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第4講《力學實驗綜合》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頁
2010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第4講《力學實驗綜合》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頁
2010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第4講《力學實驗綜合》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頁
2010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第4講《力學實驗綜合》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頁
2010高考物理一輪復習 第4講《力學實驗綜合》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用心 愛心 專心1 第第 4 4 講講 力學實驗綜合力學實驗綜合 物理 考試說明 中確定的力學實驗有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驗證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探究動能定理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一 打點計時器系列實驗中紙帶的處理一 打點計時器系列實驗中紙帶的處理 1 1 紙帶的選取 紙帶的選取 一般實驗應用點跡清晰 無漏點的紙帶中選取有足夠多點的一段作為實驗紙帶 在 驗證 機械能守恒定律 實驗中還要求紙帶包含第一 二點 并且第一 二兩點距離接近 2 0mm 2 根據(jù)紙帶上點的密集程度選取計數(shù)點 根據(jù)紙帶上點的密集程度選取計數(shù)點 打點計時器每打 n 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 則計數(shù)點時間間隔為 n 個打點時間間隔 即 T 0 02n s 一般取 n 5 此時 T 0 1s 3 3 測量計數(shù)點間距離 測量計數(shù)點間距離 為了測量 計算的方便和減小偶然誤差的考慮 測量距離時不要分段測量 盡可 能一次測量完畢 即測量計數(shù)起點到其它各計數(shù)點的距離 如圖所示 則由圖可得 1 sSI 12 ssSII 23 ssSIII 34 ssSIV 45 ssSV 56 ssSVI 4 判定物體運動的性質(zhì) 判定物體運動的性質(zhì) 若 I S II S III S IV S V S VI S 基本相等 則可判定物體在實驗誤差范圍內(nèi)作勻速直線運動 設 s1 II S I S s2 III S II S s3 IV S III S s4 V S IV S s5 VI S V S 若 s1 s2 s3 s4 s5基本相等 則可判定物體在實驗誤差范圍內(nèi)作勻變速直線運動 測定第 n 點的瞬時速度 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時 在某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 度 即測出第 n 點的相鄰的前 后兩段相等時間 T 內(nèi)的距離 由平均速度公式就可求得 如上圖中第 4 點 的瞬時速度為 T ss T SS v VIV 22 35 4 測定作勻變速直線運動物體的加速度 一般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將如上圖所示的連續(xù)相等時間間隔 T 內(nèi)的位移 分成兩組 利用可得 I S II S III S IV S V S VI S 2 aTs 2 1 3T SS a IIV 再算出的 平均值 即 就是所測定作勻 2 2 3T SS a IIV 2 3 3T SS a IIIVI 1 a 2 a 3 a 3 321 aaa a 4 s6 365210 s5 s4 s3 s2 s1 S S S S S S 用心 愛心 專心2 變速直線運動物體的加速度 若為奇數(shù)組數(shù)據(jù)則將中間一組去掉 然后再將數(shù)據(jù)分組利用逐差法求解 二 設計性實驗的設計思路與典例分析二 設計性實驗的設計思路與典例分析 三三 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學生實驗 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學生實驗 1 長度的測量 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 長度的測量 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 1 游標卡尺 游標卡尺 10 分度的游標卡尺 游標上相鄰兩個刻度間的距離為 0 9mm 比主尺上相鄰兩個刻度間距離小 0 1mm 讀數(shù)時先從主尺上讀出厘米數(shù)和毫米數(shù) 然后用游標讀出 0 1 毫米位的數(shù)值 游標的第幾條刻線 跟主尺上某一條刻線對齊 0 1 毫米位就讀幾 不能讀某 其讀數(shù)準確到 0 1mm 20 分度的游標卡尺 游標上相鄰兩個刻度間的距離為 0 95mm 比主尺上相鄰兩個刻度間距離小 0 05mm 讀數(shù)時先從主尺上讀出厘米數(shù)和毫米數(shù) 然后用游標 讀出毫米以下的數(shù)值 游標的第幾條刻線 跟主尺上某一條刻線對齊 毫米以下的讀數(shù)就是幾乘 0 05 毫米 其讀數(shù)準確到 0 05mm 50 分度的游標卡尺 游標上相鄰兩個刻度間的距離為 0 98mm 比主尺上相鄰兩個刻度間距離小 0 02mm 這種卡尺的刻度是特殊的 游標上的刻度值 就是毫米以下的讀數(shù) 這種卡尺的讀數(shù)可以準確到 0 02mm 注意 注意 游標卡尺都是根據(jù)刻線對齊來讀數(shù)的 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讀 要知道主要構造的名稱 主尺 游標尺 外測量爪 內(nèi)測量爪 深度尺 緊固螺釘 0 1 23 4 5 6 7 8 90 01234567891 0 題目要求和給題目要求和給 出的條件出的條件 演示和分組實演示和分組實 驗的實驗原理驗的實驗原理 物理規(guī)律和原物理規(guī)律和原 理理 基本儀器的使基本儀器的使 用知識用知識 需測物理量需測物理量 和所需器材和所需器材 實驗步驟實驗步驟 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處理 實驗原理實驗原理 實驗結論及實驗結論及 誤差分析誤差分析 用心 愛心 專心3 2 螺旋測微器 螺旋測微器 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為 0 5mm 在中線的上側 可動刻度每旋轉一圈前進 或后退 0 5mm 在可動 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 50 條刻線 所以相鄰兩條刻線間代表 0 01mm 讀數(shù)時 從固定刻度上讀取整 半 毫米數(shù) 然后從可動刻度上讀取剩余部分 因為是 10 分度 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必須再估讀一位 再把兩部分讀數(shù)相加 得測量值 要知道主要構造的名稱 以下的 依次是 測砧 測微 螺桿 固定刻度 可動刻度 旋鈕 微調(diào)旋鈕和尺架 例例 1 讀出下列游標卡尺測量的讀數(shù) 例 1 解 1 2 98cm 2 6 170cm 3 1 050cm 例 2 讀出下列螺旋測微器測量的讀數(shù) 例 2 解 1 0 642mm 2 10 294mm 例例 3 有一游標卡尺 主尺的最小分度是 1mm 游標上有 20 個小的等分刻度 用它測量一小球的直徑 如圖甲所示的讀數(shù)是 mm 用螺旋測微器測量一根金屬絲的直徑 如圖乙所示的讀數(shù)是 mm 例例 3 解 50 1 731 1 730 1 733 均給分 例例 4 1 某學生用螺旋測微器在測定某一金屬絲的直徑時 測得的結果如圖甲所示 則該金屬絲的直徑 d mm 另一位學生用游標尺上標有 20 等分刻度的游標卡尺測一工件的長度 測得的結果如圖乙所 示 則該工件的長度 L cm 3 4 cm 0 5 10 678 0 10 20 cm 012345 6 0123456789 0 cm 0 10 15 0 5 10 25 30 圖乙 0 mm 20 30 25 15 圖甲 1 2 3 cm 5 0 10 用心 愛心 專心4 圖甲圖乙 例例 4 解 1 d 2 706 或 2 705 2 707 L 5 015 例例 5 如下圖所示 甲圖中游標卡尺的讀數(shù)為 mm 乙圖中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為 mm 例例 5 解 29 75mm 3 205mm 2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1 紙帶處理 從打點計時器重復打下的多條紙帶中選點跡 清楚的一條 舍掉開始比較密集的點跡 從便于測量的地方取一個開始點 O 然后每 5 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 A B C 或者說每隔 4 個點取一個 記數(shù)點 這樣做的好處是相鄰記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是 0 1s 便于計算 測出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 s1 s2 s3 2 利用 s1 s2 s3 可以計算相鄰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差 s2 s1 s3 s2 s4 s3 如果它們在允許的誤差范圍內(nèi)相等 則可以判 定被測物體的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3 利用紙帶可以求被測物體在任一計數(shù)點對應時刻的瞬時速度瞬時速度 v 如 T ss vc 2 32 4 利用紙帶求被測物體的加速度加速度 a 具體來說又有 3 種方法 逐差法 從紙帶上得到 6 個相鄰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 則 2 321654 9T ssssss a 利用任意兩段相鄰記數(shù)點間的位移求 a 如 2 Tnm ss a nm 利用 v t 圖象求 a 求出 A B C D E F 各點的即時速度 畫出如右的 v t 圖線 圖線的斜率就是 加速度 a t s 0 T 2T 3T 4T 5T 6T v ms 1 用心 愛心 專心5 例例 6 在 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 的實驗中 用打點計時器記錄紙帶運動的時間 計時器所用電 源的頻率為 50Hz 圖為一次實驗得到的一條紙帶 紙帶上每相鄰的兩計數(shù)點間都有四個點未畫出 按時 間順序取 0 1 2 3 4 5 六個計數(shù)點 用米尺量出 1 2 3 4 5 點到 0 點的距離如圖所示 單位 cm 由紙帶數(shù)據(jù)計算可得計數(shù)點 4 所代表時刻的即時速度大小 v4 m s 小車的加速度大小 a m s2 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例例 6 解解 0 405 0 756 例例 7 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小車 牽引一條紙帶通過打點計時器 交 流電源的頻率為 50Hz 由紙帶上打出的某一點開始 每 5 個點剪下一 段紙帶 按圖所示 使每一條紙帶下端與 x 軸重合 左邊與 y 軸平行 將紙帶段粘貼在直角坐標系中 則小車運動的加速度是 m s2 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例例 7 解 由題意可得 每段紙帶的長度就是相鄰相等時間間隔內(nèi)小車 的位移 由圖示數(shù)據(jù)可得 而相隔時間為ms 3 105 7 T 0 02 5s 0 1s 根據(jù) 可得小車的加速度為 2 aTs 2 75 0 sma 例例 8 2004 年 7 月 25 日 中國用長征運載火箭成功地發(fā)射了 探測 2 號 衛(wèi)星 右圖 是某監(jiān)測系統(tǒng)每隔 2 5s 拍攝的關于起始勻加速階段火箭的一組照片 1 已知火箭的長度為 40 m 用刻度尺測量照片上的長度 結果如圖所示 則火箭在照 片中第 2 個像所對應時刻的瞬時速度大小 v m s 2 為探究物體做直線運動過程中 s 隨 t 變化的規(guī)律 某實驗小組經(jīng)過實驗和計算得到下 表的實驗數(shù)據(jù) 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 請你在下圖所示的坐標系中 用縱 橫軸分別選擇合適的物理量和標度 作出關系圖線 并根據(jù)圖線分析得出物體從 A B 的過程中 s 隨 t 變化的定量關系式 x 0123456 22 5 30 0 37 5 45 0 52 5 y mm 60 0 物體運動 的起止點 所測的 物理量 測量次數(shù) 12345 AB 時間 t s 0 891 241 521 761 97 時間 t2 s2 0 791 542 313 103 88 位移 s m 0 250 500 751 001 25 用心 愛心 專心6 例例 8 解 1 42m s 2 圖略 4 分 2 2 31 0 16 5 t t s 3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例例 9 某同學在做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的實驗中 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所用的鉤碼每只的質(zhì)量都是 30g 他先測出不掛鉤碼時彈簧的自然長度 再將 5 個鉤碼 逐個掛在彈簧的下端 每次都測出相應的彈簧總長度 將數(shù)據(jù)填在了下面的表中 彈 力始終未超過彈性限度 取 g 9 8m s2 1 試根 據(jù)這些實驗數(shù)據(jù)在右圖給定的坐標紙上作出彈簧所受彈力大小 F 跟彈簧 總長 L 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圖線 說明圖線跟坐標軸交點的物理意義 2 上一問所得圖線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該彈簧的勁度 k 是多大 例例 9 解 1 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在坐標紙上描出的點 基本上在同一條直線 上 可以判定 F 和 L 間是一次函數(shù)關系 畫一條直線 使盡可能多的點 落在這條直線上 不在直線上的點均勻地分布在直線兩側 該圖線跟橫 軸交點的橫坐標表示彈簧的原長 2 圖線的物理意義是表明彈簧的彈力大小和彈簧伸長量大小成正比 由可得 k 25N m x F k 例例 10 08 北京卷 北京卷 某同學和你一起探究彈力和彈 簧伸長的關系 并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 k 做法是先將 待測彈簧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 然后將最小刻度是 毫米的刻度尺豎直放在彈簧一側 并使彈簧另一端的 指針恰好落在刻度尺上 當彈簧自然下垂時 指針指 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 L0 彈簧下端掛一個 50g 的砝碼時 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 L1 彈簧下端掛兩個 50g 的 砝碼時 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 L2 掛七個 50g 的砝碼時 指針指示的刻度數(shù)值記作 L2 下表記錄的是該同學已測出的 6 個值 其中有兩個數(shù)值在記錄時有誤 它們的代表符號分別是 和 F N x 10 2m 5 6 8 10 12 1 6 1 2 0 8 0 4 0 砝碼質(zhì)量 g 0306090120150 彈簧總長 cm 6 007 158 349 4810 6411 79 彈力大小 N 用心 愛心 專心7 測量記錄表 代表符號L0L1L2L3L4L5L6L7 刻度數(shù)值 cm1 703 405 108 6010 312 1 實驗中 L3和 L2兩個值還沒有測定 請你根據(jù)上圖將這兩個測量值填入記錄表中 為充分利用測量數(shù)據(jù) 該同學將所測得的數(shù)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 分別計算出了三個差值 11231332 6 90cm 6 90cm 7 00cm n dLLdLLdLL 請你給出第四個差值 dA cm 根據(jù)以上差值 可以求出每增加 50g 砝碼的彈簧平均伸長量 用 d1 d2 d3 d4L L 表示的式子為 L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cm L 計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 k N m g 取 9 8m s2 例例 10 答案 L5 L6 6 85 6 84 6 86 14 05 14 04 14 06 7 20 7 18 37 LL 7 22 1 75 28 1234 44 dddd 4 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 原理是兩只彈簧秤成角度拉橡皮條 AB 和一只彈簧秤拉 橡皮 條 AB 的效果相同 這個效果就是指橡皮條的形變量 大小和方向 相同 2 在畫力的圖示時 必須有箭頭 標度 刻度 3 實驗往往有一定的偶然誤差 只要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得的合力 F 和一只彈簧秤的拉力 F 的圖示大小和方向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相同 就可以了 例例 11 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 A 點 另一端栓上兩根細繩 每根細繩分別連著一個量程為 5N 最小刻度為 0 1N 的彈簧測力計 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拉彈簧測力計 當橡皮筋的活動端拉到 O 點時 兩根細繩相互 A O B a b c 用心 愛心 專心8 垂直 如圖所示 這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可從圖中讀出 由圖可讀得兩個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別為 N 和 N 只須讀到 0 1N 在右圖的方格紙中按作圖法的要求畫出這兩個力及它們的合力 例例 11 解 1 2 5N 和 4 0N 2 注意平行四邊形中的實線 虛線的區(qū)別和箭頭 標度 單位 例例 12 李明同學在做 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 實驗時 利用坐標紙記下了橡皮 筋的結點位置 O 點以及兩只彈簧秤拉力的大小如圖 a 所示 1 試在圖 a 中作出無實驗誤差情況下 F1和 F2的合力圖示 并用 F 表示此 力 2 有關此實驗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兩彈簧秤的拉力可以同時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 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 兩彈簧秤的拉力是分力 C 兩次拉橡皮筋時 需將橡皮筋結點拉到同一位置 O 這樣做的目的是 保證兩次彈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 D 若只增大某一只彈簧秤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證橡皮筋結點位置不變 只 需調(diào)整另一只彈簧秤拉力的大小即可 3 圖 b 所示是李明和張華兩位同學在做以上實驗時得到的結果 其中哪一個實驗比較符合實驗事實 力 F 是用一只彈簧秤拉時的圖示 答 4 在以上比較符合實驗事實的一位同學中 造成誤差的主要原因是 至少寫出兩種情況 答 例例 12 解 1 2 A C 3 張華作的符合實驗事實 4 1 F1的方向比真實方向偏左 2 F2的大小比真實值偏小且方向比真實方向偏左 3 作圖時兩虛線 3 4 01234 5 N N 1 2 3 4 用心 愛心 專心9 結點 繩套 不分別與 F1線和 F2線平行 例例 13 在 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 其中 A 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 O 為橡皮 筋與細繩的結點 OB 和 OC 為細繩 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圖乙中的 F 與 F 兩力中 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 2 分 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 2 分 A 理想實驗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變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例例 13 解 F B 例例 14 在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的實驗中 需要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另一端系上兩根細繩 細繩的另一端都有繩套 如圖 實驗中需用兩個彈簧秤分別勾住繩套 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 使橡皮 條伸長 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 1 某同學在做該實驗時認為 A 拉橡皮條的繩細一些且長一些 實驗效果較好 B 拉橡皮條時 彈簧秤 橡皮條 細繩應貼近木板且與木板平面平行 C 橡皮條彈性要好 拉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時 拉力要適當大些 D 拉力F1和F 2的夾角越大越好 其中正確的是 填入相應的字母 2 若兩個彈簧秤的讀數(shù)均為 4N 且兩彈簧秤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 則 選填 能 或 不能 用一個量程為 5N 的彈簧秤測量出它們的合力 理由是 例例 14 解 1 ABC 2 不能 因為這兩個力的合力大小超出了彈簧秤的量程 5 驗證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驗證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1 了解該實驗的系統(tǒng)誤差的來源 用砂和砂桶的總重量代替小車受到的拉力 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 由于砂桶也在做勻加速運動 因此砂 和砂桶的總重量肯定大于小車受到的實際拉力 可以推導出結論 只有在小車的總質(zhì)量 M 遠大于砂和砂桶 的總質(zhì)量 m 時 才能使該系統(tǒng)誤差足夠小 用心 愛心 專心10 沒有考慮摩擦阻力的作用 應該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來消除這個系統(tǒng)誤差 2 為研究 a F m 三者的關系 要利用 控制變量法 分別研究 a 與 F a 與 m 的關系 3 用圖象法驗證 a F a m 1 后者必須用 a m 1圖象 不能用 a m 圖象 例例 15 一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斜面上某處 一小車拖著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從 斜面上滑下 如右圖所示 下圖是打出的紙帶的一段 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 50Hz 利用下圖給出的數(shù)據(jù)可求出小車 下滑的加速度 a 為了求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所受的阻力 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 用 測得的量及加速度 a 表示阻力的計算式為 f 例例 15 解 1 3 89m s2 2 小車質(zhì)量 m 斜面上任意兩點間距離 l 及這兩點的高度差 h mgh l ma 例例 16 某校學習興趣小組在研究 探索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 的實驗 圖是某次實驗得出的紙帶 所用電源的頻率為 50HZ 舍去前面比較密集的點 從 0 點開始 每 5 個連續(xù)點取 1 個計數(shù)點 標以 1 2 3 各計數(shù)點與 0 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依次為 d1 3cm d2 7 5cm d3 13 5cm 則 1 物體做 的運動 理由是 2 物體通過 1 計數(shù)點的速度 v1 m s 3 物體運動的 加速度 為 a m s2 例例 16 解 1 勻加速直線 s 常數(shù) 2 0 375m s 3 1 5m s2 例例 17 某同學設計了一個探究加速度 a 與物體所受合力 F 及質(zhì)量 m 關系的實驗 圖 a 為實驗裝置簡圖 交流電的頻率為 50Hz 1 圖 b 為某次實驗得到的紙帶 根據(jù)紙帶可求出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 m s2 保留二位有 效數(shù)字 打點計時器 圖 1 5 12 5 74 6 37 6 98 7 60 8 24 8 85 9 47 單位 cm d1 d2 d3 0123 用心 愛心 專心11 2 保持砂和砂桶質(zhì)量不變 改變小車質(zhì)量 m 分別得到小車加速度 a 與質(zhì)量 m 及對應的 數(shù)據(jù)如下 m 1 表 實驗次數(shù)12345678 小車加速度 a m s 2 1 90 1 72 1 49 1 25 1 00 0 75 0 50 0 30 小車質(zhì)量 m kg 0 25 0 29 0 33 0 40 0 50 0 71 1 00 1 67 1 1 kg m 4 00 3 45 3 03 2 50 2 00 1 41 1 00 0 60 請在方格坐標紙中畫出圖線 并從圖線求出小車加速度 a 與質(zhì)量倒數(shù)之間的關系式是 m a 1 m 1 3 保持小車質(zhì)量不變 改變砂和砂桶質(zhì)量 該同學根據(jù)實驗 數(shù)據(jù)作出了加速度 a 隨合力 F 的變化圖線如圖 c 所示 該圖線不通過原點 其主要原因是 例例 17 解 1 a 3 2m s2 2 如圖所示 2 1 2 sm m a 作圖 3 分 結論 2 分 3 實驗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例例 18 某同學在 探究當外力一定時 加速度和質(zhì)量的關系 的實驗時 得到下表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 l 這位同學決定使用 a 一 1 m 圖象來處理這些數(shù)據(jù) 而不用 a 一 m 圖象來處理這些數(shù)據(jù)的原因是 2 請作出 a 一 1 m 圖象 根據(jù)作出的圖象 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用心 愛心 專心12 例例 18 解 1 a m 圖象是曲線 作圖誤差較大 2 過原點的一條直線 a 1 m 是直線 且過原點 作圖誤差小 例例 19 現(xiàn)要驗證 當合外力一定時 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質(zhì)量成反比 這一物理規(guī)律 給定的器材如下 一傾角可以調(diào)節(jié)的長斜面 如圖 小車 計時器一個 米尺 天平 砝碼 鉤碼若干 實驗步驟如下 不考慮摩擦力的影響 在空格中填入適當?shù)墓交蛭淖?1 用天平測出小車的質(zhì)量 m 2 讓小車自斜面上方一固定點A1從靜止開始下滑到斜面底端A2 記下所用的時間t 3 用米尺測量A1與A2之間的距離s 則小車的加速度 a 4 用米尺測量A1相對于A2的高度h 則小車所受的合外力 F 5 在小車中加鉤碼 用天平測出此時小車與鉤碼的總質(zhì)量 m 同時改變h 使m與h的乘積不變 測出小車從A1靜止開始 下滑到斜面底端A2所需的時間t 請說出總質(zhì)量與高度的乘積不 變的原因 6 多次測量m和t 以m為橫坐標 t2為縱坐標 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圖 如能得到一條 線 則可驗證 當合外力一定時 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質(zhì)量成反比 這一規(guī)律 例例 19 解 2 2 t s s mgh 為了使各次測量中 小車所受的合外力不變 過原點的直線 例例 20 某同學設計了一個 探究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力F及質(zhì)量m的關系 實驗 如圖a為實驗裝置簡圖 A 為小車 B 為電火花計時器 C 為裝有砝碼的小桶 D 為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方形木板 實驗中認為細繩 對小車拉力F等于砝碼和小桶的總重量 小車運動加速度a可用紙帶上的打點求得 用心 愛心 專心13 1 圖 b 為某次實驗得到的紙帶 根據(jù)紙帶可求出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 m s2 保留二位有效 數(shù)字 2 在 探究加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系 時 保持砝碼和小桶質(zhì)量不變 改變小車質(zhì)量m 分別得到小車加 速度a與質(zhì)量m數(shù)據(jù)如下表 次 數(shù) 123456789 小車加速度 a m s 2 1 981 721 481 251 000 750 480 500 30 小車質(zhì)量m kg 0 250 290 330 400 500 710 751 001 67 根據(jù)上表數(shù)據(jù) 為直觀反映F不變時a與m的關系 請在圖c方格坐標紙中選擇 恰當物理量建立坐標系 并作出圖線 如有需要 可利用上表中空格 3 在 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時 保持小車的質(zhì)量不變 改變小桶中砝碼的 質(zhì)量 該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了加速度a與合力F圖線如圖d 該圖線不通過 坐標原點 試分析圖線不通過坐標原點的原因 答 例例 20 解 1 3 2m s2 2 見下圖 3 實驗前未平衡摩擦力 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d F a 0 D B A C a a ABEDC 6 196 707 217 72 單位 cm b a c 0 1 2 3 4 2 00 1 50 1 00 0 50 a m s 2 1 1 kg m 用心 愛心 專心14 例例 21 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外力和質(zhì)量間的關系時 采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小車及車中的砝碼 質(zhì)量用 M 表示 盤及盤中的砝碼質(zhì)量用 m 表示 小車的加速度可由小車后拖動的紙帶由打點計時器打出的 點計算出 當 M 與 m 的大小關系滿足 時 才可以認為繩子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和砝碼的重 力 一組同學在先保持盤及盤中的砝碼質(zhì)量一定 探究加速度 與質(zhì)量的關系 以下做法錯誤的是 A 平衡摩擦力時 應將盤及盤中的砝碼用細繩通過定滑輪 系在小車上 B 每次改變小車的質(zhì)量時 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 實驗時 先放開小車 再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 D 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可用天平測出 m 以及小車質(zhì)量 M 直接用公式 m 求出 在保持小車及車中的砝碼質(zhì)量 M 一定 探究加速度與所受合外力的關系時 由于平衡摩擦力時操作不當 二位同學得到的 關系分別如下圖 所示 是小車的加速度 是細線作用于小車的拉力 其原因分別是 圖 圖 例例 21 解解 ACD C 平衡摩擦力時 長木板的傾角過大了 D 沒有平衡摩擦力或木板的傾角過小 6 探究動能定理探究動能定理 例例 22 08 廣東卷 廣東卷 13 分 某實驗小組采用圖所示的裝置探究 動能定理 圖中小車中可放置砝碼 實驗中 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 鉤碼尚未到達地面 打點針時器工作頻率為 50 Hz 1 實驗的部分步驟如下 在小車中放入砝碼 把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 連在小車后 端 用細線連接小車和鉤碼 將小車停在打點計時器附近 小 車拖動紙帶 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下一列點 改變鉤碼或小車中砝碼的數(shù)量 更換紙帶 重復 的操作 用心 愛心 專心15 2 圖是鉤碼質(zhì)量為 0 03 kg 砝碼質(zhì)量為 0 02 kg 時得到的一條紙帶 在紙帶上選擇起始點 0 及 A B C D 和 E 五個計數(shù)點 可獲得各計數(shù)點到 0 的距離 5 及對應時刻小車的瞬時速度 v 請將 C 點的測 量結果填在表 1 中的相應位置 3 在上車的運動過程中 對于鉤碼 砝碼和小車組成的系統(tǒng) 做正功 做負功 4 實驗小組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了圖中的圖線 其中 v2 v2 v20 根據(jù)圖線可獲得的結論是 要驗證 動能定理 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摩擦力是 表 1 紙帶的測量結果 例例 22 答案 1 接通電 源 釋放小車 斷開開關 2 5 06 0 49 3 鉤砝的重力 小車受摩擦阻力 4 小車初末速度的平方差與位移成正比 小車的質(zhì)量 例例 23 某興趣小組在做 探究做功和物體速度變化關系 的實驗前 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 W W 2 W 他們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 PQ 為一塊傾斜放置的木板 在 Q 處固定一個速度傳感 器 用來測量物體每次通過 Q 點的速度 在剛開始實驗時 有位同學提出 不需要測出物體質(zhì)量 只要 測量點 S cm r m s 1 00 000 35 A1 510 40 B3 200 45 C D7 150 54 E9 410 60 用心 愛心 專心16 測出物體初始位置到速度傳感器的距離和讀出速度傳感器的讀數(shù)就行了 大家經(jīng)過討論采納了該同學的建 議 請你簡要說明為什么不需要測出物體的質(zhì)量 讓小球分別從不同高度無初速釋放 測出物體初始位置到速度傳感器的距離L1 L2 L3 L4 讀出 小球每次通過 Q 點的速度 1 2 3 4 并繪制了如圖乙所示的L 圖象 若為了更直觀地看 出L和 的變化關系 他們下一步應怎么做 在此實驗中 木板與物體間摩擦力的大小會不會影響探究出的結果 為什么 例例 23 解 因為對物體做的功 W 與物體初始位置到測速器的距離 L 成正比 下一步應該繪制 L 2圖象 不會 1 分 摩擦力和重力的合力對物體做功也與距離 L 成正比 例例 24 某探究學習小組的同學欲驗證 動能定理 他們在實驗室組裝了一套如圖所示的裝置 另外他們 還找到了打點計時器所用的學生電源 導線 復寫紙 紙帶 小木塊 細沙 當滑塊連接上紙帶 用細線 通過滑輪掛上空的小沙桶時 釋放小桶 滑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 若你是小組中的一位成員 要完成該項實驗 則 1 你認為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有 2 實驗時為了保證滑塊受到的合力與沙和沙桶的總重 力大小基本相等 沙和沙桶的總質(zhì)量應滿足的實驗條件是 實驗時首先要做的步驟是 3 在 2 的基礎上 某同學用天平稱量滑塊的質(zhì)量 M 往沙桶中裝入適量的細沙 用天平稱出此時沙和沙桶 的總質(zhì)量 m 讓沙桶帶動滑塊加速運動 用打點計時器記錄其運動情況 在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上取兩 點 測出這兩點的間距 L 和這兩點的速度大小 v1與 v2 v1 v2 則本實驗最終要驗證的數(shù)學表達式為 用題中的字母表示實驗中測量得到的物理量 例例 24 解 1 天平 刻度尺 2 沙和沙桶的總質(zhì)量遠小于滑塊的質(zhì)量 平衡摩擦力 3 2 1 2 2 2 1 2 1 MvMvmgL 速度傳感器 P L O Q 圖甲 圖乙 水平實驗臺 滑輪 小沙桶 滑塊 細線 打點計時器 紙帶 長木板 用心 愛心 專心17 0 1 2 3 4 5 例例 25 某同學為探究 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改變的關系 設計了如下實驗 他的操作步驟是 擺好實驗裝置如圖 將質(zhì)量為 200g 的小車拉到打點計時器附近 并按住小 車 在質(zhì)量為 10g 30g 50g 的三種鉤碼中 他挑選了一 個質(zhì)量為 50g 的鉤碼掛在拉線的掛鉤 P 上 釋放小車 打開電磁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打出一條紙 帶 1 在多次重復實驗得到的紙帶中取出自認為滿意的一條 經(jīng)測量 計算 得到如下數(shù)據(jù) 第一個點到第 N 個點的距離為 40 0cm 打下第 N 點時小車的速度大小為 1 00m s 該同學將鉤碼的重 力當作小車所受的拉力 算出 拉力對小車做的功為 J 小車動能的增量為J 2 此次實驗探究結果 他沒能得到 恒力對物體做的功 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 且誤差很大 顯然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忽視了各種產(chǎn)生誤差的因素 請你根據(jù)該同學的實驗裝置和操作過程幫助分析一下 造 成較大誤差的主要原因是 例例 25 解解 1 0 196 0 1 2 小車質(zhì)量沒有遠大于鉤碼質(zhì)量 沒有平衡摩擦力 操作錯誤 先放小車后開電源 7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本實驗要求驗證自由下落過程中機械能守恒 圖示紙帶的左端是用夾子夾重物的一端 1 要多做幾次實驗 選點跡清楚 且第一 二兩點間距離接近 2mm 的紙帶進行測量 2 用刻度尺量出從 0 點到 1 2 3 4 5 各點的距離 h1 h2 h3 h4 h5 利用 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間 時刻的即時速度等于該段位移內(nèi)的平均速度 算出 2 3 4 各點對應的即時速度 v2 v3 v4 驗證與 2 3 4 各點對應的重力勢能減少量 mgh 和動能增加量是否相等 2 2 1 mv 3 由于摩擦和空氣阻力的影響 本實驗的系統(tǒng)誤差總是使 2 2 1 mvmgh 4 本實驗不需要在打下的點中取計數(shù)點 也不需要測重物的質(zhì)量 例例 26 在用落體法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時 某同學按照正確的操作選得紙帶如右 其中 O 是起始點 A B C 是打點計時器連續(xù)打下的 3 個點 該同學用毫米刻度 尺測量 O 到 A B C 各點的距離 并記錄在圖中 單位 cm 1 這三個數(shù)據(jù)中不符合有效數(shù)字讀數(shù)要求的是 應記 作 cm 9 51 15 7 12 42 小車 打點 計時器 紙帶 P 用心 愛心 專心18 2 該同學用重錘在 OB 段的運動來驗證機械能守恒 已知當?shù)氐闹亓铀俣?g 9 80m s2 他用 AC 段的 平均速度作為跟 B 點對應的物體的即時速度 則該段重錘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為 而動能的增加量 為 均保留 3 位有效數(shù)字 重錘質(zhì)量用 m 表示 這樣驗證的系統(tǒng)誤差總是使重力勢能的減少量 動能的增加量 原因是 3 另一位同學根據(jù)同一條紙帶 同一組數(shù)據(jù) 也用重錘在 OB 段的運動來驗證機械能守恒 不過他數(shù)了 一下 從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第一個點 O 數(shù)起 圖中的 B 是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第 9 個點 因此他用 vB gt 計 算跟 B 點對應的物體的即時速度 得到動能的增加量為 這樣驗證時的系統(tǒng)誤差總是使重力勢能的 減少量 動能的增加量 原因是 例例 26 解 1 OC 15 70 2 1 22m 1 20m 大于 v 是實際速度 因為有摩擦生熱 減少的重力勢能一部分轉化為內(nèi)能 3 1 23m 小于 v 是按照自由落體計算的 對應的下落高度比實際測得的高度要大 例例 27 08 全國卷全國卷 1 6 分 如圖所示 兩個質(zhì)量各為 m1 和 m2 的小物塊 A 和 B 分別系在一條跨過 定滑輪的軟繩兩端 已知 m1 m2 現(xiàn)要利用此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1 若選定物塊 A 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過程中進行測量 則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 物塊的質(zhì)量 m1 m2 物塊 A 下落的距離及下落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 物塊 B 下落的距離及下落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 繩子的長度 2 為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程度 某小組同學對此實驗提出以下建議 繩的質(zhì)量要輕 在 輕質(zhì)繩 的前提下 繩子越長越好 盡量保證物塊只沿豎直方向運動 不要搖晃 兩個物塊的質(zhì)量之差要盡可能小 以上建議中確實對提高準確程度有作用的是 3 寫出一條上面沒有提到的對提高實驗結果準確程度有益的建議 例例 27 解 解 1 或 2 3 例如 對同一高度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選取受 力后相對伸長盡量小的繩子 等等 解析 1 通過連結在一起的 A B 兩物體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即驗證系統(tǒng)的勢能變化與動能變化是否 相等 A B 連結在一起 A 下降的距離一定等于 B 上升的距離 A B 的速度大小總是相等的 故不需 要測量繩子的長度和 B 上升的距離及時間 2 如果繩子質(zhì)量不能忽略 則 A B 組成的系統(tǒng)勢能將有 一部分轉化為繩子的動能 從而為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帶來誤差 若物塊搖擺 則兩物體的速度有差別 為計算系統(tǒng)的動能帶來誤差 繩子長度和兩個物塊質(zhì)量差應適當 3 多次取平均值可減少測量誤差 繩子伸長量盡量小 可減少測量的高度的準確度 考點 驗證機械能守恒 點評 此題為一驗證性實驗題 要求根據(jù)物理規(guī)律選擇需要測定的物理量 運用實驗方法判斷如何減小 實驗誤差 掌握各種試驗方法是解題的關鍵 例例 28 在用打點計時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 使質(zhì)量為 m 1 00kg 的重物自由下落 打點計時器 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 選取一條符合實驗要求的紙帶如圖所示 O 為一個點 A B C 為從合適位置 開始選 取的三個連續(xù)點 其他點未畫出 已知打點計時器每隔 0 2 秒打一個點 當他的重力加速度為 用心 愛心 專心19 9 8m s2 那么 1 紙帶的 端 填 左 或 右 與重物相連 2 根據(jù)圖上所得的數(shù)據(jù) 應取圖中 O 點到 點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3 從 O 點到 2 間中所取的點 重物重力勢能的減少量 Ek 能動能增加 Ek 結果取 3 位有效數(shù)字 例例 28 解 1 左 2 B 3 1 88 1 84 例例 29 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實驗所用的電源為學生電源 有交流電 頻率為 50Hz 和直流電兩種輸出 重錘從高處由靜止開始落下 重錘拖著的紙帶通過打點計時器打出一系列的點 對紙帶上的點的進行測量 即可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1 一同學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 A 用天平測量出重錘的質(zhì)量 B 按圖示的裝置安裝器件 C 將打點計時器接到電源的直流輸出端上 D 接通電源后釋放懸掛紙帶的夾子 打出一條紙帶 E 換用另外紙帶 重復步驟 D F 選取合適的紙帶 G 測量所選紙帶上某些點之間的距離 H 根據(jù)測量的結果計算重錘下落過程中減少的重力勢能和它增加的動能 比較二者是否相等 指出其中沒有必要進行的步驟是 操作不恰當?shù)牟襟E是 2 利用這個裝置也可以測量重錘下落的加速度數(shù)值 這位同學打出的紙帶如圖所示 A 點為打下的第一 個點 0 1 2 3 4 5 6 為連續(xù)的計數(shù)點 現(xiàn)測得 s1 s2 s3 s4 s5 s6分別為 4 03 cm 4 42 cm 4 80 cm 5 18 cm 5 57 cm 5 95 cm 請你根據(jù)這條紙帶推算此落體過程的加速度 a 為 m s2 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3 某同學根據(jù)第 2 問求的的加速度數(shù)值計算重力勢能的變化量 EP 進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定律 試分析其合理性 例例 29 解 1 A C 用心 愛心 專心20 2 9 58 3 不合理 計算 EP取當?shù)氐闹亓铀俣?例例 30 在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的實驗中 1 選出一條紙帶如圖所示 其中 O 點為起始點 速度為零 A B c 為三個計數(shù)點 打點計時器通以 50Hz 交流電 用最小刻度為 mm 的刻度尺 測得 OA 11 13cm OB 17 69cm Oc 25 90Cm 在計 數(shù)點 A 和 B 之間 B 和 C 之間還各有一個點 重錘的質(zhì)量為 m 取 g 9 8m s2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當打點針 打到 B 點時 重錘的重力勢能比開始下落時減小了 這時它的動能是 論是 在忽略誤差的情況下 重錘 的機械能守恒 為增加該實驗小組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你認為應 該 2 該同學從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 當使用鉤碼拉動紙帶下落時 加速度 比實際的重力加速度小 為了有效地縮小這個實驗測得的加速度與實際的重力加速度之差 請你提出一個 有效的改進方法 3 本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與機械能守恒存在一定的差距 你在實驗中遇到這種情況時處理的做法是 例例 30 解 1 1 734m 1 704m 說明 本小題中若學生計算誤差不大 均給全分 2 2 分 可以重復進行多次 實驗或在一次下落過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