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26-微案三文化常識理解古代文化學問類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從2024年全國卷出現(xiàn)的新題型,始終持續(xù)至今。這類實詞,在文言文閱讀中常常出現(xiàn),含義比較固定,涉及面較廣。詳細來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識主要有以下幾類:稱謂姓名、官職科舉、地理常識、宗法常識、禮俗常識、服飾器物、歷法刑罰、古代音樂等。古代文化學問的備考別無他法,唯有積累。對史傳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和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古代文化學問精準高效記憶,是破解古代文化常識題的關(guān)鍵。學問儲備(一)官職職掌類示例釋義①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孔雀東南飛》)“太守”,古代對郡守的尊稱,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②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出師表》)“侍中”,秦漢時是宮廷里應(yīng)對顧問、往來奏事的官。為皇帝近臣,魏晉后相當于宰相。隋唐時為門下省長官。南宋廢。③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鴻門宴》)“司馬”,古代武職官職名。④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①“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②泛指朝廷大臣。(二)文化科舉類示例釋義①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六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又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能。)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庠序”,古代的學校名。殷商時代叫“序”,周代叫“庠”。③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秀才”,此處指優(yōu)秀的人才。隋代始行科舉制,設(shè)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續(xù)表示例釋義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送東陽馬生序》)“博士”,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shù)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⑤因入京師,觀太學。(《張衡傳》)“太學”,古代設(shè)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之一。(三)禮儀稱謂類示例釋義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九賓”,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禮節(jié),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并延引上殿。②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伶官傳序》)“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用羊、豬各一頭。(牛、羊、豬三牲全備,叫“太牢”。)③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詩經(jīng)·氓》)“總角”,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借指少年時代。④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鴻門宴》)“足下”,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⑤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項脊軒志》)“束發(fā)”,十五歲時,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⑥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zhàn)》)“犧牲”,古代為祭祀而宰殺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保w全為“牲”。(四)天文、地理、歷法類示例釋義①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蘭亭集序》)“永和”,年號紀年,東晉穆帝年號;“癸丑”,干支紀年,指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②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賦》)“四?!?,代指天下、全國。③便利此月內(nèi),六合正相應(yīng)。(《孔雀東南飛》)“六合”,誕生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都相適合。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既望”,希望日的次日,通常指農(nóng)歷的每月十六日。提示:文化常識備考重點詳見附冊《考點學問必背清單》的“必背清單三文化常識100題例釋”。必背清單三文化常識100題例釋(一)官職典制1.官職制度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古代帝王把帝位讓給賢能的人稱為禪讓,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lǐng)的選舉制度。(√)(2)在古代宗法社會中,嫡長子有繼承父親地位和財產(chǎn)的權(quán)利。(√)點撥嫡長子指舊時嫡妻所生的長子,又因其地位最高,故有“宗子”之稱。嫡長子繼承制始于商代,完擅長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3)“分封制”,即中國古代皇帝或國王對諸侯、大夫、士逐級分封的制度。中國幾千年始終沿用這種制度,直到清王朝覆滅。(×)點撥“分封制”是商朝時期起先推行的制度。秦統(tǒng)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等爵位;漢初分封制與郡縣制并存;西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后,分封制名存實亡。(4)我國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賜大臣,分別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始終沿用到清代。(√)點撥古代的一種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稱“五等爵”。《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5)舉孝廉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即中心和地方肯定級別的官吏依據(jù)考察,將沒有官職的士人舉薦給中心政府。(√)點撥察舉制始于漢文帝,成熟于漢武帝,后成為定制。其察舉的科目有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秀才(東漢改稱茂才)、孝廉等。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6)征辟,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被征辟者經(jīng)過試用,確有實力,就正式授予官職。(×)點撥是自上而下。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殊出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舉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稱為“征辟”,為漢代選用官吏的一種制度?;实壅髌傅氖咳?,多授予博士或待詔的稱號,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稱掾吏。(7)官員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職,守喪三年,期滿后起復(fù),稱為丁憂。(√)點撥“丁憂”又稱“丁艱”,古代指父母之喪。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喪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yīng)考,以盡孝道。(8)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稱“致仕”,也稱“休致”。官員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請,獲準后致仕,國家據(jù)其職位,賜予肯定的賞賜。(√)點撥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時期,漢代承先秦,并進一步完備。漢代丞相以下皆須致仕,稱“歸老”“乞骸骨”。自魏晉以后,歷代相沿。2.皇室官職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9)自秦代起先,皇帝的正室稱皇后,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歷代相沿不變。(√)點撥《漢書·外戚傳》中記載:“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嫡稱皇后,妾皆稱夫人?!?10)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簡稱上皇。無論是生是死,都用此稱。歷代皇帝傳位于太子,亦自稱太上皇。(√)點撥秦始皇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尊其父太公為太上皇。另有自稱太上皇的,多自行主持要政,始于北魏獻文帝傳位于孝文帝。此種傳位,在當時稱為“內(nèi)禪”。(11)皇帝指定的皇位繼承人稱為“皇太子”。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點撥此制始于西漢,后歷代沿稱,亦省稱“太子”。(12)掌管皇帝親族或外戚勛貴等有關(guān)事務(wù)的官員稱為“宗主”,九卿之一。(×)點撥應(yīng)是宗正,始于秦,漢沿置。多由皇族中人充任,為皇族事務(wù)機關(guān)的長官,宗室、外戚有罪,須先向宗正申述,宗正再上報皇帝,才能處治。歷代職掌略同。宗主,指嫡長子,是一宗之祖,地位特殊名貴,故稱。3.中心官職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3)“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朝代不同、時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稱不同,職掌也不同。(√)點撥始于周朝,或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或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沿用秦制。東漢稱大司馬為太尉。唐宋沿用此稱。明清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已無實際職權(quán),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譽。(14)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稱為相國,通稱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輔佐朝政。(√)點撥分左、右丞相,右丞相居上。(15)秦漢時,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稱為“三公”。其中太尉掌管全國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并幫助丞相處理事務(wù)。(√)點撥漢初沿秦制,漢武帝改太尉為大司馬;西漢末改丞相為大司徒,太尉為大司馬,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東漢時,“三公”權(quán)力大減,而以尚書令,尚書仆射為正副職首長的尚書臺掌管了國家實權(quán)。(16)太師,西周始置,原為高級武官,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春秋時晉楚沿用,戰(zhàn)國后廢,漢又設(shè)置,位在太傅之上。(√)點撥歷代相沿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17)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時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貢獻。漢時,主管教化,后世沿用。隋唐“三公”參議國事,但僅為虛銜。(√)點撥宋代司徒為宰相等官的加官,明清時別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18)御史大夫,秦漢時僅次于丞相的中心最高長官,主要職務(wù)為監(jiān)察、執(zhí)法,兼掌重要文書圖籍。晉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雖置,但與漢制不同。(√)點撥“三公”之一,隋唐以后與漢制不同,專掌監(jiān)察、執(zhí)法,為御史臺的長官。明洪武中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廢。(19)樞密使,唐代宗時以宦官掌機密,其后掌權(quán)的宦官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yù)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時起先改為士人任職。(√)點撥宋代分宰相之權(quán),以樞密使掌兵權(quán),稱為執(zhí)政,其地位僅次于宰相。(20)中書令,歷代多為宦官擔當,負責宣詔命。司馬遷獲刑后,曾任此職。(×)點撥中書令,漢武帝始置,西漢后期改為中謁者令,魏晉為中書省的長官之一。南北朝時期,中書令多為有文學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資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之中書令權(quán)位尤重,明代廢。(21)參政,唐初以參與政事為他官參與宰相事務(wù)的官職名,宋以資格較淺之官與宰相同議朝政,稱為參知政事。(√)點撥參政同平章事、樞密使、副使合稱宰執(zhí),均為中心最高政務(wù)長官。宋代范仲淹、歐陽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職。(22)尚書,始置于戰(zhàn)國,歷代相沿,是執(zhí)掌文書的官員,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掌管文書奏章,地位很重要。(√)點撥魏晉以后,尚書事務(wù)益繁。隋代推行六部,唐代更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從隋唐起先,中心首要機關(guān)分為三省,尚書省即其中之一,職權(quán)更為重要。(23)侍郎,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后,為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點撥自唐以后,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最高長官之副官,地位漸高。(24)自東漢始,尚書省成為行政的總負責機構(gòu),因事務(wù)繁多,便分曹辦事,后來曹變?yōu)椴?,至隋唐定為六部?√)點撥各部的正、副首長分別為尚書和侍郎。部下設(shè)司,司的正副首長分別為郎中和員外郎。(25)吏部,屬六部之一,掌管文官官吏的任免、評比、考績、升降等。(√)點撥除吏部外,其余為戶部,管理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掌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掌全國軍政;刑部,掌刑法、獄訟等;工部,掌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六部制始終沿襲到清代。(26)我國戰(zhàn)國時代中心就設(shè)有監(jiān)察官,稱為御史,始終沿襲至清代。主要職責是對百官進行糾察彈劾。(√)點撥西漢時建立了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gòu)——御史府,后改稱御史臺。歷代御史臺的長官稱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臺改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襲。(27)“補闕”原意為補救過失,在唐代屬于門下省。主要職責是對皇帝進行規(guī)諫,大事可以廷議,小事則上封奏,并舉薦人員。(×)點撥唐代門下省稱為“左省”,中書省為“右省”,故補闕在門下省為“左補闕”,在中書省為“右補闕”,與“拾遺”合稱“遺補”。(28)起居注,官職名,掌管侍從皇帝起居,記錄其言行的官。(√)4.地方官職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29)秦統(tǒng)一后,郡縣制正式形成。郡的長官稱郡守,由朝廷任命??たh制成為后來各個朝代地方行政單位的基礎(chǔ)。(√)點撥郡下設(shè)縣,縣內(nèi)以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xiāng)。(30)漢承秦制,郡的官制跟秦基本相同,只是把“郡守”改稱為“太守”。和郡平行的還有“國”,也稱“諸侯王國”,設(shè)官仿中心。(√)點撥西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后,為了減弱“諸侯王國”的勢力,便把“國”的職官加以裁削。(31)唐代縣以上的行政單位稱州或郡,稱州時長官是刺史,稱郡時長官是太守。另外,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長官叫尹或少尹。(√)點撥隋廢郡存州,州的長官除國都長安所在地的雍州稱“牧”,其余均稱“刺史”。(32)路,是宋代的一個行政單位,以經(jīng)略安撫使為長官,設(shè)轉(zhuǎn)運司掌管財政,以轉(zhuǎn)運使為長官。(√)點撥轉(zhuǎn)運司下設(shè)副使和判官;設(shè)提刑司掌管司法,以提點刑獄公事為長官;設(shè)提舉常平司掌管賑災(zāi)及鹽鐵買賣,以提舉常平使為長官。(33)明初把行中書省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長官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點撥行中書省是直屬中心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qū),當時主要作為軍事管理,掌管所轄省內(nèi)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政事務(wù)。而中書省是皇帝直屬的中書官署,為秉承君辦法旨、掌管機要、發(fā)布皇帝詔書、中心政令的最高機構(gòu)。另有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都指揮使,掌軍事。有戰(zhàn)事時,派朝臣出巡地方,處理軍務(wù),稱為巡撫。如戰(zhàn)事牽連數(shù)省,則派總督處理。至清代,巡撫是省級最高長官。(34)我國歷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歷,兼管國家圖書。雖然名稱各異,但職能大體相像。(√)點撥周代稱太史;秦漢稱太史、太仆、太祝;魏晉南北朝稱著作郎。唐代設(shè)史館,以他官兼任史館修撰,由宰相兼修國史。宋代史館稱國史院,有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元代把史館并入翰林院,官名沿用舊稱。明清沿用元制。(35)知縣為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僅管理一縣行政,無權(quán)管理兵事。(×)點撥“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宋初用京官知縣事管理一縣的行政,有戍兵駐縣,更兼管兵事。明清沿用不改。(36)翰林院是文人和醫(yī)卜技術(shù)人員的待詔處所,隨時準備給皇帝講經(jīng)論典或作辭賦,或草擬詔令或應(yīng)和文章。(√)點撥封建皇帝有文學侍從,漢代的文章經(jīng)術(shù)之士待詔金馬門,沒有官號。唐代設(shè)翰林院,玄宗另建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宋代改稱翰林學士院;元代成立翰林兼修國史院;明清稱翰林院。5.武官官職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37)“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其中的“司馬”是一種官職,主要掌管軍政和軍賦。貶江州司馬常作為官員的貶降之職。(√)(38)太尉,官名,為全國軍事首腦,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三公”。漢武帝時改稱“大司馬”。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6.官職任免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39)“征、辟、任、除、拜、授、遷”都是指任用官員,用法相同。(×)點撥“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稱“?!保父吖俦H纹渥拥転楣伲弧俺庇小俺f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時是平級調(diào)任,有時是升職;“遷”指官階提升或調(diào)動。(40)“轉(zhuǎn)、徙、出、入”這幾個詞有時是平級調(diào)任,有時是升職。(×)點撥這幾個詞都指官員調(diào)動,其中“轉(zhuǎn)”“徙”泛指調(diào)動,“出”專指調(diào)離京師,“入”專指調(diào)入京師。(41)古代任官,還有攝官、兼官、加官、試守的制度?!皵z”是代行職守;“兼”指兼職,以低職兼高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lǐng)”或“平”。(×)點撥漢代以低職兼高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lǐng)”;而到了唐宋,以低職兼高職為“守”,以高職兼低職為“行”。(42)古代官員遇父母之喪,必需請假回家守孝,這叫“丁憂”;服喪期滿除去喪服,謂之“服闕”。(√)(43)“起復(fù)”“奪情”都是指古代官員守喪期滿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職。(×)點撥“起復(fù)”是指起用了丁憂未滿之人,或是降職、革職之后重被任用;“奪情”是指官員服喪期間未滿而朝廷強令出仕。明清兩代,官員守孝期滿而起用叫“起復(fù)”;而丁憂期間,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務(wù)須要守孝者回去供職的,則稱“奪情”。(44)“終養(yǎng)”又稱“歸養(yǎng)”,是指因親人年老或病重而辭官侍奉。(√)點撥如李密《陳情表》就是因祖母病重而“愿乞終養(yǎng)”。(二)古代禮儀)我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來賓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事實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類。1.政治禮儀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45)冬至之日,最高統(tǒng)治者都會祭天,因為君權(quán)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因此始終持續(xù)到清代。(√)點撥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的“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為對月亮和星星的崇拜。全部這些詳細崇拜,在達到肯定數(shù)量之后,便抽象為對天的崇拜。(46)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點撥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47)“封禪”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賜予特殊的重視。(×)點撥“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妒酚洝し舛U書》:“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48)“相見禮”是我國古禮中一種特別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相互見面時的禮節(jié)。常見的有趨、拜、拱手、作揖、唱喏、長跪、鞠躬、寒暄、叉手等。(√)點撥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xùn)|答拜。(49)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儀式稱“朝儀”,是體現(xiàn)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備的重要標記,具有劇烈的政治色調(diào)。(√)點撥各朝對朝儀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等級區(qū)分。一般規(guī)定:天子面對南,“三公”面對北以東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泛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50)古代諸侯會定期朝見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見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為“朝”。(√)(51)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和諸侯派遣使臣叫“賓禮”。后來也指接待來賓的禮節(jié)。(√)2.生活禮儀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52)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要在宗廟中行冠禮。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點撥古代的“冠”不同于現(xiàn)在的帽。古人留長發(fā),平常把長發(fā)在頭頂盤成發(fā)髻,冠是用來籠結(jié)頭發(fā)的。先秦時期,冠是貴族頭衣的統(tǒng)稱,老百姓沒有資格戴冠,只能用巾。巾最初是黑色或青色,所以,古書又稱百姓為“黔首”。(53)古代女子年滿十五要行“笄禮”結(jié)發(fā)加笄,取“字”。將頭發(fā)梳成發(fā)髻,盤在頭上,以區(qū)分童年時代。(√)點撥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54)古人在家廟內(nèi)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稱為“家祭”。(√)點撥唐代即有人制定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有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55)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獨居,以示虔誠。這些活動叫“齋戒”。齋戒時要求“五思”,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點撥致齋三日,宿于室內(nèi)。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敖洹庇址Q“散戒”,散戒七日,宿于室外,停止參與一切消遣活動,也不參與哀悼喪禮,以防止“散思”。(56)古人稱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為“歸寧”,也指男子歸省父母。(√)3.姓名稱謂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57)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敬重。(√)點撥有三種狀況直稱姓名:自稱;用于介紹或作傳;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58)號,與名和字沒有根本區(qū)分,一般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般敬稱。(×)點撥名和字是由父親或尊長取定,號是由自己取定,號與名和字沒有聯(lián)系。號,又叫別名、表號。(59)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聞名文士死后會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點撥如歐陽修謚號為“文忠”,王安石謚號為“文”,范仲淹謚號為“文正”。(60)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叫“廟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點撥始于西漢,止于清朝。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61)古代對皇帝多稱廟號,也用年號代稱。如唐太宗、唐玄宗等。(×)點撥廟號只有一個,死后定,如太祖、太宗、成祖等。年號可以有多個,生前定,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后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62)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一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需變更年號,叫作“改元”。(√)點撥《漢書》記載,公元前122年十月漢武帝狩獵捉到一只獨角獸,群臣認為是祥瑞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紀年,于是立年號為“元狩”,該年為“元狩元年”,并追稱“元狩”以前的年號分別為“建元”“元光”“元朔”,以后形成制度。(63)“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nèi)的名門大族。如韓愈雖是河內(nèi)河陽人,但因昌黎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點撥其他還有用“齋號”“籍貫”“官職”“官地”“官爵”等來稱呼。也有一種狀況兼稱,先說官職,再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64)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干脆說出某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歲的男子。(×)點撥“豆蔻”是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及笄”是女子十五歲;“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知命”是男子五十歲;“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耋”是八九十歲。(三)教化科舉)1.政策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65)科舉取士始于隋代,此前,選拔官吏主要是實行“選士”“察舉”“九品中正”制度。(√)點撥“選士”,先秦時期,王室的公卿大臣基本是世襲,而中下層官吏則多是從“士”這個階層中選拔;兩漢時期,主要是通過辦太學培養(yǎng)博士弟子,或是皇帝公卿“征”“辟”人才?!安炫e”始于西漢初年,漢武帝以后正式成為一種制度,由公卿列士、郡國守相在民間考察賢德才子,定期向朝廷舉薦。(66)“科舉”即分科考試以取士。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實行分級考試,有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點撥隋文帝設(shè)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隋煬帝設(shè)進士科;唐復(fù)設(shè)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武則天增加武舉;宋以后均用儒家經(jīng)義取士;明清兩代文科只設(shè)進士一科,每三年實行一次。(67)“舉人”在科舉時代是指應(yīng)舉之人,是各地鄉(xiāng)貢入京應(yīng)試者的一類考生,是沒有學歷的人。(×)點撥在唐代指沒有學歷的人。明清以秀才、舉人、進士表示三級科舉身份。明清時鄉(xiāng)試考中者稱為“舉人”(俗稱“孝廉”),參與鄉(xiāng)試取中的第一名舉人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合稱“三元”。2.學校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68)中國古代歷代各級官府都會干脆舉辦和管理學校,稱為“官學”。由政府供應(yīng)“廩膳”,選派老師,指定教材,監(jiān)選生員。(√)點撥“官學”,與“私學”相對,分中心官學和地方官學。其中朝廷干脆舉辦和管轄的屬中心官學,如唐代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弘文館、崇文館,元明清的太學、國子監(jiān)等。(69)在中國古代,學校都稱為“庠”“序”,主要是教授學問,為國家培育人才。(×)點撥夏代稱學校為“?!保蟠鸀椤靶颉保艽鸀椤扳浴?。除與時代有關(guān)以外,分工也不同?!扳浴钡闹饕δ苁遣赣?、培育,“?!钡闹饕δ苁墙淌趯W問,“序”的主要功能是學習“射”這門技藝。秦代以后此稱不再運用。(70)在宋代,主管教化的行政機關(guān)稱為“國子監(jiān)”,同時又是國家最高學府。(√)點撥國子監(jiān)來源于國子學。由晉武帝設(shè)立,隋煬帝時期改為國子監(jiān)。在唐代,國子監(jiān)隸屬于尚書省的禮部,下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宋代沿用此制。(71)我國古代藏書、校書、講學的地方稱為“書院”,主要是校勘經(jīng)典、辨明典章、收羅人才。(√)點撥書院始于唐代,由唐玄宗開元十一年設(shè)立正修書院,后改稱集賢殿書院。宋代書院大興,不僅官府,就連私人也都能開設(shè)書院。其中以白鹿洞、石鼓、應(yīng)天府、岳麓四大書院最為聞名。3.學生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72)中國科舉時代,學校里的幼童稱為“童生”。(×)點撥明清科舉考試,凡考試未合格,沒被稱為秀才以前,無論年齡大小,都稱為童生,又稱文童、儒童。(73)優(yōu)秀的人才稱為“秀才”,俗稱“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稱。(×)點撥原為優(yōu)秀的人才,漢代以后,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廢;宋代凡應(yīng)舉者皆稱秀才;明清稱府州縣學生員為秀才。(74)科舉考試中鄉(xiāng)試第一名稱為解元。唐代投考進士的考生隨地方貢品解送入京赴試,稱為解或解送,故后世稱鄉(xiāng)試為解試。(√)點撥鄉(xiāng)試第一名為解元,即解送者中之冠,后歷代沿用此稱。(75)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泛稱貢士,唐以后亦稱科舉制度為貢舉。(√)點撥清代科舉中參與會試被錄用者稱為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貢士均需參與殿試,殿試后依據(jù)成果排名,由皇帝賜予進士出身。(76)科舉考試中,通過進士科考試,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科每年考一次。(×)點撥唐代進士科每年一次,凡中者皆稱進士。宋代其他科漸漸名存實亡,唯有進士科最盛,舉人到中心禮部參與省試,尚書省列名發(fā)榜統(tǒng)稱進士。明清時進士科每三年一次,進士成為考中者的專稱,舉人在會試時考中成為貢生,再經(jīng)殿試錄用為進士。(77)科學考試殿試中一甲第一名稱為“狀元”,其次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4.教材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78)從漢代起先,把孔子編訂的“五經(jīng)”長期作為教學用書,后來被定為科舉應(yīng)試的標準用書。(√)點撥“五經(jīng)”是指儒家經(jīng)典《詩》《書》《禮》《易》《春秋》的合稱,是孔子為了教化學生,對所搜集到的古代文獻典籍加以選擇、修訂和整理編訂的。(79)“四書”是《論語》《孟子》《高校》《中庸》的合稱,一起先與“五經(jīng)”是封建學校及科舉考試的標準書。(×)點撥宋代升《孟子》為經(jīng),并取《禮記》中的《高?!贰吨杏埂穬善c《論語》《孟子》相配。南宋朱熹對“四書”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注釋,明清提倡理學業(yè),遂定朱注“四書”為必讀書??茖W八殿文限制在“四書”詞句中出題。5.考試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80)進士科是科舉考試中最為重要的科目。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廢,明清時僅存該科。(√)(81)明清時期在各省省城(或京城),每隔三年實行一次鄉(xiāng)試。因于秋季實行,所以又稱為秋試、秋闈。考中者為舉人,可參與其次年在京城實行的會試。(√)(82)明清時期各省舉人在京城實行的科舉考試為會試,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實行,也叫春試、春闈,因其由禮部主辦,又稱為禮闈。(√)(83)科舉時代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因在皇宮內(nèi)大殿上實行而被稱為“殿試”,亦稱“廷試”。(√)(四)天文地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觀測和探討,并不是出于旺盛科學、促進發(fā)展的目的,而是為了從天象中得知上天對帝王的警示,得出吉兇的變更,從而趨吉避兇。地理,主要是我國古代歷代的行政區(qū)劃。1.天文歷法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84)古人以天為干,以地為支。天干常用來表示次序,地支可用來表示時間。把天干地支依次組合,配成六十對,稱為“六十甲子”。(√)(85)陰歷每月十五日稱“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幾天,這時候,月亮看起來很圓。(×)點撥“既望”指陰歷十六日。蘇軾《赤壁賦》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86)陰歷每月初一稱“朔”,每月最終一天稱為“晦”。(√)點撥莊子《逍遙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說生命極短的朝菌不知道陰歷三十到初一的時間變更。(87)古人以夜半為中心,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時)為三更,前后各有兩更?,F(xiàn)在常說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時,即11點至1點。(√)點撥古代計算時辰、時刻主要是依據(jù)木表和滴漏。木表又叫“圭表”,即在一個有刻度的圓盤中心豎一個標桿,依據(jù)太陽的投影確定時刻。滴漏適用于夜間計時,用壺盛水,壺底有孔,壺中有一標桿,上有刻度,隨著漏壺滴水,水位下降,即可憑水位刻度計時。(88)古人認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變的,所以就以恒星為背景,來觀測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經(jīng)過長期的觀測,選擇了黃道和赤道,即地球上的“赤道”作為標記。(×)點撥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赤道。選擇了赤道旁邊的二十八星區(qū)作為觀測的標記,就叫作“二十八宿”。古人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然后將每個方位的七宿聯(lián)系起來想象成一種動物形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并稱其為“四象”。2.地理區(qū)劃推斷下列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89)“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的地區(qū),又稱“江左”。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點撥如李清照《夏日絕句》中的“至今思項羽,不愿過江東”。(90)關(guān)內(nèi),指山海關(guān)以西或嘉峪關(guān)以東一帶地區(qū);關(guān)外,指山海關(guān)以東或嘉峪關(guān)以西或居庸關(guān)以北一帶地區(qū)。(√)(91)秦漢時普遍用地處崤山谷地的函谷關(guān)作為區(qū)分東、西兩大地域的界標,分別稱為關(guān)東、關(guān)西。(√)(92)因為西有大散關(guān),東有函谷關(guān),南有武關(guān),北有蕭關(guān),故四關(guān)之中取名為“關(guān)中”。再加上陜北高原和秦嶺兩道自然屏障,使關(guān)中成了兵家必爭之地。(√)點撥項羽破秦入關(guān),把關(guān)中之地分給秦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故“關(guān)中”也稱“三秦”。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93)“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帶,有時也泛指北方。(√)點撥如杜甫《詠懷古跡》中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94)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各部落各出名稱,而統(tǒng)稱“百粵”,也叫“百越”。(√)點撥如賈誼《過秦論》中的“南取百越之地”。(95)“九州”“海內(nèi)”都是我國古代的舊稱。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因此稱國境以內(nèi)為“海內(nèi)”。(√)點撥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際若比鄰”。(96)“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區(qū)分于邊疆地區(qū)的說法。狹義指今河南及其旁邊地區(qū);廣義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點撥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當時淪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區(qū)。(97)“秦中”是古地區(qū)名,指今陜西中部平原地區(qū),因春秋戰(zhàn)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點撥白居易所作《秦中吟》中的“秦中”,即指上述地區(qū),一說指唐首都長安一帶。(98)“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長城以北,即今內(nèi)蒙古、甘肅和寧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長城以北一帶。(√)(99)“陽關(guān)”,一般指西漢所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旁邊的陽關(guān),因在玉門關(guān)之南,故名。(√)點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即指此。俗話“你走你的陽關(guān)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中的“陽關(guān)”也指此。(100)“長安”是我國古都之一,漢高帝五年置縣,七年定都。漢城在今西安西北,四周二十五公里。唐末遷都洛陽后,在長安舊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方法技巧方法示例識記方法分類串記常見的文化學問高考對常見古代文化學問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學(文學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稱謂(姓名字號、親屬稱謂等)、禮制官制、天文歷法(天文學名稱、歷法)、地理交通(地理名稱、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稱)和科舉制度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中關(guān)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通過查找資料等方法,分類積累并串記相關(guān)的古代文化學問。運用聯(lián)想記憶觸類旁通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要進行相關(guān)的聯(lián)想,或相像聯(lián)想,或相反聯(lián)想。如記憶官職變動:eq\x(任、拜、除、征)→eq\x(升、加、擢、拔)→eq\x(調(diào)、改、出、徙)→eq\x(貶、左遷、謫、出)→eq\x(罷、免、奪、黜)授官職→提升官職→調(diào)動官職→貶官→免除官職這樣舉一而反三,觸一而發(fā)十,便能較系統(tǒng)地記住很多文化常識。解題方法駕馭常見的設(shè)誤方式①擴大范圍。(如解說“太子”,擴大范圍說“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②跳脫背景。(如解說“嗣位”,原來是嫡長子繼位,卻說成“最年長的兒子”繼位,忽視嫡庶)③張冠李戴。(如將對“廟號”的解說弄成對“謚號”的解說)④以今釋古。(如將“中國”的今義說成“中國”的古義)比較法解除篩選錯誤項反復(fù)分析比較各選項的解說,用已知的文化常識對各選項進行篩選解除,縮小確定范圍,推斷出解說錯誤的一項。典題演示(2024·全國卷Ⅰ)下列對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吩咐、文告的總稱。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lǐng)地后,受封者前往領(lǐng)地居住并進行統(tǒng)治管理。部析本題考查了解并駕馭常見的古代文化學問的實力。A.錯在“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諸子百家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應(yīng)當是“儒、道、法”三家,而不是“道、法、農(nóng)”三家。答案A即學即練一、推斷對錯。錯誤的,說出錯誤緣由。類型一:人的稱謂(含名、字、號)、年齡1.古代男子出名有字,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聞名文學家,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古代男子出名有字,稱自己往往稱字,稱別人往往稱名。()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說法正好相反,稱自己往往稱名,以示虛心,稱別人往往稱字,以示敬重。3.“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沒有特殊的含義,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稱朕。從秦始皇起先,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古人對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說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而豆蔻是女子的十三四歲,束發(fā)是男子十六歲。()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5.“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謙卑的自稱,百姓也可自稱為“臣”,后來用作臣下對君的自稱。()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甫冠”指剛剛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發(fā)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還有“總角”“豆蔻”“耄耋”等。()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類型二:古代官職(含官職的任免升降)、部門1.掾,原為佐助的意思,后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依據(jù)分管事務(wù)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戶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倉曹掾史等。()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比部,三國魏始設(shè),為尚書列曹之一,尚書、門下、內(nèi)史三省是隋唐時的中樞權(quán)力機構(gòu)。()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隋初改“中書省”為“內(nèi)史省”。唐代復(fù)原“中書省”。3.國子監(jiān),元、明、清三代國家設(shè)立的教化行政管理機關(guān),在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知貢舉,主試者稱為“知貢舉”,就是“特命主掌貢舉考試”的意思。()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循吏,正史中記述的那些重農(nóng)宣教、奉公遵守法律、愛民富民的地方官。()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jīng)的機關(guān),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7.“高校士”又稱內(nèi)閣高校士、殿閣高校士等,為協(xié)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諫議大夫,秦代置諫議大夫之官,專掌爭論。隋唐仍置諫議大夫,分屬門下省與中書省,另設(shè)補闕和拾遺。唐代的諫官有權(quán)力駁回明顯不合理的詔書。()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9.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帝建立的輔佐皇帝的政務(wù)機構(gòu)。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高校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一、二人,多則三、四人。()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10.補,指官員由候補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職。()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擢,一般表示升官,“左遷”是降職的委婉說法,“徙”則表示一般的調(diào)職。()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類型三:天文歷法1.天干和地支循環(huán)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古代“朔”指農(nóng)歷初一,“望”指農(nóng)歷十五,“晦”指農(nóng)歷三十。()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晦”是農(nóng)歷每月的最終一天。3.丁卯、己巳、戊申,為古時天干地支紀時的術(shù)語,可以用來紀日、紀月和紀年,古人常將之與五行結(jié)合預(yù)料人的運命。()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古代“辰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上午6點前后,“午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午12點前后。()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辰時”指上午7點到9點。類型四:古代地理1.項羽滅秦后將秦國本土關(guān)中地區(qū)分封給秦軍三位降將,封章邯為雍王,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qū);封司馬欣為塞王,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陜北。合稱“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戰(zhàn)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山東,有時也泛指戰(zhàn)國時秦國以外的六國領(lǐng)土。今日的山東省指的是太行山以東。()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級行政單位,在唐代所管轄范圍大致相當于陜西西安及其旁邊所屬地區(qū)。()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黃河在古代被稱為“河”或“河漢”,習慣上人們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稱為“河”,把注入內(nèi)湖或內(nèi)海的稱為“江”。()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河漢”指的是“銀河”,人們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稱為“江”,把注入內(nèi)湖內(nèi)海的河流稱為“河”。類型五:科舉制度1.明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諸生:明、清兩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鄉(xiāng)試:明清兩代在省城實行每年一次的考試,考中的稱舉人。()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鄉(xiāng)試”三年實行一次。4.“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用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魏明帝太和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shè)此科,凡應(yīng)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科舉考試從隋朝起先,“魏明帝太和年間”錯誤,應(yīng)為“隋煬帝大業(yè)年間”。6.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實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一場,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類型六:風俗禮儀1.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稱謂,稱皇帝死為“崩”,諸侯或大官死為“薨”。()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賜姓:古代天子據(jù)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后多指以國姓賜與功臣,以示褒寵。()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昆弟”指兄弟。成語“義結(jié)金蘭”“琴瑟和鳴”就特指兄弟情深。()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義結(jié)金蘭”也指姐妹結(jié)拜。“琴瑟和鳴”特指夫妻感情。4.請老,告老,指官吏因身體等緣由主動懇求退休,也稱“乞骸骨”,官員正常退休稱“致仕”“致政”“休政”等。()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類型七:年號、廟號、謚號等1.《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謚號命名,《賈長沙集》(賈誼)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廟號,“章”是謚號。()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記,如河清、天和等。()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州舉玄,詣公車,對策高第,拜議郎。帝數(shù)為微行。立趙飛燕為皇后,后專寵懷忌,皇子多橫夭。玄上書諫曰:“臣聞王者承天,繼宗統(tǒng)極,保業(yè)延祚,莫急胤嗣。今陛下圣嗣未立,天下屬望,而不惟社稷之計,專念微行之事,愛幸用于所惑。竊聞后宮皇子產(chǎn)而不育。臣聞之怛然,痛心傷剝,竊懷憂國,不忘須臾。夫警衛(wèi)不修,則患生特別。此為賊亂發(fā)于左右也。愿陛下念天下之至重,愛金玉之身,均九女之施,天下幸甚?!睍r數(shù)有災(zāi)異,玄輒陳其變。既不省納,故久稽郎官。后遷太常丞,以弟服去職。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詔公卿舉敦樸直言。大鴻臚左咸舉玄詣公車對策,復(fù)拜議郎。四年,選明達政事、能班化風俗者八人。時并舉玄,持節(jié),與太仆王惲等分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節(jié)選自《后漢書·譙玄傳》)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車”是漢代官署名,因漢代常用公家車馬接送應(yīng)舉的人,后也指舉人進京應(yīng)試。B.“社稷”原指為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為土神,稷為谷神,后代指國家。C.“元年”特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現(xiàn)指政體變更或政府組織上發(fā)生大變革的第一年。D.“持節(jié)”本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zhí)符節(jié)為憑證,后泛指在外擔當重要職位。答案C解析“元年”古代既指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還指帝王改換年號后的第一年。參考譯文州里舉薦了譙玄,譙玄到官署去,策問應(yīng)對成果優(yōu)異,被授議郎。皇帝多次微服外出,立趙飛燕為皇后,皇后獨占寵愛心懷忌妒,很多皇子橫遭夭折。譙玄上書勸諫說:“我聽說天子秉承上天,繼承祖宗登上皇位,保有大業(yè),持續(xù)帝祚,沒有比繼承人更為使人焦急的?,F(xiàn)在陛下的繼承人沒有確立,天下的人都在注目,然而陛下不以國家為計,一心想著微服外出的事情,恩愛寵幸用在使人惑亂的人身上。我私下聽說后宮皇子生下而不能哺育。我得知以后很悲傷,心中特別哀思,私下片刻不忘憂念國家。假如警戒保衛(wèi)不整治,那么禍害就會意外發(fā)生。這就是賊寇禍亂在身邊發(fā)生的狀況。希望陛下想著天下極端重要之事,疼惜自己像金玉般的身體,均分寵愛于后宮,(這樣的話)天下的人都特別欣慰。”當時國家多次發(fā)生異樣災(zāi)難,譙玄常常陳述災(zāi)異的變更。但他的看法卻不被成帝理解接納,所以譙玄許久地滯留在郎官的位置上。后來調(diào)任太常丞,因為為弟弟服喪辭掉官職。平帝元始元年,出現(xiàn)日食現(xiàn)象,平帝又下令要公卿大夫們舉薦敦厚淳樸、敢于直言的人。大鴻臚左咸舉薦譙玄到官署去應(yīng)對策問,譙玄再次被授予議郎的官職。元始四年,朝廷要選拔八個通曉政治事務(wù)又能推行教化風俗習慣的人。當時大家一樣推舉譙玄,譙玄手持天子符節(jié),與太仆王惲等人分別巡察各地,考察各地民風民情,每到達一個地方都自行行使懲處嘉獎的職權(quán)。特色透練7文化常識[基礎(chǔ)訓(xùn)練]1.(2024·全國卷Ⅲ)下列對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殷紂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tǒng)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斂酷刑,是出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lián)合眾多部族與商激戰(zhàn),滅商,建立周王朝。C.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D.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設(shè)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zhí)掌全國的軍政大權(quán)。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駕馭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實力。C.錯在“韓、趙、燕”,應(yīng)為“韓、趙、魏”。韓氏、趙氏、魏氏原是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三個,他們在春秋晚期逐步駕馭晉國的大權(quán),后來周王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此,史上稱韓、趙、魏三國為“三晉”。2.(2024·全國卷Ⅲ改編)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陵寢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還需設(shè)置守陵奉祀的官員以及禁衛(wèi)。B.“株”,本義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C.“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D.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guān)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駕馭古代文化常識的實力。結(jié)合《屈原列傳》相關(guān)內(nèi)容可知,“令尹”是楚國執(zhí)政官名,相當于宰相;“京兆尹”專指京師所在地行政長官,宋朝時府的長官叫“知府事”。所以“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錯誤。3.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古代中國,名多由長輩起取,并往往通過取名體現(xiàn)對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歲實行加冠禮時所取,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女子沒有取字的權(quán)利。B.“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黎元、氓等。C.“謚忠介”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聞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依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進行評價。如稱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D.“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指尊長的名字應(yīng)當“避諱”,不能直呼,要用委婉方式稱呼?!肮M之煥”中的“諱”就是名的意思,意思是說“梅公的名字叫之煥”。答案A解析“女子沒有取字的權(quán)利”說法錯誤。部分古代女子出名有字,窮苦百姓家女子一般沒有字。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4.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持節(jié)”是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jié)、持節(jié)、假節(jié)、假使節(jié)等稱號。使持節(jié)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jié)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jié)得殺犯軍令者。B.“尚書省”是官僚機構(gòu)。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guān)尚書發(fā)展而來,是中心政府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之一。C.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gòu)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wù)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D.“遷”在古代指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左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答案D解析“左遷”應(yīng)為貶謫。5.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很多,例如:踐統(tǒng)、踐位、踐國、踐政、踐襲、踐蒞、踐事等。B.“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并負責接待四方來賓等事務(wù)。C.“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多有變更。自秦朝起先,御史專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負責監(jiān)察朝廷、諸侯、官吏。D.“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詳細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司空。答案A解析“踐政”“踐蒞”指當政、在任;“踐事”指供職、充役;“踐襲”指蹈襲、沿用。6.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博士,在秦漢時是通曉史事、掌管書籍文典的官職,后變成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B.“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的中心官學,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化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而非教化行政機構(gòu)。C.教授,職官名,宋元以后府、州、縣學的學官,掌管學校的考核、測驗等職務(wù)。D.戶曹,掌管民戶、農(nóng)桑等活動的官署名稱;“曹”指的是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答案B解析“而非教化行政機構(gòu)”錯,“國子監(jiān)”也是國家管理教化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7.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實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季八月實行,故又稱秋闈,也稱大比。B.會試,明清兩代秀才每三年在京城參與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實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C.殿試錄用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其次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D.“訃聞”又叫“訃告”,是人死后報喪的兇訊?!坝嚒痹笀髥?、告喪,也指死者親屬向親友及有關(guān)方面報告喪事用的文書?!案妗笔亲屓酥獣?。答案B解析會試是明清兩代舉人每三年在京城參與的考試,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也可應(yīng)考。8.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奪情起復(fù)”,又稱“奪情”,是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長。中國古代規(guī)定政治人物只能在承親父母的喪事時,“自聞喪日起,不計閏,守制二十七月,期滿起復(fù)”;但是為了應(yīng)對各種局勢,守喪人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居喪,即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這是為國奪取了孝親之情,稱“奪情”。B.“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lǐng)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各人表決,以多數(shù)確定。后來中國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quán)之實的。C.“丁憂”,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必需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一般不準為官。D.“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衹、人鬼。答案A解析“只能在承親父母的喪事時”錯,是“承祖父母、親父母的喪事時”。9.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兩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B.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聞為牽??椗蹠埂!犊兹笘|南飛》中有“初七及下九,游戲莫相忘”。C.中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王公年次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上元”“廣德”都屬于帝王年號紀年法。D.古時的計時法比較特殊,如平旦、人定、雞鳴、黃昏、食時等。按時間先后依次,“人定”在“黃昏”之前。答案D解析“人定”在“黃昏”之后。10.下列對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晦”指農(nóng)歷每月的最終一天,這是古代特定稱謂紀日法中的一類,此類紀日法中的稱謂還有朔、望等。B.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C.“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shù)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年級數(shù)學(上)計算題專項練習匯編
- 年產(chǎn)50臺大型氣體壓縮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立項備案
- 企業(yè)中的項目組織管理第07章
- 2025版空調(diào)設(shè)備銷售與安裝一體化服務(wù)合同范本3篇
- 中小學生數(shù)學寒假培訓(xùn)班
- 國外城市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wù)的特點
- 重慶市南川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題(含答案)
- 四川省瀘州市瀘州高級中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化學試卷(含答案)
- 冬季用電防火安全
- 河北省唐山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專題練習(上學期)試卷及答案
- 機動車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
- 陜西延長石油精原煤化工有限公司 60 萬噸 - 年蘭炭綜合利用項目 ( 一期 30 萬噸 - 年蘭炭、1 萬噸 - 年金屬鎂生產(chǎn)線)竣工環(huán)境保護驗收調(diào)查報告
- 大病救助申請書
- 法學概論-課件
- 廈門物業(yè)管理若干規(guī)定
- 外科護理學試題+答案
- 齊魯醫(yī)學屈光和屈光不正匯編
- 貨架的技術(shù)說明(一)
- 【高等數(shù)學練習題】皖西學院專升本自考真題匯總(附答案解析)
- 高處作業(yè)安全技術(shù)交底-
- 工抵房協(xié)議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