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公鐵分離式立交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_第1頁
高速公路公鐵分離式立交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_第2頁
高速公路公鐵分離式立交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_第3頁
高速公路公鐵分離式立交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_第4頁
高速公路公鐵分離式立交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交一公局建興高速 丁家溝轉體橋轉向施工方案PAGE 建昌至興城高速公路丁家溝公鐵分離式立交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二一三年五月目 錄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8888 1編制依據 PAGEREF _Toc18888 1 HYPERLINK l _Toc15794 2工程概況 PAGEREF _Toc15794 1 HYPERLINK l _Toc8800 2.1工程概況 PAGEREF _Toc8800 1 HYPERLINK l _Toc9987 2.2主橋與京哈線位置關系圖 PAGEREF _Toc9987 2 HYPERL

2、INK l _Toc25927 3總體施工方案 PAGEREF _Toc25927 4 HYPERLINK l _Toc22882 3.1轉動體系 PAGEREF _Toc22882 4 HYPERLINK l _Toc30222 3.2轉體前施工準備 PAGEREF _Toc30222 5 HYPERLINK l _Toc25599 3.2.1模板及支架拆除 PAGEREF _Toc25599 5 HYPERLINK l _Toc387 3.2.2拆除砂箱及清理滑道 PAGEREF _Toc387 6 HYPERLINK l _Toc6497 3.2.3稱重試驗及配重 PAGEREF _To

3、c6497 6 HYPERLINK l _Toc19764 3.2.4牽引系統(tǒng) PAGEREF _Toc19764 6 HYPERLINK l _Toc12310 3.3試轉體 PAGEREF _Toc12310 6 HYPERLINK l _Toc9141 3.4正式轉體 PAGEREF _Toc9141 7 HYPERLINK l _Toc25936 3.5封固轉盤 PAGEREF _Toc25936 7 HYPERLINK l _Toc16392 3.6直線現澆段及合攏段施工 PAGEREF _Toc16392 7 HYPERLINK l _Toc12924 3.7附屬工程施工 PAGE

4、REF _Toc12924 7 HYPERLINK l _Toc28601 4施工工藝及主要施工方法 PAGEREF _Toc28601 8 HYPERLINK l _Toc25826 4.1轉體施工工藝流程 PAGEREF _Toc25826 8 HYPERLINK l _Toc32442 4.2稱重試驗及配重 PAGEREF _Toc32442 8 HYPERLINK l _Toc1387 4.2.1稱重試驗 PAGEREF _Toc1387 8 HYPERLINK l _Toc29725 4.2.2配重 PAGEREF _Toc29725 9 HYPERLINK l _Toc24935

5、4.3牽引系統(tǒng) PAGEREF _Toc24935 9 HYPERLINK l _Toc26707 4.3.1牽引索 PAGEREF _Toc26707 9 HYPERLINK l _Toc13922 4.3.2轉體施工計算 PAGEREF _Toc13922 10 HYPERLINK l _Toc30254 4.4轉體作業(yè)時間計算 PAGEREF _Toc30254 13 HYPERLINK l _Toc395 4.5試轉體 PAGEREF _Toc395 14 HYPERLINK l _Toc25890 4.5.1試轉體目的 PAGEREF _Toc25890 15 HYPERLINK l

6、 _Toc14213 4.5.2試轉體步驟 PAGEREF _Toc14213 16 HYPERLINK l _Toc24152 4.5.3試轉體角度 PAGEREF _Toc24152 16 HYPERLINK l _Toc3995 4.6正式轉體 PAGEREF _Toc3995 17 HYPERLINK l _Toc19344 4.6.1轉體組織機構 PAGEREF _Toc19344 17 HYPERLINK l _Toc9640 4.6.2外部條件的確認 PAGEREF _Toc9640 17 HYPERLINK l _Toc13801 4.6.3轉體實施 PAGEREF _Toc1

7、3801 18 HYPERLINK l _Toc4153 4.6.4同步轉體控制措施 PAGEREF _Toc4153 18 HYPERLINK l _Toc27650 4.6.5防超轉措施 PAGEREF _Toc27650 19 HYPERLINK l _Toc13482 4.6.6精確就位 PAGEREF _Toc13482 20 HYPERLINK l _Toc12823 4.7臨時鎖定措施 PAGEREF _Toc12823 20 HYPERLINK l _Toc12627 4.8封固轉盤 PAGEREF _Toc12627 20 HYPERLINK l _Toc5121 4.9轉體

8、施工注意事項 PAGEREF _Toc5121 21 HYPERLINK l _Toc13828 4.9.1轉體抗傾覆預案 PAGEREF _Toc13828 21 HYPERLINK l _Toc28741 4.9.2轉體施工操作注意事項 PAGEREF _Toc28741 21 HYPERLINK l _Toc9558 4.10直線現澆段及合攏段施工 PAGEREF _Toc9558 22 HYPERLINK l _Toc19609 4.10.1直線現澆段施工 PAGEREF _Toc19609 22 HYPERLINK l _Toc28065 4.10.2合攏段施工 PAGEREF _T

9、oc28065 25 HYPERLINK l _Toc18306 4.10.3支架拆除 PAGEREF _Toc18306 27 HYPERLINK l _Toc16030 5施工監(jiān)控 PAGEREF _Toc16030 27 HYPERLINK l _Toc22526 5.1監(jiān)控項目 PAGEREF _Toc22526 27 HYPERLINK l _Toc10481 5.2監(jiān)控方案 PAGEREF _Toc10481 27 HYPERLINK l _Toc21331 5.2.1轉體測量監(jiān)控 PAGEREF _Toc21331 27 HYPERLINK l _Toc24370 5.2.2下轉

10、盤應力監(jiān)測 PAGEREF _Toc24370 28 HYPERLINK l _Toc12918 5.2.3主梁施工懸臂根部縱向應力監(jiān)測 PAGEREF _Toc12918 29 HYPERLINK l _Toc19513 5.2.4合攏階段監(jiān)控 PAGEREF _Toc19513 29 HYPERLINK l _Toc7090 5.2.5線形監(jiān)控 PAGEREF _Toc7090 29 HYPERLINK l _Toc4270 6資源配置 PAGEREF _Toc4270 30 HYPERLINK l _Toc6770 6.1材料和設備計劃 PAGEREF _Toc6770 30 HYPER

11、LINK l _Toc18989 6.2勞動力計劃 PAGEREF _Toc18989 31 HYPERLINK l _Toc32342 7施工進度計劃 PAGEREF _Toc32342 31 HYPERLINK l _Toc22656 7.1工期目標 PAGEREF _Toc22656 31 HYPERLINK l _Toc25598 7.2工期計劃安排 PAGEREF _Toc25598 31 HYPERLINK l _Toc14784 8施工安全組織措施 PAGEREF _Toc14784 32 HYPERLINK l _Toc15669 8.1安全組織機構 PAGEREF _Toc1

12、5669 32 HYPERLINK l _Toc7255 8.2轉體施工安全組織分工 PAGEREF _Toc7255 33 HYPERLINK l _Toc7004 8.3安全教育及培訓 PAGEREF _Toc7004 33 HYPERLINK l _Toc32315 8.4具體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32315 34 HYPERLINK l _Toc22088 8.4.1施工組織與管理 PAGEREF _Toc22088 34 HYPERLINK l _Toc10969 8.4.2高空作業(yè)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10969 35 HYPERLINK l _Toc150

13、84 8.4.3安全操作要求 PAGEREF _Toc15084 36 HYPERLINK l _Toc13708 8.4.4要點施工防護措施 PAGEREF _Toc13708 36 HYPERLINK l _Toc2190 8.4.5梁體卸架施工安全注意事項 PAGEREF _Toc2190 37 HYPERLINK l _Toc15509 8.4.6直線現澆段、合攏段施工安全注意事項 PAGEREF _Toc15509 37 HYPERLINK l _Toc30800 9轉體施工應急預案 PAGEREF _Toc30800 37 HYPERLINK l _Toc24801 9.1首次不能

14、正常起動 PAGEREF _Toc24801 37 HYPERLINK l _Toc10835 9.2突然停電 PAGEREF _Toc10835 37 HYPERLINK l _Toc312 9.3大風、大霧、暴雨等惡劣天氣 PAGEREF _Toc312 38 HYPERLINK l _Toc27852 9.4中途停下后的再次啟動 PAGEREF _Toc27852 38 HYPERLINK l _Toc31606 9.5機械設備故障 PAGEREF _Toc31606 38 HYPERLINK l _Toc13490 9.6牽引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 PAGEREF _Toc13490 39 HY

15、PERLINK l _Toc3331 9.7結構應力應變異常 PAGEREF _Toc3331 39 HYPERLINK l _Toc7411 10營業(yè)線施工安全應急預案 PAGEREF _Toc7411 39 HYPERLINK l _Toc29611 10.1安全應急領導小組 PAGEREF _Toc29611 39 HYPERLINK l _Toc10329 10.2預計發(fā)生的險情 PAGEREF _Toc10329 41 HYPERLINK l _Toc14972 10.3分情況搶險措施 PAGEREF _Toc14972 41 HYPERLINK l _Toc9088 10.4應急機

16、械設備 PAGEREF _Toc9088 42 HYPERLINK l _Toc14938 11特殊條件、環(huán)境下的施工措施 PAGEREF _Toc14938 42 HYPERLINK l _Toc12172 12施工環(huán)保、水土保持和文物保護技術措施 PAGEREF _Toc12172 43丁家溝公鐵分離式立交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PAGE 1丁家溝公鐵分離式立交橋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1編制依據1、凌源至綏中高速公路建昌至興城支線建設項目施工組織設計;2、凌源至綏中高速公路建昌至興城支線施工圖設計文件;3、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 F50-2011;4、沈陽鐵路局營業(yè)線施工安全管理細化辦法

17、沈鐵運201337號文件;5、鐵路營業(yè)線施工安全管理辦法(鐵運(2012)280號);2工程概況 2.1工程概況建興高速公路丁家溝公鐵分離式立交橋跨越既有京哈線客運專線,跨越處鐵路里程為京哈線DK425+992=建興高速K77+278,交角為69.4。起點里程為K76+760,終點里程為K77+440,全長680.0m,橋孔布置為15跨:左幅(1040)+(280)+(340)m;右幅(1240)+(280)+40m。橋梁設計為雙向四車道,主橋為分幅橋,單幅橋寬度為11.60m,主橋采用(2-80)m T型剛構。采用平面轉體的施工方法,即先在鐵路一側澆筑梁體,然后通過轉體使主梁就位、調整梁體線

18、形、封固球鉸轉動體系的上、下盤,最后澆筑合攏段,使全橋貫通。梁體分為轉體段、直線現澆段及合攏段,轉體段T構長為(69+69)m,直線現澆段長度為8.95m,合攏段長2.0m。轉體角度為69,轉體總重量為8500噸。主橋平面布置均位于直線段上,縱斷面布置自建興高速向興城方向為1.01078%的上坡路段和-1.82117%的下坡路段,凸型豎曲線半徑為R=12000.0m;變坡點高程為66.0m。2.2主橋與京哈線位置關系圖轉體前(圖2-1),左幅11#梁體與既有線路的最小距離為32.03m,右幅13#梁體與既有線路的最小距離為30.58m;轉體后(圖2-2、圖2-3),梁底與鐵路軌面最小距離為9.

19、2m;左幅直線現澆段及合攏段與既有線路的最小距離分別為21.15m和19.28m,右幅直線現澆段及合攏段與既有線路的最小距離分別為22.59m和20.72m。圖2-1 轉體前,梁體與既有線路平面位置關系圖丁家溝公鐵分離式立交主橋轉體專項施工方案 PAGE 44圖2-2 轉體后,梁體與既有線路立面位置關系圖圖2-3 轉體后,梁體與既有線路平面位置關系圖3總體施工方案該T型剛構連續(xù)梁順既有鐵路方向采用鋼管支架現澆剛構梁部,再利用鐵路封鎖時間進行平面轉體的施工方案。轉體完成后進行上下轉盤封固混凝土施工,最后進行直線現澆段、合攏段、橋面系、附屬結構等施工。3.1轉動體系轉體的基本原理是箱梁重量通過墩柱

20、傳遞于上球鉸,上球鉸通過球鉸間的四氟乙烯滑片傳遞至下球鉸和承臺。待箱梁主體施工完畢以后,拆除支架、脫空砂箱將梁體的全部重量轉移于球鉸,然后進行稱重和配重,利用埋設在上轉盤的牽引索、轉體連續(xù)作用千斤頂,克服上下球鉸之間及撐腳與下滑道之間的動摩擦力矩,使梁體轉動到位。轉動體系主要有承重系統(tǒng)、頂推牽引系統(tǒng)和平衡系統(tǒng)三大部分構成(圖3-1)。承重系統(tǒng)由上轉盤、下轉盤和轉動球鉸構成,上轉盤為縱橫豎三向預應力體系,是轉體結構的重要組成結構;下轉盤為支撐轉體結構全部重量的基礎,轉體完成后,與上轉盤共同形成基礎;轉動球鉸設在上下轉盤之間,通過球鉸使上轉盤相對于下轉盤轉動,達到轉體目的;頂推牽引系統(tǒng)由牽引索、牽

21、引設備(連續(xù)千斤頂)、牽引反力座、助推反力座構成;平衡系統(tǒng)由結構本身、撐腳、大噸位千斤頂及配重用的砂袋等構成。圖3-1 轉動系統(tǒng)側面圖3.2轉體前施工準備3.2.1模板及支架拆除 拆模應注意保護梁體混凝土不受碰撞和缺棱掉角。模板拆除順序為:翼緣板腹板底板。 梁體轉體前進行卸架,然后拆除支架,首先拆除翼緣板部分,再從懸臂端向主墩對稱拆除。拆除時先逐步擰松頂托使底模脫離梁底緩慢卸載,決不可驟然放松以防沖擊過大。卸架前,在轉體梁端各配備砂袋,測量梁頂標高和砂箱高度,卸架過程由技術人員對梁體變形進行觀測,每4小時觀測一次。觀測過程中,若發(fā)現砂箱變形超過5mm,停止卸架,在T構升高一側進行配重,然后再進

22、行卸架。待整個T構全部落架并穩(wěn)定后,再從兩端向中間拆除支架。3.2.2拆除砂箱及清理滑道 對上下轉盤接茬處混凝土進行鑿毛并清理,同時,清除撐腳底部的石英砂,在撐腳底安裝10mm厚涂抹黃油的聚四氟乙烯滑板,然后對稱同時拆除砂箱,最后將上下轉盤之間的雜物清除干凈。3.2.3稱重試驗及配重轉體前,由第三方監(jiān)控單位(蘭州交通大學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對梁體進行稱重平衡試驗,測試轉體部分的不平衡力矩、偏心矩、摩阻力矩及摩擦系數等參數,實現橋梁轉體的配重要求。3.2.4牽引系統(tǒng) 每個轉體橋墩均配置一個自動連續(xù)牽引轉體系統(tǒng)和一個助推轉體系統(tǒng),并備用一套轉體系統(tǒng)。3.3試轉體經過現場實際測量與理論計算,計劃試轉角

23、度為10度,試轉后(圖3-2)。圖3-2 試轉后,梁體與既有線路平面位置關系圖正式轉動之前,進行試轉,全面檢查一遍牽引動力系統(tǒng)、轉體體系、位控體系、防傾保險體系是否狀態(tài)良好,檢測整個系統(tǒng)的安全可靠性。同時由測量和監(jiān)控人員對轉體系統(tǒng)進行各項初始資料的采集,并分析采集的各項數據,對轉體實施方案進行修正后,方可進行正式轉體,整個轉體采用統(tǒng)一指揮控制系統(tǒng)。3.4正式轉體 試轉體結束后轉體角度剩余59度,計劃以不大于0.02rad/min的角速度轉動,轉體到位后,進行梁體標高、線形復核并調整到符合設計要求,即為轉體結束。3.5封固轉盤 轉體完成后,先將上下轉盤臨時鎖定,保證轉體單元不再產生位移。再立即綁

24、扎剩余鋼筋、安裝模板,澆注上下轉盤間的封固混凝土,使上轉盤與下轉盤連成一體。3.6直線現澆段及合攏段施工因左幅12#、右幅12#的直線現澆段必須等到主橋轉體完成后才能進行施工,均采用鋼管貝雷梁支架形式施工。合攏段施工亦采用貝雷梁支架的形式施工。3.7附屬工程施工 為防止轉體后,橋梁附屬工程的施工影響鐵路行車安全,在轉體前,必須將轉體梁段鐵路投影上方的防撞墻、鐵路防落物網及其他附屬設施等安裝完畢。4施工工藝及主要施工方法4.1轉體施工工藝流程箱梁直線現澆段施工轉體T構梁施工梁體卸載、支架拆除解除承臺間約束、砂箱安裝轉體牽引系統(tǒng)上承臺、墩身及箱梁整體試轉體、轉體監(jiān)控轉盤封固合攏段施工監(jiān)控稱重試驗、

25、配重 4.2稱重試驗及配重4.2.1稱重試驗 轉體前,由第三方監(jiān)控單位對梁體進行稱重平衡試驗,測試轉體部分的不平衡力矩、偏心矩及摩擦系數等參數,實現轉體的配重要求。4.2.1.1稱重前的準備工作(1)撤除梁頂所有材料、機具、設備;(2)檢查上轉盤撐腳下滑板;(3)安放千斤頂、大量程百分表;(4)拆除支架,對稱拆除砂箱,清理滑道,在撐腳下安裝黃油聚四氟乙烯板;(5)解除臨時固結,觀察轉體結構是否傾斜及傾斜方向以確定其狀態(tài)。4.2.1.2稱重試驗 在上轉盤下用千斤頂施加力,分別用位移計測出球鉸由靜摩擦狀態(tài)到動摩擦狀態(tài)的臨界值,上轉盤兩側的力差即為不平衡重量。 根據該狀態(tài)的測試方法,在兩幅梁的上轉盤

26、底面布置如下圖所示的千斤頂和位移傳感器,實施兩幅梁的不平衡力矩等參數測試。134523說明:1-位移傳感器;2-大噸位千斤頂;3-壓力傳感器;4-轉盤底墊鋼板;5-千斤頂底座。稱重設備平面及立面布置圖圖4-1 稱重設備平面及立面布置圖測試中所用設備及性能: 400T千斤頂兩臺,用于施加頂力;應變式位移傳感器:用于測試球鉸微小轉動產生的撐腳豎向位移;主要技術指標:量程5mm ,精度1/100,使用條件: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不大;力與應變綜合參數測試儀,用于采集應變式位移傳感器的信號。4.2.2配重 平衡轉體施工必須保證轉體上部結構在轉動過程中的平穩(wěn)性,水平轉體應該絕對保證轉體中支點兩端重量的一致,也就

27、是保證其兩端達到平衡狀態(tài)。4.3牽引系統(tǒng)4.3.1牽引索 轉體轉盤設計埋設有兩束牽引索,每束由22根強度等級為1860Mpa、75鋼絞線組成,每根75鋼絞線所能承受最大拉力26t。每束承受的最大拉力為572t。每束4根鋼絞線備用,18根鋼絞線為牽引束。 安裝牽引索時清潔各根鋼絞線表面的銹跡、油污,逐根順次沿著既定索道排列纏繞后,穿過QDCLT2000-300型連續(xù)千斤頂。牽引索的另一端設置固定錨具,已在上轉盤澆注時預埋入上轉盤混凝土體內,作為牽引索固定端。 將預埋好的鋼絞線牽引索順著牽引方向繞上轉盤后穿過千斤頂,并用千斤頂的夾緊裝置夾持住;先用YDC240Q型千斤頂在510Mpa油壓下逐根對鋼

28、絞線預緊,再通過連續(xù)張拉千斤頂在23Mpa油壓下對該束鋼絞線整體預緊,使兩束牽引索每根鋼絞線持力基本一致。牽引索索道與對應千斤頂軸心線應在同一標高。4.3.2轉體施工計算(1)基本數據轉體總重量W為85000.00kN。球鉸平面半徑R=195cm。上轉盤(牽引束力偶臂)直徑D1=1100cm?;乐行木€直徑(助推力作用力臂)D2=1000cm。動摩擦系數動=0.05,靜摩擦系數靜=0.10。設計轉體角速度0.02 rad/min。主梁端部水平線速度v1.2m/min。(2)轉體牽引力計算摩擦力計算公式為F=Wx。啟動時靜摩擦系數按靜=0.1,靜摩擦力F=Wx靜=8500.0KN;轉動過程中的動

29、摩擦系數按動=0.05,動摩擦力F=Wx動=4250.0KN。轉體拽拉力計算:T=2/3x(RxWx)/D1計算結果:啟動時所需最大牽引力T靜=2/3x(RxWx靜)/D1=1004.6KN; 轉動過程中所需最大牽引力T動=2/3x(RxWx動)/D1=502.3KN(3)平轉助推力計算 考慮動摩擦力矩與靜摩擦力矩間的差值全部由上轉盤撐腳處的兩臺助推千斤頂承受,則有助推力T推為:T推=2/3x(RxWx靜)-2/3x(RxWx動)xD1/D2=552.5KN。(4)牽引索鋼鉸線檢算每束22根75鋼鉸線:標準強度:fpk=1860MPa每束根數:n=22單根截面面積:A=140mm2鋼鉸線錨下控

30、制應力:fk=0.75fpk=0.75x1860=1395MPa單束鋼鉸線容許拉力T1:T1=nAfk=22x140 x1395/1000=4296.6KNT靜=1004.6KN安全系數K1:K1=T1/T靜=4.28,滿足要求。(5)牽引設備牽引千斤頂:2臺2000KN連續(xù)千斤頂(考慮側向風荷載對轉體的阻力,設備有一定的儲備);則啟動動力儲備系數1:1=F1/T靜=2000/1004.6=1.99 滿足要求。助推千斤頂:2臺200T千斤頂。則助推動力儲備系數2:2=F2/T推=2000/552.5=3.62 滿足要求。(6)慣性制動距離計算 理論上,在轉體就位前,若張拉千斤頂停止牽引,轉體結

31、構由于慣性會繼續(xù)向前轉動,此時阻止整個轉體繼續(xù)轉動的力量是下轉盤對轉體的動摩擦力,摩擦力對轉盤中心的力矩的作用使梁體停轉。若梁體梁端以轉角速度=0.02rad/min的速度轉動時,其動能W1=J2/2=6850812.5x0.022/2=1370.16t.m2.rad2/min2式中:J為轉體部分總的轉動慣量,t.m2。J=2miLi2=2(1950 x7.52+1000 x26.752+900 x53.752)=6850812.5t.m2在摩擦力矩作用下,設止動所需的轉角為a,則摩擦力矩提供W1=M1則=W1/(3600 xM1)=1370.16/3600 x2/3x(RxWx動) =137

32、0.16/19891080=6.89x10-5此時梁端中心差距為=L0 x=69x6.89x10-5=0.0048m=4.8mm 理論上,在止動階段,當梁端距設計中心線相差為4.8mm時應停止牽引,利用慣性就位。但實際操作上,利用轉動慣性就位根本無法實現,當牽引動力停止時,梁端也即停止轉動。經上計算可知,每個橋墩轉體配置一個自動連續(xù)牽引轉體系統(tǒng)和一個助推轉體系統(tǒng),自動連續(xù)牽引轉體系統(tǒng)由一個LSDKC8主控臺、兩臺QDCLT2000-300型連續(xù)千斤頂和兩臺YTB液壓泵站組成,該自動連續(xù)牽引轉體系統(tǒng)可以提供轉體結構啟動時所需全部扭矩;助推轉體系統(tǒng)由兩2臺200T千斤頂和兩臺ZB4-500型油泵構

33、成,如發(fā)生異常無法啟動時可用其助推啟動。兩臺連續(xù)千斤頂分別水平、平行、對稱的布置于轉盤兩側,千斤頂的中心線必須與上轉盤外圓相切,中心線高度與上轉盤預埋鋼絞線中心線水平,同時要求兩千斤頂到上轉盤距離相等。千斤頂放置于配套的反力架上,并通過電焊或高強螺栓與反力墩固定,反力墩必須能夠承受200T反力的作用。主控臺應放于視線開闊、能清楚觀察現場整體情況的位置。4.4轉體作業(yè)時間計算 千斤頂的牽引理論速度 (mm/min)=泵頭流量(L/min)/(2伸缸面積) 理論上由于泵頭的實際流量可根據要求從0到36L/min進行選擇,所以轉體的速度可根據設計的要求而設定在規(guī)定的時間范圍內實現施工要求。根據轉體角

34、度69及上轉盤半徑5.5m,計算出鋼絞線牽引長度L=6.62m。69m梁端轉過弧線長度為83.05m。 現將YTB泵站流量調整為16L/min,伸缸面積為8.199610-2m2。計算出千斤頂動作速度V=(160.163992)600.001=5.85m/h。(1)轉體所用時間t=L/V=1.13h=67.8min。 牽引鋼絞線線速度:6.62/67.8=0.098m/min。(2)轉體角速度:69/67.8=1.02/min,即(1.02/180)x= 0.0178rad/min;(3)轉體懸臂端線速度:83.0567.8=1.2m/min。 計算轉體角速度及懸臂端線速度均滿足設計轉體角速度

35、0.02 rad/min,懸臂端水平線速度v1.2m/min。根據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F50-2011)規(guī)定,轉體角速度不大于0.010.02 rad/min,轉體懸臂端線速度不大于1.52.0m/min,上述計算數據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試轉體角度為10度,正式轉體角度為59度,正式轉體時間為:T=(59180)/0.017857.8min,啟動和點動階段時間約為(2+5)=7min,加上轉體準備工作、線形初調、轉盤臨時鎖定及收尾工作,所需總時間約為90分鐘。轉體施工相關參數表序號施工項目試轉體正式轉體1與既有線線路關系轉體角度()10592離路肩最小距離(m)15.683離線路最小

36、距離(m)18.684梁底與線路凈高(m)9.25轉體封鎖時間安排轉體準備(min)56轉體實施(min)657線形初調(min)108臨時鎖定(min)109總需時間(min)904.5試轉體正式轉動之前,進行試轉,全面檢查一遍牽引系統(tǒng)、轉體體系、位控體系、防傾保險體系是否狀態(tài)良好,檢測整個系統(tǒng)的安全可靠性。同時由測量和監(jiān)控人員對轉體系統(tǒng)進行各項初始資料的采集,建立橋墩轉動角速度與梁端轉動線速度的關系,對轉體全過程進行跟蹤監(jiān)測,以便在轉動過程中把轉動速度控制在要求范圍內。轉體操作的具體流程如下:轉體工作準備設備安裝、調試牽引索、千斤頂連接牽引索預緊防傾保險體系準備監(jiān)控體系準備拆除支架,靜置2

37、4小時試 轉氣象信息“自動”狀態(tài)下啟動轉體糾偏排除隱患輔助頂推轉體過程質量控制同步控制力偶平穩(wěn)控制主控臺泵站千斤頂鋼絞線轉體監(jiān)測暫 停轉體動力小轉體傾斜發(fā)現異常“手動”狀態(tài)下點動操作就 位抄墊固定轉體結束測量監(jiān)控輔助千斤頂微調4.5.1試轉體目的 試轉體目的:檢查、測試泵站電源、液壓系統(tǒng)及牽引系統(tǒng)的工作狀態(tài);測試啟動、正常轉動、停轉重新啟動及點動狀態(tài)的牽引力、轉速等施工控制數據;以求在正式轉體前發(fā)現、處理設備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保證轉體的順利進行。4.5.2試轉體步驟(1)預緊鋼絞線。用YDC240Q型千斤頂將鋼絞線預緊,預緊應采取對稱進行的方式,并應重復數次,以保證各根鋼絞線受力均勻

38、。預緊過程中應注意保證18根鋼絞線平行地纏于上轉盤上。(2)合上主控臺及泵站電源,啟動泵站,用主控臺控制兩千斤頂同時施力試轉。若不能轉動,則施以事先準備好的輔助頂推千斤頂同時出力,以克服超常靜摩阻力來啟動橋梁轉動,若還不能啟動,則應停止試轉,另行研究處理。(3)試轉時,應做好兩項重要數據的測試工作:A、每分鐘轉速,即每分鐘轉動主橋的角度及懸臂端所轉動的水平弦線距離,應將轉體速度控制在設計要求內。B、控制采取點方式操作,測量組應測量每點動一次懸臂端所轉動水平弦線距離的數據,以供轉體初步到位后,進行精確定位提供操作依據。C、試轉過程中,應檢查轉體結構是否平衡穩(wěn)定,有無故障,關鍵受力部位是否產生裂紋

39、。如有異常情況,則應停止試轉,查明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整改后方可繼續(xù)試轉。4.5.3試轉體角度 經過現場測量及理論計算,若左幅11#墩試轉角度為10度,試轉后,梁端轉動距離為12.07m,梁體與既有下行線路最小距離約為20.14m,與路肩最小距離為17.12m;若右幅13#墩試轉角度為10度,試轉后,梁端轉動距離為12.07m,梁體與既有上行線路最小距離為18.68m,與路肩最小距離為15.68m;兩轉體梁均再需轉動59度即可就位。4.6正式轉體4.6.1轉體組織機構(1)試轉結束,分析采集的各項數據,對轉體實施方案進行修正,方可進行正式轉體。整個轉體采用統(tǒng)一指揮控制,所以,兩墩同步轉體必須有統(tǒng)

40、一的指揮機構。轉體過程中數據的收集,采用一套嚴密的監(jiān)視系統(tǒng)。指揮人員通過監(jiān)視系統(tǒng)反映的兩幅橋的數據資料進行協調指揮,以達到同步的目的。轉體結構旋轉前要做好人員分工,根據各個關鍵部位、施工環(huán)節(jié),對現場人員做好周密部署,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由現場總指揮統(tǒng)一安排。(2)人員配備現場指揮組: 組長:孫良副組長:李在靖、劉繼剛、李思海、蘆海洋、閆尚斌、OVM轉體主管現場技術組:劉聰敏、秦想、馬德凱、王世學、張科線形監(jiān)控組:蘭州交大成員安全防護組:張慧平、艾春勇、劉學成駐站防護員:郭剛物資設備組:歐陽松林、白凱轉體操作組:歐維姆成員對外聯絡應急組:盧迎賓、王美妞、郝爽轉體配合組:工人60名,每個轉體橋墩各

41、30人4.6.2外部條件的確認(1)轉體施工必須在無雨霧及風力小于6級的氣象條件下進行,所以轉體施工日期的選擇必須以氣象條件做依據。(2)根據鐵路局有關規(guī)定,橋梁轉體時需要對線路進行封鎖施工。按照理論計算,轉體需要時間約為65分鐘,然后進行線形初調、轉盤臨時鎖定及收尾工作,所需總時間約為90分鐘。轉體前進行精心組織,科學安排,確保在封鎖時間內完成。4.6.3轉體實施(1)先讓牽引千斤頂達到預定噸位,啟動動力系統(tǒng)設備,并使其在“自動”狀態(tài)下運行。(2)每個轉體使用的對稱千斤頂的作用力始終保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保證上轉盤僅承受與摩擦力矩相平衡的動力偶,無傾覆力矩產生。(3)設備運行過程中,各崗

42、位人員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時刻注意觀察和監(jiān)控動力系統(tǒng)設備和轉體各部位的運行情況。如果出現異常情況,必須馬上向現場指揮匯報,立即停機處理,待徹底排除隱患后,方可重新啟動設備繼續(xù)運行。4.6.4同步轉體控制措施(1)兩墩同時啟動,現場設同步啟動指揮員,用對講機通訊指揮。(2)連續(xù)千斤頂公稱油壓相同,轉體采用同種型號的兩套液壓設備,轉體時按校驗報告提供的參數控制好油表壓力。(3)采用兩幅轉體同步監(jiān)測 轉體過程中隨時觀測轉盤的轉過刻度,觀察兩個轉體的鋼絞線是否等速。轉體前在轉盤上布置刻度并編號,轉體過程中隨時觀測兩個轉盤的轉過角度是否一致。上轉盤最外圓周上均勻布置轉動刻度,然后按順序進行編號,轉體過

43、程中隨時觀測兩個轉盤的轉過刻度。在轉盤鋼絞線上做好標記,觀察同一轉盤兩根牽引索通過千斤頂是否等速。 轉體就位采用2臺全站儀觀測中線,時刻注意觀察橋面轉體情況,左右幅梁端每轉過1m,向指揮長匯報一次;在距終點1.5m時,結束千斤頂的自動“連續(xù)”狀態(tài),改為“點動”狀態(tài),每轉過10cm向指揮長匯報一次;在20cm內,每1cm報一次;在5cm內必須每1mm報告一次,以便控制系統(tǒng)的操作人員能及時掌握轉體情況,利于操作控制系統(tǒng),使轉體達到理想的設計要求。4.6.5防超轉措施(1)轉體前在轉盤上布置刻度并編號,同時在梁端中線位置采用全站儀進行測量,轉體過程中進行全程動態(tài)監(jiān)控,確保轉體精確就位。轉體前在轉體就

44、位位置安裝I40b工字鋼橫梁,使工字鋼橫梁與轉盤撐腳接觸位置即為轉體就位位置(圖4-2)。圖4-2 限位裝置布置圖(2)如果發(fā)生超轉,在滑道千斤頂反力座位置安裝I40b工字鋼橫梁,采用2臺200T千斤頂頂推撐腳,將轉體部分反向頂回至設計位置。(3)每座轉體在上、下盤的滑道之間均設置有8對保險撐腳,撐腳走板底面距離滑道頂面預留有15mm縫隙,轉體結構精確就位后,采用三角形鋼鍥子進行固定,并用電焊將鋼鍥子同撐腳走板鋼板、連同滑道鋼板立即進行全面焊接。4.6.6精確就位及線形調整軸線偏差主要采用連續(xù)千斤頂點動控制來調整,根據試轉結果,確定每次點動千斤頂行程,換算梁端行程。每點動操作一次,測量人員測報

45、軸線走行現狀數據一次,反復循環(huán),直至轉體軸線精確就位,轉體就位后采用全站儀中線校正。若轉體到位后發(fā)現有輕微橫向傾斜或高程偏差,則采用千斤頂在上下盤之間適當頂起,進行調整。4.7臨時鎖定措施在試轉體結束及正式轉體結束后,為保證梁體在受風荷載等外力的作用下不發(fā)生變形、轉動、偏載、甚至倒塌現象,需要對上下轉盤進行臨時鎖定。試轉體結束后,臨時鎖定的方法有: = 1 * GB3 * MERGEFORMAT 立即在撐腳和滑道間打入5cm*10cm*20mm三角鋼楔塊, = 2 * GB3 * MERGEFORMAT 立即在上下轉盤間(鄰近鐵路側)放置4個400T千斤頂,并使其處于臨時受力狀態(tài), = 3 *

46、 GB3 * MERGEFORMAT 立即在支架上離墩中20m處用腳手架臨時支頂,防止梁體抖動。 正式轉體結束,經過對轉體和精確定位階段監(jiān)測的平面位置、標高均符合設計要求后,臨時鎖定的方法有: = 1 * GB3 * MERGEFORMAT 立即在撐腳和滑道間打入鋼楔塊,并在下轉盤承臺上焊接型鋼反力架(事先精確定位預埋鋼板), = 2 * GB3 * MERGEFORMAT 立即焊接上下轉盤預留鋼筋, = 3 * GB3 * MERGEFORMAT 立即對轉體段和直線現澆段進行剛性骨架連接。4.8封固轉盤臨時鎖定結束并保證轉體單元不再產生位移后,以最快的速度對轉盤進行封固施工,清洗底盤上表面污

47、垢,檢查預留壓降管道是否通暢,焊接上下轉盤預留鋼筋,安裝模板,封盤四角頂部安裝保險壓降管道,澆注封固混凝土(微膨脹混凝土),混凝土澆注時必須振搗密實,使上轉盤與下轉盤連成一體。因在上轉盤施工時已預留注漿管道,及后置保險壓降管道,封固混凝土后,為保證上下轉盤處封固混凝土的密實,采用相同標號注漿水泥將其注滿。圖4-3 封鉸混凝土澆注示意圖4.9轉體施工注意事項4.9.1轉體抗傾覆預案 理論上兩端受力是平衡的,但由于兩側砼澆注的不完全對稱及施工荷載的影響(風荷載),會產生不平衡彎矩。若產生不平衡彎矩,采取以下預案:(1)撐腳可以承受2210T.m的彎矩;利用撐腳的作用,采取相應的措施,消除不平衡彎矩

48、,確保施工安全。 (2)在箱梁頂放置一個容積為6m3的水箱,在轉體過程中觀測懸臂端高程的變化,若產生不平衡彎矩,則一端箱梁懸臂端翹起,往該端水箱里注水,直至產生的不平衡彎矩消除。4.9.2轉體施工操作注意事項(1)穿鋼絞線時不能交叉、打攪和扭轉,所用的鋼絞線應盡量均勻布置;(2)前后頂的行程開關位置要調整好,即不能讓行程開關滑板碰壞行程開關,又不能因距離太遠而使行程開關不動作;(3)千斤頂的安裝應注意和鋼絞線方向一致;(4)前、后千斤頂進油嘴,回油嘴與泵站的油嘴必須對應好,不能裝錯;(5)油管和千斤頂油嘴連接時,接口部位應清洗、擦拭干凈。嚴格防止砂粒、灰塵進入千斤頂;(6)卸下油管后,千斤頂和

49、泵站的油嘴應加防塵螺帽,以防污泥進入;(7)控制系統(tǒng)在運行前一定要經過空載聯試,確認無問題后方可投入使用;(8)牽引系統(tǒng)操作人員在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嚴禁站在千斤頂后;(9)轉體時對梁體做接地處理,做好防電工作,確保施工及行車安全。(10)所有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有關安全施工操作規(guī)程。4.10直線現澆段及合攏段施工因左幅12#、右幅12#的直線現澆段必須等到主橋轉體后才能進行施工,均采用鋼管貝雷梁支架形式施工。合攏段施工亦采用貝雷梁支架的形式施工。4.10.1直線現澆段施工(1)支架搭設及模板安裝直線現澆段擬采用鋼管貝雷梁支架配合腳手架方式的施工方案(圖4-4、圖4-5),即沿直線現澆段縱向搭設鋼管

50、貝雷梁支架,在貝雷梁上方布置碗口腳手架;支架橫向為不等間距布置,在腳手架上鋪設縱橫向木方。 左幅12#墩直線現澆段支架基礎采用擴大基礎方式。然后按支架結構布置擺放鋼管,支架從下至上為:鋼管、工字鋼、貝雷梁、腳手架、底模板,施工時要嚴格檢查扣件處的安裝質量,確保支架結構完好。待支架搭設完畢后進行加載預壓,消除支架非彈性變形并獲取支架彈性變形值。先對鋪設的底模標高進行調整并在其上放樣側模安裝平面位置,之后立側模、翼緣板模板。底側模板均采用竹膠板,內模采用木膠板組拼。因右幅12#墩直線現澆段支架基礎距離路基坡腳較近,無法采取擴大基礎方式施工,采用2個人工挖孔樁,挖至風化巖層為止,再做條形基礎施工,然

51、后按照支架搭設順序進行施工。(2)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施工 在綁扎鋼筋前,對模板上雜物進行清掃干凈。施工時先進行底板及腹板鋼筋的綁扎及預應力束管道的布置。待內模安裝完畢后,進行頂板及翼緣板鋼筋的綁扎及預應力束管道的安裝,預應力束管道每隔一定間距布設定位筋,管道接頭應牢固、密封?;炷劣砂韬驼炯邪韬停炷良邦A應力施工細則均與箱梁施工相同。圖4-4 直線現澆段及合攏段支架方案圖圖4-5 直線現澆段、合攏段支架與既有線關系位置圖4.10.2合攏段施工箱梁的合攏是控制主橋受力狀況和線形的關鍵工序,因此箱梁的合攏順序、合攏溫度和工藝都必須嚴格控制。(1)合攏順序 按照設計方案要求,合攏段采用同一支架進

52、行施工(圖4-4、圖4-5)。合攏段具體施工程序依次為:安裝施工支架、立模、綁扎鋼筋、預應力管道、安裝勁性骨架,臨時穿束并張拉,按照設計要求壓配重,安放豎向和橫向預應力筋,混凝土澆注及養(yǎng)生,預應力張拉并壓漿。(2)時間區(qū)段的選擇 合攏跨合攏前,應對主梁的梁頂高程、橋軸線和橋長進行聯測,觀測氣溫變化及氣溫引起的梁體豎向和水平向相對位置變化的關系,連續(xù)觀測時間不小于48小時,設計要求合攏溫度控制在全天最低溫度范圍內,以確定澆注合攏混凝土的時間區(qū)段。(3)支架安裝 合攏段擬采用支架施工,即利用原有直線現澆段支架,在底板上鋪設底模和架設外模,然后進行合攏段箱梁的施工。(4)勁性骨架的安裝 按設計合攏溫

53、度及張拉預應力后彈性壓縮進行約束鎖定(預埋型鋼支架進行栓接或焊接)。在鎖定后,對設計要求的部分鋼束進行張拉,復測合攏段長度、高程。合攏前應在兩懸臂端加平衡重,并在混凝土澆注過程中逐步撤除,使懸臂撓度保持穩(wěn)定。(5)合攏段施工合攏段混凝土施工,由于箱梁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如日照不均勻,晝夜之間的溫差)等,在合攏范圍內相應要求會產生各種變形和內力。當混凝土澆注完畢,從初凝到混凝土結硬(混凝土還未形成強度或強度很低),直到張拉縱向連續(xù)束之前,上述變形及由于結構體系的變化在箱梁中引起的內力易使合攏段范圍內混凝土開裂,為此,須采取措施予以防止。為改善上述不利影響,使結構在合攏段變形協調,

54、內力連續(xù)傳遞,應在合攏段施工前提供箱梁撓度測量報告作為合攏施工的依據,并采取下列措施:1)在合攏段鎖定前,需對懸臂斷面進行一晝夜分時段連續(xù)觀測。觀測氣溫與懸臂端的標高變化、氣溫與梁體氣溫的關系等,為合攏鎖定時間提供依據。2)為改善合攏段前后結構的受力情況,在澆注合攏段前,合攏段內設置勁性骨架范圍內變形協調,并可傳遞內力。3)選擇合理的澆注時間,應在一天中平均溫度較低,變化幅度較小時鎖定合攏口并澆注混凝土,以達到低溫度合攏的目的。4)合攏勁性骨架的焊接鎖定要求迅速、對稱的進行,保證焊縫質量。5)合攏段縱向鋼筋要求全部焊接,焊接長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鋼筋焊接在勁性骨架鎖定后完成。6)合攏段接頭處混凝土

55、表面應鑿毛處理,漏出石子?;炷翍捎迷鐝娢⑴蛎浕炷?,嚴格控制用水量,以減少混凝土的收縮影響。并應先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試驗,使混凝土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一定的強度。7)合攏段混凝土應覆蓋保濕養(yǎng)護,其他處混凝土也應加強混凝土的養(yǎng)護,保持箱梁混凝土的潮濕,適當降低合攏段以外箱梁頂面由于日照引起的溫度差。8)要求事先與氣象部門取得聯系,了解澆注合攏段期間內的溫度變化情況,在合攏段澆注后5天7天內應避免氣溫驟降的天氣,并要求在氣溫驟降到來前張拉一定數量連續(xù)鋼束,以保證合攏段兩側結構的整體性。4.10.3支架拆除 合攏段混凝土達到強度張拉后,拆除鋼管腳手架及側模、底模板、鋼管支架等,拆除時從合攏段處向邊跨梁

56、體端頭進行,首先對頂托進行調松,將底模板的木方和竹膠板從梁底抽出,然后對碗口腳手架進行整體拆除。最后拆除鋼管貝雷梁支架。 因直線現澆段與合攏段離既有線較近,施工時必須有現場防護人員跟班作業(yè),來車時提前通知現場作業(yè)人員,現場停止作業(yè)。5施工監(jiān)控5.1監(jiān)控項目 主要監(jiān)控項目包括轉體前后及轉體過程中下盤應力情況,梁體根部應力與變形,轉體平衡情況,轉體的速度及其對轉體運行平穩(wěn)的影響,橋梁線性。通過上述項目的監(jiān)控,及時為轉體平穩(wěn)、順利、安全運行提供方案控制依據和保證手段。5.2監(jiān)控方案5.2.1轉體測量監(jiān)控測點布置a.軸線控制在梁體懸臂端將梁體軸線做出標記,同時在下承臺上畫出上承臺轉體終點線。轉體時,用

57、全站儀對梁體軸線進行動態(tài)觀測,根據觀測數據及時調整轉體速度,確保轉體精確就位(圖5-1)。b.高程控制 分別在T構的懸臂端部上做3個高程觀測點,并對轉體全過程進行監(jiān)控,轉體就位后,根據測量結果,采用千斤頂調整梁端高程,使其符合設計要求。圖5-1 預埋鋼筋布置圖5.2.2下轉盤應力監(jiān)測 主要監(jiān)測轉體荷載作用下下轉盤內部混凝土的應力及其變化狀況,從中反映出轉動體系的偏心狀況,為過程安全和糾偏提供依據。通過測量轉動體系重心位置的偏心狀況可指導施工中針對性的采取平衡配重措施,從而控制轉體姿態(tài)。上轉盤澆筑前、澆筑完畢、箱梁各施工段澆筑完畢支架拆除前后、轉體施工前后、合攏段澆筑前后,下轉盤混凝土應力共監(jiān)測

58、12 次。轉盤應力監(jiān)測的方法是在下轉盤混凝土內部埋設弦式應變計測點。采用埋設埋入式振弦應變傳感器,單側轉體體系的下轉盤共布置4個測點(圖5-2)。圖5-2 下轉盤應變測點位置圖5.2.3主梁施工懸臂根部縱向應力監(jiān)測 主梁施工懸臂根部截面混凝土內縱向應力隨著預應力張拉、支架施工或全部脫架后全部處于懸臂狀態(tài)以及體系轉換等各個施工階段的不同工況隨時都在發(fā)生變化,由于該截面受力十分復雜,內應力的變化較大,是主梁混凝土內應力的關鍵控制截面;另外,觀測兩端懸臂根部截面的縱向應力分布變化也可以推算兩端懸臂重量不平衡狀況,為整個轉體體系旋轉前、后的兩端平衡控制與調整,都將起到積極主動的實際指導作用。該部位的應

59、力應變觀測截面,設在兩幅主梁的11施工段面(既懸臂端與墩身交界的根部位置)上,兩端共預埋振弦應變傳感器10個(圖5-3)。圖5-3 主梁懸臂根部應變測點位置 每個施工段施工完成后,以及每道關鍵工序施工前后分別觀測1次懸臂根部應力。每次觀測在1天中的相同時刻進行。5.2.4合攏階段監(jiān)控 在合攏段施工過程中對梁體軸線、高程進行監(jiān)測,定時測量,發(fā)現差異及時調整,使合攏段兩側梁體高程偏差值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5.2.5線形監(jiān)控 梁部施工時,委托第三方(蘭州交通大學工程檢測有限公司)進行線形監(jiān)控。轉體梁在懸臂階段時是靜定結構狀態(tài),合攏過程中如不施加額外的荷載,成橋后內力狀態(tài)一般不會偏離很大,因此連續(xù)梁

60、施工控制的主要目標是控制梁體線形。 線形控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根據每個施工階段的測量結果,分析測量數據,同時與模型預測值進行對比,找出差距并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從而確定下一階段施工時合理的預拱度。每一階段施工完畢,對結構模型中實際的混凝土養(yǎng)護齡期、節(jié)段施工周期、混凝土實際的彈性模量、容重等相關參數進行修正。修正之后,對結構模型進行重新計算,將新的計算結果與實測結果進行比較。比較的主要內容包括混凝土澆筑前后的標高變化、預應力束張拉前后的標高變化以及梁底、梁頂的標高變化。通過比較結果,可以對測量數據進行分析。從每節(jié)段混凝土澆筑前至預應力鋼束張拉完畢是本連續(xù)梁施工監(jiān)測的一個周期。 線形控制的關鍵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