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師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5年西師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5年西師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5年西師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5年西師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西師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162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最主要表現是()A.爭霸戰(zhàn)爭頻繁B.鐵器、牛耕使用C.封建制度確立D.諸子百家爭鳴2、春秋時期,首先實現霸主美夢的是()A.齊桓公B.楚莊王C.晉文公D.秦孝公3、一部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興衰的歷史。唐朝滅亡的標志是()A.安史之亂B.唐末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C.藩鎮(zhèn)割據局面出現D.朱溫建立后梁4、班上來了一位新同學,他在自我介紹的時候說,他的姓和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的名稱相同,請問他姓()A.夏B.唐C.周D.秦5、我國唐朝創(chuàng)制且聞名于世的陶器藝術珍品是()A.唐三彩B.青瓷C.白瓷D.青花瓷6、比較《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zhàn)國形勢圖》,你會發(fā)現有一個曾稱霸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在戰(zhàn)國形勢圖上找不到,該諸侯國是()A.晉B.齊C.楚D.秦7、6、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家是:()A.顏真卿B.吳道子C.柳公權D.歐陽詢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6題,共12分)8、元謀人距今約______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公元前______年,秦國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建立秦朝,定都咸陽。9、契丹政權的建立者是____;西夏政權的建立者是____;金政權的建立者是____。10、(填空題:將答案填寫在題中橫線上。)1839年,林則徐領導了著名的___________,鼓舞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決心。在浙江寧波慈溪的戰(zhàn)斗中,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擊斃了洋槍隊統(tǒng)領___________。11、______是中國已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12、____(人物)虎門銷煙。13、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______,法家代表人物是______。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4、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A.正確B.錯誤15、孔子是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T正確F錯誤16、劉秀當皇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振興國家的措施,東漢出現政權鞏固、社會安定、國家興盛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T.正確F.錯誤17、春秋時期,晉文公積極改革內政,以“尊王攘夷”名義進行征戰(zhàn),成為第一位霸主。()T.正確F.錯誤18、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譽為“開元盛世”。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四、材料題(共4題,共40分)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唐摭言》材料二:科第之設;草澤(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紱(世家大族)望之繼世。

材料三:在唐代;考中進士即具備做官資格,由于宰相多是進士出身,時以應考進士科最為人崇慕,報考人數最多??婆e考試允許普遍人報考,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升官的路。

--摘編自《中國古代文化史》(1)材料一中“長策”指什么制度?由誰正式確立?

(2)“太宗”實施“長策”出于什么目的?

(3)聯系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說說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4)寫出唐宋時期科舉的變化。20、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毛澤東《沁園春?雪》材料二:

材料三: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三公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材料四: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規(guī)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

(1)材料一中的“秦皇漢武”分別指誰?

(2)依據材料二兩幅圖片所示;秦朝為鞏固統(tǒng)一采取的兩項重要措施是什么?

(3)依據材料三所示信息;“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的“三公”各指誰?指出秦朝創(chuàng)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稱。

(4)材料四中漢皇帝采取的哪一項措施?21、民族融合是指幾個或多個民族在共同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上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民族之間差別逐漸縮小,甚至形成一個從來沒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種,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融合的初步發(fā)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zhàn)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qū)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材料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漢書》材料三: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流動趨向。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關?依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產生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是在什么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重要意義?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請問北魏政府改革的領導人是誰?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綜合以上問題的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概括出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舉出一例即可】22、讀圖;識圖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要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隨著周王室對諸侯國控制力的下降;各國之間時有戰(zhàn)爭爆發(fā),這些戰(zhàn)爭導致了國家的兼并。一些無情的統(tǒng)治者廢除了他們的貴族制度,逐漸創(chuàng)造出一個官僚體系,管理民生和軍事的官員忠于國君并從國君那里直接獲得任命。具有管理國家和作戰(zhàn)能力的人因其才能而非出身得到地位的上升。摘編自馬立博《中國環(huán)境史:從史前到現代》

材料一隨著周王室對諸侯國控制力的下降;各國之間時有戰(zhàn)爭爆發(fā),這些戰(zhàn)爭導致了國家的兼并。一些無情的統(tǒng)治者廢除了他們的貴族制度,逐漸創(chuàng)造出一個官僚體系,管理民生和軍事的官員忠于國君并從國君那里直接獲得任命。具有管理國家和作戰(zhàn)能力的人因其才能而非出身得到地位的上升。

摘編自馬立博《中國環(huán)境史:從史前到現代》

(1)上面是一位同學設計的商鞅變法知識結構圖;請幫助他(她)完成。

填寫說明:材料一是對戰(zhàn)國時期變法特點的概括說明。方框B應填寫商鞅變法符合這一特點的措施。

(2)觀察地圖;完成下列各題。

①圖中方框A表示秦朝都城,它的名稱是______。

②根據地圖所示,秦朝東北部的郡是______郡??ぜ夞v所位于今天廣東省的是__________郡。

材料二莫高窟第323窟開鑿于初唐時期

(約7世紀);窟壁繪有張騫出使西域圖。該圖講述的故事是漢朝軍隊擊敗匈奴,獲得兩尊金人,卻不知道這是什么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訪金人的來歷。佛教徒認為張騫到西域后,發(fā)現兩尊金人就是佛像,這是佛教傳入中原的開始。

張騫出使拜別圖(莫高窟第323窟)

摘編自沙武田《角色轉換與歷史記憶--莫高窟第323窟張驀出使西域圖的藝術史意義》材料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走出隴西打敗休屠王;獲得了祭天金人?!?/p>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譯文)(3)莫高窟張騫出使西域圖講述的故事;有的內容符合史實,也有的不符合。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選取符合及不符合的部分各舉一例。(不符合史實的要求說明判斷理由)

下列圖片選自連環(huán)畫《三國演義》。

(4)圖2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致使出現圖3曹操無力南下的局面?評卷人得分五、列舉題(共2題,共18分)23、戰(zhàn)國七雄指的是哪七雄?24、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文明的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文化?!闭埬懔信e兩個最具代表性的依據。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C【分析】【分析】戰(zhàn)國時候的社會變革;比如商鞅變法等,確立了封建制度,加快了社會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進程,是社會變革的主要表現。封建制度包括了經濟;政治制度等方面,較為全面,所以選C。A、B、D項中的內容雖然也是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重要表現,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封建制度的確立。

【點評】學生要知道什么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就是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制度,地主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制度。封建制度的逐步確立表明封建制度在逐步代替奴隸制度,社會制度的變化是變革的主要方面。2、A【分析】【分析】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首先實現了霸主美夢。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3、D【分析】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

故選:D。

本題考查唐朝滅亡;知道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

本題考查唐朝滅亡,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窘馕觥緿4、D【分析】【分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故新同學姓秦。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建立。5、A【分析】陶瓷業(yè)在唐朝有重要發(fā)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其中唐三彩造型美觀,釉色絢麗,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故選:A。

本題考查了唐朝陶瓷業(yè)的相關史實.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唐朝陶瓷業(yè)的相關史實.【解析】A6、A【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戰(zhàn)國初年,晉國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晉國消失,變成韓、趙、魏三國,因此在戰(zhàn)國形勢圖上找不到晉國。故選A。【解析】A7、A【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要求對唐朝著名的書法、繪畫藝術方面的大家的藝術特征及作品有所了解。解此題首先找準關鍵詞“大書法家”,因此,BD兩項排除,因為他們都是是畫家;柳公權是初唐著名書法家,以楷書著稱,排除C;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故選A。

【解析】A二、填空題(共6題,共12分)8、一百七十221【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的云南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在元謀人遺址;我國科學家發(fā)現了兩顆門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經專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牙齒和遺物,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國繆掉了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故答案為:

一百七十;221。

本題考查了元謀人和秦朝統(tǒng)一。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元謀人的歷史地位與生活年代和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影響?!窘馕觥恳话倨呤?219、略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契丹政權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機;西夏政權的建立者是元昊;金政權的建立者是完顏阿骨打?!窘馕觥俊敬鸢浮堪⒈C(耶律阿保機)元昊阿骨打(完顏阿骨打)10、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兩次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人民的抗爭。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將收繳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這就是虎門銷煙;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戰(zhàn)斗中,太平軍擊斃了華爾,嚴懲了洋槍隊??键c: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林則徐虎門銷煙;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二次鴉片戰(zhàn)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太平軍抗擊洋槍隊【解析】【答案】虎門銷煙,華爾11、略

【分析】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國發(fā)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古文字.

故答案為:

甲骨文.

本題考查甲骨文;知道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國古代文字的演變.【解析】甲骨文12、略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虎門銷煙的相關內容。林則徐到達廣州后,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加強整頓海防,懲治鴉片走私,共收繳鴉片兩萬余箱。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率領地方官吏在虎門海灘將繳獲鴉片全部當眾銷毀?;㈤T銷煙的壯舉,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故填林則徐?!窘馕觥苛謩t徐13、孟子韓非【分析】儒家學派戰(zhàn)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張“施仁政于民”,減輕對人民的剝削。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提倡法治。

故答案為:

孟子;韓非。

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窘馕觥棵献禹n非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4、×【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朝滅亡的相關知識。黃巢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相當重要的的農民起義運動,是對王仙芝起義的延續(xù),是唐代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民起義,直接打擊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統(tǒng)治,沖擊了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導致唐末國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的滅亡。綜上所述,導致唐朝滅亡的事件是黃巢起義。本題是錯誤的。故選B?!窘馕觥緽15、√【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孔子的功績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題正確??鬃邮谴呵锬┠牯攪?,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兩部分;教育上他創(chuàng)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而題干正確。故選T?!窘馕觥縏16、√【分析】本題考查光武中興。光武帝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還合并郡縣,裁減官吏,加強對官吏的監(jiān)督,懲處貪官污吏;又允許北方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統(tǒng)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史稱“光武中興”。本題是正確的。故選T?!窘馕觥縏17、×【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爭霸的相關內容。齊桓公執(zhí)政以來,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晉文公即位后,整頓內政,訓練軍隊,很快成為中原強國,后通過與楚國的城濮之戰(zhàn),成為了中原的霸主。故此題錯誤,故選F?!窘馕觥縁18、×【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執(zhí)政時期,厲精圖治,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國力增強,史稱“貞觀之治”。故題干表述錯誤。

故答案為:

×。

本題考查貞觀之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貞觀之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窘馕觥俊了?、材料題(共4題,共40分)19、略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科舉制度的相關史實。識讀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重點掌握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的重要意義。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科舉制度的相關史實?!窘馕觥浚?)材料一中“長策”指科舉制度;由隋煬帝正式確立。據所學知識可知,“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中提到的“長策”是指科舉制度。這兩句話反映了貞觀年間,進士科錄取率極低,不少人從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它的最大獲益者是封建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據所學知識可知;“太宗”實施“長策”出于選拔人才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目的??婆e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婆e制度的實行,改善了用人制度,籠絡了人才,擴大了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由此可知,科舉制度實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

(3)據材料二“科第之設;草澤(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紱(世家大族)望之繼世?!焙筒牧先翱婆e考試允許普遍人報考,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升官的路?!笨芍婆e制度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教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4)唐朝時;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增設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并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宋朝:大幅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

故答案為:

(1)科舉制;隋煬帝。

(2)選拔人才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或為了鞏固統(tǒng)治)。

(3)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教學的人能夠參政,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4)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創(chuàng)立殿試,武舉;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并以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宋朝:大幅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20、略

【分析】

本題考查秦朝和西漢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秦朝和西漢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窘馕觥浚?)據材料一“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可知,材料一中的秦皇漢武分別指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

(2)材料二的圖一是秦朝統(tǒng)一文字;秦朝建立后把小篆作為規(guī)范文字通令全國使用,圖二是秦朝統(tǒng)一貨幣,秦始皇下令全國使用圓形方孔銅錢。

(3)據材料三“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三公分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互不相屬,互相牽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創(chuàng)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

(4)據材料四“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規(guī)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允許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解除了地方對中央的威脅。

故答案為:

(1)嬴政;劉徹。

(2)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貨幣。

(3)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中央集權制。

(4)頒布推恩令。21、略

【分析】

(1)本題考查分封制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

(2)本題考查張騫通西域及其歷史作用。

(3)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的時間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重要意義。

(4)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領導人及改革的根本目的。

(5)本題考查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

解答本題注意識記我國歷史上促進民族融合的史實,概括總結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窘馕觥浚?)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分封制有關。分封制的實施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推動了邊遠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和文化發(fā)展;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治。據材料一“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zhàn)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qū)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笨芍呵飸?zhàn)國時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并戰(zhàn)爭。

(2)據材料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可知;這是指的漢朝時期的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往。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是在西晉后期。西晉后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qū)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據材料三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遷往中原,中原人口遷往江南;根據已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是為了躲避北方的戰(zhàn)亂,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和民族融合,為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當時北魏政府改革的領導人是北魏孝文帝。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實行改革,改革的內容包括:遷都洛陽;提倡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改革的根本目是鞏固北魏鮮卑貴族的統(tǒng)治。

(5)綜合以上問題的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兼并戰(zhàn)爭;民族遷徙;少數民族國家的改革。

故答案為:

(1)分封制;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zhàn)爭。

(2)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往。

(3)西晉后期;促進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和民族的融合。

(4)北魏孝文帝;鞏固北魏鮮卑貴族的統(tǒng)治。

(5)兼并戰(zhàn)爭;民族遷徙;少數民族國家的改革。22、略

【分析】(1)據材料一“一些無情的統(tǒng)治者廢除了他們的貴族制度;逐漸創(chuàng)造出一個官僚體系,管理民生和軍事的官員忠于國君并從國君那里直接獲得任命.具有管理國家和作戰(zhàn)能力的人因其才能而非出身得到地位的上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各國都實行變法,尤其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符合材料中戰(zhàn)國時期變法特點的商鞅變法的措施是推行縣制和獎勵軍功.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題目中知識結構圖的A處應是富國強兵;B處應是推行縣制和獎勵軍功;C處應是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根據秦朝統(tǒng)一后形勢圖所示;①秦朝的都城A是咸陽.②秦朝東北部的郡是遼東郡.郡級駐所位于今天廣東省的是南??ぃ?/p>

(3)莫高窟張騫出使西域圖講述的故事;有的內容符合史實,也有的不符合.依據所學知識,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所以符合史實的內容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派兵擊敗匈奴.不符合史實的內容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尋訪金人的名號.判斷理由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依據材料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走出隴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