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裂到復合《野草》部分篇目讀書札記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3/02/wKhkGWWAiDKAEUY7AAO2oel9EOQ755.jpg)
![從分裂到復合《野草》部分篇目讀書札記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3/02/wKhkGWWAiDKAEUY7AAO2oel9EOQ7552.jpg)
![從分裂到復合《野草》部分篇目讀書札記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3/02/wKhkGWWAiDKAEUY7AAO2oel9EOQ7553.jpg)
![從分裂到復合《野草》部分篇目讀書札記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3/02/wKhkGWWAiDKAEUY7AAO2oel9EOQ7554.jpg)
![從分裂到復合《野草》部分篇目讀書札記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3/02/wKhkGWWAiDKAEUY7AAO2oel9EOQ755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分裂到復合《野草》部分篇目讀書札記
死火的自我救贖《野草》是一幅由繪畫中的文字組成的章樂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試圖捕捉各條意象之流在《野草》各篇目之間的穿梭和變化,以接近涌動在文字背后的意識和情感。我覺得《影的告別》和《死火》就構成一條重要的意象流,由“影”到“死火”的意象變化標志著作者內心掙扎的過程:從分裂到復合。《影的告別》通過五段獨白表達了“影”自我放逐的意愿。仔細體會這些獨白的措辭和語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影并不滿于它的自說自話。在自述前路的彷徨,表白自我犧牲的勇氣的同時,“影”一直希望能聽到“形”的回應和安慰。可是處于肉體受困狀態(tài)(昏睡)下的形自始至終都保持沉默。所以,影的五段獨白實際是一些斷裂的對話,帶有獨白的“對白性”1?!皩Π仔浴钡莫毎壮錆M著內在的張力,獨白的一方由于得不到對方的回答,遂將追問的矛頭對準自己,使自身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態(tài),即一部分的自我審視詰問著另一部分的自我。在魯迅一些帶有“內心戲劇”色彩的小說中,比如《在酒樓上》和《孤獨者》,都能看到分裂成兩個主體的自我進行對話?!队暗母鎰e》與這些小說屬于同一個系列。影想要擺脫昏睡的形而“獨自遠行”,卻苦于“夢醒了無路可以走”2,只好彷徨于黑暗與光明之際的“無地”。同樣面臨著黑暗還是光明之選擇的還有“死火”?!八阑稹焙汀坝啊庇泻芏嘞嗨浦?它們都急于逃離卻不知該奔向何方。如果走出冰谷,死火就將“燒完”,如同影之消失于光明;如果留在冰谷;死火又將“凍滅”,如同影之吞沒于黑暗。影是光明與黑暗的產(chǎn)物,而從象征的層面看,死火是生(火自古就是生命的象征)與死的產(chǎn)物,兩個意象都處于“中間物”的位置。這些共性暗示著“影”與“死火”之間存在內在的關聯(lián),它們處于同一意象之流的兩端。但是死火終究沖出了影的困境,因為他的得救之路并不是孤立分裂的。在《死火》中,肉身行動的受困不復存在。詩篇一開始就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在冰山間奔馳”的“我”,為整首詩奠定了行動的基調。其后,斷裂的對話被重新接續(xù)上,“我”與被溫熱喚醒的“死火”之間展開了充滿熱情的交談。對話的雙方高興地以“朋友”相稱,彼此都為在死寂的冰谷中能遇到第二個生命而興奮不已。死火對于“我”問他姓名“答非所問”,頗像那位不知道也不在乎自己姓名的“過客”。死火說先前遺棄他的早已滅亡,而他自己也幾乎凍滅。這一句話指向了被沉睡的“形”遺棄的“影”。其實“影”的自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形”遺棄的結果,這就解釋了“影”在告別時何以這般哀戚,如同一個棄婦。相比之下,死火對于被棄有種報復的快感,他已經(jīng)克服了“影”的悵然,只待一個強有力的意志,把他從蟄伏的死地引向新生?!拔摇本褪沁@意志的化身。死火最終敢于沖出冰谷,寧可消失于光明,也不愿被黑暗吞沒,正在于決意走出冰谷的“我”。比起孤獨躊躇的“影”,死火的前行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撐。重新接續(xù)起來的對話意味著原本分裂的主體得到了復合,而這種復合帶來了切實的突圍。李歐梵在《鐵屋中的吶喊》中提到了“死火”渴望“有行動的生活”,但是他認為“按照詩中矛盾的邏輯,這行動又終將導致死亡”3。從“我”的立場來看,這種矛盾的邏輯確實存在。但是從死火的角度看,他畢竟沖出了冰谷,獲得了新生。何況詩篇結尾處,“我”對于這種死亡感到欣喜,這正與《題辭》中“過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相合。從《影的告別》開始,“影”經(jīng)歷了自我的分裂;走到《野草》的中途,分裂的自我終于得到了暫時的和解,并且發(fā)掘出伏藏的“死火”,以超越過去的生命?!坝啊焙汀八阑稹闭亲髡邇刃耐懽兊男蜗蠡憩F(xiàn),可以視作作者自逐之路上的兩塊路標。監(jiān)視的土地作用《復仇》和《復仇(其二)》是《野草》中唯一的姐妹篇。很多學者都試圖尋找兩篇的共通點:李歐梵從“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兩個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指出它們是“同一主題的異體”3;李天明則通過對原題“復讎”的考證,將姐妹篇的隱含意義指向魯迅與朱安不和諧的情感生活4。這些觀點很有啟發(fā)意義,都偏重對文本主題內涵的挖掘,而我想從作者的視角入手說點想法,我在兩篇《復仇》中找到的共通點是“看”?!稄统稹返闹黝}和魯迅的小說《示眾》很像,都旨在揭露中國人可鄙的“看客”心態(tài)。兩篇文本描述的重點都落在看客身上:《示眾》完全是對看客的白描,對于被看者竟不著一字;而《復仇》也將最細膩生動的筆墨贈給了“無聊”的看客,只為那對峙的男女勾勒出大致的輪廓。《復仇》較為新奇的地方在于這對男女“既不擁抱,也不殺戮”,使看客們“無戲可看”。很多評論家便把這“拒絕被看”和《求乞者》中的“拒絕表演”聯(lián)系起來,視為魯迅對看客們特殊的報復方式。然而在我看來,這種以拒絕對抗外界的復仇真有些蘇雪林所說的“消極的復仇”的意味5,那么《復仇》中的這對男女有沒有較為主動積極的復仇呢?我慢慢地體會著散文詩最后那句“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干枯,無血的大戮,而永遠沉浸于生命的發(fā)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忽然意識到這對男女的“看”就是一種主動的復仇。當路人“拼命地伸長脖子,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時,男女用死人似的目光回敬著路人的“注視”(gaze)。在這種充滿張力的互看中,這對男女展開著他們悄無聲息的復仇?!翱础睕Q不是一種簡單的行為。薩特曾經(jīng)提出過“他人的注視”這一觀點,他認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被包圍在他人的注視中,這種“注視”(gaze)糾結著看者的權力和欲望,使被看者在他的目光下喪失自我,從“主體——我”異化為“對象——我”6?!拔揖蜎]于這一切工具性事物而存在……沒于一個流向別人的世界、相對別人的自我”7?!稄统稹分新啡说摹百p鑒”正表現(xiàn)出“他人的注視”的性質。他們在看這對男女時,“已經(jīng)預覺著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鮮味”,這種“看”充滿著血腥的欲望,把被看的男女當作古羅馬斗獸場中將被殺戮的決斗士和野獸,的確稱的上“無血的大戮”。然而被看者決不甘于被“注視”殺戮的命運,他們“需要注視他人,以便把自己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并反過來控制他人”。于是,這對男女一動不動地“賞鑒”著路人,以最小限度的“被看”和最大限度的“看”對他人的注視反戈一擊。男女的賞鑒是富于進攻性的,與看客進行著相互超越的權力爭奪。終于路人們覺得無聊,從“注視”的戰(zhàn)場上敗下陣來,先是“面面相覷”,最后“慢慢走散”?!翱础钡膽?zhàn)爭以這對男女的勝利而告終,他們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還不愿收回“死人似的眼光”。《復仇》中的主人公專注于對外的“看”,到了《復仇(其二)》,審視的目光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向,由外向內,反觀自身。《復仇(其二)》極力描寫耶酥被釘十字架時的肉身痛楚,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身體語言”8,涉及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描寫。表面看來,在《復仇》中占主導地位的“看”在《復仇(其二)》中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墒?作家要表現(xiàn)個體的肉身感受時,通常都會使用較為直接的第一人稱敘述。詩篇卻用第三人稱寫就,始終將耶酥置于“他”者的位置。這說明有一個躲在暗處的作者凝視著耶酥,我們所讀到的詩篇其實是這凝視的記錄。讓我們跟隨作者凝視的目光重讀文本。散文詩第一句就點明耶酥的自我期許,自認為是“神之子,以色列的王”,“這些身份和定位,都與魯迅《彷徨》前的自我認同相合?!阒鲆皇罓奚?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隨感錄四十》)和‘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這兩個經(jīng)典表述,同時包含了魯迅在私德和公德方面的自我期許”9。然而拯救者注定要被愚民虐殺,魯迅仔細地刻畫庸眾們戲弄、戕害耶酥的情景。在描寫周遭攻擊的動作中,魯迅兩次插入“看哪……”。如同電影中一連串動作鏡頭后忽然出現(xiàn)特寫和定格,魯迅要讀者們在這里頓一頓,聚焦耶酥的受辱。“看”的視角被強化的同時,動作的節(jié)奏放慢了,作者的心境就在這停頓處發(fā)生微妙的變化?!翱茨?他們打他的頭,吐他,拜他……”,“看哪,和他同釘?shù)摹?這不是簡單直白的敘述,而注入了作者沉痛的感情。作者某種感同身受的體驗被喚醒,他描寫的視角也跟著變化了。詩篇進入到對耶酥心理的兩段刻畫。耶酥那悲憫與仇恨交織的感情,對于魯迅來說是毫不陌生的。繼之以耶酥肉身一波又一波的大痛楚,作者對肉身反應的描摹已經(jīng)超出了一個旁觀者所能體會的深度,即使魯迅沒有完全放棄對介入文本的自我克制,但是從文字背后透出的激情已經(jīng)遠遠超過他作品中慣見的強度。到了詩篇的最后兩段,這種自我克制被完全放棄了,隱含作者再也不能保持超然的態(tài)度,以少有的急切和義憤跳出來為耶酥鳴冤。畢竟這樣的反觀句句切中作者心中的傷口,其“創(chuàng)痛酷烈”殊屬難以承受。以上的分析可以證明耶酥的確是作者的“自我映射”,正因為是一個過來人,所以作者能那么細膩地重現(xiàn)耶酥的“大歡喜”和“大痛楚”。但魯迅所要做的不僅是映射。自我反觀說明有一個“我”劫后余生,方得脫離舊我、反思過去。魯迅正是通過反顧曾經(jīng)被釘殺在十字架上的自己,看到了現(xiàn)實和自我的真相。所以在回憶的一開始他就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仍是“人之子”,并決意以“立此存照”的方式慰藉那殉難的舊我。而“立此存照”本質上仍是“看”的復仇?;诉@么大的篇幅來議論“看”的復仇,只是想發(fā)掘“看”之于魯迅的積極意義。魯迅是如此善于“看”,也敏感于“被看”,這無疑和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飽受欺侮的少年時代使魯迅產(chǎn)生濃重的自卑心理,周遭的冷眼給他帶來永久不能平復的傷痛和一雙冷眼觀世的眼睛。也許《復仇》里互看的交戰(zhàn)在魯迅的少年時代就多次上演過吧。在日本留學時,導致魯迅棄醫(yī)從文的直接原因是幻燈片事件,也是因“看”而起。直至晚年作《夜頌》,依然執(zhí)著于“看”,那句“自在暗中,看一切暗”正是魯迅對自我的真實寫照。“看”體現(xiàn)在魯迅的作品中,就化為各種曲折復雜的敘述方式。不同的敘述方式代表著作者不同深度和角度的“看”,因為敘述方式之于作品正相當于攝影機之于電影。韓南說得很對,“作為一個經(jīng)常使用第一人稱的作家,魯迅極少表現(xiàn)自我”10。在他的作品中,大部分的敘述人都與作者分裂。魯迅并不依賴直接的“說”來表達自己,他的確“已經(jīng)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11。他更喜歡通過無聲的“看”馳騁于自己的作品世界中?!翱础笔囚斞复嬖诘姆绞?也是他復仇的方式?!吧瘛钡倪\用在《野草》的所有詩篇中,《頹敗線的顫動》給我最深的震撼。其形象的肅穆、意境的蠻荒以及主旨的神秘,使我在讀完全詩的一剎那,嘴里立即誦出馮至的詩,“在漫長的歲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現(xiàn),狂風乍起”。只有真正的詩才能傳達詩帶給我們的心弦激蕩,詮釋性的文字總顯得捉襟見肘。然而我缺乏詩人的靈性,且讓我用笨拙的筆記錄下一些支離破碎的感想吧?!额j敗線的顫動》將一個神化的場域帶到了作品世界中,它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觀或基督教的神明世界,甚至與《野草》其他詩篇中的天地意象也不和諧,似乎是魯迅一時靈感閃現(xiàn)的創(chuàng)造。魯迅在這個場域中神化那“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老婦,以此為痛苦無告的靈魂找到安身之所。正是這種悲憫深深地吸引著我。“神化”的過程貫穿了整個文本。散文詩以兩個相續(xù)的夢為主干,分成上下兩個部分,敘述了老婦生命中的兩次顫動。第一次顫動是恥辱的交合,作者寫得比較隱諱,但是性描寫在魯迅的作品中似乎是絕無僅有的,依然令人驚訝。作者使用了非常模糊的詞語,“披毛的強悍的肉塊”顯出原始蠻荒的意味。繼之以“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一連串抽象名詞的羅列,看似板結,卻在原本粗鄙的畫面里嵌入一種厚重感。之后又是具象描寫,賣身的女子“尚且豐腴的皮膚光潤了;青白的兩頰泛出輕紅,如鉛上涂了胭脂水”。女子在作者柔和的筆下顯出活力來,仿佛污穢和恥辱的磨折逼出了她的生命力似的。整段對女子受辱的描寫沒有顯露女人絲毫的淫賤,作者反倒用了莊重樸實的措辭,這是“神化”的第一步。在第一部分的結尾處,明顯露出“神化”痕跡的意象出現(xiàn)了。女子的感情激起“空中的波濤”,相互撞擊,“回旋而成旋渦,將一切并我盡行吞沒”。她似乎有一種通靈的力量,像女巫一樣能運轉周圍的空氣。但這不是為了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的觀念,這波濤是要把女子“無可告訴”的“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傳達出來。不是傳達給端著各種架子,頭頂各樣名目,心懷各種倫理的“正人君子”之流,甚至也不是給我們這些讀者,而是向一個少人問津的神化的場域敞開。波濤并不止于對女子內心體驗的隱喻化表現(xiàn),聯(lián)系后半部分中作者對荒原老婦形象的塑造,魯迅是要把這個女子標格在天地間,賦予其超越性的維度。在詩篇的第二部分中,忍辱負重的老婦被子女厭棄,在默默的隱忍中離開家庭。一些學者認為,老婦被棄的情節(jié)影射周作人夫婦對魯迅的背叛,并贊賞魯迅孤獨者的靜默12。這樣的指涉能夠找到文本的依據(jù),確能充實我們的理解。但這只揭示了作品的現(xiàn)實層面,《野草》還有更幽深、詭譎而真實的象征層面,那是一重更貼近魯迅內心的世界。相應地,魯迅筆下的老婦也跨越著兩重世界。在她“開開板門,邁步在深夜中走出”之時,她就遺棄了那個滿是“冷罵和毒笑”的世界,而走向隱秘、蠻荒、曠遠的“神化”世界。老婦突然“骨立的石像似的”立在我們面前了。石像讓人聯(lián)想起遠古時代的遺跡,是未受文明開化的初民所作。石像透露出最粗獷形態(tài)下的想象、欲望和恐懼,卻被永遠鎖閉于石塊之中。正如內心情感沖騰卻無可告訴的老婦。她就這樣立在荒原中央,四周無一個蟲鳥,時空似乎回到了未有生命跡象出現(xiàn)的史前大地。只有老婦赤身露體,如剛降生的赤子,矗立在天地之間。一切都陷入死寂,然而分明能感到風暴將來。終于于一剎那間照見過往的一切:饑餓,苦痛,驚異,羞辱,歡欣,于是發(fā)抖;害苦,委屈,帶累,于是痙攣;殺,于是平靜?!钟谝粍x那間將一切并合:眷戀與決絕,愛撫與復仇,養(yǎng)育與殲除,祝福與咒詛?!谑桥e兩手盡量向天,口唇間漏出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語。我反復讀這一段話,覺得這些句子的內在結構有一種天然的旋律感:“照見”的頓悟像是第一樂句的動機,從它迸發(fā)出的一連串名詞就像一個個音符。它們自“發(fā)抖”到“痙攣”遵循漸強的節(jié)奏不斷向情感至深處奔突,直至“殺”達到了第一樂句的高潮。然后高潮回落到“平靜”,其后的省略號類似一個休止符,標志第一樂句的結束。緊接著奏響了以“并合”為主題的第二樂句。如果說第一樂句的情感發(fā)展是奏鳴曲式的,單聲部的情感線性地向高潮發(fā)展;那么第二句則類似交響樂或者賦格曲的篇章。一組組表達矛盾感情的反義詞成對涌出,如同交響樂的多聲部,彼此充滿張力卻又達成奇妙的平衡。終于眾聲和鳴,“造成醉心的大樂”,就是那“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語”。我用音樂來比附這段文字,完全出于自己的直感,作為分析并不合格。我只覺得,作者想要傳達的體驗是難以言說的。他通過語詞的羅列、對立和遞進試圖表現(xiàn)“照見”與“合并”,也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我把它想象成音樂,是想脫離這種有限的“說”,感受文本超越語言之外的力量。回到文本分析,老婦舉兩手向天是一個人向天地乞求最絕望的姿勢?!胺侨碎g所有,所以無詞的言語”從“口唇間漏出”,這個“漏”字用得很妙。“漏”是滿溢之物往外流出,正如老婦滿心的激情要吐露出來。但是“漏”絕沒有“銀瓶乍破水漿迸”的激烈,老婦似乎只是無意識地對天空喃喃自語,并不急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盁o詞的言語”像咒語、祈禱或者呼召,總之是人類文明體系之外的語言。原始主義的氣息越來越明顯,老婦如神靈附體,似已不在人間。終于第二次的顫動開始了。這一次,隨著老婦的身軀顫動的是整個宇宙?!斑@顫動點點如魚鱗,每一鱗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顫,仿佛暴風雨中的荒海的波濤”。顫動在第一部分中與卑污相連,此刻卻勃發(fā)出悲壯而駭人的美。老婦“并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似乎在情感達到極至時內心得到某種默示,于是所有言語都不再需要?!拔┯蓄潉?輻射若太陽光”,老婦已“遍身有大光輝”,儼然一個神。她擁有神的力量,心意已與宇宙息息相通,任何一次顫動都可“使空中的波濤立刻回旋,如遭颶風,洶涌奔騰于無邊的荒野”。老婦究竟向天乞求了什么?作者的“神化”最終將老婦引向何方?神化的場域是怎樣的所在?對于這些問題,“無詞的言語”沒有給予我們任何答案。郜老師則給出了一種理性的解讀,“這種不徹底的‘求乞’,是一個現(xiàn)代東方無神論者暫時絕望于現(xiàn)代性的‘人’的神話之后,下意識里瞬間獲得的竹內好所謂‘非宗教的宗教性體驗’……他并不真的融入神性的天地”13。的確,魯迅的“神化”與宗教旨趣不合,他的神化場域也不指涉任何宗教體系或彼岸世界,而只是基于“自然主義哲學根底中的樸素而粗獷的本能”14。但是沒有確定的神系和教宗,并不意味著老婦的求乞完全是虛空,顫動之恐懼和歡欣的體驗本身就是實有。而且魯迅“神化”老婦的終極意義在于自我的超越而不是宗教性的求乞,他讓那“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以整個生命去承受深刻的苦難和孤獨,從中頓悟人世的真相和自我的生命強力,最終使靈魂凈化而飛升。這種“神化”觸及了一些古代詩歌的隱秘主題。在索??死账沟摹抖淼灼账乖诳评罩Z斯》中,背負著亂倫的惡名,被母邦放逐的俄底普斯,在對不幸和屈辱的忍耐中獲得了智慧,竟成為神意的預言者、人神的中間物。俄底普斯臨終時也出現(xiàn)了神秘的天象,仿佛昭示著昔日被棄的罪人重回神的世界。在讀《頹敗線的顫動》時,我仿佛感受到這種古老的雄奇和悲壯。象征意象中的小宇宙最后,我想談談對《野草》象征手法的體會。美國學者艾伯在分析《野草》的“對稱與平行”結構時曾說,“《野草》的平行結構不但決定著散文詩中意象和語言的形式,而且也反映出魯迅邏輯的整體形式”15。同樣,象征不單是魯迅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法,而是他感受思考生命的方式。在這里,我試圖超越文體(stylistic)的層面去思考象征對于魯迅的意義,把象征視為魯迅思維與情感的原始形式。所有被《野草》的象征意象感動的人,大約都能體會到其中噴薄而出的生命力。它們無不飽蘸著作者“過去的悲歡”,“凝結成屹然不動的形體”。我常想,作者在創(chuàng)造這些意象時,感情已經(jīng)勃發(fā)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他必須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帶到這個世界來,賦予它們各樣新的生存。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必須經(jīng)歷一種“死亡”,使自己的意識化身為“生命的泥”。泥無定形故而擁有無限的可能性,無數(shù)的象征意象就從這泥中長出。它們“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死亡’的作者),各各獲取它們的生存”。惟其如此,作者一己有限的生命才能在這“生命的開花”中以更多樣的形態(tài)重生,那未被發(fā)掘已遭“刪刈”的豐富性才能重獲自由。象征主義者不滿足于苦悶青年式的直接抒發(fā),他懷有一種更偉大的感情,這感情“到處都帶著自己的宇宙,輝煌的或悲慘的宇宙”16。是的,象征主義者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創(chuàng)造一個屬己的宇宙,這是他的“創(chuàng)世紀”。在《野草》這個小宇宙中,魯迅創(chuàng)造的象征意象遠及天地山水,近至草木鳥獸,還有許多非自然所有的神秘意象,如自逐的“影”、重生的“死火”、地獄的鬼眾和微笑的死尸。每一個意象都受靈于一種意志和欲望的氣息(inspiration),使讀者以一種“萬物有靈論”的態(tài)度接近他們,試圖理解現(xiàn)象背后作者的精神投射。但是理解不是把思想和情感從象征意象的包裹中分離出來,它們血肉相連、不可割裂,象征就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原始形式。在魯迅的作品里,單純的敘述性或解釋性的語言無法達到象征的表達深度。事實上,魯迅常常會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對語言的不信任。我在上文的論述中已多次表示了這一點。語言的有限性在表現(xiàn)作者自我時越發(fā)明顯,而象征不但能越過語言的束縛,甚至能克服作者自我意識的限制。正如加繆所說,“一個象征總是超越它的使用者,并使他實際說出的東西比他有意表達的東西更多”16。因此,在《野草》這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綜合接入服務系統(tǒng)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電腦雕刻圣誕燈飾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牛角扣羊羔絨馬甲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果蔬寶農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異型結構件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工藝溫度計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延安2024年陜西延安市市直事業(yè)單位選聘7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至2031年中國一體式頂置空調器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黑豆粉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高效板式密閉過濾機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水土保持方案中沉沙池的布設技術
- 安全生產(chǎn)技術規(guī)范 第25部分:城鎮(zhèn)天然氣經(jīng)營企業(yè)DB50-T 867.25-2021
- 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 (全套完整課件)
- 走進本土項目化設計-讀《PBL項目化學習設計》有感
- 《網(wǎng)店運營與管理》整本書電子教案全套教學教案
-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課件希沃的課件
- 高端公寓住宅項目營銷策劃方案(項目定位 發(fā)展建議)
- 執(zhí)業(yè)獸醫(yī)師聘用協(xié)議(合同)書
- 第1本書出體旅程journeys out of the body精教版2003版
- [英語考試]同等學力英語新大綱全部詞匯
- 2022年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