值,對測定出的175Lu含量值進行扣除.詳細分析流程參照Yuan等的描述,測試結果見表4.原位鋯石Hf同位素成分數(shù)據表明,贛中南志留紀花崗巖的εHf(t)值呈現(xiàn)明顯負值.其中,黎川片麻狀花崗巖樣品404的εHf(t)值界于-4.2~-27.5之間,宜黃界口片麻狀花崗巖樣品427的εHf(t)值界于-4.14~-34.53之間,表明研究區(qū)志留紀的花崗質巖漿沒有受到幔源巖漿成分的影響,基本上都是來自地殼物質的部分熔融.Hf同位素的二階段模式年齡也證明了這一點.樣品404的TDM2值位于1.7~3.6Ga之間,樣品427的TDM2值位于1.4~3.6Ga之間,兩者模式年齡基本一致.在εHf(t)-年齡圖解上,絕大部分Hf同位素數(shù)據都投影在球粒隕石一致線(CHUR)之下的地殼范圍(圖10).反映研究區(qū)早古生代花崗巖漿的成因與中、古元古代乃至太古代基底巖石的再循環(huán),即部分熔融密切相關.這一結論與前人用Sm-Nd同位素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此外,這兩個巖體中各捕獲有一顆年齡較老的鋯石,其εHf(t)均為正值,分別為9.53(鋯石404-13,207Pb/206Pb年齡值為(1652±24)Ma)和5.58(鋯石427-03,207Pb/206Pb年齡值為(1873±12)Ma),具有幔源成分特征.據此推測,研究區(qū)或鄰區(qū)在古元古代曾經發(fā)生過幔源巖漿的活動.5關于問題的討論5.1巖石學和成礦時代上述鋯石的U-Pb測年數(shù)據顯示,華南武夷山西北緣贛中南地區(qū)的四個花崗巖體,無論是塊狀者還是片麻狀者,形成時代都非常相近,為441.9~436.1Ma,相當于早志留世.其中,宜黃界口片麻狀花崗巖和金溪鉀長石花崗巖形成時間相對較早,在440Ma左右,貴溪塘灣花崗巖和黎川東堡片麻狀花崗巖形成年齡略晚,在436Ma左右.結合近年他人的測年結果[13,14,15,25,26,40],筆者認為,440~430Ma可以代表華南早古生代巖漿活動的高峰期.在黎川東堡片麻狀花崗巖的36顆定年鋯石中,除21顆巖漿鋯石產生了一個436Ma諧和線年齡外,尚有7顆鋯石的年齡集中在653Ma左右,而另8顆鋯石的年齡則出現(xiàn)在707Ma左右.同樣,金溪鉀長石花崗巖中的捕獲鋯石也記錄到了相近時代的基底巖漿活動的年齡信息((743±13)Ma,12組諧和線年齡).據此反映,江西中南部的深部基底曾經在新元古代晚期發(fā)生過一次構造-熱事件,推測是華夏陸塊對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事件的響應.陰極發(fā)光影像顯示,四個巖體的鋯石形態(tài)相似,多為自形鋯石晶體,巖漿環(huán)帶清晰,具有明顯的巖漿成因形態(tài)特征.根據鋯石形態(tài)特征與測年值,推測四個巖體應是同時期同巖漿源同成因的.5.2巖石學和礦物學特征野外觀察表明,花崗巖巖體和圍巖之間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均呈漸變關系,巖體邊部圍巖殘留體中的面理產狀與花崗巖的面理產狀一致,結合Al2O3/TiO2-CaO/Na2O圖解,認為研究區(qū)花崗巖體的源巖是砂屑質巖石,通過這些砂屑質巖石的部分熔融而形成的.顯微鏡下觀察顯示,花崗巖中存在少量白云母和硅線石礦物,結合巖石地球化學成分特征,確認區(qū)內花崗巖均為鋁過飽和花崗巖.野外觀察表明,從花崗巖巖體中心到邊部再到圍巖,存在一個明顯的巖石構造、韌性變形與變質的分帶現(xiàn)象,從內向外溫度逐漸下降,表明在形成邊緣相片麻狀花崗巖-花崗質片麻巖-片巖的過程中,至少有相當部分的熱量是由花崗巖巖漿提供的.在花崗巖巖體中心,一般都是似斑狀、塊狀構造,而在巖體邊緣或周圍,尤其是宜黃和黎川巖體邊部,韌性變形構造十分發(fā)育,巖石中普遍發(fā)育剪切面理(片麻理、片理)、拉伸線理以及非同軸不對稱礦物組構,其拉伸線理由強烈壓扁拉長、定向排列的長石與石英顆粒以及細長條狀的云母礦物排列而成.這種現(xiàn)象表明,這是一種同巖漿期的韌性變形.稀土元素與微量元素數(shù)據顯示,花崗巖屬于低Ba-Sr花崗巖類,輕稀土顯著富集,Eu負異常明顯.其他各類數(shù)據指標也都顯示,贛中南四個巖體的花崗巖漿源自地殼物質,是地殼巖石部分熔融的產物.研究區(qū)花崗巖的鋯石Hf同位素數(shù)據表明,εHf(t)值幾乎都是負值,二階段模式年齡較老,多為中元古代-古元古代,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