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杜甫的資料_第1頁
關于杜甫的資料_第2頁
關于杜甫的資料_第3頁
關于杜甫的資料_第4頁
關于杜甫的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杜甫生平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

2、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zhàn),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

3、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叭簟保簽椤笆纠簟保靶掳怖簟?,“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jié)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

4、杜審言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從仕與詩歌都是家業(yè)。他曾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養(yǎng),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于現實主義。李白和杜甫相同和不同之處不同之處:杜甫背負著對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凝視著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這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的創(chuàng)作傾向,和由此帶來的語言表現形式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不僅標志了唐詩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折,也對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詩歌的發(fā)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杜詩的千錘百煉、苦心經營,可以為人典則。就這一點來說,杜詩

5、對后人的影響比李白要大。在我們的印象中,杜甫似乎總是那么沉郁憂憤,其實他也有張狂浪漫的一面。當時盛唐帝國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整個民族和時代都表現出一種蓬勃進取的氣息,杜甫也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他也曾年輕過,在他年輕的時候連屈原、賈誼、曹植、劉楨那樣的人物他都不放在眼里。他的壯游詩回憶往事,自稱“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薄?4歲時,杜甫赴洛陽考試,未能及第,又浪游齊、趙,度過一段狂放的生活。33歲時,杜甫與李白相識于洛陽,又在梁、宋一帶為豪俠之游,他們縱酒放歌、慷慨懷古、馳逐射獵,也很有幾分任俠之氣。李白當時已是名震天下的詩人,他的特殊風采和出眾才華,深深吸

6、引了杜甫。杜甫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時間并不長,但當李白遭遇危險時,他卻魂牽夢繞,再三寫下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詩篇。看的出,詩人年輕時也是一個性情中人,只是因為當時社會的現狀和以后生活的困頓,才讓詩人把視線更多地轉向了民間疾苦,也更加關注現實主義題材。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當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我國的文學和日本的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

7、影響。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后一直處于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游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里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天寶十五載,李白參加了永王起兵與肅宗爭奪皇位的行動,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視。此時的李白是孤獨而落魄的,但是,卻有一個人,對李白的認識和崇敬并沒有隨著朝中的輿論而改變。他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其剖白辯護。他說“處士禰衡后,諸生原憲貧。稻梁求未足,薏苡謗何頻!”意思是李白之下廬山從永王,乃是為生活所迫要討碗飯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