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學(xué)系列課程之二——吉禮_第1頁
禮學(xué)系列課程之二——吉禮_第2頁
禮學(xué)系列課程之二——吉禮_第3頁
禮學(xué)系列課程之二——吉禮_第4頁
禮學(xué)系列課程之二——吉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 禮學(xué)系列課程之二吉禮的基本知識(1)禮學(xué)系列課程之二吉禮的基本知識(1)作者:殘石散人(李冠云)整理者:姚近復(fù)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九月年八日己丑 耶穌2015年11月9日今天,我們開始學(xué)習(xí)“五禮”中的“吉禮”。禮記祭統(tǒng)上說:“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凡禮,皆因于祭。祭祀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傳統(tǒng)禮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個“祀”指的就是祭祀,“戎”,是說軍事。所以說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古籍記載,堯曾命舜修五禮,舜命伯夷典三禮,周官大宗伯掌“天神地祇人鬼之禮”。祭禮,是以祭祀天神、地祗、人鬼三元系列之神為內(nèi)容的祭祀之禮。古人祭祀

2、為求得吉祥,故而稱作吉禮。吉禮,不但是祭祀之禮,更是五禮之冠和五禮的核心,這也可見人們對吉禮之重視。周禮上說“以吉禮祀邦國之鬼神祇”。最主要的吉禮我們根據(jù)課時的順序大體分為如下幾類:1、祀天之禮:圜丘祀天、祀日月星辰司中司命、封禪(封為祭天,禪乃祭地,暫時劃歸此處)、雩祭等;2、祭地之禮:方丘祭地、社稷之祀、四望山川、祀四方百物等;3、宗廟之祭:古天子宗廟祭祀、后世出現(xiàn)的士庶祠廟祭祀、以及父祖之祭、先師之祭;4、其他之祭。(當(dāng)然,這個劃分法僅僅是為了敘說簡單而已,因為這一不是全部,二更不合乎禮制,這個要注意下)我們爭取今天說完前兩類。在講祭天之前,我們先說一件和祭天有關(guān)的題外話:【非時而祭、違

3、禮乖典】前幾日,臺灣有人搞了一次所謂的“祭天”,在其他兄弟群看到有討論其“禮”者。這種事有什么好討論的呢?呵呵。單說一點,他們的時間和主體都是錯的,還有什么討論的價值和意義?這種事能叫做“禮”嗎?在傳統(tǒng)文化概念里,人從始死到下葬叫做“奠”;虞祭之后,才叫做“祭”。朱子儀禮經(jīng)傳集解說“自葬以前,皆謂之奠。其禮甚簡,蓋哀不能文自虞以后,方謂之祭”。 所以,“定時而祭為祭,非時而祭稱奠”。唐賈公彥曰: “非時而祭曰奠,以其不立尸”。雖然在整個喪禮中有祭、奠之別,但是在喪禮之“卒哭”之后也就是“百日卒哭”就已經(jīng)屬于“吉祭”了。所以,禮記檀弓下說:“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這是說,非時而祭,

4、并不是“祭”,而是“奠”?!暗臁?,則是兇禮才有的。而祭呢?何謂“祭”? 如前所說,“凡禮,皆因于祭?!狈彩羌漓耄瑤缀醵紝儆诩Y(當(dāng)然,喪禮中的“虞祭”除外)。和前幾天臺灣的那個所謂的“祭天”一樣,國內(nèi)現(xiàn)在的祭孔也稱得上是亂象紛紛。孝經(jīng)廣要道章一言以蔽之定義“禮”:“禮者,敬而已矣?!毙⒔?jīng)的注疏也說“敬者,禮之本也?!倍Y的核心和本原第一就是一個“敬”字,無敬則不成禮。禮記曲禮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孔穎達(dá)疏說“毋不敬者,人君行禮無有不敬,行五禮皆須敬也?!眰鹘y(tǒng)的“五禮”吉、兇、軍、賓、嘉,無一不是以敬畏、恭敬、謙卑為出發(fā)點。到了朱子則更認(rèn)為“毋不敬”點明了禮的本原,統(tǒng)領(lǐng)曲禮全篇。這種“非時而

5、祭” 滿天飛的亂象,不但失去了最基本的“敬、誠”,更是對神靈的嚴(yán)重褻瀆。祭祀的要義在敬誠、在守禮,而不在于大肆喧囂鋪張的所謂“慶典”。因此左傳定公十年上說“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周書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而在論語中孔子也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都點明了祭祀的本意和必要基礎(chǔ)。試問,當(dāng)這種莊嚴(yán)神圣的儀式被其他外來的東西所利用、所玷污的時候,又叫做什么?禮記祭統(tǒng)云:“祭則觀其敬而時也?!彼^“時”,即是指祭祀的次數(shù)既不能“數(shù)”,也不能“疏”,應(yīng)該恰到好處。正如禮記祭義所說:“祭不欲數(shù)數(shù)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倍绾尾拍?/p>

6、做到不煩、不忘呢?這就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度”。而這個“度”,圣人制禮作樂彰彰在茲、禮法禮志彰彰在茲,何勞好事者多此一舉?這難道是有人所謂的“因革”嗎?什么才叫“因革”? 因者,因襲也;革者,變革也?!岸Y時為大,但必協(xié)諸義”。禮,從來不是一成不變、因循守舊的,而是可以調(diào)整的。但,前提是你必須要“協(xié)諸義”!而這種胡來、這種鬧劇,“因襲”了什么?遍查歷代禮典禮志,可有如此?古人制定的祭祀日期,其內(nèi)涵和原因又是什么?在后漢書陳王列傳中,記錄了東漢名臣陳蕃怒斥那個所謂的孝子趙宣可資一閱“蕃大怒曰:圣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數(shù),以其易黷故也?!保ㄟ@個故事很著名,是一個虛偽的“孝子”的故事,有興

7、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看。)【東漢山東青州人。東漢的時候強(qiáng)調(diào)以孝治天下,獎勵有孝行的人。山東青州就出了一個孝子趙宣。他在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不夠,還干脆就住在墓道里了,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他因此而名聞天下。后來青州新上任了一個刺史陳蕃,慕名前來拜訪,卻發(fā)現(xiàn)他有5個不到20歲的兒女。陳蕃登時勃然大怒,說你在墓道里都干了些什么?于是立即剝奪了州郡給趙宣的各種榮譽(yù)稱號,宣布其罪狀,并把他囚禁起來,趙宣因此就成了天下的笑柄。(整理者插】)那么歷史上是否必須都要在固定的時間去祭祀呢?回答是“不一定”。例如單純作為對先師孔子的祭祀來說,就有兩種情況就不是在固定的時間:一是帝王的“遣官致祭”,也就是說當(dāng)國家

8、層面有重大事件發(fā)生、或帝王為了彰顯尊崇先師而又無法親自成行時,專門派員代表致祭;另一種就是孔氏宗子的“告廟造訪”。這是孔氏宗子因故遠(yuǎn)出歸來后而到家廟造訪、或有重大事件發(fā)生時告知祖先的一種家祭活動。這也是儒家“出必告,反必面”的一種具體形式。請注意這個告廟造訪是只有孔氏宗子、也就是衍圣公才能具備此資格的。這兩種不在固定(或規(guī)定)時間內(nèi)的祭祀,其主體一為帝王,二是孔氏宗子。他人均無此資格,歷史傳承、由來已久。無論是遣官致祭、還是孔氏宗子的告廟造訪,今天打著祭祀旗號所謂“祭祀”的人,幾人具備?像前段時間臺灣的所謂“祭天”、更有甚者,還有今年國內(nèi)某地文廟在9.28那天竟然出現(xiàn)了一幕釋奠禮和射禮同時舉行

9、的這些鬧??!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孔子當(dāng)年為什么要感喟“禮崩樂壞”?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春秋二百余年“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失,皆失其本已。”夫子目睹此亂局,才痛心疾首曰:“鳥獸不可與同群”。禮,有外在的形式和內(nèi)在的內(nèi)涵之別,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禮法和禮義”,也是太史公所說的“失其本已”的“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上說:“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倍Y法顯露于外,容易做、容易學(xué);禮義隱藏乎內(nèi),完全本乎內(nèi)心,而不易為人察覺。荀子有禮論篇,論禮最為詳備,有心者察焉。“察其所失,皆失其本已”。失去這個最基本的內(nèi)涵,

10、這種所謂的“祭祀”,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又叫做什么呢?想必各位自己會作出判斷。同時希望諸君不要步其后塵,對于文明要保持一顆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在下也借此【鄭重聲明:凡有此舉者,不得說在此學(xué)禮!】因為這非但是在褻瀆神靈、更是為害高貴的中華禮樂文明!實在叫人窒息!禮記祭統(tǒng)云:“外則盡物,內(nèi)則盡志,此祭之心也?!奔漓氲膬x節(jié)、以及祭品與衣冠等等,皆統(tǒng)于心,故心為祭祀之本。否則,沒有誠敬,則祭為虛禮,更失去了祭祀的本來意義和目的?!百t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言內(nèi)盡于己,而外順于道也唯賢者能備,能備然后能祭。”“祭者,教之本也已?!奔Y的本來目的,

11、就是教育后人。祭祀,就是一種示范社會和后人的一種特殊儀式。這是先民們在制定祭祀之禮時的原始出發(fā)點和本源。唯有賢者的祭祀,神靈才會“受其?!?。反之呢?呵呵,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在上周一的禮學(xué)課我們曾說過,韓愈在解釋孔子作春秋時說,孔子實則是以“禮”,來“嚴(yán)夷夏之防”的?!翱鬃幼鞔呵铮鴣y臣賊子懼?!贝呵镏笾?,主要就是給后人展示了一個禮與非禮、文明與野蠻、正當(dāng)與僣偽的態(tài)度(或標(biāo)準(zhǔn))。中原(華夏)諸侯為夷狄所化,原有的先進(jìn)文明喪失,乃至于率獸食人,則是夷狄,就再無資格參與中原諸侯的盟會和統(tǒng)馭疆垂;反之,夷狄若向慕華夏(中原)文化,漸至于與中原諸侯無異,則就是華夏。此種文化論,乃吾國文化之要義、春秋之

12、大旨。后世程子踵武前人之說,發(fā)微大義:“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背套右郧莴F、夷狄、華夏為三大層級,以有禮無禮、文明野蠻加以區(qū)分,至為精辟,深諳春秋之神髓。是故,程子曰:“春秋之法極謹(jǐn)嚴(yán)者,華夷之辨尤切切也!”學(xué)習(xí)儒學(xué)、禮學(xué),我希望諸君能夠首先記住這一點。這是一個最原則和最基本的問題!尤其重要。當(dāng)然,這些話,現(xiàn)在是得罪人的。無奈。扯遠(yuǎn)了,以下正式談吉禮的“祀天之禮”:在介紹圜丘祀天之前,先來看兩個概念“郊社”和“郊望”:【郊社】郊,是冬至到南郊外祭天。社,夏至到北郊外祭地。郊社指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禮。左傳·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農(nóng)事也?!睍?jīng)·泰誓下:“

13、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苯忌?,亦稱為“郊祀”?!窘纪抗糯弁踉诮纪饧漓氲牡涠Y。也就是古帝王祭天與日月星辰山川之禮。郊,即“祀上帝于郊也。望謂望山川而祭之也?!倍Y記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是說的夏至。但是其后文又說“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三國時著名經(jīng)學(xué)家王肅解釋說這是冬至日。冬至日在夏歷的十一月,正好是周歷的正月。關(guān)于這個話題,古人有些爭論。郊祭的月份由于歷法的不同而不同,其日期卻是多用“辛”日?!敖忌纭焙汀敖纪边@兩個詞匯其實說了幾種不同的祭祀?!敖肌保傅木褪羌捞斓?。古天子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敖肌敝^大祀,“祀”為群祀。郊祀祭天是中國

14、古代國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過"絕地天通",獲得溝通神圣世界與世俗國家的獨占權(quán),以之作為王權(quán)合法性的基礎(chǔ)和終極來源。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古代只有天子才能舉行祭天,諸侯只能祭其封國境內(nèi)的名山大川。然而魯國卻也有過郊祭!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魯郊何以非禮?天子祭天,諸侯祭土?!钡鞘酚浘砣斨芄兰覅s說:“于是成王乃命魯?shù)媒技牢耐酢t斢刑熳佣Y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睋?jù)此,有人說孔子批評“禮崩樂壞,是指的魯國王室的僭越禮制。這一點,歷代的經(jīng)學(xué)大師們也有所爭論。但有一點卻是不存在爭議的,就是孔子批評那個著名的季氏舉行的旅祭(祭泰山)。這一點要區(qū)別清楚。(一)祀天之禮1、圜丘祀天中國

15、傳統(tǒng)禮制簡單來說一般有大祀、中祀、小祀之別。祭天大祀,古來有之,且歷來都是位居第一,歷代帝王也均把祭祀天地列為頭等大事。根據(jù)古文獻(xiàn)的記載,早在虞舜、夏禹時就已有祭天的典禮,稱之為 “類”。如: 書堯典下上有“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保辉姶笱呕室由弦灿小笆穷愂嵌M,是致是附?!钡恼f法。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昊天上帝是華夏先民信仰體系里最為尊貴、最有威權(quán)的主宰神,人間的帝王只能是上天之子??鬃诱f:“萬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币虼?,祀天之禮是古代最為隆重和最為莊嚴(yán)的典禮,而沒有之一。周禮春官大司樂說:“冬日至,于地上

16、之圜丘;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奔捞熘畨Q圜丘,其象征天圜。易經(jīng)“說卦”云:“乾為天,為圜?!闭f文解字上說:“圜者,天體也?!逼渥⒎Q:“體者,道體,非形體也”?!瓣惶焐系邸笔侨A夏先民話語中自然和下國的主宰,擁有至高無上的尊貴。到了周代,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的身份在人間統(tǒng)治萬民的,所以稱為“天子”。周天子也要象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xiàn)的儀式。東漢著名經(jīng)學(xué)家何休 注云:“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所祭,莫重于郊?!薄班髑痨胩臁焙汀胺角鸺赖亍?,因都在郊外舉行,故而又稱為“郊祀”。在周禮中也有記載,祀天用的圜丘應(yīng)建于國都南郊,于每年冬至日在此舉行祀天大典,因為行禮在郊外,故謂之“郊”

17、。圜丘壇專門用于祭天,臺上不建房屋,對空而祭,此曰“露祭”。 在朱子語類中,“朱子曰:故者祭天于環(huán)丘,掃地而行事,器用陶匏,牲用犢,其禮極簡。圣人之意,以為未足以盡其意之委曲,故于季秋之月有大享之禮焉”。祭天陳設(shè)講究,規(guī)矩嚴(yán)明。在圜丘壇共設(shè)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色緞子搭成臨時的神幄。冬至日祭祀,天子外著大裘,內(nèi)穿袞服,袍上繡有日月星辰,仿效天的樣子。頭戴旒冕,垂著玉璪十二旒,以象征一年十二月之?dāng)?shù)。腰插大圭,手持鎮(zhèn)圭,于圜丘面西而立。郊祀的時間為日出前七刻,俟鼓樂作,天帝臨壇受祭,天子牽著獻(xiàn)給天帝的太牢(純色的牛),將其宰殺后,和其他的祭品如玉璧、玉圭、繒帛等一起堆放在柴火上。天子親自點燃,

18、使煙氣升騰于天,以完成祭品和天帝的溝通。此謂之“禋祀”,也叫“燔燎”。 (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笨追f達(dá) 疏:“謂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dá)於天也”;又,禮記郊特牲:“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達(dá)之?!保┤缓?,扮作天帝化身的“尸”, 登上圜丘,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天子先向“尸”敬獻(xiàn)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jìn)獻(xiàn)五種酒,稱為“五齊”(亦作“五齏”。古代按酒的清濁,分為五等,合稱“五齊”。后亦泛指酒。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緹齊,五曰沉齊。)獻(xiàn)酒過程中,再穿插獻(xiàn)上全牲、太羹、鉶羹、黍稷等祭品?!笆币灿萌N酒答謝祭祀者,稱為“酢”。然后,天子與舞隊同

19、舞“云門之舞” ,答謝天帝。最后,與祭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并由“尸”賜福于天子,稱為“嘏”,也叫“飲?!?。天子將祭祀用的犧牲之肉,分賜給與祭人員,稱為“賜胙”。這里需要解釋幾個概念。一個是“禮玉六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惫湃苏J(rèn)為天圓地方,“以蒼璧禮天”,那是因為天是圓的,又是蒼色(青色)的緣故;“以黃琮禮地”,那是因為地是黃而方的。祭祀天地四方的禮玉“六器”:即璧、琮、圭、璋、璜、琥,亦稱之為 “六禮”或“六瑞”。禮玉六器是古人在郊祀天地時的重要禮器。另一個是

20、“郊丘之辯”: 郊,指郊天禮。丘,指圜丘祀天禮。所謂“郊丘之辨”, 這是鄭玄和王肅兩派的觀點爭論。主要包括以下問題:郊天與圜丘祀天是不是一回事,西周時期究竟有沒有所謂圜丘祀天之禮,郊天禮是否一定在國郊舉行,對于郊天的“郊”字的含義究竟應(yīng)當(dāng)怎樣理解,以及舉行郊天禮是否筑壇,等等。簡單來說,鄭玄認(rèn)為郊天禮與圜丘祀天禮不是一回事;而王肅則認(rèn)為二者實際是一回事。這個問題的爭論,始于鄭玄和王肅兩家,實際也是鄭王之辯,這個爭論對后世影響頗大,一直延續(xù)到清末。還有一個就是“上帝”和“天”的關(guān)系:漢鄭玄說:“上帝者,天之別名也,神無二主”。但朱子的解釋是:“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

21、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卻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這個問題和“郊丘之辯”多少有些類似。在這里,我們簡單一提,就不再深入涉及了,有興趣的同學(xué)可以自己查找資料。明史記載了洪武元年李善長等奉敕撰進(jìn)的郊祀議:“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敝艽募捞斐绦?,基本為后世所繼承。其最大的變化,就是后世以神主取代了周代由活人裝扮的“尸”。 漢武帝時,行三年一郊之禮,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輪一遍;唐代祀天一年四次;明洪武十年,明太祖在

22、南京南郊建大祀殿,以圓形大屋覆蓋于祭壇之上,以此合祀天地。并更定祭祀時間為每年孟春正月。明太祖的合祀天地,是中國歷史上的禮制大變革。但有意思的是,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中有一本姜氏秘史記載了建文帝改制時將天地重新分開祭祀:“(二年)十月壬辰朔,改天壇祠祭署為郊祀祠祭署,山川壇祠祭署為籍田署祠祭署,泗州祠祭署為泗濱祠祭署,宿州祠祭署為新豐祠祭署?!苯ㄎ牡壑匦赂亩漓胫贫?,乃是從傳統(tǒng)周禮出發(fā),所作出的更易,有著撥亂反正的意義改定其祖父于禮典的種種自出機(jī)杼、自我作古。建文改制乃是一次有系統(tǒng)、大規(guī)模的更化運(yùn)動,天地重新分祭僅其一耳。但朱棣篡位成功后,借口建文改制變亂朱元璋祖制,將建文年間的所有改制成果

23、統(tǒng)統(tǒng)取消,重新回復(fù)到洪武制度,于是天地合祀得以繼續(xù)。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遷都北京,按南京舊制建北京天地壇,即今天的天壇,史書對當(dāng)時天地壇的建制有詳盡的記載,“天地壇在正陽門之南左,繚以垣墻,周回十里,中為大祀殿;丹墀東西四壇,以祀日月星辰。大祀殿門外,東西列十二壇,以祀岳、鎮(zhèn)、海、瀆、山川、太歲、風(fēng)、云、雷、雨、歷代帝王、天下神祗。東壇末為具服殿,西南為齋宮,西南隅為神樂觀、犧牲所”。 (嘉靖二十四年拆大祀殿改建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嘉靖九年正月,依然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給事中夏言奏請更定郊祀。四月,廷臣集議郊祀典禮。大學(xué)士張璁雜引五經(jīng)及諸史,撰郊祀考

24、議,力言合祀之非,分祀之是。五月,世宗命建圜丘于南郊,其北為皇穹宇;建方丘于北郊,其南為皇祗室;作朝日壇于東郊,西郊建夕月壇。七月,命立帝王廟于京師。十一月,世宗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奉太祖西向配。禮成,次日布詔天下,恩賜百官,寬恤小民,大赦獄囚。明嘉靖九年的更定祀典,從此遂為后世所繼承。根據(jù)文獻(xiàn)的記載,明清時期的祀天典禮的大致程序包括從祭典前的“擇吉日”、“題請”、“滌牲”、“省牲”、“演禮”、“齋戒”、“上香”、“視籩豆”、“視牲”、“行禮”、“慶成”等多項儀程,到正式祭祀時的迎帝神、奠玉帛、進(jìn)俎、行初獻(xiàn)禮、行亞獻(xiàn)禮、行終獻(xiàn)禮、撤饌、送帝神、望燎等九個步驟,過程繁復(fù),禮儀考究。中國歷史上嚴(yán)格意

25、義的最后一次祭天典禮,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冬至節(jié)舉行的,祭天之后時間不久,清德宗“崩逝”。( 而1914年的冬至節(jié),袁世凱也在北京天壇舉行過所謂的祭天典禮。由于袁氏竊柄改制,嚴(yán)格起見并不能謂之“禮”。另:1914年中華民國政事堂禮制館曾頒布祭祀冠服制, 印制 祀天通禮、祀孔典禮、祭祀冠服圖 等四種。)2、祀日月星辰司中司命  周禮說“以實柴祀日月星辰”。太陽和月亮,古人分別稱之為“大明之神”、“夜明之神”,這是古人祭祀的重要神祇。古天子祭日于“壇”,祭月于“坎” 。日壇稱為“大明”,月壇稱為“夜明”,春分之朝,祭日于

26、東郊;秋風(fēng)之夕,祭月于西郊。除了這兩天的日月正祭之外,祀天地之時,也常以日月從祀。明代在北京朝陽門外建日壇,在阜成門外建月壇。其禮制規(guī)定,每逢天干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要親至日壇祭日,其余年份則由文臣代祭;每逢地支為丑、辰、未、戌之年,皇帝要親至月壇祭月,其余年份則由武臣代祀。 星辰主要是指“五緯”(金木水火土)、“十二辰”、“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自西向東分別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fēng)師雨

27、師”。除了日月星辰,還有祭祀的司中、司命、風(fēng)師、雨師、司民、司祿、壽星、靈星、房星、農(nóng)星、太歲、風(fēng)伯、云神、雷公等一些與民生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天體列星。祭日月星辰以“實柴”之祀,祭有司列星以“槱燎”之祀。實柴之祀槱燎之祀,也是一種通過燃燒堆積薪柴的儀式,使煙氣上聞于天神。其與祭天的“燔燎”主要區(qū)別就是,前者用玉帛全牲,而“實柴”則是僅有帛沒有玉,牲體也是節(jié)解之后的;“槱(yu)燎”則只有節(jié)解的牲體。3、封禪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開篇就說:“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yīng)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封為祭天,禪乃祭地,上古之時的封禪地點并非專指泰山。

28、劉師培在論<易經(jīng)>與禮典之關(guān)系一文中說:“封禪之禮,見于隨:隨曰王用享于西山;見于升:升曰王用享于岐山。”根據(jù)劉師培的解釋,這里的西山和岐山,就是上古之君舉行封禪之地,而易之升卦,更是文王受命封禪之禮。封禪固定在泰山,應(yīng)該是戰(zhàn)國之時。東方主生,乃萬物之始、陰陽交替之要。泰山,亦曰岱宗。古人認(rèn)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yīng)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漢書張晏之注中,也解釋了何以非到泰山封禪的原因: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睗h劉向撰五經(jīng)通義云:“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160;“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

29、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160;封與禪之中,天為陽,地為陰,故而“封”重于“禪”。根據(jù)文獻(xiàn)來看,行禪的地方歷代不一,但最多的當(dāng)是位于泰山東南四十多公里的梁父山。太史公在史記封禪書說:“封泰山禪梁父者有七十二家”。秦皇以前的封禪雖有其說,未見其儀。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有文字記錄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狩郡縣,到泰山舉行封禪活動。秦皇自定封禪儀式,由泰山南坡至山頂,立石頌德,然后由北坡下山,禪于梁父。漢武帝的封禪,也是其自定儀軌:先至梁父行禪,再至泰山之東山腳下社壇祭天,爾后再至泰山之巔行封。次日由泰山北坡下山,至肅然山再次祭地。“天子皆親拜見,

30、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yuǎn)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漢書郊祀志)”封禪之后,下詔改元曰元封。漢武之后的封禪,基本與漢武類同。南宋以后,封禪基本與郊祀天地合而為一,封與禪也一并進(jìn)行。4、雩祭  禮記月令上說:“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原,乃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實?!狈蝣?,古以有之。故禮曰:雩祭,祭水旱也。鄭玄說:“雩,旱祭也。天子于上帝,諸侯以下于上公之神?!编嵭忉屨f:“陽氣盛而恒旱。山川百原,能興云致雨者也。眾水所出為百原,必先祭其本。雩,吁嗟 求雨之祭也。雩帝,謂為壇南郊之

31、旁,祭五精之帝,配以先帝也。自鼗鼙至柷敔為盛樂,他雩用歌舞而已。百辟卿士,古者上公以下,謂勾龍、后稷之類也。春秋傳曰龍見而雩,雩之正當(dāng)以四月。”就連和鄭玄唱對臺戲的王肅也解釋說:“大雩,求雨之祭也。傳曰龍見而雩,謂四月也。若五月六月大旱,亦用雩,禮于五月著雩義也?!宾Ъ朗且环N祈禱豐收的古代祭祀活動,分為“常雩”和“因旱而雩”兩種。常雩是固定的祭祀,即使沒有水旱之災(zāi),也都會在固定的時間進(jìn)行祭祀。所以左傳上說“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實?!背vУ臅r間,左傳上有“龍見而雩”說。(注意上面我們引文歷法的不同,要區(qū)別夏商周歷法的區(qū)別:夏歷建寅孟春之月,以陰歷正月為歲首;商歷建丑季冬之月,以

32、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周歷建子仲冬之月,以陰歷十一月為歲首。)所謂“龍見”,是指蒼龍七宿在建巳之月(夏歷四月)昏時出現(xiàn)在東方,此時萬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時有雩祭;“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災(zāi)而臨時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兩季,冬天已是農(nóng)閑,無旱災(zāi)之虞,故而谷梁傳說“冬無為雩也”。雩祭之禮,天子、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稱“大雩”;諸侯雩于境內(nèi)山川,稱為“雩”。鄭玄說“雩壇在南郊壇之旁,而不辨東西”。這就是說大雩在南郊之旁筑壇。雩祭的對象,除上天外,還有“山川百源”(禮記月令),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論語上說的“暮春之初,冠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這里的“風(fēng)乎舞雩”,就

33、是指魯國求雨的雩祭壇。以上,說的都是吉禮的祀天之禮,下面我們再說下吉禮的“祭地之禮:(二)祭地之禮“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土地,自古就是華夏先民們的生命線之所在。有土則有民,無土則民失。大學(xué)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土地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古人對于地祇的祭祀,和祀天一樣極其重要,且充滿了神圣之感。1、方丘祭地  “夏至日祭地祇于澤中方丘”。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地屬陰,陰屬北方之性。而天圓地方,故以方丘象征大地。水澤,是指以水環(huán)繞;方丘,則指方形祭壇,水澤、方丘,象征四海環(huán)繞大地。地壇,又稱方澤壇。方澤,亦作方丘,因為壇設(shè)于澤中,故名。廣雅釋天

34、:“圓丘大壇,祭天也;方澤大折,祭地也?!睂Φ氐o的正祭,就是方丘祭地。冬至一陽始生,夏至一陰始生。取其義,祭地的時間是每年的夏至日。各位請分清楚這個祭天祭地的幾個不同:時間上一個冬至、一個夏至;地點上一個南郊、一個北郊。禮記郊特牲中說:“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笔酚浄舛U書上說:“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祭地的樂舞根據(jù)周禮春官大司樂所說應(yīng)該是“奏大簇,歌應(yīng)鐘,舞咸池,以祭地祇”。后世文獻(xiàn)所見的祭地禮儀,應(yīng)源自太史公司馬遷之父、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和祠官寬舒的建議,“于澤中方丘為五壇,壇一黃犢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

35、”在汾陰立后土祠。后土祠,按照漢書郊祀志的解釋,就是“澤中方丘也”。和祭天一樣,禮記上的記載,郊祭前先要選用龜卜決定郊祭,必須先受命于太祖之廟,然后再去周文王的廟里問卜。這是尊重父祖意見的意思。卜辭所決定的,就是其父祖的命令。其儀式也基本于祭天同,依次為迎神、奠玉帛、進(jìn)俎、初獻(xiàn)、讀祝、亞獻(xiàn)、終獻(xiàn)、受福胙、徹饌、送神、望瘞、禮成。和圜丘祀天所區(qū)別的是,由于天在上,所以用燔燎(禋祀)之禮;而地在下,則用血祭“瘞(yi)埋”之禮。就是用犧牲的血及其他祭品澆灌、瘞埋于地,使其下達(dá),及于地神,供神祇享用。明清北京地壇的皇地祇室,就是收藏皇地祇及從祀諸神木主的地方。均在每年夏至日祭祀。2、社稷之祀

36、0;周禮春官小宗伯說:“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敝芏Y冬官考工記也說,“匠人營國,左祖右社。”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建國以社稷為先,土地和糧食,更關(guān)乎著國家的安危。于是“社稷”也成為國家的代稱和象征,故而常見古人以“宗廟社稷”連用。中庸有云“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揭橥了宗廟在國家禮制上的基礎(chǔ)性作用。從古文獻(xiàn)上來看,凡一個朝代建立,要筑社稷壇;反之,一個朝代滅亡其社稷壇亦將遭到破壞和廢棄。禮記郊特牲上說“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亳社北牖,使陰明也?!币虼耍鰢纾丶右陨仙w下柴,使它得不到陽光。所以殷商滅亡,其所留亳

37、社,只在北面給它開個小窗戶用來透明。這正是所謂“宗廟(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因而,社稷壇建置的改變,也對應(yīng)了國家的興亡。禮記祭法說:“王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候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西周時候,掌管國家祭祀的大宗伯有祭社稷的專門職屬,又有小宗伯負(fù)責(zé)社稷壇的建立。按照周禮上的記載,社稷壇要用五色土鋪墊。土色隨其方位,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以象征五方和國家所有領(lǐng)土。天子分封諸侯時,要按照諸侯所在的方位,取一撮相應(yīng)方向的色土賜給諸侯。受封諸侯將此土帶回,置于其封地社稷壇中,象征統(tǒng)一國家的一組成部分。古代本是社壇、稷壇各居其

38、所,后世則合而為一。社壇上樹立一個象征神位的“主”,也稱“田主”, 四周遍植樹木,即“社樹”。據(jù)文獻(xiàn)記載,夏代植松,商代植柏,周代植栗,(論語八佾里宰我告訴魯哀公“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保┖笫?,以木牌代替社主,也有用石條制作的記錄。唐代以后,社稷壇制度逐步穩(wěn)定下來,社主多用石條;明太祖將社壇稷壇合而為一,現(xiàn)北京的社稷壇是明永樂年所首建。古代國家層面的社稷祭祀,禮用太牢。其正祭有二:仲春的 “春祈”, 祈禱人壽年豐,祈求社稷神對一年五谷豐登的恩賜;仲秋的“秋報”,秋收完畢,報祀社神,對神靈的感恩報謝。社稷之祀的時間,根據(jù)文獻(xiàn)來看,歷史上并不固定。禮記郊特

39、性云:“社祭土而主陰氣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奔诪樘旄芍?,故取春分前后之三甲日舉行社祭。但是書經(jīng)馬誥中則說:“越翌日戊午,及社于新邑”。這里記載的是戊日,這是什么道理呢?原來以社祭土,土畏木。甲日屬木,木克土,所以周人并不用甲日。在禮記月令中就取召誥之義,說:“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仲春之月就是農(nóng)歷二月。元日,接近春分前后之戊日。戊日屬土,正合祭祀土神,所以后世基本沿用立春五戊為社日。這個習(xí)俗,應(yīng)該現(xiàn)在南方比北方保存的要好。明清兩代對社稷壇正祭的時間規(guī)定是每年春秋二仲月之上戊日,皇帝為主祭;地方府、州、縣亦各有社稷壇,這一天,地方的祭祀也要同時進(jìn)行,但禮用少牢,其主祭為地方官。這里有一

40、份明清時期地方社稷祭祀的祭物及拜位圖3、四望山川 “以貍沈祭山林川澤”。四望山川是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之神,至山川之境而祭之,曰祭;遠(yuǎn)望而祭之,曰望。清代著名經(jīng)學(xué)家江永周禮疑義舉要考證“望”祭說:“五岳、四鎮(zhèn)、四瀆、四海,兆各因其方,祭則設(shè)表位,合于一壇而祭之?!眲t是在壇上進(jìn)行“望”祭。由于山上和壇上都處于高處,而登高必能望遠(yuǎn),所以廣雅釋天云:“望者,遙祭之名。古代望祭的正祭在都城的四郊,四郊各封土設(shè)壇,登壇以祭相應(yīng)方位的神祇。禮記王制上說:“柴而望祀山川。”古天子除了四郊的正祭,每當(dāng)國家有軍事行動,也要預(yù)先進(jìn)行望祭。稱為“前?!?;戰(zhàn)爭獲勝后,燔柴以望,稱作“告成”。國家若有兇災(zāi)變異,還

41、要進(jìn)行望祭,天子向受災(zāi)方向行禮禱告,祈求神祇的佑護(hù)。周禮地官牧人:“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牲毛之?!?鄭玄注: “望,祀五岳四鎮(zhèn)四瀆也?!备鶕?jù)周禮的記載,王郊祭之后,還要望祭五岳、四瀆、四鎮(zhèn)。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瀆:長江、黃河、淮水、濟(jì)水;四鎮(zhèn):揚(yáng)州會稽山、青州沂山、幽州醫(yī)無閭、冀州鎮(zhèn)山。祭山林以“貍”(即“埋”),祭川澤以“沈”(即“沉”)。就是把犧牲玉帛埋入土中、或沉入水中,以表達(dá)對神祇的虔敬之心。望祭的樂舞等級根據(jù)周禮所說則是“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宋人胡寅說“天子祀七廟,郊上帝,望于山川,而遍于群神。群神謂何等也?日月、星辰、風(fēng)雨之屬,則從類於上帝矣;林麓、邱陵、水澤之屬,則包舉於山川矣”???/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