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村鎮(zhèn)居住房屋抗震設計技術導則》_第1頁
《浙江省村鎮(zhèn)居住房屋抗震設計技術導則》_第2頁
《浙江省村鎮(zhèn)居住房屋抗震設計技術導則》_第3頁
《浙江省村鎮(zhèn)居住房屋抗震設計技術導則》_第4頁
《浙江省村鎮(zhèn)居住房屋抗震設計技術導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村鎮(zhèn)居住房屋

抗震設計技術導則

1

前言

新修訂的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以下簡稱:

新版《區(qū)劃圖》)已于2016年6月1日起執(zhí)行。根據(jù)新版《區(qū)劃圖》,我省的

地震動參數(shù)有了明顯的提高:消除了0.05g以下的不設防區(qū),0.10g地區(qū)的面積

有所增加,涉及杭州、寧波、嘉興和舟山四個市。

為了有效貫徹實施新版《區(qū)劃圖》、指導浙江省內村鎮(zhèn)居住房屋的抗震建設,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委托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和浙江省建設工程抗震技

術委員會共同主編了《浙江省村鎮(zhèn)居住房屋抗震設計技術導則》。本導則結合《浙

江省防震減災條例》的相關要求、補充完善了浙江省標準《村鎮(zhèn)房屋抗災技術規(guī)

程》DB33/T1093-2013的有關規(guī)定,明確了我省村鎮(zhèn)房屋的抗震技術措施,內容

主要包括:總則、基本要求、選址、地基和基礎、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

其他結構等。

本導則采用的符號、計量單位和術語均按照現(xiàn)有國家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

本導則的具體解釋工作由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負責,在執(zhí)行過程中,請各

單位結合工程實踐,深入研究,不斷總結經(jīng)驗,并將意見和建議寄交:浙江省建

筑設計研究院科技研發(fā)中心,《村鎮(zhèn)居住房屋抗震技術導則》編制組(地址:杭

州市安吉路18號,郵編310006,E-mail:zadri@)。

主要編寫人:益德清李冰河周平槐

3

1總則

1.0.1為規(guī)范浙江省村鎮(zhèn)房屋的建設和管理,減輕地震破壞,保護人民生命和財

產(chǎn)安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制定本技術導則。

1.0.2本導則適用于浙江省內三層及以下各類新建、改建村鎮(zhèn)自建房屋的建設。

1.0.3村鎮(zhèn)房屋的抗震設計與施工,除應符合本導則要求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

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2一般規(guī)定

2.1建筑設計和結構體系

2.1.1房屋體形應簡單、規(guī)整,平面不宜局部突出或凹進過多,立面不宜高度不

等。

2.1.2不宜錯層,樓梯間不宜設在房屋的盡端和轉角處,且不應采用懸挑樓梯。

2.1.3常用的結構體系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生土結構、

石結構和木結構等。

2.2地震作用

2.2.1一般情況下,房屋的抗震設防烈度應采用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確定的地

震基本烈度。

2.2.2建筑場地為I類時,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可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降低

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6度時仍應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

抗震構造措施。

2.2.3村鎮(zhèn)房屋必須進行抗震設計。采取抗震措施的生土和木結構房屋,以及6

度時的村鎮(zhèn)房屋(不規(guī)則建筑除外)可不進行截面抗震驗算。

2.2.4對于淺層軟弱土地基,宜采取換土墊層地基處理措施。

2.3材料

2.3.1混凝土構件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

2.3.2普通鋼筋宜優(yōu)先采用延性和焊接性能好的鋼筋。

2.3.3砌體結構材料性能指標應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普通磚和多孔磚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0。

2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

2.3.4鐵件、扒釘?shù)冗B接件宜采用Q235鋼材。

2.3.5生土墻體土料應選用雜質少的黏性土。

2.3.6石材應質地堅實,無風化、剝落和裂紋。

2.3.7木構件應選用干燥、紋理直、節(jié)疤少、無腐朽的木材。

2

3選址、地基和基礎

3.1選址

3.1.1選擇建筑場地時,應劃分對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

3.1.2建筑場地宜選擇對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宜避開不利地段;當無法避開時,

應采取有效措施;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房屋。

3.1.3房屋不宜建造在條狀突出的山嘴、高聳孤立的山丘、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

的陡坡、陡坎、河岸和邊坡邊緣等不利地段。

3.2地基和基礎

3.2.1地基和基礎應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不宜設置在性質明顯不同的地基土上;

2同一結構單元不宜采用不同類型的基礎;

3地基為軟弱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土時,應考慮地震時地基

不均勻沉降等的不利影響。

3.2.2當有鄰近建筑場地地勘報告或當?shù)乜煽康墓こ探?jīng)驗借鑒時,可不進行巖土

工程勘察;但應進行施工驗槽,驗槽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應補充施工勘察。

3.2.3為降低地震作用可能導致的砂土、粉土地基的液化影響,房屋可采取下列

措施:

1選擇合適的基礎埋置深度;

2調整基礎底面積,減少基礎偏心;

3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剛性,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

4減輕上部結構荷載,增強上部結構的整體剛度和均勻對稱性,合理設置沉

降縫等。

3.2.4巖質地基中,基礎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3m,其余地基中,基礎埋深不宜小

于0.5m。

3

4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

4.1一般規(guī)定

4.1.1框架結構宜設計成雙向梁柱抗側力體系,不宜采用單跨框架。主體結構除

個別部位外,不應采用鉸接。

4.1.2框架結構不應采用部分由砌體墻承重的混合形式??蚣芙Y構中的樓梯間及

局部出屋頂?shù)臉翘蓍g等,應采用框架承重,不應采用砌體墻承重。

4.1.3框架結構的填充墻及隔墻宜選用輕質墻體材料??蚣芙Y構如采用砌體填充

墻,宜避免框架柱形成短柱。

4.1.4采用裝配式樓、屋蓋時,應采取措施保證樓、屋蓋的整體性。采用配筋現(xiàn)

澆面層加強時,厚度不宜小于50mm。

4.1.5框架結構的砌體填充墻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填充墻在平面和豎向的布置,宜均勻對稱,宜避免形成薄弱層或短柱。

2砌體填充墻應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設置2根直徑6mm的拉

筋與承重墻或者柱拉結,拉筋伸入墻或柱內的長度宜全長貫通。

3墻長大于5m時,墻頂與梁(板)宜有鋼筋拉結;墻長超過8m或層高2

倍時,宜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墻高超過4m時,墻體半高宜設置與柱連接且

沿墻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樓梯間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墻,尚應采用鋼絲網(wǎng)砂漿面層加強。

4.1.6樓梯間的布置不應導致結構平面特別不規(guī)則;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

應計入樓梯構件對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影響;宜采取構造措施,減少樓梯構件對

主體結構剛度的影響。當框架結構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梯時,支承樓梯的框架

柱應考慮休息平臺的約束和可能引起的短柱;樓梯間兩側填充墻與柱之間應加強

拉結。

4.1.7砌體女兒墻在人流出入口和通道處應與主體結構錨固;非出入口無錨固的

女兒墻高度不宜超過0.5m。

4.2構造措施

4.2.1框架結構的主梁截面高度可按跨度的(1/10~1/18)確定;梁凈跨與截面高

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寬比不宜大于4。

4

4.2.2梁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長頂面、底面的配筋不

應少于2C12。

2應沿梁全長設置箍筋,箍筋應有135°彎鉤,彎鉤端頭直段長度不能小于

10倍箍筋直徑和75mm的較大值;

3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長度不應小于1.5倍梁截面高度和500mm二者的較大值;

箍筋的最大間距不應超過梁截面高度的1/4、8倍縱向鋼筋直徑和150mm三者較

小值;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

4梁端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7度設防時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

較大值,6度設防時不宜大于300mm。

4.2.3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截面的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300mm;圓柱的直徑不宜小于350mm。

2截面的長邊和短邊的邊長比不宜大于3。

4.2.4框架柱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縱筋宜對稱配置;截面邊長大于400mm時,縱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

2柱的箍筋應在下列范圍內加密: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圓柱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

值;

2)底層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凈高的1/3;

3)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因設置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

高。

3加密區(qū)柱的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柱根不宜小于8mm),箍筋間距不

應大于8d(d為縱筋最小直徑)、150mm(柱根100mm)二者的較小值。

4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7度設防時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

的較大值,6度設防時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有

箍筋或拉筋約束;采用拉筋復合箍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并鉤住箍筋。非加密

區(qū)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5倍縱筋直徑。

5

5周邊箍筋應為封閉式。末端應做成135°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

于10倍的箍筋直徑,且不應小于75mm。

6當柱每邊縱筋多于3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可采用拉筋)。

4.2.5柱的縱筋不應與箍筋、拉筋及預埋件等焊接。

4.3施工要求

4.3.1結構施工所使用的外腳手架、模板及其支架,應慎重選型,確保安全穩(wěn)定。

裝?;虿鹉r混凝土應滿足相應強度要求。

4.3.2混凝土澆灌宜連續(xù)施工?,F(xiàn)澆梁、柱、墻、板均應及時有效養(yǎng)護。冬季澆

筑的混凝土,施工前先準備好保溫和防凍材料,以防混凝土受凍,混凝土澆筑完

畢后使用不易吸潮的保溫材料立即覆蓋保溫。

4.3.3柱縱向鋼筋的綁扎接頭應避開柱端的箍筋加密區(qū)。

4.3.4混凝土施工縫宜留置在結構受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4.3.5預制構件不得有影響結構性能和使用的外觀缺陷。

4.3.6施工現(xiàn)場宜設立可靠的避雷裝置。遇有六級以上強風、濃霧、雷電等惡劣

氣候,不應進行露天高處作業(yè)。雨天和雪天應及時清除水、冰、霜、雪,并應采

取可靠的防滑措施。

4.3.7建筑物的出入口、樓梯口、洞口、基坑和每層建筑的周邊均應設置防護設

施。

6

5砌體結構房屋

5.1一般規(guī)定

5.1.1砌體結構房屋應優(yōu)先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抗震設

防烈度為7度時不宜采用硬山擱檁屋蓋。

5.1.2砌體結構房屋的層高應符合下列要求:

1單層砌體結構房屋的層高不應超過4.0m;

2二、三層砌體結構房屋的各層層高不應超過3.6m。

注:房屋總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或檐口的高度。

5.1.3橫墻的間距不應超過表5.1.3的規(guī)定:

表5.1.3橫墻的最大間距(m)

房樓屋蓋類型

最小墻

屋樓現(xiàn)澆或裝配整

墻體類別厚裝配式鋼筋混

層層體式鋼筋混凝木樓(屋)蓋

(mm)凝土樓、屋蓋

數(shù)土樓、屋蓋

普通磚墻240三層1~315119

240三層1~315119

多孔磚墻

190三層1~31286

混凝土小型

190三層1~315119

空心砌塊墻

一層1997

空斗墻2402997

二層

1975

5.1.4窗間墻、門窗間墻以及洞口至墻盡端的最小寬度,不應小于1000mm;小

于上述尺寸時宜在墻體洞口兩側加設構造柱。

5.1.5木屋蓋砌體結構房屋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1在房屋中部屋檐高度處設置縱向水平系桿,系桿應采用墻攬與各道橫墻連

接或與屋架下弦桿釘牢;

2兩端開間和中間隔開間的屋架間或硬山擱檁屋蓋的山尖墻之間應設置豎

向剪刀撐;

3山墻、山尖墻應采用墻攬與木屋架或檁條拉結;

4內隔墻墻頂應與梁或屋架下弦拉結。

7

5.1.6承重墻厚度:普通磚不應小于240mm;多孔磚墻不應小于190mm;混凝

土小型空心砌塊墻不應小于190mm。空斗墻不宜用作承重墻。

5.1.7當屋架或梁的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數(shù)值時,支承處宜加設壁柱或采取其他

加強措施:

1240mm以上厚普通墻、多孔磚墻為6m;190厚多孔磚墻為4.8m。

2190mm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墻為4.8m。

3240mm厚空斗墻為4.8m。

5.1.8構造柱的設置部位,一般情況下應滿足下列要求:

1外墻四角和對應轉角。

2樓梯間四角、樓梯斜梯段上下端對應墻體處。

3大房間內外墻交接處。

4隔12m或單元橫墻與外縱墻交接處。

5內外墻寬度大于等于2.1m洞口的兩側;外墻在內外墻交接處已設置構造

柱時可適當放寬,但洞側墻體應加強。

5.1.9挑梁、雨蓬等懸挑構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縱向受力鋼筋應伸入至梁或板尾端;

2挑梁埋入砌體長度宜大于挑出長度的1.2倍;當挑梁上無砌體時,宜大于

挑出長度的2倍。

5.2構造措施

5.2.1磚墻應符合下列要求:

1承重外墻轉角應沿墻高每隔不大于500mm設2A6鋼筋,每邊伸入墻體內

的長度不小于1000mm;

2房屋墻體應同時咬槎砌筑,若不能同時砌筑,應留踏步槎;

3后砌的非承重墻與承重墻體連接時,應在承重墻上留馬牙槎,并沿墻高

每隔不大于500mm配置2A6拉結鋼筋或A4@200鋼絲網(wǎng)片與承重磚墻拉結,拉

結鋼筋或鋼絲網(wǎng)片每邊伸入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500mm;長度大于5m的后砌

隔墻,墻頂應與梁、樓板或檁條連接;

8

4出屋面樓梯間縱橫墻交接處,應沿墻高每隔500mm宜設置2A6拉結鋼筋,

且每邊伸入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1000mm。

5.2.2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應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的二、三層房屋,應于房屋的外墻陽角,自底到頂

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

2二、三層房屋,當墻體開設的洞口寬度大于2.7m,應在洞口兩側的磚墻內

設240mm×120mm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柱上下端應與圈梁連接;

3構造柱縱向鋼筋宜采用4C12;箍筋宜采用A6@250mm,距墻頂、墻底

600mm范圍內箍筋宜加密為A6@150mm;

4構造柱與磚墻連接處應砌成馬牙槎,并應沿墻高每隔不大于500mm設2A6

拉結鋼筋,且每邊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000mm;

5構造柱應與屋蓋處圈梁和各層樓蓋處的圈梁以及基礎圈梁相連接;

6構造柱與圈梁連接處,構造柱的縱筋應在圈梁縱筋內側穿過,保證構造柱

縱筋上下貫通。

5.2.3鋼筋混凝土圈梁或配筋磚圈梁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砌體結構房屋應在屋蓋標高處設置圈梁(優(yōu)先采用鋼筋混凝土圈梁);

2應于樓、屋蓋處緊靠板底沿所有外墻設置水平閉合的圈梁,抗震設防烈度

為7度時應采用鋼筋混凝土圈梁;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可采用配筋磚圈梁。

3縱、橫磚墻的鋼筋混凝土圈梁在交匯處應相互連接;

4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屋蓋(平屋面)可不設置圈梁,但應在屋蓋的現(xiàn)澆板內沿

外墻周邊增配2C10通長鋼筋,并與磚墻的構造柱可靠連接;

5當采用瓦屋蓋或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坡屋面時,應沿內、外承重磚墻檐口高度

處設置一道水平閉合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圈梁或鋼筋磚圈梁;

6屋蓋處和各層樓蓋處的圈梁,其截面尺寸不應小于240mm×120mm(240

墻)或190mm×120mm(190墻);縱向鋼筋不應少于4C12;箍筋采用A6,間

距為250mm;配筋磚圈梁縱向鋼筋不應少于4A6。

5.2.4門、窗過梁應符合以下要求:

1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圈梁兼作門、窗過梁時,在洞口寬度和洞口兩邊各240mm

范圍內局部加筋。

9

2跨度小于900mm的洞口可設置鋼筋磚過梁,鋼筋不應少于3A6。

5.2.5空斗墻體的下列部位,應臥砌成實心磚墻:

1轉角處和縱橫墻交接處距墻體中心線不小于300mm寬度范圍內墻體;

2室內地面以上不少于三皮磚、室外地面以上不少于十皮磚標高處以下部分

墻體;

3樓板、龍骨和檁條等支承部位以下通長臥砌四皮磚;

4屋架或大梁支承處沿全高,且寬度不小于490mm范圍內的墻體;

5壁柱或洞口兩側240mm寬度范圍內;

6屋檐或山墻壓頂下通長臥砌兩皮磚;

7配筋磚圈梁處通長臥砌兩皮磚。

5.2.6房屋的樓、屋蓋與承重墻構件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

1鋼筋混凝土預制樓板在梁、承重墻上必須具有足夠的擱置長度。當圈梁未

設在板的同一標高時,板端的擱置長度,在外墻上應不小于120mm,在內墻上,

不應小于100mm,在梁上不應小于80mm,當采用硬架支模連接時,擱置長度

允許不滿足上述要求;

2當圈梁設在板的同一標高時,鋼筋混凝土預制樓板端頭應伸出鋼筋,與墻

體的圈梁相連接。當圈梁設在板底時,房屋端部大房間的樓蓋,6度時房屋的屋

蓋和7度時或臺風多發(fā)區(qū)房屋的樓、屋蓋,鋼筋混凝土預制板應相互拉結,并應

與梁、墻或圈梁拉結;

3當板的跨度大于4.8m并與外墻平行時,靠外墻的預制板側邊應與墻或圈

梁拉結;

4鋼筋混凝土預制樓板側邊之間應留有不小于20mm的空隙,相鄰跨預制樓

板板縫宜貫通,當板縫寬度不小于50mm時應配置板縫鋼筋。預制樓板支承處應

有坐漿;板端縫隙應采用不低于C20的細石混凝土澆筑密實;

5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應在預制板疊合層上雙向配置通長的水

平鋼筋,預制板應與后澆的疊合層有可靠的連接?,F(xiàn)澆板和現(xiàn)澆疊合層應跨越承

重內墻或梁,伸入外墻內長度應不小于120mm和1/2墻厚。

5.2.7鋼筋混凝土梁下應設置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墊塊。

5.2.8女兒墻、欄板應符合以下要求:

10

1無錨固的磚砌女兒墻(非出入口處)的高度不應大于500mm;

2高度大于500mm及出入口處的女兒墻應有錨固;

3室外樓梯欄板不應采用無豎向鋼筋的磚墻,宜采用鋼管欄桿。

5.3施工要求

5.3.1磚砌體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

1砌筑前,磚應提前1~2天澆水潤濕,并確保砌筑前表面風干;

2水泥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應分別在拌成3小時和4小時內用完;施工期間

當氣溫超過30℃時,必須在拌成2小時和3小時內用完。超過上述規(guī)定時間的

砂漿,不得使用,并不能再次拌和使用;

3磚砌體的灰縫應橫平豎直,厚薄均勻;水平灰縫砂漿應飽滿,豎向灰縫不

得出現(xiàn)透明縫、瞎縫和假縫;

4砌筑時磚塊的側面和丁頭應刮漿;

5磚砌體應上下錯縫,內外搭砌,磚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6磚砌墻體在轉角和內外墻交接處應同時砌筑,對不能同時砌筑而又必須留

置的臨時間斷處,應砌成斜槎,斜槎的水平長度不應小于高度的2/3;嚴禁砌成

直槎。磚砌體接槎砌筑時,必須將接槎處的表面清理干凈,澆水潤濕,并鋪墊一

層砂漿后再砌筑。

7鋼筋磚過梁的鋼筋應埋入砂漿層中,過梁端部伸入支座內不應小于240mm,

并設90°彎鉤埋入墻體的豎縫中;應先立門窗框,后砌鋼筋磚過梁;

8埋入磚砌體中的拉結筋,應位置準確、平直,其外露部分在施工中不得任

意彎折;

9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施工程序是:先砌磚墻,然后放置鋼筋骨架,再澆筑

混凝土。磚墻與構造柱的交接面宜砌成大馬牙槎。澆筑構造柱之前,應將模板內

的垃圾清除干凈;

10安裝預制空心板時,應先在圈梁頂面或磚墻頂面鋪墊10mm厚的砂漿(坐

漿),隨即擱置預制板。

5.3.2空斗墻體施工除應滿足本規(guī)程第5.3.1條的有關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1

1空斗墻體沿高度應采用一眠一斗的砌筑形式,設置配筋磚圈梁和縱橫墻拉

結鋼筋處應采用兩眠砌筑,沿水平方向每隔一塊斗磚應砌一至二塊丁磚,墻面不

得有豎向通縫;

2空斗墻體應采用整磚砌筑,不夠整磚處應加丁磚,不得砍鑿斗磚;

3空斗墻體不應采用非水泥砂漿砌筑;

4空斗墻體中的洞口,必須在砌筑時預留,嚴禁砌完后再進行砍鑿;

5空斗墻體與實心砌體的豎向連接處,應互相搭砌。

12

6其他結構體系

6.1鋼結構

6.1.1適用于鋼結構住宅的結構體系主要是輕型鋼結構。

6.1.2鋼結構住宅應按照建筑、結構、設備和裝修一體化設計原則,并應按配套

的建筑體系和產(chǎn)品為基礎進行綜合設計。

6.1.3鋼結構住宅應遵循模數(shù)協(xié)調原則實現(xiàn)構配件標準化、設備產(chǎn)品定型化。

6.1.4鋼結構住宅應具有防火安全性能。

6.1.5鋼構件宜選熱軋H型鋼、高頻焊接或普通焊接的H型鋼、冷軋或熱軋成型

的鋼管、鋼異型柱等。

6.1.6連接節(jié)點應受力明確、構造可靠,結構在規(guī)定的設計使用年限內必須具有

可靠性。梁柱節(jié)點宜采用高強度螺栓連接,高強度螺栓宜采用扭剪型。

6.1.7鋼結構住宅的樓蓋應具有良好的剛度、強度和整體性,宜采用鋼-混凝土組

合樓蓋。鋼結構住宅的樓板宜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組合樓板、混凝土疊合樓板,也可

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或裝配式樓板,樓板應與鋼梁有可靠連接以形成整體共

同受力。

6.1.8鋼結構住宅的外墻和內墻宜采用輕質、方便施工的墻體材料,應滿足結構

安全、防火安全、耐久、保溫、隔熱、防水防滲和隔聲等性能要求。

6.1.9外墻、內墻與主體結構之間的連接應安全可靠,構造合理,施工方便,并

應采取減少墻體對主體結構影響的措施。

6.1.10建筑設備、裝修材料,以及固定建筑設備、管線、裝修材料的支架、吊架

與主體鋼結構構件,不宜采用焊接連接。

6.1.11鋼材表面原始銹蝕等級不應低于B級,并采用噴射(丸、砂)方法除銹,

1

除銹質量等級不應低于Sa2。

2

6.2生土結構

6.2.1房屋的檐口高度不宜大于4.0m;房屋總高度不宜大于6m。

注:房屋總高度為檐口高度+1/2坡屋面高度。

6.2.2生土橫墻間距不宜大于6.6m;房間進深不宜大于12m。

13

6.2.3門窗洞間墻及洞邊至墻端的寬度不宜小于1.0m。

6.2.4結構體系應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

6.2.5宜優(yōu)先采用雙坡屋頂,不宜采用單坡屋頂;坡屋頂?shù)钠露炔灰舜笥?0°;

屋面宜采用輕質材料(瓦屋面)。

6.2.6承重墻體的厚度:外墻不宜小于400mm,內墻不宜小于250mm。

6.2.7生土墻應采用平毛石、毛料石、鑿開的卵石、普通實心磚或灰土(三合土)

基礎,基礎墻應采用混合砂漿或水泥砂漿砌筑。

6.3石結構

6.3.1房屋的層高不宜超過3m;單層房屋不應超過4.0m;兩層房屋其各層高度

不應超過3.5m。

6.3.2窗間墻寬度、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距離、內墻陽角至門窗洞邊的距離等

局部尺寸均不宜小于1.0m。

6.3.3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要求:

1應優(yōu)先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

2嚴禁采用石板、石梁及獨立料石柱作為承重結構;

6.3.4多層石砌體房屋宜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蓋。

6.3.5兩層砌體房屋的橫墻間距:采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時不應超過7m;

采用現(xiàn)澆及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時不應超過10m。

6.3.6抗震橫墻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積,不應大于全截面面積的1/3。

6.4木結構

6.4.1木柱木屋架和穿斗木構架房屋不應超過二層,總高度不宜超過6m。木柱木

梁房屋宜建單層,高度不宜超過3m。

6.4.2橫墻的最大間距不宜超過6m。山墻處應設置木構架,且房屋兩端的屋架支

撐,應設置在端開間。

6.4.3窗間墻最小寬度、外墻盡端至門窗洞邊的最小距離、內墻陽角至門窗洞邊

的最小距離等局部尺寸均不宜小于1.0m。

6.4.4木柱木屋架和穿斗木構架房屋宜采用雙坡屋蓋,且坡度不宜大于30°;屋

14

面宜采用輕質材料(瓦屋面)。

6.4.5圍護墻應砌筑在木柱外側,不宜將木柱全部包入墻體中;木柱下應設置柱

腳石,不應將未做防腐、防潮處理的木柱直接埋入地基土中。

6.4.6圍護墻沿高度應設置配筋磚圈梁、配筋砂漿帶或木圈梁。

6.4.7作為圍護墻,磚、小砌塊墻的厚度不應小于190mm;生土墻厚度不應小于

250mm;石墻厚度不應小于240mm。

6.4.8木結構的節(jié)點應有可靠連接。斜撐和屋蓋支撐結構,均應采用螺栓與主體

構件相連接;除穿斗木構件外,其他木構件均宜采用螺栓連接。

6.4.9木柱梢徑不宜小于150mm。

15

目錄

1總則.............................................................................................................................................1

2一般規(guī)定....................................................................................................................................2

2.1建筑設計與結構體系...................................................................................................2

2.2地震作用.........................................................................................................................2

2.3材料...................................................................................................................................2

3選址、地基和基礎..................................................................................................................3

3.1選址...................................................................................................................................3

3.2地基和基礎.....................................................................................................................3

4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4

4.1一般規(guī)定.........................................................................................................................4

4.2構造措施.........................................................................................................................4

4.3施工要求.........................................................................................................................6

5砌體結構房屋...........................................................................................................................7

5.1一般規(guī)定.........................................................................................................................7

5.2構造措施.........................................................................................................................8

5.3施工要求.......................................................................................................................11

6其他結構體系.........................................................................................................................13

6.1鋼結構............................................................................................................................13

6.2生土結構.......................................................................................................................13

6.3石結構............................................................................................................................14

6.4木結構............................................................................................................................14

2

1總則

1.0.1為規(guī)范浙江省村鎮(zhèn)房屋的建設和管理,減輕地震破壞,保護人民生命和財

產(chǎn)安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制定本技術導則。

1.0.2本導則適用于浙江省內三層及以下各類新建、改建村鎮(zhèn)自建房屋的建設。

1.0.3村鎮(zhèn)房屋的抗震設計與施工,除應符合本導則要求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

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2一般規(guī)定

2.1建筑設計和結構體系

2.1.1房屋體形應簡單、規(guī)整,平面不宜局部突出或凹進過多,立面不宜高度不

等。

2.1.2不宜錯層,樓梯間不宜設在房屋的盡端和轉角處,且不應采用懸挑樓梯。

2.1.3常用的結構體系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生土結構、

石結構和木結構等。

2.2地震作用

2.2.1一般情況下,房屋的抗震設防烈度應采用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確定的地

震基本烈度。

2.2.2建筑場地為I類時,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可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降低

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6度時仍應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

抗震構造措施。

2.2.3村鎮(zhèn)房屋必須進行抗震設計。采取抗震措施的生土和木結構房屋,以及6

度時的村鎮(zhèn)房屋(不規(guī)則建筑除外)可不進行截面抗震驗算。

2.2.4對于淺層軟弱土地基,宜采取換土墊層地基處理措施。

2.3材料

2.3.1混凝土構件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

2.3.2普通鋼筋宜優(yōu)先采用延性和焊接性能好的鋼筋。

2.3.3砌體結構材料性能指標應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普通磚和多孔磚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0。

2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

2.3.4鐵件、扒釘?shù)冗B接件宜采用Q235鋼材。

2.3.5生土墻體土料應選用雜質少的黏性土。

2.3.6石材應質地堅實,無風化、剝落和裂紋。

2.3.7木構件應選用干燥、紋理直、節(jié)疤少、無腐朽的木材。

2

3選址、地基和基礎

3.1選址

3.1.1選擇建筑場地時,應劃分對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

3.1.2建筑場地宜選擇對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宜避開不利地段;當無法避開時,

應采取有效措施;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房屋。

3.1.3房屋不宜建造在條狀突出的山嘴、高聳孤立的山丘、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

的陡坡、陡坎、河岸和邊坡邊緣等不利地段。

3.2地基和基礎

3.2.1地基和基礎應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不宜設置在性質明顯不同的地基土上;

2同一結構單元不宜采用不同類型的基礎;

3地基為軟弱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土時,應考慮地震時地基

不均勻沉降等的不利影響。

3.2.2當有鄰近建筑場地地勘報告或當?shù)乜煽康墓こ探?jīng)驗借鑒時,可不進行巖土

工程勘察;但應進行施工驗槽,驗槽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應補充施工勘察。

3.2.3為降低地震作用可能導致的砂土、粉土地基的液化影響,房屋可采取下列

措施:

1選擇合適的基礎埋置深度;

2調整基礎底面積,減少基礎偏心;

3加強基礎的整體性和剛性,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

4減輕上部結構荷載,增強上部結構的整體剛度和均勻對稱性,合理設置沉

降縫等。

3.2.4巖質地基中,基礎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3m,其余地基中,基礎埋深不宜小

于0.5m。

3

4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

4.1一般規(guī)定

4.1.1框架結構宜設計成雙向梁柱抗側力體系,不宜采用單跨框架。主體結構除

個別部位外,不應采用鉸接。

4.1.2框架結構不應采用部分由砌體墻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結構中的樓梯間及

局部出屋頂?shù)臉翘蓍g等,應采用框架承重,不應采用砌體墻承重。

4.1.3框架結構的填充墻及隔墻宜選用輕質墻體材料??蚣芙Y構如采用砌體填充

墻,宜避免框架柱形成短柱。

4.1.4采用裝配式樓、屋蓋時,應采取措施保證樓、屋蓋的整體性。采用配筋現(xiàn)

澆面層加強時,厚度不宜小于50mm。

4.1.5框架結構的砌體填充墻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填充墻在平面和豎向的布置,宜均勻對稱,宜避免形成薄弱層或短柱。

2砌體填充墻應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設置2根直徑6mm的拉

筋與承重墻或者柱拉結,拉筋伸入墻或柱內的長度宜全長貫通。

3墻長大于5m時,墻頂與梁(板)宜有鋼筋拉結;墻長超過8m或層高2

倍時,宜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墻高超過4m時,墻體半高宜設置與柱連接且

沿墻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樓梯間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墻,尚應采用鋼絲網(wǎng)砂漿面層加強。

4.1.6樓梯間的布置不應導致結構平面特別不規(guī)則;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

應計入樓梯構件對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影響;宜采取構造措施,減少樓梯構件對

主體結構剛度的影響。當框架結構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梯時,支承樓梯的框架

柱應考慮休息平臺的約束和可能引起的短柱;樓梯間兩側填充墻與柱之間應加強

拉結。

4.1.7砌體女兒墻在人流出入口和通道處應與主體結構錨固;非出入口無錨固的

女兒墻高度不宜超過0.5m。

4.2構造措施

4.2.1框架結構的主梁截面高度可按跨度的(1/10~1/18)確定;梁凈跨與截面高

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寬比不宜大于4。

4

4.2.2梁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長頂面、底面的配筋不

應少于2C12。

2應沿梁全長設置箍筋,箍筋應有135°彎鉤,彎鉤端頭直段長度不能小于

10倍箍筋直徑和75mm的較大值;

3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長度不應小于1.5倍梁截面高度和500mm二者的較大值;

箍筋的最大間距不應超過梁截面高度的1/4、8倍縱向鋼筋直徑和150mm三者較

小值;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

4梁端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7度設防時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

較大值,6度設防時不宜大于300mm。

4.2.3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截面的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300mm;圓柱的直徑不宜小于350mm。

2截面的長邊和短邊的邊長比不宜大于3。

4.2.4框架柱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縱筋宜對稱配置;截面邊長大于400mm時,縱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

2柱的箍筋應在下列范圍內加密: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圓柱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

值;

2)底層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凈高的1/3;

3)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因設置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

高。

3加密區(qū)柱的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柱根不宜小于8mm),箍筋間距不

應大于8d(d為縱筋最小直徑)、150mm(柱根100mm)二者的較小值。

4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7度設防時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

的較大值,6度設防時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有

箍筋或拉筋約束;采用拉筋復合箍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并鉤住箍筋。非加密

區(qū)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5倍縱筋直徑。

5

5周邊箍筋應為封閉式。末端應做成135°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

于10倍的箍筋直徑,且不應小于75mm。

6當柱每邊縱筋多于3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可采用拉筋)。

4.2.5柱的縱筋不應與箍筋、拉筋及預埋件等焊接。

4.3施工要求

4.3.1結構施工所使用的外腳手架、模板及其支架,應慎重選型,確保安全穩(wěn)定。

裝模或拆模時混凝土應滿足相應強度要求。

4.3.2混凝土澆灌宜連續(xù)施工?,F(xiàn)澆梁、柱、墻、板均應及時有效養(yǎng)護。冬季澆

筑的混凝土,施工前先準備好保溫和防凍材料,以防混凝土受凍,混凝土澆筑完

畢后使用不易吸潮的保溫材料立即覆蓋保溫。

4.3.3柱縱向鋼筋的綁扎接頭應避開柱端的箍筋加密區(qū)。

4.3.4混凝土施工縫宜留置在結構受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4.3.5預制構件不得有影響結構性能和使用的外觀缺陷。

4.3.6施工現(xiàn)場宜設立可靠的避雷裝置。遇有六級以上強風、濃霧、雷電等惡劣

氣候,不應進行露天高處作業(yè)。雨天和雪天應及時清除水、冰、霜、雪,并應采

取可靠的防滑措施。

4.3.7建筑物的出入口、樓梯口、洞口、基坑和每層建筑的周邊均應設置防護設

施。

6

5砌體結構房屋

5.1一般規(guī)定

5.1.1砌體結構房屋應優(yōu)先采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抗震設

防烈度為7度時不宜采用硬山擱檁屋蓋。

5.1.2砌體結構房屋的層高應符合下列要求:

1單層砌體結構房屋的層高不應超過4.0m;

2二、三層砌體結構房屋的各層層高不應超過3.6m。

注:房屋總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或檐口的高度。

5.1.3橫墻的間距不應超過表5.1.3的規(guī)定:

表5.1.3橫墻的最大間距(m)

房樓屋蓋類型

最小墻

屋樓現(xiàn)澆或裝配整

墻體類別厚裝配式鋼筋混

層層體式鋼筋混凝木樓(屋)蓋

(mm)凝土樓、屋蓋

數(shù)土樓、屋蓋

普通磚墻240三層1~315119

240三層1~315119

多孔磚墻

190三層1~31286

混凝土小型

190三層1~315119

空心砌塊墻

一層1997

空斗墻2402997

二層

1975

5.1.4窗間墻、門窗間墻以及洞口至墻盡端的最小寬度,不應小于1000mm;小

于上述尺寸時宜在墻體洞口兩側加設構造柱。

5.1.5木屋蓋砌體結構房屋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1在房屋中部屋檐高度處設置縱向水平系桿,系桿應采用墻攬與各道橫墻連

接或與屋架下弦桿釘牢;

2兩端開間和中間隔開間的屋架間或硬山擱檁屋蓋的山尖墻之間應設置豎

向剪刀撐;

3山墻、山尖墻應采用墻攬與木屋架或檁條拉結;

4內隔墻墻頂應與梁或屋架下弦拉結。

7

5.1.6承重墻厚度:普通磚不應小于240mm;多孔磚墻不應小于190mm;混凝

土小型空心砌塊墻不應小于190mm??斩穳Σ灰擞米鞒兄貕?。

5.1.7當屋架或梁的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數(shù)值時,支承處宜加設壁柱或采取其他

加強措施:

1240mm以上厚普通墻、多孔磚墻為6m;190厚多孔磚墻為4.8m。

2190mm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墻為4.8m。

3240mm厚空斗墻為4.8m。

5.1.8構造柱的設置部位,一般情況下應滿足下列要求:

1外墻四角和對應轉角。

2樓梯間四角、樓梯斜梯段上下端對應墻體處。

3大房間內外墻交接處。

4隔12m或單元橫墻與外縱墻交接處。

5內外墻寬度大于等于2.1m洞口的兩側;外墻在內外墻交接處已設置構造

柱時可適當放寬,但洞側墻體應加強。

5.1.9挑梁、雨蓬等懸挑構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縱向受力鋼筋應伸入至梁或板尾端;

2挑梁埋入砌體長度宜大于挑出長度的1.2倍;當挑梁上無砌體時,宜大于

挑出長度的2倍。

5.2構造措施

5.2.1磚墻應符合下列要求:

1承重外墻轉角應沿墻高每隔不大于500mm設2A6鋼筋,每邊伸入墻體內

的長度不小于1000mm;

2房屋墻體應同時咬槎砌筑,若不能同時砌筑,應留踏步槎;

3后砌的非承重墻與承重墻體連接時,應在承重墻上留馬牙槎,并沿墻高

每隔不大于500mm配置2A6拉結鋼筋或A4@200鋼絲網(wǎng)片與承重磚墻拉結,拉

結鋼筋或鋼絲網(wǎng)片每邊伸入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500mm;長度大于5m的后砌

隔墻,墻頂應與梁、樓板或檁條連接;

8

4出屋面樓梯間縱橫墻交接處,應沿墻高每隔500mm宜設置2A6拉結鋼筋,

且每邊伸入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1000mm。

5.2.2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應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的二、三層房屋,應于房屋的外墻陽角,自底到頂

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

2二、三層房屋,當墻體開設的洞口寬度大于2.7m,應在洞口兩側的磚墻內

設240mm×120mm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柱上下端應與圈梁連接;

3構造柱縱向鋼筋宜采用4C12;箍筋宜采用A6@250mm,距墻頂、墻底

600mm范圍內箍筋宜加密為A6@150mm;

4構造柱與磚墻連接處應砌成馬牙槎,并應沿墻高每隔不大于500mm設2A6

拉結鋼筋,且每邊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000mm;

5構造柱應與屋蓋處圈梁和各層樓蓋處的圈梁以及基礎圈梁相連接;

6構造柱與圈梁連接處,構造柱的縱筋應在圈梁縱筋內側穿過,保證構造柱

縱筋上下貫通。

5.2.3鋼筋混凝土圈梁或配筋磚圈梁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砌體結構房屋應在屋蓋標高處設置圈梁(優(yōu)先采用鋼筋混凝土圈梁);

2應于樓、屋蓋處緊靠板底沿所有外墻設置水平閉合的圈梁,抗震設防烈度

為7度時應采用鋼筋混凝土圈梁;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可采用配筋磚圈梁。

3縱、橫磚墻的鋼筋混凝土圈梁在交匯處應相互連接;

4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屋蓋(平屋面)可不設置圈梁,但應在屋蓋的現(xiàn)澆板內沿

外墻周邊增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