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詳細教案_第1頁
師說詳細教案_第2頁
師說詳細教案_第3頁
師說詳細教案_第4頁
師說詳細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師說詳細教案師說詳細教案16/16師說詳細教案一、導入課文同學們,你們覺得教師應(yīng)該受尊敬嗎?從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師倍受尊敬的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教師已經(jīng)越來越職業(yè)化,跟一般的職業(yè)沒什么兩樣,因此不需要特別尊敬。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論說,雖然針對的情況不一樣,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變的,尊師重教的風氣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疤臁焙汀暗亍倍际翘摰?,教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舊時人們教育子弟,在講臺上供一木牌,上寫此五字,表示此五者依次為人生最須尊崇、服從者,可見人們對教師的尊敬。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xiàn)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1、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yǎng)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chǔ)。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边@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yōu)美散文傳統(tǒng),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nèi)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wù)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后人稱他的文章為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當時和后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nèi)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nèi)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稁熣f》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guān)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因此本文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yīng)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fā)揮得無余,富有現(xiàn)實意義。2、解題: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梢韵葦⒑笞h,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煛笔潜疚囊卣撌龅恼擃}。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或是“說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yīng)采取的態(tài)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3、指導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注釋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好學的人?!痖_篇點題。引證古人,為后文以古律今張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用(它)來。受,同授。業(yè),學業(yè)?;?,名詞,疑難問題?!啊?,……也”,判斷句式。○承前說明師的作用。為全文的理論根據(jù)。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而,則,就。之,泛指道理、知識。者,語氣助詞。孰,誰?!鸱穸ā吧?,觀點可取。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惑,此作動詞,有惑。而,轉(zhuǎn)折連詞。其,那。為,動詞,做,存在。為惑,存在的難題。○以上從“解惑”一面說明從師之必要。以下轉(zhuǎn)而論述如何從師。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乎,介詞,于。其,代詞,他。聞,知,懂得。固,副詞,本來。從,跟從。師,此作意動詞。師之,以之為師。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鹨浴奥劦馈睘闃藴?,不管生乎吾之先后。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道,以道為師,意即學習道理。夫,語首助詞。庸,豈。庸知,哪管?!鹨苑磫栕鹘Y(jié),有力。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因此。無,無論,不管。判斷句。之,助詞。所存,存在的地方?!鹪偌油普?,歸結(jié)出擇師的原則。(第一段,說明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從師的原則,正面論述從師之道。)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嘆詞。師道,指古時從師的風尚,即后文所說的“古道”。也,語氣助詞,以下三個“也”字同此。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欲,想要。○呼應(yīng)首句。一連三嘆,表明對世風的深切不滿。以下三層用對比法加以批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出人,超出常人。猶且,尚且,副詞。問,請教。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下,低(于)?!鸸攀ザ鴱膸?,今眾而恥學,對比有力。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圣、愚,前為名詞,后為形容詞。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助詞,此表測度語氣?!鹨陨嫌脙煞N后果對比,批判恥學于師。一層。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對于他自己。身,自己。恥師,恥學于師。焉,語氣助詞?;?,糊涂?!鹩谄渥雍陀谄渖?,兩種態(tài)度加以對比。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之,代童子。書指寫字。習,教習。其,指書。讀(dòu),逗,指句中讀時稍微停頓的地方。者,代詞。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或,無指代詞,有的人。不,同否?!盎驇煛睂?yīng)“句讀之不知”;“或不”對應(yīng)“惑之不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遺,棄,丟掉?!靶W”,對應(yīng)“或師”;“大遺”,對應(yīng)“或不”。明,高明,通達事理。○以上從兩種學習內(nèi)容的輕重大小,對比批判恥學于師。二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巫,古代從事降神驅(qū)鬼搞迷信活動的人。樂師,奏樂的藝人。百工,各種手工業(yè)者。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族,類。曰,說,說到。云,助詞,用于句末,表示總括以上的話,有“等等”的意思。者,語氣助詞。相若,相似,差不多。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低下。足羞,(以為)可恥。盛,高,大。近諛,(以為)近于阿諛。兩句描寫士大夫恥師的心理?!鹞?、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對比。鳴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復,恢復。○感嘆之中含有批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齒,列。不齒,不屑同列,看不起?!鹆髀冻鲰n愈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指君子。智,見識。乃,副詞,竟。及,及(之),趕上(他們)。其可怪也歟!其,語首助詞,表委婉。歟,語末助詞,此表感嘆?!鹨詢煞N人對從師的認識,對比批判恥學于師。三層。(第二段,慨嘆師道之不傳,批判士大夫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圣人無常師。常師,固定的老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tán)子,春秋郯國(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之君??鬃釉蛩埥坦僦?。見《左傳》昭公十七年。萇(cháng)弘,周敬王大夫,孔子曾向他問樂。見《孔子家語·觀周》。師襄,魯國樂官,孔子曾向他學琴。見《史記·孔子世家》老聃(d?。睿蠢献?,春秋時楚國人,孔子曾向他問禮。見《孔子家語·觀周》?!鹨陨弦钥鬃又袨樽C。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敝?,之類。行,同行。句意為: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語出《論語·述而》?!鹪僖钥鬃又詾樽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不一定。○推論。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術(shù)業(yè),技術(shù)、學業(yè)。專攻,專門研究,專長。如是而已。如是,如此?!鹨鼋Y(jié)論。從師弟關(guān)系上論述從師之道,補足首段所論。(第三段,引證古人,說明師弟之間的關(guān)系,進一步論述從師之道。)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李家之子名蟠。古文,特指先秦兩漢散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六藝,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jīng)書)。經(jīng),指六經(jīng)正文。傳(zhuàn),指對六經(jīng)的解釋。通,普遍。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不受時俗之限。于,價詞,此表被動。時,指恥于從師的時俗、世風。嘉,贊許。行,奉行,繼承。古道,指古人從師的風尚。貽(yí),贈。(第四段,表揚李蟠,說明寫作此文的原因。)二、文言知識點(一)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1、師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⑴作名詞,有兩種情況。①、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下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而不從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猶且從師而問焉”、“而恥學于師”、“擇師而教之”、“彼童子之師”、“曰師曰弟子云者”、“圣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中“師”同此②、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⑵作動詞,有三種情況。(名詞作動詞)①、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guān)系)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②、作“從師”講?;驇熝?,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guān)系)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③、做“以……為師”講。(吾從而師之(以……為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下文“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師”同此)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⑴、作代詞,有兩種情況①、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②、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guān)系,相當于“這類”、“這些”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⑵、作助詞,有四種情況①、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②、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③、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④、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⑶、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①、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②、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③、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⑴、作代詞,有四種情況①、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②、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③、作兼語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④、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⑵、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①、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4、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名詞。下文“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形容詞)5、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道理,名詞。下文“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師道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傳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聞道有先后”中“道”同此)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名詞。下文“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中“道”同此)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詞)6、無孰能無惑(沒有,動詞。下文“圣人無常師”中“無”同此)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連詞)7、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詞。下文“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中加著重號“圣”、“愚”同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詞)(二)、學習古今異義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jié)合,相當于:“用來……的。”今: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吾從而師之古:“從而”是兩個詞,從:跟隨;而:而且今:連詞,表結(jié)果、目的等。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無論今:常用義為“沒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風尚。今常用義為:道路,道德,說)今之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許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句讀之不知古:讀: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看著文字發(fā)出聲,讀dú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專門的一個求學階段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如是而已(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jié)合,相當于“……的原因?!苯癯S米鞅硪蚬P(guān)系的連詞)(三)、詞類活用1、名詞作動詞吾師道也(名詞“師”帶賓語“道”,用作動詞:學習)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復”中“師”同此)或師焉(名詞“師”充當“或”的謂語,用作動詞:從師)不恥相師(名詞“師”表自動:學習)2、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為恥①、吾從而師之(名詞“師”由一般只連接動詞不連接名詞的“而”與動詞“從”連接,用作意動:以……為師)②、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石鐘山記③、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名詞“師”帶賓語“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用作意動:以……為師)④、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帶賓語“學于師”,用作意動:以……為恥。下文“則恥相師”中“恥”同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

以相師為恥3、形容詞作名詞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惑”放在動詞“解”后面作賓語,用作名詞:意為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處于主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意為圣人、愚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圣”、“愚”處于賓語的位置上,用作名詞:圣人、愚人)③、小學而大遺小的問題,大的問題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卑”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卑賤的人,低下的人?!拔槐皠t足羞”,是“以位卑者為師足羞”的意思。形容詞“盛”作省略了的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勢盛位高的人。“官盛則近諛”是“以官盛者為師近諛”的意思)(四)、通假字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讀shòu)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讀fǒu)(五)、特殊句式①判斷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此句判斷格式為:“……者,……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此句判斷格式為:“……也”)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②被動句不拘于時(用“于”介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時”,表示被動,“于”相當于“被”)③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讀”、“惑”分別是“不知”、“不解”的賓語,其均借助“之”字提前。這里的“之”,是賓語提前的一個標志)④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而恥學于師;不拘于時,學于余;師不必賢于弟子)而恥學于師不拘于時,學于余(“于師”、“于余”均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詞“賢”后面作補語,“于”相當于“比”)⑤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問,意為“難道……嗎?”三、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段意論點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分論點:圣人無常師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結(jié)論:向后學號召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yīng)以上兩個分點第一段: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古之學者必有師?!闭骊U述三個問題:①教師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②為什么從師從師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③以什么人為師擇師標準:“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古之圣人——從師圣益圣今之眾人——不從師愚益愚愛其子——擇師惑矣,未明也于其身——恥師巫醫(yī)樂師百公之人——不恥相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其可怪也歟?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本文的寫作緣由。四、研讀課文(結(jié)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第一句: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肮拧敝竷蓾h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jié)為從師的結(jié)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第二句: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zhì),“以”是介詞,構(gòu)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保g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本渲械摹暗馈?,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第三、四句: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五、六句: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shè)關(guān)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潔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俊本渲小坝埂焙汀昂酢北硎痉丛懻Z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第七句: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盁o”作條件關(guān)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jié)構(gòu),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傳道受業(yè)解惑┐┌必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因果論證)│一、闡述從師的道理│(為什么)└否則惑之不解┘(中心論點)└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怎么樣)(以什么人為師)2.分析第二段:結(jié)果┌今昔對比圣益圣,愚益愚(錯誤態(tài)度)二、批判不從師的壞風氣│父子對比小學而大遺(錯誤認識)└貴踐對比其智反不能及(錯誤行為)(對比論證·反證)(l)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jié)。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酰俊笔欠丛懢?,“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欽”,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jié),并請學生填寫下表::

對象從師的態(tài)度結(jié)果論述中心1“今之眾人”“恥學于師”“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圣益圣”2于其子擇師而教之小學于其身恥師大遺3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3.分析第三段:第三段與第一段關(guān)系怎樣?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第一句: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耽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yīng)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4.分析第四段: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jié)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yīng)第二段,“能行古道”照應(yīng)第三段。五、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1)整句散句結(jié)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jié)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用上一句的結(jié)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绷?、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第二段分論點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論據(jù)(三個對比)對比作者議論抒情正確態(tài)度錯誤態(tài)度論據(jù)(1)(縱比)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今之眾人……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其皆出于此乎論據(jù)(2)(自相矛盾)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吾未見其明也論據(jù)(3)(橫比)巫醫(y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位卑,官盛嗚呼,師道之不復…其可怪也歟分論點與總論點關(guān)系批判中闡明總論點《師說》語言特點①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如“傳道受業(yè)解惑”6個字,極其準確而又深刻地闡明了教師的三大職責及其相互關(guān)系;“傳道”是核心,“受業(yè)”是目的,“解惑”是手段。任憑時代怎么變,“道”的內(nèi)容有變,而“受業(yè)解惑”則是不變的。②通俗鮮明,生動形象。如“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叭壕鄱χ泵枥L出這類人恥于師的惡劣表演,“位卑則……,官盛則……”以他們自己的話暴露他們可笑可卑的心理。韓愈在充分表達對這類人撻伐之時,也隱現(xiàn)出自身的認識局限,如他以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不能及,其可怪也歟”。③多種修辭手法運用,A.頂真: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B.

對偶:位卑則是羞,官盛則近諛。古文句子連解法古人指導閱讀有“奇句相續(xù),偶語相連”的方法,即逢單(奇數(shù))的句子與逢單的句子連在一起理解,逢雙(偶數(shù))的句子與逢雙的句子連在一起理解。如:句讀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師焉③,或不焉④,小學⑤而大遺⑥,吾未見其明也。這兒應(yīng)當把①③⑤句連在一起,②④⑥句連在一起理解: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小學吾未見其明也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遺難句分析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窘馕觥颗袛嗑?。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師,是依靠他們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古漢語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在主語后面用助詞“者”字,以表示提頓(待解釋),在句末用助詞“也”字,以表示肯定的語氣,組成“A者,B也”的常用格式。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保ā蛾惿媸兰摇罚拔迦苏撸w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謂語是“所以”和“傳道”、“受業(yè)”、“解惑”三個動賓詞組組成的名詞性結(jié)構(gòu),即“所”字結(jié)構(gòu)?!八浴痹谶@里表示跟行為有關(guān)的人。“以”當用講,“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可以譯作“(是)用來傳授道理、講解學業(yè)、解答疑惑的人”?!八浴钡倪@種用法又如:“此殆天所以資將軍。”(《隆中對》;“以”當“用”講,“所以”即“用來……的地方”。)“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保ā冻鰩煴怼罚?;“以”當“因”講,“所以”即“……的原因”。)“所”字結(jié)構(gòu)之所以是名詞性的,是因為它以定語的身分代替了中心詞。在這里,中心詞省略了;若要補出來,可用“者”來代替(參看本篇第六句的說明)。這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分析如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_____〕也。二、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課本的注釋是:“哪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庸,豈、哪。知,識別。年,這里指生年。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在意義。這個注釋雖然把意思說清楚了,由于是近于意譯,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未能體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單句,動詞“知”的主語“吾”承前省略了,“知”的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獨立性,使它成為句子的一個成分,即作“知”賓語?!坝谖帷弊鳌吧钡难a語;“于”作“比”講,介紹比較的對象。這句話按結(jié)構(gòu)可以譯作:〔我〕哪里追究他們的生年比我先出生還是后出生呢?象這樣的句子,中學生是比較難于理解的。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單照課本注釋串講一下顯然不夠,最好是通過句法分析,即通過成分劃分來弄清各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方能事半功倍。至于介詞“于”字作“比”講,介紹比較對象的句子,可以舉過去已學過的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來加深印象,本課后面還有“是故師不必賢于弟子”,可以進一步鞏固。古漢語中放在句首的“夫”(讀fú)字,本為指示代詞,指緊接著提到的事情,作“那”、“那個”講,不過指示性很輕,可以看作發(fā)語詞。如“夫戰(zhàn),勇氣也?!保ā恫軇フ搼?zhàn)》)“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保ā短祁〔蝗杳罚┻@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分析如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窘馕觥颗袛嗑?。主語和謂語都由“所“字結(jié)構(gòu)來充當,兩者的不同僅在“道“字和“師“字的一字之差?!八弊质墙Y(jié)構(gòu)助詞,它的作用是放在動詞(或主謂結(jié)構(gòu)中動詞)的前面,表示這個動詞(或主謂結(jié)構(gòu))是作定語,用來修飾那個中心詞的。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保ā读H藺相如列傳》)“所共傳”是定語,修飾中心詞“寶”。如果中心詞省略了,原來作定語的“所·動”結(jié)構(gòu)就起了以偏代全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一般把它叫做“所”字結(jié)構(gòu)。如“所當無不披靡?!保ā恶T婉貞》)“所當”指所抵擋之敵人?!八弊纸Y(jié)構(gòu)既然相當于名詞,因此,它的前面還可以帶上定語,成為“名+之+所·動”式,本句就是?!八妗钡扔凇八嬷帯??!暗馈笔恰八妗钡亩ㄕZ,“之”字表示這種關(guān)系。但譯成白話,這個“之”字可以不譯出來?!暗乐妫瑤熤嬉病?,按結(jié)構(gòu)可以譯為:道理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意思是:道在什么地方,老師也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有道,什么地方就有老師。相同的句法如“日知其所亡?!保ā稑费蜃悠蕖罚按擞嘀靡病!保ā队伟U山記》)第一句里,“其”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相當于“彼之”即“他(們)的”,或“名詞+之”?!八觥保ā巴觥蓖盁o”)指代“所無之事”,即所不知道的東西。第二句里,“余”是“所得”的定語?!八谩奔此弥怼_@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分析如下:(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四、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窘馕觥俊皫煹乐粋鳌笔侵髡Z,謂語是“久”字,這個“久”字本是“傳”的狀語,“師道久不傳矣”,今為突出“久”的意思,而將它移到謂語的位置上,借以加強“久”字的分量。句末語氣助詞“矣”字表示對上述現(xiàn)象的肯定,可以講作“了”;句中語氣助詞“也”字放在主語后面,作用是略作停頓,以緩宕語氣,可以講作“啊”。前面說過,“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置于主語謂語之間,作用是取消這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獨立性(只作句子的一個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語氣。這樣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譯出。下面是帶“之”字的主謂詞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兩狼之并驅(qū)如故?!保ā独恰罚蛔髦髡Z。)“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賓語。)“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保ā稁熣f》;全句的主語是“欲人之無惑”,“人之無惑”作“欲”的賓語。)這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分析如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