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與事物發(fā)展_第1頁
智慧與事物發(fā)展_第2頁
智慧與事物發(fā)展_第3頁
智慧與事物發(fā)展_第4頁
智慧與事物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智慧與事物發(fā)展

一、智慧的三大要義智慧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概念,但并不妨礙它作為一種時尚的語言。智慧可以深化于哲學,詩化于文學,雅化于藝術,還可以俗化于科學技術和民間生活。智慧既是西方人的價值追求,也是東方人的人生理想。比較起來,西方人更多地追求理性的、科學的智慧,東方人則更多地追求實踐的、生活的智慧??傊?智慧是人類的一種普適性很強的、比較高級形態(tài)的認識方式、實踐方式和生活方式。據(jù)《辭?!方忉?“智”的意思主要有:聰明;智慧,智謀;通“知”,即知道?!盎邸钡囊馑贾饕?智慧,聰明;狡黠?!爸腔邸敝饕侵溉藢κ挛锬苷J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猶言才智、智謀。在《新華詞典》中,智慧是指從實踐中得來的聰明才干,同智力。在梁實秋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中,智慧的含義包括:睿智;明智的行為,明智的言語;知識,學識?!缎掠h詞典》對智慧的解釋是:才智,明智;知識,學問,常識;(古人的)名言,教訓;賢人,哲士?!杜=蚋呒売h雙解詞典》對智慧的解釋是:(在做決定或判斷時表現(xiàn)出的)經(jīng)驗和知識;正確的判斷,明智,常識等。另據(jù)西方學者考察,“智慧”(索非亞)一詞出于伊雄語,它的意思主要有三條:一是指一般的聰明與謹慎;二是指敏于技藝;三是指學問和智慧。后來人們又把“小巧”和“大智”作了區(qū)分,智慧一詞也就專指第三條,即學問等大智了。中國古代史書《國語》中寫道“言智必得事”。三國(吳)韋昭注:“能處事物為智”?!澳芴幨挛铩本褪悄茉趯嵺`和實驗活動中認識事物的本質,順利地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在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于智慧的認識是豐富多彩的。例如,亞里士多德提出:“智慧由普遍認識產生,不從個別認識得來?!薄爸腔劬褪怯嘘P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甭蹇苏J為:“我對于智慧的解釋和一般流行的解釋是一樣的,它使得一個人能干并有遠見,能很好地處理他的事務,并對事務專心致志。”羅素指出:智慧主要是指人的求知好奇心和求知的能力。懷特海主張:“智慧是掌握知識的方式。它涉及知識的處理,確定有關問題時知識的選擇,以及運用知識使我們的直覺經(jīng)驗更有價值。這種對知識的掌握便是智慧,是可以獲得的最本質的自由。”在筆者看來,所謂“智慧”主要是指人們運用知識、經(jīng)驗、能力、技巧等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的本領,同時它更是人們對于歷史和現(xiàn)實中個人生存、發(fā)展狀態(tài)的積極審視、觀照和洞察,以及對于當下和未來存在著的、事物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性進行明智、果斷、勇敢地判斷與選擇的綜合素養(yǎng)和生存方式。智慧的要義有三:其一,智慧指向人的實踐能力或實際本領,智慧的對象是實際的問題與現(xiàn)實的困惑,智慧的方式是具有實踐性、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其二,智慧指向人的明智的、良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用哲學家杜威的話來說,“智慧與知識不同,智慧是應用已知的去明確地指導人生事物之能力”;其三,智慧指向人的主體性、價值性、自覺性、自由性等人的“類本質”特征,智慧的道路通往人的自由發(fā)展和人的解放。上述智慧的三點要義,實際上包含著三個不同的認識維度,即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的認識緯度。在心理學意義上,智慧是“Intelligence”,即指人的聰明才智,智力發(fā)達,思維有創(chuàng)造性,能夠解決認識上的問題等;在社會學意義上,智慧是“sensibleness”,即指人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是敏感的、明智的和明白事理的,其思想和行為等是切合實際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實用的;在哲學意義上,智慧是“Wisdom”,即指人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等方面所具有的智慧、才智、明智、知識、德性、學問、常識等,也指人的自由自覺的特性、人的類主體性獲得了比較充分的發(fā)展。心理學意義上的智慧、社會學意義上的智慧和哲學意義上的智慧,分別代表著智慧的三個基本層次。同時,三者之間又有著縱橫交錯的聯(lián)系。二、割的聯(lián)系中只有兩個條件和一個要求智慧同智力、能力、聰明、機智、明智等概念既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又有一些基本的區(qū)別。換言之,一個概念之所以能夠獨立存在,自有其獨特性和特定的涵義,或者是具有一種極大的包容性或兼容性,智慧這個概念更多地屬于后者。1.兩種能力的比較智力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它主要是指“學習、記憶、思維、認識客觀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維能力”。斯尼曼和羅斯曼于1987年對教育與心理學領域的專家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大多數(shù)都同意智力包括下列三種能力:其一,主要是處理抽象東西(觀念、符號、關系、概念、原理)的能力而不是處理具體事物的能力;其二,解決問題的能力——處理新穎情境的能力,而不是對熟悉的情境作單純熟練的反應的能力;其三,學習能力,尤其是學習和運用涉及其他符號的抽象觀念的能力。智慧雖然同智力密切關聯(lián),但二者不可等量齊觀。這主要是因為智力的內涵在如下方面比智慧顯得狹窄:其一,智力主要表現(xiàn)為人的心理性力量,而不表現(xiàn)為人的社會性力量,智力較少關涉人的社會性的發(fā)展。其二,智力主要表現(xiàn)為人的一般認知能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因而智力很少關涉實踐領域中的具體問題,或者說,智力并不具有生活實踐方面的傾向性。其三,一般而論,智力并無明顯的“是非”、“善惡”、“美丑”等方面的價值取向,因而它是價值中立或價值無涉的。其四,智力在功能上是工具性或技術性的,智力發(fā)達只是生活手段,并不必然作為生命發(fā)展的最高目的。也許,智力可以被理解為狹義的或工具性的智慧。2.能力與能力的關系一般說來,能力主要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指進行各種活動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后者指從事某些專業(yè)性活動所必需的能力”。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順利完成一定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在筆者看來,能力總是智慧的必然結果,沒有能力的顯示便沒有智慧的顯示,但二者不能相提并論。在總體上,“智慧”涵蓋著能力,“智慧”的內涵要深于能力,其外延又要寬于能力。也許,能力可以被理解為是智慧的基本外部特征,或者是人的智慧力量的外部表現(xiàn)形態(tài)。3.不很了解智慧的要義通常,人們最容易用聰明替換智慧,但畢竟還有“大智慧”與“小聰明”的區(qū)分。聰明可能是一種機智,但不一定是明智,更不會是睿智。因為聰明往往缺少善意和寬容,缺少價值關涉和精神關懷,而且聰明又很有可能變成狡猾甚至狡詐。陳桂生教授在分析洛克關于智慧的定義時,將智慧的要義歸納為兩點:一是在恰當?shù)靥幚硎挛镏酗@示出來的機智的選擇;二是在正當?shù)靥幚硎挛镏酗@示出來的善意。前者表示智慧與知識的區(qū)別,后者表示智慧與狡猾的界限。這二者又使智慧有別于聰明。因為聰明不一定訴諸理性,又不見得出于善意。4.智的品質和能力一般來說,機智包含著敏感性,一種全身心的、審美的感知能力?!俄f氏大學詞典》將機智(tact)定義為“一種對言行的敏銳感,以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或者避免觸犯別人”。馬克斯·范梅南認為,機智是瞬間知道該怎么做,一種與他人相處的臨場智慧和藝術。機智的行動是充滿智慧的、全身心投入的。它能幫助我們區(qū)別充滿智慧和富有機智的行動。沒有智慧就沒有機智,而沒有機智,智慧最多也只是一種內部的狀態(tài)而已。機智由一系列的品質和能力構成:其一,一個富有機智的人具有敏感的能力,他能讀懂他人的內心生活;其二,一個富有機智的人具有理解他人內心生活的心理和社會意義;其三,一個富有機智的人表現(xiàn)得具有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因而能夠本能地知道應該進入情景多深和在具體的情景中保持多大的距離;其四,一個富有機智的人具有道德直覺(moralintuitiveness)的特點,他似乎能夠感受到什么才是最恰當?shù)男袆?。顯然,機智與智慧比較接近,但對二者也不能等量齊觀。從總體上講,機智的面要窄一些,它主要涉及人的社會屬性及其生活,是那種在人與人打交道中體現(xiàn)出來的社會性智慧。5.主體的思維層次明智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智慧形態(tài),是那種理性的、卓越的、富有遠見的、周全的生活作風、習慣、方式和心態(tài)等。亞里士多德認為:“所謂明智,可見之于明智之人。它就是善于考慮對全部生活的有益之事。一個明智的人就是善于考慮的人。考慮可以變事物為對象。所以明智不是科學,明智也不是技術,因為兩者種類不同,良好的實踐本身就是目的。在技術中有意的錯誤,反而顯示技術的高超,在明智中這只能表明德性的低劣。由此我們把節(jié)制也稱之為明智,因為它保持了明智。它不是一切形式的論斷,只是關于行為的論斷。它不僅僅是一種理性的品質,因為理性品質是可被遺忘的,明智則永遠忘不了?!狈▏宋闹髁x者蒙田說過:真正智慧的最顯著的表征和標志,是恒久的和無拘無束的歡樂,它的狀況好像月亮以外的一切事物,永遠清澈、永遠光明。在中文里,明智這一概念指的是懂事理,有遠見,考慮周全。所以孔子曰:“知事為明智?!敝袊芯淞鱾魃顝V的格言比較好地解釋了“明智”,即“時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三、智慧的基本特征與把握智慧的含義一樣,要系統(tǒng)地歸納出智慧的基本特征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工作。結合有關資料和筆者的理解,智慧具有如下方面的基本特征。1.“智”為基礎、以知識為前提知識是智慧的基礎,智慧是知識的升華。沒有知識的積累,便沒有智慧的創(chuàng)生。英國著名哲學家波普爾曾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假如物質形態(tài)的技術系統(tǒng)毀滅了,而精神形態(tài)的知識系統(tǒng)(如圖書館)和人的學習能力還保留著,經(jīng)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艱苦歷程,就仍然可以重建人類文明,繼續(xù)在較高的水平上前進。波普爾的這個觀點,表明了人類文明是建立在精神形態(tài)的知識系統(tǒng)之上的。從字義學上看,“智”以“知”為基礎?!爸恰弊值纳习氩繛椤爸?下半部為“日”,故我國古有“日知(日日知)即為智”的說法。同它對比的是“識”,即“從另一件事物而認識一件事物,即實際的知識”?!爸恰钡谋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它的對象的本質?!盁o智”從字面上講雖是“無知”的意思,但更確切地說,卻是“錯誤的知識”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智”與“知”也是相通的。人類的認識以獲得智慧即獲得人生的自由創(chuàng)造為目的,但智慧不是天賜神授的,它以知識(科學文化)為必要的基礎。柏拉圖如是說:“我說過知識是靈魂的糧食,我的朋友!”知識就像是土壤,智慧在上面生長。一個無知者不可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智慧只青睞熱愛知識和追求知識的人們。智慧來源于知識,但并不來源于簡單的、機械的、教條的知識,它主要來源于多樣性、系統(tǒng)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知識。智慧來源于知識,也并不意味著一個人擁有了許多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地達成智慧,知識只是智慧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先決條件或基本條件,而不是全部的或惟一的條件,由知識到達智慧需要許許多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和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最為主要的是人的實踐經(jīng)驗。人正是通過實踐活動將各種知識進行“類化”、“內化”、“活化”和“現(xiàn)實化”的,而智慧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化知識為生活能力、為人生價值、為實踐本領的基本素質。2.智慧作為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工具智慧具有超越性的品質,智慧的本質是自由的。智慧的對象主要是人的世界,是人生世界,是人的理性世界、價值世界和實踐世界的統(tǒng)一體。智慧同人生的成長和成熟,同人的命運、發(fā)展、解放等是密切關聯(lián)的。智慧的命運也就是人生的命運,智慧的發(fā)展也就是人的發(fā)展,智慧的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人的世界是一個不斷地由自發(fā)的主體走向自覺的主體,由群性主體走向個性主體,由個體主體走向人類主體的世界。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本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生活本身僅僅表現(xiàn)為生活的手段。”由于智慧是關于人生的真理性、價值性的認識和實踐,因此,它總是與人的自由發(fā)展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智慧的自由自覺也就是人的自由自覺,也就是人的發(fā)展與解放。智慧是人的獨立個性、主體經(jīng)驗、思維力、判斷力、批判力、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在實踐中的集中反映。由此,智慧在本質上體現(xiàn)了人的自由自覺的特性,體現(xiàn)了人的主體性。“智慧是對宇宙人生的某種洞見,它和人性自由發(fā)展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睆母旧现v,智慧的主體性表現(xiàn)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大智慧的人通常都具有獨立的個性和自主的人格。智慧的主觀能動性既是智慧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智慧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智慧的主觀能動性隱含著智慧的個體性、價值性、非標準性、非強制性、非限定性、非確定性等一系列在現(xiàn)代知識概念中少有的屬性。高清海教授認為:“人的雙重生命(指種生命和類生命)使人具有自我主宰、自我選擇、自我調整、自我校正自己行為的能力,這也是智慧的特征,我們應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我生命的這一能力?!闭軐W家馮契曾將金岳霖先生的“以經(jīng)驗之所得還治經(jīng)驗”擴充為“得以現(xiàn)實之道還治現(xiàn)實”,而這個“得以現(xiàn)實之道還治現(xiàn)實”必須有一個主體,這個“主體”就是“我”。馮契主張:“人不能在自然面前處于奴隸的地位,而應該通過斗爭認識自然以求支配自然;人也不能與自然為敵,不能摧殘自己的內在自然(人性),也不能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正確的結論應該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通過人性和天道的交互作用,達到天和人之間動態(tài)的統(tǒng)一?!?.從智慧到德性智慧是工具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在馮契看來,智慧在認識論上總是離不開“整個的人”,人的認識雖然是以求真為目的,但卻離不開善和美。理性雖是人的本質力量,但“理性不是干燥的光”,理性從來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它必須不斷地保持與感性世界的聯(lián)系。更何況,感情、意志、想象甚至欲望和本能,也都是人的本質力量。人類達到自由的努力,就是以自身為目的,做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使人性得到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智慧的最高使命是對幸福人生的不懈探求,發(fā)現(xiàn)幸福并追求幸福應該是智慧的命運。智慧不僅關涉人的理性發(fā)展,而且關涉人的情感、態(tài)度、意志、信仰的成長。智慧決不排斥人的情感、態(tài)度、意志和信仰,因為智慧本身就是人的情感、態(tài)度、意志和信仰的合理表達??茖W往往只關注理性世界,而智慧則還需關懷意義世界。理性世界對人生的理解和解釋總是很有限的,只有將理性世界與意義世界統(tǒng)一起來,才能完整地理解宇宙和人生。事實上,智慧總是與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相比之下,聰明往往并不呈現(xiàn)出特定的價值取向,它是中性的。它既可能是善良的聰明,也可能是邪惡的聰明,或是兼而有之。智慧則不同,當我們愛智慧的時候,我們是在愛真理、愛美善,而正是這種“愛”表達了人性之中那種進取的、健康的、美好的價值態(tài)度和情感意蘊;智慧的終極價值表現(xiàn)為真的價值、善的價值和美的價值的和諧統(tǒng)一。通常,我們只是在“真”的意義上認識智慧,而很少在“善”和“美”的意義上理解智慧。其實智慧本身就是一種善,更是一種美。莫里斯·梅特林克指出:“只有當知識轉化成美德和善行時才是真正的智慧?!崩硇缘拇箝T向智慧轟然開啟了,然而最高的智慧并不是存在于理性之中的。理性所誕生的是正義,智慧卻來自美德;而美德本身,正如普盧塔克所說的那樣,會延伸到正義永遠都無法達到的地方。對此,于樹貴先生提出了“倫理是一種智慧”的觀點。他說:“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那么我們不妨說,倫理學是使人明智的學問。應用倫理學是一種使倫理智慧通過社會整體的行為規(guī)則與行為程序得以實現(xiàn)的智慧。”那么,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智慧是一種德性和德行”。或許,智慧價值的最高形態(tài)就是一種“愛”,即對真理的熱愛,對善良的熱愛,對美好的熱愛。4.實踐智慧哲學人生的智慧總是直面現(xiàn)實的。智慧所面對的往往是問題、疑惑、矛盾、沖突、困難等現(xiàn)實的存在狀況。智慧的成長是在這樣的狀況或環(huán)境中獲得的。因而智慧的對象是現(xiàn)實性的,智慧成長的方式具有實踐性和行動性。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智慧。智慧的哲學是一種行動的、實踐的哲學,智慧的視野總是現(xiàn)實的、生活的。事實上,人的智慧的顯現(xiàn)更多地表現(xiàn)在社會實踐和現(xiàn)實生活領域,而不是表現(xiàn)在抽象的思維和理性之中。而且,任何理性的智慧、價值的智慧都需要同現(xiàn)實的智慧發(fā)生有機的關聯(lián),惟此,它們才能夠成為真實的、有效果的、有意義的智慧。在我國哲學界,馮契提出的“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的思想,充分地表達了一種實踐智慧哲學觀。成中英在分析馮契哲學時談到:“依我的解釋,馮先生是把知識看成純理論性的,而把智慧看成實用方法性的和實踐規(guī)范性的,具有強烈的指導與實踐意涵。”智慧的實踐性涉及到這樣一些相關的概念,如現(xiàn)場性、情景性、現(xiàn)實性、具體性、行動性等。比較東西方的哲學傳統(tǒng),西方的哲學傳統(tǒng)更加重視理性和理論的智慧,而中國的哲學傳統(tǒng)則更加重視人生和實踐的智慧。趙汀陽認為:“中國哲學的思維定位不是‘知道’而是‘聞道/得道’。西方式哲學的‘知道’是要看事物本身,而中國要‘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