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關系問題_第1頁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關系問題_第2頁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關系問題_第3頁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關系問題_第4頁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關系問題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關系問題

自由意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概念。許多人認為,它與自然理性理論是不符的。D.C.丹尼特認為,不相容論者對與自由意志相關聯(lián)的一些概念,如自我控制(self-control)、理性(rationality)和可避免性(evitability)所存在的誤解是不相容論主張出現(xiàn)的根源。他借助自己的意向理論分析了這些概念的意義和用法,試圖通過論證這些概念與決定論的相容性來闡明自己的自由意志相容論主張。一汽車失去控制決定論主張一個決定論系統(tǒng)的狀態(tài)是被它之前的狀態(tài)以及外界環(huán)境狀態(tài)共同決定的。如果我們是真正自由的,我們必須能夠抵制這些內(nèi)外部因素對我們的控制,我們必須能夠進行自我控制;而如果決定論是正確的,我們就不可能進行自我控制,我們所作出的每一個行為都是被控制的結果。不相容論者正是在這樣的“控制”和“自我控制”的意義下斷言決定論與自我控制的不相容性。丹尼特指出,不相容論者對“控制”概念的理解過于狹隘。汽車是一個完全的機械決定論系統(tǒng)。當你駕駛汽車時,你的意圖和操作直接決定著汽車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你在控制汽車。在這里“控制”的涵義是:“A控制B當且僅當A與B之間是這樣的關系,即A能夠驅使B進入任何A想要讓B進入的屬于B的正常范圍之內(nèi)的狀態(tài)?!?2因此一個決定論系統(tǒng)在此意義下是一個受控系統(tǒng)。但汽車并不是只能處于這種受控狀態(tài)。無人駕駛汽車,一個完全的決定論系統(tǒng),其內(nèi)部的計算機系統(tǒng)會自動處理來自外界的信息,根據(jù)不同的路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從而實現(xiàn)無人駕駛的目的。如此設計的汽車在行駛中并不受任何外界因素控制,完全是由自身具有的控制系統(tǒng)進行控制的,因而它是一個自我控制系統(tǒng)。還可能出現(xiàn)第三種情況,如果你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發(fā)現(xiàn)剎車突然失靈了,此時的汽車已經(jīng)超出了你的掌控范圍,對你來說汽車已經(jīng)失去控制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汽車不再是一個決定論系統(tǒng)。它仍然是決定的,它的正在行駛卻剎車失靈的當前狀態(tài)決定著它不能按照駕駛者的意圖執(zhí)行迅速停止的后續(xù)狀態(tài)。此時,一個決定論系統(tǒng)就成為了一個失控系統(tǒng)。綜上所述,即使一個系統(tǒng)是決定論系統(tǒng),它也可以成為受控系統(tǒng)、自控系統(tǒng)和失控系統(tǒng)三者中的任何一個,因而一個系統(tǒng)是決定論系統(tǒng)與它是三者中的哪種系統(tǒng)無關。換句話說,“決定論本身并不‘破壞控制’?!?2成為一個決定論系統(tǒng)并不意味著不能成為一個自我控制系統(tǒng),也不說明系統(tǒng)將一直能夠處于良好的受控狀態(tài)。在不相容論者看來,人就是一個受控系統(tǒng),人的內(nèi)部狀態(tài)和外界環(huán)境充當了人本身的控制者,它們控制著人的行為。丹尼特反對這種涵義的控制概念,他認為我們與自身內(nèi)部狀態(tài)和外界環(huán)境之間不是我們與正常行駛的汽車之間的這種控制關系。一個系統(tǒng)想要對其他系統(tǒng)進行控制,該系統(tǒng)首先本身必須是一個行動者(agent),只有行動者才有想要其他系統(tǒng)做或不做某事的意愿。我們控制汽車是因為我們是行動者,我們希望汽車按照我們的意圖行駛。但環(huán)境不是一個行動者,不具有想要某人做或不做某事的意愿。61也許環(huán)境條件會妨礙你達到目的,但這并不是環(huán)境有針對性地想要阻止你。人的內(nèi)部狀態(tài)也是如此。身體只是一臺正常運作的機械裝置,它的任何狀態(tài)都是這臺裝置工作情況的真實反映,這些機械裝置的任何部分及其狀態(tài)都不是行動者,不具有驅使身體進入下一個狀態(tài)的意愿和能力。真正想要你的身體進入某個狀態(tài)的行動者是你自己,而不是你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個狀態(tài)。既然外界環(huán)境與身體狀態(tài)都不是行動者,也就不能認為它們是在控制我們。從這種意義上說,人不是受控于內(nèi)外部狀態(tài)的受控系統(tǒng)。實際上,當我們說我們的確受到自身狀態(tài)和環(huán)境狀態(tài)的“控制”時,“控制”的正確涵義應是:“A控制B當且僅當A發(fā)生的變化被忠實地反映和記錄在B發(fā)生的變化中。”59這意味著B對A的變化是敏感的,B能夠根據(jù)A的變化適當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在種意義下,所謂的“控制”實際上是一種影響,即行動者之前的自身狀態(tài)和環(huán)境變化只會影響他的行為,而不能迫使他作出行為。任何行為都是行動者自愿做出的,行動者可以有其他選擇。真正能夠阻礙我們成為自我控制系統(tǒng)的因素不是決定論,而是各種強制手段或病癥。如果一個人被綁架,他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動,此時他成了真正沒有自由的受控系統(tǒng)。如果某人不幸患上了運動神經(jīng)元疾病,他就不能隨心所欲地作出各種行為,這時他變成了一個失控系統(tǒng),也失去了某些自由。無論是哪種情形,他都不再是一個良好的自我控制系統(tǒng),但這與決定論無關,即使受控或失控,也不能改變他仍然是一個決定系統(tǒng)的實質。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不是受控系統(tǒng)或失控系統(tǒng)而是自我控制系統(tǒng),是真正的行動者。無論自身狀態(tài)和外界環(huán)境如何,我們總是有能力選擇適當?shù)姆绞竭_到自己的目的,沒有什么因素能夠限制我們的行為。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恰恰是源于決定論的因果鏈保證了我們可以有效地驅動自己的身體,我們所選擇的行為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存在物理原因之外的其他因素可以左右事件的發(fā)生或走向,那么我們將不能保證所希望的事件可以按照我們的設想和安排發(fā)生。丹尼特的論證實際上表明了這樣一種觀點:不相容論者在物理層面上討論“控制”概念實際上是犯了“范疇錯誤”(categorymistake),“控制”不是物理立場(physicalstance)的概念。物理事件只是構成了一條連續(xù)不斷的因果鏈,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控制”是更高層次立場——設計立場(designstance)的概念,只有在設計立場下,才能談論某一物理事件是另一些物理事件“控制”的結果,某一事件是“失控”的結果以及我們的行為是“自我控制”的結果。這一切都建立在物理世界是決定論世界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可以既是決定論系統(tǒng),也是自我控制系統(tǒng),決定論與自我控制是相容的。二環(huán)境的本質:解釋生命活動,還是溫度時除了能夠進行自我控制,一個真正具有自由意志的系統(tǒng)還需具備實施理性行動的能力,即系統(tǒng)能夠為其行動提供合理的理由。不相容論指出,正是由于自由意志需要系統(tǒng)對理由(reason)敏感,才導致了其與決定論之間的不相容性。一個純粹的決定論機械系統(tǒng)不需要理由,它只對原因(cause)敏感。如果人是機械成分組成的決定論系統(tǒng),則人也不需要理由,決定論與理性是不相容的。在丹尼特看來,不相容論者在這個問題上同樣犯了“范疇錯誤”,理性和理由屬于設計立場,而“決定性”(determination)是物理立場中的概念。當我們從物理立場考察系統(tǒng)的行為時,決定論解釋是對系統(tǒng)行為的“近端解釋”(proximateexplanation),它只能說明當下的狀態(tài)是由什么狀態(tài)直接導致的,卻不能說明為什么這樣的狀態(tài)會出現(xiàn)。理由則提供“終極解釋”(ultimateexplanation),合理的理由使這些原因具有了意義。如果羚羊看到獅子和看到老虎時都會逃跑,那表示獅子和老虎在羚羊看來都代表威脅,這個理由使羚羊激活運動神經(jīng)、將生物肌能轉換成動能等一系列物理、生物層面的事件變得有意義。因此理由是在設計立場語境中解釋生命活動,它為我們提供了行為的物理事件因果鏈所具有的“真實的模式”(realpatterns)。理由不僅不與決定論相對立,而且只有在決定論的世界里,理由才能成為行動的指導因素。理性和理由是如何在決定論世界里產(chǎn)生的呢?我們生活的世界最初的確只有原因沒有理由,但生物體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種狀況。能量交換的需要使生物體在認識環(huán)境物理特征的同時必須能夠從自身興趣和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對環(huán)境進行評價?!耙粋€刺激物如何影響一個生物體并不僅僅依賴于該刺激物的物理性質,還取決于生物體的目標、歷史及其所攜帶的信息。”生物體是根據(jù)價值判斷來作出行動的,價值判斷是它們生命活動的理由,盡管它不能為理由的擁有者所表征,卻在無形中起著支配作用。丹尼特認為,即使是最低等的生物體也能夠進行價值判斷,它們作出的行為也是基于某些簡單的理由而進行的理性選擇的結果。相比完全沒有判斷能力的無機物,它們具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也就擁有更多自由。由于生物的進化不是離散式而是漸進式的,物種之間并不存在十分嚴格的界限,從無理性、無自由到較少的理性、自由,再到人類的理性和自由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中間形式。隨著生物系統(tǒng)復雜程度的增加,生物應對環(huán)境的方式更加多樣化,選擇的空間更大,它們所具有的自由也更多。理性和自由的程度是隨著生物的進化而變化的,物種之間只存在自由度不同的差別,而不是有自由和無自由的差別。人的獨一無二性不是由于人具有其他生物不具有的自由,而是人能夠對自己行動的理由進行反思。低等生物只能表征對象,而人類不僅能夠表征對象,還能夠表征理由,這樣我們對外界環(huán)境的價值判斷就不只是停留在無意識的階段,我們可以對我們的判斷進行再判斷,我們可以對我們理由進行評價。我們?yōu)樽约旱男袨樘峁├碛?就是要表明我們所作出的行為是與我們的興趣、意向、目標等相關的,是對我們獲得利益有幫助的,我們的行為不是被動的反應而是主動的選擇。所有驅動行為的機械原因,無論是大腦狀態(tài)還是神經(jīng)激活模式,抑或是體內(nèi)的化學能向機械能的轉化,都是在理由的構建中形成一條合理的因果鏈條,理由賦予這些單純的機械過程以存在的意義。理由與決定論是從不同立場對生物行為作出的解釋,二者是相容的。三可避免性的體系化所有的不相容論者都贊成以下推理:如果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完全由之前的物理因素決定的,那么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人沒有自由。這一推理過程的關鍵概念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決定論一定蘊涵不可避免性(inevitability)嗎?換句話說,決定論與可避免性確實不相容嗎?丹尼特首先借助生命游戲(GameofLife)來論證決定論并不蘊涵著不可避免性。生命游戲的世界是一個完全的決定論世界,然而在這個世界里,不僅存在著生與死的細胞,還存在著由這些細胞構成的、具有特殊屬性的結構,如滑行物(glider)、飛船(spaceship)以及能夠“吃掉”滑行物的吞噬者(eater)等等。它們中的一些比另一些具有更強的“抵御”其他結構“入侵”的能力,例如吞噬者就可以在遭遇滑行物及其他一些結構時消耗它們并修復自身受損的結構,因而吞噬者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換句話說,吞噬者具有避免被滑行物傷害的能力。丹尼特由此進行了如下推理:(1)在某些決定論的世界里,存在能夠避免傷害的避險者(avoider);(2)因此在某些決定論的世界里,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3)任何能被避免的事情都是可回避的(avoidable)或可避免的(evitable);(4)因此在某些決定論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5)因此決定論并不蘊涵不可避免性。其次丹尼特論證了決定論與可避免性的相容性??紤]在一場象棋比賽里作為對手的兩個計算機下棋程序A和B。下棋計算機無疑是一個完全的決定論系統(tǒng)。假設A程序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獲得了勝利,而這主要源于B程序的設計存在缺陷,那么B程序的失敗是可避免的嗎?丹尼特指出,對程序設計者而言,B程序的失敗是可避免的。程序設計者關心的不是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A與B再進行一次比賽,B會不會獲勝,他們關心如何能設計出更好的程序以增加獲勝的機率。所以歸根到底,問某個事件是否是可避免的,一方面涉及關心此問題的主體即對誰是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涉及如何改進系統(tǒng)結構以便在下一次情況有所不同的時候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在生命世界里,我們不關心同樣的規(guī)則下同樣初始狀態(tài)的演化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我們關心是否可以通過改變初始狀態(tài)來設計出生存能力更強的結構。“對丹尼特而言,只有當深思熟慮和行動都無效時,某事才是不可避免的……他相信因估算(reckoning)而產(chǎn)生的可避免性將決定論與不可避免性分離開來”。也就是說,即使在決定論的世界里,我們依然可以談論可避免性,我們依然可以考慮設計出更好的結構或程序。而且,只有在決定論的世界里,我們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設計意圖,非決定論的世界無法做到這一點。決定論與可避免性是相容的。就人類而言,我們生活的世界如同生命世界一樣,最基本的生命規(guī)律是符合因果決定論的,但我們?nèi)匀豢梢栽谶M化的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的設計獲得很好的避險能力。如果有人向你扔石頭,你會下意識地躲開,那么石頭砸中你這個事件對你來說就是可避免的。這種可避免性是在石頭遵守它的飛行軌跡、你的身體也遵守你的中樞神經(jīng)的指令的情況下實現(xiàn)的,石頭的飛行狀態(tài)和你的身體的運動狀態(tài)的確決定了你能夠躲開石頭。是否可避免的問題只對你這樣的行動者才有意義,也只有行動者才會根據(jù)興趣和信念產(chǎn)生避免或不避免某個結果的愿望。因此,決定論與可/不可避免性是分屬于不同立場的概念,物理層次上是決定論的世界里也可以存在設計立場中的可避免性。不相容論者把屬于不同立場的決定論概念與可/不可避免性概念放在同一個立場下考量,再次犯了“范疇錯誤”。丹尼特主張,“由設計師們在評估決定論系統(tǒng)的設計時所引起的不可避免性的意義才是不可避免性的正常意義,也是與人類自由問題相關的意義?!睕Q定論并不蘊涵不可避免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