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實驗試題解答.pdf_第1頁
第2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實驗試題解答.pdf_第2頁
第2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實驗試題解答.pdf_第3頁
第2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實驗試題解答.pdf_第4頁
第2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實驗試題解答.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 30卷 第 4 期 2010 年 4 月 物 理 實 驗 PHYSICS EXPERIMENTATION Vol. 30 No. 4 Apr. , 2010 收稿日期: 2009-11-30; 修改日期: 2009-12-21 基金項目: 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yǎng)基金資助項目( No. J0730310) 作者簡介: 陳元杰( 1975- ) , 男, 浙江杭州人,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工程師, 學士, 從事半導體物理和物理實驗教學研究. 通訊聯(lián)系人: 馬世紅( 1963- ) , 男, 河南溫縣人,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博士, 從事功能超薄物理與器件物理實驗教學研究. 基礎教育研究 第 26 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決賽) 實驗試題的解答與考試評析( 續(xù)) 陳元杰 ,殷海瑋 ,陸申龍 ,馬世紅 ( 復旦大學 物理學系 ,上海 200433) 3 實驗試題的解答與評析 本實驗要求研究光學玻璃材料的物理特性 ( 波長范圍為 400 700 nm) . 3. 1 實驗裝置及材料 1) 玻璃樣品 1個( 利用 ZF1 光學玻璃制成的 三棱鏡,其頂角為 60 00 ,誤差為 2. 0 ) . 2) 小型光柵單色儀 1 個( 波長范圍為 200 800 nm ,焦距為 72. 5 mm ,相對口徑為 1 4, 光柵 為 1 200 mm -1 ,波長精度為 3 nm , 波長重復性 為 1 nm , 外形 尺寸 為 90 mm 68 mm 62 mm) , 出射狹縫處附帶有可插入測角儀( 分光 計) 之準直管的套筒( 如圖 5 所示) . 圖 5 小型光柵單色儀的外形 3) 發(fā)光光源( 已將其與小型光柵單色儀固定 在一起,且對準后者的入射狹縫) : 由 4 個發(fā)光二 極管( LED, 白光, 3. 0 V , 5 W) 及其燈座, 1 個 CX-4403A 型直流電源變壓器( 附帶 1 個輸出端 插頭和 1 個輸出端插座 ,后者與 LED 燈座相連) 組成 . 4) 測角儀( 分光計) 1 臺 ,組成見圖 6. 1. 三角底座 2. 準直管 3. 水平方向調節(jié)螺釘 4. 傾角調節(jié)螺釘 5. 寬度可調節(jié)的狹縫及其套筒( 用 “ 小型光柵單色儀”上的“ 出射縫處的套筒”替代) 6. 狹縫位置鎖定螺釘 7. 望遠鏡 8. 水平方向調節(jié) 螺釘 9. 傾角調節(jié)螺釘 10. 套筒位置鎖定螺釘 11. 照明燈筒 12. 目鏡清晰度調節(jié)手輪 13. 望遠鏡 微調螺釘 14. 望遠鏡與刻度盤聯(lián)動螺釘 15. 望遠 鏡止動螺釘( 位于圖的背面) 16. 圓刻度盤 17. 角 游標 18. 游標盤微調螺釘 19. 游標盤止動螺釘 20. 載物平臺 21. 載物臺調平螺釘 22. 載物臺鎖定 螺釘 圖 6 測角儀( 分光計) 結構示意圖 5) 平面鏡 1 面. 6) 直鋼尺 1 把( 量程 30 cm ,分度 0. 1 cm) . 7) 2 張作圖用的坐標紙( 20 cm 25 cm) . 8) 黑色水筆 1支 、 HB 鉛筆 1 支、 橡皮 1 塊. 9) 含線性擬合功能的計算器 1 個( CASIO, fx-82ES 型) . 3. 2 實驗要求 在初步調好測角儀( 分光計) 的基礎上, 首先, 將光柵單色儀出射狹縫處的套筒插入分光計的準 直管中, 接通電源點亮 LED 后 ,前后調節(jié)該狹縫 的位置以保證其發(fā)出平行光, 亦即通過測角儀( 分 光計) 的望遠鏡可觀察到出射狹縫清晰的兩側刀 口. 此時 , 已經完全能夠將小型光柵單色儀與 LED 的有機組合視作為平行線光源. 轉動光柵單色儀的鼓輪( 注意 : 測量過程中應 始終順著一個方向轉動) ,即可得到由準直管射出 的波長連續(xù)可變的單色平行光. 記下鼓輪上的讀 數(shù)刻度值 ,放大 100 倍后 ,就是光柵單色儀輸出光 所對應光譜線的波長( ) 數(shù)值( 單位: nm) . 根據 上述該組合光源的特點 ,就可以實現(xiàn)僅僅利用氣 體光源( 如 : 高壓汞燈等) 時所不能進行的角色散 率與波長 的關系曲線的測量. 1)多次測量譜線波長為 579. 0 nm 的最小偏 向角( 要求 : 測量次數(shù)不少于 3 次) ,計算對應的折 射率 ,最后用不確定度表示該測量結果 . ( 25 分) 2) 測定光學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線. ( 50 分) 在可見光范圍內, 單次測量不同波長 的最 小偏向角( 即在 400 700 nm 之間 , 至少需要測 量 20 個數(shù)據點) , 并計算其所對應的折射率 . 將 全部測定的 對應的n 值列成數(shù)據表格. 以 為 橫坐標,n 為縱坐標 , 畫出 n- 的色散關系曲線. 最后 ,給出所求光學玻璃的特征常數(shù) C1和 C2. 3)利用在上面的實驗中已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 值,繪出所求光學玻璃材料的角色散率與波長 的關系曲線. ( 25 分) 在可見光范圍內 ,將 2 相鄰相近的單色光譜 線( 設波長差為 =10 nm) 作為 1 組光譜線對 ( 實驗中至少需要 10 組線對) ,取其中心波長( 指 光譜線對的平均波長) 作為該光譜線對的波長值. 用所選光譜線對已測得的 2 個最小偏向角 ,即可 得到該光譜線對最小偏向角的差值 ,進而可算 得各中心波長 的角色散率 / 值. 將全部測 定的 對應的 /值列成數(shù)據表格. 以 為橫 坐標 , / 為縱坐標,畫出 / - 關系曲線 . 說明 : 測角儀的望遠鏡已聚焦于無窮遠處( 實 驗過程中可以微調目鏡) ; 已調好準直管的光軸與 儀器轉軸垂直; 望遠鏡的光軸與儀器轉軸已垂直 在測量過程中, 切勿再作調節(jié) . 3. 3 實驗原理 光學材料的色散現(xiàn)象是指該材料折射率 n 或 吸收系數(shù) 隨光波波長 變化的宏觀表現(xiàn). 由于 光與材料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般色散規(guī)律或 n 值 隨波長 值的變化呈非線性變化關系 . 在不同波 長 的單色光波下 ,利用測角儀( 分光計) 測出玻 璃材料( 三棱鏡) 對應的該單色光波的最小偏向 角,進而計算出對應的折射率 n 值 ,就可以獲得折 射率 n 與波長 關系的色散曲線 . 最小偏向角方法測定玻璃材料折射率 n 的物 理原理,可參見圖 7. 當光線經棱鏡 2 次折射 ,其 傳播方向總的變化可用入射光線 a 和出射光線 t 延長線的夾角 來表示 , 叫做偏向角 . 理論上可 以證明: 當入射光線 a 和出射光線 t 對稱地“分 布”在棱鏡兩旁時 ,偏向角有最小值, 叫最小偏向 角,常用 m表示 . 故折射率 n 可由下式表示: n= sin A + m 2 sin A 2 .( 1) 圖 7 最小偏向角法測量原理 常用玻璃棱鏡的角色散率 D來標志分光色 散( 儀器) 的光學性能指標 . 它的定義是: 光波長 差 的兩條光譜線經棱鏡折射后, 相應最小偏 向角差 與 的比值,即 D= d d. ( 2) D單位為: rad/mm 或( ) /mm . 亦即 D值越大, 說明波長相差 1 個單位的兩譜線所分開的角度越 大,角色散的本領也越大 . 當光波波長 增加時 ,如材料折射率 n 和色 散率v = dn/d 都減小, 這樣的色散現(xiàn)象叫做正常 色散現(xiàn)象 . 反之, 則叫反常色散現(xiàn)象. 依據一定 的物理模型,可以推導出描述正常色散現(xiàn)象的柯 西( Cauchy)經驗公式 : n=C1+C 2 2+ C3 4,( 3) 式中 C1,C2或 C3是表征材料特性的常量. 3. 4 試題的特點 1) 少部分參賽學生和領隊教師反映該題目的 難度不是很大 ,但是實驗的內容似乎較多. 對此, 筆者不敢茍同 . 本題要求考生在 1 . 5 h 內完成, 可以考查學生熟練掌握物理基本儀器的能力, 以 23第 4 期 陳元杰, 等: 第 26 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決賽) 實驗試題的解答與考試評析( 續(xù)) 及必備的物理實驗技能. 2) 該題目突出了“新穎”和“綜合”兩個要求. 常見的測角儀( 分光計) 主要是用來測量角度的, 進而可獲得一些物理參量, 如光柵常量、折射率 等. 而單色儀的基本物理原理, 在競賽的內容提 要或中學物理教材中均有提及, 應不會讓絕大多 數(shù)學生感到陌生 . 但將上述 2 個實驗儀器單元綜 合在一起 ,作為本實驗試題的考查內容 ,對所有的 參賽學生而言, 幾乎是沒有接觸過的( 尤其是第 3 個問題的內容) . 應該講這對中學生是一個挑戰(zhàn). 相信只有那些少數(shù)優(yōu)秀的 、 比較靈活的和熟練掌 握實驗原理的考生 , 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參賽學 生的考試成績分布( 見表 2) 恰好能夠說明這一 點. 考試結果表明 , 該題能真正考查考生的實驗 動手能力和技能 ,符合筆者的命題初衷 . 3) 取材容易. 本實驗內容所用的儀器絕大部 分是國內大部分高等學校物理實驗中心必備的一 些常規(guī)的實驗儀器和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 如 測角儀( 分光計) 、 平面鏡 、LED 發(fā)光二極管 、 小型 直流電源變壓器、直鋼尺、計算器等 . 儀器和用品 既容易準備,又不容易損壞. 4) 參加實驗試題 考試的 280 名選手得分的 統(tǒng)計結果表明, 該題有較好的區(qū)分度,詳見表 2 . 表 2 實驗試題 的區(qū)分度 題號( 滿分)最高分( 人數(shù)) 最低分( 人數(shù))平均分 標準差 -1( 25 分) 25. 0( 36 人)0( 6 人)19. 26. 4 -2( 50 分) 50. 0( 1 人)0( 43 人)17. 913. 5 -3( 25 分)23( 2人)0( 239 人)1. 33. 9 總分( 100 分) 92. 5( 1 人)0( 6 人)38. 219. 3 注: 實驗試題 的滿分僅占競賽( 決賽)總成績滿分 200 分中的 30 分. 由表 2 可見 : 本次決賽實驗考試,能將考生的 實驗成績拉開, 使理論基礎扎實、 動手能力強的考 生能取得較好的競賽成績 . 本次物理競賽( 決賽) 一等獎共 50 名 ,他( 她) 們的理論成績均排在參加 決賽的 280 名選手中的前 75 名,可見本次實驗考 試成績在物理競賽中起著較重要的參考作用 . 5) 獨立研發(fā)出全新的實驗儀器單元 小型 光柵單色儀, 突顯了題目的新穎性. 為此命題者 從構思到定型均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 該實驗 儀器單元能夠做到“平賽訓三用” , 以避免浪費. 除作為好的競賽題目外 ,還可成為具有研究性的 基礎物理實驗題目. 在實驗中可加入新的研究內 容,如 : 光柵單色儀校準曲線的測定 ; 通過坐標變 換,將色散關系曲線用直線表述出來,進而通過作 圖法得到玻璃材料的特征常量 C1和 C2; 此外 ,還 可利用計算器的線性回歸功能來擬合特征常量, 再與作圖法相比, 探討它們之間的實驗誤差不同 的原因, 并設法減少誤差等 . 該部分內容正在大 學二年級的實驗教學中實施, 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3. 5 考試結果及其評析 實驗考試于 2009 年 11 月 1 日全天( 從上午 7: 00 到晚上 21: 00) 分 4 批次進行 . 對于實驗過 程,筆者主要擔心的有幾件事情: 自制的小型光柵 單色儀的物理性能是否非常穩(wěn)定? 玻璃樣品是否 會被學生不小心打碎? 發(fā)光光源中 LED 是否會 因長時間的通電而使其發(fā)光強度明顯地下降 ? 考 生是否會因沒有注意到試題中的“具體說明”而對 測角儀( 分光計) 中已經調節(jié)好的相關部件 ,再進 行大范圍的重新調整 ? 因為這 4 種情況都是參賽 學生初次接觸該實驗時有可能出現(xiàn)的 , 所以筆者 在試卷中特別強調要考生小心注意這些問題, 并 且對監(jiān)考教師進行了反復交代. 結果 , 除了個別 幾例對測角儀進行了較多的調節(jié)外, 上述其他情 況均沒有發(fā)生, 這是我們感到非常欣慰的. 這說 明: 命題組成員前期在相關部件的研發(fā)過程中的 所有考慮 ,以及進入零部件的組裝和調試階段的 工作均非常到位, 后期在考試現(xiàn)場中對已進場的 實驗儀器準備工作的維護也非常周全 , 可算達到 了“萬無一失”的最高要求 . 中學生物理競賽的實驗考試已經結束 . 經過 監(jiān)考和閱卷評分后, 我們對 280 名考生以及各省 的考試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 通過具體的統(tǒng)計分析,筆 者可以得出以下 4點結論 : 1) 以試題 -1 為例, 比賽前 , 筆者曾對該實 驗題目做了較大程度的更改和增刪, 事實證明這 些做法是必要的 . 因為該“問題”中的部分要求是 帶有提示性的, 基本上是讓參賽學生在做“填空 題” ,目的是為了“送分”給參賽學生 . 統(tǒng)計的結果 顯示 ,該題的平均成績高達 19. 2 分 ,其分數(shù)段的 分布情況如圖 8 所示( 直方圖中的曲線是利用原 始數(shù)據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生成的正態(tài)分布曲線. 后面圖中的曲線與此一致) ,完全達到了出題的目 的. 但是, 仍有部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并不 24 物 理 實 驗第 30 卷 完全令人滿意 . 盡管有近一半( 15 個) 省( 市) 的 分省平均分在 20 分以上( 滿分為 25 分) ,但是 ,分 省平均分低于 15 分( 及格線) 的仍有 6 個省( 市) ( 其中 3 個省市的平均分低于 5 分) 之多 . 由此可 見: 國內各省( 市) 代表隊的物理實驗的教學水平 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盡管采取了降低難度的措 施,出現(xiàn)了 36 名學生得到滿分的成績, 但仍有不 少考生不知如何下手做, 甚至有 6 人在本題未得 分. 因此 ,如果不降低難度, 雖然好的考生仍可以 得到高分 ,但得 0 分的考生也必然會增加,非常不 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和主動性”的宗旨. 這是今后我們在競賽命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 . 圖 8 實驗試題-1 分數(shù)段直方統(tǒng)計圖 2) 測定光學玻璃材料的色散曲線( 試題 -2) 是本試題的主要部分 , 是真正用來考核參賽學生 水平的. 這部分的人均平均得分為 17 . 9 分( 滿分 為 50 分) ,得分在 0 . 5 分以下的有 48 人, 得分在 45. 0 分以上的僅有 11 人 . 考得較好的 6 個省 ( 市) 代表隊的分省平均成績分別為: 29. 7 分, 27. 5分 ,27 . 4 分,26. 1 分 ,24. 9 分和 24. 3 分; 且達到 上述人均平均分的省( 市) 有 14 個之多 . 分省平 均分低于 10 分的省( 市) 有 7 個,其中考得最差代 表隊的分省平均分僅為 1 分( 涉及 2 個省市) . 可 見這道試題能夠真正把高水平的考生篩選出來 ( 其分數(shù)段的分布情況圖 9 所示) . 圖 9 實驗試題-2 分數(shù)段直方統(tǒng)計圖 3) 利用自己所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值 , 繪出所求 光學玻璃材料的角色散率與波長的關系曲線是本 試題的第 3 部分( 試題 -3) ,這是用來進一步考 核參賽學生處理實驗數(shù)據的熟練程度的 . 它的主 要要求是在上述第二部分實驗測量結果的基礎 上,以中心波長 為橫坐標 , 角色散率 / 為 縱坐標,在坐標紙上繪出 / - 關系曲線. 令 筆者感到吃驚的是( 如圖 10所示) : 這一部分的人 均平均分僅為 1. 3 分( 滿分 25 分) . 在 31 個省 ( 市) 中,分省平均分高于 3 . 0 分僅有 3 個 ,在 2. 0 2. 9分之間和 1. 0 1. 9 分之間的省( 市) 均為 5 個,在 0 . 1 0. 9 分之間的則有 7 個 ,剩余 11 個省 ( 市) 的平均分均為 0 分. 筆者雖不能斷言本實驗 問題對這屆競賽進一步遴選出優(yōu)秀學生有一定的 促進作用 ,但是至少可以認為在甄別優(yōu)秀學生的 過程中有積極的意義 . 圖 10 實驗試題-3分數(shù)段直方統(tǒng)計圖 4) 本實驗試題的人均總分平均為 38. 3 分( 滿 分 100 分) . 其中, 高于 80 分的有 3 人( 最高分為 92. 5 分) ,處于 70 79 分之間的有 14 人, 60 69 分的有 28 人 ,50 59 分的有 30 人( 該題整體的 分數(shù)分布情況見圖 11) . 統(tǒng)計結果表明 : 滿足及格 線 60 分的人數(shù)高達 45 人( 占 16. 1 %, 非常接近 圖 11 實驗試題總分直方統(tǒng)計圖 一等獎的獲獎比例) ,而高于 35 分( 接近上述平均 分) 的人數(shù)為153人( 占54 . 6 %). 同時 , 由圖11 25第 4 期 陳元杰, 等: 第 26 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決賽) 實驗試題的解答與考試評析( 續(xù)) 中的直方圖可知, 在所有參賽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的 分布區(qū)間內 ,他( 她) 們的考試成績是完全符合正 態(tài)分布的 ,這進一步從總體上佐證了筆者的上述 認識 : 實驗試題 能夠真正地將高水平的考生篩 選出來. 從上述的得分情況來看 , 國內東部省( 市) 或 經濟較發(fā)達區(qū)域的優(yōu)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特別是 該實驗試題總分的前 10 名中 ,就有 7 名均由上述 省市的選手獲得 . 這些選手物理概念清楚, 思路 敏捷 ,實驗操作能力較強. 總的來說, 是比較滿意 的. 但從本試題的整體回答情況看 , 國內在實驗 教學方面還是存在如下問題, 值得引以為戒. 1) 不少考生由于對基本的實驗技能掌握不夠 扎實 , 或實驗操作不規(guī)范造成實驗結果的失分. 引起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相信是與指導教師在指導學 生做實驗時只注重完成實驗結果, 不重視實驗過 程有關. 不少參賽學生片面認為, 實驗只要做過 一次就可以了 ,不重視反復練習. 事實上 ,物理實 驗說到底就是一門對技能要求極高的基礎課程, 尤其是像物理競賽實驗考試這種選拔式的考試, 提供給考生的時間較短, 實驗內容較多 ,進而導致 題目的難度較大或有一定的坡( 梯) 度 , 需參賽學 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迅速 、 熟練地完成各種規(guī)定 的實驗內容. 因此 , 考生只有平時對基本操作反 復練習, 對基本元件反復使用 ,才能熟能生巧 、 運 用自如. 2) 缺乏參賽經驗也是造成大多數(shù)考生失分較 多的直接原因 . 不少考生答卷時沒有作通盤考 慮,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審題不全面和不仔細. 如 本試題中僅是尋找“經平面鏡反射回望遠鏡中的 十字線”這一項操作就有可能花去整段時間, 以至 其他內容無法完成( 實際上, 題中已說明 : 該部分 是不要求學生調節(jié)的) . 還有的考生沒有搞清楚 實驗練習與競賽的區(qū)別, 也不懂得“丟卒保車”的 策略 ,在實驗考試時 ,總是慢條斯理, 對每一個數(shù) 據或調節(jié)過程均“精益求精”而不作輕重緩急的取 舍,如 : 本題中因精確調節(jié)“望遠鏡的光軸與儀器 轉軸垂直”和測量“最小偏向角”的角度等而浪費 了不少本該可以節(jié)約的時間, 這也反映出這部分 考生理論嚴重脫離實際, 只懂得實驗原理. 但具 體實施時 , 就不懂得哪些是主要的 , 哪些是次要 的; 也不懂得主要誤差是來自哪個環(huán)節(jié) ; 以至于在 各步測量時抓不住要點( 本試題著重要求確定色 散曲線和角色散率的變化趨勢) . 3) 數(shù)據處理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如有效數(shù) 字、作圖規(guī)則等. 不少學生實驗結果的有效數(shù)字 不按不確定度來寫, 或太多 、 或太少 ; 作圖不規(guī)范 的學生更多 , 有的不寫坐標軸名、單位, 有的標度 不等間隔 ,有的標度值將所有的有效數(shù)字都寫上 去,有的數(shù)據點的符號就只點 1 個點,有的圖上沒 有寫實驗名稱 、 圖名等 , 各自為政 ,不一而足 . 這 些都需要在今后的訓練中加以注意 . 4 對策與小結 本屆物理競賽決賽的 280 名考生是從全國各 地參加初賽和復賽的幾十萬名優(yōu)秀的高中生中選 拔出來的, 應該說是優(yōu)中選優(yōu) . 盡管該物理實驗 試題整體的難度系數(shù)不算太高, 但考生的考試成 績卻不太理想 ,這種現(xiàn)象確實令人十分擔憂 ,必須 引起廣大物理教學工作者的認真關注. 物理競賽是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和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學生 的一條重要途徑, 也是從一個側面評價各省( 市) 物理學科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 筆者認 為,各級學校今后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應切實做好 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 加強實驗教學 ,培養(yǎng)學生認真、踏實的學風. 要充分地認識到: 物理實驗課程是一門技能課,對 技能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 、 只花一天半日就可完 成的 ,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嚴格訓練. 所以物理實 驗教學必須從初中學生抓起, 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認 真、 踏實的學風. 特別是對一些看似簡單的實驗, 一定要教育他們養(yǎng)成全面分析的良好習慣 . 如實 驗報告的書寫一定要規(guī)范 . 在本次實驗考試中, 我們就發(fā)現(xiàn)不少考生因數(shù)據記錄、數(shù)據處理 、 不確 定度的表述及公式表達上的不規(guī)范而造成失分. 重視實驗基本功的訓練, 培養(yǎng)學生實驗基本 操作能力. 物理實驗基本功是指實驗的基本理 論、 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良好的實驗基本功 是參賽考生取得競賽好成績和中學生今后持續(xù)發(fā) 展的基礎 . 應該讓中學生認真地做好每一個物理 實驗 ,通過這些實驗來培養(yǎng)和規(guī)范學生的基本實 驗操作能力, 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技巧. 可能有 教師認為通常的中學生物理實驗內容和難度與競 賽實驗相差太大, 對競賽幫助不大 . 但須知, 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 ,扎實的物理實驗基本功訓練和培 養(yǎng)是提高學生實驗能力的基礎 ,正所謂集腋成裘. 26 物 理 實 驗第 30 卷 否則 ,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便如無源之水、 無本之 木,當然也與舉辦競賽的目的背道而馳 . 因此 ,一 定要加強學生的基礎實驗訓練. 若有條件, 該學 生做的實驗, 盡量讓他們去做, 且可重復著做. 做 完實驗后一定要讓學生總結實驗中存在的不足, 并在下一次實驗時加以改進. 此外 , 適量開展一 些課外活動,對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分析能力會 有很好的效果. 模擬實驗競賽, 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 實驗 操作動手能力除了平時培養(yǎng)和提高外 , 模擬實驗 競賽無疑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指導教師應在統(tǒng) 籌全局的前提下 ,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使學生在 不同的階段得到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 通過模 擬實驗競賽的環(huán)境, 使學生熟悉競賽規(guī)則,做到心 中有數(shù),臨場不慌不亂. 總之 ,學生實驗競賽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 漸進的過程 . 除了相關部門的硬件投入和支持 外,還需要各級學校領導和指導教師的高度重視, 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 使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得到各 種能力的培養(yǎng), 進而達到提高中學生物理實驗競 賽水平的目標. 致謝 : 作者分別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斯驊 教授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蔣平教授和沈元華教授 進行了多次有益和深入的討論, 在此一并表示感 謝! 同時 ,感謝復旦大學物理系馬秀芳 、 楊敏和范 偉民老師在實驗準備過程中提供的幫助 . 參考文獻: 1 呂斯驊.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實驗指導書 M .北 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 鄭永令.亞洲物理奧林匹克試題與解答( 第 1 8 屆) M .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3 呂斯驊, 段家忯. 基礎物理實驗 M .北京: 北京大 學出版社, 2002. 4 賈玉潤, 王公治, 凌佩玲.大學物理實驗 M .上 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7. 5 沈元華, 陸申龍. 基礎物理實驗 M .北京: 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3. 6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委員會辦公室.全國中學生物 理競賽專輯 2008 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7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委員會辦公室.全國中學生物 理競賽專輯 2009 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8 葉衛(wèi)平, 方安平, 于本方.Origin 7. 5 科技繪圖及數(shù) 據分析 M .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6. 9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統(tǒng)計組.常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73. 10 馬秀芳, 沈元華.第八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 實驗考題的分析 J .物理實驗, 2007, 27( 12): 29- 33. 11 荀坤, 王若鵬, 陳曉林. 第 39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 競賽實驗題介紹 J .物理實驗, 2008, 28( 12) : 21. 12 羅質華, 李???第二十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 廣東賽區(qū)) 實驗試題解答與啟示 J .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