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分析法學專業(yè)_第1頁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分析法學專業(yè)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摘 要: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經(jīng)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相應的也隨之不斷提高,私家車數(shù)量也持續(xù)上漲,由此引發(fā)的交通事故發(fā)生頻率也在逐年上漲。本文將結合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和司法解釋對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問題進行研究解釋,界定其含義、分析其性質,并探究相關情形的定性問題。關鍵詞:交通肇事逃逸致死;含義;性質;定性Absrt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economic level is als

2、o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also rising, the number of private cars also continued to increase, resulting in the frequency of traffic accidents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is paper will study and explain the problem of death caused by escape in the crime of traffic ac

3、cident, define its meaning, analyze its nature, and explore the qualitative problem of the relevant situation.Keywords: hit-and-run; Meaning; Nature; qualitative HYPERLINK /javascript:; 目錄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性質分析 (一)逃逸致人死亡屬于結果加重犯 (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因果性三、交通肇事逃逸致死定性問題研究(一)逃逸致死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情形(二)逃逸致死以故意殺人

4、罪定罪處罰情形(三)逃逸致死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情形四、結語五、參考文獻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交通肇事罪存在一種特殊情形就是交通肇事逃逸致死,它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有些人認為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發(fā)生以后,肇事者并沒有選擇及時報案自首并幫助受害人,而是選擇逃逸這種方式來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還有些人認為逃逸是指“行為人意識到發(fā)生了交通事故,此時選擇卻規(guī)避責任,逃離現(xiàn)場的行為”。對此筆者結合相應法條及司法解釋認為:行為人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行為人對

5、于在交通事故中受到傷害的受害者具有注意義務,該義務是由行為人先前的肇事行為所引發(fā)的,即由于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于危險狀態(tài)時,行為人負有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fā)生的特定義務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 2016 年版。而行為人放棄本身履行的救助義務選擇以逃跑的方式來躲避法律懲罰的行為我們就可把行為人的這種行為認定為逃逸。對于行為人由于自身原因所造的成交通事故,在事故發(fā)生后發(fā)現(xiàn)受害人因此受到傷害,有及時給予受害人援助的義務,但這并不都是絕對的。如果行為人本人也在交通肇事過程中受到極大傷害,在此情形下根本沒有對受害人實施有效救助的可能,那么此時行為人即使不履行對與受害人的

6、救助義務也并不違反我國法律規(guī)定,不會因此受到處罰,只需要承擔其造成交通事故的責任。根據(jù)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及司法解釋筆者認為行為人逃逸致人死亡應滿足以下幾項條件:(1)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實際上違反我國的有關道路交通法規(guī),并且造成交通事故的發(fā)生;(2)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主觀上必須意識到自己此時已經(jīng)觸犯交通法規(guī),因此行為人選擇逃逸這種方式來躲避法律的制裁,使得被害人在遭受到傷害后因無人對其進行及時救治最終使其死亡,如果行為人在事故發(fā)生后并不知道自己曾經(jīng)違反交通法規(guī)引發(fā)交通事故的話,我們則不能認定行為人肇事逃逸;(3)如果我們認定行為人逃逸致人死亡,那么實際上被害人已經(jīng)死亡,如果被害人只是在交通事故中受到

7、輕傷或是受害人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被周圍的路人送往醫(yī)院得到及時救治因而免于死亡。(4)行為人逃逸與被害人死亡二者之間必須具有因果關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交通事故發(fā)生時被害人已經(jīng)死亡,那么此時就并不存在行為人逃逸致人死亡。根據(jù)這一觀點,我們可以推理出,在交通事故中被害人當場死亡或者被害人身受重傷瀕臨死亡即使能夠及時搶救也無法挽救回被害人生命,那么以上這兩種情形應該排除在行為人逃逸致人死亡之外。雖然被害人死亡結果的出現(xiàn)確實是由行為人引發(fā)的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但這與行為人在事后選擇逃逸而拒絕履行對受害人的實施救助義務的行為二者之間并沒關系,那么我們可以推理出,此時,行為人并不能以逃逸致人死亡進行定罪

8、處罰。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性質分析 (一)逃逸致人死亡屬于結果加重犯“逃逸致人死亡”屬于交通肇事罪中的加重處罰情節(jié)。但是對于其具體應該從屬哪一情況,理論界中一直在爭論不休。理論上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結果加重犯,一種認為是情節(jié)加重犯 王嶺宜:交通肇事罪逃逸問題研究,安徽,安徽大學,2007年8月。下面我先對情節(jié)加重犯與結果加重犯二者之間進行一下對比區(qū)分。情節(jié)加重犯,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由于其具備某些某些較為嚴重的情節(jié),法律加重其刑的情節(jié) 孟靜: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探析載咸寧學院學報,2009年2月15日。筆者通過查看與情節(jié)加重犯有關的書籍認為情節(jié)加重犯的構成應具備以下兩要件:(

9、1)情節(jié)加重犯存在的前提條件是行為人的行為必須觸犯某種基本犯罪行為;(2)行為人所實行的犯罪行為必須具備法律所規(guī)定的加重情節(jié)。結果加重犯,又被稱為加重結果犯,指一個由法律所進行規(guī)定的犯罪行為,但是產生了卻超出該行為所應該產生的后果,法律因此加重其法定性的犯罪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頁。由此可知結果加重犯中只存在一個獨立的犯罪的行為,但是其所產生的結果較為嚴重。結果加重犯存在以下四點特征:(1)行為人所實行的行為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基本犯罪;(2)必須構成超出其基本犯罪行為所應產生結果的危害結果;(3)結果加重犯的行為與其構成基本犯罪的行為必須完全相同;(4)我國明確規(guī)定結果

10、加重犯的處罰要嚴格于其基本犯罪。因此我們認為結果加重犯的存在的前提是基本的犯罪構成,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本身并不符合基本犯罪的構成要件,那么也就不會有結果加重犯的情形出現(xiàn)。由于刑法上對于結果加重犯存在單獨的規(guī)定,所以結果加重犯也應該同時具有獨立性。不管是情節(jié)加重犯還是結果加重犯,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都是處理與基本犯之間的關系,是以基本犯構成犯罪作為前提的 喻貴英:交通肇事罪中四種“逃逸”行為之認定,載法律科學2005 年第 1 期,第 68 頁。有些觀點認為行為人逃逸致死屬于情節(jié)加重犯,其認定的理由為行為人在肇事后并沒有救助傷者行為,違反了救助義務,使本來應該免于的被害人由于無法得到及時援助最終

11、死亡,這可以說明行為人對于社會的危害性達到了特別嚴重的程度,基本犯罪的法定刑已經(jīng)并不適用了,此時必須適用加重構成的法定刑 孫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河南,鄭州大學,2010年5月1日,這符合情節(jié)加重犯的形式特征。所以有學者將逃逸致死看成是情節(jié)加重犯的加重情節(jié),即作為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加重情節(jié)。盡管如此,筆者還是認為交通肇事逃逸致死屬于結果加重犯,理由有以下幾點:第一,交通肇事逃逸致死滿足上文中所涉及到的關于結果加重犯的構成要件。正是行為人所引發(fā)的交通事故才導致受害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以及行為人為了逃避責任選擇逃逸結果的出現(xiàn),對于行為人逃逸使得被害人死亡所進行的處罰是以交通肇事罪的存在作為前

12、提來進行判罰的,如果行為人在此次事件中行為并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那么我們也無法得出交通肇事逃逸使得被害人死亡的結論。我們還能從刑法的規(guī)定中得知引起交通肇事罪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都是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如果我們把逃逸致人死亡單獨的拿出來,不涉及交通肇事罪,那么我們并不能認定行為人犯罪。第二,我們可以根據(jù)我們現(xiàn)實中的實際生活狀況站在立法者和執(zhí)法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車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由稀罕物變?yōu)橐豁椘胀ǖ慕煌üぞ?,每天都會有車禍發(fā)生,而肇事司機由于害怕承擔法律追責選擇逃逸的方式來回避問題,這不僅使受害人因此無法得到即使救治而死亡,還給我們生活中的執(zhí)法部門

13、對于案件的偵破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同時也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重大的交通隱患,為人民的生活的安全埋下一顆“隱形炸彈”。為此我國刑法規(guī)定了交通肇事罪,目的旨在于維和交通秩序的平穩(wěn)運行同時對車輛的駕駛員敲響警鐘,使其能時刻保持清醒狀態(tài)。正是這個當前大背景決定了交通肇事逃逸才被加入刑法條文。(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因果性 被害者的死亡與行為人逃逸的行為二者之間 HYPERLINK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ls/sentence_detail/42.htm t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ls/de

14、tail_report/right 在刑法上具有因果關系。換句話說肇事者的逃逸行為直接或者間接使得受害者因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屬于不作為犯,即“由危害行為的一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實施的犯罪”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六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9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是這樣,當被害人的死亡情況的發(fā)生超出了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的范圍時,此時我們不能將被害人死亡的行為完全歸責于肇事者。在生活實踐中常見的有以下兩種情況:(1)行為人在發(fā)生交通肇事后第一時間內對受害人進行緊急的救助并立刻驅車將其送至醫(yī)院,然而醫(yī)生在做手術的時候因一時粗心大意或者由于醫(yī)院

15、發(fā)生特殊情況導致治療無法正常進行因此造成了受害者的死亡,此時行為人只需遵守承擔交通肇事罪的規(guī)定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從 HYPERLINK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ls/sentence_detail/43.htm t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ls/detail_report/right 客觀上來講并不需要為死者的死亡承擔責任;(2)行為人在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責選擇殺人滅口,并將受害人拉到空無一人的地區(qū)然后殘忍殺害, HYPERLINK /online/2018032917/15226

16、759178654214/htmls/sentence_detail/44.htm t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ls/detail_report/right 行為人被雖然造成了害人死亡,但是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產生是行為人的另外一個單獨的犯罪行為所構成的,并不屬于逃逸致人死亡,我們應該判定行為人觸犯故意殺人罪 HYPERLINK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ls/sentence_detail/45.htm t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

17、ls/detail_report/right 。如若是交通肇事時行為人當即死亡或重傷瀕臨死亡即使搶救也無法挽回其生命而后行為人因躲避法律追責而選擇逃跑, HYPERLINK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ls/sentence_detail/46.htm t /online/2018032917/15226759178654214/htmls/detail_report/right 此時應按交通肇事罪進行處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造成被害人死亡和行為人逃逸兩者之間,逃逸應該是第一步,死亡則是第一步產生的后果。如果行為人在交通事故中將被害人當場撞死而后

18、選擇逃逸以此來逃避責任,那么此時兩者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即使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認為被害人只是受到嚴重傷害而后選擇逃逸來逃避責任的,雖然從客觀上將被害人已經(jīng)死亡或是被害人已經(jīng)生命垂危即使到醫(yī)院進行緊急搶救也已經(jīng)無法挽回其生命,那么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與被害人的逝世二者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此時對于行為人應定罪為交通肇事罪一罪。逃逸與死亡二者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上的的除斥性,是指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未造成被害人的死亡,而是由于行為人的逃逸行為直接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危害結果孫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河南,鄭州大學,2010年5月。在這里我們應該排除由于行為人自身造成的交通肇事行為足以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情

19、形。如果僅僅是在交通肇事后行為人不需要進行逃逸,就可以使被害人死亡,并不符合我國刑法關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處罰情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例如,因為交通肇事行為使得受害人死亡結果出現(xiàn)的可能性趨近于百分之百的程度時,相關部門的有關人員可以通過事后檢測判定:行為人在肇事后不選擇逃逸,受害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最終也會出現(xiàn)死亡的結果。此時,我們可以說,逃逸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兩者之間不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對于這種交通肇事行為的刑罰適用第二量刑幅度的加重情節(jié),即因行為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處罰情節(jié)。比如某地區(qū)天降大雪,剛與朋友打完牌的司機張某駕駛其家中的秒包車回家路途中,在紅綠燈處將行人孫某撞到,案發(fā)后,張某驅車

20、逃離事故現(xiàn)場,而行人孫某雖然被道路四周及時發(fā)現(xiàn)的行人送往醫(yī)院救治,但是因傷勢過重最終搶救無效從而導致死亡。在該起案件中,即使行為人張某在肇事后沒有選擇逃逸而及時將受害人送往醫(yī)院,被害人也會死亡,行為人張某的逃逸與被害人的死亡兩者之間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被害人的死亡來源于行為人張某直接的肇事行為,但案例中的逃逸情節(jié)屬于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的加重情節(jié),對此我們應該按照我國刑法第133條所規(guī)定的第二個量刑幅度對行為人張某進行定罪處罰。交通肇事逃逸致死的定性問題(一)逃逸致死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情形第一,行為人在交通肇事過程中使被害人受到嚴重傷害,生命垂危,此時就算立刻接受接受醫(yī)生搶救也無法阻止其死亡現(xiàn)象的

21、發(fā)生;或者被害人在交通肇事后第一時間內接受救治,但是卻由于其所受傷勢過于嚴重最終導致其死亡。行為人在肇事后進行逃逸,此時無需考慮行為人的是否存在殺人故意或過失之間的認知,應該判定行為人觸犯交通肇事罪,對其進行處罰。第二,如果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被害人當場不治而亡,而事故的行為人看見此次情況選擇逃逸這種方式來躲避責任。對此行為人也雖然應該履行對受害人相應的救助義務,但是被害人此時已經(jīng)死亡。那么此時對于該行為人來講,無論其主觀對被害人死亡有何種認識,出于什么心理,將做出何種行為,都只能以交通肇事罪對行為人進行定罪處罰,因為行為人逃逸與被害人死亡兩者之間并沒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第三,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

22、,行為人通過主觀判斷被害人只是受些輕傷或者沒受傷,從而選擇離開現(xiàn)場,然而受害人當時身受重傷,最后受害人無法得到救治導致死亡的或者是行為人在肇事后根據(jù)正常人的生活常識判斷被害人當場死亡而選擇逃避責任,而受害人此時并未死亡,但因耽擱太久最終死亡。在此類案件中只要能夠證明肇事者主觀上不知道其離開現(xiàn)場的行為會使被害人最終死亡,或是有證據(jù)表明行為人并沒有選擇放任受害人死亡結果發(fā)生,就不符合間接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行為人在肇事后履行了注意義務,但卻未發(fā)現(xiàn)受害人使得受害人因搶救不及時死亡,或是行為人在履行注意義務后,在送受害人去醫(yī)院過程中忽略了受害人的提示從而導致受害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此時

23、對于行為人的定性是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過失致人死亡,應該按照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定罪處罰。第四,行為人在發(fā)生第一次交通事故后選擇逃逸。在逃逸過程中,再次發(fā)生交通事故,使第二名受害者當場死亡,此種情況下前后兩起交通事故均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不過二者適用的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不同,前者適用第二量刑檔次,后罪適用一般的交通肇事罪,兩罪實行并罰。(二)逃逸致死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情形以故意殺人罪進行定罪處罰的具體表現(xiàn)有以下兩種:(1)行為人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發(fā)現(xiàn)周邊聚集大量群眾導致行為人無法逃跑,于是行為人將在交通事故中的遭受到傷害的受害人拉上車假意送其去往醫(yī)院,然后行為人將車拉到人跡罕至的

24、偏遠地區(qū),將其遺棄在那里,受害人因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從而死亡在結果之前的行為;(2)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發(fā)現(xiàn)受害人受傷倒地,此時行為人觀察到周圍并沒有人,于是選擇上車將行為人進行碾軋使其死亡或者發(fā)現(xiàn)受害人此時正掛在自己的車上無法動彈于是選擇開車逃逸,受害人因此受到連續(xù)的傷害從而死亡。對于以上兩種情形,雖然都是被害人都在交通事故中受傷,但只有起了引起和決定結果發(fā)生的作用,才能證明是結果發(fā)生的原因。兩種情形下的死亡都是源于行為人在肇事后為躲避追責所產生的故意殺人的心態(tài),是行為人在這種心態(tài)下所采取的行為,與行為人導致的交通肇事的行為相比是另外獨立的一個行為。對于以上兩種死亡情形在我國相應的司法解釋未出

25、臺之前有以下理解前者中行為人所實行的行為從其自身的目的上來講是其想逃避法律的追責,行為人不但沒有積極履行其本來應該履行的救助義務,還將受害人帶離到人跡罕至的地區(qū),排除其得到及時救治的可能性,在心態(tài)上面對于受害人的生死采取了一種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這種做法超出了法律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逃逸致死的所能允許的最大限度,所以應該判處故意殺人罪。而后者行為人對開車撞死已經(jīng)受傷的受害人或者開車拖拽依附于車輛的受害人最終使其死亡的行為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即行為人對于被害人的死亡持有直接的故意的心態(tài),并且其針對的客體是受害人的生命健康權,所以此時即使出現(xiàn)行為人逃逸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我們也應認定行為人觸犯故意殺人

26、罪。逃逸致死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情形 如果行為人在一起交通事故后選擇開車逃跑來躲避責任,但在行駛路途中又因為心態(tài)失衡等原因連續(xù)引發(fā)多起交通事故使得更多的人受到傷害甚至死亡。那么我們可以對肇事者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進行定性處罰。本罪的犯罪主觀方面為故意,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客體表現(xiàn)為社會的公共安全。行為人進行犯罪的對象是不特定的人的合法權益。而聯(lián)系上述事例可知,行為人逃逸后闖入人群,造成更大的傷亡,行為人的行為所針對的是人是隨機的、不特定的,而不是剛開始逃逸時所針對的特定人的人身健康權?;诖?,我們應該按照后續(xù)的情況根據(jù)刑法第115條針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規(guī)定對行為人進行定罪處罰。四 結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駕駛車輛的行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會給我們的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