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單元檢測】(A卷-知識通關練)-高一語文單元速記-巧練(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含答案)班級姓名學號分數
2023年下期高一語文必修上單元檢測
第七單元(A卷·知識通關練)
(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命題思路說明:
1.依據2023年全國高考新題型變化命制試題。
2.落實單元教學重點,體現單元知識的考查。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20世紀中國散文,其基本面貌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樣,最明顯的
特征莫過于使用“白話"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爭"來理解這個世紀文章風格的嬗
變,無疑是最直接也最簡便的路徑。從晚清到“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大大拓展了散文馳
騁的天地??伞鞍自?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勝利,這中間雖不無聯系,卻仍關山重
重。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提倡“白話”反對“文言"發(fā)難,照理說得益最大的該是詩
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卻是“詩”的脫胎換骨,以及“文"的撤離中心。從梁啟超提倡
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到胡適、魯迅以小說為學術課題,都是借助西方文學觀念來改變中
國原有的文類等級。伴隨著小說的迅速崛起,散文明顯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散文的退居邊緣,不一定是壞事,起碼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
賢立言的面具,由“載道”轉為“言志"。這其實與傳統(tǒng)中國不同文類功能的界定有關—
—處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屬于“經國之大業(yè)”,因而無權過分關注一己之悲歡。退居
邊緣,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寫“講義體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應運而生。架子的
倒塌與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的“文章”,一轉而變得最自由、最活
躍,因而也最為充滿生機。
脫離象征權力和責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邊緣”,20世紀中國散文不但沒
有消沉,反更因其重個性、講韻味、灑脫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梢哉f,現代中國
散文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較好地完成了蛻變和轉型,并重新獲得了無限生機。
(取材于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有刪改)
材料二: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與小說、詩歌的大紅大紫、亢奮熱鬧相比,散文創(chuàng)作在大部分時
間里都是沉穩(wěn)平靜,甚至可以說是較為冷落蕭條的。而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
的可貴之處,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無聞中積蓄力量,在沉穩(wěn)平靜中奮起前進。
首先,是從“小美"到“大品”?!拔逅?時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背影》,周作人的《烏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鐘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
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世紀60年代前后,楊朔、劉白羽、秦牧等人的散
文沿襲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這種“以
小為美”,以抒情敘事、議論和文采取勝的格局逐漸被“大品”的散文取代。這里所謂的
“大品”,指的是這一類散文不僅篇幅長,結構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種關于生命、
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題,且自始至終透出一種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來,我
國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對比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鐵生、韓少功、張承志、張
煒、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卻把這種理性精神的立足點上升到20世紀現代人文的哲學
高度。
其次,是藝術思維的多元化和文體的解放。一方面是敘述方式的變化。在傳統(tǒng)的散文
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稱的“我"展開敘述,而且這個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我"具有
不容動搖的牢固地位。而現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
“我"之外又有其他敘述視角,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等作品,就有這樣的敘述特點。另一方面則是散文結構的開放性。九十年代以來的散文已
經徹底告別了傳統(tǒng)的“三段式”結構套路,而呈現出形態(tài)各異的結構狀態(tài),如周曉楓的
《黑童話》、趙玖的《從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緒"意象”為線索的
結構方式。
總而言之,改革開放特別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發(fā)生著重大的變化,而散文的這
種變化,是時代生活的變化使然,也是散文家們不斷更新散文觀念的結果。
(取材于陳劍暉《四十年散文:走向闊大和遙遠》,有刪改)
材料三:
改革開放后,臺港澳文學在大陸的傳播與接受逐漸形成一股熱潮,并取得了豐碩的成
果。其中,臺灣當代散文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散文的繼承,又是對“五四"新文化現代散文的
延伸。它在中國當代散文領域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鄉(xiāng)愁是臺灣文學的一大母題。老一代作家如梁實秋、琦君、王鼎鈞、余光中等
人,緬懷故鄉(xiāng)故土,營造精神家園,對臺灣鄉(xiāng)土散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飄萍游牧的都
市生活和異鄉(xiāng)羈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靈的尋根意識。文化鄉(xiāng)愁作為臺灣散文民族情
感的核心內容,幾經變遷和發(fā)展,折射出臺灣作家從懷鄉(xiāng)思親到終于重回故土,鄉(xiāng)情得以
慰藉的心靈歷程。
此外,從自我感悟出發(fā),通過對人生和自然的觀察思索,表達深刻、雋永的情思,這
種飽含詩情和哲理的散文,是臺灣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滿了
對現實人生的悉心體察和卓越見地。而在這方面比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藝術追求上
熔鑄了更為豐厚的東方美學,正由于他這種獨特的審美觀念,使心靈與肉體、歷史與現
實、瞬間與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機的辯證統(tǒng)一。
雜文也是臺灣當代散文中很活躍的類型。這種集議論、說理、思辨為一體的隨筆、小
品散文,非常令人矚目。作家們承續(xù)并進一步發(fā)揮了魯迅雜文的特色,針砭社會弊端,揭
示人生百態(tài),平和中帶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峽兩岸的文學是中華民族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發(fā)揚光大包括散文在內的民族
文化傳統(tǒng),兩岸文學的交流與傳播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取材于許劍銘《臺灣當代散文透視》,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20世紀散文寫作的固有體系和規(guī)則徹底瓦解。
B.材料二,史鐵生的散文均屬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C.雜文是臺灣當代散文中最活躍的類型。
D.材料三,臺港澳文學在大陸的傳播與接受熱潮是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
答案D
解析A項“徹底瓦解"錯。由材料一第四段“20世紀中國散文不但沒有消沉,反更因其
重個性、講韻味、灑脫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梢哉f,現代中國散文在東西方文化
碰撞中較好地完成了蛻變和轉型,并重新獲得了無限生機”可知,20世紀中國散文只是突
破了明清散文的窠臼,而固有體系和規(guī)則并沒有徹底瓦解,A項說法過于絕對。B項“均
屬于"錯。由材料二第二段“而在九十年代,史鐵生、韓少功、張承志、張煒、余秋雨等
人的一些散文,卻把這種理性精神的立足點上升到20世紀現代人文的哲學高度”可知,
并不是史鐵生的所有文章都屬于“大品散文”,B項說法過于絕對。C項“最活躍”錯。
由材料三第四段“雜文也是臺灣當代散文中很活躍的類型"可知,雜文在臺灣當代散文中
很活躍,而不是最活躍。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五四”白話文運動對現代散文的發(fā)展有推進作用。
B.“五四"文學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邊緣。
C.楊朔的散文“以小為美”,與“五四"時風格相似。
D.周曉楓的《黑童話》使用了“三段式”結構。
答案D
解析“使用了‘三段式’結構"錯。由材料二第三段“九十年代以來的散文已經徹底告
別了傳統(tǒng)的‘三段式’結構套路,而呈現出形態(tài)各異的結構狀態(tài),如周曉楓的《黑童
話》、趙玖的《從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緒’‘意象’為線索的結構方
式”可知,《黑童話》并沒有采用“三段式"結構。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文化鄉(xiāng)愁是梁實秋等老一代作家創(chuàng)作的不變主題。
B.詩情哲理類散文是臺灣散文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
C.臺灣雜文承襲了“五四”雜文特別是魯迅雜文的創(chuàng)作特色。
D.臺灣當代散文的精神內核與“五四"時期的散文相同。
答案C
解析A項“不變主題”錯。由材料三第二段“老一代作家如梁實秋、琦君、王鼎鈞、余
光中等人,緬懷故鄉(xiāng)故土,營造精神家園,對臺灣鄉(xiāng)土散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可知,梁
實秋等老一代作家對臺灣鄉(xiāng)土散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B項“成就最高”錯。由材料三第
三段“這種飽含詩情和哲理的散文,是臺灣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可知,詩情哲理類散文
是臺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而不一定是成就最高的。D項“相同”錯。由材料三第一段“其
中,臺灣當代散文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散文的繼承,又是對‘五四’新文化現代散文的延伸"
可知,臺灣當代散文的精神內核是“五四”時期散文的延伸。
4.閱讀材料二,概括改革開放四十年散文的發(fā)展特點。(4分)
答:
答案①相對于小說和詩歌的火爆,散文發(fā)展偏于沉穩(wěn)平靜。②散文格局更為宏大,且理
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為充沛。③散文的敘述方式變得更加靈活,結構方式也更加多樣。
解析由材料二第一段“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與小說、詩歌的大紅大紫、亢奮熱鬧相比,
散文創(chuàng)作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沉穩(wěn)平靜,甚至可以說是較為冷落蕭條的"可知,改革開放
四十年來,相對于小說和詩歌的火爆,散文發(fā)展偏于沉穩(wěn)平靜。由材料二第二段“改革開
放,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這種‘以小為美’,以抒情敘事、議論和文采取勝
的格局逐漸被‘大品’的散文取代。這里所謂的‘大品’,指的是這一類散文不僅篇幅
長,結構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種關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題,且自始至
終透出一種理性思辨的精神”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散文格局更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
辨精神更為充沛。由材料二第三段“一方面是敘述方式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散文結構
的開放性”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的敘述方式變得更加靈活,結構方式也更加多樣。
5.根據上述三則材料,請簡述“五四"新文化運動對現當代散文發(fā)展的影響。(6分)
答:
答案①“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將散文創(chuàng)作形式由文言轉為白話,大大拓展了散文的
創(chuàng)作空間。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張的推動下,散文逐漸撤離出文壇的中心地位,明
顯失去了昔日的輝煌。③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現代散文由“載道"轉為“言
志”,變得更加自由活躍、灑脫自然。④“五四"時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后大批散文家產生了重要影響。⑤“五四”新文化散文傳統(tǒng),在臺灣當代散文中得以
承續(xù)和發(fā)展。
解析由材料一第一段“從晚清到‘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大大拓展了散文馳騁的天地"
可知,“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將散文創(chuàng)作形式由文言轉為白話,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創(chuàng)
作空間。由材料一第二段“‘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提倡‘白話’反對‘文言’發(fā)難,照理
說得益最大的該是詩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卻是‘詩’的脫胎換骨,以及‘文’的撤離
中心"伴隨著小說的迅速崛起,散文明顯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可知,在“五四"新文化
運動主張的推動下,散文逐漸撤離出文壇的中心地位,明顯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由材料一
第三段“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散文的退居邊緣,不一定是壞事,起碼可以使得作家卸下
替圣賢立言的面具,由‘載道’轉為‘言志’”“架子的倒塌與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
襟危坐、目不斜視的‘文章’,一轉而變得最自由、最活躍,因而也最為充滿生機"可
知,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現代散文由“載道"轉為“言志”,變得更加自由
活躍、灑脫自然。由材料二第二段“‘五四’時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背影》,周作人的《烏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鐘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
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世紀60年代前后,楊朔、劉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
沿襲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這種‘以小
為美’,以抒情敘事、議論和文采取勝的格局逐漸被‘大品’的散文取代"可知,“五
四”時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批散文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由材料三
第一段“其中,臺灣當代散文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散文的繼承,又是對‘五四’新文化現代散
文的延伸"可知,“五四”新文化散文傳統(tǒng),在臺灣當代散文中得以承續(xù)和發(fā)展。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①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傊?,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
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
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
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
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
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
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
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
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③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
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
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④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
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⑤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
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么季
節(jié),什么天氣,什么時間,我都在這園子里待過。有時候待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待到
滿地上都亮起月光。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
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
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天交給他的一個事
實;上天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
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
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
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
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
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
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
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
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
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
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
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
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
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
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
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
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節(jié)選自史鐵生
《我與地壇》)
文本二:
①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靜。
②坐在那園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個角落,任何地方,喧囂都在遠處。近旁只有荒
藤老樹,只有棲居了鳥兒的廢殿頹檐、長滿了野草的殘墻斷壁,暮鴉吵鬧著歸來,雨燕盤
桓吟唱,風過檐鈴,雨落空林,蜂飛蝶舞,草動蟲鳴……四季的歌詠此起彼伏,從不間
斷。地壇的安靜并非無聲。
③有一天大霧迷漫,世界縮小到只剩了園中的一棵老樹。有一天春光浩蕩,草地上的
野花鋪鋪展展開得讓人心驚。有一天漫天飛雪,園中堆銀砌玉,有如一座晶瑩的迷宮。有
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開,太陽轟轟烈烈,滿天滿地都是它的威光。數不盡的那些日子
里,那些年月,地壇應該記得,有一個人,搖了輪椅,一次次走來,逃也似地投靠這一處
靜地。
④一進園門,心便安穩(wěn)。有一條界線似的,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
來,悠遠、渾厚。于是時間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電影中的慢鏡頭,人便不那么慌張
了,可以放下心來把你的每一個動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絲風飛葉動,每一縷憤懣和妄想,
盼念與惶茫,總之把你所有的心緒都看看明白。
⑤因而地壇的安靜,也不是與世隔離。
⑥那安靜,如今想來,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曠。一個無措的靈魂不期而至,竟仿佛
走回到生命的起點。
⑦有人跟我說,曾去地壇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與地壇》去那兒尋找安靜??梢粊?/p>
呢,我搬家搬得離地壇遠了,不常去了;二來我偶爾請朋友開車送我去看它,發(fā)現它早已
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恰如莊生夢蝶,
當年我在地壇里揮霍光陰,曾屢屢地有過懷疑:我在地壇嗎?還是地壇在我?現在我看虛
空中也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不在地
壇,地壇在我。
(節(jié)選自史鐵生《想念地壇》)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史鐵生用“宿命”一詞,形象地寫出了自己與地壇冥冥之中的緣分,雖然相逢具有偶
然性,但相逢讓彼此聯系更緊密。
B.史鐵生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之后,便不再對自己的不幸耿耿于懷,
轉而慶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
C.文本二寫“地壇的安靜并非無聲”,表現出地壇幽靜又生機盎然,這也是作者說自己
主要想念地壇的安靜的原因。
D.文本二寫“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表明地壇已經融入作者的生命,作者獲得了
徹底的寧靜,不愿再去地壇。
答案A
解析B項“轉而慶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錯,史鐵生只是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遭遇,并
非“慶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C項“這也是作者說自己主要想念地壇的安靜的原因”
錯,作者想念地壇的主要原因是“那安靜,如今想來,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曠。一個無
措的靈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點"。D項“不愿再去地壇”錯,文本二說
“現在我看虛空中也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
來”,是作者的靈魂里住著一個地壇,不必再去地壇,而不是“不愿再去”。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從兩個層面展現了作者的心路變化,
表達的中心從“地壇”變化到“家"。
B.“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弊髡邔ⅰ八?和“節(jié)日”聯系起來,在反差中體現
出作者面對死亡時樂觀豁達的心胸。
C.文本二用“莊周夢蝶"的典故,表明自己當初身在地壇,獲得了生命的成長,并且多
次對“我與地壇”的關系進行了思考。
D.文本二寫“現在我看虛空中也有一條界線”,與上文照應,表明此時的作者只要想到
地壇,便能夠超越形體和時空的限制。
答案D
解析“表明此時的作者只要想到地壇,便能夠超越形體和時空的限制”錯,應當是作者
只要想獲得精神的寧靜,就能夠仿佛仍身在地壇一樣,很快進入到寧靜的狀態(tài)。
8.文本一第⑥段中,作者為什么要寫古園中那些“任誰也不能改變"的事物?請結合文
本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
答案(1)寫古園中那些“任誰也不能改變”的事物,交代了作者到園子里去的原因,這些
不變的事物讓作者能夠回憶起當初的美好時光,讓他的內心得到些許的安慰。(2)古園中那
些“任誰也不能改變"的事物,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給了作者一個靈魂的棲息之地。(3)
正是這些“不變的事物”讓作者懂得了生命中有些東西是不會改變的,讓他懂得了生命
真正的意義。
9.對于史鐵生而言,地壇意味著什么?請結合文本一、二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
答案(1)地壇對于史鐵生來說是一個可以包容自己、允許自己滯留于此的收容之地;(2)
地壇對于史鐵生來說還是他精神的庇護所、生命的啟迪者,是他的人生導師。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
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
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
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
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
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
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
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
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節(jié)選自蘇軾《赤壁賦》)
乙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
善醫(y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
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
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
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注]?!笔侨眨瑒★嫸鴼w。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蘇軾《游沙湖》)
注唱黃雞:因黃雞可以報曉,故表示時光流逝。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余A戲之B曰C余以手D為口E君以眼F為耳G皆一時H異人也
答案CEG
正確斷句: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句意: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倆都是當代的怪人。"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既望,“望”一般指農歷每月十五,“既望"是指農歷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認為成仙能飛升變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艫,“舳”是船尾,“艫"是船頭,舳艫連稱則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答案A
解析“農歷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錯,應該是“農歷每月十五的后一天"。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在月明之夜與友人們泛舟赤壁磯下的長江,他們享受著江天美景,飲酒放歌,快
樂似神仙,暫時忘卻了人世間一切不順心的事。
B.蘇軾樂極之后情緒變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著悲涼的洞簫應和,那洞簫聲似乎有
讓深淵里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哭泣的魔力。
C.蘇軾詢問朋友為何感傷,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業(yè)績尚且消失不見,更何況你我凡
夫俗子,平凡的生命難得像長江、明月般永恒。
D.蘇軾被聾醫(yī)龐安常治好病之后,與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蘭溪,看著蘭芽浸溪、溪水向
西流逝,聽著子規(guī)鳥啼叫,作歌時悲從中來。
答案D
解析“悲從中來”錯,根據蘇軾歌詞的后三句可知,蘇軾樂觀曠達。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_________
(2)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譯文:_________
答案(1)白茫茫的水汽籠罩著江面,水上浮光遠接天邊。(我們)任憑小船漂去,越過那茫
茫的江面。
(2)那簫聲嗚嗚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傾訴,尾聲細弱而婉轉悠長,如同不斷
的細絲。
14.《游沙湖》是如何從側面表現蘇軾對龐安常的欣賞的?請簡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
答案①聽聞龐安常大名后,主動前去求治;②治病時稱贊龐安常是一時異人;③病愈后
陪同龐安常游清泉寺與蘭溪;④游玩后和龐安常痛飲。
參考譯文
乙
離黃州東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里買了田地,因為前去查看田地的好
壞而得了病。聽說麻橋人龐安常善于醫(yī)病,但是耳朵聾,就去他那里看病。龐安常雖然耳
朵聾,可是聰明超過一般人,我用紙寫字給他看,寫不了幾個,他就能夠懂得我的意思。
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倆都是當代的怪人。"病好之后,
我和他一同去游覽清泉寺。清泉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左右,那里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池
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蘭溪,溪水往西流淌。我因此作了一首詩歌:“山下蘭芽兒,短短
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凈,沒有污泥。傍晚的雨瀟瀟下,子規(guī)鳥正在啼
唱。誰說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您看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晚年
的時光中一味地感慨時光易逝?!边@一天,我們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6題。
清平樂
白樸
朱顏漸老,白發(fā)添多少?桃李春風渾過了,留得桑榆殘照。江南地迥無塵,老夫
一片閑云。戀殺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5.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中“朱顏漸老"白發(fā)添”“渾過了"直接抒發(fā)了歲月無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無塵”“一片閑云"則是通過景物描寫直接表達了作者灑脫閑逸、恬淡自在的人
生態(tài)度。
C.“渾過了”中“渾"字用得極好,看似俚俗,實則意蘊甚豐,它既有“等閑”之意,又
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悵之情做了確切而完
滿的表達。
D.最后兩句是本詞的點睛之筆:詞人流連忘情于青山,這表現了詞人對大自然的無限鐘
情;然而人的生命畢竟是短暫的,與青山相比,人生不過是流星劃過長空的一瞬,因此青
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長留于懷抱之中。
答案B
解析B項,“直接表達”錯,應是“間接表達";“一片閑云”是比喻,不是“景物描
寫"。
16.這首詞在語言風格上有什么特色?試簡要分析。(6分)
答案這首詞語言樸實無華,平易曉暢。詞中“渾過了”“老夫"戀殺”“青山未必留
人"等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
解析詩歌的語言風格,具體表現在所運用的詞語上,可通過分析詩歌運用的詞語,確定
詩歌的語言風格。本詞運用了口語化的詞語,如“渾過了”“老夫"戀殺”等,通俗易
懂。據此,可以概括本詞的語言風格為“樸實無華,平易曉暢"。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賦》中表現作者初到赤壁時清風吹拂、水波平靜、怡然自得心情的兩句
是:___,___。
(2)杜甫《望岳》中表現泰山高聳挺拔,贊嘆自然神奇秀麗的兩句是
“___,___”。
(3)《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兩句用比喻和雙關
表達了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
答案(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3)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共3題,9分)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么,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
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fā)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
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
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
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
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
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①_______。這個變動并不激
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
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
輕輕地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
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像要發(fā)燥了,可是有點兒涼風,正和
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
②___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線在
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瓷巾斏夏莻€塔!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3分)()
A.比擬、比喻、夸張B.比擬、比喻、排比
C.對偶、借代、排比D.對偶、借代、夸張
答案B
解析“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
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
彩色,輕輕地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
更分明了,更瘦硬了”,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晴暖得像要發(fā)燥了,可是有點兒涼
風,正和詩一樣的溫柔”“更瘦硬了”,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山腳是鑲著一層層的黃色、灰色、綠色、藕荷色
等各色條子的?!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3分)
答:_________
答案原文將表示顏色的詞語放在后面單獨成句,突出了顏色變化流動的特點,增強了畫
面感和節(jié)奏感,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也更好地展現了濟南秋天的特點。
解析原句中“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單獨成句,突出了顏色
變化流動的特點,突出了山腳顏色的變化,表現了濟南秋天的特點。改句“黃色、灰色、
綠色、藕荷色”作定語,修飾“條子”,沒有突出山腳顏色變化的畫面感和節(jié)奏感。
20.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0個字。(3分)
答案(示例)①忽然又溫暖一會兒②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
解析第①處,結合“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分析,此處可
以填“忽然又溫暖一會兒”;第②處,結合“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分析,此處
主要講“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林語堂曾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論散文,他與
歐陽修并稱“歐蘇”;論詩作,他與黃庭堅并稱“蘇黃";①______,他與
辛棄疾并稱“蘇辛”;論書法,他被尊為“宋四家"之首;論繪畫,他的畫作有極高的造
詣。
這樣一位才華橫溢、具有家國情懷的人,“奮厲有當世志”,官居禮部尚書,但剛正
不阿、秉言直書的性格,使他仕途多舛,幾次被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
②__________。讓人欽佩的是,蘇東坡在精神上擺脫了得失的痛苦,以樂觀
的心態(tài)面對世事滄桑變化,在坎坷中獨享清趣,在清淡中品嘗滋味,在絕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襟懷,也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
睿智思辨;他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氣象,有“可使食無肉,不
可居無竹”的高雅脫俗,也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浩蕩氣節(jié)。
③______,北宋乃至中國文化將會失去多少光彩!縱然人生如須臾一瞬,蘇
東坡的精神卻獲得了永生。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答案(示例)①論詞作②竟在流放中度過③如果沒有他
解析第①處,所填語句在結構上應與“論散文”“論詩作"論書法”“論繪畫"相
同,在內容上應與“蘇辛”的文學常識相關,由此可推知,此處應填“論詞作"之類的內
容。第②處,由前文的“仕途多舛,幾次被貶”可以推知,此處應填“竟在流放中度過"
之類的內容。第③處,從空缺后的“北宋乃至中國文化將會失去多少光彩”看,此處應填
一個假設句,根據兩句的邏輯關系可知,應填“如果沒有他"之類的內容。
22.請以“蘇東坡”為開頭,分別用一個陳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5
個字。(5分)
答:_________
答案(1)蘇東坡是藝術領域的全才。(2)蘇東坡人生坎坷卻樂觀曠達。(3)蘇東坡精神豐
富、永恒。
解析第一段共兩句話,第一句引用林語堂的話,說明蘇東坡是獨一無二的;第二句列舉
了蘇東坡在藝術領域多個方面的成就。綜合起來,可以概括為:蘇東坡是藝術領域的全
才。第二段也有兩句話,第一句說的是蘇東坡才華橫溢但仕途多舛;第二句說的是他能樂
觀對待人生的坎坷,活出自己的精彩。綜合起來,可以概括為:蘇東坡人生坎坷卻樂觀曠
達。第三段有三句話,第一句以蘇東坡的詩文表現其精神的豐富;第二句說的是蘇東坡給
北宋乃至中國文化增添了光彩;第三句說的是蘇東坡的精神永恒。綜合起來,可以概括
為:蘇東坡精神豐富、永恒。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秋冬季節(jié),是落葉飄零的時候。為了加強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讓環(huán)衛(wèi)工人24小時
連續(xù)工作,相同的地點組成四個小組,輪流值班,堅守在“落葉第一線";有的城市還喊
出了“確保地面沒有一片落葉”的口號,確保生活環(huán)境的干凈清潔。但近日《北京青年
報》記者從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獲悉,市屬公園首次嘗試不立即清掃景區(qū)落葉,打造出了
20處“最美落英繽紛"賞秋景點,引來無數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對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或體驗?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
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提示】作文材料分為兩部分,即對待落葉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前者是“確保
地面沒有一片落葉”,后者是“不立即清掃景區(qū)落葉"。這兩種態(tài)度的出發(fā)點也不一樣:
前者是為了“加強城市的管理”,后者是為了打造“最美落英繽紛"賞秋景點。更進一步
思考,這其實是如何對待自然的問題。前者在于戰(zhàn)勝自然,以對立態(tài)度對待自然;后者在
于用自然來美化生活,以互融態(tài)度對待自然。此外,二者的視角也不相同。前者從城市的
凈化和管理的便利角度出發(fā),是實用主義視角;后者從城市的美化和管理的人性化角度出
發(fā),是浪漫主義視角。寫作中既可以肯定盡掃落葉的前者,也可以肯定保留落葉的后者,
還可以從辯證的角度來立意。
參考立意:以制度管理保障生活環(huán)境,讓生活多一點詩意;讓制度與人文比翼齊飛;留住
城市里的自然之美;“一刀切”的管理要不得;等等。
【佳作賞讀】
給城市留一份詩意之美
要求環(huán)衛(wèi)工人輪班值守,不留一片落葉有錯嗎?沒有,因為此舉是為確保人民生活環(huán)
境的干凈整潔。但若把落葉暫時保留下來,讓市民感受落英繽紛的美景,既節(jié)省了人力物
力,又可使人身心愉悅,豈不更好?凈化環(huán)境固然很好,但若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進一
步美化環(huán)境,給城市留一份詩意之美,則更符合現代化城市所崇尚的人文之美。
從干凈安全的角度來說,落葉遍地,一陣風起,既會降低環(huán)境的清潔度,又可能會影
響交通。但在某些地方、某些時刻,我們又需要落葉來遣興、感懷?!耙蝗~落知天下
秋”,千百年來,我們通過落葉來感受秋的肅殺和迷人,當秋天再也見不到落葉,就如春
無百花、夏無濃蔭、冬無瑞雪一樣,失去了季節(jié)的靈魂,也讓我們失去了對時序的感知。
郁達夫在想念故都的秋天時,念念不忘北國的槐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
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
細極柔軟的觸覺”。一夜秋風起,落葉滿京城,眼前是黃葉的飄飛,腳下是落葉的柔軟,
這種感覺,在高樓林立的鋼鐵叢林中,在水泥混凝土的世界里,是多么難得!現代都市
里,這是我們少有的親近自然和追尋詩意的時刻。
文明的發(fā)展讓我們從自然進入社會,從鄉(xiāng)村來到城市。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人文的
失落、精神的匱乏。有人懷念鄉(xiāng)間的小道,有人不舍茅屋上方的炊煙,更有人開始逃離城
市,只為再次感受小橋流水的清幽、落日殘霞的寧靜,當然,也包括落葉飄零的靜美。我
們雖不必如此,但在城市里留一份念想,在科技的理性和制度的冰冷之外多一份美好和詩
意,多一些感性和人文,并不過分。
暫時保留一些落葉,給城市留一份詩意之美,意義也就在此。遙想當年杜甫在夔州城
登臨送目,看天高地遠處“無邊落木蕭蕭下”,由落葉而想到人生的短暫、個人的渺小,
心生悲愴。設若先生于今日再次登臨,卻只見高樓鱗次,而不見長江,只見林木蕭疏,而
不見落葉,不知感慨還能系于何端?
豐子愷有兩句小詩:“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梅花。”寫盡了生活的詩意。而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樹下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落葉"也未嘗不可,只需城市管理
者多一些人文思考,便可給城市留此詩意之美。
【名師點評】本文以小見大,透過落葉看到的是一種人文和詩意。開篇對材料中兩
種態(tài)度進行分析,并指出落葉的存在對人的意義。然后以郁達夫《故都的秋》、杜甫《登
高》為例來論證為城市留一份詩意之美的意義,讓文章有了深度。最后化用豐子愷的小
詩,再次點題。文章多處引用,富有文采和詩意,同時文中出現的郁達夫和杜甫的作品均
出自課本,班級姓名學號分數
2023年下期高一語文必修上單元檢測
第七單元(A卷·知識通關練)
(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命題思路說明:
1.依據2023年全國高考新題型變化命制試題。
2.落實單元教學重點,體現單元知識的考查。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20世紀中國散文,其基本面貌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樣,最明顯的
特征莫過于使用“白話”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爭”來理解這個世紀文章風格的嬗
變,無疑是最直接也最簡便的路徑。從晚清到“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大大拓展了散文馳
騁的天地。可“白話”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勝利,這中間雖不無聯系,卻仍關山重
重。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提倡“白話"反對“文言”發(fā)難,照理說得益最大的該是詩
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卻是“詩"的脫胎換骨,以及“文”的撤離中心。從梁啟超提倡
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到胡適、魯迅以小說為學術課題,都是借助西方文學觀念來改變中
國原有的文類等級。伴隨著小說的迅速崛起,散文明顯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散文的退居邊緣,不一定是壞事,起碼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
賢立言的面具,由“載道"轉為“言志”。這其實與傳統(tǒng)中國不同文類功能的界定有關—
—處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屬于“經國之大業(yè)”,因而無權過分關注一己之悲歡。退居
邊緣,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寫“講義體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應運而生。架子的
倒塌與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的“文章”,一轉而變得最自由、最活
躍,因而也最為充滿生機。
脫離象征權力和責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邊緣”,20世紀中國散文不但沒
有消沉,反更因其重個性、講韻味、灑脫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梢哉f,現代中國
散文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較好地完成了蛻變和轉型,并重新獲得了無限生機。
(取材于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有刪改)
材料二: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與小說、詩歌的大紅大紫、亢奮熱鬧相比,散文創(chuàng)作在大部分時
間里都是沉穩(wěn)平靜,甚至可以說是較為冷落蕭條的。而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
的可貴之處,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無聞中積蓄力量,在沉穩(wěn)平靜中奮起前進。
首先,是從“小美”到“大品"。“五四”時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
月色》《背影》,周作人的《烏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鐘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
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世紀60年代前后,楊朔、劉白羽、秦牧等人的散
文沿襲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這種“以
小為美”,以抒情敘事、議論和文采取勝的格局逐漸被“大品"的散文取代。這里所謂的
“大品”,指的是這一類散文不僅篇幅長,結構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種關于生命、
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題,且自始至終透出一種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來,我
國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對比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鐵生、韓少功、張承志、張
煒、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卻把這種理性精神的立足點上升到20世紀現代人文的哲學
高度。
其次,是藝術思維的多元化和文體的解放。一方面是敘述方式的變化。在傳統(tǒng)的散文
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稱的“我”展開敘述,而且這個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我”具有
不容動搖的牢固地位。而現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
“我”之外又有其他敘述視角,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等作品,就有這樣的敘述特點。另一方面則是散文結構的開放性。九十年代以來的散文已
經徹底告別了傳統(tǒng)的“三段式"結構套路,而呈現出形態(tài)各異的結構狀態(tài),如周曉楓的
《黑童話》、趙玖的《從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緒”“意象"為線索的
結構方式。
總而言之,改革開放特別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發(fā)生著重大的變化,而散文的這
種變化,是時代生活的變化使然,也是散文家們不斷更新散文觀念的結果。
(取材于陳劍暉《四十年散文:走向闊大和遙遠》,有刪改)
材料三:
改革開放后,臺港澳文學在大陸的傳播與接受逐漸形成一股熱潮,并取得了豐碩的成
果。其中,臺灣當代散文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散文的繼承,又是對“五四”新文化現代散文的
延伸。它在中國當代散文領域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鄉(xiāng)愁是臺灣文學的一大母題。老一代作家如梁實秋、琦君、王鼎鈞、余光中等
人,緬懷故鄉(xiāng)故土,營造精神家園,對臺灣鄉(xiāng)土散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飄萍游牧的都
市生活和異鄉(xiāng)羈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靈的尋根意識。文化鄉(xiāng)愁作為臺灣散文民族情
感的核心內容,幾經變遷和發(fā)展,折射出臺灣作家從懷鄉(xiāng)思親到終于重回故土,鄉(xiāng)情得以
慰藉的心靈歷程。
此外,從自我感悟出發(fā),通過對人生和自然的觀察思索,表達深刻、雋永的情思,這
種飽含詩情和哲理的散文,是臺灣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滿了
對現實人生的悉心體察和卓越見地。而在這方面比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藝術追求上
熔鑄了更為豐厚的東方美學,正由于他這種獨特的審美觀念,使心靈與肉體、歷史與現
實、瞬間與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機的辯證統(tǒng)一。
雜文也是臺灣當代散文中很活躍的類型。這種集議論、說理、思辨為一體的隨筆、小
品散文,非常令人矚目。作家們承續(xù)并進一步發(fā)揮了魯迅雜文的特色,針砭社會弊端,揭
示人生百態(tài),平和中帶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峽兩岸的文學是中華民族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發(fā)揚光大包括散文在內的民族
文化傳統(tǒng),兩岸文學的交流與傳播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取材于許劍銘《臺灣當代散文透視》,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20世紀散文寫作的固有體系和規(guī)則徹底瓦解。
B.材料二,史鐵生的散文均屬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C.雜文是臺灣當代散文中最活躍的類型。
D.材料三,臺港澳文學在大陸的傳播與接受熱潮是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五四”白話文運動對現代散文的發(fā)展有推進作用。
B.“五四"文學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邊緣。
C.楊朔的散文“以小為美”,與“五四"時風格相似。
D.周曉楓的《黑童話》使用了“三段式”結構。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文化鄉(xiāng)愁是梁實秋等老一代作家創(chuàng)作的不變主題。
B.詩情哲理類散文是臺灣散文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
C.臺灣雜文承襲了“五四"雜文特別是魯迅雜文的創(chuàng)作特色。
D.臺灣當代散文的精神內核與“五四”時期的散文相同。
4.閱讀材料二,概括改革開放四十年散文的發(fā)展特點。(4分)
答:
5.根據上述三則材料,請簡述“五四"新文化運動對現當代散文發(fā)展的影響。(6分)
答: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①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傊?,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
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
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
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
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
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
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
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
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③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
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
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p>
④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
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⑤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
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么季
節(jié),什么天氣,什么時間,我都在這園子里待過。有時候待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待到
滿地上都亮起月光。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
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
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天交給他的一個事
實;上天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
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
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
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
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
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
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
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
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
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
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
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
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
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
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
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
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節(jié)選自史鐵生
《我與地壇》)
文本二:
①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靜。
②坐在那園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個角落,任何地方,喧囂都在遠處。近旁只有荒
藤老樹,只有棲居了鳥兒的廢殿頹檐、長滿了野草的殘墻斷壁,暮鴉吵鬧著歸來,雨燕盤
桓吟唱,風過檐鈴,雨落空林,蜂飛蝶舞,草動蟲鳴……四季的歌詠此起彼伏,從不間
斷。地壇的安靜并非無聲。
③有一天大霧迷漫,世界縮小到只剩了園中的一棵老樹。有一天春光浩蕩,草地上的
野花鋪鋪展展開得讓人心驚。有一天漫天飛雪,園中堆銀砌玉,有如一座晶瑩的迷宮。有
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開,太陽轟轟烈烈,滿天滿地都是它的威光。數不盡的那些日子
里,那些年月,地壇應該記得,有一個人,搖了輪椅,一次次走來,逃也似地投靠這一處
靜地。
④一進園門,心便安穩(wěn)。有一條界線似的,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
來,悠遠、渾厚。于是時間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電影中的慢鏡頭,人便不那么慌張
了,可以放下心來把你的每一個動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絲風飛葉動,每一縷憤懣和妄想,
盼念與惶茫,總之把你所有的心緒都看看明白。
⑤因而地壇的安靜,也不是與世隔離。
⑥那安靜,如今想來,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曠。一個無措的靈魂不期而至,竟仿佛
走回到生命的起點。
⑦有人跟我說,曾去地壇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與地壇》去那兒尋找安靜??梢粊?/p>
呢,我搬家搬得離地壇遠了,不常去了;二來我偶爾請朋友開車送我去看它,發(fā)現它早已
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恰如莊生夢蝶,
當年我在地壇里揮霍光陰,曾屢屢地有過懷疑:我在地壇嗎?還是地壇在我?現在我看虛
空中也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不在地
壇,地壇在我。
(節(jié)選自史鐵生《想念地壇》)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史鐵生用“宿命"一詞,形象地寫出了自己與地壇冥冥之中的緣分,雖然相逢具有偶
然性,但相逢讓彼此聯系更緊密。
B.史鐵生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之后,便不再對自己的不幸耿耿于懷,
轉而慶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
C.文本二寫“地壇的安靜并非無聲”,表現出地壇幽靜又生機盎然,這也是作者說自己
主要想念地壇的安靜的原因。
D.文本二寫“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表明地壇已經融入作者的生命,作者獲得了
徹底的寧靜,不愿再去地壇。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從兩個層面展現了作者的心路變化,
表達的中心從“地壇”變化到“家"。
B.“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弊髡邔ⅰ八?和“節(jié)日”聯系起來,在反差中體現
出作者面對死亡時樂觀豁達的心胸。
C.文本二用“莊周夢蝶"的典故,表明自己當初身在地壇,獲得了生命的成長,并且多
次對“我與地壇”的關系進行了思考。
D.文本二寫“現在我看虛空中也有一條界線”,與上文照應,表明此時的作者只要想到
地
8.文本一第⑥段中,作者為什么要寫古園中那些“任誰也不能改變”的事物?請結合文
本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
9.對于史鐵生而言,地壇意味著什么?請結合文本一、二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
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
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
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
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
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
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
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
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節(jié)選自蘇軾《赤壁賦》)
乙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
善醫(y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
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
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
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注]?!笔侨眨瑒★嫸鴼w。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蘇軾《游沙湖》)
注唱黃雞:因黃雞可以報曉,故表示時光流逝。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余A戲之B曰C余以手D為口E君以眼F為耳G皆一時H異人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既望,“望"一般指農歷每月十五,“既望”是指農歷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認為成仙能飛升變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艫,“舳"是船尾,“艫”是船頭,舳艫連稱則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軾在月明之夜與友人們泛舟赤壁磯下的長江,他們享受著江天美景,飲酒放歌,快
樂似神仙,暫時忘卻了人世間一切不順心的事。
B.蘇軾樂極之后情緒變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著悲涼的洞簫應和,那洞簫聲似乎有
讓深淵里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哭泣的魔力。
C.蘇軾詢問朋友為何感傷,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業(yè)績尚且消失不見,更何況你我凡
夫俗子,平凡的生命難得像長江、明月般永恒。
D.蘇軾被聾醫(yī)龐安常治好病之后,與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蘭溪,看著蘭芽浸溪、溪水向
西流逝,聽著子規(guī)鳥啼叫,作歌時悲從中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輔導員在學生責任感培養(yǎng)中的作用試題及答案
- 喉癌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現代雕刻品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4輔導員考試的技巧分享及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高校輔導員考試的備戰(zhàn)攻略試題及答案
- 農業(yè)資源的保護及其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高校輔導員考試的重要性與職位趨勢分析試題及答案
- 園藝師考試科學研究能力題目試題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海藻強力補水保濕乳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4年花藝師的考試內容詳細概述試題及答案
- 【基于STM32智能門鎖系統(tǒng)的設計10000字(論文)】
- 工程倫理案例分析
- 優(yōu)秀初中語文說課課件
- A06442《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表(A表)》 (填寫樣例)
- 2022全科醫(yī)師轉崗培訓理論考試題庫及答案
- 建筑空間組合論
- 特種工作作業(yè)人員體格檢查表
- 清遠市城市樹木修剪技術指引(試行)
- 廣州國際文化中心詳細勘察報告正文-171229end
- 警察禮儀(PPT53頁)
- 《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見》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