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導學案2_第1頁
《季氏將伐顓臾》導學案2_第2頁
《季氏將伐顓臾》導學案2_第3頁
《季氏將伐顓臾》導學案2_第4頁
《季氏將伐顓臾》導學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季氏將伐顓臾?導學案2?季氏將伐顓臾?導學案(一)【學習目標】1.認知目標了解孔子的思想;學習論語的有關知識,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其用法;背誦課文.2.技能目標體會文章反復辯難的對話方式和富有雄辯力的論證方法.3.情感目標深刻體會文中所表達的孔子的政治主張及人生態(tài)度.【學習重點】通過熟讀乃至背誦課文,感受,體味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人生態(tài)度.繼續(xù)積累文言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習難點】體會文中反復辯難的對話方式和富有雄辯力的論證方法.【課時分配】2課時【學習方法】積累,誦讀+探究【知識銜接】一,?論語?簡介.?論(lún)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

2、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論語?記錄孔子的言論大致上有四種體式:(1)用子曰開頭直錄其言論,可稱格言體,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君子乎 '(2)先指出問者和問題,再錄孔子的答復,可稱答問體,如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3)跟特定的對象展開談話,超出一問一答的模式,可稱對話體,如孔見師冕.(4)就一件事比較詳細地闡述自己的意見,可稱議事體,如?季氏將伐顓臾?這一章.?論語?的記錄者,并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通過簡潔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如?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

3、,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寫出孔子安貧樂道的一面,較有感情色彩.?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他所表現的人生態(tài)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有著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二,孔子簡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國的貴族,在一場政治斗爭中失敗后逃到魯國,但到孔子出生的時候,已下降為平民.孔子幼年喪父.孔子年輕時因家境貧寒給季氏做過委吏(管理糧倉)和司職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學習,相傳他曾問禮于老聃,學

4、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50歲以前,他的大局部時間用于聚徒講學,也從事政治活動,去過齊國.50歲那年,魯定公任命他為中都宰.56歲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攝相事,但為時不長,被迫辭職.后又周游宋,衛(wèi),陳,蔡,齊,楚等國,為時14年,終不見用.回到魯國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又將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他的弟子相傳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顏回,子貢,季路(子路),冉有,曾參等.他又是私人講學風氣的開創(chuàng)者,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開展作出了重大奉獻.三,背景材料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亂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

5、家族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叔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貪其土地,其二是擔憂顓臾對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二人把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溫故知新,導入新課你一定還記得出自?論語?的一些名句,比一比,看誰記得更牢固:(A級)初讀課文,下面的字音你讀準了嗎 (A級)論語( ) 顓臾( )社稷( ) 虎兕( ) 櫝中( ) 冉有( ) 柙( ) 近于費( )相夫子( )( ) 夫顓臾( ) 何以伐為( )為之辭( )再讀文章前兩段,整理以下文言知識:(B級)你認為這兩段需要掌握的重點字詞有

6、:第一段:第二段:以下兩個多義詞你一定注意到了,辨析一下它們的詞義吧:(B級)是 無乃爾是過與 ( ) 是社稷之臣也 ( ) 是誰之過與( )過 無乃爾是過與( ) 且爾言過矣 ( ) 是誰之過與( )以下特殊句式你注意到了嗎 (B級)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 ) 無乃爾是過與 (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 ) 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為 (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注意了以上文言現象,你一定能把文章前兩段翻譯下來的!試試看.(C級)下面幾個句子的翻譯你可一定要注意啊動動筆吧:(C級)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 譯作:是社稷之臣也 譯作:何以伐為 譯作: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譯作:虎兕出于柙

7、,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譯作:齊讀文章前兩段,探討下面幾個問題:再讀第一段:這一段寫了什么 (B級)這次談話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B級)孔子對這件事的反對態(tài)度可從哪句話看出 孔子反對的理由是什么 (C級) 個性朗讀展示讀出孔子的語氣,相信自己一定行!全體朗讀第一段,結合簡析思路,請同學們試作背誦. (二)朗讀第二段:這一段寫了什么 (B級)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評了冉有,但他辯白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圖推卸責任,孔子是怎樣批駁的 (C級)個性朗讀展示.熟讀第二段,練習背誦.五,練習文章前兩段的背誦.作業(yè)布置: 1.熟練背誦前兩段,整理文言字詞句.2.預習第三段.【拓展閱讀】政治生涯孔

8、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過人,遠非后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fā)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fā)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

9、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zhí)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時機,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墮

10、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說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wèi)國,衛(wèi)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fā)給孔子俸粟6 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wèi)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wèi)靈公面前進讒言,衛(wèi)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jiān)視孔子的行動,于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wèi)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

11、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wèi)國貴族公叔氏發(fā)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后,孔子又返回了衛(wèi)國,衛(wèi)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快樂,親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幾次離開衛(wèi)國,又幾次回到衛(wèi)國,這一方面是由于衛(wèi)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wèi)國后,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wèi)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于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后

12、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wèi)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精神品格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著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

13、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圣那么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 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

14、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闊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鋒利,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那么. ?季氏將伐顓臾?導學案(二)高一語文組 制作:李進麗 審定:畢文生,岳中博2009-4-10【學習目標】1.繼續(xù)學習和積累文

15、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張仁政,實行禮治的政治觀點. 教學設想 1.結合預習,采用誦讀及探究法理解詞句.掌握應知應會的詞語,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那么在理清思路的過程中點到為止,不宜多作分析. 2.在學生理清課文層次的根底上,反復朗讀,促進學生熟讀課文直至能背誦全篇. 3.如有時間,可以考慮比較?季氏將伐顓臾?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兩篇文章,體會孔子在原那么問題上當仁不讓的精神. 【學習過程】檢查一,二段的背誦.(A級)學習第三段1.齊讀第三段.2.你認為該段的重點字詞有:(B級)3.請用/線畫出以下兩個句子的斷句:(B級)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君子疾夫舍曰欲

16、之而必為之辭4.本段的詞類活用有:5.小試身手:請你在口譯該段的根底上筆譯下面幾個句子(C級)后世必為子孫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遠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來之6.再次齊讀課文,探討交流以下問題:(C級)冉有道出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孔子又是怎樣反駁冉有的 7.朗讀第三段,嘗試背誦.三,朗讀全文,結合全文思路,自行總結背誦經驗.教師檢查背誦,指名背與交互背進行.四,小結全文,合作探究(分析課文中仁的具體表達 ):(C級)課文中哪里能表達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請列出出自本課的成語及佳句:(B級)課堂反思孔子的智慧具體表現在哪里 課堂穩(wěn)固訓練根底知識 1.找出加點詞詞義不

17、同的項( ) 無乃爾是過與 是社稷之臣也 是誰之過與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 2.找出加點詞用法不同的項( ) 危而不扶,顛而不持 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3.辨析以下加點詞的不同意思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4.指出以下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 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虎兕出于柙 龜玉毀于櫝 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5.無乃爾是過與語音停頓正確的項是( )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爾是過/與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爾/是/過與 二,課文閱讀訓

18、練 冉有曰:'今夫顓臾,后世必為子孫憂.'而在蕭墻之內也. 1.以下說法中正確的項是( ) 今夫顓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個夫讀音,詞義都相同. 后世必為子孫憂與吾恐季孫之憂的兩個憂,詞性相同,而詞義不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蓋均無貧中的無都是否認的副詞. 安無傾與那么安之兩個安用法相同. 2.而謀動干戈于邦內語音停頓正確的項是( )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3.指出以下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項( ) 既來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那么安之 吾恐季孫之憂 4.請從這段文字中找出三個成語并作解釋. 5

19、.對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一句有四種理解,選出正確的一項( ) 遠方的不服,不能前來和好. 偏遠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來和好. 本國以外的人不服你們卻不能使他們前來歸附. 本國以外的人不服(你們)卻不能使他們前來歸附.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一那么短文,完成后面各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1.為帶點的字注音 省 傳 2.解釋以下字的詞義 A. 謀: C.交: B. 忠: D.信: 3.翻譯這那么短文.【拓展閱讀】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

20、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表達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那么表達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那么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根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名言不學禮,無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那么遠怨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21、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那么不達;見小利,那么大事不成.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巧言亂德,小不忍那么亂大謀.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聽其言而觀其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禮之用,和為貴.學案(一)答案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學那么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知之為知之,不

22、知為不知二,字音 lún zhun jì sì dú rn xiá bì xiàng f fú wéi wèi三,2.是 助詞,前置賓語的標志 指示代詞,此,這 代詞,這 過 責備,動詞 犯錯,動詞 過錯,錯誤,名詞3.狀語后置句 賓語前置句 省略句 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省略句四,(一),孔子反對攻伐顓臾的理由. 背景事件為季氏將伐顓臾.無乃爾是過與 一句.特別是過字確切而又傳神地表達了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的強烈不滿,同時也是對作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勸阻,嚴重失職的極大反感.孔子明確指出了不應攻

23、打顓臾的理由: 顓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顓臾是魯國附庸,不必伐 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板書 這三條理由表達孔子一向反對國君進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張,也再次對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評.(二), 指出二人沒有盡輔佐之責 .一是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應在其位,謀其政,據理力爭,勸其改邪歸正,否那么,就應離去,不可一味茍同. 二是用比喻.運用比喻闡釋深刻道理. 板書 學案(二)答案二,3.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4.憂, 動詞活用為名詞.來,安,均為動詞的使動用法.5.略.6.討伐顓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詞,再提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