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關于古籍的一些知識_第1頁
古代文化常識--關于古籍的一些知識_第2頁
古代文化常識--關于古籍的一些知識_第3頁
古代文化常識--關于古籍的一些知識_第4頁
古代文化常識--關于古籍的一些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古籍的一些知識1 .什么是古籍古人寫、印的書籍。一般指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歷朝寫本、刻本、稿本、拓本等。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線裝書籍如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也屬古籍。2 .古籍的用紙自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紙很快便取代了竹帛,而廣泛應用于書寫或印刷?;感U掉晉安帝以后,曾下令說:古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這至少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對紙的普遍應用起了催化作用。我國古代的紙張種類繁多,但用于書寫和印刷的,主要是麻紙、竹紙和皮紙。麻紙分白麻紙和黃麻紙兩種。白麻紙正面潔白有光澤,背面略為粗糙;黃麻紙微呈黃色,紙張亦比白麻紙略厚,但皆宜于書寫或印刷,而且這種紙經(jīng)久耐用,很受

2、人們看重。早在唐代,宮廷起草詔書就用黃麻紙,故后世又稱草詔”為草麻”,宋、元(包括遼、金)刻本,不少都采用這兩種紙印刷。五代有一種名貴的紙叫澄心堂紙。所謂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弁的宮室之名,可見這種紙是專為南唐宮廷制造的。這是一種楮皮紙,生產(chǎn)于安徽的池州和歙州。據(jù)說,這種紙要用臘月敲冰所取的水抄紙,故宋人梅堯臣寫詩歌詠這種紙說: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焙干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金曾不疑。這種紙后來大抵只供文人把玩而已,因其昂貴,沒有普遍使用的價值。宋代開始用竹造紙,稱為竹紙。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癸辛雜識前集簡窠條中說:淳熙末,始用竹紙,高數(shù)寸,闊尺余者竹紙的顏色微黃,故又稱作黃紙”。我國南方產(chǎn)竹

3、,故竹紙多產(chǎn)于南方。福建的麻沙鎮(zhèn),不但印刷業(yè)發(fā)達,而且造紙業(yè)同樣發(fā)達,所生產(chǎn)的紙即竹紙,稱為麻沙紙”,多為當?shù)赜捎茫仕温樯潮径嘀窦垺V窦堎|(zhì)地較脆。吳、越和蜀地的竹紙質(zhì)地較好,南宋陳負暄野錄認為越地的竹紙甲于他處”,并且說:今吳人取越竹,以梅水淋,晾令干,反復捶之,使浮茸去盡,盤骨瑩澈,是謂舂膏,其色如蠟。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鑒。故吳箋近出,而遂與蜀產(chǎn)抗衡。這是說,吳人將越地的竹紙再行加工,制成了一種與蜀產(chǎn)竹紙質(zhì)地相仿的竹紙。以樹皮為原料所造的紙稱為皮紙,也稱棉紙,常見的主要是楮皮紙和桑皮紙,質(zhì)地平滑、細白,南宋廖瑩中世采堂所刻昌黎先生集,就是用桑皮紙印刷,是現(xiàn)存宋刻的珍品。明清以來,造

4、紙技術不斷改進,紙的質(zhì)量亦不斷提高,著名的宣紙就是一種皮紙。以前多認為宣紙的原料是楮皮或桑皮,今人潘吉星先生則認為是榆料的青檀皮。因這種紙產(chǎn)于安徽宣州府的涇縣,故稱宣紙。這種紙潔白,質(zhì)地綿細膩,且有韌性,特別是其受墨性極好,故印書、繪畫廣為采用。后來的棉連紙"、料半紙”、玉版紙”,都是宣紙的不同品種。明人毛晉汲古閣印書用竹紙,所用紙,歲從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見(常昭合志稿)。毛邊紙或毛太紙略呈米黃色,正面光潔,質(zhì)地較脆,清乾隆以后的印本,多用毛邊紙。由于造紙技術的提高,明清之際出現(xiàn)了不少紙的新品種,如產(chǎn)于浙江開化縣的開化紙,又稱桃花紙,質(zhì)地細白,有較強的韌性,清初內(nèi)府及

5、武英殿刻書,多用這種紙印刷。再如太史連紙,只是顏色略比開化紙微黃,質(zhì)地則很相近,清雍正間用銅活字印古今圖書集成,即采用了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古代造紙,由于主要是手工操作,技術不平衡,紙的質(zhì)量亦各異,但大體掌握了麻紙、竹紙和皮紙的基本特點,對于考定古書的年代還是有一定參考意義的。3 .古籍的序跋序跋作為一種文體,都是敘述一書作意(包括宗旨、目的或?qū)懽鲃訖C等等)的文字,以今人習慣而論,冠于一書之前的稱序或敘,有時也稱作序言、題記、弁言、前言等等;而置于一書之末的稱跋,有時也稱后序“、后記“、題跋“、跋尾”等等,如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文天祥指南錄后序等就屬此類。序有作者的自序和旁人的序兩種,跋亦相同。旁

6、人的序一般多出自師友或名家。這種序通常冠以作序者的姓氏,如趙序“、錢序”等等,寫序的人并在文末署名。古代的書序不在書前,而是在書后。如史記一百三十卷,其最末一卷為太史公自序;再如漢書一百卷,其最末的敘傳,即作者班固的自序。漢王符著潛夫論三十六卷,末卷敘錄,即其自序,也在全書之末。直到齊梁之間,劉勰著文心雕龍,仍遵循古例,全書最末一篇為序志,正是劉勰的自序。在簡冊時代,書籍大都以單篇流行,就是說,那時的書籍,大都是以一篇為一個裝訂單位,取閱不受原著篇目選后次第的限制,故書序在前抑或在后,對人們閱讀并沒有什么影響。但書籍進入冊頁裝訂以后,無論是包背裝還是線裝,篇目的先后次第在裝訂時已經(jīng)固定,而這種

7、裝訂,又決定了不可能單獨抽出一篇來閱讀,故讀書應當先讀的序言置于全書之末,從閱讀角度說,就已顯得不便,于是人們逐漸改變古例,把一書的序移在了全書之前。如楊雄的法言,其序舊在卷后,司馬公集注,始置之篇首(見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四庫全書總目說,司馬光注釋法言時,尚存李軌、柳宗元、宋咸、吳秘的注本,并說:法言舊本十三篇之序列于書后,蓋自書序、詩序以來,體例如是。宋咸不知書序為偽孔傳所移,詩序為毛公所移,乃謂子云新旨,反列卷末,甚非圣賢之旨,今升之章首,取合經(jīng)義其說殊謬。然光本因而不改,今亦仍之焉。治學謹嚴的司馬光默認了宋咸的做法,沒有把宋咸錯誤地置于書前的法言序移到書后去,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8、北宋時書序已普遍在書前的事實,故司馬光尊重了現(xiàn)實。至于李清照、文天祥等特冠以后序”二字,就更說明,至遲到南宋,序已不再置于書后了。對于古籍來說,除書稿完成時有自序、旁人寫的他序之外,往往還有整理者、刊刻者的序。刊刻者的序極似今日的出版說明,這對了解其書的特點及其版本源流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如清阮元亥k山海經(jīng)箋疏序,其中說:郭景純(即晉人郭璞)注,于訓詁、地理未甚精澈,然晉人之言,已為近古。吳氏廣注(即清吳任臣山海經(jīng)廣注),征引雖博,而失之蕪雜。畢氏(指清人畢沅)校本,于山川考校甚精,而訂正文字尚多疏略。今郝氏(即本書作者郝懿行)究心是經(jīng),加以箋疏,精而不蕪,博而不濫,粲然畢著,斐然成章,余覽而嘉

9、之,為之刊版以傳嘉慶十四年夏四月?lián)P州阮元序。這段序文歷述山海經(jīng)的各個注本、校本,評其優(yōu)劣,要言不繁,一箭中的,甚有參考價值。特別是序文的寫作年月,對考察古籍的流傳及刊刻情況尤其寶貴。至于跋,明人吳師曾文體明辨說:按題跋者,簡編之后語也。凡經(jīng)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謂盡矣。其后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于簡末,而總謂之題跋。序一般是對全書的總體說明,跋一般只是有感而發(fā)。跋的內(nèi)容亦較靈活,或抒情,或考訂,或議論,長短不拘。跋的作用與序大體相似。4 .古籍的流傳古籍的流傳形式古今很不相同,簡策時代的古籍是以單篇流傳;紙普遍使用之后,由于書寫工具的改進,古籍開始

10、以集”的形式流傳;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古籍便以整部的批量流行了。簡策時代的古籍所以是單篇流行,主要是因為文字的載體一竹簡太笨重。從出土的秦漢竹簡看,通常每枚竹簡只容納三十或四十個字左右。即以四十個字算吧,一篇一萬字的文章就需要二百五十枚竹簡,這就是說,一部五十萬字的書,就需要一萬二千五百枚竹簡,這無論從體積上說還是從重量上說,都是十分可觀的。這就決定了當時的書籍,只能是以一篇為單位流傳。例如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他在同書老子韓非列傳亦說,韓非故作孤憤、王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所列舉的,都分別是今天管子、韓非子兩書中的

11、篇名,很可說明當時的書籍的單篇流行的事實。古籍的單篇流行,帶來了下列后果:一個作者的書,讀者所得篇章有多有寡,不相統(tǒng)一;一部完整的書,由于單篇流傳而容易散佚,而且大都是整篇整篇的散佚。如史記一百三十篇,從司馬遷寫成,到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時,就已有千篇有錄無書”,即是典型的事例。魏晉之時,紙作為一種輕便的書寫工具,已逐漸普遍使用。晉人傳咸稱紙含章蘊藻,實好期文。并說紙有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的優(yōu)點(以上引文均見紙賦)。這樣,古籍就改變了過去單篇流行的形式,而以多篇集在一起,即集”的形式流傳了。四庫總目別集類”的上序說:集其自制名者,則始張融玉海集,其區(qū)分部帙,則江淹有前集,有后集

12、;梁武帝有詩賦集,有文集,有別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謝有集,有逸集;與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約之正集百卷,又別選集略三十卷者,其體例均始于齊梁。蓋集之盛,自是始也(卷一四八、集部、別集類)。集”的流傳形式,大體有下列特點:一個人的著述較為集中,為研讀一個人或一個學派的著述提供了方便;文集或詩集大都由作者或作者的親屬、門弟子編定、較為可靠;由于集”的容納量視簡策的單篇大大加大,鈔寫并不容易,故書籍很受人珍視,往往一書而幾代相傳,反復???,絕少訛誤,精本較多。自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書籍不僅一改而為批量流行,而且,它還作為商品進入了交易市場。這種情況帶來的結(jié)果是:書籍很容易得到;刻版尚有訛誤,則廣為

13、擴散,甚至以訛傳訛;由于商人刻書以盈利為目的,粗制亂造者往往有之。鑒于這種情況專門研究和品評版本優(yōu)劣的版本學便應運而生;同時,校訂文字訛誤的??睂W也得到了極大發(fā)展。5 .古籍的印章古今藏書,大都在書上施以印章。這些印章,勾勒了一部書的流傳軌跡,是我們鑒定一書的價值,特別是其文物價值的絕好依據(jù)。鈴在古籍上的印章,就其類型而言,大體可區(qū)分為四類,這就是:名章,鑒賞章,訓誡章,閑章。名章是鈴在古籍上的最重要的印章,因為它表示古籍的歸屬。凡是官方藏書機構(gòu),如清代的文淵閣、文源閣、文溯閣、文津閣、文匯閣、文宗閣、文瀾閣,乃至近現(xiàn)代各類圖書館的藏書印章,均稱作公章;屬于個人姓名、表字、樓閣、齋堂的,則稱作

14、私章。明代鈴在古籍上的私人印章大都比較簡單,如著名藏書家毛晉,即多用毛晉"、年氏子晉”、毛晉之印”、毛晉私印”、汲古主人”、汲古閣”、東吳毛氏圖書”等,有時亦單用年”或晉”兩個單字連鈴。另一著名藏書家黃虞稷,也多用黃虞稷印"、俞邰”這一名一字的印章。清代藏書家則多將郡望、姓名、表字合刻在一起,如季振宜,其一章云:李振宜字詵今號滄韋工共九個字。徐乾學的一印章為昆山徐乾學健庵藏書工亦九個字。而查慎行的一印章則是:海寧查慎行字夏仲又日悔馀”,共十二個字。近現(xiàn)代藏書家也有類似的印章,如著名學者鄭振鐸的藏書章即是: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此章由著名學者魏建功先生書寫制印、全印皆用通行的簡化

15、漢字,這在一般藏書印中是不多見的,它體現(xiàn)了作為語言學家的魏建功先生對推行簡化漢字的不遺余力。名章還有單刻官銜的,如季振宜就有御史之章”。但這種印章必須與其它名章一起作用,人們才能知道這究竟指的誰人,否則,就幾乎失去了意義。如天琳瑯書目卷七的六經(jīng)圖,僅鈴有漢陽太守印”。這就很難考定究屬誰人了。值得提及的是,名章中還有一種寓名章,即不直接寫出名字,而讀印章的文字,卻能悟出其名。如當代著名學者、書畫家啟功先生,就有一枚功在禹下”的印章。大禹的兒子是啟,故禹下”自然是寓啟"字,而功”又在其下,這不就是啟功先生的大名嗎?名章之外,古籍上常見的是鑒賞章。如項墨林鑒賞章”、莫云卿賞識”、謹上齋鑒賞

16、章”等,都是直云鑒賞”或賞識”,一望而知。有些印章不刻鑒賞”,如毛晉秘篋”、毛晉秘玩”、晉寶”之類,也應屬鑒賞章,表示對被賞古籍的珍視。有些鑒賞章直舒鑒賞結(jié)果,如墨妙筆精"、天葩云錦”、稀世之珍”、善本"、宋本”、光本"、甲”等印章,都屬此類。古籍上的訓誡章,對于官書來說,所刻是對讀書者的某些必須遵守的規(guī)定。如天祿琳瑯書目卷一著錄的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原是鄂州州學的官書,上有訓誡章云:鄂泮官書,帶去準盜!”意即帶著書離開將和盜賊一樣看待,其規(guī)定可說極為嚴厲。而對于私書來說,則主要是對后世子孫永保其書的期望,這類印章大都不外是子孫永?!?、鬻及借人為不孝”之類。也有文字

17、較多的訓誡章,如天祿琳瑯書目卷四著錄的宋張時舉弟子職等五書。上有一訓誡章,共七行,每行八字,共五十六字:趙文敏公書卷末云:五家業(yè)儒辛勤置書,以遺子孫其志何如!后人不讀將至于鬻,頹其家聲不如禽犢。茍歸他室當念斯言,取非其有無寧舍旃古籍的印章,常見的還有一種閑章。所謂閑章,即這種印章只是抒發(fā)一下個人心跡,而對圖書來說,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如天祿琳瑯書目卷一著錄的春秋經(jīng)傳集解,即有一閑章云:美酒飲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再如同書卷九著錄的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上有一閑章為:對此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边@種印章,就其寓意來說,亦難說不閑雅,但鈴在書上,畢竟可有可無,沒有實在的意義。近人葉德輝在其所著

18、藏書十約中說:余見宋元人收藏書籍、碑帖、字畫、多止鈴用姓名,或二字別號,或三字齋名,此正法也。明季山人墨客,始用閑章,浸淫至于士大夫,相習而不知其俗足見在書上加蓋閑章并不受人歡迎,甚至以為這是件粗俗之事。古籍上的印章,尤其是名人印章,可大大提高該書的身價,因而,常有偽造,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6 .古籍的名人手澤古人讀書校書,常常隨手在書上記下讀校時間,或記下其它感慨。這種隨手寫下的即興文字,就其內(nèi)容講,不同于不般意義上的題跋,通常稱為手識或手澤。這種手澤,不僅反映了該書的實際流傳情況,而且還提供了不少珍貴的史料。如被日人收藏的周易注疏十三卷,共十三冊,每一冊的末尾都有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第六

19、子一陸子的手識。其第一冊寫道:其月二十一日,陸子三山東窗傳標。”第二冊寫道:端平改元冬十二月二十三日,陸子三山寫易東窗標閱?!庇绕渲档米⒁獾氖亲钅┮粌?,即第十三冊的手識:端平二年正月十日,鏡陽嗣隱陸子,遵先君手標,以朱點傳之。時大雪初晴,謹記?!睆倪@些手澤中我們不難看出:這部周易注疏是陸游讀過的,陸游不僅讀過,還作了句讀。陸子所標,系遵先君手標工也就是他僅僅用朱點”重復了一下他父新陸游所作的句讀。陸子稱鏡陽嗣隱”,并且是在三山東窗”完成讀易的??既皆谡憬疥幙h的鏡湖之中,陸游中年以后即卜居于此。而所謂東窗”,即陸宅龜堂的東窗,這是陸游與家人聚坐和讀書的地方。陸游劍南詩稿卷三七有與子虞、子坦坐

20、龜堂后東窗偶書一詩,卷三六又有龜堂東窗戲弄筆墨偶得絕句一詩,其中有北庵睡起坐東廂”一句,知所謂龜堂”是陸宅中的東廂房。卷三十三有一首詩叫讀易,陸游寫道:羸軀抱疾時時劇,白發(fā)乘衰日日增。凈掃東窗讀周易,笑人投老欲依僧。陸游十分重視六經(jīng)”,他在六經(jīng)示兒子一詩中(詩見劍南詩稿卷三八),說六經(jīng)如日月,萬世固長懸。并且說我老空追悔,兒無奈壯年。趁著年富力強,好好讀六經(jīng)”。顯然陸子遵從了其父的這一教導,而且還按著陸家的傳統(tǒng),在東窗讀易不用說,陸游詩中的周易,就是現(xiàn)藏日本的這部周易注疏,而陸子的十三條手澤,又每一條都可和陸詩相印證。這部書無論從文物角度(名人讀閱本),還是從實用角度(宋本、且有句讀),都具有

21、很高的價值。因此,1955年該書被定為日本國寶”。清朝乾隆四十年敕修的天祿琳瑯書目力即著書的名人手澤。如卷三所收六臣注文選力即著錄元明諸家手澤多條,其中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的題識最為有名,他寫道:霜月如雪,夜讀阮嗣宗詠懷詩,九咽皆作清冷氣,而是書玉楮銀鉤,若與燈月相映,助我清吟之興不淺。至正二年仲冬三日夜,子昂識。這是說,該書刊刻與紙墨的精良,促進了他讀書的興趣。書目的編者說:趙氏的題識作小行楷書,曲盡二王之妙。其愛是書也,至足以助吟興,則宋本之佳者,在元時已不可多得矣??梢钥闯觯w孟的這一題識本身,由于曲盡二王之妙,已是一件珍貴的藝術精品,至于這部文選全書,其價值就更是不言而喻了。7 .古籍的刻工刻工又稱鐫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書版的工匠手。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縫下方(即下書口游記有刻工的名字。這些名字,對T殳圖書來說,當初可能是為了計酬所留,同時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責任;對特殊的圖書,如佛經(jīng)、佛像等來說,可能是為了積功德,故大都留下了刊刻匠人的名字。這些名字雖然都很簡單,但是,因為一個人的技藝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再參以記名,就很容易區(qū)別;同時,一個人的藝齡,如果從二十歲開始計算的話,T殳的大約不會超過五十年,或者說,大體應在四十年左右。這樣,我們憑藉刻工這兩方面的因素,就不難從已知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刻工,推論出不明刊刻年代的古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