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件)-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件)-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件)-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件)-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件)-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白居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不逾十稔居臺衡,門前車馬紛縱橫。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歌中反映了唐朝哪些制度創(chuàng)新?科舉制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程標準: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一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學習聚焦選官制度(一)魏晉:九品中正制1.背景:(閱讀教材“歷史縱橫”回答)(1)漢末社會動蕩,察舉制失去社會基礎。(2)地方大族操縱人才選拔,不利于中央集權。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樂府詩集·雜歌謠辭·后漢桓靈時謠》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xiāng)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那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自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繼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制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xiāng)里評議人物的傳統(tǒng),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思考:九品中正制的選拔依據有何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高門(上品)寒門(下品)2.選拔標準:從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3.影響:(1)初期選拔了大量的人才,加強了中央集權;(2)后期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啊稌x書》材料隨著南北朝以來經濟的發(fā)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發(fā)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是相符合的?!讐垡椭骶帯吨袊ㄊ贰罚ǘ┧?1905:科舉制1.背景:(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2)封建經濟發(fā)展,庶族地主崛起;(3)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思考】為什么選官制度進入了科舉制的時代?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2.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3.評價②同年登科易形成朋黨,朋黨之爭加劇了唐朝的衰亡。(2)局限性:①不利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后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1)積極性:④打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②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③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⑤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①追求公平公正,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小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體現了怎樣的演變趨勢?時間夏商周戰(zhàn)國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制度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標準血緣軍功品行門第特點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特權提升軍事實力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演變趨勢才學分科考試科舉制1、選官標準:趨向科學、客觀2、選官方式:趨向公開、公平、制度化3、選官權力:從地方逐漸收歸中央4、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體現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學習聚焦魏晉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東漢皇帝尚書臺三公【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曹魏】【西晉】漢武帝秦朝皇帝三公九卿【決策】【執(zhí)行】中朝(一)中樞機構的演變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分工明確,提高行政效率。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三分相權節(jié)制君權權責分明(二)特點(三)影響皇帝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審議提交上奏審議政令起草政令執(zhí)行政令通過審議封駁圖

三省六部分工示意圖點撥:政事堂在唐高宗時遷到中書省。開元十一年(723)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并在其下設置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以主眾務。這標志著隋代到唐前期的三省六部制被中書門下體制取代,三省出現了一體化趨勢。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是古代政治體制成熟的標志之一。三賦稅制度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逐漸放松,直到兩稅法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學習聚焦【思考】什么是賦稅制度?中國古代有哪些常見的賦稅種類呢?【概念闡釋】賦稅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是統(tǒng)治者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而強制征收的一系列規(guī)定和措施。相互依存,維持國家運轉人民國家+財政收入:賦稅以田畝為基礎的土地稅,即田稅以成年男子為基礎的徭役和兵役以戶為基礎的財產稅,即戶稅(調)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即丁稅-財政支出:養(yǎng)兵、賑災、俸祿···井田制西周均田制租調制魏晉編戶齊民田租、人頭稅、更賦秦漢均田制租庸調制隋-唐初兩稅法唐中期初稅畝春秋戰(zhàn)國漢武帝劉徹秦漢田租為定率田租,人頭稅按人頭交納1、租庸調制Q5:思考:從租調制到租庸調制有何進步性?(1)魏晉時期:租調制

租——糧食(按丁繳納)

調——布或帛(按戶繳納)徭役——成年男子承擔

(2)唐初:租庸調制(庸——男子不去服徭役??梢约{絹或布代役,稱為庸。)庸基礎:均田制進步性:以庸代役,保證農時,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保障國家賦稅收入。(一)魏晉時期:租調制以戶(一夫一妻)為單位,進行征收租——納粟調——納絹或布成年男子需負擔一定的徭役。(二)唐初:租庸調制征收對象:21—59歲的成年男子征稅類目:租——粟(糧食)調——絹/布庸——男子不去服役的納絹/布代役

作用: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特點:①以人丁為主要征稅標準②可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③貴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調的特權(三)唐朝后期:兩稅法(780年)1.背景: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2.內容:(1)實行“量出制入”的原則,

中央根據財政支出的預算征收總額,分配到各地征收。(2)不分主戶和客戶,一律就地落籍納稅。(3)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

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4)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舅伎肌颗c租庸調制相比,兩稅法有何進步之處?租庸調制兩稅法征稅標準征稅項目征稅對象征稅次數人丁財產(為主)田租、戶調、力役、雜稅等戶稅、地稅授田農民不分主客農商一律納稅不定時夏、秋兩季放松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簡化了稅收名目,減輕了人民負擔擴大了征稅對象,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明確收稅時間,減輕人民負擔“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愛人?!魏螝q月久,貪吏得因循??N乙郧髮?,斂索無冬春??椊佄闯善?,繰絲未盈斤。吏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p>

——白居易《重賦》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guī)。---陸贄《翰苑集》卷22《中書奏議·均節(jié)賦稅恤百姓第一條》【思考】結合教材兩稅法有何弊端?政府加征雜稅,民眾負擔加重無統(tǒng)一稅額,各地稅負不均以貨幣征稅,幣值不穩(wěn),負擔加重結果:土地兼并嚴重,貧富差距擴大,兩稅法名存實亡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3.評價: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變化:商周世卿世祿制——曹魏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創(chuàng)新:標準科學客觀、方式公開公正、權力集中中央。中央官制選官制度賦稅制度影響: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變化:秦漢三公九卿制—漢武帝設中外朝—三省六部制創(chuàng)新:加強皇權、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節(jié)制君權。影響:提高了辦事效率,加強了皇權,是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變化:魏晉南北朝租調制和均田令——唐前期租庸調制,后期兩稅法。創(chuàng)新:從人丁到財產的流變,放松了人身控制。影響:租庸調制以庸代役,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和政府的賦稅收入。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保證國家收入,減輕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歷代基本沿用。課堂小結走向成熟化人才保障日臻完備化決策保障逐步合理化物質保障不變:維護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目的古代政治制度不斷完善選官制度從九品中正制制到科舉制更加公平公正中央官制從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皇權大大加強賦稅制度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以財產來征稅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朝代夏商周戰(zhàn)國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清選官制度選官方式選官標準選官權力貴族中央地方世家大族中央世官制軍功爵制察舉制世襲血緣軍功任命推薦品行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分科考試才學評級授官家世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標準:科學公平方式:公開公正權力:集中中央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時期中樞機構權力分配趨勢秦朝漢武帝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尚書臺尚書、中書、門下形成三省三省六部制丞相集決策、行政等權力于一身中朝決策,外朝執(zhí)行尚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