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電影的人類學色彩_第1頁
賈樟柯電影的人類學色彩_第2頁
賈樟柯電影的人類學色彩_第3頁
賈樟柯電影的人類學色彩_第4頁
賈樟柯電影的人類學色彩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賈樟柯電影的人類學色彩影像人類學以影像與影視手段表現(xiàn)人類學原理,記錄、展示和詮釋一個族群的文化或嘗試建立比較文化的學問。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有關學者首次呼吁攝制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諸形態(tài),反映和記錄各民族社會的歷史、現(xiàn)狀和文化遺產(chǎn)的影片。就在當時,中國知名的影視人類學專家楊光海拍攝了苗族、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等五部影片,也成為中國獨立拍攝人類學影視片第一人。隨后,中國影視人類學開始生產(chǎn)出大量有關民族文化的、具有人類學意義的民族影視片。而以拍紀錄片為主的賈樟柯,從1995年開始,相繼拍了小武,站臺,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等三部紀錄片和八部劇情片。近幾年他的作品越來越受到重視,他

2、用膠片一寸一寸地記錄了變遷中的中國,其電影被認為是傳遞著最為真切的生命體驗,在表現(xiàn)新時期個體與環(huán)境的強烈沖突中,始終冷靜客觀地關注著最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電影實踐以及對社會文化的思考,在諸多方面與文化人類學的理念有諸多相似之處。本文將結合人類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論,從人類學視角對賈樟柯電影進行分析,探討其中反映的人類學理念與方法,以及蘊含的人類學色彩。 三峽好人拍攝于2022年,以三峽拆遷移民為背景的電影,地點是四川奉節(jié)。賈樟柯及其同事在三峽呆了一年,前后去了6次,拍出了奉節(jié)周期一年的變化。這是田野工作 式的實踐方法。田野工作一般是指經(jīng)過訓練的人類學者對一個社區(qū)及其生活方式從事長期研究,一般一

3、年以上,通過參與觀察,訪談,住居體驗等方法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人類學學科奠基人英國人馬林諾夫斯基曾說:田野工作是人類學家的看家本領。它不僅是人類學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獲取資料的最基本途徑和民族志構架的源泉。而通過這樣的田野工作,賈樟柯獲得了一種對于當?shù)匚幕睦斫?。賈樟柯在導演筆錄賈想里說,在三峽,如果我們僅僅作為一個游客,我們仍然能看到青山綠水,不老的山和靈動的水。但是如果我們上岸,走過那些街道,走進街坊鄰居里面,進入到這些個家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古老的山水里面有這些現(xiàn)代的人我們同時也在承受著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壓力。三峽好人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礦工韓三明,坐船來到奉節(jié),尋找

4、16年前他買的妻子,后兩人見面決定復婚;一個是護士沈紅,她的丈夫到奉節(jié)工作。兩年前卻中斷了和她的聯(lián)絡,他們的感情已不能挽回,做了一個決定,離婚。這兩個故事都是講外來者到奉節(jié)尋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面對感情問題都果斷地做出了一個決定。不管復合還是離婚,用一種決定給自己一種自由和尊嚴。每一個文化都給它的成員某種確定的世界觀,某種確定的對生命的熱情。這種從不同的,為某種文化所獨有的角度體諒生命和世界,看待他者的世界觀,他者所呼吸的生命氣息和生活的現(xiàn)實,被稱為他者的理解方式。通過他者的眼光,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啟示:在復雜、快速、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每個人要要面對自己我的生活,為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

5、。正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說,我們可以進入他們的意識里,并通過他的眼睛觀察外面的世界,我們最后的目的是豐富和深入我們的世界觀,認識自己。從田野方法到他者的眼光,不僅是一種以中國其研究技術與工具的手段,也是一種文化實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賈樟柯的電影結構,采用了多點民族志的方法。多點民族志,最早是郝瑞提出來的,他主要應用于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比較研究上。而后馬爾庫塞提出了多點民族志,是指作為一個世界模式的論述,田野的場景轉化是必須的。三峽好人中,同一個地點三峽,分別講述互不相關的兩個人物的故事。在無用中,馬可因為反叛服裝流水線的機器生產(chǎn),產(chǎn)生了無用的創(chuàng)作;在山西,遙遠礦區(qū)的裁縫店因為廣州大型服裝加工廠的

6、存在而日漸調零。廣州的服裝流水線,巴黎的時裝發(fā)布會,山西的小裁縫店被一部電影結構在一起,彼此參照,看到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間。不同的人際關系和地域空間,通過參照和對比,形成了新的經(jīng)驗世界。這種整體主義觀把事物看成一個整體,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任何一個層面的文化要素發(fā)生變化都會帶動其它層面的文化要素發(fā)生變化。多點民族志揭示了文化要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研究某一種要素時,把它置于整體文化的結構中,通過研究它與其它要素及外界條件的聯(lián)系,建立了一種深刻全面的認識。 而賈樟柯把三峽好人分成煙酒茶糖四個部分,反映了賈樟柯對物的重視。物的概念在人類學中也很重要,法國人類學家莫斯考察交換制度,研究禮物載的人的精神;列維

7、-施特勞斯考察婚姻交換,探討人作為物的流通。而兩千多年前,莊子提出了齊物論,主張人與物之間的混融。這種混融關系反映在看人賦予物的社會意義,物也是人,從物性看對人的影響,人也是物。三峽好人的英文片名取名靜物,就是指被人忽略,依舊沉默的人。放在桌子上的瓶子,和黝黑的民工,是同一種的物。他們共同留有時間的印跡,保守著生活的秘密。而煙酒茶糖這種物的取擇在于是生活交際不可缺少的東西,它被拿來在在親戚朋友中贈送流通,滲透到普遍的人際關系中。而在電影無用里,延展了人物共融的觀點。無用是指在活躍的經(jīng)濟生活中,人們的判斷標準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一切都被量化,不能直接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的東西往往被視作無用。電影里馬可的服裝

8、采取完全的手工制作,體現(xiàn)的是對記憶的珍惜,對時間積累帶給人的心理感受的重視。另一個地域空間里,在珠三角的服裝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完全是一種密集型勞動,而中小城市的成衣店多半已經(jīng)消失不見,裁縫店非常凋敝,除了定制一些高級的服裝如旗袍之外,多半都是改短褲長等縫補的活。無用是對中國當下經(jīng)濟生活的審視,呈現(xiàn)出了同一條經(jīng)濟鏈條上完全不同的勞動方式。這部電影從服裝角度看人的生存現(xiàn)狀,沿著服裝提供的線索,發(fā)現(xiàn)了同一個經(jīng)濟鏈條下不同人的現(xiàn)實存在。無用本身有一種對中國快速發(fā)展,對速度本身,對以發(fā)展的理由抹殺記憶,及過度浪費自然資源的質疑和反叛。而在對記憶的追尋下,馬可把衣服埋在土里,將時間作為另一個設計師,讓物

9、自己留下痕跡。物不再是等待著被人激活和被人賦予著色彩的靜態(tài)的物,它本身的生命力和記憶更新了它的社會意義。 賈樟柯電影里是從個人的角度書寫歷史,通過對人物不斷的累積和提煉典型,最終形成了讓更多的人、更多的作品形成新的書寫歷史的方式。電影二十四城記是一個關于在50年代建立的老廠的故事。工廠被夷為平地之后蓋起了摩天大樓,三代廠花60,80年代和現(xiàn)代的三位女性,和其他人物典型,面對變遷回憶,講述的不同的人生和情感經(jīng)歷。賈樟柯接觸了一百多個工人,拍了五十多個工人,在這些被采訪的人物里,找了五個真實人物放在影片里。另外四個人物是虛構的典型的個人表達。從1950年代到當代,每個人物又有一個封閉的但是屬于他自

10、身的時間,通過這九個人的接力,來講述一個線性的歷史。這九個人個人講述的組合,形成了一個集體群像。不過從個體出發(fā)來書寫歷史在學術上存在疑義。中國藝術研究院李云雷認為,從個人的角度難以解釋歷史,也無法解釋個人的遭遇。因為歷史的豐富性、復雜性與偶然性,個人記憶不能從整體上認識與表現(xiàn)我們的時代。在賈樟柯認為,個人表達排成了集體群像之后,就不再局限于封閉的個人表達,而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不被封閉、不被個人講述局限的歷史經(jīng)驗。在這其中,個人的弱點、局限性、甚至迷茫變成了歷史講述中珍貴的知識。換句話說,賈樟柯式的個人表達是集體下的典型表達,是對文化記憶的記錄,也使我們感受到,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變遷給普

11、通人帶來的影響。魏斌宏認為,與現(xiàn)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于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jié),在冷酷的現(xiàn)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追求影像對現(xiàn)實表象的穿透力。這種對現(xiàn)實表象的穿透力就是歷史的真實感。在二十四城記,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對歷史真實感的追求。換句話說,賈樟柯認為歷史是一種想象的真實,而追求真實感要大于真實本身。而二十四城記式的個人表達,是集體式的個人表達,集體反映在常識性、代表性的表達上與個人表達組合形成的集體影像。 當今世界已經(jīng)步入數(shù)字化、信息化時代,數(shù)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等手段改變和擴展了人們的視聽方式,深刻影響著當代社會和學術研究。賈樟柯的電影采用了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方法,由他者的眼光,來思考社會變遷的意義。多點民族志的電影結構包含了不同的人際關系和地域空間,建構了相對完整地社會變遷中的狀態(tài)。對物的重視,電影里則探討了人與物的關系,及其對社會記憶的關注。由個人表達書寫歷史,電影通過人物的接力,講述了一個線性的歷史,形成了一個集體層面的典型表達,發(fā)展出了新的書寫歷史的方式。換句話說,其電影實踐集中反映了人類學的文化理念,人類學方法與電影實踐相結合,不僅是影視人類學的一個典范,而且對于社會變遷及其多元文化理解有著重要意義。 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 魏斌宏,底層的呼喊從世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