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20-2019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1頁
DBJ41-T 220-2019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2頁
DBJ41-T 220-2019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3頁
DBJ41-T 220-2019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4頁
DBJ41-T 220-2019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2019-05-27發(fā)布2019-07-01實施河南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發(fā)布河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主編單位:中鐵第六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批準單位:河南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鄭州大學出版社鄭州河南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文件關于發(fā)布工程建設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的公告現批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標準》為我省工程建設地施行。本標準在河南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門戶網站(www.hnjs.gov.cn)公開,并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管理,中鐵第六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技術解釋。根據河南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第二批《2017年度河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制計劃》(豫建設標[2017]48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結合我省當前實際情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國家及行業(yè)相關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本標準主要技術內容: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地面平面控制測量;4.地面高程控制測量;5.地形圖測繪和專項調查與測繪;6.聯系測量;7.地下控制測量;8.貫通測量;9.鋪軌控制測量;10.施工測量;11.設備安裝測量;12.竣工測量;13.工后變形監(jiān)測;14.測量成果檢查和驗收。主編單位中鐵第六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參編單位洛陽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鄭州市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黃河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起草人王磊何偉吳國曉張偉王昌洪劉永輝畢景佩王延民韓月旺孫立光李悅萇紅濤馮敬輝何振華呂高樂王康勝孫紅亮姚亮亮許曉光耿瑜平高民富姚德峰劉仲寧段超杰程明許大偉李研科易領兵何磊王曉陽劉智清盧培軍李彬付俊峰閆文政劉雷雷李曉峰蔣政陸力劉炎強馬建新曲田李文雅楊永振主要審查人宋建學巴松濤李全信高躍宏陳武新陳雪豐單金富包宏濤·1· 2術語和符號 3地面平面控制測量 3.2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測量 3.3精密導線網測量 3.4加密平面控制網測量 4地面高程控制測量 4.2高程控制網設計與埋石 4.4加密高程控制網測量 5地形圖測繪和專項調查與測繪 5.2圖根控制測量 5.3地形圖測繪 5.4地下管線調查與測繪 5.5地下建筑測繪 5.6跨越線路的建筑物測繪 5.7水下地形測量 5.8中線和縱橫斷面測量 ·2·5.9用地紅線測量 5.10土方測量和計算 6聯系測量 6.2地面近井導線測量和近井水準測量 6.3定向測量 6.4高程傳遞測量 6.5任意設站控制網坐標和高程的同步傳遞測量 7地下控制測量 7.2平面控制測量 8隧道和車站貫通測量 9鋪軌控制測量 9.2地下控制點和中線點的恢復測量 9.3鋪軌基標測量 9.4任意設站控制網測量 10.3暗挖隧道和車站施工測量 10.4明挖隧道和車站施工測量 10.5隧道和車站結構限界測量 ·3·10.8車輛基地和主變電站施工測量 11設備安裝測量 11.2接觸軌與架空接觸網安裝測量 11.3防淹門與疏散平臺安裝測量 11.4行車信號與線路標志安裝測量 11.5車站站臺與屏蔽門安裝測量 11.6風管及部件的安裝測量 11.7給水排水管道的安裝測量 12.2控制網檢測與控制點恢復測量 12.4建筑結構竣工測量 13工后變形監(jiān)測 13.4外部影響專項監(jiān)測 13.5變形監(jiān)測資料整理與信息反饋 14測量成果檢查和驗收 附錄A地面平面控制測量 A.1控制點標石埋設 ·4·A.2衛(wèi)星定位外業(yè)觀測手簿 A.3衛(wèi)星定位控制點點之記 A.4全站儀的分級標準 附錄B地面高程控制點標石埋設 附錄C聯系測量 附錄D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點 附錄E鋪軌基標測量 E.1鋪軌基標標志圖 E.2基標成果表 附錄F任意設站控制網測量 F.1任意設站控制網測量 F.2任意設站控制網平面控制測量觀測手簿 附錄G任意設站控制網控制點布設位置 附錄H高架線路施工測量 附錄I不量儀器高和棱鏡高的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 附錄J隧道和車站結構斷面點布設 附錄K設備竣工測量 K.1竣工測量示意圖 K.2接觸軌、接觸網竣工測量記錄表 附錄L工后變形監(jiān)測標石埋設 附錄M質量檢查記錄表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條文說明 11.0.1為適應河南省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發(fā)展需要,統一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技術要求,按照技術先進、方法合理、成果可靠、經濟實用的原則,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河南省城市軌道交通新建、擴建工程及舊線改造的測量工作和新建線路的工后監(jiān)測工作。1.0.3同一行政區(qū)域的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應采用統一的平面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1.0.4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和工后變形監(jiān)測應根據工程編制實施方案,對變形較大的工程部位應編制專項監(jiān)測方案。1.0.5河南省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1.0.6城市軌道工程測量施工應在復核基礎上進行。22術語和符號采用專用軌道導向運行的城市公共客運系統,包括地鐵、輕在測區(qū)內,按測量任務所要求的精度,測定一系列控制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建立測量控制網,作為各種測量的基礎。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控制測量主要包括地面控制測量、地下控制測量、鋪軌控制測量。以一、二等衛(wèi)星控制點,三等精密導線點,以及一、二等高程控制點為依據,對施工過程中埋設的加密控制點進行測量的工作,包括平面加密控制測量和高程加密控制測量。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在設計階段應進行的沿線建筑、管線、水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地形、地貌的測繪工作。布設在豎井旁,用于向地下傳遞平面坐標和方位的導線點或傳遞高程的水準點。附合在一、二等衛(wèi)星定位點或三等精密導線點上,為測設近井點而布設的導線。3附合在一、二等水準點上,為測設近井高程點而布設的水準線路。將地面的坐標和高程系統傳遞到地下,使地上、地下坐標與高程系統一致的測量工作。利用陀螺全站儀和鉛垂儀組合進行豎井定向的一種方法。對相向施工的地面路基、地下隧道和高架橋建筑結構或按要求施工到一定地點與另一建筑結構相通后,對連接偏差狀況所進行的測量工作。為軌道鋪設建立的測量控制點。采用任意設站邊角交會法施測,具有強制對中標志,沿線路為軌道鋪設布設的平面和高程的三維控制網。對由線路中線點構成的導線進行的測量工作。保障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行,限定車輛斷面尺寸、限制沿線設備安裝尺寸以及確定建筑結構有效凈空尺寸的圖形和相應定位坐標參數。分為車輛限界、設備限界和建筑限界三類。連接兩條獨立運營線路的輔助線路。4在地面挖開的基坑中修筑地下結構的施工方法。在地面修筑維持地面交通的臨時路面及其支撐結構后,自上而下開挖土方至坑底設計標高,再自下而上修筑結構的施工方法。屬于明挖法。開挖地面修筑地下結構頂板及其豎向支撐結構后,在頂板的下面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土方,分層修筑結構的施工方法。屬于明挖法。傳統的礦山法是指用鉆眼爆破的方法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又稱鉆爆法?,F代礦山法還包括機械開挖法、新奧法等施工方法。采用主機和后配套設備組成的全斷面推進式隧道施工機械設備,在鋼殼結構保護下完成隧道掘進、出渣、管片拼裝等作業(yè)的暗挖施工方法。以車輛停放、檢修和日常維修為主體,集中車輛段(停車場)、綜合維修中心、物資總庫、培訓中心及相關的生活設施等組成的綜合性生產單位。連接同一線路上兩條單線區(qū)間隧道的通道,在列車于區(qū)間遇火災災害、事故停運時,供乘客由事故隧道向無事故隧道疏散逃生的過道。沿區(qū)間線路一側設置的人行便道,在列車遇火災災害、事故停5運時,供乘客疏散到安全地區(qū)的設施。防止水流涌入車站或隧道的密封門。設置在站臺邊緣,將乘客候車區(qū)與列車運行區(qū)相互隔離,并與列車門相對應、可多級控制開啟與關閉滑動門的連續(xù)保障,有全f城市軌道交通軌通后的運營期間,對建(構)筑物及其地基、建和地下水、溫度、應力應變等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監(jiān)測工作,并提出變形分析預報。在一定范圍內大于或者小于標準值的程度,不影響結構的穩(wěn)定性或者完整性的值。表示點位精度的一種數值指標,指真坐標與測量最或然坐標位置的差值平方和的平方根。在一定測量條件下規(guī)定的測量誤差絕對值的限值。通常以測量中誤差的2~3倍作為其極限誤差。本標準以測量中誤差的2倍作為其極限誤差。同一未知量的兩個觀測值之間的差值。a—固定誤差、近井點至懸掛鋼絲的最短距離;6B—隧道開挖寬度;b—比例誤差、比例誤差系數(1伊10-6);C—方向照準差、儀器加常數;c—豎井中懸掛鋼絲間的距離;D—貫通距離、測距邊長度;d—控制導線長度、相鄰點間的距離、接觸軌或接觸網至鄰近軌道的距離;f—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光對垂直角的修正量;f茁—附合導線或閉合導線環(huán)的方位角閉合差;fk—攝影焦距;Hp—現有城市坐標系統投影面高程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線路的平均高程;Hm—測距邊兩端點的平均高程;k—儀器乘常數、大氣折光系數;L—水準路線長度、附合路線長度、軌道梁長、測點至中柱的水平距離;M—地形圖比例尺分母、攝影比例尺分母;L—界址邊丈量中誤差;p—房屋建筑面積中誤差;w—每千米高差中數全中誤差;M駐—每千米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u—導線點橫向中誤差;椎—貫通中誤差;茁—測角中誤差;N—同步環(huán)中基線邊的個數、附合導線或閉合導線環(huán)的個數、附合線路和閉合線路的條數;n—獨立環(huán)中基線邊的個數、同一邊復測的次數、導線的角度個數、附合導線或導線環(huán)的角度個數、往返測水準路線的測段p—建筑面積值、宗地面積;R—地球平均曲率半徑;Ra—參考橢球體在測距邊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徑;Rm—測距邊中點的平均曲率半徑;S—氣象及加、乘常數改正后的斜距;0—氣象及加、乘常數改正前的斜距;W—附合線路或環(huán)線閉合差、環(huán)閉合差;Ym—測距邊兩端點橫坐標平均值;駐Y—測距邊兩端點近似橫坐標的增量;駐—水準路線測段往返高差不符值;滓—標準差,即基線向量的弦長中誤差。83地面平面控制測量3.1.1地面平面控制網應分為三個等級。一等網為全市軌道交通控制網,應采用衛(wèi)星定位測量方法,一次全面布設。二等網為線路控制網,應采用衛(wèi)星定位測量方法,分期布設。三等網為線路加密控制網,應采用精密導線方法,分期布設。3.1.2新建和擴建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坐標系統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統,當采用城市平面坐標系統時,應建立坐標轉換關系。3.1.3一等全市軌道交通控制網采用的高程投影面宜與城市平面坐標系統采用的投影面一致。3.1.4當線路軌道面平均高程的邊長高程投影長度變形和高斯投影長度變形的綜合變形值大于15mm/km時,線路控制網和線路加密控制網應采用抵償高程面作為投影面的城市平面坐標系統,或者高程投影面不變,采用高斯克呂格任意帶平面直角坐標系統。3.1.5線路貫穿多個使用不同平面坐標系統的行政區(qū)域時,其測繪成果應滿足各個行政區(qū)域對于測繪成果的要求。行政區(qū)域界線段的線路應有兩套坐標成果,并應建立坐標轉換關系。3.1.6對符合本標準埋設和使用要求的現有城市控制點的標石應加以利用。3.1.7已建成的地面平面控制網應適時進行復測。其中,全市軌道交通控制網應根據城市建設、城市地面沉降對其影響情況進行復測;線路控制網和線路加密控制網應在線路開工前進行復測,工程建設中應每年復測1次,并根據控制點穩(wěn)定情況調整復測頻次。復測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復測時采用的起算點和控制網觀測方案宜與原測量一致。9原測量方案一致。三等精密導線網的復測與原測量成果坐標較差應小于依10mm。4當控制網復測與原測量成果坐標較差小于本標準第3.1.7條第3款規(guī)定時,應采用原測量成果;大于該規(guī)定時,對新成果進行分析,確認新成果無誤時,應采用新成果。3.1.8發(fā)生位移的控制點,應進行位移分析,并根據位移的原因對控制點同點恢復或重新選點。3.1.9當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和精密導線網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宜布設加密平面控制網。3.2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測量3.2.1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測量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測量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2.1規(guī)定。表3.2.1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測量技術要求控制網等級平均邊長固定誤差比例誤差相鄰點的相對點位中誤差(mm)最弱邊相對中誤差一等二等2注:平均邊長統計不包括已知點與未知點的連接邊。2不同線路控制網重合點較差不得大于253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基線長度精度宜按下式計算:式中滓—基線長度中誤差(mm);a—固定誤差(mm);b—比例誤差系數(mm/km);d—相鄰點間的距離(km)。3.2.2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根據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建設規(guī)劃方案,收集全市或線路沿線現有城市控制網的基礎測繪資料。2踏勘后,應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并根據建設需要和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技術要求分級進行衛(wèi)星定位。3一等全市軌道交通控制網應滿足全市軌道交通長期規(guī)劃、建設和運營對測量控制網的需要。該網測量平差約束點應采用CORS站或其他城市高等級控制點,且不應少于3個,并應均勻分布在以測量范圍幾何中心為原點的任意直角坐標系中至少3個象限中。4二等線路控制網應滿足各自線路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對測量控制網的要求和需要,應采用一等全市軌道交通控制點作為約束點,且不應少于3個,并應沿線路分布。二等線路控制網應在隧道出入口、豎井、車站或車輛段附近設置控制點,在線路交叉和分期建設的線路銜接或換乘處宜布設3個以上的重合控制點。5每個控制點應分別通過獨立基線與至少兩個相鄰點連接??刂凭W由一個或多個獨立基線閉合環(huán)構成時,閉合環(huán)之間應采用邊連接。每個閉合環(huán)獨立基線數不應超過6條。6當控制點構成的三角形中,其中一條邊的基線長度小于其他兩邊基線長度之和的30%時,應測設獨立基線。3.2.3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的選點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控制點應選在施工變形影響區(qū)域以外利于長久保存、施測方便、便于擴展和聯測的地方。2當利用已有城市控制點時,其標石應穩(wěn)定、完好。3二等線路控制網各控制點通視方向不應少于2個。4建筑上的控制點應選在便于聯測的樓頂承重結構上。5控制點應避開多路徑效應影響,附近不應有大面積的水域或對電磁波反射或吸引強烈的物體。6控制點與無線電發(fā)射裝置和高壓輸電線的間距應分別大7控制點周圍應視野開闊,便于擴展,視場內障礙物的高度3.2.4各等級衛(wèi)星定位控制點應埋設永久標石。標石有基本標石、巖石標石和建筑樓頂標石三種。各種標石宜按本標準附錄A上的標石宜現場澆筑。埋石后,宜按本標準附錄A中A.3.1的規(guī)定繪制點之記,點位標識應牢固清楚,并應辦理測量標志委托保管書。3.2.5車站、洞口和豎井附近建筑樓頂上的常用二等衛(wèi)星定位控制點上宜建造強制對中照準標志。3.2.6衛(wèi)星定位控制測量作業(yè)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2.6的規(guī)定。表3.2.6衛(wèi)星定位控制測量作業(yè)技術要求項目一等二等接收機類型雙頻雙頻或單頻儀器標稱精度-6-6觀測量載波相位載波相位同步觀測接收機臺數(臺)有效觀測衛(wèi)星數(顆)續(xù)表3.2.6項目一等二等每站獨立設站數(次)觀測時段長度(min)數據采樣間隔(s)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P)注:D為相鄰控制點間的距離(km)。3.2.7控制網測量宜選用同型號天線,作業(yè)前應對衛(wèi)星定位接收機和天線等設備進行常規(guī)檢查,電池容量、光學對中器對中精度和接收機內存容量應滿足控制測量作業(yè)要求。3.2.8觀測前應根據接收機數量、控制網設計圖以及交通情況編制作業(yè)計劃。3.2.9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觀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每時段觀測前、后量取天線高各一次,兩次互差應小3mm,并應取其兩次平均值作為最后結果。3觀測時在測站不宜使用手機和對講機。4當遇雷電天氣時,應停止觀測。觀測期間天氣出現變化,應進行記錄。5觀測前編制衛(wèi)星定位可見性預報表,確定最佳觀測時間和時段,編制作業(yè)計劃。6不同時段的觀測間隔期間必須重新進行天線安置基座的整平、對中操作,并重新量取儀器高。7作業(yè)時,應按作業(yè)計劃規(guī)定的時間開機。觀測開始后,應記錄或輸入有關數據并隨時檢查衛(wèi)星信號和信息存儲情況。外業(yè)觀測手簿應按本標準附錄A中表A.2.1的內容逐項填寫。8每日觀測結束后,應立即將存儲介質上的數據進行拷貝,并將外業(yè)觀測記錄結果當天錄入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3.2.10基線解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全市軌道交通控制網基線解算宜采用精密星歷,使用精密基線解算軟件,采用多基線解算模式進行解算。2線路控制網基線解算可使用商用軟件,應利用廣播星歷進行解算。3基線解算中每個同步圖形應選定一個起算點,且起算點應按連續(xù)跟蹤站、已知點、單點定位結果的先后順序選擇。4觀測值均應進行對流層延遲修正,對流層延遲修正模型中的氣象元素宜采用標準氣象元素。5基線解算時,對長度小于15km的基線應采用雙差固定解。長度15km及以上的基線可在雙差固定解和雙差浮點解中選擇最優(yōu)結果。3.2.11基線向量解算的數據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同一時段觀測值的數據剔除率宜小于10%。2獨立環(huán)或附合線路各坐標分量及全長閉合差應滿足下列公式的要求:式中W—獨立環(huán)環(huán)閉合差;n—獨立環(huán)中基線邊的個數;滓—基線長度中誤差(mm)。3復測基線長度較差應滿足下式的要求:式中ds—基線長度較差;n—同一邊復測的次數;滓—基線長度中誤差(mm)。3.2.12重測或補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外業(yè)觀測未按施測方案要求執(zhí)行,存在缺測、漏測時應補測。2當在復測基線邊長較差、同步環(huán)環(huán)閉合差、獨立環(huán)或附合路線閉合差檢驗中超限的基線可舍棄,但舍棄基線后的獨立環(huán)所含基線數應符合本標準第3.2.2條第5款的規(guī)定,或應重測或補測該基線,或重測同步圖形。3對于不能滿足本標準第3.2.11條第1款規(guī)定的基線,應進行重測或補測。3.2.13衛(wèi)星定位網平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進行無約束平差時,應根據控制網技術設計方案,將全部獨立基線構成由閉合圖形組成的控制網,以三維基線向量及其相應方差協方差陣作為觀測信息,以一個點的地心三維坐標作為起算數據,進行三維無約束平差,并提供各點在地心坐標系的三維坐標、各基線向量、改正數和精度信息?;€向量改正數的絕對值應滿足下列公式的要求:(3.2.13-1)(3.2.13-2)(3.2.13-3)2進行約束平差時,平差前應對約束點進行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檢驗。約束平差應在所使用的城市軌道交通坐標系或國家坐標系中進行三維或二維約束平差。平差中,可對已知點坐標、已知距離和已知方位進行強制約束或加權約束。平差結束后應輸出相應坐角、轉換參數及其精度信息。3基線向量的改正數與同名基線無約束平差相應改正數的較差應滿足下列公式的要求:3.2.14約束平差后,控制點與未作為約束點的同等級現有城市控制點的重合點的點位較差大于50mm時,應對其進行可靠性檢驗,并對約束控制點和控制方位角進行篩選后,重新進行不同約束控制點或不同約束方位角的不同組合的約束平差。3.2.15衛(wèi)星定位控制測量結束后,應提交技術設計書和技術總結或技術報告,并應包括下列資料:1控制網布置圖。2測量儀器、氣象觀測設備檢校資料。3外業(yè)觀測手簿及記錄。4控制網平差及精度評定資料。5控制點成果表。6控制點點之記。3.3精密導線網測量3.3.1三等線路加密控制網應沿建設線路兩側布設,并應采用精密導線網測量方法施測。精密導線網應采用附合導線、閉合導線或結點導線網形式。3.3.2精密導線點標石埋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地面點宜按本標準附錄A.1.4埋設標石。2樓頂點宜按本標準附錄A.1.3埋設標石。3標石埋設后應繪制點之記。3.3.3精密導線網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二等線路加密控制網控制點間的附合導線的邊數宜少于12條,相鄰邊的短邊與長邊比例不宜小于1頤2,最短邊長不宜小于100m。當附合導線路線較長時,宜布設結點導線網,結點間角度個數不應超過8個。2地面導線點應選在施工變形影響區(qū)域以外,并應避開地下3建筑物頂上的導線點應埋設在其主體結構上,并便于與高等級點聯測和向下擴展的位置。4相鄰導線點間以及導線點與其相連的衛(wèi)星定位點之間的5在不同的線路交叉及同一線路分期建設的工程銜接處應布設導線點。3.3.4精密導線網測量和觀測技術要求應分別符合表3.3.4-1和表3.3.4-2的規(guī)定。全站儀的分級標準執(zhí)行本標準附錄A中表表3.3.4-1精密導線網測量技術要求控制級閉合環(huán)或附合導線平均長度平均邊長(m)每邊測距中誤差測角中方位角閉全長相對閉合差相鄰點的相對點位中誤差三等3注:n為導線的角度個數。表3.3.4-2精密導線觀測技術要求控制網等級水平角測回數邊長測回數測距相對中誤差三等域級全站儀往返測距463.3.5精密導線測量前應對儀器進行常規(guī)檢查與校正,同時記錄檢校結果。3.3.6水平角觀測所使用的全站儀、電子經緯儀和光學經緯儀,應符合下列相關規(guī)定:1照準部旋轉軸正確性指標:管水準器氣泡或電子水準器長氣泡在各位置的讀數較差,1義級儀器不應超過2格,2義級儀器不應2光學經緯儀的測微器行差及隙動差指標:1義級儀器不應大3水平軸不垂直于垂直軸之差指標:1義級儀器不應超過10",4補償器的補償要求,在儀器補償器的補償區(qū)間,對觀測成果應能進行有效補償。5垂直微動旋轉使用時,視準軸在水平方向上不產生偏移。6儀器的基座在照準部旋轉時的位移指標:1義級儀器不應超7光學(或激光)對中器的視軸(或射線)與豎軸的重合度不3.3.7當精密導線點上只有兩個方向時,其水平角人工觀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水平角觀測一測回內2C較差、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應表3.3.7方向觀測法水平角觀測技術要求(義)全站儀等級半測回歸零差一測回內2C較差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696893當前后視邊長觀測需調焦時,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鏡同時觀測法,一個測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慮2C較差要求。3.3.8在精密導線結點或衛(wèi)星定位控制點上觀測水平角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在附合精密導線兩端的衛(wèi)星定位控制點上觀測時,宜聯測兩個衛(wèi)星定位控制點方向,其夾角的平均觀測值與其坐標反算夾2方向數多于3個時宜采用方向觀測法,方向數小于3個時可不歸零。3方向觀測法水平角觀測技術要求應符合本標準表3.3.7的規(guī)定。4精密導線觀測過程中,氣泡中心位置偏離整置中心不宜超過一格。5精密導線觀測宜在上午11:30以前或下午2:30以后進行,當太陽升到一定高度(上午9:00以后,下午4:30以前)時,應給儀器設備打傘,保證儀器設備受熱均勻。6水平角觀測誤差超限時,應進行重測,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一測回內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超限時,應重測超限方向,并聯測零方向。2)下半測回歸零差或零方向的2倍照準變動范圍超限時,應重測零方向。3)若一測回中重測方向數超過總方向數的1/3時,應重測該測回,當重測的測回數超過總測回1/3時,應重測該測站。3.3.9附合精密導線或精密導線環(huán)的方位角閉合差(W茁),應按下式計算:(3.3.9)式中m茁—測角中誤差(依2.5義);n—附合精密導線或導線環(huán)的角度個數。3.3.10精密導線網測角中誤差(Mo)應按下式計算:式中f茁—附合精密導線或閉合導線環(huán)的方位角閉合差;n—附合精密導線或導線環(huán)的角度個數;N—附合精密導線或閉合導線環(huán)的個數。3.3.11精密導線測距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距離測量除應執(zhí)行本標準表3.3.4-2的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表3.3.11距離測量限差技術要求(mm)全站儀等級一測回中讀數間較差單程各測回間較差往返測或不同時段結果較差346468注:一測回指照準目標一次讀數4次。2測距時,應在測前、測后各讀取一次溫度和氣壓,并取平均3.3.12精密導線邊長應進行下列改正:1氣象改正,根據儀器提供的公式進行改正,也可將氣象數據輸入全站儀內自動改正。2儀器加、乘常數改正,應按下式計算:0·k+C(3.3.12-1)式中S0—改正前的距離(m);C—儀器加常數;k—儀器乘常數。3利用垂直角計算水平距離時應按下式計算:f=(1-k)籽S·cos琢/(2R)(3.3.12-3)式中琢—垂直角觀測值;k—大氣折光系數;S—氣象及加、乘常數改正后的斜距(m);R—地球平均曲率半徑(m);f—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光對垂直角的修正量(義);3.3.13精密導線測距邊的高程歸化和投影改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歸化到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控制網的投影高程面上的測距邊長度,應按下式計算:式中D—測距邊長度;D—測距兩端點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離(m);Ra—參考橢球體在測距邊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徑(m);Hp—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控制網高程投影面高程(m);Hm—測距邊兩端點的平均高程(m)。2測距邊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長度,應按下式計算:式中Ym—測距邊兩端點橫坐標平均值(m);Rm—測距邊中點的平均曲率半徑(m);駐Y—測距邊兩端點近似橫坐標的增量(m)。3.3.14精密導線應采用嚴密方法平差,其精度應符合本標準中3.3.15精密導線測量結束后,應提交技術設計書和技術總結或技術報告,并應包括下列資料:1外業(yè)觀測記錄與內業(yè)計算成果。2導線網示意圖。3導線點點之記。4導線點坐標及其精度評定成果表。3.4加密平面控制網測量3.4.1衛(wèi)星定位控制點和精密導線點距離施工區(qū)域較遠,不能滿足施工需要時,應布設加密平面控制網,加密平面控制網包括加密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和加密導線網。3.4.2加密衛(wèi)星控制網應以一、二等衛(wèi)星定位控制網為依據,布設加密衛(wèi)星控制網,觀測技術要求應按照本標準第3.2節(jié)的要求執(zhí)行。3.4.3加密平面控制網測量采用(精密)導線觀測方式時,觀測技術要求應按照本標準第3.3.4條規(guī)定執(zhí)行,采用附合導線、閉合導線形式布設時,導線邊數不宜超過5條,最短邊長應大于50m。3.4.4加密平面控制點標石埋設應按本標準第3.2.4條和第3.4.5加密導線網測角和方位角閉合差按照本標準第3.3.7條和3.4.6加密平面控制點應布設在施工影響區(qū)域外,地質穩(wěn)定、利于保存的位置。3.4.7加密衛(wèi)星控制點和加密導線點宜利用衛(wèi)星控制點進行平差計算。3.4.8加密衛(wèi)星控制點和加密導線點提交資料分別按照本標準3.4.9加密平面控制網測量應綜合考慮施工需要和測量精度一次布網,不宜在此基礎上再布設加密平面控制網。4地面高程控制測量4.1.1城市軌道交通高程控制測量應采用城市高程系統。4.1.2高程控制網布設范圍應與地面平面控制網相適應,并應分兩個等級布設,一等網為全市軌道交通高程控制網,二等網為線路高程控制網。一等網應一次全面布設,二等網應根據建設需要分期布設。4.1.3線路貫穿多個不同高程系統的行政區(qū)域時,其成果高程應分別滿足各個行政區(qū)域的要求。在行政區(qū)域界限處兩邊各500m范圍內的高程控制點應有兩套高程成果,并應能進行高程換算。4.1.4對符合本標準埋設和使用要求的現有城市高程控制點的標石應充分利用。設不少于1個基巖水準點,基巖水準點標石和標志應按本標準附錄B.0.1的形式和規(guī)格埋設。4.1.6已建成的高程控制網應定期進行復測。一等網宜以本標準4.1.5條的高等級基巖水準點為起算點,并根據城市建設、城市地面沉降對其可靠性、穩(wěn)定性的影響程度以及擴展下一級控制網時,進行復測;二等網在整個地鐵工程實施階段至少進行3次,分別為土建施工前、土建施工進展過半和鋪軌前,并根據控制點穩(wěn)定情況增加或減少復測頻次。復測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復測時采用的起算點和高程控制網觀測方案應與原測量一致。果精度應與原測量一致。4.1.7一、二等高程控制點距離施工區(qū)域較遠,不能滿足施工需要時,應布設加密高程控制網。4.1.8高程控制網復測與原測成果高程較差應滿足下列要求:1復測與原測成果高程較差絕對值小于3mm時,取原測高程值使用。2復測與原測成果高程較差絕對值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5mm時,取原測和復測成果高程的平均值使用。3復測與原測成果高程較差絕對值大于5mm時,應查明原因及時補測或修測,成果高程確實變化時,采用復測成果。4.2高程控制網設計與埋石4.2.1高程控制網應采用水準測量方法施測。水準測量技術要表4.2.1水準測量技術要求水準測量等級每千米高差中數中誤差環(huán)線或附合水準路線最大長度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測次數線閉合差偶然中誤差M駐全中誤差與已知點聯測附合或環(huán)線一等因瓦或條碼尺往返測各一次往返測各一次二等因瓦或條碼尺往返測各一次往返測各一次注:1.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huán)線的路線長度(單位為km);2.采用電子水準儀測量的技術要求應與同等級的光學水準儀測量技術要求相同。4.2.2水準點應沿城市軌道交通規(guī)劃或建設線路進行設計、布設,水準線路應構成附合線路、閉合線路或結點網。4.2.3一等水準網水準點平均間距應小于4km,二等水準網水準4.2.4水準點應選在受施工變形影響區(qū)外穩(wěn)固、便于尋找、保存和引測的地方。宜每隔4km埋設1個深樁或基巖水準點。深樁水準點埋設深度應根據巖土條件和施工降水深度確定。車站、豎井及車輛段布設的水準點不應少于2個。4.2.5水準點標石宜分為混凝土水準標石、墻上水準標石、巖石水準標石和深樁水準標石四種。水準點標石和標志應按本標準附錄B的形式和規(guī)格埋設。地層為軟土的城市或地區(qū)應根據其巖土條件設計和埋設適宜水準標石,墻上水準點應選在穩(wěn)固的永久性建筑上。4.2.6一、二等水準點標石埋設結束后,應繪制點之記,并辦理水準點委托保管書。4.2.7水準點標石被破壞后,應恢復和補測。若其位置發(fā)生變化,應重新繪制點之記,并應重新辦理水準點委托保管書。4.3水準測量4.3.1水準測量作業(yè)前應按《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guī)范》GB/T12897的要求,對所使用的水準儀和標尺進行常規(guī)檢查與校正。1使用光學水準儀時,水準儀i角檢查,在作業(yè)第一周內應每2使用電子水準儀時,作業(yè)期間每天應在作業(yè)前進行i角檢測。4.3.3水準尺上的米間隔平均長與名義長之差,對于因瓦水準尺4.3.4一、二等水準測量的觀測方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使用光學水準儀觀測時,往測時在奇數站上觀測標尺順序后—前冶。返測時在奇數站上觀測標尺順序應為“前—后—后—2使用電子水準儀觀測時,往返測奇數站觀測標尺順序應為“后—前—前—后冶,往返測偶數站觀測標尺順序應為“前—后—后—前冶。3使用電子水準儀時,應將有關參數、極限誤差預先輸入并選擇自動觀測模式,水準路線應避開強電磁場的干擾,外業(yè)數據應及時備份。4每一測段的往測和返測,宜分別在上午、下午進行,白天由于外界條件干擾不能作業(yè)時,也可在夜間觀測。5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兩根水準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4.3.5水準測量觀測的視線長度、視距差、視線高度的要求應符表4.3.5水準測量觀測的視線長度、視距差、視線高度的要求(m)等級視線長度水準儀類型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累計差視線高度儀器等級視距一等光學水準儀下絲讀數逸0.3電子水準儀二等光學水準儀下絲讀數逸0.3電子水準儀表4.3.6水準測量測站觀測限差(mm)等級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之差讀數之差測高差之差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一等二等注:使用電子水準儀觀測時,同一測站兩次測量高差較差應滿足基、輔分劃所測高差較差的要求。4.3.7往返兩次測量高差較差超限時應重測。重測后應選取兩次異向觀測的合格成果。4.3.8水準測量的內業(yè)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計算取位,高差中數取至0.1mm;最后成果,一等水準取至2水準測量每千米的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按下式計算:式中M駐—每千米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mm);L—水準測量的測段長度(km);駐—水準路線測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n—往返測水準路線的測段數。3當附合路線和水準環(huán)多于20個時,每千米水準測量高差中數全中誤差應按下式計算:式中Mw—每千米高差中數全中誤差(mm);W—附合線路或環(huán)線閉合差(mm);L—計算附合線路或環(huán)線閉合差時的相應路線長度(km);N—附合線路和閉合線路的條數。4水準網的數據處理應進行嚴密平差,并應計算每千米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高差全中誤差、最弱點高程中誤差和相鄰點的相對高差中誤差。4.3.9當水準路線跨越江、河、湖塘時,應進行跨河水準測量,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水準路線跨越視線長度小于100m時,宜采用一般水準測量方法進行觀測。觀測時在測站上應變換儀器高觀測兩次,兩次高差之差應小于1.5mm,取兩次觀測的中數作為觀測成果。2水準路線跨越視線長度大于100m時,應進行跨河水準測量??绾铀疁蕼y量可采用光學測微法、傾斜螺旋法、經緯儀傾角法和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法,其技術要求應符合《國家一、二等水準3跨河水準測量的全部觀測測回數,應分別在上午和下午各觀測一半,或分別在白天和夜間觀測。4.3.10水準測量結束后應提交技術設計書和技術總結或技術報告,并應包括下列資料:1水準網示意圖。2外業(yè)觀測手簿及儀器檢驗資料。3高程成果表和精度評定資料。4點之記。4.4加密高程控制網測量4.4.1加密高程控制網測量應以一、二等高程控制網為依據,采用附合、閉合水準路線形式布設。4.4.2加密高程控制網測量應綜合考慮施工需要和測量精度一次布網,不宜在此基礎上再布設加密高程控制網。4.4.3加密高程控制網測量觀測技術要求應按照本標準二等線路控制網的精度執(zhí)行。4.4.4加密高程控制點標石埋設應按本標準第4.2.5條要求執(zhí)行。4.4.5加密高程控制點應布設在施工影響區(qū)域外,地質穩(wěn)定、利于保存的位置。5地形圖測繪和專項調查與測繪5.1.1地形圖測繪包括圖根控制測量、地形圖測繪;專項調查與測繪包括設計的線路中線兩側、車輛基地和主變電站等范圍內的5.1.2地形圖測繪和專項調查與測繪可采用全站儀數字化測圖、衛(wèi)星定位RTK測圖和航空攝影測量成圖方法。5.1.3地形圖圖式宜采用現行國家標準《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5.1.4專項調查與測繪的成圖比例尺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平面圖比例尺宜與地形圖相同,局部地區(qū)詳細圖應以能完3橫斷面圖比例尺宜按建筑復雜程度和地形起伏變化確定。5.1.5地形圖宜采用矩形自由分幅。圖幅編號應以分數表示,分母為總圖幅數,分子為所在圖幅號。分幅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施測前應對地形圖進行分幅設計。2分幅不宜選擇重要建筑、道路交叉路口、3當線路有比較方案時,宜將其測繪在同一幅圖內。表5.1.6地形圖等高距(m)地形圖比例尺平地類等高距丘陵類等高距1山地類等高距1125.1.7地形圖和專項調查與測繪的精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地形圖圖上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鄰近地物點的間距中誤差和細部點的點位中誤差應符合表5.1.7-1的規(guī)定。表5.1.7-1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鄰近地物點的間距中誤差和細部點的點位中誤差測點類別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圖上點位中誤差鄰近地物點的圖上間距中誤差(mm)細部點的點位中誤差建筑區(qū)或平坦地區(qū)困難地區(qū)2地形圖注記點的高程中誤差和細部點的高程中誤差應符表5.1.7-2地形圖注記點的高程中誤差和細部點的高程中誤差測點類別地物注記點的高程中誤差(m)地形注記點的高程中誤差(m)細部點的高程中誤差(m)建筑區(qū)或平坦地區(qū)困難地區(qū)3等高線內插點的高程中誤差應符合表5.1.7-3的規(guī)定。表5.1.7-3等高線內插點的高程中誤差地形類別平地丘陵山區(qū)高山區(qū)高程中誤差ddddd注:Hd為基本等高距。5.1.8地形圖和專項調查與測繪細部點的坐標、高程測量應采用下列方法:1采用衛(wèi)星定位RTK方法測量時,應對細部點進行重復初始化觀測,每次初始化觀測值個數不應少于10個;重復初始化觀測為最后成果。2坐標測量采用極坐標法測量時,極坐標法測量技術要求應表5.1.8-1極坐標法測量技術要求測距方法測距中誤差或往返測較差相對誤差水平角觀測測回數垂直角觀測測回數測站至細部點最大距離(m)電磁波測距11鋼尺丈量11注:角度測量儀器的精度不應低于芋級全站儀。3高程測量使用水準測量方法時,應布設附(閉)合水準路線,其水準線路長度不應超過4km;高程閉合差應在依40Lmm之內(L為路線長度,以km計);觀測應使用不低于DS10型精度的水準儀。4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導線應附合在等級水準點上,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導線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1.8-2的規(guī)定。表5.1.8-2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導線技術要求導線長度(km)最大邊長(m)每邊測距中誤垂直角中絲法觀測測回數往返高差高程閉合域級全站儀芋級全站儀412注:1.d為相鄰點間距離(以km計);2.L為附合路線長度(以km計);5.2圖根控制測量5.2.1圖根控制測量分為圖根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可同時進行,也可分別施測。5.2.2圖根點點位標志宜采用木(鐵)樁,測區(qū)較小時,圖根控制可作為首級控制,并埋設適當數量的標石。5.2.3圖根點可利用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地面等級控制點或城市等級控制點進行加密。圖根點密度應符合表5.2.3的規(guī)定。地形復雜、隱蔽和建筑密集地區(qū)應增加圖根點數量。表5.2.3圖根點密度(點/km2)測圖比例尺模擬測圖法數字測圖法45.2.4圖根點相對于鄰近等級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大于圖上0.1mm,高程中誤差不應大于基本域圖根平面控制測量5.2.5圖根平面控制,可采用圖根導線、極坐標法、邊角交會法和衛(wèi)星定位RTK測量等方法。5.2.6采用圖根導線測量時,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2.6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表5.2.6圖根導線測量技術要求比例尺附合導線長度平均邊長測回數(芋級全站儀)導線相對閉合差方位角111注:n為測站數。1當附合導線長度小于表5.2.6中規(guī)定的1/3時,其坐標閉2邊長單程測距一測回(照準一次,讀數三次),讀數較差應3支導線長度不超過附合導線長度的1/3,邊數不應超過4條。水平角應測左、右角各一測回。4隱蔽、困難地區(qū)附合導線長度宜放寬至表5.2.6規(guī)定長度5.2.7采用導線測量時應布設附合圖根導線,圖根導線不應超過二次附合。當現場條件無法布設附合圖根導線時,宜布設支導線。5.2.8布設支導線時,導線的水平角觀測可用芋級全站儀施測應往返測定,其較差的相對誤差不應大于1/3000。導線平均邊長表5.2.8圖根支導線平均邊長及邊數測圖比例尺平均邊長(m)導線邊數3345.2.9極坐標法圖根點測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采用芋級以上全站儀,角度和距離觀測1測回。2觀測限差不應超過表5.2.9-1的規(guī)定。表5.2.9-1極坐標法圖根點測量限差半測回歸零差兩半測回角度較差測距讀數較差正倒鏡高程較差d/10注:hd為基本等高距(m)。3極坐標法圖根點測量的邊長,不應大于表5.2.9-2的規(guī)定。表5.2.9-2極坐標法圖根點測量最大邊長比例尺最大邊長(m)5.2.10圖根解析補點,可采用有校核條件的測邊交會、測角交會、邊角交會或內外分點等方法。當采用測邊交會和測角交會時,組計算所得坐標較差,不應大于圖上0.2mm。5.2.11采用衛(wèi)星定位RTK測量方法布設圖根平面控制網時,應按現行行業(yè)標準《衛(wèi)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標準》CJJ/T73第6章的規(guī)定執(zhí)行。芋圖根高程控制測量5.2.12圖根高程控制測量可采用圖根水準測量或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方法,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圖根高程控制網應布設成附合或閉合路線形式。2圖根水準測量應使用不低于DS3級水準儀,技術要求應符表5.2.12圖根水準測量技術要求附合路線長度(km)視線長度(m)注:1.n為測站數;2.L為路線長度,單位為km。3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宜與圖根導線測量同時進行。垂直角對向觀測各一測回,邊長單程觀測一測回,儀器高、棱鏡(覘牌)高應量至毫米,閉合差應小于或等于mm(D為水平距離,單位為km)。5.2.13當采用衛(wèi)星定位RTK高程測量方法進行圖根高程測量時,應按現行行業(yè)標準《衛(wèi)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標準》CJJ/T73第7章的規(guī)定執(zhí)行。5.3地形圖測繪5.3.1地形圖測繪方法可采用全站儀測圖、衛(wèi)星RTK測圖和航空攝影測量等方法。5.3.2數據采集過程中,可采取拍照的方式獲取測區(qū)影響資料,輔助內業(yè)數據成圖。5.3.3地形圖測繪內容應包括水系、居民地及設施、交通、管線、5.3.4地形圖上應展繪各等級平面控制點、水準點,并按規(guī)定符號表示。5.3.5地形圖要素的測繪和表示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城市測量5.3.6地形圖上各種名稱、說明和數字應進行調查核實后準確注記,并應以法律規(guī)定的名稱為準。5.3.7地形圖應通過內業(yè)檢查、實地全面對照和實測檢查。實測檢查不應少于測圖工作量的10%。檢查的統計精度應符合本標準5.3.8地形圖成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地理空間數據交換格5.3.9全站儀測圖應使用芋級以上測量儀器。5.3.10地形圖測繪可采用編碼法、草圖法或內外業(yè)一體化的實時成圖法,現場應繪制草圖。5.3.11當圖根點密度不足時,宜采用雙極坐標法增設測站。5.3.12儀器設置及測站上的檢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儀器對中的偏差不應大于5mm,儀器高和覘標高應精確到2應以較遠的一點標定方向,用其他點進行坐標和高程檢核。坐標檢核偏差不應大于圖上0.2mm,高程較差不應大于1/5基本等高距。3每站測圖過程中和作業(yè)結束后,應進行定向方位檢查。表5.3.13全站儀測圖的最大測距長度比例尺最大測距長度(m)地物點地形點5.3.14數字地形圖測繪,應符合下列要求:1當采用草圖法作業(yè)時,應按測站繪制草圖,并對測點進行編號。測點編號應與儀器的記錄點號相一致。草圖的繪制,宜簡化標示地形要素的位置、屬性和相互關系等。2當采用編碼法作業(yè)時,宜采用通用編碼格式,也可使用軟件的自定義功能和擴展功能建立用戶的編碼系統進行作業(yè)。3當采用內外業(yè)一體化的實時成圖法作業(yè)時,應實時確立測點的屬性、連接關系和邏輯關系等。4在建筑密集的地區(qū)作業(yè)時,對于全站儀無法直接測量的點位,可采用支距法、線交會法等幾何作圖方法進行測量,并記錄相關數據。5.3.15測圖時,可按圖幅施測,也可分區(qū)施測。按圖幅施測時,每幅圖應測出圖廓線外5mm;分區(qū)施測時,應測出區(qū)域界線外圖上芋衛(wèi)星定位RTK測圖5.3.16作業(yè)前,應搜集測區(qū)的控制點平面和高程成果、坐標系統、高程基準和轉換參數等資料。5.3.17轉換參數的計算控制點應位于測區(qū)四周,能對測區(qū)形成有效控制,且需在未參與計算的控制點上對轉換參數的精度和可靠性進行實地檢測,檢測平面較差應小于5cm,高程較差應小于30D(D為參考站到檢查點的距離,單位為km)。5.3.18衛(wèi)星定位RTK測量基準站宜引用城市CORS站。5.3.19流動站作業(yè)前,宜檢測2個以上不低于加密控制點精度的已知點,檢測結果與已知成果的平面較差不應大于圖上0.2mm,高程較差不應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5.3.20不同參考站作業(yè)時,流動站應檢測一定數量的地物重合點。點位較差不應大于圖上0.6mm,高程較差不應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3。郁航空攝影測量測圖5.3.21采用攝影測量方法測繪地形圖的主要流程宜包括影像獲5.3.22攝影資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攝影比例尺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城市測量規(guī)范》CJJ/T8規(guī)定。5.3.23攝影測量的精度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像控點的精度:采用導線聯測時,方位閉合差和平差后導線相對閉合差應符合本標準表5.2.6的要求。當采用衛(wèi)星定位測量時,其與鄰近已知點的點位中誤差和高程中誤差應符合本標準3成圖精度應符合本標準第5.1.7條的規(guī)定。5.3.24像控點布設宜根據航線數目選用航線網布點或區(qū)域網布點,像控點在像片上的位置以及像控點的布設方法、精度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城市測量規(guī)范》CJJ/T8的規(guī)定。像控點測量宜采用電磁波測距導線、衛(wèi)星定位快速靜態(tài)或RTK動態(tài)方法。5.3.25空中三角測量加密點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加密點應選在航向三片重疊中線和旁向重疊中線的交點2加密點在本片和鄰片上影像均應清晰明顯,易于量測。5.3.26空中三角測量的各項誤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相對定向精度應小于1個像素。3模型連接差:平面連接差應小于或等于0.06M(mm),高程連接差應小于或等于0.04M(mm)[M為攝影比例尺分母攝影基線,fk為攝影焦距(mm)]。4絕對定向完成后,定向點殘差應小于加密點中誤差的0.75倍,多余野外控制點殘差應小于加密點中誤差的1.3倍,區(qū)域網間公共點較差應小于加密點中誤差的2.0倍。5.3.27測圖的各種定向誤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恢復相對定向精度應小于1個像素。3絕對定向各點平面坐標殘差:平地及丘陵地區(qū)應小于圖上小于加密點高程中誤差的0.6倍。吁地形圖繪制和質量評定5.3.28地形圖繪制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如下:1三角點、GPS點、導線點和水準點應測出其位置并注明點號和高程。2各類建筑物應分別測繪。地等農業(yè)用地與其地類界。路應加注鋪面材料。修井等。7村鎮(zhèn)名稱、地名、道路、主要單位及國家規(guī)位等。8使用航測地形圖時,應按上述內容進行現場核對,修正,必要時進行現場補測。5.3.29地形圖平面和高程精度的檢查和質量評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地物點在圖上的點位中誤差應符合本標準5.1.7條的規(guī)定。2檢查時點位中誤差應按式(5.3.29-1)和式(5.3.29-2)計算:1)當用高精度方法檢查時:2)當用同精度方法檢查時:式中ms—檢測時點位中誤差(mm);s—高精度檢查點的點位與圖上同名點位較差(mm);1s—同精度檢查點的點位與圖上同名點位較差(mm);n—檢查點數。3檢查時高程中誤差應按式(5.3.29-3)和式(5.3.29-4)計算:1)當用高精度方法檢查時:2)當用同精度方法檢查時:式中mh—檢測時高程中誤差(mm);h—高精度檢查點的高程與圖上內插高程之差(mm);1h—同精度檢查點的高程與圖上內插高程之差(mm);n—檢查點數。5.4地下管線調查與測繪5.4.1對埋設在設計線路和附近的地下管線,除管徑小于50mm管溝外,均應進行調查與測繪。5.4.2地下管線調查前應進行如下工作:1應收集和整理已有的地下管線資料,包括各種地下管線圖及技術說明。2現場踏勘時,應察看地下管線明顯點的分布和走向、直埋管線的地面標志保存情況,并了解當地的地球物理條件及可能對探測產生的干擾。3制定地下管線調查、探查和測繪的實施計劃。5.4.3對軌道交通線路沿線地下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應進行實地調查、測繪,記錄管線點有關數據和填寫管線調查表,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在檢查井位置應測量地下管線的埋深。3當地下管線中心線偏離窨井中心,且偏距大于0.2m時應測量管線在地面的投影位置,并將窨井作為管線附屬物。4地下管廊、管溝或管線隧道應量測其斷面尺寸,圓形斷面可量測直徑,矩形斷面可量取寬度和高度,并應獲取其相應結構厚5.4.4隱蔽地下管線宜采用物探方法查明其位置、走向、埋深,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探查前應進行探查方法試驗和儀器檢校。2隱蔽管線探測時應確定其交叉點、分支點、轉折點、變徑點、起終點及附屬設施中心點等特征點在地面的投影位置,對設計、施工有特殊需要的位置也應進行探測。3經物探定位的管線點應設置地面標志并繪制點位示意圖。4探查應滿足設計與施工要求。所獲資料尚不能滿足設計與施工要求時,應補充開挖調查與測繪其位置和范圍。5.4.5地下管線的測繪內容應包括測量管線特征點、管線附屬設施的平面位置及高程、管線剖面圖及窨井平面圖,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按本標準第5.1.8條規(guī)定的測量方法測量明顯管線點和隱蔽管線點標志的坐標和高程。2平面圖應繪制地下管線交叉、分支、轉折、變窨井(或小室)位置,還應包括管線建筑物及閥門,消火栓,排氣、排水、排污裝置附屬設施,管線走向,窨井輪廓以及井底高程。5.4.6綜合地下管線圖上除繪制地下管線外,還應將道路、街坊以及與地下管線有參照作用的建筑物繪于圖上。在綜合地下管線圖上,偏距大于0.2m的管線應繪出其實際位置。綜合管線圖宜分色表示,繪制綜合地下管線圖采用的圖例、符號應符合現行行業(yè)5.4.7當地下綜合管線過于密集無法依比例尺表達時,在圖上宜將相對次要管線偏移0.2mm繪制,但對應的電子數據不得改動。5.4.8綜合地下管線點成果表的內容宜包括管線點號、管線連接日期。5.4.9地下管線數字化成圖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城市地下管線探測技術規(guī)程》CJJ61的規(guī)定。各種類型的管線和設施應分圖層存儲,并應根據設計需要輸出專業(yè)管線圖或綜合管線圖。5.4.10管線探測完成后應按工區(qū)抽樣檢查。每一個工區(qū)隱蔽管線點和明顯管線點的抽樣數分別不少于各自總點數的5%,樣本應隨機抽取,且分布均勻。質量檢查應安排不同作業(yè)員重復調查與探測,檢查內容應包含管線點的幾何精度和屬性。5.4.11管線探測方法根據管線類型區(qū)別使用,探測方法應符合5.4.12管線點應設置地面標志,并在點位附近注明管線點編號。管線點編號應采用“管線類別代號+管線點順序號冶形式,并應保持其同一測區(qū)內的唯一性。不便設置地面標志的管線點,應記錄其與鄰近固定地物的距離和方位,并應繪制位置示意圖。5.4.13管線探測的精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用于測量地下管線的控制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平面點位2明顯管線點的埋深量測中誤差不應大于23隱蔽管線點探查精度:平面位置限差0.05h,埋深限差計算)。4地下管線點的平面位置測量中誤差不應大于50mm(相對于該管線點起算點),高程測量中誤差不應大于30mm(相對于該管線點起算點)。5.4.14管線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的測量點位中誤差不應大于5.5地下建筑測繪5.5.1地下建筑測繪應包括對人防工程、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店、5.5.2地面、地下平面控制網應根據現場條件布設,可采用附合導線或衛(wèi)星定位RTK形式,困難地區(qū)可布設成支導線。其測量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地面控制導線的技術要求應按本標準第5.2節(jié)的規(guī)定執(zhí)行。2地下控制導線可附合在地面控制導線點上,也可直接附合在城市等級控制點上,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5.2-1的規(guī)定。困難測區(qū)導線超長或導線邊長過短,應提高測量精度,導線坐標閉合差表5.5.2-1地下控制導線測量技術要求導線長度平均邊長(m)每邊測距相對中誤差水平角觀測測回數(芋級全站儀)方位角閉合差(")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1注:n為測站數。3衛(wèi)星定位RTK點測量技術要求應符合表5.5.2-2的規(guī)定。表5.5.2-2衛(wèi)星定位RTK點測量技術要求相鄰點間距(m)坐標分量測回差(mm)相對中誤差方法基準點等級流動站與基準站距離 一測一測平面點位中誤等RTK級單基站RTK四等及二等RTK級單基站RTK一級及注:1.四等指現行行業(yè)標準《城市測量規(guī)范》CJJ/T8四等控制點。2.一級指現行行業(yè)標準《城市測量規(guī)范》CJJ/T8一級導線點。4支導線測量技術要求應符合本標準第5.2.4條的規(guī)定。5.5.3地下控制導線宜通過地下建筑物的出入口直接與地面控制點聯測。5.5.4地下建筑物的平面圖及細部測量要求應執(zhí)行本標準第5.3節(jié)和第5.4節(jié)的規(guī)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地下建筑物應測定其內輪廓,并應通過調查或探測方法確定墻壁厚度,平面圖上應加繪外墻輪廓線或注記墻壁厚度。2地下建筑物的底面高程注記應與地面高程注記相區(qū)分。3應測繪地下建筑物的各種附屬設施。5.5.5地下通道除測量巷道及附屬設施的平面位置外,還應測量地下通道結構厚度,并應進行斷面測量。在地下通道平面圖上應注記襯砌材料和通道名稱,在斷面圖上應注記斷面尺寸。5.6跨越線路的建筑物測繪5.6.1跨越線路的建筑物測繪應包括對人行天橋、立交橋、棧橋和架空管線的測繪工作。5.6.2測繪跨越線路的建筑物宜采用解析法,并應按本標準第5.1.8條的規(guī)定測量建筑物角點、外輪廓以及支撐結構位置的坐標和高程。5.6.3架空管線的平面位置宜通過測定其支架、桿、塔支撐結構的位置進行推算,也可采用交會法直接測定,并應計算管線與線路中線的交角。5.6.4橋梁和管線應測定其離地面的凈空高度。電纜、電線應加測與線路中線相交處的懸高。5.6.5管線調查和細部測量方法應符合本標準第5.2節(jié)和第5.4節(jié)的規(guī)定。5.6.6在平面圖、縱斷面圖上應根據設計要求以表格形式標注建5.7水下地形測量5.7.1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穿越河、湖等水域時應進行水下地形測量。5.7.2水下地形測量方式可采用測深桿探深、單波束測深、多波束測深。5.7.3水下地形測量可采用散點法、斷面法或多波束掃描法,斷面和測深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2采用斷面法時,斷面宜垂直于等高線。斷面間距宜為圖上閉兩岸布設的線路縱斷面點。3采用多波束掃描法時,斷面間距根據水深情況分別布設,斷面間距宜為平均水深的2倍,相鄰斷面應實現100%重疊覆蓋。5.7.4斷面和測深點測量宜采用下列方法:1斷面的起、終點測量應按本標準第5.1.8條的規(guī)定測量其平面位置和高程。斷面上的測深點定位,宜用電磁波測距法、斷面索法、前方交會法,方向宜采用經緯儀控制。2測深點定位宜采用交會法、極坐標法和衛(wèi)星定位方法。點3測深點的高程宜采用電磁波三角高程法直接測量,也可使用回聲測深儀和測深工具測量水深后計算測深點的高程,也可采用觀測水位變化的方式計算測點高程。4使用遙控測量船進行水下地形圖測量時,測量前應在測量系統中設置測量范圍、碎部點間距和測量起算點水面高程值。表5.7.6測深技術要求水深范圍(m)測深儀器或工具流速(m/s)測深點深度中誤差(m)0~5測深桿-測深儀-測深錘測深儀-測深錘測深儀-水深的測深錘靜水5.7.7在測深開始及結束時,應測斷面處的水位。若水位漲落較快,應分時段定時測量水位,并記錄各測點測深時間。也可設置臨時水尺,與測深同步觀測水位。5.7.8單波束測深儀測量的水深,應進行聲速改正。改正。5.7.10水深測量應在無風或微風天氣進行。5.7.11水域地形測量完成后除應繪制水域地形圖外,還應將水域地形圖與地面地形圖進行拼接。5.7.12測深過程中或測深結束后,應對測深斷面進行檢查。檢查采用的斷面與測深斷面宜垂直相交,檢查點數不應少于測深點的5%。深度檢查較差應符合表5.表5.7.12深度檢查較差水深H(m)深度檢查較差(m)5.8中線和縱橫斷面測量5.8.1線路中線測量應包括對規(guī)劃設計或初步設計的線路中線測量。測量前應對線路中線設計資料進行復核,數據無誤后應根據線路初步設計要求編制中線測量作業(yè)方案。5.8.2線路中線測量可利用帶狀地形測量的控制點,當原有控制網點密度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進行加密,加密控制點的精度應符合圖根控制點的規(guī)定。5.8.3線路中線測量時,可采用極坐標法、衛(wèi)星定位RTK法進行中線樁位置測設。測設后應埋設中線樁。中線樁的精度應符合本標準第5.1.7條對細部點點位的規(guī)定。5.8.4線路中線樁間距,直線段不宜大于50m,曲線段不宜大于30m。線路中線樁應包括百米樁、曲線要素樁。同時宜在車站兩端和站中、不同地物和地貌的分界點,線路中線與建筑物、鐵路、公路的交點,地形起伏變化處及溝坎渠坡處埋設加密樁。5.8.5當中線樁位于河、湖或建筑上時,應測設指示樁,其精度應與中線樁相同,并應在指示樁上注明與中線控制樁的相對關系。5.8.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