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形制及琵琶演奏法考述_第1頁
琵琶形制及琵琶演奏法考述_第2頁
琵琶形制及琵琶演奏法考述_第3頁
琵琶形制及琵琶演奏法考述_第4頁
琵琶形制及琵琶演奏法考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琵琶形制及琵琶演奏法考述

一、關(guān)于固定的私家車好有一幅令人難以置信的畫作來描繪琵琶的展示。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被譽為代表唐代傳統(tǒng),在正倉院琵琶捍撥(或稱撥面)上的那一幅了。(圖一、二)奇妙之處究竟在哪兒呢?那便是捍撥中描繪的、一般很不常見的異型琵琶。如果打比方的話,那似乎是一個對琵琶一竅不通的門外漢,隨便畫成的樣子。實際上,這些年來,這種琵琶的存在已經(jīng)被人們遺忘。這,真可以稱得上是夢幻中的琵琶了。而這種夢幻中的琵琶,有可能正是在唐代被稱為“秦漢”的琵琶變體。為什么會有這種可能呢?是因為對于唐代曾被演奏的種種琵琶,人們并沒有進行認真、徹底的研究。比如,目前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在唐代有下述三種琵琶1:阮咸(別名,秦漢子)、曲項琵琶、五弦琵琶。針對于此,近年來,中國發(fā)表了當時曾有以下四種琵琶的觀點。2秦漢子、曲項琵琶、五弦琵琶(別名秦漢)、阮咸(非秦漢子)以上的兩種分類,基本上都是依據(jù)唐代《通典》的內(nèi)容進行劃分,由于對文本的解釋不同而產(chǎn)生了不同見解??墒?如果硬要說哪種分類比較合適的話,只能說兩者都有其難點。筆者認為,不管如何解釋,《通典》中對以下五種琵琶都有所說明:秦漢子、曲項琵琶、秦漢(非五弦琵琶)、五弦琵琶、阮咸(非秦漢子)。而且,筆者在想,“秦漢”,會不會正是正倉院琵琶捍撥上描繪的那種琵琶?本文基于以上的思考,想以《通典》為主線,重新嘗試對有關(guān)各式琵琶的歷史文獻進行再度思考、審視,并做新的梳理。此外,希望大家不要有“不就是琵琶嗎”這種不以為然的觀點。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南北朝末期,中國音樂紛繁無序。隋朝開國,就怎樣才能回歸從周代開始的音樂傳統(tǒng),曾經(jīng)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最終被用來驗證純正音律的,就是琵琶。3因此,把當時的琵琶稱之為維系中國傳統(tǒng)音樂命脈的重器,一點也不為過。順便說一下,近年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當時使用的“龜茲琵琶”或“胡琵琶”就是“五弦”。4其實這種觀點可能并不正確。有關(guān)這一點,筆者也想在本文中一并探討研究。二、關(guān)于鋌物所產(chǎn)生的裝置的問題,可于平臺內(nèi)所作的《通典》是唐代杜佑于公元801年前后著成的一部有關(guān)古代至唐代諸制度變遷的文獻,它的成書年代與正倉院的琵琶年代相近。特別是《通典·樂典·卷一百四十四·樂四·八音·絲五》中記載的“琵琶”和“阮咸”兩項,是研究中國琵琶歷史,首先要參考的資料。它與《隋書·音樂志》中有關(guān)琵琶的文獻一起,被并稱為有關(guān)琵琶的最有代表性的、最古老詳細的記錄。在《通典》“琵琶”項中,有關(guān)琵琶之不甚明了的起源,有以下的記述。(以下是《通典》有關(guān)文字的通譯,筆者按自己的判斷劃分了段落。)晉·傅玄的《琵琶賦》云:“西漢的武帝決定將烏孫公主嫁給西域的昆彌,因考慮到公主在路途中可能會因思念而心生憂郁。因此命工匠對箏和筑之類進行改造,制成了可于馬上演奏的樂器。(這有可能就是琵琶的起源。)現(xiàn)在來看,這種樂器,外實中空象征著天地,圓型的琴槽(共鳴箱)和直項象征著陰陽,十二個品柱(截分琴弦以取不同音位的裝置)分為六律六呂,四弦根據(jù)四季的法則而定。因為當?shù)厝朔Q之為“琵琶”而得名,為方便其他國家的人了解,便采納了當?shù)厝巳〉拿??!睋?jù)東漢·應(yīng)劭《風俗通》記載:當?shù)厝朔Q用手來回彈奏的樂器為“琵琶”,故也將它稱之為“琵琶”了。據(jù)東漢劉煦的《釋名》記載:手向前推動稱之為“批”,手向后撤回稱之為“把”。可另一方面,三國時期魏國的杜摯卻說:秦時在長城服勞役的人們生活痛苦,因此人們擊打弦鼗,來排遣苦悶的心情。(這也有可能是琵琶的起源。)以上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就不得而知了。(筆者推斷以上為傅玄所言。)此種樂器未被用于朝會之時。(原文)琵琶傅玄《琵琶賦》曰: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筑為馬上之樂。今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斜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法四時也。以方俗語之曰琵琶,取其易傳于外國也。《風俗通》曰:以手琵琶,因以為名?!夺屆吩?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杜摯曰:秦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并為詳孰實。其器不列四廂。根據(jù)文本,首先正如我們所知,傅玄《琵琶賦》的那段話是這首賦的《序》,在《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三》中,也將這段文字作為傅玄《琵琶賦》之《序》加以引用。另外,根據(jù)《通典》中的文字,琵琶是起源于東漢武帝時,還是秦朝秦始皇時,并不十分清楚。而且,如若根據(jù)《太平御覽》中所引用的《琵琶賦序》來看,傅玄大概認為是起源于西漢時期?!短接[·卷五百八十三》:傅玄琵琶賦序曰:……以意斷之,烏孫近焉。但《通典》的作者杜佑似乎認為不能斷言琵琶就是起源于西漢時期。因此,在引用傅玄《琵琶賦序》時,將上引文字刪除了。而且,從下文中也能看出,杜佑之所以對其產(chǎn)生懷疑,是因為他覺得這種叫做“秦漢子”的琵琶,處處都有秦制的痕跡。三、關(guān)于“秦漢子”的性質(zhì)(秦琵琶,圓形直頸四弦十二品)在《通典》中,對“秦漢子”進行了下述說明。(以下是《通典》有關(guān)文字的通譯)現(xiàn)在(即唐朝)清樂中使用琵琶進行演奏。這種琵琶,俗稱為“秦漢子”,圓形共鳴箱,琴頸修長且體形較小,也許是弦鼗遺制。傅玄說:體圓頸直,而且有十二個品柱。其他琵琶的樣子,都是上邊豐滿,下邊尖銳(即梨形)。5(原文)今清樂奏琵琶,俗謂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小,疑是弦鼗之遺制。傅玄云體圓柄直柱有十二。其他皆充上銳下。從上文來看,關(guān)于琵琶的起源,以傅玄的《琵琶賦》中的《序》為參照,“秦漢子”是在中國起源的圓型直頸四弦十二品琵琶,最遲于晉代。此外,基于“留有秦時弦鼗遺制”這一點,有人認為弦鼗是三弦,所以“秦漢子”也應(yīng)是三弦。6可是正如前文所述,傅弦認為,“四弦根據(jù)四季法則而定(四弦法四時)”,因此,應(yīng)該確定為四弦。另外,從《賦》的標題來看,晉代所謂的琵琶,應(yīng)是指“秦漢子”。另外,梁朝沈約《宋書》中關(guān)于當時琵琶的記載也與《通典》相同,除了引用傅玄的《賦》之外,也只是多添了一句“此種樂器并不用于朝會(其器不列四廂)”。(“其器不列四廂”這句話,也有可能原本就是傅玄《賦》里的句子。)《宋書·卷十九·琵琶》:傅玄《琵琶賦》曰: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筑為馬上之樂。欲從方俗語,故名曰琵琶,取其易傳于外國也?!讹L俗通》曰:以手琵琶,因以為名?!夺屆吩?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杜摯曰,長城之役,弦鼗而鼓之。并為詳孰實。其器不列四廂。因此,在南朝宋,提起琵琶,大概指的也是“秦漢子”。雖然在此之后,唐朝的琵琶是指“曲項”,但在此之前,琵琶應(yīng)該指的就是“秦漢子”。另據(jù)《通典》記載,“秦漢子”曾被用于演奏“清樂”。在琵琶當中,曾被用于演奏“清樂”的只有“秦漢子”?!锻ǖ洹ぞ硪话偎氖?清樂,樂用鐘一架。……秦琵琶一。據(jù)此可知,“秦漢子”也曾被稱為“秦琵琶”。7且據(jù)《隋書》記載,清樂是漢之后的曲調(diào),隋滅陳后得之。《隋書·卷十五》: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diào)是也,并漢來舊曲。樂器形制,歌章古辭,與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屬晉朝遠播,夷羯竊據(jù),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張氏,始于涼州得之。宋武平關(guān)中,因而入南,不復(fù)存于內(nèi)地,及平陳后獲之。此后,據(jù)《通典》記載,清樂傳至唐朝,到則天武后長安年間(701~705)之后被廢止?!锻ǖ洹ぞ硪话偎氖で鍢贰?隋室以來日益淪缺,大唐武太后之時猶六十三曲?!蚤L安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轉(zhuǎn)缺。大概正是隨著清樂的衰敗,“秦漢子”也不太被人們常用。武后時代,當從墓中發(fā)現(xiàn)類似于“秦漢子”的“阮咸”時,竟無一人知道那是何物。從這個故事(詳后)當中,也可窺見一斑。四、關(guān)于“五弦”、“催化劑”之作源點《通典》接下來對一種名為“曲項”的琵琶進行了說明。(《通典》通譯)“曲項(琴柄彎曲的琵琶)”是一種結(jié)構(gòu)稍大的琵琶,起源于胡中(即西域),俗傳是漢制。(此處插入“秦漢”的說明。)據(jù)《梁史》記載,侯景害梁簡文帝之時,命太樂令彭雋持曲項琵琶,佐皇帝宴飲。(這是南朝時期有關(guān)曲項的最早記載。)故可推斷,在此之前南朝并無曲項。(原文)曲項: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傳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梁史稱:侯景之害簡文也,使太樂令彭雋赍曲項琵琶就帝飲。則南朝似無曲項者。從上文來看,曲項起源于西域,如上文所述為梨形。正如上文所指,也正如下文所見,唐代稱之為琵琶的也便是“曲項”8,是為梨形四弦四柱。自756年在《東大寺獻物帳》中有記載以來,被冠以琵琶之名傳入正倉院的,便是梨形四弦四柱的“曲項”。9(圖三)這也正是上述觀點的有力證明。此外,據(jù)考古學資料,也可證明當時在中國流行的正是同種琵琶。10在唐代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并不是“五弦”、“阮咸”。下述內(nèi)容可以為證:唐代段安節(jié)的《樂府雜錄》中,對“琵琶”、“五弦”、“阮咸”分別進行了描述;唐朝詩人白居易也就“琵琶”、“五弦”、“阮咸”分別做了詩。琵琶是起源于西域的“曲項”,而不是起源于中國的“秦漢子”。例如:白居易的《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一詩中有“胡啼番語兩玲瓏”的詩句;李嶠的《琵琶》一詩中也寫道“本是胡中樂”。從上述詩句看來,便不難知曉琵琶與西域的關(guān)聯(lián)。而且,當時的琵琶也不是“秦漢”,若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說,“秦漢”的流行,與其他種類的琵琶相比較,尚未得到考證,約是入宋以后的文獻《太平御覽》之《音律圖》一文中寫道:“秦漢,起源不詳。與琵琶相同,以不開目為異?!睆拇宋闹幸部捎X察一二。《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四·音律圖》:又曰秦漢,未詳所起,與琵琶同,以不開目為異。因此,在唐朝,被稱為琵琶的,并非是“五弦”、“阮咸”、“秦漢子”、“秦漢”之類的樂器,而是“曲項”。有關(guān)“曲項”的起源,除了上述《通典》中的內(nèi)容以外,在《隋書》中也明確記載著它源于西域?!端鍟ぞ硎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曲項”起源于波斯(伊朗)。11筆者認為此說屬實,因為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可以否定此定論的史料。另外,近年來,還出現(xiàn)了另外一種說法,稱“碎葉琵琶”才是“曲項”,12這也并非不可能。也正如此說法所言,在唐朝劉商的《胡笳十八拍》的第七拍中,找到了“碎葉琵琶夜深怨”的詩句。并且,據(jù)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記載:所謂琵琶,據(jù)《事始》記載,是碎葉國所獻之物。(原文)《事物紀原·卷二·琵琶》:《事始》云:或云碎葉國所獻。碎葉,據(jù)《新唐書》記載,是西域方國——康國的一個城市?!缎绿茣ぞ矶俣幌隆の饔蛳隆?康有碎葉者,出安西西北千里所??祰?據(jù)《隋書》記載,以琵琶、五弦而聞名?!端鍟ぞ戆耸た祰?有大小鼓、琵琶、五弦。唐朝有一位彈奏“曲項”的名手——康昆侖,從他的姓氏上就可看出他與康國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也可推斷出“曲項”與康國、碎葉之間的關(guān)系。順便提一句,據(jù)《新唐書》記載,康昆侖是因為在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初期用琵琶演奏由西涼所獻的《涼州曲》而出名的。《新唐書·卷二十二》:涼州曲,本西涼所獻也。其聲本宮調(diào),有大遍小遍。貞元初,樂工康昆侖寓其聲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號玉宸宮調(diào)。合諸樂,則用黃鍾宮。唐朝元稹的《琵琶歌》一詩中,就將康昆侖列為與賀懷智、段師齊名的名手?!杜酶琛贰谄S賀懷智,段師此藝還相匹。自后流傳指撥衰,昆侖善才徒而為?!驗樵∈前拙右椎暮糜?又作了很多類似的詩,可推斷《琵琶歌》里的琵琶指的是“曲項”,由此也可知,康昆侖他們彈奏的也是“曲項”。有關(guān)康昆侖的演奏,在《新唐書》里,李瑀作了這樣的評價:琵聲多,琶聲少,是未可彈五十四絲大弦?!缎绿茣ぞ戆耸弧?又聞康昆侖奏琵琶曰:琵聲多,琶聲少,是未可彈五十四絲大弦。此處的“五十四絲大弦”被認定為“阮咸”,認為康昆侖不會彈奏“阮咸”。13這里也有可能是對“曲項”的某一弦的描述,尚待以后考證。另外,在《樂府雜錄》中“琵琶”一項里,有鄭中承擅長胡琴的記載。《樂府雜錄·琵琶》:文宗朝有內(nèi)人鄭中丞,善胡琴。內(nèi)庫有二琵琶?!嬘诨ㄏ?酒酣,不覺朗彈數(shù)曲?!?此鄭中丞琵琶聲也。以上便是有關(guān)琵琶的記載,從文章前后關(guān)系來看,通常認為“胡琴”即“琵琶”。在日本,曾也把“曲項”稱為“胡琴”,這在《古事類苑·舞樂部·二十八·琵琶》中有詳細記載。此外,在南北朝末期至隋朝的記錄中,各處可見被稱為“龜茲琵琶”、“胡琵琶”的琵琶。近年來,又有人說這些琵琶其實是“五弦”。可筆者認為應(yīng)該是“曲項”(“五弦”見后文)。五、關(guān)于“秦漢”的性質(zhì)《通典》中,接下來對一種名為“秦漢”的琵琶進行了說明。本文想著重指明它是一種構(gòu)造獨特的琵琶。(《通典》通譯、琵琶續(xù))兼似兩制(秦制和漢制)的琵琶,被稱為“秦漢”。想必可以通用秦與漢的演奏法。(原文)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從上文來看,秦制,是像“秦漢子”那樣的圓型直項十二柱制;漢制,是像“曲項”那樣的梨形曲項四柱制。據(jù)《通典》記載,“秦漢子”之外的樂器(即“曲項”、“秦漢”和“五弦”)皆是充上銳下(即梨形),雖然對其柱制并不清楚,但大致可以想象“秦漢”應(yīng)為梨形直項。而且,通過下面的資料可知秦漢并非十二柱,而是四柱?!短接[·卷五百八十四·音律圖》:(通譯)“秦漢”,起源不詳。與“琵琶”(恐為“曲項”)相同,以不開目(“曲項”上如半月狀之物)為異。四弦四隔(且為四柱),合散聲(空弦之聲、圖四)四,隔聲(按柱間所發(fā)之聲)十六,共二十聲,隨曲調(diào)而變化。(原文)又曰:秦漢,未詳所起。與琵琶同,不開目為異。四弦四隔。合散聲四,隔聲十六,總二十聲。隨調(diào)應(yīng)律。以上皆是了解“秦漢”的重要資料。也就是說所謂“秦漢”,并不是當時被稱為琵琶的“曲項”,且其為四柱,也不同于十二柱的“秦漢子”與“阮咸”(詳述見后),又因其為四弦,故也不是“五弦”,這已是十分明了的。因此,近年來將《通典》中的“秦漢”解釋為“秦漢子”14、“五弦”15的說法是不恰當?shù)?。另?《音律圖》中認為“秦漢”不開目這一點與“曲項”不同,若“秦漢”如“曲項”一樣是梨形曲項四柱的話,就不可能兼為秦制的圓型直項十二柱。如此一來,《通典》中的說明便不成立。故依筆者想象,“秦漢”應(yīng)是一種兼有秦的直項和漢的梨形四柱的兩制之物。若進一步探尋四弦無目琵琶的話,那被正倉院琵琶捍撥所描繪的琵琶不正是如此嗎?正倉院琵琶捍撥所描繪的琵琶看似有目,可通過紅外線照片仔細辯認,似乎又無目。16(圖五)另外,雖不能確認是不是四柱,但若與“曲項”比較來看的話,很有可能是四柱。順便提一句,早在元朝,“秦漢”便已被廢止了,從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便不難看出,當時已與“秦漢子”相混淆。17《文獻通考·卷一百三十七·秦漢琵琶》:(原文)本出于胡人。弦鼗之制,圓體修頸如琵琶而小。柱十有二,惟不開目為異。蓋通用秦漢之法。四弦四隔。合散聲四,隔聲十二,總二十聲。六、關(guān)于“龜茲私家車”(梨形直項五弦四柱一孤柱或五柱)《通典》中,接下來對一種名為“五弦”的琵琶進行了說明。(《通典》通譯、琵琶續(xù))五弦琵琶形制稍小,大概起源于北國。(原文)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從上文來看,五弦琵琶是一種較小型的琵琶,這也可從考古學資料中得到證實。(圖六)另外,據(jù)已有的考古發(fā)現(xiàn),“五弦”極有可能起源于印度,18可唐朝的中國人似乎對此并不認同,他們認為應(yīng)起源于北國,此問題尚不明了。近年來又有一種說法認為“五弦”是作為西域音樂中心城市龜茲的代表樂器傳入中國的,而北國起源說可以說是否定龜茲樂器說的一大理由吧。就“五弦”的結(jié)構(gòu)而言,從上文《通典》及傳入正倉院的“五弦”(圖七)和下文所列的史料中不難看出,“五弦”是一種梨形直項五弦四柱一孤柱(或五柱)的樂器。例如,在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的“五弦”之《樂苑》篇中,便寫道:(原文)“五弦”,起源不詳。形如“琵琶”,五弦四隔(且為四柱)有一孤柱。散聲(空弦之聲)五,隔聲(按柱間所發(fā)之聲)二十,共二十六聲,隨曲調(diào)而變化。(原文)五絃未詳所起。形如琵琶,五絃四隔,孤柱一。合散聲五,隔聲二十,柱聲一,總二十六聲,隨調(diào)應(yīng)律。上述內(nèi)容是有關(guān)“五弦”構(gòu)造的最詳細的說明?!稑吩贰肥潜矩龝?《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六》曾經(jīng)提及此書:樂苑五卷。《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敘樂律聲器,凡二十篇。”此外,便只是在《太平御覽》引書目,《宋史·雜文志》等書目中略有記載。《樂苑》在《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沒有記錄。因此,《大漢和辭典》所記載的內(nèi)容是非常珍貴的。近年來又有研究指出,當年傳入正倉院的“五弦”實物雖是五柱,可本應(yīng)為四柱一孤柱,后人在修繕時將孤柱改為一柱,便成了五柱。19另外,也有資料表明五柱的“五弦”實際上是存在的。20從河南省安陽市隋張盛墓中發(fā)掘出土的伎樂俑就是其中一例(圖八)。近年來,又有說法稱,“龜茲琵琶”就是“五弦”,21并認為“龜茲琵琶”曾被稱為“胡琵琶”?!褒斊澟谩痹环Q為“胡琵琶”是確有其事。據(jù)《通典》記載:繼承了自祖父一代傳承下來的“龜茲琵琶”演奏法的曹妙達,被北齊文宣帝所重用?!锻ǖ洹ぞ硪话偎氖?龜茲樂者……后魏平中原,后獲之。有曹婆羅門,受龜茲琵琶于商人,代傳其業(yè)。至于孫妙達,尤為北齊文宣所重,常自擊胡鼓和之。據(jù)《北史》記載,此人擅長“胡琵琶”?!侗笔贰ぞ砭攀份d:其曹僧奴。僧奴子妙達,以能彈胡琵琶,甚被寵遇。俱開府封王。通過上文便可知兩者確為一物。22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龜茲琵琶”乃“五弦”,其實不然,也有可能是“曲項”。例如,據(jù)《通典》記載,北魏宣武帝之后,西域音樂開始流行,北魏末期遷都之時,用“屈茨琵琶五弦”等樂器演奏的音樂感動了無數(shù)人?!锻ǖ洹喴话偎氖?自宣武以后,始愛胡聲,洎于遷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胡鼓、銅鈸、打沙羅、胡舞,鏗鏘鏜鎝,洪心駭耳。上文中的“屈茨”,據(jù)《通典·卷一百九十一》記載,即是指“龜茲”。(原文)龜茲:一曰邱茲,又曰屈茨。因此可以推斷,所謂“屈茨琵琶五弦”便是“龜茲琵琶”和“五弦”。也就是說,可以認為“龜茲琵琶”與“五弦”是兩種不同的樂器。有人將“龜茲琵琶”視為“五弦”,是教科書上的表達引起的混亂。也有人把“屈茨琵琶五弦”理解為“龜茲琵琶即五弦”,23這種解釋也很牽強。在《淵鑒類函·卷一百八十九》中把“曲項、屈茨”視為一對樂器。據(jù)此記載,也存在著“屈茨琵琶五弦”實際上指的是“屈茨”、“琵琶”、“五弦”三種各不相同的樂器的可能,但“屈茨”這種樂器是否存在,現(xiàn)已無法考證。另,據(jù)《新唐書》記載,唐朝有一種叫做“獨弦匏琴”的南蠻樂器,也同“龜茲琵琶”一樣,是四柱?!缎绿茣ぞ矶俣は隆份d:(原文)有獨絃匏琴……有四柱如龜茲琵琶。正如上文所述,“五弦”是四柱一孤柱(或五柱),而“曲項”則是四柱。因此,與其無視“五弦”的一孤柱硬與之比較,還不如說龜茲琵琶是類似于“曲項”的四柱。龜茲這個地方,是西域音樂的中心城市。因此在《隋書·音樂志》有關(guān)西域音樂的記載中,數(shù)有關(guān)龜茲音樂的內(nèi)容最為詳細豐富。不單是“五弦”,“曲項”也是龜茲樂器的代表,這在《隋書》中有明確記載。(原文)龜茲者……其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絃。就考古學而言,近年來將“龜茲琵琶”認定為“五弦”的主要依據(jù),是當時在龜茲最流行的樂器便是“五弦”。但在當時,中國人對龜茲所持有的印象究竟是不是當時龜茲的實際情況,已經(jīng)無從知曉。正如上引《通典》的記載,當時的中國人非常清楚“曲項”起源于西域,而不清楚“五弦”的起源,才推測為北國。就此而言,比起“五弦”,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更有可能把龜茲這個西域名字冠給“曲項”。近年來,又有一說稱:從《通典》的記載來看,“曲項”在唐代有傳說是漢制,認定為是漢朝傳入中國的,24而到北魏之時,“五弦”便以“龜茲琵琶”這個名字傳入中國。這是近代的說法。25如上所述,若考慮到在晉朝和南朝宋時,被稱為琵琶的是“秦漢子”的話,那也不難想到“曲項”應(yīng)該是伴隨著西域音樂的流行,于南北朝特別是北魏宣武帝之后大量涌入中國的。亦可推測“五弦”也是同時期傳入中國的。26之所以未能如“曲項”般大規(guī)模流行,27恐怕是因為其起源不詳吧。在南北朝之前,一提到琵琶,便是專指“秦漢子”。當時又逢大量“曲項”從龜茲傳入中國,開始流行,為與“秦漢子”相區(qū)別起見,稱其為“龜茲琵琶”或“胡琵琶”,而后盛行。而且筆者推測,從琵琶的流行來看,唐朝廢止“秦漢子”,而后“曲項”便取而代之,被稱為琵琶。七、從“東南角”演奏法論證《通典》中,接下來對一種名為“搊琵琶”的琵琶演奏法進行了說明。(《通典》通譯、琵琶續(xù))此前彈奏琵琶的時候,都是用木撥來演奏的。到了唐朝貞觀年間(六二七-六四九),首次出現(xiàn)了用手演奏的方法。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搊琵琶”。然而,在后漢的《風俗通》中有記載道“用手演奏琵琶(以手琵琶之)”,這便是一種不用木撥的演奏法。因此可以推測,自古以來便有用手演奏的方法(注:手彈法在近代已被廢止,又由裴洛兒再度興起。)(原文)舊彈琵琶,皆用木撥彈之。大唐貞觀中,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風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撥之義,豈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彈法近代已廢,自裴洛兒始為之。)上述的“搊琵琶”演奏法,亦被記錄在《新唐書》“五弦”奏法之中?!缎绿茣ぞ矶弧?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后人習為搊琵琶?!锻ǖ洹分械膬?nèi)容,或許并不僅僅局限于對“五弦”的描述。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通典》中引《風俗通》的內(nèi)容,若以傅玄的《琵琶賦序》作為參考的話,那應(yīng)該相當于四弦琵琶。而且,《通典》中所提到的裴洛兒,大概就是《新唐書》中的裴神符。還有報告指出,正倉院的“五弦”上有撓痕。28八、有所區(qū)別的“越南咸”《通典》中,繼“琵琶”之后,又另立新項,對名為“阮咸”的琵琶進行了說明。(《通典》通譯)“阮咸”也是“秦琵琶”。而琴項比今制(當時的“秦琵琶”即“秦漢子”)長,其上列有十三柱。武太后(則天武后)時期,蜀人蒯朗得之于古墓中,因形似晉朝竹林七賢圖中阮咸所奏之物,故取名為“阮咸”。在晉朝,阮咸因擅彈琵琶、精通樂理而聞名。(注:蒯朗得到這銅制之物時,無一人知道它是何物。曾任太常少卿(司宗廟禮儀的官員)的元行沖說“此為阮咸所造之物?!蹦肆罟そ掣臑槟局?其聲十分清雅。)(原文)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咸所彈與此類同,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蒯朗初得銅者時,莫有識之。太常少卿元行沖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為之,聲甚清雅。)從上文來看,首先可知“阮咸”也被稱之為“秦琵琶”。又因文中提到“秦漢子”也被稱之為“秦琵琶”,因此近年來在日本又有“阮咸”與“秦漢子”是異名同器一說。29可筆者總認為有不妥之處。從《通典》記載來看,所謂“今制”,應(yīng)是指演奏清樂時用的“秦琵琶”,也就是“秦漢子”,而“阮咸”則是與之相比項長、十三柱的一種樂器。而“秦漢子”,如上文所述,是十二柱。故“阮咸”可能是一種與“秦漢子”相類似,但特征上有所區(qū)別的樂器。傳入正倉院的“阮咸”是十四柱的(圖9),這已被指明是經(jīng)過后世修復(fù)有所改變的。30此外,在近年來的各種說法中,還有一說稱“阮咸”是晉朝發(fā)明的。31其根據(jù)恐怕是《通典》中所說元行沖指出“阮咸”是晉朝阮咸所造這一節(jié)吧。此說也無從考證?!锻ǖ洹返淖髡叨庞铀坪跻矊υ袥_的說法有疑義,在《通典》正文中也只提及與阮咸制作的樂器相似,并未采納阮咸發(fā)明一說。而《事物紀原》中的記載,則推斷是咸豐肥發(fā)明的?!妒挛锛o原·卷二·阮》:或謂咸豐肥創(chuàng)此器。通過《晉書》可知,阮咸擅長演奏琵琶?!稌x書·卷四十九》:咸妙解音律。善彈琵琶。在元行沖之說以前,并未發(fā)現(xiàn)有阮咸發(fā)明琵琶的記載。因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