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新聞基本工作手冊模板_第1頁
美國獨立新聞基本工作手冊模板_第2頁
美國獨立新聞基本工作手冊模板_第3頁
美國獨立新聞基本工作手冊模板_第4頁
美國獨立新聞基本工作手冊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美國獨立新聞工作手冊——什么是新聞?[轉貼-07-2323:31:36]

對于”什么是新聞”這個問題回復似乎一目了然。新聞就是新東西,就是正在發(fā)生事情。字典對新聞定義是”對于最近事件或先前未知信息報導”。不過,世界上天天發(fā)生大多數事情并不見報,也不上廣播電視。

那么,是什么原因決定一件事有足夠新聞價值而得到發(fā)表或播放呢?真實答案是:這要取決很多原因。通常而言,新聞內容要和接收新聞對象普遍相關;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重大新聞可能在巴庫毫無新聞價值。

新聞記者通常依據以下各類”新聞價值“來決定取舍:

◎時效性

事情是最近發(fā)生嗎?是我們剛剛得悉嗎?假如是,它就可能有新聞價值。當然,”最近”意思因媒體而異。對于周刊而言,從上期出刊以來發(fā)生任何事情,全部可能含有時效性。對于二十四小時播放有線新聞頻道而言,最有時效性新聞可能是”突發(fā)新聞”或此刻正在發(fā)生、能夠由記者現場報導事件。

◎影響力

事件影響大家還是有限人?假如你所在城鎮(zhèn)中有兩萬人供水系統(tǒng)受到污染,這含有影響力,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你讀者或聽眾。一則報導說,在一個邊遠地方夏令營里有10個孩子因為飲用受污染水而死亡,這也含有影響力,因為它使人產生強烈情感。一位工人剪斷了電纜不是關鍵新聞,除非它造成整個城市數小時斷電。

◎近距離

事件是否在我們身邊發(fā)生,有沒有我們這里人卷入?一架飛機在乍得失事墜毀,在恩賈梅納是頭條新聞,但在智利可能就不是,除非飛機上有智利乘客。

◎爭議性

大家是否對此事有不一樣意見?人本性決定了我們對沖突、擔心情況或公開辯論感愛好。大家喜愛選擇立場,看誰會獲勝。沖突并不總是意味著表示針鋒相正確見解。醫(yī)生和疾病斗爭或公民反對法律不公,也是一個沖突。

◎顯要性

事件是否包含著名人物?一件一般事情或事故假如包含名人,如政府總理或電影明星,則會成為新聞。假如那架在乍得墜毀飛機上有一名著名搖滾樂手,這個事件就可能成為全球頭條新聞。

◎現實性

大家是否在談論這件事?一個相關公車安全政府會議不會受到多少關注,但假如會議是在一次嚴重公車事故以后召開,情況就會不一樣。某次足球賽中發(fā)生事故可能有好幾天全部出現在新聞上,因為這是時下街談巷議關鍵話題。

◎奇特征

事件是否非比平常?這正像常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但人咬狗就是新聞!”我們對非同平常和意想不到事件有著天然好奇心。

另外,何謂新聞還取決于新聞消費對象,不僅要看她們住在哪里,而且要看她們是什么樣人。不一樣群體有著不一樣生活方法和關心問題,造成對不一樣類型新聞感愛好。一個針對年輕聽眾廣播節(jié)目可能把音樂及體育明星消息包含在新聞中,然而這些消息不會出現在針對更年長、經濟收入更高讀者商業(yè)報紙上。一個報導醫(yī)療新聞周刊會報導藥品試驗,因為閱讀刊物醫(yī)生們會對此感愛好。不過,除非這個藥品能夠治愈某種眾所周知疾病,不然通常地方性報紙大多會忽略這條消息;唯一例外可能是這個研究項目所在地報紙。

新聞機構視自己工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所以,組成新聞是大家所需要信息,這些信息和她們日常生活相關,而且能夠使她們成為民主社會中有所作為公民。但和此同時,大多數新聞機構也是商業(yè)企業(yè),必需盈利才能生存。所以,新聞也有意在吸引人內容:大家想知道它僅僅是因為它有趣。這兩個特點無須相互沖突。實際上,一天當中最叫好新聞,往往既關鍵也有趣。但新聞機構通常把新聞劃分為兩個基礎范圍:硬新聞和軟新聞,后者也叫專題新聞或新聞特寫。

新聞種類

硬新聞基礎上是當日時事,是大家在報紙頭版或網頁頭條看到、在廣播電視新聞節(jié)目一開始聽到;戰(zhàn)爭、政治、商務、犯罪等常常是硬新聞內容。城市公車司機今天宣告罷工,成千上萬人不能上班,這是硬新聞。它含有時效性,爭議性,影響廣泛,近在咫尺。小區(qū)需要立即得到這個消息,因為它影響到大家日常生活。

比較而言,一個世界著名運動員曾在孤兒院長大消息屬于軟新聞。這是一則有些人情味消息,包含一位顯赫人物,經歷獨特,大家很可能想和好友談論這條消息。它不一定非要在某一天發(fā)表或播出,所以屬于專題新聞。很多報紙和在線新聞網站另外開辟專題欄目,登載生活時尚、居家生活、藝術娛樂等消息。大報甚至分專題開辟每七天欄目,如食品、健康、教育等。

區(qū)分硬新聞和軟新聞并不僅僅是新聞內容;在大多數情況下,二者采取不一樣文體。通常而言,硬新聞單刀直入,為是讓讀者盡可能快地掌握關鍵信息。專題特寫新聞則往往從一則軼聞或實例引出小說,為是引發(fā)讀者愛好,所以,這類報導要花費更多筆墨以后才點到要害。

有些新聞稿將這兩種寫法混合利用。那些沒有時間敏感度、但含相關鍵專題報導常被稱作”新聞特寫”。比如,報導一個小區(qū)針對艾滋病問題而采取行動是一篇新聞特寫,而相關診療艾滋病新方法則是一篇硬新聞。新聞特寫是探討社會趨勢或復雜社會問題有效手段,它講述具體人和事,反應大家親身經歷。(我們將在第三章”報導新聞”中具體討論不一樣寫作風格。)

新聞起源

新聞工作者在多種多樣地方發(fā)覺新聞,不過大多數新聞基礎依靠以下三個起源之一:

自然發(fā)生事件,如災難事故;

預先計劃活動,如會議及新聞公布會;

記者挖掘

非計劃事件常常成為關鍵新聞:一艘渡輪淹沒,一架飛機失事,一次海嘯或泥石流,皆有新聞價值,而且不僅在當初如此,在數天或數星期以后仍含有新聞價值。報導繁簡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距事件距離遠近和涉事人。在巴黎發(fā)生一次致命汽車事故或許日常不是重大新聞,不過,1997年在巴黎發(fā)生這一事故,不僅在法國而且在全世界成為轟動新聞,原因是罹難者之一是英國王妃黛安娜。

目擊災難發(fā)生公民常和新聞機構取得聯絡,記者也從第一線救援人員那里得悉消息,如警察、消防隊員、救生隊員。在一些國家,新聞機構能夠監(jiān)聽一線救援人員之間通話,進而能夠立即派記者趕赴現場,觀察事件發(fā)展。

在很多新聞編輯室中,最顯著新聞起源是當地事件日程表,即所謂”日志”,包含政府會議,商家開業(yè),小區(qū)活動等。日志上活動并非一定含有新聞價值,但卻是記者尋求新聞好起點。常常固定報導某一專題或機構記者,即”跑某一專線”(beat)記者表示,她們常常經過查看日志來找到新聞點。

新聞公布稿能夠是新聞另一個起源,但這一樣也只是一個起點。經過郵件、傳真、甚至衛(wèi)星錄像,新聞編輯室天天收到幾十件新聞簡報。政府官員和政府機構公布大量簡報,其它大型機構,如私人企業(yè)和非營利團體,也公布簡報,為是讓新聞媒體知道它們正在展開工作。一份新聞簡報看上去像新聞,但因為其起源本身是有本身動機,所以不可能反應全部情況。新聞簡報可能在實際上并無差錯,但所顯示往往僅限于對公布者個人或機構組織有利事實。即使簡報看上去含有新聞價值,一個有專業(yè)素養(yǎng)記者一定首先會判定其真實性,以后提出問題以確定實情,然后才決定是否值得報導。

有組織活動,如示威,能夠成為新聞,不過記者必需警惕,避免只宣傳一方見解,從而受到活動組織者利用。政客很善于經過組織活動和所謂”上鏡機會”來吸引媒體報導,而這些活動本身有時沒有任何實在新聞價值。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記者應該忽略這些事件,而是說她們需要注意經過更多努力,給全方面報導。

大多數記者說,她們最好新聞報導來自于自己挖掘。有時新聞源于陌生人,比如那些經過造訪、電話、電子郵件來向新聞編輯室投訴人。有些新聞機構主動從所服務小區(qū)中徵求提議,為大家提供反應情況電話號碼和電子郵箱等。記者花大量時間,和那些能提供消息人建立關系。(我們將在第二章”新聞采訪”中深入討論建立起源問題。)

記者常常也能夠僅僅經過四下走動,傾聽大家交談而找到新聞,比如從運動場或在郵局排隊時偶然聽到談話中就可能發(fā)覺新聞。在沒有采訪任務時,不妨問問大家生活情況或她們小區(qū)情況;這有可能讓你趕上一則不曾有些人報導新聞。

另一個發(fā)覺新聞措施是提問題:在報紙或廣播電視上次報導情況以后,又發(fā)生了什么?后繼報導常常能反應出比即時報導更有新聞價值令人意想不到發(fā)展。比如,火災發(fā)生后第二天新聞可能報導了有多少人死亡和財產損失程度,不過,多個星期以后追蹤報導可能造成發(fā)覺無線電系統(tǒng)問題,從而揭示出是這個問題造成了消防員無法作出快速反應,所以未能避免更大傷亡。

文件、資料、公共統(tǒng)計也能夠引出極有價值新聞。記者可用它來尋求趨勢或發(fā)覺異常。這么做要花費更多氣力,不過幾乎也總是會得到相當回報。比如,電子資料最方便,但在資料沒有電子化情況下,聽說有記者把書面資料輸入電腦資料庫程序,為是能夠在大量統(tǒng)計資料中尋求最關鍵信息。比如,假如對駕車超速人名單根據姓名而非日期排列進行搜索就可能產生新聞:電視記者南希.阿蒙斯(NancyAmons)正是經過這種方法了解到,她所在城鎮(zhèn)有一個駕車人三年內得到12張罰單,甚至還在一次事故中造成另一位駕車人死亡,但這個人卻沒有被吊銷駕駛執(zhí)照。她調查造成這個城鎮(zhèn)官員認可了她們?yōu)^職。

新聞工作者角色

新型技術使任何擁有電腦人全部能夠像大型新聞機構一樣廣泛散發(fā)信息。不過,一個設計甚佳互聯網站并不一定是可靠新聞起源,不管它內容寫得多么好,更新多么頻繁。實際上,在這個信息已不再是稀有商品世界,新聞工作者角色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全部更關鍵。

新聞工作者不一樣于宣傳家或閑話人。新聞工作者必需對現有信息進行過濾甄別,在確定信息價值和可靠程度后,才向公眾公布。全部新聞,不管是硬新聞還是特寫新聞,全部必需正確。新聞工作者不僅要獲取信息來講述新聞,而且要在使用信息之前核實信息。凡在條件許可情況下,記者依靠第一手觀察,另外也從多個起源確定所得信息可靠性。除非有極特殊情況,她們標明信息起源及其身份,方便接收新聞大眾掂量其可信度。

不過,新聞工作不僅意味著傳輸有事實依據信息;宣傳品也能夠有事實依據,不過那些事實是用尤其方法提供,為是影響大家見解。我們已經談到,公關教授也用事實,但可能是一面之辭。相比之下,記者努力做到公正全方面。她們努力講述正確而真實情況,反應是實情,而非自己或她人對實情見解。

新聞報導和其它信息形式另一個區(qū)分是,新聞工作者努力做到和報導對象保持獨立。公關教授受雇于機構,她們所寫相關這個機構材料,不會包含不利于這個機構形像信息。相比之下,記者介紹致力于完整,即使其中有些不是正面內容。

記者不是僅充當自己見解或她人提供信息傳聲筒。她們要從頭組織起自己報導,決不把事實和意見或謠傳相混淆,而且要有良好判定力?!都~約時報》(TheNewYorkTimes)主編比爾.凱勒(BillKeller)說,新聞工作一個關鍵責任是”判定信息”。

記者不一樣于其它信息傳輸者另一點在于,記者第一忠誠是對公眾。正如加拿大《蒙特利爾公報》(MontrealGazette)行為守則所說:”一個報紙最關鍵資產是它操守。這種操守換來尊重,得之困難,失之輕易。”為保持這種操守,記者付出巨大努力,避免任何實際或印象上利益沖突。(我們將在第七章”道德和法律”中深入討論這個問題。)

客觀和公正

新聞客觀性概念出現于大約一個世紀以前,是針對當初大多數報紙報導聳人聽聞和帶有見解傾向性反動?!笨陀^性”這個詞最初被用來描述一個新聞方法;新聞工作者力圖用客觀方法來寫新聞,不反應個人或企業(yè)立場傾向。

伴隨時間推移,新聞工作者要求自己也做到客觀。美國《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主編倫納德.唐尼(LeonardDownie)如此重視客觀性,以至她拒絕登記參與選舉投票。不過,今天很多新聞工作者認可,完全客觀性是不可能。1996年,美國職業(yè)記者協(xié)會(U.S.SocietyofProfessionalJournalists)從協(xié)會行為操守中刪去了”客觀性”一詞。新聞工作者也是人。她們對自己工作很認真,但她們確實有自己見解。宣稱完全客觀意味著她們沒有價值觀。不過,新聞工作者大多同意,她們必需對自己見解有自覺意識,不讓它影響工作。新聞工作者不應該使聽眾從新聞報導中覺察到其個人見解,而且應該能夠經過用客觀科學方法核實信息而做到這點。換句話說,報導本身應該是持平公正。

另外,新聞報導應避免一面之辭。新聞工作者應該尋求對立見解,在新聞報導中不偏不倚。除了要對所說事實給予核實以外,她們應該在存在事實爭議時,找出多種不一樣見解。

然而,公正和持平不是一回事。持平意味著任何新聞全部只有兩方面意見──這種情況極少見──而且各方意見應受到相同重視。實際上,新聞工作者假如在報導中尋求這種人為持平,反而可能使報導從根本上失去正確性。比如,絕大多數獨立經濟學家可能對某一預算政策后果持有一樣見解,只有少數人見解不一樣,以后者被以往經驗證實是錯誤。新聞假如給這兩種見解一樣時間和版面,就可能起誤導作用。

新聞工作者所面臨挑戰(zhàn)是,既要以對當事人公平方法報導多種關鍵見解,又要讓聽眾(或讀者)了解全方面、真實情況。記者兼博客丹.吉爾摩(DanGillmor)說:”在某種意義上,公正意味著傾聽不一樣意見,并對它們加以報導,但并不意味著反復謊言或反復歪曲事實之詞來達成慵懶平等假象,這么做會造成有些記者在一方得到壓倒性支持事實面前,刻意去尋求引用對立面言論。

新聞提供者

全世界記者全部含有一些共同特點。她們好奇心強而且窮追不舍。她們要知道事情發(fā)生原因,不得到答案不會罷休。她們不畏強權,盡心盡職。英國廣播企業(yè)(BBC)廣播4臺編輯克文.馬什(KevinMarsh)說,一個好新聞工作者含有”抓住大真相能力──而當事實不符時,又有足夠謙遜放棄之?!毙侣劰ぷ骷群刑魬?zhàn)性又很復雜。華盛頓郵報企業(yè)已故董事長菲利普.葛蘭姆(PhilipGraham)曾經說:”(新聞工作者)不可避免地擔負著難以成就使命,即每星期拿出歷史第一份初稿,而我們永遠無法了解這個世界,它歷史永遠無法完結?!?/p>

今天記者公布消息渠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全部多,從小區(qū)小報到環(huán)球電視新聞頻道和在線新聞網站。每一個媒體全部有各自優(yōu)勢和劣勢。

在大多數國家,日報工作人員通常最多,報導題材比廣播媒體更廣、更有深度。伴隨在線網站發(fā)展,很多報紙開始突破每日出版一次傳統(tǒng)限制。不過,報紙只能為識字、經濟收入高讀者服務,即那些有閱讀能力并有錢買報紙人或能夠上網閱讀人。

廣播是世界上用得最廣泛新聞起源之一,它優(yōu)勢是快捷方便。廣播記者能快速播出新聞,任何擁有電池收音機人全部能夠在幾乎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收聽。廣播記者報導新聞既用聲音也用文字,聽眾能夠得到身臨其境感覺。廣播新聞天天數次播出,消息更新頻繁。不過,大多數廣播電臺每次新聞節(jié)目時間有限,所以播出往往是對重大新聞綜合摘要,缺乏報紙深度和廣度。

電視新聞現有聲音也有圖像,能夠向觀眾展示、而非僅僅講述正在發(fā)生事件。電視優(yōu)勢之一是能夠傳輸情感、讓觀眾分享經歷。技術進步──如小型攝影機、數碼編輯、移動傳輸等──使電視能將消息快速播出,和廣播相差無幾。但電視媒體對于圖像依靠也能夠成為缺點:電視新聞有時因部分復雜事件沒有最好視覺效果而不對其加以深入報導。

最近,印刷媒體和廣播媒體傳統(tǒng)范圍界限逐步模糊。在美國等國家,現在很多新聞機構制作包含互聯網在內多媒體新聞。正因為互聯網是能夠無限擴充,所以在線新聞不像印刷廣播媒體那樣受時空限制。新聞網站能夠提供更多信息,而且提供時間更長,另外,還能夠讓用戶搜尋她們最感愛好新聞。

報紙、廣播電臺及電視臺在線網站看上去十分相像。它們用照片來展示新聞,很多網站還可提供新聞串流錄像,乃至完整新聞節(jié)目。另外,這些網站提供”播客”(podcast)版本,即把新聞文檔公布在互聯網上,讓用戶下載到電腦或移動媒體播放器上,供以后享用。在有些網站,大家既能夠閱讀新聞,也能夠聽記者朗誦新聞。新聞機構甚至創(chuàng)辦網上交談(即通常簡稱”博客”),讓記者經過在線日志形式,介紹她們正在采訪新聞和新聞編輯室正在做決定等。

新聞世界不停演變,很多新聞工作者發(fā)覺她們必需掌握更多技術方能做好本職員作。報紙記者除了采訪消息起源、撰寫新聞報導之外,可能還要為網頁拍攝照片。編輯工作除了審閱記者稿件和確定標題之外,可能還必需將新聞稿件放到網上。攝影記者除了拍照片,可能還需拍攝錄像,而且提供相關說明文字。很多新聞機構為使記者適應新聞編輯室中日新月異角色而給她們提供培訓?,F在,部分新聞教育界人士采取所謂”綜合教學綱領”(convergencecurriculum)來幫助學生成為未來所需技術多面手。

不過,盡管有這些新要求,優(yōu)異新聞工作關鍵仍然如故。正如比爾.科維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BillKovachandTomRosenstiel)在《新聞要素:論新聞從業(yè)者需知及公眾期待》(TheElementsofJournalism:WhatNewspeopleShouldKnowandthePublicShouldExpect)一書中寫到,在民主社會中有部分明確標準,既為新聞工作者所公認,也是公民有權期待:

新聞工作第一職責是符合事實。

新聞工作要第一效忠公民。

新聞工作本質是核實。

新聞從業(yè)者必需獨立于報導對象。

新聞必需成為權力獨立監(jiān)督者。

新聞必需成為社會批評和折衷論壇。

新聞必需努力使關鍵信息有趣且相關。

新聞必需做到消息全方面和適度。

新聞從業(yè)者必需能夠依據她們個人良知行事。

這些價值觀使新聞不一樣于其它形式通訊傳輸。奉行這些價值觀并不輕易,新聞工作者幾乎天天全部面臨要她們就這些標準作妥協(xié)壓力。為確保新聞業(yè)發(fā)揮其關鍵功效──為公民提供生活決議所需要信息──就必需時刻切記這些準則。

新聞既是一個專業(yè),也是一個技藝,因為新聞工作者既要有特殊技能,也要遵守共同標準。那么,新聞工作和其它專業(yè)有什么區(qū)分呢──比如,大家不是也能夠用一樣語言形容醫(yī)學和法律專業(yè)嗎?或許,最大區(qū)分就在于新聞媒體在自由社會中飾演特殊角色。

大家常把新聞出版自由稱作民主制度氧氣,而且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離。法國政治評論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deTocqueville)在大約2前游歷美國時,就注意到這一點。她寫道:”沒有民主就無法有真正報紙,沒有報紙就無法有民主?!弊阅菚r以來,這個簡單陳說在全世界很多國家中得到印證。不管是新興民主還是已經確立民主,全部取決于知情公民意愿,而新聞媒體是公民自治所需信息關鍵起源。

為確保新聞工作者能夠提供這些信息,很多國家為新聞出版自由確立了法律保障。比如在美國,新聞是唯一在憲法中被提及職業(yè):”國會不得制訂任何法律……剝奪言論或新聞出版自由。”正如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托馬斯.杰斐遜(ThomasJefferson)在1787年所述:”民意是我們政府基礎,所以首要目標是維護這一權利。假如由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報紙政府還是沒有政府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p>

在自由社會,新聞工作者不僅受到法律保護,而且也擔負責任。在有些國家,這些責任得到明確敘述;在另部分國家,它們是不言而喻。但幾乎全部國家新聞工作者全部有著不約而同職責:為了讓公民了解情況,她們有責任提供正確公正信息,獨立于任何外界影響。

在世界各地民主國家,新聞媒體還有另一個功效:充當監(jiān)督人,監(jiān)視政府政治和司法部門活動。新聞媒體保持民主政體生命力,因為它讓沒有聲音人發(fā)出聲音,使占統(tǒng)治地位多數無法踐踏少數人權利。在19世紀,美國作家和幽默家芬利.彼得.鄧恩(FinleyPeterDunne)曾經說,記者工作就是”讓痛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