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法理論_第1頁
一種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法理論_第2頁
一種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法理論_第3頁
一種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法理論_第4頁
一種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法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種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法理論富勒自然法思想述評麻鳴· 2012-12-17 19:08:34來源: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2年春期摘要:富勒自覺將自己的理論歸入自然法的行列,其目的是糾正實證主義法律觀的片面性,并借此克服它帶給現(xiàn)代法治實踐的消極影響。但他的自然法理論并不支持任何一種傳統(tǒng)的自然法體系,也無意提出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法理論。富勒概念中的自然法不是那種絕對的、普遍有效的、超越實在法之上的自然法。他的自然法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而他的程序自然法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在動態(tài)中確認自然法的方法和原理。他一方面放棄了對“絕對”和“永恒”自然法的追求;另一方面又通過程序自然法將內(nèi)容可變的自然法與要求

2、內(nèi)容確定的實在法結合起來,從而在超越了傳統(tǒng)自然法與實證主義對立的同時,使法律權威與法律正當性要求、形式正義與實質(zhì)正義的統(tǒng)一成為可能。關鍵詞:自然法/程序自然法/實在法/實證主義富勒(Lon L. Fuller,1902-1978)是當代美國最偉大的法學家之一。康奈爾大學教授薩默斯教授(Robert S. Summers)將他與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龐德(Roscoe Pound)和盧埃林(Karl N.Llewellyn)并稱為“近百年來美國最重要的四位法律理論家”。富勒思想的重要并不僅僅因為他是“理解二十世紀法哲學演變的關鍵”;而且還因為他研究法律的視

3、角是“診斷性的、經(jīng)驗的”。他對法治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重新發(fā)現(xiàn)富勒:隱含法與制度設計一書的主編之一Willem J. Witteveen這樣表述他們重新關注富勒的理由:“雖然希望更精確、更全面地理解富勒的理論是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富勒工程的一個重要動機,然而使重新發(fā)現(xiàn)富勒變得必要是因為促使富勒思考的那些重大問題在當代具有的意義?!备焕仗岢龅摹昂戏ㄐ栽瓌t”是其法律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他的這一思想經(jīng)拉茲(Joseph Raz)和菲尼斯(John Finns)這兩位現(xiàn)代新實證主義和新自然法理論的代表人物的吸收、借鑒而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并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當今討論法治原則不能不提及的

4、具有經(jīng)典性質(zhì)的思想。然而,令許多人不解的是富勒自愿把自己頗受學界贊許的理論歸入早已名聲不再的自然法理論的行列。這一在某種程度上“丑化”自己理論的反常舉動到底意味著什么?他的理論在多大程度上承繼了自然法傳統(tǒng)?又在多大程度上偏離了自然法傳統(tǒng)?他的理論對當今的法治實踐又有何現(xiàn)實意義?本文嘗試圍繞這幾個問題解開籠罩在富勒理論上的某些謎團,以期為我國法治理論和實踐合理借鑒富勒的思想做點拋磚引玉的工作。一、富勒對自己理論立場的定位富勒的法律思想是在批判主張法律與道德分離的實證主義思想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因此,他在闡明理論立場時始終將自己擺放在實證主義的對立面自然法理論。雖然他在一開始并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比較

5、恰當?shù)孛枋鲎约鹤匀环ɡ碚摢毺匦詤^(qū)別于傳統(tǒng)的自然法理論的名稱,但他對自己理論的自然法性質(zhì)是十分明確的。早在1940年,他在法律尋求自己一書中就開始呼吁復興自然法,并在附于法理學問題書后秩序原理一文中對自己的自然法思想作了初步的闡述。1954年他在二十世紀中期美國法律哲學一文中,進一步闡明了自己的自然法立場。他從目的的角度理解自然法,并提出了研究自然法的一個新視角作為“目的”的社會秩序。他認為,“存在著社會秩序的自然法”,并把這種不同于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的新自然法理論稱為“優(yōu)序?qū)W”(Eunomics)。這一思想在他1958年發(fā)表的人類目的和自然法一文中作了更進一步的發(fā)揮,并強調(diào)在目的的框架中理解事實(

6、包括法律事實)的重要性。后來他在計劃寫作、但最終未能完成的法理學問題新卷本的一個導言(手段與目的)中,(11)將他準備作更具體闡述的自然法理論命名為“技術的自然法”(technical natural law)。(12)富勒在其代表作法律的道德性一書中所闡述的“合法性原理”是他自然法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并在書中將自己的自然法思想命名為“程序自然法”(procedural natural law)。(13)合法性原理作為內(nèi)在于法律過程中確保法律有效運行的方法上或技術上的要求,是任何國家的立法和司法活動必須予以尊重的(如果建立公正、合理的法律秩序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在這個意義上,合法性原理是內(nèi)在于法

7、律過程的自然法。依照富勒的程序自然法立場,“法律權威是滿足了與法律秩序安排形式(forms of legal ordering)相關聯(lián)的某些內(nèi)在要求的結果”,(14)但他的自然法立場并不否認實在法的權威。對富勒而言,實在法是法官作出判決時必須尊重的既有制度事實?!叭绻f成功群體生活的種種條件決定了我們應適用于群體的規(guī)則,那么,已被適用的規(guī)則部分地決定了那些條件。人類的本性部分地由造就人類本身的東西構成,因此自然法要求我們必須在某些限制內(nèi)尊重已建立的實在法。”(15)富勒所提出的合法性原則與其說是檢驗實在法效力的終極標準,還不如說是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實在法的自然法依據(jù)和理想。因此,富勒自然法的立場

8、與拉茲所提出的“淵源命題”法律規(guī)范其存在和內(nèi)容是不需要訴諸道德論證就能確立的命題實際上是相容的。正因為如此,富勒被質(zhì)疑其作為自然法理論家的依憑,并被稱為“實證主義時代的繼子”。(16)然而,富勒對實在法的尊重并不表示他就是實證主義者。如果實證主義的基本立場是實在法之外沒有法律,或者說唯有實在法才是法律,那么他顯然不是實證主義者。因為,他確信自然法是每一位斷案法官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只是他所指的“自然法”并不是“至上的、孕育萬物的普遍存在”,(17)而是一個“確實的、俗世的實在”(a hard and earthy reality),并且對它的掌握需要付出最大的智識努力。(18)為此,富勒對自然法思

9、想的倡導并不是要支持任何一種傳統(tǒng)的自然法體系,(19)也無意提出一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法理論。(20)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富勒的思想實際上拋棄了自然法的傳統(tǒng)。(21)他對自然法傳統(tǒng)的價值無疑是肯定的,而且認為“只有我們對自然法學派的根本目標已經(jīng)獲得某種程度的同情”才能繼續(xù)“前輩在分析和討論可以稱之為社會秩序形式(forms of social order)中所投入的工作”(也即程序自然法方面的研究工作)。(22)總之,要認識和理解富勒的自然法理論,關鍵是要了解他在多大程度上承繼了自然法的傳統(tǒng),又在多大程度上又超越了傳統(tǒng)自然法。二、富勒對傳統(tǒng)自然法思想的繼承對實證主義的批判是富勒思想發(fā)展的主線,而這

10、種批判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對自然法傳統(tǒng)的某種維護。他確信在那些被歸類到自然法學派并因此受到普遍拋棄的思想家的著作中存在對今天具有重要價值的東西,并認為對這批重要而有益著作的忽視是至今仍然流行的實證主義所產(chǎn)生的最為不幸的后果之一。(23)富勒對那些具有重要價值的自然法思想的肯定貫穿于他的整個法律思想。(一)對作為本性之法的自然法的認同自然法傳統(tǒng)一直致力于確立一種有客觀意義的本性之法?!叭祟惥哂凶匀粌A向的所有事物,一個人的理性自然地將之理解為善(因此是應予追求的)且它們的相對者為惡(因此是應予避免的)?!?24)富勒也繼承了自然法作為本性之法的觀念,并認同亞里士多德從事物的形式和目的的角度對事物本性(

11、“自然”)所作的理解。富勒從復雜的、相互作用的人類目的去理解人的本性和實體自然法;而從法律在組織社會生活以實現(xiàn)社會目標的過程中所承擔的社會功能中去確定法律的目的并以此去理解法律的本性,進而又從法律目的得以實現(xiàn)的條件中去確定內(nèi)含于法律過程中的自然法要求,即作為程序自然法要求的合法性原則(principles of regality)。(25)富勒認識到源于人的本性的實體自然法本身處于不斷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之中,因此,他不再試圖為內(nèi)容可變的實體自然法贏得一種明確的、固定的表達,也不直接將基于人的本性的實體自然法作為法律的實質(zhì)要求,而是試圖為內(nèi)容可變的實體自然法與要求內(nèi)容明確的實證法之間提供一個程序自

12、然法的橋梁,從而將兩者結合進一個統(tǒng)一的法律體系。基于富勒對“本性”理解的多重性他所理解的事物本性,除了宇宙的本性、人的本性,還有法律的本性,他的自然法思想被認為是多元的。(26)盡管富勒自己并沒有明確闡述過實體自然法的內(nèi)容,但他的程序自然法是以承認某種實體自然法的存在為前提的。(二)對法律作為人類善的肯定“法律有助于促進人類的道德行為”是自然法思想家對法律抱有的樸素信念。亞里士多德將法律看作“促成全邦人民都能進于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27),而在阿奎那看來,法律是對人的道德完備的一種引導,是“為人們享受和平的、有德行的生活所必須的?!?28)富勒在這一點上也繼承了自然法傳統(tǒng),將法律視為人類追

13、求善的一種方式。在富勒看來,法律是設立在人們追求各自實質(zhì)目標過程中的路標,是人類實現(xiàn)善、追求善的制度保障。同時,法律也是人類實現(xiàn)道德生活的基本條件,因為“道德原則不可能在一個社會真空或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作用”;法律對道德的影響并非只限于“通過某種文化調(diào)節(jié),確立已久的法律規(guī)則傾向于被認為具有道德上的正確性”,而是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法律對善的促進使它本身成為一種善,成為一項人類有目的的事業(yè)。在這一點上,富勒與實證主義分道揚鑣:對富勒而言,法律的存在是基于一種共同的需求,因而它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善;對實證主義者而言,“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的存在與否是一個不值得關心的問題”(哈特反對將合

14、法性原則稱為法律的道德性也是基于這樣一個認識前提)。(29)而產(chǎn)生這一理論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實證主義只從“主權者的命令”的角度理解法律,而富勒則從法律頒布者與法律遵從者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去理解法律。(三)對法律理性的肯定“法律是理性的”是自然法傳統(tǒng)的一個基本立場。自然法思想家對自然法的尋求就是想為法律的創(chuàng)設提供一個理想法律的模型,以此確保法律的理性特質(zhì)。而富勒自愿加入早已名聲不再的自然法行列也是為了重新確立理性在法律過程中的地位,從而使立法和司法過程中的可能出現(xiàn)的權力恣意得到理性的規(guī)范和約束。對富勒而言,“法律主要的就是將理性適用于人類關系”,(30)因而“所有形式的法律都是把理性帶進人類事務的自

15、覺努力”。(31)他對習慣法的法律地位的肯定以及對司法裁判作為一種法律形成和發(fā)展方法的重視,都是為了強調(diào)法律在內(nèi)容上的理性一面。事實上,依照富勒的觀點,“在相當大的范圍內(nèi)存在人類關系的正確安排”。(32)習慣法就是這樣一種“正確安排”,而裁判法則是對這樣一種“正確安排”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盡管富勒并沒有像近代理性主義者那樣宣稱理性可以發(fā)現(xiàn)人類所有的法律,但他確實主張,在大量的法律規(guī)則中理性的內(nèi)容是最主要的。根據(jù)他的理解,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法律是“一個無限趨近自然法的實證法體系”。他所使用“自然法”術語描述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法官將相信(且這種確信是正當?shù)?:我們可以在成功的群體生活所要求的種種條件

16、中發(fā)現(xiàn)外在準則的存在,它們?yōu)榕袛喾ü倥袥Q的正確性提供了某些標準。”(33)而程序自然法就是這樣一種使實證法不斷趨近自然法的法律技術。富勒用來評價卡多佐的一句話“法律從其局限性講是法令,從其理想愿望來講是理性”(34)應該是他自己法律觀的最好寫照。(四)對自明性法律的肯定在自然法傳統(tǒng)里,自然法一直被視為“自明的不成文法”。(35)自然法是存于人的心中、合于人的天性的是非原則,每一個天性未曾泯滅的人必然知曉它。既然人人知曉,就無需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示。自然法的自明性應該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1.它是一些“簡單而明顯的事實”。根據(jù)菲尼斯的研究,阿奎那討論了三類不同層次的自然法原則。第一類是表明人類善的基

17、本形式的原則,這是可以為每一個達到理性年齡且有充分經(jīng)驗去領會它們意指什么的人所確認的,并且在這個意義上它們是不能從人類心中抹去的一般原則;第二類是其基本的道德意義可以很容易地被確認的首要原則,其道德意義對于特定的人們以及整個文化可能由于偏見、疏忽、慣例、對特定滿足感的渴求的搖擺不定等而被遮蔽或歪曲;第三類是其涉及的道德問題只有那些睿智的、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才能正確回答的原則。顯然,對于每一個具有理性的人第一類自然法原則是一些自然而明顯的事實。(36)近代自然法思想家對自然法的自明性特征的認識要比阿奎那要徹底得多,對他們而言,自然法是簡單而無可爭議的原理,“只要你留心加以辨識,無不是本身就已昭

18、然若揭的?!?37)2.它是無法證實也無須證明的自明之理。登特列夫認為,人們?yōu)槭裁磿浴白匀环ā币辉~同時指他們的行為準則和外在世界規(guī)律,就是為了將某些行為準則和生活模式置于無須證明或不待討論的地位。(38)菲尼斯所提出的“自存起因”(an uncaused causing)也應該是這一意義上的自然法它無法證實也無須證明,但它能為人類的實踐理性所把握和理解。(39)富勒對隱含法(implicit law)的強調(diào)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也確信存在某種自明的法律。在他看來,習慣法就是一種默認的、隱含的法律,對它們的發(fā)現(xiàn)或確認雖然也需要投入智識的努力,但一旦被確認,人們往往能夠理解和接受它。而且,他歸之于法

19、律的內(nèi)在目的以及由此推衍出合法性原理也具有習慣法的性質(zhì),它們也都是自明且重要的平常之理(self-evident and important truism)。(40)這些以隱含法方式在法律體系中發(fā)揮自身獨特作用的習慣法,它們的效力無須借助任何權威的確認或支持;相反,它們卻構成了法律權威的基礎。三、富勒對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的超越富勒在看到傳統(tǒng)自然法思想的價值的同時,也看到了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在方法上的局限。在他看來,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家對人類共享目的和價值的探求是笨拙的,他們對人類理性的夸大使得他們對人類共享目的表達顯得武斷和絕對。(41)這一點在近代自然權利理論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自身所存在的

20、局限從根本上導致了18、19世紀歐洲思想界和理論界對它的猛烈批判,這場批判不僅徹底動搖了它的理論地位,還幾乎使其處于毀滅的邊緣。因此,富勒復興自然法的努力,必然致力于超越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的局限。他的自然法理論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超越了傳統(tǒng)自然法:(一)從目的和手段的互動中確定社會目的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專注于從社會目的中尋求自然法。為了賦予自然法某種客觀的、絕對的意義,他們將為某一特定時期的人們所追求的社會目標絕對化為具有終極意義的社會目的,從而使自然法原理脫離始終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社會生活而陷于僵化。在富勒看來,目的的確定只有在同時考慮了賴以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之后才是可能的。在沒有首先考慮“允許合適的人去接

21、受安樂死”這項任務的社會可管理性之前,我們無法決定安樂死是否應該被合法化;在沒有解決“人力資源的配置在工資差異的激勵被消除后將如何可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不能考慮將“收入平等”作為社會目標。(42)盡管富勒與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家一樣,也致力于探求構成良好秩序的社會原理,但他并不是以割斷目的與手段關系的方式孤立地探求人類社會的最高善或終極目標,而是將社會目的的確定納入目的與手段之間的互動關系之中進行考慮。處于目的與手段互動關系之中的手段并非始終由目的決定的被動地位,手段在很多時候也反過來決定著目的的選擇。“任何一個特定的經(jīng)濟制度并不只是滿足先前的需求,同時還產(chǎn)生它特有的人類需求模式?!?43)社會

22、秩序形式是實現(xiàn)社會目的(包括個人目的和集體目的)的手段,但在以下兩個緊密聯(lián)系的意義上也是目的:首先,“盡管我們創(chuàng)造了它們,但它們卻促成了我們成為我們自己,人類在成為他自己時依賴于社會。”(44)也就是說,社會秩序形式作為投射在構成我們?nèi)祟惐拘缘母鞣N目的中的社會手段本身就是社會目的的構成部分。其次,“任何社會秩序形式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它自己的內(nèi)在道德”;(45)也就是說,那些作為實現(xiàn)社會目的手段的社會秩序形式本身都包含有某些制度的必然性。通過研究社會秩序形式所包含的制度必然性,我們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定哪些社會目的具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因此,程序自然法探求社會目的的方式是:首先考慮人類在安排他

23、們相互關系以實現(xiàn)他們個人和集體目的時有那些可選擇的方式,然后才認真考慮這樣的問題所尋求的目的是否應該被實現(xiàn)的目的。以這種方式確定的社會目的不具有終極或絕對的意義。在這里,他與“任何試圖預先確立一部永恒的、不變的自然法典的理論”傳統(tǒng)自然法立場相對立。(46)對他而言,并不存在可以作為人類終極目標以及衡量人類一切事務的終極標準的普遍和絕對的自然法。“如果一個絕對意味著一個道德必然,由它能產(chǎn)生出在所有情形下都明確的決定原則”,那么,他并不知道任何“絕對”。(47)如果存在那種可以用“大寫自然法”表示的無可爭議的核心原則,那么,它們只能是“保持人性中有創(chuàng)造力、能選擇和有目的一面”(48)和“開辟、維持

24、和保護溝流渠道的完整性”。(49)因為,它們?yōu)槿祟愖杂商剿骱蛯嵺`各種實質(zhì)目標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依據(jù)富勒的理解,“目的性”(purposiveness)或“自由為”(free to do)不只是關于人的本性的一個事實,它還是一個一般的社會目標,“沒有它所有其他的目標都失去了意義”;(50)而“溝通是一個相互豐富的過程;借助它人類目的的實現(xiàn)和完成在人們之間傳遞,并代代相傳”(51)。因此,富勒的自然法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正因為自然法在內(nèi)容上是不確定的、可變的,對人類目的在其中得以實現(xiàn)的社會秩序形式的研究變得必要。社會秩序形式是實現(xiàn)人類目的的手段,但它自身也包含有某些制度的必然性;通過探求這些具有必然

25、性的制度要求(也即程序自然法要求),可以為人類社會在某些公認的共同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和確定“可欲的社會目的”提供理性依據(jù)。富勒一方面放棄了對“絕對”和“永恒”自然法的追求;另一方面又通過程序自然法將內(nèi)容可變的自然法與要求內(nèi)容確定的實在法結合起來,從而超越了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將自然法與實在法相對立的局限。(二)重新定位理性在法律中的角色自然法傳統(tǒng)致力于將法律納入理性的軌道,并相信理性可以完全認識正確的法。自然法傳統(tǒng)對理性在法律中的作用的不恰當夸大,在法律實踐中產(chǎn)生了兩方面的消極影響:一方面,正確法的觀念很容易在實踐中瓦解實在法的權威;另一方面,實在法在穿上理性的外衣后很容易逃避道德的評判。(52

26、)而且,“理性法”思想本身也存在容易遭受反對者攻擊的弱點,因為,在現(xiàn)實社會中,沒有任何特定的法律規(guī)則是完全基于理性的。“共同需求會一般地要求我們加強阻止謀殺的相關措施,但它不能精確地告訴我們加強措施的確切形式和程度。在一般要求與具體的貫徹之間總是存在某些自由裁斷的因素?!?53)因此,富勒在強調(diào)理性對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時,“并不認為理性統(tǒng)治一切或應該統(tǒng)治一切。”(54)在他看來,如果自然法理論的優(yōu)點在于使人類對理性能力的信念得以保持,那么它的缺點在于夸大了理性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理性可以構成一個法律體系的基本結構,但它不能為人類事務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提供法律。富勒認為,任何一個法律概念、一條法律規(guī)則

27、都包含有理性和法令這對立的兩方面。譬如“所有權”這個概念,從表面上看,它是引起救濟的東西,即物主及其他處于相似位置的人,在其權利受侵害時將被給予法律救濟;然而,對“相似位置”的理解和確認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潛在于私人財產(chǎn)制度背后的種種理由。(55)再如,像“無人應從他自己的錯誤中獲利”這樣一個具有自明性的法律原理,在實際適用中“只有被固定在一個包含著許多明顯任意因素的財產(chǎn)和義務關系的既有體系中才能獲得具體的意義?!?56)同樣,即使是最為任意的法律規(guī)則,如果它是由合適的權威(如以正當方式形成的立法機構)發(fā)布的,都具有最低限度的理性支持,這使得對已確立的及權威的法淵源的尊重具有合理性。(57)“政府

28、的權力補充了理性的缺限,反過來,除非它為某些理性原則所支持,否則它是沒有力量的?!?58)在富勒看來,自然法與實證主義都只看到了法律的一個方面,因而都試圖只從其中一面來界定法律:前者將整個法律看作“是或至少能夠是理性的表達”;后者則“將整個法律都看作法令”?!叭绻皇菑亩x和權威淵源,而是從問題和功能的方面看待法律,我們就必然發(fā)現(xiàn)法律是由理性和法令、發(fā)現(xiàn)的秩序和強加的秩序混合而成的,而試圖消除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將使法律變質(zhì)和扭曲。”(59)富勒用有限理性的概念超越了傳統(tǒng)自然法與實證主義的對立,調(diào)和了尊重理性與尊重實在法權威之間的矛盾,從而也使自然法與實在法在同一法律體系中和諧共處,并因此使得在法

29、律實踐中兼顧對良法的追求與對法律確定性的需求成為可能。結語從富勒對自然法傳統(tǒng)的繼承中,我們看到了富勒試圖以自然法思想克服實證主義不足的努力;從他對傳統(tǒng)自然法理論的越超中,我們看到了試圖富勒協(xié)調(diào)自然法與實在法、在實在法框架內(nèi)完善法律的努力。富勒概念中的自然法不是與實在法相對立、隨時準備取消實在法效力的“高級法”,而是作為實在法基礎、與實在法相互補充并共同構成統(tǒng)一法律體系的隱含法;富勒概念中的自然法也不是那種絕對的、普遍有效的自然法,而是隨環(huán)境變化而內(nèi)容可變的人類共同需求。程序自然法作為法律秩序形式的制度必然性為結合內(nèi)容可變的自然法與要求內(nèi)容明確的實在法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從而使實在法在其形成和發(fā)

30、展過程中不斷接近自然法,并使法律的理性內(nèi)涵得到不斷擴大。以自然法為基礎的實在法,它不再只是權威的法令,而是同時由理性為其提供正當性支持的法律,從而使法律的權威與法律的正當性要求得到有機的統(tǒng)一;而程序自然法使得形式化的法律回應社會的現(xiàn)實需求成為可能,從而也使現(xiàn)代法治實踐兼顧法律的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形式正義與實質(zhì)正義成為可能。美國法哲學家教授戈爾丁對富勒作為自然法理論家的依憑作出了非常精確的歸納:“使富勒屬于自然法傳統(tǒng)的是兩個相關論題,一個是他有興趣于發(fā)現(xiàn)社會秩序的原則,如果立法者要想成功地完成其任務就必須考慮這些原則;另一個是他強調(diào)理性在立法過程中的作用?!?60)注釋:See Robert S.

31、 Summers, Lon L. Full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1984).Jr. William Powers, "Book Review"(on Lon L. Fuller by Summers), Duke Law Journal(1985),pp. 221-222.Philip Selznick, "Preface to Rediscovering Fuller", in Rediscovering Fuller: Essays on Implicit Law and Institutional

32、Design, p. 10.Willem J. Witteveen, "Rediscovering Fuller: An Introduction", in Rediscovering Fuller: Essays on Implicit Law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p. 22.富勒的著述除法律的道德性一書外都還沒有中譯文本。法律尋求自己的英文名是:The Law In Quest of Itself(The Foundation Press,INC.1940),此處的中譯名沿用了沈宗靈先生在現(xiàn)代西方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4

33、頁)一書中的譯法。Fuller, "The Principles of order", in The Problems of Jurisprudence(temporary edition), The Foundation Press(1949), pp. 693-743.Fuller, "American Legal Philosophy at Mid-CenturyA Review of Edwin W. Patterson's Jurisprudence, Men and Ideas of the Law," Journal Legal E

34、ducation. Vol. 6(1953-1954).Fuller, "American Legal Philosophy at Mid-Century", pp. 473,477.Fuller, "Human Purpose and Natural Law", 3 Natural Law Forum, 1958.富勒的這個寫作計劃源自他早年寫成的秩序原理一文。起初,他只是打算將這個短文改成一章社會秩序原理:試論優(yōu)序?qū)W作為法理學問題的最后一章,最后他希望將它寫成單獨的一卷(See Kenneth I. Winston, "Editor'

35、;s Note", in Kenneth I. Winston(ed.),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Order, p. 63)。(11)在這個導言中,他對“社會程序原理”這一研究的旨趣及其背后的理論假設作了澄清(Fuller, Lon. L. "Means and ends", in Kenneth I. Winston(ed.),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Order, Hart Publishing, 2001, pp. 61-78.)。(12)Fuller, "Means and ends"

36、;, p. 63.(13)這里的“程序”應該兼有“過程”和“方法”的意思。(14)Daniel E. Wueste, "Fuller's Processual Philosophy of Law", in Cornell Law Review 71(1985-86),p. 1212.(15)Fuller, "Reason and fiat in case law", in Harvard Law Review 59(1945-1946),pp. 379-80.(16)Daniel E. Wueste, "Fuller's Pro

37、cessual Philosophy of Law", p. 1206.(17)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鄭戈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13頁。(18)Fuller, Reason and fiat in case law, p. 379.(19)Lon L. Fuller, The Law In Quest of Itself, p. 101.(20)Lon L. Fuller, "Human Purpose and Natural Law", p. 68.(21)國內(nèi)富勒研究者鄒立君博士似乎認為富勒自己否認對自然法傳統(tǒng)的繼承(“不心甘情愿地承認自己繼承了自然法

38、傳統(tǒng)”(鄒立君:良好秩序觀的建構:朗·富勒法律理論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可能基于這樣的考慮使她在闡述富勒的秩序原理時,只是籠統(tǒng)地將它稱為“秩序觀”。然而,當富勒的秩序理論被從他極力主張的自然法立場中抽取出來,便將無法理解這一理論的出發(fā)點及主旨,因為富勒正是從“秩序形式本身也是目的,也存在自然法”這一立場出發(fā)來展開自己的論述。(22)Lon L. Fuller, "Human Purpose and Natural Law", pp. 75-76.(23)Fuller, The Law In Quest of Itself, The Found

39、ation Press, INC. 1940,p. 101.(24)S. T. I-II,q.94,a.2c.轉引自美約翰·菲尼斯:自然法與自然權利,董嬌嬌、楊奕、梁曉暉譯,蘇苗罕、張卓明統(tǒng)校,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頁。(25)他已嘗試著從中確認了八個原則,興許還存在其他未被確認的原則。(26)Douglas Sturm認為富勒的自然法概念包含“很多相對不同但不是沒有聯(lián)系的規(guī)范現(xiàn)實的各個維度”:實體自然法、程序自然法,而實體自然法又具有“與人的本性相關的實體自然法”、“與人類的個體性相關的實體自然法多個層次”及“與人類的團體性相關的實體自然法”(See Dougla

40、s Sturm, "Lon Fuller's Multidimensional Natural Law Theory", in Stanford Law Review 18(1965-66)。(27)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138頁。(28)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116頁。(29)富勒:法律與道德,第237頁。(30)Summers, Lon L. Fuller, p. 66.(31)Kenneth I. Winston, "Editor's Note", in Kennet

41、h I. Winston(ed.),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 Order, p. 101.(32)Summers, Lon L. Fuller, p. 68.(33)Fuller, Reason and fiat in case law, p. 379.(34)Fuller, Reason and fiat in case law, p. 377.(35)“不成文法”的概念早在蘇格拉底時就已提出,他把法律區(qū)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為國家的法律;“不成文法”為人心的法律(詳見劉素民:阿奎那的自然法作為本性之律的人學內(nèi)蘊,載哲學研究2006年第6期,第80

42、頁)。(36)See 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p. 30.(37)轉引自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第51頁。(38)參閱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第5頁。(39)See John Finnis,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pp. 385-87.(40)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pp. 146-47.(41)Fuller, "Human Purpose and Natural Law", 3 Natural Law Forum 76,1958, pp. 68,73.(42)Fuller, "American Legal Philosophy at Mid-Century", p. 479.(43)Fuller, "Human Purpose and Natural 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