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及方法_第1頁
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及方法_第2頁
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及方法_第3頁
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及方法_第4頁
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及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及方法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醫(yī) 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治療疑難病證的思路及方法世界中醫(yī)疑難病學學會副會長 李積敏 傳統(tǒng)醫(yī)學博士(Ph.D)1.“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 的辨證思路“中醫(yī)藥斷層沖擊療法”(以下簡稱“沖擊療法”)是在長期臨床實踐及理論研究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治療疑難雜證的獨特方法。疑難病證,是中醫(yī)學術常用的一個比較古老傳統(tǒng)的概念。它具有中醫(yī)辨治兩方面的特點,范圍頗廣,概念比較籠統(tǒng),臨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難病證,但均是指中醫(yī)范圍內的疾病而言。因此,中醫(yī)疑難病常可簡稱為疑難病證,疑難病證也即指中醫(yī)疑難病。關于疑難

2、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論述頗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統(tǒng)一認識或意見。從“疑難病”字面意義上講,“疑”主要是指辨證方面而言,癥狀紛雜或罕奇,證候疑惑,病機復雜,致使辨證難明,診斷難定?!半y”主要是指治療方面而言,或診斷不明,無法治療;或診斷已定,療效不佳,甚至治療無效。在古代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眾多的中醫(yī)經典著作中,對一些醫(yī)家困惑不解,療效不佳,預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難治”、“難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證”、“死證”等概念來描述,這些均有“疑難病”的類似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中醫(yī)學科自身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有關疑難病證治的臨床報道及概念的理論探討越來越多。眾多中醫(yī)學

3、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觀點、認識理解及視角出發(fā),對疑難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筆者本人認為中醫(yī)疑難病具有以下幾個特征:臨床表現(xiàn)繁多紛雜、罕奇。病人身患多種疾病,臨床表現(xiàn)繁多紛雜而疑似,或癥狀體征奇特罕見,因而難以進行辨別,診斷與治療。病因病機錯綜復雜。病人臨床常虛實互見、寒熱錯雜、外感內傷、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織等。證型難分難辨?;颊甙Y狀紛雜,或病機復雜,或癥狀奇特、少見,證候疑惑,認識不清,猶豫不決,診斷上難以定論。臨床治療效果不佳,預后不良,或無效。臨床上病程漫長,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療效不佳;或病情復雜,治療難收預期效果,其預后不良;或診斷易定,辨證易明,但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或方藥,因而無

4、法治療或治療無效。與西醫(yī)難治病范圍不盡相同。疑難病除難治外,還有辨證診斷不易方面的含意;難治病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多指現(xiàn)代醫(yī)學領域中的疾病,診斷不難,難在醫(yī)學界公認沒有好療法或療效不佳,以難治為主要特點。中醫(yī)疑難病與西醫(yī)難治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有些疾病,中醫(yī)、西醫(yī)專家均認為屬于疑難病或難治??;有些疾病西醫(yī)認為是難治病,但對中醫(yī)來說正是其專長;而有些疾病屬中醫(yī)的疑難病,西醫(yī)卻不認為難治,有的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綜上所述,本人給疑難病這樣一個描述:“疑難病是指在醫(yī)學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一時期內,學術界所公認的,具有診斷辨證難、臨床治療難等特點的臨床各科疾病的總稱。”疑難病證臨床表現(xiàn)錯綜復雜,患者大多歷經

5、治療波折。雖然病象表現(xiàn)明顯,但是為醫(yī)者很難抓住病證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也很難有治療上的突破性進展。往往是理論諸多,論證解釋盡善盡美,而能療疾者寥寥無幾。醫(yī)治者也多為試探性的治療,常常改弦易轍,導致病機盤雜,證型難分難辨,甚至延誤病機,鑄成惡果?!皼_擊療法”注重分析病機,辨別標本緩急,抓住主要癥結,予以突出治療。所謂“斷層”,即就是選擇抓住疾病的一個主要病機斷層面。比如臨床治療輸卵管粘連阻塞性不孕證,祖國醫(yī)學認為多因經期攝生不慎,邪毒入侵胞宮,氣血不調,宿血積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之故。一般來說病程較長,多屬腎虛肝郁,氣滯血瘀致胞脈閉阻。不孕的病機根本在“瘀”,那么我們選擇的主要病機斷層面則應當是“氣滯血

6、瘀”。選好了主要病機斷層面,就針對它進行集中精力、藥力的重點治療。治療時方劑藥物總劑量或主藥單味的劑量,均超出常規(guī)用量的幾倍乃至十幾倍。此即所謂對主要病機斷層面的“沖擊”治療。如上主要病機為“氣滯血瘀”,治療以化瘀消積為關鍵所在,那么我們的治療重點則是集中精力攻克“氣滯血瘀”,即對“瘀”的“沖擊”治療。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首先要用唯物辯證法觀點綜合分析疾病的前因后果,注重辨別虛實真假,標本緩急,抓住主要癥結所在,選擇確立好疾病主要病機斷層面。要以中醫(yī)基礎理論指導臨床治療,可以適當參考應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這也是值得注意的關鍵問題。2.病機“斷層面”的選擇“沖擊療法”有兩個關鍵的問題,一個是病機“斷

7、層面”的選擇;一個是“沖擊”的實施?!皼_擊療法”始終貫穿著辨證論治的思想,就療法本身而言,選擇“斷層面”就是辨證,“沖擊”實施便是施治。辨證是搞清疾病的病理機制,而選擇“斷層面”則是在病機中抓重點。在選擇“斷層面”的過程中,用中醫(yī)基本理論作指導,掌握應用中醫(yī)辨證求因、治病求本以及標本緩急等基本原則,廣泛搜集大量的宏觀微觀指標、特異性指標以及詳盡的病歷資料,以多元廣博型的思維方法考慮研究病機轉化的規(guī)律,準確無誤的選擇出病機“斷層面”,為“沖擊”的實施確立正確的目標。3.“沖擊”的實施方案3.1.復方沖擊:3.1.1.總量沖擊:指方中各藥用量之和,均超出常規(guī)用量的幾倍、十幾倍。也指整個服藥療程的累

8、用量,包括一晝夜服用2劑。例如慢性痛癥,臨床以久痛難愈為主要特點,根據(jù)中醫(yī)“久痛多虛”、“久痛(病)耗氣”、“久痛入絡”、“久痛(病)必瘀”等傳統(tǒng)理論,認為“氣虛血瘀”是導致慢性痛癥的主要病理基礎,則以益氣活血化瘀的復方做重點沖擊。病案1. 梁某,50歲,長春市人。于1977年5月4日初診?;颊哂?、4年前雙足發(fā)涼且麻木,但無疼痛,1977年2月份開始疼痛,逐漸加重,不能平臥。曾經某醫(yī)大確診為脈管炎,作過足趾容積搏試驗,雙足全無波動,因西藥曾治療無效,待床入院手術,來診時雙下肢肌肉萎縮發(fā)涼趾端更甚,足部黃黑色,雙足無動脈搏動,左足大趾有潰瘍面,其余四肢有黑色硬痂,右足大趾有黑色硬痂,行走跛行,

9、有吸煙史。診斷為脫疽(寒證型),西醫(yī)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治宜回陽通脈、佐以溫經散寒。處方:附子100g,肉桂100g,干姜100g,甘草100g,毛冬青100g,黃芪100g,桂枝50g,白芍50g,蒼術50g。3劑。局部外敷:“壞疽膏”,方藥:新鮮胎盤血200ml,普魯卡因100g,冰片40g,樟腦20g,凡士林100g。共調和用于干性或濕性壞死期之潰瘍。于5天后復診,潰瘍面已結痂,溫度明顯好轉,行走接近正常。繼續(xù)服藥9劑,去某大醫(yī)院作容積搏復查,雙足描記:左足1、2、3趾波較右足趾略低,尤以左足1趾為著,共振幅約3.5mm,而右足趾振幅為5mm左右。后又服藥3劑而治愈,經追訪多次,未

10、見復發(fā),多年來一直參加工作。病案2.孟某,男,42歲,邢臺地區(qū)勞改隊職工。1986年3月20日來診。主訴患右側偏頭痛3年余,平素隱隱作痛,嚴重則痛如針刺,劇烈難忍,有空痛之感,并伴心悸,氣短,心煩失眠,乏力,惡心欲吐,畏光流淚等。先后經石家莊、北京、邢臺等地大醫(yī)院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并確診為血管神經頭痛。診見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質紫暗,舌胖有明顯齒痕,脈細弱無力。查血壓:120/86mmHg(16/11.5KPa),血常規(guī):血經蛋白90g/L,紅細胞3.21012/L,白細胞為4.3109/L,中性65%,淋巴33%,嗜酸性2%。診斷為:氣虛血瘀型偏頭痛。處方:炙黃芪120g

11、,丹參30g,川芎30g,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赤芍10g,地龍12g,柴胡12g,炒棗仁30g,乳香15g,沒藥15g。1日1劑,3劑告愈。病案3.陳某,男,37歲,干部。1984年4月20日求診。主訴:左大腿術后疼痛2月余。其痛不分夜晝,不分寒熱,長期疼痛,致其走路不穩(wěn),時而影響睡眠,查局部手術處,除刀割痕跡外,不紅不腫。但見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本例雖無明顯的血瘀與氣虛特征(指按診斷標準而言),但按氣虛血瘀投藥后只20天,即告愈。具體藥物如下:炙黃芪120g,丹參30g,川芎30g,赤芍10g,當歸15g,紅花10g,牛膝12g,桃仁10g,桂枝18g,木通8g

12、,乳香8g,沒藥8g。服法同前。3.1.2.主藥沖擊:在全方中起主導地位而顯決定作用,用量超過常規(guī)應用的幾倍、十幾倍。病案4.孫某,女,13歲。因骨髓炎住外科病房治療,1990年7月14日下午中醫(yī)會診。據(jù)病歷記載,患者左腿骨髓炎住院經月,新近發(fā)熱癥狀若傷寒,高燒39.4,咽痛,口干不欲飲,惡寒關節(jié)酸痛,連用5天抗生素和解毒鎮(zhèn)痛藥體溫不退?,F(xiàn)癥:高燒39.4,汗出濕衣熱不退,惡寒,關節(jié)酸痛,煩燥不安,口干不渴,惡心不思飲食,舌苔白微膩,脈浮弦數(shù)。診為暑溫高熱,辯證:暑邪夾濕,表里俱熱。治法:治暑以涼,治濕以溫,熱在表宜散,熱在里以清,故兩解之。處方:生石膏200g(先煎),柴胡12g,黃芩10g

13、,青蒿12g,地骨皮10g,蘆根15g,蘇葉10g,荊芥6g,防風10g,薄荷6g(后下)。2劑。日服1劑,水煎300ml,分2次服。當日服藥后,汗出減少,體溫下降至38,次日再劑熱退,體溫36.5,患者自覺身體涼爽,肌肉關節(jié)疼痛均失。病案5.張某,36歲,職員。1987年5月29日初診。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而患腹瀉,大便稀黃,夾有粘凍,日便10余次,伴腹痛下墜,纖維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鏡檢號:638)。經用偶氮磺胺吡啶、慶大霉素、錫類散等治療無效,近半年癥狀加重,瀉下無度,日30余次,大便稀溏,完谷不化,腹部隱痛,喜溫喜按,肛門不收,伴食少納差,形寒怕冷,神疲懶言,形體羸瘦,

14、面色晄白,舌質淡、體胖嫩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弱、尺脈尤弱,體重33Kg。證屬脾腎陽虛,火不生土,中氣下陷,治以健脾溫腎,補火生土,兼升提中氣,方用附子理中湯加味。炙附片10g,潞黨參15g,炙黃芪15g,炒白術15g,炒扁豆15g,淡干姜10g,吳茱萸5g,煨豆蔻10g,烏梅炭15g,砂仁10g,廣木香10g,炙升麻5g,炙甘草5g。7劑,水煎服。6月6日二診:藥后腹瀉略減,日便20余次,小腹明顯發(fā)涼,四未不溫,此系陽衰陰盛,前方改附片15g,另加細辛15g,肉桂5g,干荷葉10g。7劑,水煎服。6月20日四診:大便基本成形,日45次,肛門內收,小腹轉暖,食欲增加,口干微渴,舌尖略紅。此系陽

15、氣漸復,但胃津受損。前方去吳茱萸,用生烏梅易烏梅炭,加白芍15g,以酸甘化陰。上方進7劑,大便成形,日行1次,精神食欲倍增,效不更方,將細辛減至5g,又服月余,諸癥悉除,體重增加9kg。復查纖維腸鏡,僅直腸粘膜輕度水腫,余無異常所見。病案6.張某,女,66歲,初診1963年7月8日。脈沉細,苔白滑潤,喘促已半年,據(jù)稱原患“風濕性心臟病”,現(xiàn)見喘促,咳嗽,痰為白泡狀,冷汗自出,面色青黑,耳鳴,目花,食少,大便結,小便正常,診屬“腎陽虛,咳久肺傷”病有脫勢,宜防不測,擬溫補腎陽,納氣歸腎。附片二兩,干姜八錢,法夏四錢,砂仁二錢,炙草二錢,上桂二錢。上方加減二診后,喘即大減,精神轉好。上述醫(yī)案應用大

16、劑姜、附,臨床起到回陽救逆,溫腎壯陽及納氣歸腎的作用,收效較為滿意。病案7.王某,女,8歲,1992年3月10日初診?;純貉释锤邿?日,西醫(yī)診斷為急性扁桃體炎,應用抗生素治療未效,來我科就診。診見患兒面赤息粗,高熱(體溫39.4),頭痛,口干口渴欲飲水,雙側乳蛾腫大,舌紅苔黃而干,脈滑數(shù)。證屬乳蛾,治當清熱解毒泄火開閉。處方:生石膏100g,銀花15g,連翹15g,葛根10g,柴胡6g,白茅根18g,山藥18g,元參18g,甘草3g。服上方1劑,體溫降至正常,咽痛大減,又進1劑咽痛消失,唯有疲倦,口干,舌紅少苔。此乃邪熱雖去,氣陰耗傷,故以養(yǎng)胃生津方善其后。3.1.3.服用方法:每4小時一次,

17、晝夜不停服藥,一劑藥煎3次,煎藥工具以小號砂罐為宜,碾碎包煎藥物更佳,煎液煎出后濃縮為100200ml服用。3.2.單味沖擊:臨床應用單味中藥,藥量均超出常規(guī)量的幾倍、十幾倍。中醫(yī)雜志曾報道“大劑量大黃祛除膽道蛔蟲迅速止痛”?;颊叨家酝话l(fā)或陣發(fā)性右上腹痛為主訴就診,男性2名,女性39名,年齡在1943歲,平均32歲。自發(fā)病至就診時間最早為5小時,最遲為6天,平均為24小時。疼痛伴惡心、嘔吐、大汗,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鞏膜均無黃染。B超檢查:膽總管內發(fā)現(xiàn)平行光帶,膽總管擴張711mm,平均9.5mm,邊緣毛糙,其中一名低熱患者可見肝內膽管樹枝樣擴張。治療方法:大黃總量600g,分三次煎服,依次為3

18、00g、200g、100g,每天1劑,待水沸后投入大黃,煎均5分鐘左右即可。服完后復查B超,待蛔蟲退出膽道給予噻嘧啶0.112片,頭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各服6粒。治療結果:患者均于服第一劑后3060分鐘后完全止痛,伴下墜感。服完(3天)后復查B超:膽總管內平行光帶消失,膽總管內經縮小至3mm5mm,壁光滑。配合殺蟲藥后從糞便排出一至數(shù)條蛔蟲。治療過程中,大便次數(shù)多者13次,少者4次,伴經度乏力,停藥后恢復。新中醫(yī)曾報道用地龍鮮者色淡紅者(綠色而蜷曲者不宜用),以冷水洗凈,不必剖開,每100g加開水約50ml,燉湯內服,重復燉2次,30天為一療程。治療乙腦后遺癥10例,收效滿意。不論虛實,均可應用

19、,在病后6個月內效果較好。陜西中醫(yī)函授曾報道,取萊菔子12015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12劑。治療婦女崩漏11例,血止后改用歸脾丸鞏固療效。結果治愈7例,顯效3例,無效1例。下面列舉幾味常用單味中藥沖擊量:益母草:味辛、微苦,性涼,入心包、肝、腎經。功效:調經活血,祛瘀消腫,利尿通淋,明目益精。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本品有抑制免疫反應,血小板聚集,并能擴張腎臟血管、增強腎小管排泄等作用。適應病癥:心肌梗塞、肺心病、急性發(fā)作期腎性高血壓、心肌炎、心衰、功血病、產后尿潴留等。干品沖擊量:100150g。禁忌:月經期、妊娠期。皂角刺:味辛,性溫,入肝、胃經。功效:活血消腫,搜風殺蟲,祛腐排膿。

20、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本品含大量之皂甙、黃酮酚類物質,實驗研究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適應病癥:結核病、增生病、麻風病、硬化性骨髓炎、男性不育、腫瘤、硬皮病、頑固性痤瘡,頑固性癰、疽、疥、癬,深部濃腫、闌尾周圍膿腫等。沖擊量:100150g。禁忌:妊娠期、膿潰期。白茅根:味甘,性寒,入胃、小腸經。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本品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降壓利尿,減少尿蛋白等到作用。適應病癥: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重癥黃膽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系統(tǒng)性紅斑狼病、變應性亞敗血癥、慢腎蛋白尿等。干品沖擊用量:100150g。禁忌:中寒尿多。地龍:味咸,性寒,入肝、脾、肺經。功

21、效:清熱鎮(zhèn)驚,利尿平喘,降壓通絡。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本品含琥珀酸、谷氨酸、6-羥基嘌呤等,有平喘、解毒、解熱、抗炎、抗過敏、鎮(zhèn)靜、抗驚厥之作用,并具有免疫抑制和能溶解血栓的酶,含氨成分對支氣管有擴張作用。適應病癥:乙性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肺膿瘍,支氣管擴張,肺氣腫,喘息型支氣管炎,肝膿腫,腦積水,腎積水,心肌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神經性皮炎,流行性出血熱,小兒痰熱抽搐,百日咳,解顱癥,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等。沖擊用量:鮮品250300g,干品100150g。禁忌:體溫過低者。白花蛇舌草:味甘淡苦,性寒,入心、肝、脾經。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化濕。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本

22、品具有刺激網狀內皮系統(tǒng)增生,使淋巴組織中網狀細胞顯著增生,胞漿豐富,可提高殺菌作用,增強吞噬功能,有類似激素樣抗炎作用,并能改善細胞膜通透性。適應病癥:腎病綜合癥、尿道綜合癥、腎積水、腫瘤、乙型肝炎、阿狄森氏癥、肝硬化、多囊肝、多囊腎、柯興氏綜合癥、胃下垂、急性黃疸肝炎、陰莖硬結癥等。沖擊用量:100150g。禁忌:妊娠期。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入肝、胃經。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散結。現(xiàn)代藥理發(fā)現(xiàn)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皮膚真菌、鉤端螺旋體等有抑制作用,可提高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加白細胞數(shù)目,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能力。適應病癥:膿毒敗血癥、閉塞性脈管炎

23、、下肢潰瘍、痤瘡、剝脫性皮炎、口腔炎、瞼緣炎、咽瘺、盆腔炎、外陰血腫、闌尾膿腫、肝膿腫、肺膿瘍等。干品沖擊用量:100150g。禁忌:中寒血虛。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經。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F(xiàn)代藥理發(fā)現(xiàn)本品能增強白細胞和網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且銅、鎳、鋅、錳、鉻微量元素含量較高,有明顯的退熱作用。適應病癥: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惡性腫瘤發(fā)熱、肺膿瘍、肝膿腫、乙型腦炎、斑疹傷寒、猩紅熱、肺炎、熱痹、丹毒、小兒痰熱抽搐、嬰兒鵝口瘡等。使用中嚴禁火鍛,先煎40分鐘方能力宏而達到有效血濃度。沖擊用量:100250g。禁忌:中寒癥。土茯苓:味甘,性涼,入肝、胃經。功效:排毒化濕,清血

24、止癢,祛風通絡?,F(xiàn)代藥理發(fā)現(xiàn)本品含豐富的皂甙、鞣質、樹脂等,并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適應病癥:腎功能不全、痛風、性病、淋巴結核、頑固性皮膚病、硬化性骨髓炎、舌下囊腫、鼻前庭炎、盆腔炎、前列腺肥大等。沖擊用量:100150g。禁忌:陰寒重證。服藥時忌飲茶和冷服。生地:味甘苦,性涼,入心、肝、腎經。功效:清熱養(yǎng)陰,生津降火,止血潤燥,排毒利尿?,F(xiàn)代藥理發(fā)現(xiàn)本品含大量之甘露醇、精氨酸、地黃素、鐵質等。能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生成,有止血作用。適應病癥:暴衄、嚴重功血病、流血性出血熱、惡性腫瘤發(fā)熱、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急性心肌炎、心衰等。沖擊用量:100150g。禁忌:脾胃虛弱及陽虛諸癥。細辛:味辛,性溫,有毒,入肺、腎經。功效:散風祛寒,行水開竅,溫陽止痛,開胸化痰。現(xiàn)代藥理發(fā)現(xiàn)本品有解熱、鎮(zhèn)靜、抗驚厥、抗炎等作用。本品用量習用不過錢之說,致使臨床效力大減,近年來大量應用屢有報導,也證明確有攻頑疾,療沉疴之效驗。但本品辛熱走竄,終不失為有毒之藥,過量及辨證不準即呈現(xiàn)呼吸中樞麻痹現(xiàn)象,不可不慎!所以不可單味沖擊療法,或以散劑沖服,使用先煎40分鐘以上,如在復方中加入辛涼之薄荷反佐,可解斃咽之毒性,如以陳寒久痛頑疾而采用沖擊用量,使用不超過一周。適應病癥:雷諾氏病、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肺心病、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哮喘性支氣管炎、縮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