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練習題_第1頁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練習題_第2頁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練習題_第3頁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練習題_第4頁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練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演變專題一、知識梳理(一)中央集權制度含義:中央集權是指全國軍政財政大權歸屬中央, 地方完全 由中央控制和管理。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機構的三 公制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其特點是皇帝通過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 大權,這相對戰(zhàn)國以前的分封制來說,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二)理論來源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三)形成過程1、朝(確立):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1)背景: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公元前 221年)2)容:中央: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3)影響:創(chuàng)立的中央集權體制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2、漢朝(鞏固):漢初(重建大一統(tǒng))中

2、央:地方:重建的結果: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1)背景:國力強盛,放棄無為,積極有為。2)措施政治上:(1)加強皇權:實行外朝制(中央)(2)加強對地方監(jiān)督:創(chuàng)設“刺使”制度(3)解決王國問題:頒布“推恩令”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實質是“儒表法里”。(2)影響:儒學成為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和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軍事上:三次出擊匈奴、設河西四郡,將天山南北與地連在一起。(西域都護府是漢宣帝時所設)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1)容:中央設中書、門下、尚書三??;尚書省下設史、禮、兵、開心戶、工六 部,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唐朝設立政事堂作為宰相議事的處所。2)影響:是皇權逐漸加強的產物,眾多宰相

3、集體議事,分工明確的三省互相牽 制,使個別宰相難以擅權專斷。嚴格執(zhí)行該制度,皇權將會受到一定限制,避免 獨裁。4、北宋(加強):加強中央集權建立文官體制1)背景:唐末以來藩鎮(zhèn)擁兵自重、武將兵變篡位2)容:(1)軍事上:建立新體制一一樞密院主軍政、三衙統(tǒng)兵和皇帝總攬。長 官為文臣。(2)政治上:組建文官政府,中央與地方要員,大都由文臣擔當。3)特點:重文輕武4)影響:(1)積極:解決藩鎮(zhèn)割據問題,加強中央集權,利于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2)弊端:出現(xiàn)積貧積弱的局面。一一王安石變法5、元朝(發(fā)展):行省制度1)容:中央:設中書省,管全國行政事務;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案估铩保ㄖ?/p>

4、大都與其 周圍地區(qū))由中書省直轄。2)影響:行省制度的確立是中國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省”作為地方一 級行政區(qū)的名稱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6、明清(強化并漸趨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1)明朝:中央:閣制度(1)形成過程:A、朱元璋廢丞相制度,六部直接聽命于皇帝,后設殿閣大學士,協(xié)助皇帝 處理朝廷文書R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選拔翰林學士入文淵閣值班,正式確立閣制度。(2)職責:起草詔敕、票擬批答、咨詢顧問、密疏進言。(3)評價:閣是協(xié)助皇帝決策的中央機構。從制度上說,閣必須完全遵照皇帝 的旨意行事,所以閣實質上仍是皇權的組成部分。地方:強化皇權一一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2)清朝:設立軍機處(1)雍正時

5、設立(2)影響: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的產物,皇權得以空前加強。(四)作用:積極作用:有利于鞏固封建統(tǒng)治,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繼承和發(fā)展; 有利于維護 國家的統(tǒng)一、國家獨立和保障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利影響:君主專制易使皇帝成為專制獨裁的暴君,成為社會進步的嚴重障礙。二、題目練習1.造成右圖中軍費開支激增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A.應付清軍入關B.抵御英國侵略C.發(fā)兵攻占D.加強治理2 .以下各項政策中,屬于清朝乾隆帝為維護統(tǒng)一的多民族 國家的舉措是(A.冊封喇嘛教首領五世達賴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C.平定準疇爾貴族疇爾丹的叛亂D.設置府,隸屬省3 .邦看到短命而亡,認為這是由于王室孤立

6、無援的結果。于是A.實施政令由急切苛刻轉為寬簡舒緩B.踐行以道為主兼采儒、法統(tǒng)治思想C.繼承郡縣制同時又封同姓王為諸侯D.創(chuàng)設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監(jiān)督控制4 .清朝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和的管轄,分別設置了A.中書省、伊犁將軍 B.駐藏大臣、府C.伊犁將軍、澎湖巡檢司D .宣政院、澎湖巡檢司5 .被后人稱為?重整六合,創(chuàng)制立本?的皇帝是()A.始皇B.漢高祖C.隋文帝D.唐太宗6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指出:“政治制度是現(xiàn)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xiàn)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彼纬醯恼胃母镏饕槍Φ氖牵篈.文官體制B .藩鎮(zhèn)割據C.加強皇權D.武將專權7 .“烈火西焚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

7、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贝嗽娒枥L了B.赤壁之戰(zhàn)A.牧野之戰(zhàn)C.安史之亂D.靖康之變8 .以下措施中表達中國君主專制趨于極端的是A.外朝制 B. 三省六部制 C. 文官體制 D.閣制9 .雍正帝認為:“中國之一統(tǒng)始于; 塞外之一統(tǒng)始于元, 而極盛于我朝?!狈掀湟獾氖? A.設伊犁將軍B .設府C.設軍機處D.設駐藏大臣10、某學者評唐朝三省制時指出:“凡未加蓋中 書門下之印,未經政事堂議決副署,而由皇帝直 接發(fā)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被認為違制的,不能為下 屬機關所承認?!边@里所謂“違制”的論斷,主要 指皇帝背離了A.詔令須由政事堂議決的制度B.門下省執(zhí)掌詔令草擬的職能C.中書省監(jiān)察地方政務的慣

8、例D.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詔令的定制11.觀察右側疆域示意圖,反映的時代是:A.漢初B .唐初C.宋初D .清初12、右圖中,A、B、C D所示的是中國歷史某一階段并存 的政權。以下說確的是A. B是西夏政權B. B南下,導致A南遷C. C滅了 A、B、D后統(tǒng)一了中國D. A、B、C之間形成長期的鼎立之局13、康熙皇帝鞏固與發(fā)展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以下事件符合該史實的是雅克薩之戰(zhàn)平定準疇爾部叛亂平定回部叛亂發(fā)兵,設府A.B . C .D.14 .據元史百官志三記載: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 1288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 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斷宣政院所轄之地應該位于以下圖中的()A.B.

9、C.D.15 .以下各項政策中,屬于清朝乾隆帝為維護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舉措是()A.冊封喇嘛教首領五世達賴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C.平定準疇爾貴族疇爾丹的叛亂D.設置府,隸屬省36 .中國之“成”“中國皇朝,向來以漢、唐為最重要的時代。漢代是充實華夏,完成中國本體 的成;唐代則是取精用宏,開展性的大成。在此以后,就逐漸固定、僵化,而衰敗 了?!痹S倬云說中國 問題:(13分)(1)中國皇朝始于何時?漢代是如何“充實華夏,完成中國本體的成”的? (6分)(2)概述唐代“取精用宏,開展性的大成”的表現(xiàn)。(7分)(1) (6 分)公元前221年/朝(1分)漢代漢承制,重建大一統(tǒng)帝國;武帝時期裁抑相

10、權設刺史削弱諸侯,加強皇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歷史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和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漢通西域,設機構管轄,中國的疆域大致形成;漢代成為世界上強盛的國家之一。(5分)(2) (7 分)唐代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創(chuàng)造出了鼎盛的大唐氣象;繼承和健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和科舉制度,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以唐蕃和親為代表的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3分)唐代西部疆域超過漢代,設安西、北庭督護府等機構管轄,(1分)唐代絲綢之路達到全盛;中西方交通樞紐和中外文化交融的唐都長安成為國際性的大都會;寬容開放的唐文化的強大對外輻射,形成以中國本土為地理中心,以中國文化為

11、軸心的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3分)(唐代詩歌和書畫藝術達到了空前繁榮,形成藝術上的高峰。)37、中央集權的“大廈”國有專營制度©尊儒制度有學者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最 特之處在于,我們是唯一保持了兩千年中央 權制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chuàng)新, 本質上來說,都圍繞著四大基本制度而展 這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 起中央集權的“大廈”,歷經上千年的打磨 探索,日漸趨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時期達到峰。如右圖所示:問題:(13分)(1)根據圖示,請在_里、_空格,填充“歷經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的基礎性制度。(4(2)以典型朝代史實為據,分別論述圖中前三項制度是

12、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大廈”。(9分)37、中央集權的“大廈”(1)郡縣制 科舉制 (各2分,共4分)(2)郡縣制度:郡縣制: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取代封建世襲貴族制,實現(xiàn)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漢王國問題的解決等)(3分)。尊儒制度:西漢:漢武帝思想統(tǒng)一鞏固政治統(tǒng)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為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思想基礎(3分)。科舉制度:隋唐,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門閥勢力受到抑制,擴大了 統(tǒng)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3分)。(典型朝代1分,具體措施2分)37 .宰相與皇帝的博弈(12分)(宋)英宗即位之初,想直接提拔進士與第的軾

13、為知制誥,擔任他的秘書官。(在宋代,知制誥再進一步就是翰林學士,是精英中的精英,宰相與執(zhí)政大臣多由此出。)不過,皇帝 的提案卻遭到宰相琦的反對,認為這樣提拔過快。英宗又提議讓軾擔任記注,琦又反對,說這跟擔任知制誥差不多, 不如給個帖職。即使是這樣提議,琦也還是附加了條件的,讓軾參 加考試,英宗只得依從。結果,軾考得還真不怎么好,勉強過關。問題:(1)依據軾經歷,概括北宋中央官員的產生過程。(4分)(2)通過宰相與皇帝的博弈,概括北宋政治的特征。(2分)(3)與唐相比,北宋的中央集權出現(xiàn)了怎樣的變化? (6分)(1)水平1:能夠依據材料進行直接概括(4分)科舉制度,部選拔。水平2:脫離材料進彳T

14、概括。(2分)科舉制度(2)水平1:依據材料,挖掘出較深層次特征。(2分)皇權受到相權的制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水平2:僅描述現(xiàn)象,表述不完整。(1分)(3)水平1:運用核心知識簡要闡述。(6分)針對藩鎮(zhèn)割據問題,形成重外輕的重要方針;中央官制由三省六部制發(fā)展為文官體制;形成了官、職、差遣相分離的制度。水平2:僅列舉史實。(2-3分)36.制度的變革(12分)中國歷史上的地方制度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離而諸侯先畔(叛),天子擁空名于上,而列國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惡性循環(huán)),以至于移詐(改朝換代),謂非封建之弊乎?(明)燧千百年眼材料二吳王潺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鑄錢,王長收

15、聚漢諸侯人與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攬四方豪杰。王祖,讓商人獨買商品以專其利, 收入多于國家租稅,而貴族與商人, 聲千互通,相為消長,這些情況皆足以動搖政局。錢穆漢史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權勢重,對所轄路府州縣官的統(tǒng)攝和節(jié)制力自然較強。行省轄 區(qū)廣,數(shù)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揮和節(jié)制彌補了漢以來朝廷直接控制數(shù)目較多的 郡、州、路時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對各地路府州縣的控制明顯加強了。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上述材料中涉與到中國古代哪些地方管理制度? (6分)(2)請對漢、元兩朝的地方制度進行簡要評述。(6分)36 .制度的演變(12分)(1)從西周的封邦建國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