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識圖證書培訓》梁與板構件試卷_第1頁
《建筑工程識圖證書培訓》梁與板構件試卷_第2頁
《建筑工程識圖證書培訓》梁與板構件試卷_第3頁
《建筑工程識圖證書培訓》梁與板構件試卷_第4頁
《建筑工程識圖證書培訓》梁與板構件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梁與板構件》試卷1.KBH1φ10,F(xiàn)X&Y2×7C14(4)表示()A表示框架扁梁中間支座節(jié)點核心區(qū):柱外核心區(qū)豎向拉筋φ10;沿梁X向(Y向)配置兩層7C14附加縱向鋼筋,每層有4根縱向受力鋼筋未穿過柱截面,柱兩側(cè)各2根;附加縱向鋼筋沿梁高度范圍均勻布置。B表示框架扁梁中間支座節(jié)點核心區(qū):柱外核心區(qū)豎向拉筋φ10;沿梁X向(Y向)配置兩層7C14附加縱向鋼筋,每層有4根縱向受力鋼筋穿過柱截面,柱兩側(cè)各2根;附加縱向鋼筋沿梁高度范圍均勻布置。C表示框架扁梁豎向拉筋φ10;沿梁X向(Y向)配置兩層7C14分布縱向鋼筋,每層有4根縱向受力鋼筋未穿過柱截面,柱兩側(cè)各2根;附加縱向鋼筋沿梁高度范圍均勻布置。D表示框架扁梁豎向拉筋φ10;沿梁X向(Y向)配置兩層7C14附加縱向鋼筋,每層有4根縱向受力鋼筋未穿過柱截面,柱兩側(cè)各2根;附加縱向鋼筋沿梁高度范圍均勻布置。2.梁截面尺寸為300×700PY500×25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梁根部邊緣截面尺寸為800×950B梁根部邊緣截面尺寸為800×700C梁根部邊緣截面尺寸為550×700D梁根部邊緣截面尺寸為550×9503.梁截面尺寸為300×700Y500×25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梁根部邊緣截面尺寸為300×950B梁根部邊緣截面尺寸為300×1200C梁根部邊緣截面尺寸為800×700D梁根部邊緣截面尺寸為800×9504.梁截面尺寸為300×700/50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梁根部截面尺寸為300×700B梁根部截面尺寸為300×1200C梁端部截面尺寸為300×700D梁端部截面尺寸為300×2005.某梁箍筋的表示為:18φ12@150(4)/200(2),其箍筋加密區(qū)范圍最大是()A2550B2600C2700D27506.某梁上部縱筋表示為:2C22+(4A12);3C2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梁上部配置通長筋2C22+(4A12)B梁下部配置通長筋3C20C梁上部兩根角筋為2C22D梁中配置箍筋為六肢箍7.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G4φ12,鋼筋的搭接長度和錨固長度均為180BN4C12,鋼筋的錨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CN4C12,其鋼筋的間距同縱向鋼筋D梁側(cè)面配置直徑不小于構造縱筋的受扭鋼筋,受扭鋼筋可代替構造鋼筋8.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施工時,對于邊柱、角柱為端支座的屋面框架梁,當能滿足配筋要求時,其上部應盡可能只配置一層鋼筋。B梁下部不伸入支座的鋼筋用括號內(nèi)注寫負值表示,數(shù)字表示不深入支座的根數(shù)。C施工時,對于支座兩邊不同配筋值的上部縱筋,宜盡可能選用相同直徑。D梁中配置水平加腋鋼筋,以PY開頭,寫在支座上部。9.繪制1-1截面圖()10.下列關于拉筋的說法正確的是()A梁寬小于等于300時,拉筋直徑為6B梁寬大于于300時,拉筋直徑為8C拉筋間距為箍筋間距的兩倍D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排拉筋應錯開布置。11.剪力墻分布鋼筋的拉結,宜同時勾住外側(cè)水平及豎向分布鋼筋,其拉筋平直段長度為()A5dB10dC75D10d和75取大值12.主次梁相交處配置附加吊筋2C1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附加吊筋在梁上部彎折后直段長度為240。B附加吊筋在梁下部直段長度為100+b(次梁寬度)。C梁高大于等于800,附加吊筋的彎起角度為60°。D兩根附加吊筋對稱布置。13.下列關于井字梁的說法錯誤的是()A井字梁通常由非框架梁構成,并以框架梁為支座。B梁頂標高高出板面時,用雙細實線表示。C井字梁用雙細虛實線表示。D在井字梁的任意兩個支座之間,無論有幾根同類梁與其相交,均不作為支座。14.貫通兩片網(wǎng)格區(qū)域采用平面注寫方式的某井字梁,其中間支座上部縱筋注寫為6C254/2(3200/240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位置上部縱向鋼筋設置了兩排。B上一排縱筋自支座邊緣向跨內(nèi)伸出長度為ln/3。C下一排縱筋自支座邊緣向跨內(nèi)伸出長度為2400。D橫截面配筋圖中應在上部縱筋后面括號內(nèi)標注伸出的長度值。15.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設計者為另加注明的懸挑梁,上部第一排縱筋伸出至梁端并下彎。B設計者為另加注明的懸挑梁,上部第二排縱筋伸出3l/4位置,l為自軸線到梁端部的長度。C梁中間支座上部縱筋第一排伸出至ln/3的位置,ln取兩邊較大一跨的凈跨值。D梁下部不伸入支座的縱筋在距支座邊緣0.1lni,lni為本跨的凈跨值。16.梁下部縱向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于()。A50mmBmax(25mm,1.0d)Cmax(30mm,1.5d)D都不是17.當梁上部縱筋布置多于一排時,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少于()。A50mmBmax(25mm,1.0d)Cmax(30mm,1.5d)D都不是18.梁支座處的箍筋一般從支座邊緣()mm處開始設置。As/2BCC50D10019.箍筋主要用來抗剪及固定縱筋的作用。箍筋的最小直徑與梁高有直接的關系,當梁高h≤800mm時,箍筋直徑不宜小于()。A6B8C10D1220.在平法圖集16G101-1中,框架梁加腋的標注YC1C2中,Y表示(),C1表示(),C2表示()。A豎向加腋、腋長、腋高B豎向加腋、腋高、腋長C水平加腋、腋長、腋高D水平加腋、腋高、腋長21.當圖紙標有:JZL1(2A)表示()。A、1號井字梁,兩跨一端帶懸挑B、1號井字梁,兩跨兩端帶懸挑C、1號剪支梁,兩跨一端帶懸挑D、1號剪支梁,兩跨兩端帶懸挑22.框架梁集中標注的箍筋為10Ф12@150/200(4),表示梁兩端各有()個四肢箍,間距為()mm。A5、150B10、150C5、200D10、20023.框架梁平法施工圖中集中標注內(nèi)容的選注值為()。A梁編號B梁頂面標高高差C梁箍筋D梁截面尺寸24.圖集16G101-1的規(guī)定,平法施工圖中框架梁的平面注寫包括集中標注與原位標注。當梁的某項數(shù)值的集中標注與原位標注不一致時,施工時()。A、原位標注取值優(yōu)先B、集中標注取值優(yōu)先C、根據(jù)需要決定按原位標注優(yōu)先或集中標注取值優(yōu)先D、都不是25.某框架梁集中標注有:KL7(2)250*600;12@150/200(4),則該梁拉筋間距為()mm。A150B200C300D40026.某框架梁集中標注有2C25;4C25,梁中一支座的原位標注有2C25+2C22,則2C25為()。A支座負筋B上部通長筋C下部縱筋D架立筋26.如圖2-4所示,梁1-1截面的截面配筋圖為()。圖2-427.當主、次梁相交時,需要在()增加()鋼筋。A主梁、架力筋B次梁、架力筋C主梁、附加箍筋或吊筋D次梁、附加箍筋或吊筋28.根據(jù)16G101規(guī)定,非框架梁中封閉箍筋及拉筋彎鉤平直段長度受扭時為()。A5dB5d且≥b/2C10dD10d且≥75mm29.某結構為一級抗震,則該結構中框架梁箍筋加密區(qū)長度為()。A500mmBmax(500mm,1.5hb)Cmax(500mm,2.0hb)D設計確定30.主次梁相交時,附加箍筋第一根附加箍筋與次梁邊緣的距離為()mm。As/2BCC50D10031.框架梁的上部通長筋可在()區(qū)域內(nèi)連接。A支座近端1/3lnB跨中1/3lnC支座內(nèi)D任意位置32.框架梁的下部鋼筋可在()區(qū)域內(nèi)連接。A支座近端1/3lnB跨中1/3lnC支座內(nèi)D任意位置33.直形非框架梁下部帶肋鋼筋在中間支座處錨固長度為()。AlaEB0.5hc+5dC12dD15d34.下列關于加腋說法正確的是()A當梁結構平法施工圖中,水平加腋部位的配筋設計未給出,其梁腋上下部斜縱筋直徑,水平間距不宜小于200.B水平加腋部位梁腋上下部斜縱筋直徑分別同梁內(nèi)上下縱筋直徑較大的。C水平加腋部位需配置縱向構造鋼筋,要求同梁內(nèi)側(cè)面縱向構造鋼筋。D水平加腋鋼筋錨固長度自伸入梁邊開始計算,不低于lab。35.當梁框架梁存在高差時,中間支座處縱筋在()情況下采用彎折連續(xù)布置。A、h/(hc-50)≤1/6B、h/(hc-50)≤1/5C、h/(hc-50)>1/6D、250h/(hc-50)>1/636.如圖2-10所示,梁上部縱筋在支座內(nèi)的長度為()mm。A、304B、354C、350D、都不是圖2-1037.繪制加腋靠柱邊緣1-1橫截面配筋圖1138.非抗震情況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受扭非框架梁下部縱筋在中間支座滿足直錨時,可直錨,長度不小于la。B受扭非框架梁下部縱筋在端支座錨固,可伸至對邊彎折15d,柱內(nèi)長度不小于0.6la。C梁側(cè)面抗扭縱筋錨固長度同梁下部鋼筋。D非框架梁下部縱筋不滿足直錨時,帶肋鋼筋至少彎錨7.5d,彎折角度為135°。3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水平折梁彎折內(nèi)側(cè)的鋼筋伸至對邊鋼筋內(nèi)側(cè)彎折至少20d,伸入彎折點總長度至少為laE。B豎向折梁的內(nèi)側(cè)彎折鋼筋可同水平折梁內(nèi)側(cè)鋼筋相同。C若豎向折梁內(nèi)側(cè)加腋,此時要配置附加縱筋,此時下部縱筋可直接進入加腋點錨固,長度為laE。D折梁需在彎折點S間距范圍內(nèi)配置附加箍筋,由設計者指定。40.KBL的豎向拉筋需同時勾住扁梁上下雙向縱筋,拉筋末端采用()°彎鉤,平直段長度為()d。A1355B1357.5C13510D180104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二級抗震托柱轉(zhuǎn)換梁的箍筋加密區(qū)范圍是1.5hb與0.2ln1取大值。B框支梁KZL的箍筋加密區(qū)同托柱轉(zhuǎn)換梁。CKZL加密區(qū)箍筋第一道起步距離為100。DKZL上部端支座鋼筋應伸至柱中彎折錨固,彎折長度距梁頂至少laE。42.下圖中,柱截面尺寸均為400*400,框架梁均為250*600,三級抗震情況下,JZL3200*400左側(cè)跨箍筋加密區(qū)長度至少為()A150B500C600D36006000300040006000300040004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上圖中JZL3和JZL5相交處兩側(cè)各附加5道箍筋,間距50。B上圖中JZL3和JZL5相交處JZL3的箍筋通長布置。CJZL3在柱子的錨固要求同框架梁梁側(cè)受扭鋼筋。D上圖中JZL3和JZL5上下部縱筋,JZL3縱筋在下,JZL5縱筋在上。44.井字梁中,梁下部縱筋連接位置宜在()A支座lni/3范圍內(nèi)B支座lni/4范圍內(nèi)C跨中l(wèi)ni/3范圍內(nèi)D跨中l(wèi)ni/4范圍內(nèi)45.某樓板注寫:LB5h=110B:XC10/12@100;YC10@11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5號樓面板,板厚110B板上部未配置貫通縱筋C板下部X方向配置構造鋼筋直徑為10和12隔一布一。D板下部Y方向配置構造鋼筋直徑為10,間距為110。46.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對于梁板式轉(zhuǎn)換層樓板,板下部縱筋在支座內(nèi)直錨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la。B懸挑板考慮豎向地震作用時,下部縱筋伸入支座內(nèi)長度不應小于laE。C板中原位標注內(nèi)容為板支座上部非貫通縱筋和懸挑板上部受力鋼筋。D兩向縱筋配置相同時以X@Y打頭。47.關于板中鋼筋非接觸搭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搭接部位鋼筋凈距不宜小于30。B搭接部位鋼筋中心距不宜小于30+d(板鋼筋直徑)C搭接部位鋼筋凈距不應大于0.2ll及150的較小值。D搭接部位鋼筋中心距不應大于0.2ll及150的較小值。48.混凝土結構板長邊與短邊的比值()為單向板。答案:CA>2B≥2C>3D≥349.如圖2-1原位標注中①號鋼筋下的1000指的是自()向跨內(nèi)的伸出長度。A、板支座外側(cè)邊緣線B、板支座內(nèi)側(cè)邊緣線C、板支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