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中考物理試題匯編9解析_第1頁
2015北京中考物理試題匯編9解析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 1頁(共 23頁) 2015 北京中考物理試題匯編 8 一 選擇題(共2小題) 1. (2015?通州區(qū)一模)如圖,重力不計的一木板 AC可繞O點無摩擦轉(zhuǎn)動,木板AC長9m, 在A端掛一邊長為50cm的正方體P, 臺電動車由B點向C點運動.當(dāng)車在起點 B時,P 對地面的壓強為 4500Pa,且OA=2m , OB=1.5m .若車的質(zhì)量為 50kg , g取10N/kg,則( ) A .若車由B點以0.3m/s的速度向右運動且保持木板靜止,車最多可以運動 20s B .木板保持靜止情況下,車由 B點向右最多可以運動 7m C.若車由B點向右運動2.5m, P對地面的壓強為 2000Pa D

2、 .物體P重1200N 2. ( 2014?郴州)裝有不同液體的甲、乙兩燒杯,放入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當(dāng)物體靜止后 兩燒杯中液面恰好相平,如圖所示.液體對甲、乙兩燒杯底部的壓強分別是 P甲、P乙,液體 C. P甲v P乙,F(xiàn)甲=卩乙D . P甲=卩乙,F(xiàn)甲v F乙 二.填空題(共3小題) 3. ( 2015?通州區(qū)一模)如圖所示是小明自制 浮力秤”的裝置圖,浮力秤由外筒和浮體構(gòu)成, 浮體包括秤盤和長度為 L。、底面直徑為Do的圓柱體.向外筒中注入適量水,將浮體豎直放 入外筒的水中靜止時, 圓柱體浸入水中的深度為 h0;將質(zhì)量為m的物體放在秤盤上靜止時, 圓柱體浸入水中的深度為 h,且h v L

3、0,水的密度用p水表示.請寫出m與h之間的關(guān)系式 m= _ 第 2頁(共 23頁) 4. ( 2015?通州區(qū)一模)如表所示是在某區(qū)域利用氣壓計測量得到的不同高度的大氣壓數(shù)值 (將海平面的高度記為零).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該地區(qū)在海拔高度 500m以下,大氣壓強 p隨高度h變化的關(guān)系式是: _ . h/m 0 100 200 300 400 500 p/pa 5 1 XI0 5 0.99X10 5 0.98X0 5 0.97 X0 5 0.96 X0 5 0.95X0 5. ( 2015?延慶縣一模)某校課外科技小組的同學(xué),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一套裝置: A是彈簧 測力計,B是邊長為0.1m的均勻正

4、方體浮子, C是圓柱形容器,D是一固定在容器底部的 定滑輪彈簧測力計和正方體浮子之間用一輕質(zhì)無伸縮的細線通過滑輪相連接. (不考慮滑 3 3 輪的摩擦,取g=10N/kg )當(dāng)容器中盛有密度為 p水=1 X10 kg/m的適量的清水,按圖中所示, 使浮子B浸沒在水中靜止時,測力計 A的示數(shù)為2N,浮子B的重力是 _ N . 三.解答題(共10小題) 2 6. (2015?平谷區(qū)一模)如圖所示,滲水井的排水管的管口, 恰好是一塊底面積為 0.2m .高 為0.3m的圓柱形石塊蓋嚴,滲水井中有 1.5m深的水不能排放,小明站在地面上通過滑輪 組將石塊提出滲水井,當(dāng)石塊被提起,并在水中以 V1的速度

5、勻速上升時,小明對繩子的拉 力為F1,小明拉繩的功率為 P1,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75%,當(dāng)水被全部排出,石塊以 V2速 度勻速豎直上升時, 小明對繩子的拉力為 F2,小明拉繩的功率為 P2,已知V1: V2=4 : 3, P1: P2=8 : 9, g取10N/kg不計繩的質(zhì)量和滑輪與軸的摩擦,求: (1) 石塊未提起時,水對石塊頂部的壓力; (2) 石塊被提起,并在水中勻速上升時受到的浮力; (3) 石塊密度. 排水請回答: 第 3頁(共 23頁) 7. ( 2015?通州區(qū)一模)實驗臺上有組裝好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另外還有質(zhì)量均為 50g 的鉤碼一盒(十個)、質(zhì)量不同的滑輪三個 (圖中

6、未畫出)小麗用上述實驗裝置和器材進行 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 序號 動滑輪重 G動/N 鉤碼重 G/N 鉤碼上升 高度h/m 繩的拉力 F/N 繩端移動 距離s/m 機械效率 n% 1 0.1 0.5 0.2 0.34 0.4 73.5 2 0.1 1 0.2 0.6 0.4 83.3 3 0.1 2 0.2 1.1 0.4 90.9 表二: 序號 動滑輪重 G動/N 鉤碼重 G/N 鉤碼上升 高度h/m 繩的拉力 F/N 繩端移動 距離s/m 機械效率 n% 1 0.1 2 0.2 1.1 0.4 90.9 2 0.15 2 0.2 1.15 0.4 87 3 0.2 2 0.

7、2 1.2 0.4 83.3 (1 )分析表一中數(shù)據(jù),小麗認為:對于同一動滑輪,所提升的鉤碼越重,機械效 率 (2 )分析表二中數(shù)據(jù),你的結(jié)論是:提升相同鉤碼時, & ( 2015?通州區(qū)一模)在學(xué)習(xí)摩擦力時,小麗猜想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接 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間的壓力、接觸面的面積為了驗證 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可能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有關(guān) ”這一猜想,她找來一個大木板,把其中一個面涂成紅色,又 請爸爸把木板做成兩個帶掛鉤的邊長不同的正方體, 還準(zhǔn)備了已調(diào)零的彈簧測力計、一端帶 定滑輪的長木板、細線小麗根據(jù)自己的猜想進行了如下實驗: 按圖組裝實驗器材,將小正方體木塊紅

8、色面朝下放在木板上,豎直向上緩慢勻速拉動彈 簧測力計,待測力計示數(shù)穩(wěn)定時讀出拉力 F的數(shù)值并記錄. 用大正方體木塊換下小正方體木塊,并使木塊紅色面朝下放在木板上,仿照步驟 再做 一次. (3)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 ,排除測量因素的影響, 主要原因之一是 請回答: 第 3頁(共 23頁) 滑動摩擦力f=F,比較兩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驗證自己猜想的對錯. 分析小麗的實驗操作 &制尤網(wǎng) jyeoo.con (1 )兩個正方體木塊紅色面朝下放置的目的是: (2)實驗時 緩慢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的原因是: (3 )小麗的實驗探究過程存在的問題是: 9. (2015?通州區(qū)一模)如圖所示,是利用電動

9、機通過滑輪組提升水中物體 A的示意圖,當(dāng) 浸沒在水中的物體 A勻速上升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80%;當(dāng)物體A離開水面后,以0.1m/s 的速度勻速上升時,電動機的功率為 P,已知物體A的體積V=0.2m1 2 3 4,質(zhì)量m=0.5t,不計 繩重、滑輪軸摩擦及水的阻力, g取10N/kg .求: (1 )動滑輪重G動; (2)電動機的功率P. 甲 由圖甲可知,該凸透鏡的 _ 是15.00cm . 實驗前,在擺放凸透鏡、蠟燭和光屏?xí)r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時注意將 凸透鏡”、蠟燭”或 光屏”)擺放在另外兩個元件的中間. (2) 木塊密度的數(shù)學(xué)表達式為 _ . 14. (2015?延慶縣

10、一模)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1) (2) (填 (3) 透鏡左側(cè)a、b、c、d四個位置中的 乙 E檢hl優(yōu)帝了 f (4) 通過實驗小明明白了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一次他在給兄弟班級照畢業(yè)像時,發(fā)現(xiàn)兩旁 還有同學(xué)沒有進入觀景框內(nèi),他應(yīng)將照相機 _ (填靠近”或遠離”被拍照的同 學(xué),這樣才能在觀景框內(nèi)看到全班同學(xué)清晰的畫面. (5) 小明進一步學(xué)習(xí)知道了眼球的成像原理一束來自遠處的光經(jīng)眼球的角膜和晶狀體折 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視網(wǎng)膜 _ (填 前”或 后”,這就是近視眼,矯正方法是戴一 副由 _ (填 凸”或凹”)透鏡片做的眼鏡. 11. (2015?延慶縣一模)小鋼利用杠桿及相關(guān)器材進行實驗,記

11、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繪成圖象,如 圖所示.請根據(jù)圖象歸納出動力 Fi與阻力F2的關(guān)系式: _ . t F: N 12. (2015?延慶縣一模)小明同學(xué)為了證明力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他做出了如下操作,用力擠 壓如圖所示的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玻璃管內(nèi)的水柱液面上升. 不擠壓玻璃瓶壁時(或松手后), 玻璃管內(nèi)的水柱液面回落. 這說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發(fā)生了形變. 小紅認為,小明在實驗過 程中沒有控制溫度這一變量, 你覺得應(yīng)該怎么做就可以控制溫度對形變的影響了. 請寫出簡 單的操作過程和現(xiàn)象. 耳 13. (2015?延慶縣一模)小亮想測出小木塊(密度比水的小,表面經(jīng)處理后不吸水)的密度.除 了此木塊,老師還給他提

12、供了如下器材: 與木塊體積相同的銅塊, 足夠大的量筒和足量的水 (已知水的密度為 p水).請你僅利用上述器材幫他設(shè)計測量這個木塊密度的實驗方案, 請完成實驗步驟: (1) 向量筒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記下量筒內(nèi)水的體積 Vo; 將銅塊緩慢放入量筒內(nèi)水中,記下此時水和銅塊的總體積 V1;第 7頁(共 23頁) 公元前213年,羅馬帝國派出大批戰(zhàn)船開往地中海的西西里島,想征服敘拉古王國. 這一天,晴空萬里,陽光燦爛,阿基米德和敘拉古國王站在城堡上觀察著海面遠處那一只 只露出一些桅頂?shù)牧_馬戰(zhàn)船慢慢地越變越大. 城堡中兵力很少.國王把希望目光投向聰慧無比的阿基米德,詢問道: 聽說您最近叫人做 了很多的大鏡子

13、,這里面有些什么名堂? ” 阿基米德朝遙遠的敵船一指說: 只要我們把羅馬的戰(zhàn)船消滅掉,他們就徹底失敗了而今 天,他們滅亡的日子就要到啦,因為我們有太陽神助威. ”阿基米德讓士兵搬來幾百面取火 鏡,在阿基米德的指揮下,一起往一艘戰(zhàn)船的白帆上反射灼烈的陽光. 不一會兒,被取火鏡 照射的白帆冒出縷縷青煙,海風(fēng)一次, 呼”地起了火,火勢一會兒就變大了.羅馬侵略者狂 叫起來,紛紛往海水里跳,有的燒死,有的淹死后面的戰(zhàn)船以為敘拉古人施了什么妖術(shù), 嚇得調(diào)轉(zhuǎn)船頭便逃. 敘拉古國王興奮地問阿基米德: 你這取火鏡怎么真能向太陽神取來火呢? ” 阿基米德說: 這鏡子是凹面的鏡子,它反射出的陽光,能集中到一點,這叫

14、做焦點焦點 的溫度很高很高,碰到易燃物上就能點著火. 不過,假如沒有太陽的幫忙, 我們是無法取勝 B ) B (2)阿基米德使用的取火鏡是 鏡,主要利用的是光的 現(xiàn)象.(選 填直射”反射”或折射”) (3 )請舉出一個應(yīng)用的實例,如 _ 4 15. (2014?青島)小雨受到的重力為 640N ,他站在水平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為 1.6 10 Pa. (1) 他用圖甲所示滑輪組勻速提升物體 A,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90% (不計繩重和摩擦), 此時他對水平地面的壓強為 603Pa.則物體A重力GA= ? (2) 如圖乙所示,若他用此滑輪組從水下緩慢提起邊長為 0.3m的正方體B (不計水的阻

15、力、 繩重和摩擦),當(dāng)物體B的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為 2 X103pa時,小雨對水平地面的壓強為勻 速提升物體A時對水平地面壓強的 則物體B的密度PB= ? 的 ” 射向凹面鏡的平行光經(jīng)凹面鏡反射使這點處的溫度非常高,易于燃燒的物體 陽遂”就是銅制的凹面鏡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太 _ 所示的原理(選填 A或 E檢hl優(yōu)帝了 f 第 6頁(共 23 頁)第 9頁(共 23頁) 甲 乙 2015 北京中考物理試題匯編 8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 選擇題(共2小題) 1. (2015?通州區(qū)一模)如圖,重力不計的一木板 AC可繞0點無摩擦轉(zhuǎn)動,木板AC長9m, 在A端掛一邊長為50cm的正方體P, 臺電動車由

16、B點向C點運動.當(dāng)車在起點 B時,P 對地面的壓強為 4500Pa,且0A=2m , 0B=1.5m .若車的質(zhì)量為 50kg , g取10N/kg,則( ) A .若車由B點以0.3m/s的速度向右運動且保持木板靜止,車最多可以運動 20s B .木板保持靜止情況下,車由 B點向右最多可以運動 7m C.若車由B點向右運動2.5m, P對地面的壓強為 2000Pa D .物體P重1200N 考點:杠桿的平衡分析法及其應(yīng)用;速度與物體運動. 專題:計算題;錯解分析題;簡單機械. 分析:首先利用G=mg求出物體P的重力,物體P對木板的壓力與物體 P的重力相等; 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求出當(dāng)車在起點 B

17、時物體P對A點的拉力;利用F=pS求出物體P 對地面的壓力,由于物體 P處于靜止,根據(jù)合力為零求出物體 P的重力; 車由B點向右移動的最大距離時,要木板保持靜止情況下,即此時物體 P對A點的 拉力與物體P的重力相等,利用杠桿平衡條件求出向右移動的最大距離; 利用t=求出車此時可以運動的時間; V 若車由B點向右運動2.5m,先利用杠桿平衡條件求出 A點受到的拉力,再合力為零 求出物體P對地面的壓力, 禾惋p=求壓強. S 解答:解:由于木板處于水平平衡狀態(tài),則車對木板的壓力 R=G車=口車 g=50kg xi0N/kg=500N ; 當(dāng)車在起點 B時,由杠桿平衡條件 F1L1=F2L2得:FA

18、X)A=F車XOB , 物體P對A點的拉力FAJ廠=m =375N ; 0A 2m 一 2 2 由于物體P對地面的壓強為 4500Pa,受力面積為 S=50cm50cm=2500cm2=0.25m2; 根據(jù) p=g得:壓力為 F=pS=4500PaX).25m2=1125N ; 由于壓力F=G - FA,則物體P的重力為G=F+FA=1125N+375N=1500N,故D錯誤; 若車由B點向右運動 2.5m,貝U OB=1.5m+2.5m=4m , 由杠桿平衡條件 FL1=F2L2得:FA OA=F車XOB, F 車500NX 4m 物體P對A點的拉力FA= =1000N ; 0A 2ro 第

19、 8頁(共 23頁)jyeoo con 填空題(共3小題) 第 9頁(共 23頁) 則此時的壓力 F=G - FA=1500N - 1000N=500N , 壓強 p=LL= 500N =2000Pa,故 C 正確; s 0. 25 m2 車由B點向右移動的最大位置 B時,木板仍保持靜止情況下,即此時物體 P對A點 的拉力與物體P的重力相等; 由杠桿平衡條件 FIL仁F2L2得:GPOA=F車OB ”, 則 OB = ; =6m, F車 500N 則車由B點向右最多可以運動的距離為 s=OB- OB=6m - 1.5m=4.5m ;故B錯誤; 當(dāng)若車由B點以0.3m/s的速度向右運動且保持木板

20、靜止,由 v 丈得:車的運動時間 t 為t=工5m =155,故A錯誤. v 0. 3iri/s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杠桿平衡條件和壓強公式的理解和運用; 應(yīng)用杠桿平衡條件與壓強公 式即可正確解題. 2. ( 2014?郴州)裝有不同液體的甲、乙兩燒杯,放入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當(dāng)物體靜止后 兩燒杯中液面恰好相平,如圖所示液體對甲、乙兩燒杯底部的壓強分別是 P甲、P乙,液體 C. P甲v P乙,F(xiàn)甲=卩乙D . P甲=卩乙,F(xiàn)甲v F乙 考點: 壓強大小比較;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yīng)用. 專題: 分析: 壓強和浮力. 放入液體的物體完全相同,由浮沉條件可知兩物體所受浮力相等,由浮力公式 F

21、浮=p gV,可知兩液體的密度,由壓強公式 p= gh可知對底部的壓強. 解答: 解:兩木塊完全相冋,它們在液體內(nèi)都是靜止的,故受力平衡,即浮力都等于物體的 重力; 二F甲=F乙, 由于物體在甲中浸入液面的體積比乙中的小,故由 F浮=p液gV排得:p甲p乙, p= p液gh得,由于液面咼度相同, 二p甲p乙.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學(xué)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液體壓強公式的掌握和運用,根 據(jù)提供情景靈活選用公式分析判斷是本題的關(guān)鍵. 3. ( 2015?通州區(qū)一模)如圖所示是小明自制 浮力秤”的裝置圖,浮力秤由外筒和浮體構(gòu)成, 浮體包括秤盤和長度為 Lo、底面直徑為Do的圓柱體向外

22、筒中注入適量水,將浮體豎直放 入外筒的水中靜止時, 圓柱體浸入水中的深度為 ho;將質(zhì)量為m的物體放在秤盤上靜止時, 圓柱體浸入水中的深度為 h,且h v Lo,水的密度用p水表示.請寫出m與h之間的關(guān)系式 考點: 阿基米德原理. 專題: 壓強和浮力. 分析: 根據(jù)物體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然后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重力、密度公式表示出浮力 與重力的關(guān)系,并進一步化簡得出被稱物體質(zhì)量 m與浮體的圓柱體浸入水中深度 h 之間的關(guān)系式; 解答: 解:秤盤中未放物體時,浮體在水中漂浮,則有 F 浮 i=Go p 水 gV 排 i=Go 化簡后可得:Go=D譯p水gho; 4 0 被秤物體放在秤盤上后,浮體

23、仍漂浮,則有 -浮 2=Go+G 物 p 水 gV 排 2=Go+mg p 水 Doh= P 水 g 可 DM+mg 化簡后可得:m=D和水(h - ho). 4 點評: 本題綜合考查了重力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應(yīng)用, 利用好物體漂浮浮力等于重力是解答 此題的關(guān)鍵. 4. ( 2oi5?通州區(qū)一模)如表所示是在某區(qū)域利用氣壓計測量得到的不同高度的大氣壓數(shù)值 (將海平面的高度記為零).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該地區(qū)在海拔高度 5oom以下,大氣壓強 5 P甘 p隨高度h變化的關(guān)系式是: p=io Pa ioh _. h/m o ioo 200 300 400 500 p/pa 5 5 5 5 5 5 1

24、xio o.99Xo 0.98X0 0.97 X0 0.96 X0 0.95X0 考點:大氣壓強與咼度的關(guān)系. 專題:應(yīng)用題;氣體的壓強、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guān)系. 第 10頁(共 23頁)m= p水 (h - ho) _ (1)石塊未提起時,水對石塊頂部的壓力; 第 11頁(共 23頁) 分析:解決此題可以結(jié)合表格中的海撥咼度與大氣壓的關(guān)系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當(dāng)海拔高度越高,大氣壓值越小,高度每升高 100m,大氣壓 5 減小0.01X10 Pa,即高度每升高1m,大氣壓減小10Pa,所以大氣壓強p隨高度h變 化的關(guān)系式是: 5 卩曲 p=10 Pa- 10h 竺. m

25、故答案為:p=10 Pa - 10h. 點評:對于此類信息給予題目要結(jié)合題目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求解,不可亂猜. 5. ( 2015?延慶縣一模)某校課外科技小組的同學(xué),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一套裝置: A是彈簧 測力計,B是邊長為0.1m的均勻正方體浮子, C是圓柱形容器,D是一固定在容器底部的 定滑輪彈簧測力計和正方體浮子之間用一輕質(zhì)無伸縮的細線通過滑輪相連接. (不考慮滑 3 3 輪的摩擦,取g=10N/kg )當(dāng)容器中盛有密度為 p水=1 X10 kg/m的適量的清水,按圖中所示, 使浮子B浸沒在水中靜止時,測力計 A的示數(shù)為2N,浮子B的重力是 8 N . 考點: 浮力大小的計算. 專題: 分

26、析: 解答: 浮力. 先根據(jù)F浮=p液gV排求出浮子B受到的浮力,然后對浮子B受力分析,然后根據(jù)平衡 力的關(guān)系即可求出浮子 B的重力. 3 3 3 解:浮子 B 受到的浮力:F 浮-p水gV 排=1 X10 kg/m X0N/kg X (0.1m) =10N , 根據(jù)圖示可知,浮子B受到豎直向下的拉力和重力以及豎直向上的浮力, 因此G-F浮 -F-10N - 2N-8N . 故答案為:& 點評: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阿基米德原理、 物體受力分析、二力平衡條件的應(yīng)用以及壓強公式的 應(yīng)用. 三.解答題(共10小題) 2 6. (2015?平谷區(qū)一模)如圖所示,滲水井的排水管的管口, 恰好是一塊底

27、面積為 0.2m 高 為0.3m的圓柱形石塊蓋嚴,滲水井中有 1.5m深的水不能排放,小明站在地面上通過滑輪 組將石塊提出滲水井,當(dāng)石塊被提起,并在水中以 V1的速度勻速上升時,小明對繩子的拉 力為F1,小明拉繩的功率為 P1,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75%,當(dāng)水被全部排出,石塊以 V2速 度勻速豎直上升時, 小明對繩子的拉力為 F2,小明拉繩的功率為 P2,已知V1: V2=4 : 3, P1: P2=8 : 9, g取10N/kg不計繩的質(zhì)量和滑輪與軸的摩擦,求:第 14頁(共 23頁) (2) 石塊被提起,并在水中勻速上升時受到的浮力; (3) 石塊密度. 考點:密度的計算;滑輪組繩子拉力的

28、計算;浮力大小的計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專題:浮力;功、功率、機械效率. 分析:(1)求出石塊頂部處的深度,可利用公式 P= ph計算出水對石塊頂部的壓強,又知 道石塊A的受力面積,可利用公式 F=pS計算出水對石塊頂部的壓力. (2) 石塊被提起,浸沒水中,排開水的體積等于石塊的體積,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 受到的水的浮力; (3) 當(dāng)石塊被提起,并在水中運動時,不計繩的質(zhì)量和滑輪與軸的摩擦, W有用 ( (G-F浮)h G-F浮 1 一、亠亠 移動的速度,可得拉力做功功率; 的速度,可得拉力做功功率; 已知V1: V2=4: 3, Pi: P2=8: 9,列方程求出G與G輪的關(guān)系,代入效

29、率公式求出石 塊重力,利用 G=mg求其質(zhì)量,再利用密度公式求石塊的密度. (1) 石塊頂部處的深度: h=1.5m - 0.3m=1.2m, 水對石塊頂部的壓強為: 3 3 4 p= p水gh=1.0 XI0 kg/m X10N/kg xi.2m=1.2 X10 Pa, 2 而 S=0.2m , 水對石塊頂部的壓力: 4 2 F=pS=1.2 X0 PaX.2m =2400N ; (2) 石塊被提起,浸沒水中,排開水的體積: 2 3 V 排=V=0.2m X).3m=0.06m , 受到的水的浮力: 3 3 3 F 浮=卩水 V 排 g=1X0 kg/m X).06m X0N/kg=600N

30、 , 輪),求出拉力端 當(dāng)水全被排出,不計繩的質(zhì)量和滑輪與軸的摩擦, 解答: 解: 第 15頁(共 23頁) (3) 當(dāng)石塊被提起,并在水中運動時,不計繩的質(zhì)量和滑輪與軸的摩擦,fy菁優(yōu)網(wǎng) yz jyeoo com (G F ?。﹉ W總(G幣+ G輪)h G-F譯+ G輪 F1(G F 浮+G 輪), 拉力端移動的速度 VIF=3VI , PI=FIVIF, 當(dāng)水全被排出,不計繩的質(zhì)量和滑輪與軸的摩擦, F2= (G+G 輪), : 拉力端移動的速度 V2F=3V2, P2=F2V2F, 已知 V1F: 因為 所以 (Fi 4) : ( F2X3) =8: 9, F1: F2=2: 3,將

31、代入得: 2 (G - F 浮+G 輪):丄(G+G 輪)=2: 3, :3 3 (G F 浮+G 輪):(G+G 輪)=2 : 3, 3 (G F 浮+G 輪)=2( G+G 輪), G輪=3F浮-G,代入得: G - F這 ni = = = - G-F + G輪 G-F浮+3F淳-G 2F浮 G - SOON 75%= - 75%= I, 解得 G=1500N , 石塊的質(zhì)量: G 1500N “ m= = =150kg, g lONAg 石塊的密度: p= = 15猟呂猟呂 2.5 03kg/m3. V 0. 06 m3 答:(1)石塊未提起時,水對石塊頂部的壓力為 2400N ; (2

32、) 石塊被提起,在水中勻速上升時受到的浮力為 600N ; (3) 石塊密度為 2.5X103kg/m3. 點評:本題為力學(xué)綜合題,考查了液體壓強的計算、壓強定義式的應(yīng)用、浮力的計算、使用 滑輪組拉力的計算、功率的計算等知識,難點在第三問,求出兩種情況下(石塊在水 V1: V2=4: 3, V2F=4: 3, P=Fv,將代入得: Pl : P2=FlV1F: F2V2F=8: 9, G-F浮 fy菁優(yōu)網(wǎng) yz jyeoo com 第 13頁(共 23頁)fy菁優(yōu)網(wǎng) yz jyeoo com 第 18頁(共 23頁) 軸間有摩擦或繩子有重力 考點: 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專題: 探究

33、型實驗綜合題. 分析: (1) 分析表一鉤碼的變化和機械效率的變化,得出結(jié)論; (2) 分析表二動滑輪和機械效率的變化,得出結(jié)論; (3) 使用滑輪組時,除了要克服動滑輪重外,還要克服繩重及摩擦做功. 解答:解:(1)由表一中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對于同一動滑輪,所提升鉤碼的重力增大,機械效 率將增大; (2)由表二中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提升相同重力的鉤碼時,動滑輪的重力增大,其機械中、在空中)的拉力、速度、功率,禾U用題目提供的條件得出石塊重力和動滑輪重力 的大小關(guān)系是關(guān)鍵. 7. ( 2015?通州區(qū)一模)實驗臺上有組裝好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另外還有質(zhì)量均為 50g 的鉤碼一盒(十個)、質(zhì)量不同的滑輪三

34、個 (圖中未畫出)小麗用上述實驗裝置和器材進行 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一、表二所示. 序號 動滑輪重 G動/N 鉤碼重 G/N 鉤碼上升 高度h/m 繩的拉力 F/N 繩端移動 距離s/m 機械效率 n% 1 0.1 0.5 0.2 0.34 0.4 73.5 2 0.1 1 0.2 0.6 0.4 83.3 3 0.1 2 0.2 1.1 0.4 90.9 序號 動滑輪重 G動/N 鉤碼重 G/N 鉤碼上升 高度h/m 繩的拉力 F/N 繩端移動 距離s/m 機械效率 n% 1 0.1 2 0.2 1.1 0.4 90.9 2 0.15 2 0.2 1.15 0.4 87 3 0.2 2 0.2

35、 1.2 0.4 83.3 所提升的鉤碼越重,機械效率 越高 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 (3)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 F排除測量因素的影響,主要原因之 是: 滑輪與輪 表一: 表二: (1)分析表一中數(shù)據(jù), 小麗認為:對于同一動滑輪, (2 )分析表二中數(shù)據(jù),你的結(jié)論是:提升相同鉤碼時, 第 19頁(共 23頁) (3) 若不計繩重和摩擦, 該滑輪組由兩段繩子承擔(dān)物重, F動+ “ . 2 由于滑輪與輪軸間有摩擦或繩子有重力,因此: F少動疋. 2 故答案為:(1)越高;(2)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 (3)滑輪與輪軸間有摩擦或 繩子有重力. 點評:本題考查了求滑輪組效率、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應(yīng)用控制

36、變量法分析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即可正 確解題. 8. ( 2015?通州區(qū)一模)在學(xué)習(xí)摩擦力時,小麗猜想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接 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間的壓力、接觸面的面積為了驗證 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可能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有關(guān) ”這一猜想,她找來一個大木板,把其中一個面涂成紅色,又 請爸爸把木板做成兩個帶掛鉤的邊長不同的正方體, 還準(zhǔn)備了已調(diào)零的彈簧測力計、一端帶 定滑輪的長木板、細線小麗根據(jù)自己的猜想進行了如下實驗: 按圖組裝實驗器材,將小正方體木塊紅色面朝下放在木板上,豎直向上緩慢勻速拉動彈 簧測力計,待測力計示數(shù)穩(wěn)定時讀出拉力 F的數(shù)值并記錄. 用大正方體木塊換下小正方體木塊

37、,并使木塊紅色面朝下放在木板上,仿照步驟 再做 一次. 滑動摩擦力f=F,比較兩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驗證自己猜想的對錯. 分析小麗的實驗操作 請回答: (1 )兩個正方體木塊紅色面朝下放置的目的是: 使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 . (2)實驗時 緩慢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的原因是: 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拉力大小和 摩擦力大小相等 . (3 )小麗的實驗探究過程存在的問題是: 沒有控制對接觸面的壓力相同 .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 探究型實驗綜合題. 要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面積大小的關(guān)系,要采用控制變量法的思想,控制 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變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用彈簧

38、測力計間接測量 摩擦力進行比較; 根據(jù)二力平衡的知識,要使拉力大小和摩擦力大小相等, 要在水平面上用彈簧測力計 水平拉動木塊,使其做勻速直線運動. 效率將減小. 第 20頁(共 23頁) 解: (1) 實驗過程必須按照控制變量法來進行,為保證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所以使兩 個正方體木塊粗糙程度相同的紅色面朝下放置.解答: 第 21頁(共 23頁) (2) 拉動物體時,必須讓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樣物體才能處于平衡狀態(tài),拉力 與摩擦力是平衡力,大小才相等. (3) 必須按照控制變量法來進行,保證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變接 觸面積的大小,觀察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得出摩擦力與接觸面積大小的關(guān)

39、系,此實驗 中兩個正方體的邊長不同,對接觸面的壓力不同,沒有控制壓力相同. 故答案為: (1) 使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 (2) 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拉力大小和摩擦力大小相等; (3) 沒有控制對接觸面的壓力相同.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的是利用控制變量法設(shè)計實驗來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 的關(guān)系,控制變量法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是中考的熱點,需要重點掌握此 實驗思想和實驗操作的具體方法. 9. (2015?通州區(qū)一模)如圖所示,是利用電動機通過滑輪組提升水中物體 A的示意圖,當(dāng) 浸沒在水中的物體 A勻速上升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 80%;當(dāng)物體A離開水面后,以0.1m/s 的速度勻

40、速上升時,電動機的功率為 P,已知物體A的體積V=0.2m3,質(zhì)量m=0.5t,不計 繩重、滑輪軸摩擦及水的阻力, g取10N/kg .求: (1 )動滑輪重G動; 考點: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功率的計算. 專題:功、功率、機械效率. 分析:(1)浸沒在水中的物體 A在勻速上升時,F(xiàn)A+F浮=6,由計算出A受到滑輪組的拉 W 有 FAh 力,根據(jù)n= 切切 卜二卜二 卜卜.=斤斤J 計算動滑輪重; W有也額卩小4動h FA+G動 (2)物體A離開水面后,根據(jù) F=2 (G物+G動),由圖通過動滑輪繩子的段數(shù) n=3 , 第 22頁(共 23頁) n v=nv 物, 根據(jù)P=Fv計算電動機的功率

41、. 解答:解: (1) 浸沒在水中的物體 A在勻速上升時,F(xiàn)A+F浮=G , 3 所以 FA=G - F 浮=mg - p 水 gV 排=500kg X0N/kg - 1.0X0X).2m3=3000N 考點: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及其探究實驗. 第仃頁(共 23頁) 不計繩重、滑輪軸摩擦及水的阻力, W有 gh 九 n 口5 即有:3 N_=80%, 3000N+ G 動 解得:G動=750N ; (2) 由圖通過動滑輪繩子的段數(shù) n=3, 當(dāng)物體A被拉離水面后,繩子自由端拉力: F=2 (G+G 動) )=丄X (500kg xi0N/kg+750N )=刃瀬, n 3 3 繩子自由端速度 v=n

42、v A=3 X0.1m/s=0.3m/s , 電動機的功率: 5750 P=Fv= X).3m/s=575W . 3 答:(1)動滑輪重 750N ; (2)電動機的功率 575W . 點評:本題考查了浮力、重力、機械效率和功率的計算,綜合性強,難度大分清有用功、 額外功和總功是關(guān)鍵, 在不計繩重、滑輪軸摩擦及水的阻力時, 用好F(G物+G動). 訂 甲 乙 (1) 由圖甲可知,該凸透鏡的 焦距 是15.00cm . (2) 實驗前,在擺放凸透鏡、蠟燭和光屏?xí)r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時注意將 . 凸透鏡 (填 凸透鏡” 蠟燭”或 光屏”擺放在另外兩個元件的中間. (3) 如圖乙所示,若

43、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畫出)得到燭焰清晰放大的實像,則燭焰應(yīng)位于 透鏡左側(cè)a、b、c、d四個位置中的 c 位置. (4) 通過實驗小明明白了照相機的成像原理,一次他在給兄弟班級照畢業(yè)像時,發(fā)現(xiàn)兩旁 還有同學(xué)沒有進入觀景框內(nèi),他應(yīng)將照相機 遠離 (填 靠近”或 遠離”被拍照的同學(xué), 這樣才能在觀景框內(nèi)看到全班同學(xué)清晰的畫面. (5) 小明進一步學(xué)習(xí)知道了眼球的成像原理.一束來自遠處的光經(jīng)眼球的角膜和晶狀體折 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視網(wǎng)膜 前(填前”或后”,這就是近視眼,矯正方法是戴一副由 (填凸”或凹”)透鏡片做的眼鏡.第 24頁(共 23頁) &制尤網(wǎng) jyeoo.con 專題:探究型實驗綜合題

44、. 從凸透鏡光心到焦點的距離叫焦距; 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物體經(jīng)過凸透鏡所成實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兩側(cè); 當(dāng)物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時,通過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像變大; 近視眼的原因是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長,因 此來自遠處某點的光會聚在視網(wǎng)膜前面;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解答:解: (1) 由圖知,焦點距離光心 15.00cm,所以此凸透鏡的焦距為 15.00cm; (2) 物體經(jīng)過凸透鏡成實像時,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異側(cè),所以凸透鏡必須擺在另 外兩個元件的中間; (3) 已知凸透鏡焦距為15.00cm,要使?fàn)T焰經(jīng)過凸透

45、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蠟燭應(yīng)該 在30.00cm和15.00cm之間,由圖知,需要在 c位置; (4) 攝影者發(fā)現(xiàn)兩旁還有同學(xué)沒有進入取景框內(nèi),說明所照的像大了,應(yīng)該讓像變 小一些,則攝影者要使照相機遠離同學(xué),增大物距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 (5) 產(chǎn)生近視眼的原因是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長, 因此來自遠處某點的光會聚在視網(wǎng)膜前, 而利用凹透鏡能使光線發(fā)散的特點,在眼睛 前面放一個凹透鏡,可使來自遠處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wǎng)膜上. 故答案為: (1) (2) (3) (4) (5) 點評:本題考查學(xué)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以及學(xué)生對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法的掌握,要求學(xué)生能根

46、據(jù)透鏡成像規(guī)律和應(yīng)用分析實際問題. 11. (2015?延慶縣一模)小鋼利用杠桿及相關(guān)器材進行實驗,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繪成圖象,如 圖所示.請根據(jù)圖象歸納出動力 F1與阻力F2的關(guān)系式: F1=0.1F2 . 分析: (1) (2) (3) (4) (5) 焦距; 凸透鏡; C; 遠離; 前;凹. 近視眼成因及矯正方 第 25頁(共 23頁) 考點:杠桿的平衡條件. 專題:簡單機械. 分析:從圖象上找到多對動力 F1與阻力F2的數(shù)據(jù),比較數(shù)據(jù)得到動力 F1跟阻力F2的關(guān)系. 解答:解: 由圖象知, 當(dāng)動力Fi為0.2N時,阻力F2為2N, 當(dāng)動力Fi為0.4N時,阻力F2為4N, 當(dāng)動力Fi為0.

47、6N時,阻力F2為6N, 當(dāng)動力Fi為0.8N時,阻力F2為8N, 所以 Fi=0.lF2. 故答案為:Fi=O.仆2. 點評:從圖象上找到多對動力和阻力數(shù)據(jù),得到動力 Fi跟阻力F2的關(guān)系,對于學(xué)生來講有 一定的難度. i2. (20i5?延慶縣一模)小明同學(xué)為了證明力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他做出了如下操作,用力擠 壓如圖所示的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玻璃管內(nèi)的水柱液面上升. 不擠壓玻璃瓶壁時(或松手后), 玻璃管內(nèi)的水柱液面回落. 這說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發(fā)生了形變. 小紅認為,小明在實驗過 程中沒有控制溫度這一變量, 你覺得應(yīng)該怎么做就可以控制溫度對形變的影響了. 請寫出簡 單的操作過程和現(xiàn)象. 考點

48、: 力的作用效果. 專題: 分析: 運動和力. 小紅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手的溫度比較咼,手與瓶子接觸時,會向瓶子傳遞熱 量,瓶內(nèi)的水受熱膨脹,使玻璃管中的水面也會升咼; 要排除熱傳遞的影響,可以分別使用大小不冋的力擠壓瓶子, 觀察瓶子中細玻璃管的 水面上升情況是否相同(此時手吸收的熱量是相同的,就排除了溫度的影響) ,若不 同,就說明了力使玻璃瓶發(fā)生了形變. 解答: 解: 用較大的力擠壓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細玻璃管內(nèi)的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記為 hi, 松手后細玻璃管內(nèi)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 再用較小的力擠壓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細玻璃管內(nèi)的水面也上升, 水面上升的高度記 為h2; h2小于h

49、i .這說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發(fā)生了形變.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我們設(shè)計實驗的能力,是一道設(shè)計制作題; 這類題目也是中考考查的一種新題型,需要掌握. i3. (20i5?延慶縣一模)小亮想測出小木塊(密度比水的小,表面經(jīng)處理后不吸水)的密度.除 了此木塊,老師還給他提供了如下器材: 與木塊體積相同的銅塊, 足夠大的量筒和足量的水 (已知水的密度為 p水)請你僅利用上述器材幫他設(shè)計測量這個木塊密度的實驗方案, 第 19頁(共 23頁) 請完成實驗步驟: (1)向量筒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記下量筒內(nèi)水的體積 Vo; 將銅塊緩慢放入量筒內(nèi)水中,記下此時水和銅塊的總體積 V1; 取出銅塊,將木塊放入量筒的水中,

50、記下此時量筒的示數(shù) V2 V2 - Vn (2)木塊密度的數(shù)學(xué)表達式為 p= ?p水. - V - V - V1 * 0 (1) 實驗的原理是尸二; V (2) 利用排水法得到銅塊的體積,也就得到了木塊的體積;再利用漂浮條件,求得 木塊的重力,進一步得到木塊的質(zhì)量. 解:(1)由 可得銅塊的體積,從而可知木塊的體積; 將木塊漂浮在水中, 讀出V排,根據(jù)G=F浮=P液gV排得出木塊的重力,從而可得其 質(zhì)量,所以該步驟應(yīng)為:取出銅塊,將木塊放入量筒的水中,記下此時量筒的示數(shù) V2; (2)木塊密度的數(shù)學(xué)表達式: 因為木塊漂浮, G=F浮=p水gV排=卩水g (V2-Vo) 木塊的質(zhì)量為m厶=p水(

51、V2-Vo) 木塊的體積為V=V 1 - Vo _ IT P 水(丁2 - V j ) V2 - Vo 尸礦 V-Vo 故答案為:(1)取出銅塊,將木塊放入量筒的水中,記下此時量筒的示數(shù) 廠?p水-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學(xué)生對于密度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解題關(guān)鍵是物體質(zhì)量和體積的求得. 14. (2015?延慶縣一模)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公元前213年,羅馬帝國派出大批戰(zhàn)船開往地中海的西西里島,想征服敘拉古王國. 這一天,晴空萬里,陽光燦爛,阿基米德和敘拉古國王站在城堡上觀察著海面遠處那一只 只露出一些桅頂?shù)牧_馬戰(zhàn)船慢慢地越變越大. 城堡中兵力很少國王把希望目光投向聰慧無比的阿基米德,詢問道:

52、 聽說您最近叫人做 了很多的大鏡子,這里面有些什么名堂? ” 阿基米德朝遙遠的敵船一指說: 只要我們把羅馬的戰(zhàn)船消滅掉,他們就徹底失敗了而今 天,他們滅亡的日子就要到啦,因為我們有太陽神助威. ”阿基米德讓士兵搬來幾百面取火 鏡,在阿基米德的指揮下,一起往一艘戰(zhàn)船的白帆上反射灼烈的陽光. 不一會兒,被取火鏡 照射的白帆冒出縷縷青煙,海風(fēng)一次, 呼”地起了火,火勢一會兒就變大了羅馬侵略者狂 考點:設(shè)計實驗測密度. 專題:測量型實驗綜合題. 分析: 解答: V2; (2) 第 20頁(共 23頁)第 21頁(共 23頁) 叫起來,紛紛往海水里跳,有的燒死,有的淹死后面的戰(zhàn)船以為敘拉古人施了什么妖術(shù), 嚇得調(diào)轉(zhuǎn)船頭便逃. 敘拉古國王興奮地問阿基米德: 你這取火鏡怎么真能向太陽神取來火呢? ” 阿基米德說: 這鏡子是凹面的鏡子,它反射出的陽光,能集中到一點,這叫做焦點焦點 的溫度很高很高,碰到易燃物上就能點著火. 不過,假如沒有太陽的幫忙, 我們是無法取勝 B) . B (2)阿基米德使用的取火鏡是 凹 鏡,主要利用的是光的 反射 現(xiàn)象.(選填 直射”反 射”或折射”) (3 )請舉出一個應(yīng)用的實例,如 太陽灶 . 考點:凸面鏡和凹面鏡. 應(yīng)用題;光的傳播和反射、平面鏡成像.的 ” 射向凹面鏡的平行光經(jīng)凹面鏡反射使這點處的溫度非常高,易于燃燒的物體 陽遂”就是銅制的凹面鏡我們現(xiàn)在使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