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論文-西方傳教士與戊戌變法.doc_第1頁
西方文化論文-西方傳教士與戊戌變法.doc_第2頁
西方文化論文-西方傳教士與戊戌變法.doc_第3頁
西方文化論文-西方傳教士與戊戌變法.doc_第4頁
西方文化論文-西方傳教士與戊戌變法.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文化論文-西方傳教士與戊戌變法【內(nèi)容提要】甲午戰(zhàn)后,中國國內(nèi)要求改革變法的呼聲越來越高,西方傳教士在斯時中國的政治改革中充當了重要角色:他們通過廣學會傳播西學,推動了維新思想的興起和發(fā)展;他們結交朝中權貴和維新派,鼓吹變法,對變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于傳教士的努力,應給予客觀的評價。【摘要題】戊戌變法【關鍵詞】傳教士/廣學會/戊戌變法【正文】對于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西方傳教士對中國教育文化方面的影響,很少涉及他們參與中國政治改革層面的研究,且評價也有欠公允。事實上從洋務運動開始,西方傳教士就在輿論工具和私人關系兩個層面上參與到中國的改革當中。作為舊中國社會一個特殊的群體,傳教士的活動對中國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文試圖以戊戌變法為切入點,探討西方傳教士對中國政治改革的參與及影響,并對其活動作一客觀的評價。一、廣學會和西學的傳播早在戊戌變法前,傳教士就開展了西學的宣傳,廣學會是當時傳教士傳播西學的重要機構。它于1887年11月在上海成立,初名同文書會,1892年改稱廣學會,英國傳教士韋廉臣實為該會發(fā)起創(chuàng)辦之第一人。廣學會的創(chuàng)立有其特定的目的:會中本旨,期取各國至善之法,以及國勢盛衰之所系,著書立說,明告中國官吏紳士:“特別注意感勸一般有學有位的人,早行改革,而謀維新?!?(P235)1890年,韋廉臣死后,英人赫德推舉本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督辦,掌管整個會務。此后李一直擔任此職,直到1916年辭職,長達25年之久。廣學會在李提摩太的主持下,翻譯出版了很多西學書籍,具體來說分為如下幾類:2(P452453)1.史志,有艾約瑟:歐洲史略、希臘志略、羅馬志略;慕維廉:大英國志;林樂知:中東戰(zhàn)紀本末、東方交涉志、列國歲計政要;裨治文:聯(lián)邦志略;李提摩太:泰西新史攬要、天下五洲各大國志要、列國變通興盛記、歐洲八大帝王傳等。2.學校,有花之安:西國學校;林樂知:文學興國策、七國興學備要等。3.法律,有丁韙良:萬國公法等。4.農(nóng)政,有李提摩太:農(nóng)政新法等。5.礦政,有傅芝雅:開煤新法、冶金錄等。6.商政,有丁韙良:富國策;艾約瑟:富國養(yǎng)民策等。7.報章,有中西教會報、萬國公報、中西聞見錄、西國近事匯編等。8.西人議論之書,有花之安:自西徂來;韋廉臣:治國要務;李提摩太:新政策等。其中影響較大的書籍有2本,即泰西新史攬要和中東戰(zhàn)紀本末。前者“述百年以來歐美各國變法自強之跡,西史中最佳之書也”。2(P455)后者“命意所在實欲中國之行新法,學西學以克自振拔,為自強而借日本以自鏡”,“其有益于中國非淺矣”。3(P398399)廣學會的書籍在當時很受中國開明紳士和官員及一般知識分子的歡迎。一個自稱為古吳居士的人對傳教士的書大為贊揚,說:“中國之為政者讀之,可曉然于治國臨民之本,以宏其帝德王道之新模;中國之為師者讀之,可恍然于輔世育德之源,以擴其守先待后之新學;中國之為士者讀之,可穆然于盡人合天之詣,以求其黜偽崇真之新道;中國之為民者讀之,可洞然于經(jīng)營制造之端,以得其農(nóng)工商賈之新法,其裨益于吾華之國計民生者,豈淺鮮哉?”4(P215)有資料顯示其書銷售額:1893年收書價洋銀800余圓;1895年收書價洋銀2000余圓;1896年收書價洋銀5000余圓;1897年收書價洋銀12000余圓;1898年收書價洋銀18000余圓。1(P217)短短的5年,售書之收入增加近23倍左右,其書籍影響之深和中國追求改革人數(shù)之多由此可見一斑。甲午戰(zhàn)后,盜印傳教士編譯的書籍之風愈演愈烈,雖經(jīng)清政府干預禁止,也無濟于事,幾乎“每一本有價值的書現(xiàn)在都在被人非法翻印”。5(P632)前文提及的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和林樂知的中華戰(zhàn)紀本末尤為突出。據(jù)記載:本會(廣學會)各書屢遭書賈之翻刻,他省不及察,所察而知者,四川一省翻版至十有九種,雖屬大干功令,而人多喜閱,實為信而有徵。1(P217)盜印之風的盛行也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廣學會的書籍深受國人喜愛。為了擴大西學的傳播,傳教士還進行了大量的無償贈書活動。贈書一般選擇于科舉考試之時,在考場外分發(fā)。書中內(nèi)容大多接近于考試的時務策論,偶爾也會帶有宗教宣傳品。對于政府官員,“廣學會不時贈送書刊給他們,部分高級官員如李鴻章、張之洞,及總署大臣等均常收到廣學會出版的名著總署并以之進呈御覽”;“甚至華亭知縣葛培義,亦曾接到西士步君贈送李提摩太的西鐸”。6(P113)據(jù)統(tǒng)計,戊戌變法前后贈書大致情況如下表:3(P404)年份書報冊數(shù)小冊子和單張冊數(shù)19882000100001889220410000189250001000189362000不詳18943000200001897121950不詳189930847不詳廣學會的這種工作得到了清政府部分官員的支持,如1894年張之洞捐助1600元,山東的聶道臺也捐助銀兩,招商輪船局的職員,購去泰西新史攬要百部,分贈他的朋友。1(P236)1895年張之洞曾贈銀1000兩請廣學會譯一部西國通史。成書后,又贈銀兩3000兩為印刷之費用。1(P237)廣學會還主辦了不少報刊:如萬國公報、中西教會報、大同報和女鐸報等。其中萬國公報影響最大。萬國公報原名教會新聞,1868年9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1874年改稱萬國公報,1883年因故???,1889年作為廣學會的機關報再次復刊,由美國傳教士林樂知擔任主編。它起初只印1000份,直到1894年因刊載甲午戰(zhàn)爭的消息和評論才引起士大夫們和上層官吏的重視,銷售量陡增至4000份,1897年發(fā)行量增至5000份。到1898年維新運動高漲時激增至38400份,達到空前高峰。7(P161)“當時光緒帝也閱讀萬國公報,還向廣學會訂購了八十九種書籍(書目刊載在一八九八年廣學會年報附錄內(nèi)),可見廣學會在當時的名聲和影響之廣了。7(P162)傳教士在出版物上宣傳普及西學,客觀上培養(yǎng)了有利于改革的氣氛。尤其是萬國公報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傳媒工具,“銷行最廣,感力偉大,中國維新份子受這報的鼓動者,不在少數(shù)”。1(P235)它大大促進了維新思想的傳播和變法階層的崛起。范文瀾先生指出:“變法成為一個運動,萬國公報是有力的推動者?!?(P296)二、鼓吹變法,結交權貴和維新派戊戌變法前后,傳教士提出了許多改革中國的主張。擇其要者分述如下: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新政策中提出了自己的變法主張:中國有四事焉,皆應亟行改革者:一日教民之法,二曰養(yǎng)民之法,三曰安民之法,四曰新民之法。具體而言,養(yǎng)民之法分為立報館、譯西書、建醫(yī)院、增科目;養(yǎng)民之法有十:通道路、捷信音、開礦產(chǎn)、墾荒田、勸工作、造機器、開銀行、鑄銀元、保商賈、刻報單;安民之法包括和外即通好立和約、建立萬國太平會、聯(lián)交。保內(nèi)即化偏私、籌款項、修武備、勸新法:新民之法有多見西人,素諳洋務之員、閱已譯之西書、閱日報、派學生出洋、派使臣、給京師同文館增添專精學科。4(P233239)美國傳教士李佳白的上中朝政府書中認為:一曰養(yǎng)民有要,二曰教民知本,三曰和睦有序,四曰武備亟講,五曰養(yǎng)民教民和睦武備諸大端各宜變通新法。養(yǎng)民有要即講農(nóng)政、尚工藝、通商賈;教民知本即畏天命、正人心、端學術:和睦有序即和上下、睦鄰封;武備亟講即有備無患之意。4(P249250)另外他在改政急便條議中提出:一曰重農(nóng)以奠民食;二曰建學以儲人才;三曰取人才以獲實用;四曰專任以定趨向;五曰制祿以勸官吏;六曰設法以勵操守;七曰舉善法以公仕路;八曰經(jīng)武以備不虞。4(P252254)在用人方面,李佳白認為“宜用西國大有聲名中外推服之人、專家之學、通達之士、正直之人、誠摯之人?!?(P257258)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其著作文學興國策中提出五條建議:一曰內(nèi)外政事,決于公論;二曰上下一心,以謀富強;三曰文武并重,各遂其志;四曰一洗舊習,而歸正道;五曰廣求智慧,不分中外。4(P261)傳教士除了間接地發(fā)表言論,鼓吹變法外,還直接結交朝中權貴,勸說變法。早在1876年,李提摩太在山東賑災時,他就向巡撫丁寶楨提議:“由朝鮮、日本及滿洲運糧賑濟,同時勸他建鐵路、開礦、以養(yǎng)民富國?!?(P27)1882年,張之洞出任山西撫巡,曾要求李提摩太放棄傳教工作,參與清政府改革事業(yè),遭其拒絕。1880、1886年李提摩太兩次會見李鴻章,建議政府出資100萬元進行試驗教育改革。1884年,李提摩太在上山西按察使的一文富晉新規(guī)中提出,改革應先從統(tǒng)治者著手,首教官員,次教富紳,三教儒士,四教平民。6(P29)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敗跡之象漸露,他曾向張之洞和李鴻章等人游說,速和日本,早行變法。1895年帝師翁同龢邀請李提摩太面會,李陳述了中國改革的條陳,“中國急需的改革,有四大要端,一曰教育維新,二曰經(jīng)濟改良,三曰平息內(nèi)亂并輯睦邦交,四曰道德復興”。同時提出七點具體建議:(一)朝廷當聘兩位西人為顧問;(二)設議政部,滿漢人員四位,另聘四位西人,熟于政治學識者為陪員;(三)幣制改良,有確實的金位,不濫發(fā)紙幣,使經(jīng)濟破產(chǎn);(四)筑路開礦舉辦實業(yè);(五)改良教育,多設各級大中學校,仿行西法;(六)擴充新聞報紙,以開民智,聘西人輔助,中人為主撰;(七)整頓海軍陸軍,使收實用,可以平內(nèi)亂而御外侮。1(P232)翁極力推崇,并轉奏光緒帝。翁同龢在日記中這樣評價李提摩太:“豪杰也,說客也?!?(P513)1896年,李提摩太離華回國前,翁同龢親自到其寓所送行,李特別感動,“沒想到首相是親來送行,已到大門之外。這是特別致敬的大禮,從來不曾有一次首相親為教士送行的。談一點多鐘,多論及宗教當任人自由信仰,政治當及時改革”。1(P232)由此可知,翁李二人交情超乎尋常。李提摩太與孫家鼐也有很深的交往。一次,李提摩太拜訪孫家鼐,孫告訴李說:他曾把李翻譯的馬墾西著的泰西新史攬要每天同皇帝閱讀,已經(jīng)有兩個月了”。這次交往,李對孫的印象特別好,把他看作是“中國官吏中文化最高,并且最溫和的一個人?!?(P557)強學會被封后,改為官書局,孫家鼐奉旨管理。當時李離京返滬,即將回國,孫家鼐“傳電上海黃道臺,敦聘先生(李提摩太)入都襄辦局事,如必欲回國,請開示章程。先生即得電音,窮日夜之力,酌擬草稿酌改大定,至香港而再繕發(fā)。”4(P387)多年后李對他這份與清廷要員的情誼還津津樂道:“他(翁同龢)告別不久就送來四片綢緞,八盒點心,給我送行,這些連同孫家鼐的瓶子,我很珍貴它,因為這表示了他們的友誼?!?(P559)另外李提摩太還會見了張蔭桓等人,甚至連頑固派重要人物剛毅,李也去游說。在與剛毅的會見中,剛毅急于想讓李提摩太知道:“阻礙分子是漢人官吏,而不是滿洲人,漢人是怙惡不悛地排斥外國?!?(P558)李事后回憶:“雖然他(剛毅)有反對外人的感情,剛毅的友好態(tài)度和其他滿洲人行為,是顯然相反的。”4(P558)由此李樂觀地認為頑固派所注重的只是手中的權力而已,并不反對變法。李提摩太在京游說活動取得了很大成效。他“日以新學之益,遍告達官貴人,諸君皆樂與之游,聆其議論,靡不傾到。而京師名下士,及外僚之入覲者,如王爵棠方伯之春,程從周軍門文炳,龍覲臣軍門殿揚諸公,簪裾盛會,無慮百數(shù)。”4(P386)作為一個外國傳教士,來中國不辭辛勞地宣傳變法,并取得了顯著績效,應當給予正面的肯定。傳教士在結交朝中顯貴的同時,也加強了與維新派的聯(lián)系。1895年7月,康有為等人在北京發(fā)起組織強學會,李提摩太和李佳白等傳教士加入此會,“中國士大夫與西人通,自此會始也”。4(P134)為了增強彼此間的感情,維新派人士常邀請他們吃飯,傳教士也回請維新派。在每次宴會上,他們互相討論如何改革中國,并請傳教士指導他們的工作。當時李提摩太在京要聘一位臨時的中文秘書,梁啟超自愿前去服務,大受李的歡迎。1895年10月,康有為遭守舊派攻擊,被迫離京南下。康在離京前,拜訪李提摩太,李后來回憶:“在客廳里我看到這位著名學者穿著黃色絲制的袍子,他在明天離此回南之前,帶著一本自己的著作送給我。他告訴我,他相信我們出版物里所說的上帝的慈愛及國家間的友愛,并且他希望與我們合作來改造中國?!?(P554)通過這次會面,李驚奇地發(fā)現(xiàn):“幾乎我以前所作的種種建議,全都概括和凝聚在他那份具體而微的計劃中了。無怪乎他來訪問我時,我們有那么多共同之處?!?(P180)隨著變法的進展,康有為對傳教士越來越來信任,以至于后來,康有為打算請李提摩太去做皇帝的顧問。4(P563)因后來政變發(fā)生,計劃未能成功。1898年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時,梁啟超和譚嗣同等人緊急會見李提摩太,商討營救光緒帝的辦法?!拔覀儧Q定了容閎去見美國公使,因為他是美國籍民,梁啟超去見日本公使,而我(李提摩太)自己去見英國公使,使他們立刻設法去保護皇帝。但是不幸得很,美國公使已去西山,而英國公使在北戴河。”4(P565)故營救計劃無法實施而告終。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傳教士鼓吹變法,四處游說,其宣傳的重點已不再是以前的普通民眾,而是上層同情變法的高級官吏和立志改革中國的維新人士。這種方式的轉變,再加上傳教士的孜孜努力,對戊戌變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客觀上促進了變法的迅速開展。三、怎樣看待和評價傳教士的作用傳教士的活動對戊戌變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把傳教士參與戊戌變法看作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一種表現(xiàn),片面地夸大了其消極作用,忽視了積極的一面,值得商榷。我們知道,思想的啟蒙是變法興起的前提條件,戊戌變法自然也不例外。當時的清政府雖然早在鴉片戰(zhàn)爭后就被迫打開國門,但中國主流階層的思想仍徘徊于傳統(tǒng)儒學的怪圈內(nèi)。全國上下,西學知識普遍缺乏,甚至視西學為“奇技淫巧”,不屑一顧。在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