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汽車人機工程設計目錄5.1汽車人機工程設計5.2汽車座椅設計例如1-總布置草圖
預備知識:
硬點和硬點尺寸1.布置硬點硬點是對于整車性能、造型和車內布置具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基準;這些基準在總布置方案確定之后就固定下來,不能夠隨便改動經過整車、底盤和人機工程學布置之后,就得到了一些作為造型設計輸入的硬點,造型設計中必須嚴格遵守硬點所限定的尺寸和形狀4預備知識:
硬點和硬點尺寸1.布置硬點常用的硬點5硬點名稱含義C/LO(CenterlineofOccupant)乘員在指定乘坐位置的y向中心線CowlPoint即發(fā)動機罩C點,是汽車中心線處,發(fā)動機罩的最高點DLO(DaylightOpening)在布置圖上,用于定義風窗透光區(qū)域邊界的線DeckPoint即后備箱D點,是汽車中心線處,后備箱的最高點DepressedFloorCovering地板覆蓋物(如地毯)上,受到載荷之后的表面位置UndepressedFloorCovering地板覆蓋物上表面沒有任何載荷作用時的位置DesignatedSeatingPosition汽車制造商指定的乘員乘坐位置FrontofDash駕駛員中心線處,前圍板最前端的垂直切線位置NormalTopofFrame-Truck貨車車架上平面位置CargoFloor承載貨物的表面位置SgRP乘員乘坐基準點5.2.3硬點和硬點尺寸2.硬點尺寸硬點尺寸:指連接硬點之間、控制車身外部輪廓和內部空間,以滿足使用要求的空間尺寸6預備知識:
硬點和硬點尺寸3.SAEJ1100硬點尺寸硬點尺寸代號采用前綴+數(shù)字+后綴的形式表示后綴用“-1〞、“-2〞形式表示該尺寸為第一排、第二排,等等,依此類推7前綴LWHATL、THPL、PW、PHS、V含義長度尺寸寬度尺寸高度尺寸角度尺寸H點位置和行程的長度、高度尺寸踏板布置尺寸面積和容積尺寸編號1~99100~199200~299400~599含義內部尺寸外部尺寸行李箱尺寸貨車、廂式貨車和運動車尺寸預備知識:
硬點和硬點尺寸3.SAEJ1100硬點尺寸室內尺寸18代號含義代號含義L31SgRP點x坐標H14眼橢圓上緣到內后視鏡下緣垂直距離W20SgRP點y坐標H17轉向盤中心到AHP的垂直距離H70SgRP點z坐標H30SgRP到AHP或FRP的垂直距離L8AHP點x坐標H35后視圖上,頭廓包絡線垂直移動到與頂蓋零件接觸時,頭廓包絡線中心移動的距離W8AHP點y坐標H41頭廓包絡線到頂蓋的最小距離H8AHP點z坐標H56乘員中心面內,D點到地板的距離L1PRP點x坐標H61SgRP沿后8°線到頭頂線的距離加上102mmW1PRP點y坐標H74轉向盤中心y平面內,轉向盤到未受壓座墊距離H1PRP點z坐標A18轉向盤傾角5.2.3硬點和硬點尺寸3.SAEJ1100硬點尺寸室內尺寸29代號含義代號含義L98FRP點x坐標A19H點調節(jié)軌跡傾角H98FRP點z坐標A27座墊傾角W7轉向盤中心y坐標A40H點裝置軀干角,用以表示座椅靠背角L3乘員最小乘坐空間。與座墊相切的水平面內,前后排靠背的水平最小距離A42H點裝置軀干線與大腿線的夾角L6PRP到轉向盤中心距離A44H點裝置大腿線與小腿線的夾角L7轉向盤后邊緣到軀干線的最小距離A46H點裝置小腿線與裸足底線的夾角L11轉向盤中心到AHP的水平距離A47踏板平面傾角L18前排入口足部間隙A48地板平面與水平面夾角L22轉向盤中心y平面內轉向盤下緣到靠背最小距離A57H點裝置大腿線與水平面夾角預備知識:
硬點和硬點尺寸3.SAEJ1100硬點尺寸室內尺寸310代號含義代號含義L34加速踏板自由狀態(tài)時,踝關節(jié)點到SgRP的距離加上254mmA60乘員中心面內,95th百分位眼橢圓最高點到風窗開口最高點連線與水平面夾角L38駕駛員頭部(頭廓包絡線)到前風窗及其附件的最小距離A61乘員中心面內,95th百分位眼橢圓最低點到風窗開口最低點連線與水平面夾角L39最后排乘客頭部(頭廓包絡線)到后窗內飾的最小距離PW7PRP到駕駛員中心面y方向距離L48后排膝關節(jié)K點到前座椅靠背最小距離PW8PRP到制動踏板中心面y方向距離L50相鄰前后SgRP間水平距離PW9PRP到離合器踏板中心面y方向距離L51乘客踵點位于FRP時,其踝關節(jié)到SgRP距離加上254mmPH30PRP到AHP垂直距離L53SgRP到AHP水平距離TL23正常駕駛時H點水平調節(jié)行程預備知識:
硬點和硬點尺寸3.SAEJ1100硬點尺寸室內尺寸411代號含義代號含義L81腰部支撐量TH17H點垂直調節(jié)行程W3過SgRP的x平面上,
SgRP上方254mm到腰線高度范圍內左右車門間最小距離H11車門入口高度W5SgRP下方25mm到上方76mm高度范圍內,SgRP前后各76mm范圍內,左右車門內表面最小距離H13轉向盤下邊緣到大腿線最小距離W9后視圖上轉向盤最大直徑W31過SgRP的x平面上,肘靠上方30mm處左右車門間最小距離W27過側視頭廓包絡線最高點x平面內,頭廓包絡線自其對稱線和y-y定位線交點斜向上30°方向移動到遇到障礙物時的距離W35過側視頭廓包絡線最高點的x平面內,頭廓包絡線后視圖的最小水平向外方向移動量預備知識:
硬點和硬點尺寸3.SAEJ1100硬點尺寸外部尺寸12代號含義代號含義L101軸距L128前輪心x坐標L103車長H114罩點z坐標L104前懸H138后備箱D點z坐標L105后懸H101車高L114前輪中心線到SgRP的水平距離H156最小離地間隙W101輪距A106接近角(A106-1)或離去角(A106-2)W103車寬A121前、后風窗傾角L125發(fā)動機罩C點x坐標A122側窗傾角L127后輪心x坐標A147縱向通過角預備知識:
硬點和硬點尺寸汽車公司設計的車型要用一系列硬點尺寸來表達13TL23TH17L50L53H30W3-1W3-2A18奧迪A6193369408332671427141522奧迪100216368388372891442140621.4捷達223497358332281365134227.5H61-1/mmH61-2/mmL101/mmL103/mmW101-1/mmW101-2/mmW103/mmH101/mm奧迪A6999960285048861540156918101451奧迪100962954268747921476148318141421捷達9679462471438514641446169514245.1汽車人機工程設計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汽車人機工程學性能的主觀評價14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乘員空間布置最主要的依據(jù)是人體尺寸對于駕駛空間,由于目標駕駛員群體中個體尺寸的差異,要求乘坐和操縱件必須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范圍,才能適應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駕駛員駕駛和乘坐要求15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常見有四種調節(jié)方式16固定點座椅調節(jié)轉向盤調節(jié)踏板調節(jié)H點水平——70190垂直——80——轉向盤水平70——120垂直80——95眼點水平2080210垂直12030130踏板/轉向盤水平190————垂直10————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踏板布置1〕加速踏板與人體操縱姿勢加速踏板布置必須考慮長時間操作的舒適性加速踏板未踩下時,踝關節(jié)角度A46不小于87°,踩到底后A46不大于105°17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踏板布置1〕加速踏板與人體操縱姿勢應該使駕駛員的拇趾點〔BOF〕踩在踏板中心位置;為此,需要計算踏平面角度和踏板中心高度18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踏板布置1〕加速踏板與人體操縱姿勢踏板外表的傾斜角度參照踏平面角來確定,使駕駛員鞋底腳掌處很好地與踏板外表貼合必須分析不同百分位駕駛員下肢的舒適性,尤其要考慮女性駕駛員穿高跟鞋駕駛的情況19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踏板布置2〕制動和離合踏板布置制動和離合踏板的位置可參照加速踏板位置進行布置通常制動踏板和加速踏板外表錯開一定距離20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踏板布置2〕制動和離合踏板布置確定所有,包括離合踏板與駕駛員中心線的距離、制動踏板與駕駛員中心線的距離、以及制動踏板與加速踏板之間間距21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踏板布置2〕制動和離合踏板布置踏板側向的位置轎車:應保證踏板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在100~150mm之間商用車:還應使制動和離合踏板到轉向柱外殼之間有足夠的間隙,以保證駕駛員的鞋距離轉向柱外殼仍有少許空間22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踏板布置3〕踏板行程和踏板力踏板行程確實定應該保證在踏板踩下后,踝關節(jié)角始終處于78°~105°的舒適范圍內行車過程中由于頻繁踩踏,加速踏板要求操縱輕便在保證操縱輕便的同時,也要保持一定的力反響,即:保持適宜的操縱力梯度23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乘員座椅布置通過確定不同百分位乘員設計H點位置來實現(xiàn)駕駛員座椅:確定設計H點的位置和行程確定合理的設計H點調節(jié)方式和調節(jié)軌跡24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1〕適宜乘坐姿勢人體乘坐的舒適程度與坐姿關節(jié)角度有關。舒適關節(jié)角度通常因車型而異25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1〕適宜乘坐姿勢不同類型汽車,駕駛室地板高度和駕駛室高度不同,駕駛員乘坐姿態(tài)也要與之相適應26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2〕駕駛員設計H點布置駕駛員乘坐位置設計的原理是保證前方視野的條件下,確定具有極限人體尺寸駕駛員的乘坐極限位置,據(jù)此來確定駕駛員群體的乘坐位置分布范圍駕駛員乘坐位置設計不能脫離整車的外形、尺寸約束和性能要求駕駛員H點布置方案應該包絡駕駛員群體的乘坐位置分布范圍27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2〕駕駛員設計H點布置座椅調節(jié)行程主要包括三種:兩向調節(jié)行程、四向調節(jié)行程和六向調節(jié)行程28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2〕駕駛員設計H點布置對于具有兩向H點調節(jié)行程的座椅,正常駕駛時有兩個重要的設計H點位置:最前位置和最后位置29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2〕駕駛員設計H點布置轎車:為保證駕駛員乘坐區(qū)域能容納95%駕駛員乘坐,應以95th百分位男子設計H點作為正常駕駛時最后H點,以5th百分位女子設計H點作為正常駕駛時最前H點30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2〕駕駛員設計H點布置設計H點調節(jié)范圍〔包括水平調節(jié)量TL23和垂直調節(jié)量TH17〕根據(jù)5th百分位女子和95th百分位男子設計H點位置確定座椅調節(jié)機構設計需參照設計H點調節(jié)軌跡,其調節(jié)范圍應大于正常駕駛時設計H點調節(jié)范圍31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2.駕駛員H點布置2〕駕駛員設計H點布置對于具有四向H點調節(jié)行程的座椅,正常駕駛的設計H點調節(jié)行程需要根據(jù)四個設計H點位置確定:最前最高位置最前最低位置最后最高位置最后最低位置六向調節(jié)行程座椅主要用于一些高級轎車上,其調節(jié)行程需要根據(jù)六個設計H點位置確定32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3.轉向盤布置轉向盤布置包括確定中心位置及調節(jié)范圍確定傾角確定輪緣直徑合理地布置轉向盤對于改善駕駛員操縱姿勢、減小操舵力,從而降低疲勞程度具有重要意義33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3.轉向盤布置1〕轉向盤位置要保證轉向盤與儀表板和駕駛員之間的距離適宜轉向盤輪緣到駕駛員軀干的最小距離不宜小于250mm;足夠的轉向盤與軀干間隙是平安的重要保證轉向盤前后位置在保證與駕駛員之間平安距離的情況下,還要保證駕駛員打轉向時的伸及性轉向盤高度確實定要考慮駕駛員上肢的舒適性太高會造成“端胳膊〞的感覺,容易加快疲勞太低那么容易與腿干預〔尤其是操作制動或離合踏板時〕34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3.轉向盤布置1〕轉向盤位置由于不同身材駕駛員乘坐位置和肢體尺寸的離散性,上述要求不容易對于大多數(shù)人都滿足,因此,轉向盤位置一般設計成可調節(jié)的,使得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通過調節(jié)獲得舒適的轉向盤操作位置35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3.轉向盤布置2〕轉向盤傾角轉向盤傾角〔A18〕的選定應該使轉向盤輪緣所在平面盡量與駕駛員觀察儀表時的接近視線垂直,以獲得最正確的儀表視野;還要與手部抓握軸線的方向相適應36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3.轉向盤布置2〕轉向盤傾角為獲得較大的操作力,轉向盤傾角A18取較大的值,但最大轉速減小了。應該根據(jù)汽車的使用情況合理選擇轉向盤傾角37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3.轉向盤布置3〕轉向盤尺寸轎車轉向盤直徑通常小于450mm。太小那么操縱不穩(wěn)定,且影響儀表視野;太大那么會浪費布置空間現(xiàn)代轎車和很多商用車都裝有轉向助力裝置,不必采用加大直徑的方法來減小操舵力。轉向盤輪緣截面應盡量采用圓形,直徑取19~28mm為宜38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3.轉向盤布置最終所確定的轉向盤中心位置、傾角和轉向盤直徑,是通過反復進行駕駛員人體、座椅、轉向盤布置和位置校核后得到的39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儀表板是汽車操縱控制與顯示的集中部位,是汽車的操縱中心和信息傳遞中心,隨時反映汽車的運行狀態(tài)和接受駕駛員操控;它還是車室內部最引人注目的裝飾部件儀表板布置必須以駕駛員為中心,滿足駕駛員對視野、操縱和空間的要求40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1〕儀表板主斷面設計儀表板高度制約因素高個駕駛員腿部空間矮小駕駛員前方下視野作前方下視野控制線Ld,使儀表板上方最高點和轉向盤輪緣都低于下視野線Ld41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1〕儀表板主斷面設計儀表視野作輔助線L1、L2、L3儀表盤應布置在L1和L2之間,L3應平分L1、L2之間的空間42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1〕儀表板主斷面設計儀表觀察距離L3與水平面的夾角應該在30°范圍內儀表盤平面到眼橢圓中心的距離應該在650~760mm之間選取,對于普通家庭轎車,建議取為710mm左右43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1〕儀表板主斷面設計儀表平面角度儀表盤平面要有恰當?shù)膬A角儀表盤平面與直線L3的夾角一般控制在90°±10°范圍內44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2〕顯示裝置布置作出不受方向盤阻擋的可視區(qū)域在可視區(qū)中心附近應該布置最常用、最主要的儀表在最重要的儀表周圍布置一般性儀表45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2〕顯示裝置布置車速表、里程表、燃油表、機油壓力表、冷卻水溫度表、蓄電池充電狀況顯示表、安裝在儀表板上或轉向柱上的自動變速檔位顯示、制動顯示信號、前照燈遠光信號、轉向指示器、駐車制動顯示器、平安氣囊故障報警器和緊急報警器等顯示裝置,要求駕駛員不轉動頭部就能直接看到46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2〕顯示裝置布置儀表排列順序應與其認讀順序相一致,同時考慮它們彼此之間邏輯上的聯(lián)系。相互聯(lián)系越多的儀表應布置得越靠近當儀表很多時,應按照它們的功能區(qū)分排列,區(qū)與區(qū)之間顏色搭配應有明顯的區(qū)別。性質重要的儀表區(qū),在儀表板上要有引人注目的背景47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2〕顯示裝置布置儀表板上的顯示信號燈48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3〕儀表罩布置儀表罩要有足夠的深度,以遮住射向儀表玻璃的光線。設計時應進行眩目檢查49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3〕儀表罩布置儀表罩斷面應該布置在前方下視野線Ld以下、公切線L1的上方儀表罩最前端與轉向盤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通常大于80mm,以免發(fā)生干預50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4〕儀表板的空間布置儀表板操作界面應該環(huán)繞駕駛員布置,尤其是商用車儀表板現(xiàn)代汽車在使用中,常在儀表板上面額外裝備一些電子裝置,但要注意不能對駕駛員前方視野造成太大影響51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5〕操縱件布置操縱件布置的分區(qū)A區(qū):駕駛員與副駕駛共用區(qū)域,主要布置收音機、暖風機等與附件相關的操縱件,不宜布置與駕駛直接相關的操縱件B和C區(qū):操縱件主要是由駕駛員操作,宜布置與駕駛和汽車狀態(tài)相關的操縱件;其中,行車過程中操作頻繁的操縱件應布置在B區(qū)D區(qū):一般布置玻璃升降器開關52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5〕操縱件布置操縱件布置的分區(qū)53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5〕操縱件布置常見操縱件、操縱形式和布置區(qū)域54功能操縱件布置區(qū)域操縱形式功能操縱件布置區(qū)域操縱形式警報轉向信號C扳視野照明照明C旋轉喇叭C/B按調光C扳超車C扳霧燈C按、扳危險警報B/A扳、按照度控制C旋轉附件暖風開關A旋轉、扳刮水除霜除霧雨刮器B旋轉、扳空調開關A按除霧B扳送風模式轉換A按、旋轉后部雨刮器B旋轉、扳電動天線A/B扳、按洗滌器B扳電動門鎖D扳、按后風窗除霜B/C扳、按電動舉窗D扳后視鏡控制C按燃料箱加油蓋A/D扳、按駕駛點火B(yǎng)旋轉電動天窗C/D扳、按巡航C按、扳點煙器A按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5〕操縱件布置操縱件布置的分區(qū)乘用車顯示和操縱件布置前照燈開關、前照燈警告開關和轉向燈開關布置在Ⅰ區(qū)喇叭開關應布置在Ⅱ區(qū)電源總開關、起動開關、風窗玻璃刮水器開關和洗滌器開關布置在Ⅲ區(qū)55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5〕操縱件布置操縱件的分布和布置操縱件應根據(jù)具體情況,或者布置在儀表板上,或者布置在轉向盤上56轉向盤上的操縱件儀表板上的操縱件雨刮器開關,風窗玻璃洗滌器開關,大燈、轉向燈、小燈開關,喇叭按鈕,換檔手柄電源總開關、燈光總開關、緊急燈開關、霧燈開關、音響控制按鈕、巡航控制開關、危急報警開關、喇叭轉換開關、軸間差速鎖開關、輪間差速鎖開關、取力器開關、發(fā)動機診斷開關、怠速控制開關、ASR開關、ABS診斷開關、ESP開關、輔助遠光開關、ECU診斷開關、泊車系統(tǒng)、照明燈開關、除霜開關、空調系統(tǒng)開關及其調節(jié)裝置、前大燈清洗開關、油箱開啟開關、倒車雷達開關、中控鎖開關、散熱器百葉窗操縱柄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4.儀表板布置5〕操縱件布置操縱件的操縱力儀表板上和轉向盤附近的操縱件大致可以分為啟動鑰匙、旋鈕、按鈕、推桿等類別啟動鑰匙的操縱力通常為0.25~0.8Nm旋鈕的操縱力為0.1~0.5Nm按鈕的操縱力為15~41.5N對于推桿,當用手指操縱時,操縱力為18~55N;當用手掌操縱時,操縱力為20~67.5N57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5.手操縱桿布置變速桿和手制動桿的操縱手柄布置合理與否對于操縱方便性和舒適性有很大影響操縱過程通常是肩部不動、而通過手臂的運動來實現(xiàn)58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5.手操縱桿布置上臂角在130°~170°范圍內有較大的操縱力,是舒適的手操縱施力姿勢;上臂角在150°時,操縱手柄最正確位置在距座椅靠反面490~660mm范圍,據(jù)此定合理的變速桿或手制動桿手柄位置和行程59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5.手操縱桿布置手柄行程不宜小于50mm,否那么手感不明顯,且不易識別所在檔位對于裝在地板上的操縱桿,其手柄向后移動時駕駛員右臂肘部不宜超出通過駕駛員左右肩部的鉛垂平面60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6.駕駛員視野設計駕駛員視野是指駕駛員處于正常駕駛位置,并且當其眼睛和頭部在正常活動范圍內時,能直接或借助于輔助設備看到的范圍駕駛員視野可分為直接視野和間接視野駕駛員直接視野是指駕駛員直接看到的范圍駕駛員間接視野是指駕駛員借助后視鏡等輔助設備看到的范圍61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6.駕駛員視野設計阻礙駕駛員視線的物體稱為視野障礙被視野障礙擋住而駕駛員看不見的區(qū)域稱為盲區(qū)按照眼的使用情況,盲區(qū)分為單眼盲區(qū)和雙眼盲區(qū)單眼盲區(qū):指左眼或右眼單獨觀察時,由于視野障礙的阻擋而看不見的區(qū)域雙眼盲區(qū):由于視野障礙的阻擋而兩眼都看不見的區(qū)域62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6.駕駛員視野設計1〕前方視野前風窗開口上沿高度:使駕駛員能夠方便地觀察車頭前方12m遠、5m高的交通信號燈前風窗開口下沿高度:應保證前方地面盲區(qū)長度在許可范圍內對于轎車和微型車,前方上下視野會影響駕駛員頸部的舒適性對于商用車,前方地面盲區(qū)需要進行控制,必要時可借助前下視鏡來改善63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6.駕駛員視野設計1〕前方視野需要做出各種條件下的上下視野線,以方便前風窗布置64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6.駕駛員視野設計2〕內后視野和側視野乘用車要求透過后風窗也要看到一定范圍的視野側視野反映的是靠近車窗一側的乘員向側方上下觀察時能看到的最大范圍,取決于側窗的垂直高度及其布置65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7.后排乘員乘坐空間布置乘客座椅多為行程不可調節(jié)座椅乘客H點布置需將選定的人體模板根據(jù)地板線〔考慮壓塌量〕和前排座椅定位66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7.后排乘員乘坐空間布置轎車第二排乘員H點布置:將前排座椅定于最后最低位置,并選定人體模板;畫出D點高度線;保持A46不大于130°條件下,將人體模板腳沿地板線前移,并保證D點始終位于D點線上的同時軀干也相應前移,直至腳或小腿與前排座椅接觸67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7.后排乘員乘坐空間布置一般將乘客的腳布置在前座下面,并使乘客的膝蓋與前排靠背后面保持必要的間隙采用階梯地板布置可保證前排座椅下部留有足夠的擱腳空間,且前后座椅間距變小,有利于小型轎車布置座椅靠背厚度對乘坐空間影響很大,應根據(jù)車的級別合理選擇不同類型的車,對乘坐空間要求不同,應選用適宜的人體模板68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8.乘員頭部空間和頂蓋布置前后座SgRP位置確定后,可將頭廓包絡面定位根據(jù)H61-1、H61-2的經驗值,考慮頭部間隙尺寸L38、H41-1、L39、H41-2確定頂蓋高度69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8.乘員頭部空間和頂蓋布置確定頭部空間尺寸時要考慮戴帽子、汽車顛簸、乘員頭飾和正常活動等所需的空間70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9.汽車寬度方向乘員布置對于小型乘用車,乘員在寬度方向的布置要考慮乘員之間,以及外側乘員頭部與側窗和頂蓋、肩部與車門、肘部與車門之間的間隙71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9.汽車寬度方向乘員布置一般每名乘員寬度方向最大需要占據(jù)450~470mm左右的空間對于前排〔或后排〕具有兩名乘員的情況,考慮乘員頭部空間要求〔受限于頂蓋寬度和側窗〕和布置操縱桿〔變速桿、手制動桿〕等,以及踏板橫向布置的要求,通常將乘員SgRP到汽車縱向對稱面的距離〔W20〕控制在310~360mm左右72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9.汽車寬度方向乘員布置駕駛員寬度方向位置還會影響其視野當后排具有三名乘員的時候,考慮到外側乘員頭部空間要求,以及提高側碰平安性,會將外側乘員布置得略微靠近內側一些例:兩名外側乘員SgRP的橫向距離控制在630mm左右,根本上能夠滿足舒適乘坐要求;多余的空間用來布置車門內板上的一些結構73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9.汽車寬度方向乘員布置將乘員布置得盡量靠近車門方向,有利于提高整車側傾穩(wěn)定性對于較大型的車輛,寬度方向尺度較大,乘員寬度方向布置更多地考慮進出和入座、以及與底盤零部件布置相關的操縱件〔轉向盤、踏板和操縱桿〕的布置方便性74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0.后視鏡布置駕駛員前方視野是駕駛員借助后視鏡間接觀察到的范圍,一般分為兩種駕駛員借助車外后視鏡看到的外后視野駕駛員借助車內后視鏡看到的內后視野駕駛員前方視野與后視鏡尺寸、形式、安裝位置有關內視鏡通常為平面鏡,外視鏡有平面鏡和曲面鏡兩種形式75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0.后視鏡布置汽車后視鏡布置應充分考慮人眼的視覺特性,以盡量靠近駕駛員直前視線為宜;這樣,駕駛員不用經常轉動眼睛和頭部就能獲得足夠的信息76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0.后視鏡布置駕駛員側后視鏡鏡中心與靠近視鏡一側眼點連線〔或眼橢圓切線〕與駕駛員直前視線的夾角不大于55°觀察后視鏡的視線不應被立柱阻擋。假設通過前風窗觀察后視鏡,后視鏡應布置在通過前風窗刮掃區(qū)域看到的范圍內副駕駛員側后視鏡:應安裝在駕駛員直前視線75°范圍內77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0.后視鏡布置785.1.1乘員空間布置和人機界面設計10.后視鏡布置我國強制標準GB15084規(guī)定:M和N類汽車必須在左、右兩側各裝一個外后視鏡M1和Nl類汽車上必須安裝一個內后視鏡當汽車滿載,外后視鏡的底邊離地面高度小于1800mm時,其單側外伸量不得超出汽車最大寬度以外200mm79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1.駕駛員視野校核原理1〕人的視覺特性眼睛所看到的空間范圍就稱為視野工程上為解決問題的方便,將視野可分為:單眼視區(qū),為一只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圍;雙眼視區(qū),為兩只眼睛同時能看到的范圍;左右單眼總視區(qū),為左右兩只眼睛的單眼視區(qū)總和80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1.駕駛員視野校核原理1〕人的視覺特性眼睛或頭部的轉動按照感覺是否舒服可分為自然轉動和勉強轉動。在自然轉動時,眼睛和頭部均無不適感,而勉強轉動那么相反81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1.駕駛員視野校核原理2〕視野校核中眼點的選取方法眼點的選定要以眼橢圓為根據(jù)。眼點的選取原那么是:選取眼橢圓輪廓上,視野性能最差的眼點82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2.前方視野校核1〕A立柱盲區(qū)校核駕駛員一側的A立柱盲區(qū)是駕駛員前方視野盲區(qū)中最主要的局部A立柱盲區(qū)用雙目障礙角表示,其大小與A立柱本身結構尺寸和駕駛員眼睛到A立柱的距離有關GB11562《汽車駕駛員前方視野要求及測量方法》中規(guī)定,每根A立柱的雙目障礙角不能超過6°83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2.前方視野校核1〕A立柱盲區(qū)校核SAEJ1050推薦方法計算頭部轉動點P按頭部轉動角為零時計算兩眼點坐標作眼點高度上的A立柱斷面計算最小頭部水平轉角計算A立柱雙目障礙角84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2.前方視野校核2〕前風窗刮掃器刮掃區(qū)域校核刮刷面積指刮掃器在風窗玻璃上能刮到的有效面積,保證該區(qū)域滿足駕駛員視野要求是布置刮掃器的依據(jù)刮刷面積與刮掃器布置位置、刮刷擺角和刮片尺寸有關在布置刮掃系統(tǒng)時,不僅應保證有足夠的刮刷面積,而且還要有正確的刮掃部位85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2.前方視野校核2〕前風窗刮掃器刮掃區(qū)域校核理論刮掃區(qū)是重點要刮刷的部位86區(qū)域刮凈率%角度
/(°)aLaRaUaDA801856105B95145353C100101551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2.前方視野校核2〕前風窗刮掃器刮掃區(qū)域校核刮凈率:定義為實際刮掃區(qū)和理論刮掃區(qū)重合局部面積與對應的理論刮掃區(qū)面積之比87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3.儀表視野校核駕駛員在觀察儀表等顯示裝置時,其視線會受到轉向盤結構阻擋,在儀表板上會形成盲區(qū)必須確定儀表板上盲區(qū)和可視區(qū)范圍,將儀表布置在駕駛員無需轉動頭部和軀干就能看到的地方轉向盤在儀表板上形成的盲區(qū)包括轉向盤輪緣形成的盲區(qū)和輪轂及輪輻形成的盲區(qū)兩局部在計算盲區(qū)之前先要建立儀表板工作面,它應該位于儀表顯示面處,且與之平行88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3.儀表視野校核1〕轉向盤輪緣盲區(qū)求作計算特征盲區(qū)特征盲區(qū)是選取左右眼橢圓中心點為左右眼點時計算出來的雙眼盲區(qū),它是左右眼點單眼盲區(qū)的公共局部89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3.儀表視野校核1〕轉向盤輪緣盲區(qū)求作計算最嚴重障礙點最嚴重障礙點〔C點〕,是由左右眼點連線中點出發(fā)向轉向盤輪緣上中心點所作射線與儀表板工作平面的交點90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3.儀表視野校核1〕轉向盤輪緣盲區(qū)求作確定C點運動軌跡橢圓過轉向盤輪緣上中心點作一系列中央眼橢圓的切線,與儀表板工作平面相交得一系列交點,交點圍成的橢圓就是C點運動軌跡91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3.儀表視野校核1〕轉向盤輪緣盲區(qū)求作計算對應95%駕駛員的轉向盤輪緣總盲區(qū)將C點沿其運動軌跡橢圓移動一周,特征盲區(qū)隨之平動,在儀表板工作平面上掃過的區(qū)域便是雙眼總盲區(qū)92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3.儀表視野校核2〕轉向盤輪轂、輪輻盲區(qū)求作確定眼點自轉向盤輪轂中心點分別作左右眼橢圓最下端的切線,分別取左右切點作為左右眼點93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3.儀表視野校核2〕轉向盤輪轂、輪輻盲區(qū)求作計算盲區(qū)過左眼點作一系列轉向盤輪轂和輪輻上切線,與儀表板工作平面相交得一系列交點,交點連線下方區(qū)域就是左單眼盲區(qū)。同理可得右單眼盲區(qū)。左右單眼盲區(qū)公共局部即為對應95%駕駛員的總盲區(qū)94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1〕后視野的法規(guī)要求內后視鏡視野要求95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1〕后視野的法規(guī)要求總質量小于2000kg的M1和N1類汽車,駕駛員側和乘客側外后視鏡視野要求96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1〕后視野的法規(guī)要求總質量大于2000kg的M和N類汽車,駕駛員側和乘客側外后視鏡視野要求97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2〕后視野計算根本布置參數(shù)駕駛員乘坐基準點SgRP駕駛員座椅水平調節(jié)行程TL23和靠背角A40后視鏡鏡面中心位置、類型、尺寸、曲率半徑地平面位置等98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2〕后視野計算建立鏡面周邊的空間描述計算頭部水平轉動點〔P點〕,并根據(jù)頭部水平轉動角計算左右眼點位置99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2〕后視野計算根據(jù)鏡面成像規(guī)律計算左右眼點和頭部轉動點在鏡中的成像點,以及從眼發(fā)出射向鏡面周邊點射線的反射線計算鏡面周邊的反射射線與地面的交點〔交線〕,并計算出視距100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2〕后視野計算計算水平和垂直視角101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3〕后視野校核為了判定后視野是否能夠到達法規(guī)規(guī)定的要求,需要對將后視鏡能夠看到的最正確視野區(qū)域與法規(guī)或標準要求的區(qū)域進行比照;假設視野區(qū)域能夠將法規(guī)區(qū)域包括在內,那么認為滿足視野要求102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4.后視野校核3〕后視野校核根據(jù)布置參數(shù)按照前述方法計算后視野區(qū)域判斷當前后視野區(qū)域是否與法規(guī)區(qū)域對齊如果后視野區(qū)域沒有與法規(guī)要求區(qū)域對齊,那么需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調節(jié)鏡面,以調整后視野方向,直至對齊為止計算對齊后的視野參數(shù)〔后視角和視距〕,并將它們與法規(guī)要求比照103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5.操縱件伸及性校核儀表板上手操縱件或按鈕的布置、以及儀表板斷面形狀和位置應該考慮駕駛員的手伸及能力,確保駕駛員在不需要大動身體軀干部位的情況下,就能方便有效地操作儀表板上操縱鈕件作出駕駛員手伸及界面,檢驗操縱件布置104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5.操縱件伸及性校核設待檢測鈕件為點T,檢測方法如下:定位手伸及界面將待檢測點T沿x方向向手伸及界面上投影,得到投影點P比較待檢測點的x坐標xT和投影點的x坐標xP,得出結論。假設xT>xP,那么待檢測點是可伸及的;反之,那么待檢測點不可伸及105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5.操縱件伸及性校核本卷須知:應根據(jù)操縱件的具體使用情況作必要的功能修正在滿足手操作伸及性的根底上,利用數(shù)字人體模型軟件分析操作的舒適性和方便性檢查在操作過程中是否容易與轉向盤發(fā)生干預檢查是否操縱件位于視野觀察范圍內,并且不為轉向盤及其操縱件所阻擋分析操作力的大小是否處于適宜的范圍內106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6.罩蓋校核在設計罩蓋〔發(fā)動機罩、行李倉蓋〕開啟機構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人的能力極限,包括伸及性和操作力兩方面當這些罩蓋未開啟的時候,應能夠輕松地開啟,要求開啟力不能太大當開啟到最大位置的時候,必須能夠容易地伸及,并且開啟后的罩蓋所包容的空間適合平安、舒適地進行各種操作還要考慮開啟后的罩蓋不要影響零部件維修和行李取放的方便性107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6.罩蓋校核借助人體設計模板或數(shù)字人體模型對開啟后罩蓋位置的伸及性和空間進行分析伸及性分析所采用的人體數(shù)據(jù)等級應為與適應度對應的致信區(qū)間的下限,例如:適應度為95%,那么選取5th百分位人體數(shù)據(jù)空間分析應采用與適應度對應的致信區(qū)間的上限,如95th百分位人體數(shù)據(jù)108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6.罩蓋校核對于帶有助力裝置的行李倉蓋,例如:大客車側面的行李倉蓋,助力機構應合理設計,以防止開啟速度和助力過大,容易碰傷人,或者易造成關閉困難109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7.進出方便性分析乘員〔尤其是駕駛員〕進出方便性也是衡量產品人性化設計好壞的重要因素影響進出方便性的因素有:側圍立柱和車門布置車內座椅與側圍立柱的相對位置車門上下框的側向位置車門和立柱上的扶手位置車梯踏板布置等因素110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7.進出方便性分析側圍立柱、車門和座椅的相對位置對乘員進出時的橫向空間影響較大對于四門車身,車門立柱保持適當斜度可大大改善入座方便性,而立柱后端下移將會減小座墊前部到立柱的距離,使乘員進出困難111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7.進出方便性分析車門開度,以及翻開后的車門內飾到座墊的距離影響乘員進出時的腿部空間112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7.進出方便性分析門洞上下框相對位置對乘員進出有較大影響例:門洞上框的寬度位置比下框設計得小些,乘員上車時身體略微傾斜即可并且在同樣車門開度情況下能增大開啟后的入口寬度113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7.進出方便性分析對于駕駛室地板較高的車輛,乘員進出車內必須借助車梯和扶手,合理選擇車梯設計參數(shù)〔各級踏板高度、寬度、深度〕和扶手的空間排列非常重要114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7.進出方便性分析關注殘疾人上下車方便性的無障礙設計理念。主要通過一些特殊設計方案〔例如:超低入口地板〕方便進出,并采用一些特殊裝置〔例如:輪椅固定裝置〕來增強平安性115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8.駕乘姿勢舒適性分析姿勢舒適性分析的關鍵準確的乘坐位置真實自然的姿勢客觀準確的姿勢評價模型這三點即使是熟悉人機工程學和汽車布置設計的專業(yè)人員也很難做到,因此,通常借助一些專用軟件來完成,如:RAMSIS、Jack等116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9.動態(tài)視野分析前風窗玻璃下緣低利于擴大前視野。但下緣過低,汽車高速行駛時,會導致駕駛員恐慌和發(fā)暈,這是由于視角速度過大的緣故117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9.動態(tài)視野分析視角速度的定義式中ω為視角速度;θ、φ分別為視線角度118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9.動態(tài)視野分析當y=0時,θ=0,上式簡化為討論假設視點h高度不變,車速v越高,那么視角速度越大距離x越小,視角速度也越大其它條件相同時,前風窗玻璃下緣越低,那么距離x越小,視角速度越大119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9.動態(tài)視野分析經過實驗認為:
ω≤2rad/s為舒適的駕駛視野范圍2<ω<4rad/s為不舒適的駕駛視野范圍
ω>4rad/s為具有恐怖感的駕駛視野范圍1205.1.2駕駛員人機工程學性能優(yōu)化10.其它分析在詳細設計階段,還能夠進行其它與乘員舒適和平安相關的分析,例如:振動和噪聲、碰撞平安性、平安帶適應性等。鑒于這些問題專業(yè)性強,已經形成專門的研究領域,這里不做詳細介紹人機工程學不僅在汽車設計中需要考慮乘員的各項要求,還要考慮汽車生產、裝配和使用中的人機工程學因素,保證操作工人舒適、健康、高效地從事生產作業(yè)1215.1.3汽車人機工程學性能的主觀評價主觀評價法無論是在前期的對標分析過程中,還是在設計后期對產品物理模型或樣車的評審都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主觀評價法的一般過程參見第三章1225.1.3汽車人機工程學性能的主觀評價評價內容可根據(jù)需要確定,并設計評價問卷還可以進行更多方面內容的評價,如:燈光、色彩、內飾造型等等123評價內容考慮因素踏板高度、表面角度、行程、操作力踏板橫向空間加速-右側、加速-制動、制動-左側座椅前后、上下、座墊角、靠背角轉向盤前后、上下、角度、操作力儀表板按鈕伸及性、操作力乘坐空間腿部與轉向盤、腿部儀表板、軀干與轉向盤視野前方地面盲區(qū)長度、后視鏡可見性、儀表觀察的距離人體舒適性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大腿前下部、上臂、前臂等汽車人機工程學性能的主觀評價為了節(jié)省反復制造物理模型和樣車的費用,一些公司采用可變參數(shù)的物理模型來再現(xiàn)不同產品的設計方案,于是對以往的物理模型或者樣車的評價就轉化為對這個可變參數(shù)物理模型的評價,并且能夠立即進行方案修改和再評價1245.2汽車座椅設計汽車座椅概述汽車座椅設計1255.2.1汽車座椅概述1.座椅的功能和要求座椅的座墊、靠背對人體形成支撐,使人體保持一定的駕駛和乘坐姿勢對于駕駛員,平安、舒適的座椅給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座椅能夠將汽車傳來的載荷〔加速度〕進行過濾,減小傳遞給乘員的載荷1265.2.1汽車座椅概述1.座椅的功能和要求人—座椅—車身—底盤組成了一個復雜的振動系統(tǒng),設計中要求臨近或相互連接的各子系統(tǒng)振動的固有頻率分布必須錯開,以防止引起共振;并且要求人體界面上的子系統(tǒng)〔座椅、轉向盤〕,其固有頻率要與人體敏感頻率范圍分開座椅對于平安性具有重要意義1275.2.1汽車座椅概述1.座椅的功能和要求汽車座椅的設計應滿足如下要求:應有良好的靜態(tài)特性具有良好的動態(tài)特性有足夠的結構強度和壽命、以及適宜的剛度結構緊湊,外形與色彩美觀、大方,與車身內飾相協(xié)調,并盡可能減輕質量、降低本錢,有良好的結構工藝性1285.2.1汽車座椅概述2.座椅的分類和特點汽車座椅按結構型式可分為整體式、分開式、長凳式、可調式、折疊式、可翻式〔整體可翻和靠背可翻〕、旋轉式、電控式等按乘員數(shù)可分為單人式、雙人式、多人式等按照乘坐者可分為成人座椅和兒童座椅1295.2.1汽車座椅概述2.座椅的分類和特點按功能可分為駕駛員座椅、乘客座椅、乘務員座椅及附加座椅等按照減振型式可分為單純座墊減振式、懸掛-座墊雙級減振式,其中懸掛又有線性和非線性兩種按照有否控制裝置又分為一般座椅和電控座椅130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汽車座椅一般由骨架、座墊和靠背海綿、蒙皮、襯墊、調節(jié)裝置、減振裝置、附屬裝置等組成1311-蒙皮〔面料〕總成2-海綿3-彈性元件4-腰部支撐調節(jié)機構5-調角機構6-行程調節(jié)機構7-骨架8-頭枕〔可調節(jié)式〕9-頭枕〔固定式〕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骨架骨架固定在車身地板上,用以支撐整個座椅和人體質量骨架可分為座墊骨架和靠背骨架兩大局部將兩者做成一個整體的,或用螺栓或靠背角調節(jié)裝置等連在一起的,均稱為整體式骨架兩者可以完全分開的稱為分開式骨架,如:轎車后座;也可以鉸接,稱為可翻式骨架,常見于雙門小轎車或微型轎車的駕駛員座椅,及旅行車上的附加座椅132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骨架骨架可用鋼管彎曲制成,也可采用沖壓結構;材料可用鋼管、鋼板、鋁板、鎂合金、樹脂板、木材等骨架應有足夠的強度和適宜的剛度133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座墊和靠背海綿海綿是座椅的關鍵部件,使座椅具有一定形狀和輪廓海綿發(fā)泡的特性決定了海綿的軟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乘坐舒適性和減振性能,并影響人體入座后的壓縮量〔H點相對于座椅結構的位置〕134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蒙皮蒙皮是包在座墊和靠背總成外外表的一層材料,常用棉毛織品、皮革、人造革、塑料和粘膠織品等制成蒙皮直接與人體接觸,其品質特性將直接影響到乘坐者的感覺,因而要求其面料有足夠的強度和耐磨性,并具有一定的質感面料應耐臟,并有良好的透氣性、去濕性、尺寸穩(wěn)定性和阻燃性面料常有一定的花紋和紋理,以增加摩擦系數(shù)。摩擦系數(shù)應選得適當,過大會使人背部肌肉很快疲勞,過小又會造成乘客在座位上滑動135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襯墊襯墊分為聚膠脂泡沫塑料軟墊、乳膠棕絲軟墊和平安軟墊〔為防止乘員受到二次沖擊而采用橡膠成泡沫材料制成的軟墊〕等136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調節(jié)裝置調節(jié)裝置通常包括靠背角調節(jié)裝置、座墊角調節(jié)裝置、座椅行程調節(jié)裝置、腰部支撐調節(jié)裝置、以及頭枕高度和角度調節(jié)裝置等,主要用來適應不同身材乘員對乘坐和操作、以及改換姿勢等要求137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座椅調節(jié)形式138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減振裝置減振裝置主要包括彈性元件和減振器。彈性元件用以緩和由車身傳來的沖擊和振動,通常用直徑1.2~4mm的彈簧鋼絲加工而成,現(xiàn)代減振座椅也有采用空氣彈簧作彈性元件的,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非線性減振效果通過匹配彈性元件剛度和減振器阻尼,到達衰減振動和防止共振的目的有些座椅主要依靠座墊來衰減振動例如:長途客車乘客座椅1395.2.1汽車座椅概述3.座椅的結構附屬裝置附屬裝置通常包括頭枕、肘靠、膝托、杯架、雜物袋、扶手、腳蹬等現(xiàn)代轎車為增強后碰時的乘員保護,通常要求安裝頭枕頭枕可分為固定式和可調節(jié)式,可調節(jié)式又有手動調節(jié)和電動調節(jié)兩種高檔轎車還有座椅加熱、空調、按摩電動、記憶等功能裝置1405.2.2汽車座椅設計1.座椅的靜態(tài)參數(shù)設計1〕座椅幾何參數(shù)設計確定座椅幾何參數(shù)最主要的依據(jù)是目標群體的人體測量數(shù)據(jù)由于汽車座椅有其特定的使用環(huán)境,其許多幾何參數(shù)確實定還需要考慮座椅在汽車內的布置和使用情況1415.2.2汽車座椅設計1.座椅的靜態(tài)參數(shù)設計1〕座椅幾何參數(shù)設計一般能夠直接根據(jù)人體測量學數(shù)據(jù)確定的座椅幾何參數(shù)、以及相關的人體測量數(shù)據(jù)應用準那么142參數(shù)人體測量數(shù)據(jù)應用準則座高H1/mm駕駛座椅采用可調準則,乘客座椅采用個體準則靠背高度A1/mm個體準則肘靠高個體準則腰部支撐量駕駛座椅采用可調準則,乘客座椅采用個體準則座墊寬W1/mm個體準則靠背寬W2/mm個體準則座深L1/mm個體準則5.2.2汽車座椅設計1.座椅的靜態(tài)參數(shù)設計2〕座椅造型座椅造型除考慮美觀的外形之外,還要考慮受載外表與人體良好的貼合和支撐特性,保證良好的乘坐姿勢和體壓分布為保持良好的乘坐姿勢,必須注意座椅支撐部位的設計1435.2.2汽車座椅設計1.座椅的靜態(tài)參數(shù)設計2〕座椅造型以人體特征點來確定座椅特征部位,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舒適坐姿1441-H點2-腰部支撐點3-肩部支撐點4-頭枕5-坐骨點6-坐骨區(qū)7-腰部支撐區(qū)8-肩部支撐區(qū)9-頭枕區(qū)5.2.2汽車座椅設計1.座椅的靜態(tài)參數(shù)設計2〕座椅造型汽車座椅靠背的外形要能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牛津譯林版選修1歷史上冊月考試卷
- 二零二五年度蟲草收購與產業(yè)鏈整合合同3篇
- 2025年蘇人新版八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新版七年級物理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教科新版九年級地理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版新編國際商務日語談判課程設計與開發(fā)合同3篇
- 2025年滬教新版必修3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二零二五年度標識標識牌制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打井技術服務合同4篇
- 2025年度電商短視頻內容創(chuàng)作與推廣執(zhí)行合同4篇
- 5G+教育5G技術在智慧校園教育專網系統(tǒng)的應用
- 服務人員隊伍穩(wěn)定措施
- 大連理工大學信封紙
- VI設計輔助圖形設計
- 淺談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與探究 論文
- 2023年全國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00054試題及答案新編
- 河北省大學生調研河北社會調查活動項目申請書
- JJG 921-2021環(huán)境振動分析儀
- 中藥炮制學-第五、六章
- 小兒高熱驚厥精品課件
- 兩段焙燒除砷技術簡介 - 文字版(1)(2)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