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備考:語法常識 精要了解_第1頁
高考文言文備考:語法常識 精要了解_第2頁
高考文言文備考:語法常識 精要了解_第3頁
高考文言文備考:語法常識 精要了解_第4頁
高考文言文備考:語法常識 精要了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備考:語法常識精要了解

古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同現(xiàn)代漢語相比較,總的來看是相同或相近的,

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異較大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正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學習文言文,就要牢牢把握住這些差異。

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詞法與句法上,下面就從

這兩個方面為大家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詞法常識

(一)古今詞匯的區(qū)別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間有少量雙音節(jié)詞?,F(xiàn)代漢語,以雙音

節(jié)詞為主,間有少量單音節(jié)詞。

所謂單音節(jié)詞,就是一個字一個詞,如“山”“水”“江”“河”等。

所謂雙音節(jié)詞,i般就是兩個字一個詞,如“憔悴”“執(zhí)事”“行李”“奈

何”等。

古今比較如下:

古11懼喜

今太陽月亮害怕歡喜

了解了古代漢語常用詞匯的這一特點,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時就要正

確辨識其中的單音節(jié)詞,翻譯時將其準確替換為現(xiàn)代漢語的雙(多)音節(jié)詞。

(二)詞匯分類一一實詞、虛詞

1.實詞

Q)概念: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注:古代漢

語量詞很少,現(xiàn)代漢語量詞很多。)

(2)種類:

①古今異義詞。大致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zhuǎn)移、詞義弱化、

詞義強化、感情色彩變化六種。

a.詞義擴大:如“中國”,古義指“中原地區(qū)”;現(xiàn)指“整個中國”。

b.詞義縮小:如“谷”,古義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今義在北方專指

“小米”,在南方專指“稻谷”。

c.詞義轉(zhuǎn)移:如“腳”,古義指“小腿”;現(xiàn)在專指“足”。

d.詞義弱化:如“羞”,古義是“羞愧,感到恥辱”;今義是“害羞,

不好意思”。

e.詞義強化:如“宣言”,古義是“揚言”;今義是“宣告,聲明”。

f.感情色彩變化:如“逢迎”,古義是“迎接”,中性義;今義是“說

話和做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貶義。

②多義實詞。把握多義實詞,就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

義和假借義。如“本”的本義是“樹木的根”,“根本、本來、原本、基

本”就是它的引申義;“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義

是“壞人的黨羽”,現(xiàn)在屬貶義詞;“莫”的本義是“日落”,“沒有”

是其假借義。

③通假字。通假,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對于通假字,除了靠

平時的積累外,還要依據(jù)通假條件,判斷該字是否通假。通假的兩個條件

是:A.通假字自身的特點,a.讀音相通(有些字因語音演變今天已看不出相

通了),b.字形相似;B.語境條件,在具體句子中,當某個字用它的本義、

引申義等義項都講不通時,就可以考慮通假。

④偏義復詞。兩個意義相關(guān)或相反的語素組合成一個詞,在特定涪境

中,實際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音節(jié)的作用,這

類詞就叫偏義復詞。如《孔雀東南飛》中,“我有親父兄”中的“父兄”,

“晝夜勤作息”中的“作息”。

邊練邊悟1

試辨析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詞義,并說明其詞義變化類型。

(1)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

古義

今義

詞義變化類型

(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古義

今義

詞義變化類型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古義

今義

詞義變化類型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古義:

今義

詞義變化類型:一

答案(1)古義: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詞義變化類型:

詞義擴大。(2)古義:金屬。今義:黃金。詞義變化類型:詞義縮小。(3)古

義:外交使者。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詞義變化類型:詞義轉(zhuǎn)

移。(4)古義: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淺,中性詞。今義:(語言、行為)惡劣,

不道德,貶義詞。詞義變化類型:感情色彩變化。

邊練邊悟2

根據(jù)下面“回”的字形演變和提供的例句,按照要求回答問題。

g無法顯示該圖片。

回:象形字,甲骨文象淵水回旋之形,本義為回旋、旋轉(zhuǎn)。

例句:

①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白居易《琵琶行》)

②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③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白居易《賣炭翁》)

④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1)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義的有哪些?(只填寫序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根據(jù)上述例句中“回”的本義和引申義,各寫出兩個包含“回”

字的成語。

①用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引申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Q)②④

(2)(示例)①百轉(zhuǎn)千回回腸蕩氣②回心轉(zhuǎn)意回頭是岸

2.虛詞

文言虛詞主要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在高考中

考查頻率最高的是代詞、連詞、副詞、介詞、助詞的用法。

(1)代詞

代詞是指代替詞語、短語和句子的詞,它能避免詞語重復,使文章簡

潔。共有三類:

①人稱代詞,有第一人稱“我”“吾”“余(予)”,第二人稱“汝(女)”

“爾(而)”“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厥”等。

②指示代詞,有近指代詞“此”“是”“斯”“之”“茲”“然”,

遠指代詞“彼”“夫”“其”,虛指(不定)代詞“某”“或”“莫”等。

③疑問代詞,有“何”“曷”“胡”“奚”“安”“惡”“孰”“誰”

aJE”

O

(2)連詞

連詞是指連接詞語、短語或句子并表示它們之間某種關(guān)系的詞。它可

以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邏輯關(guān)系,便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句子

的含意。主要有:

①表并列關(guān)系:與、及、而、且、則、以等。

②表遞進關(guān)系:而、且、況、尚……況……、非獨……亦……,等

③表承接關(guān)系:而、以、因、則、遂、即、乃等。

皿必

④表選擇關(guān)系:如、抑、或、其……其……、非……則,o

⑤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而、然、但、則、雖、顧等。

⑥表假設(shè)關(guān)系:若、茍、如、設(shè)、今、而、即、使、縱、誠、令、假

令等。

⑦表因果、目的關(guān)系:以、因、為、而、則、故、是故、是以等。

(3)副詞

副詞是指用來修飾或限制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情

態(tài)、否定等的詞。主要種類有:

①表程度:少、梢、略,愈、益、彌、更,最、極、甚、殘、太、至、

尤、良、大、絕、特、頗。

②表范圍:悉、皆、咸、俱、舉、畢、凡,唯、特、徒、獨、直、第、

但、止、則、僅。

③表共同:共、同、并、相。

④表時間:既、己、曾、嘗,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

方、正、適、會,俄、旋、尋八臾、未幾、無何、斯須、既而,急、遽、

猝、立、即,將、且、行將,終、卒、竟。

⑤表語氣:必、誠、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

毋、莫、無,殆、蓋、庶、其、得無、無乃、庶幾,豈、寧、庸、其。

⑥表頻率:屢、數(shù)、輒、每、頻、累,復、更、再、又、亟。

⑦表敬謙:竊、辱、伏惟,幸、敢、請、敬、謹。

(4)介詞

介詞是指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的前面,與后面的詞語(短語)

一起表示時間、地點、原因、方式、對象的詞。主要有“于”“以”“為”

“與”等。

(5)助詞

助詞是指在古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能在句

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主要有:

①結(jié)構(gòu)助詞:之、者、所。

②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也、矣、焉、耳。表疑問語氣:哉、乎、

邪。句首語氣詞:夫、唯、蓋。

③音節(jié)助詞:之、其。

(6)除以上常見虛詞外,還有兩種特殊虛詞——復音虛詞和文言兼詞

①復音虛詞: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常常兩兩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

部分結(jié)合得相當穩(wěn)固,因此人們乂把兩個結(jié)合得穩(wěn)固的虛詞稱為“固定結(jié)

構(gòu)”,如“所以”“奈何”“且夫”。這類結(jié)合穩(wěn)固與非穩(wěn)固的虛詞統(tǒng)稱

為“復音虛詞”。

②文言兼詞:一個單音節(jié)詞由兩個字快讀而成,同時兼有兩種詞性。

常見的兼詞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諸(“之于”或“之乎”

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

可”的合音)、旃(“之焉”的合音)。

邊練邊悟3

⑴判斷下列每組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A.00以其無禮揩喜自然鍬明郵退秦師》

B.00夜舞驟段堿?

C.00詹嬲婕

D.ooi?鬻鬟SW微

E.00州高鼾于1靄舞跟》

F.()()誰期雅疆稠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項相同,E項相同,其余不同。

解析A項介詞,因為/連詞,因為。B項均為連詞,表修飾。C項結(jié)

構(gòu)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人稱代詞,他。D項代詞,自己

的/語氣詞,還是。E項均為介詞,表比較。F項介詞,因為/介詞,替、給。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能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

②坐須臾,沛公起如廁(《鴻門宴》):

③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陳情表》):

④稍遷至移中廄監(jiān)(《蘇武傳》):__

⑤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⑥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能夠②去、往③姑且④漸漸⑤稍微⑥終究

二、句法常識

(一)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判斷句是指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

斷的句子。文言判斷句的主要形式有:

Q)”……者,……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也”。如: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4)“……者也”。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

諫》)

(5)用副詞“乃”“為”“即”“則”“皆”等表示肯定判斷,“非”

表示否定判斷。如: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②如今人方為刀

俎,我為魚肉。(《鴻門宴》)③梁父即楚將項燕。(《項羽本紀》)④此則岳

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⑤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⑥城非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用“是”作判斷動詞。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diào)歌

頭?明月幾時有》)

(7)無標志判斷句。如: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

2.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

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動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文言被動句的主要形式有:

Q)”……于……”或“受……于……"。如: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赤壁賦》)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

之戰(zhàn)》)

(2)“為”“為……所……”或”……為所……”。如:①父母宗族,

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

國論》)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⑶“見”“見……于……”或“被"o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

原列傳》)

(4)意念被動句,無標志詞。如: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舉”

意為“被攻占”)

3.賓語前置句

現(xiàn)代漢語中,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后,而文言文中則存在大量的賓語

前置現(xiàn)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Q)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前置。如: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華侍坐》)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如:①之二蟲又何知?。ā跺羞b

游》。疑問代詞“何”作動詞的賓語)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疑問代詞“誰”作介詞的賓語)

(3)用“之”“是”作提賓的標志時賓語前置。如:①夫晉,何厭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4)介詞賓語前置。如“一以當十”中的“一”是作“以”的賓語。

(5)用“自”作賓語,也常常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宮賦》)

4.定語后置句

現(xiàn)代漢語中,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詞的前面,但有時在文言文中為了突

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會把定語

放在中心詞的后面。定語后置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Q)用“者”字表示。如: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2)用“之”字表示。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用“之+者”表示。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雜說(四)》]

(4)數(shù)(量)詞后置。如: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鴻門宴》)

5.狀語后置句

介詞加上賓語,組成介賓短語,一般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它有

三種情況:

Q)用介詞“于(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

詞前面作狀語。如:①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用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要前置。如:具

告以事。(《鴻門宴》)

(3)數(shù)詞后置修飾動詞,在今譯時,需要前置。如:后秦擊趙者再。(《六

國論》)

前兩種情況的狀語后置,也可叫介賓短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另外,

有時,有些省略了介詞“于”的句子,也是狀語后置句。如:將軍戰(zhàn)(于)

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6.主謂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感嘆句或疑問句,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而將它

放到句首,這就是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ā队?/p>

公移山》。正常語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7.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語、賓語、介詞。

此外,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還有省略謂語。

Q)主語的省略。如:(木)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勸學》)

(2)賓語的省略。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3)介詞的省略。如: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4)謂語的省略。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

戰(zhàn)》)

8.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虛詞與虛詞結(jié)合,或者虛詞與實詞(包括短語)結(jié)合,中

間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稱之為固定句式。固定句

式具有一定的整體意義,我們在閱讀翻譯時不要拆開理解。牢牢掌握固定

句式及其變化,對快速準確翻譯有很大幫助。

文言文固定句式,根據(jù)表達語氣和表達作用可分為下列幾種:

Q)表陳述語氣:“有以”(有用來……的辦法)、“無以”(不能、沒有

用來……的辦法),“有所”(有……用來的人、事、物)、“無所”(沒有……

用來的人、事、物)等。

(2)表疑問語氣:“何如”“如(奈、若)……何”,均譯作“把(對)……

怎么辦”。

⑶表反問語氣:①“何(奚、曷)以(用)……為”"何……為”,可譯作

“還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著……呢”。②“不亦……乎”(不也是……

嗎)、“何……之有”(有……呢)、“庸……乎”(難道……嗎)。

(4)表揣度語氣:“無乃(得無)……歟(邪)”(恐怕/該不會……吧)。

邊練邊悟4

(1)下列句子中,不屬于被動句的一項是0

A.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B.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C.百姓之不見保(《齊桓晉文之事》)

D.聞妻言,如破冰雪(《促織》)

答案D

解析“被”是“覆蓋”之意,不表被動。

(2)下列句子中,不屬于賓語前置句的一項是0

A.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B.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D.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答案B

解析B項為定語后置句,其他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二)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

Q)名詞活用為狀語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語言環(huán)境中,名詞放在動詞的前面,擔負起了副

詞的語法功能,充當了動詞謂語的狀語。如: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

學》。時間名詞“日”作狀語,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

方位名詞“上”“下”作狀語,向上,向下)③天下云集響應。(《過秦論》。

名詞“云”“響”作狀語,像云那樣,像回聲那樣)

(2)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主要有以下幾種現(xiàn)象:①名詞后帶賓語。如:左右

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刃:殺)②名詞前面有副詞。如:巫醫(yī)樂

師百工之人,不明相師。(《師說》u師:學習)③名詞前面有“而”“加:

扣舷而歌之。(《赤壁賦》。歌:唱歌)④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如: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水:游泳)⑤名詞前面有否定詞。如:

未云何龍?(《阿房宮賦》。云:形成云)⑥名詞后面跟介賓短語。如:況吾

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漁樵:打魚砍柴)

2.動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的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

表示與這個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