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朝代服飾發(fā)展及特點全解PPT學習教案課件_第1頁
中國各朝代服飾發(fā)展及特點全解PPT學習教案課件_第2頁
中國各朝代服飾發(fā)展及特點全解PPT學習教案課件_第3頁
中國各朝代服飾發(fā)展及特點全解PPT學習教案課件_第4頁
中國各朝代服飾發(fā)展及特點全解PPT學習教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會計學1中國各朝代服飾發(fā)展及特點全解歷代服飾概覽及其特點第1頁/共45頁一、原始服飾及其特點 韓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币虼?,上古時期人類的服飾在原始經濟基礎的條件下,人們以毛皮圍系于下腹部,或許為了御寒、或許為了遮羞和裝飾。不論處于何種原因,原始服裝已經開始出現。由此,揭開了中國服裝史的序幕。第2頁/共45頁第3頁/共45頁原始社會服飾第4頁/共45頁原始服飾文化及其特點: 首先,原始社會的服飾表現出明顯的對天地崇拜的文化特點。 其次,原始社會的形成了較為典型的交領、右衽、系帶,上衣下裳的服飾造型。 第三,原始社會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級為核

2、心的冕服制度。 第四,原始社會的服飾制作原料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向。第5頁/共45頁夏商周時期的服飾,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褲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褲深衣之外。褲為不加連襠的套褲,兩只褲腳管套在脛上,也稱脛衣,穿這種服裝款式行動不便,尤其不能適應戰(zhàn)爭騎射。二、夏商周服飾及其文化特點第6頁/共45頁第7頁/共45頁第8頁/共45頁夏商周時期服飾的文化特點: 1. 夏、商、西周時期的服飾,具有實用性和審美性相結合的鮮明特征。 2. 夏、商、西周時期的服飾具有明確的等級制特點。 3.夏、商、西周時期形成的章服制度,明顯地體現出當時統(tǒng)治階級“禮”與“德”以及等級制的思想觀念。第9頁/共45頁三、春

3、秋戰(zhàn)國服飾文化春秋戰(zhàn)國服飾: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又出現一種服裝,將上衣下裳合并為一體,連為一件,這種服裝被稱為深衣。深衣是一種上下連屬的服裝,制作時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間縫合,衣式采用短領,衣長到跟,續(xù)衽鉤邊。隨著諸侯國那時“百家爭鳴”導致到列國服飾異俗。胡服第一次被漢族人民所接受,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吸收東湖族及摟煩人的軍人服式,廢棄傳統(tǒng)的上衣下裳。第10頁/共45頁當時褲襠不縫綴的稱為“窮绔”或“緄襠绔”;將兩襠縫合的稱為裈,即襠褲,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褲,稱為犢鼻裈。這類合襠褲能保護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膚在騎馬時少受摩擦,且不用再在褲外加裳即可外出,在服裝功能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第1

4、1頁/共45頁同時,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帶形式,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帶上扎有小孔,扣,并綴有扣針,使用時將皮帶穿過環(huán)扣,收緊之后以扣針固定,不僅使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稱之為“師比”。這是華夏主體服飾文化吸收融合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進一步提高發(fā)展的重要史例,史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第12頁/共45頁春秋戰(zhàn)國王侯服飾第13頁/共45頁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服飾文化的特點: 首先,服飾用料的種類趨于多樣化。 其次,服裝的款式有了明顯的變化,出現了“深衣”。為漢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服裝色彩也有重大的變革。 第四,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服飾哲學觀。 第五,在服飾中體現出明顯的民族融合趨勢。第14

5、頁/共45頁四、秦漢服飾文化及其特點: 秦代服飾與戰(zhàn)國時無大差別,保中國服飾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繡紋多有山云鳥獸或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秦漢時代,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第15頁/共45頁第16頁/共45頁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根據陜西咸陽出陶俑復原繪制)。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于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漢代男子曲裾第17頁/共45頁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

6、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第18頁/共45頁現代人穿上漢服第19頁/共45頁魏晉是政治和經濟動蕩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于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竹林七賢”。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松、自然、隨意;女子服

7、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yōu)雅而飄逸。五、魏晉第20頁/共45頁魏晉時期服裝第21頁/共45頁六、南北朝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出現了多民族雜居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互相學習交流,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單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漢族穿著胡服(特點是緊身、圓領、開叉)成為時尚。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鮮卑族北魏遷都洛陽后推行華化政策,使秦漢以來冠服舊制得以賡續(xù)。第22頁/共45頁七、隋唐五代隋唐時期,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加上對外開放、絲綢之路重開,中西結合,使唐朝服飾華麗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第

8、23頁/共45頁 唐高祖李淵于621年正式頒布東輿衣服之令,對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婦、土庶等各級各等人士的衣著、色彩、佩帶諸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確立。例如唐朝對服飾色彩規(guī)定:黃色只有皇帝和皇室親臣、貴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則為犯罪,因此黃色為皇權的特殊象征。另外,還以服裝的顏色區(qū)分官職品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六品為綠色,七品為青色。八、唐朝服飾唐高祖李淵第24頁/共45頁 唐代的婦女服飾,是歷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質地考究,造型雍容華貴,裝扮配飾富麗堂皇。唐都長安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與朝鮮、日本、波斯等國貿易、文化

9、交流頻繁。唐朝服飾形成了獨特的開放浪漫風格。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典型著裝形象。唐朝女子服裝第25頁/共45頁 唐朝年輕女子不受保守傳統(tǒng)的約束,她們不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服裝,甚至穿上胡服男裝,在街上策馬揚鞭,政府和社會還允許女性享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 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帔,還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面)。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第26頁/共45頁唐代文官常服 唐代文官,主要服飾為幞頭圓領窄袖袍衫,幞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第27頁/共45頁富麗堂皇的唐朝女子第28頁/

10、共45頁 宋朝統(tǒng)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學,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理論根據加以倡導,其目的在于去掉人們的任何反抗意識。這種理學觀點影響到人們的著裝,使宋朝的服裝一改唐朝服飾曠達華貴,恢弘大氣的特點,服裝造型封閉,顏色嚴肅淡雅,色調趨于單一。第29頁/共45頁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宋出現了纏足陋習,稱“裹小腳”。 宋代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第30頁/

11、共45頁宋朝服飾第31頁/共45頁元朝是蒙古族入關統(tǒng)治中原的時代,所以元朝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fā)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huán)垂在耳朵后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騎射。元代的服飾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十、元朝服飾元成宗元代貴族便服 第32頁/共45頁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后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第33頁/

12、共45頁第34頁/共45頁十一、明朝服飾 朱元璋稱帝后,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準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繡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qū)分官階品位。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qū)分身份,長大者為尊。第35頁/共45頁 明代官服中最具特點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翅因戴者官職、身份不同而各異。其形制前低后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另用網巾以束發(fā)。第36頁/共45頁明朝服飾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飾,大多穿圓領或斜領的青布直身的寬袖長衣,頭戴四方平

13、定巾。第37頁/共45頁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一些淺淡的顏色。裙子寬大,樣式很多。明朝服飾第38頁/共45頁 滿族入關后,強迫漢人穿滿人服裝,漸漸形成了一套有別于明代的服飾體系。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裝傳統(tǒng)最多的非漢族王朝。 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清服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后發(fā)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十二、清朝服飾第39頁/共45頁 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最常穿的服飾。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袖僅掩肘,短

14、衣短袖便于騎馬,所以叫“馬褂”。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里面紅。 本圖為戴暖帽、穿馬褂、行袍的男子。 清朝男子服飾第40頁/共45頁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并存。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jié)省,制作簡便和穿著方便,取代了 古代的衣裙,這是后人易于接 受的主要原因清朝滿族女子服飾第41頁/共45頁 清軍入關后,清朝統(tǒng)治者強制推行其滿族的發(fā)型和服裝樣式。這種民族壓迫政策激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緩和漢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清朝不得不實行“男從女不從”等十從十不從的政策,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滿族服制,而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清朝漢族婦女服飾第42頁/共45頁服飾與歷史歷史是社會的鏡子,它完全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興衰存亡,毫無保留地記載著人們在不同的時期內的生活狀況;而服裝,也堪稱歷史的鏡子。這面鏡子是獨特的,因為服飾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你細致地觀察某個時期的服裝形式、風格,會發(fā)現它恰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