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趣味文化知識大全_第1頁
中華趣味文化知識大全_第2頁
中華趣味文化知識大全_第3頁
中華趣味文化知識大全_第4頁
中華趣味文化知識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華趣味文化知識大全【導(dǎo)語導(dǎo)讀】呵呵,為什么說荷包鼓就是有錢呢?為什么人的第二個手指被稱之為“食指”呢?為什么在公堂只打屁股而不打其他的地方?為什么罵人時一般說“不要臉”而不說“不要面”?古代的“臉”與“面”是指人體的同一個部位嗎?為什么農(nóng)歷一月要讀正(音征)月?還有,“三姑六婆”都是些什么人?大概不太知道吧?別急,下面的文化知識大全馬上就帶你探藏尋寶去吧。在生活中,我們與人交流中,往往無意中會說到一些有一定含義的習慣用詞,比如三姑六婆,三長兩短,拍馬屁,下馬威,其中的含義,也許大都知道一些,但究竟是怎么來的?又比如說為什么十二生肖里沒有貓?一柱香的時間到底有多長?為什么不說吹馬吹羊卻要說吹牛

2、?這里其實也包含不少趣味文化在里面呢,今天很有幸讀到一篇關(guān)于這方面知識介紹的文章,轉(zhuǎn)來與朋友們共享。1、“萬歲”和“萬萬歲”是怎么來的?我們常在電視上看見大臣稱頌皇帝時大叫“萬歲”,其實“萬歲”一詞本來不是皇帝專用的。很久以前“萬歲”只是表示人們內(nèi)心喜悅和慶賀的歡呼語,到秦漢以后,臣子朝見國君時常呼“萬歲”,但這個詞仍不是皇帝唯一專擅的稱呼,稱呼他人為“萬歲”,皇帝也不管。到了漢武帝時,他想把“萬歲”據(jù)為己有,但民間遇到慶賀之事時,還是有人呼“萬歲”。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許稱他人為“萬歲”至于“萬萬歲”的來歷,則來自一個故事。相傳武則天稱帝后,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

3、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括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后都不滿意,直覺掃興。這時,有位慣于奉承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后興高彩烈,推為杰作。從此,“萬萬歲”一詞便流傳于朝野之上了。2、什么時候開始金額要用大寫?我們寫金額票據(jù)時,隨了把金額寫成阿拉伯數(shù)字外,還要寫上大寫數(shù)字,有關(guān)這個規(guī)定的起源,要追索到明朝。據(jù)史書記載,在朱元璋執(zhí)政的明朝初年,發(fā)生了一件重大的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戶部侍郎,他利用職權(quán),勾結(jié)地方官吏大四侵吞政府錢糧,貪污累計達2400萬石

4、精糧,這個數(shù)字幾乎和當時全國秋糧實征總數(shù)相等。此案牽連12個政府高官,6個部的政府官員和全國許多的大地主。朱元璋對此大為震驚,下令將郭桓等同案犯幾萬人斬首示眾,同時執(zhí)行了嚴格的懲治經(jīng)濟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國財物管理上實行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較重要的一條就是把記載錢糧數(shù)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改為“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等。3、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別的地方?在電視上每次看見官老爺大喝一聲:“打!”公差們棒子總是朝著犯人的屁股上落下,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別的地方?原來,從前罰打犯人,沒有明確的部位,以致很多犯人都被活活打死。到了唐朝李世民時,有一次他在太醫(yī)處看到一幅“明堂針灸圖

5、”,得知人體的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這些部位被撞擊拍打會有生命危險,他再看圖中屁股部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這對他很有啟發(fā),后來他對刑罰中的罰打作了規(guī)定,對犯人不許鞭打胸背部,而規(guī)定屁股作為罰打的部位。從此在公堂上打屁股就傳了下來。4、博士、碩士、學士從何而來?“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古已有之,不過和現(xiàn)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博士,源于戰(zhàn)國時代,當時是一種官職,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識淵博的人。碩士這個詞,最早見于五代時期,通常指那些品節(jié)高尚,博學多識的人。學士最早出現(xiàn)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學堂讀書的人,后來逐漸變成文人學者。5、年號是怎么決定的?年號是古代各王朝的帝王用以紀元的名稱,據(jù)史

6、料記載,帝王中最早使用年號的是漢武帝劉徹,他于公元前141年即位,這一年的年號為“建元元年”。從此,各個王朝都有年號。中國最后一個使用的年號是甚么?一般的年表都記為宣統(tǒng),不過后來袁世凱竊位稱帝,曾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但這家伙的皇帝只做了不及三個月便下臺,無論如何,洪憲乃中國歷史上最后出現(xiàn)的一個年號。年號取意,往往字字斟酌,煞費苦心。由于帝王們都想用吉祥如意的字眼,故年號頗多重復(fù)。宋太祖用過干德,后來從一面銅鏡銘文上,才知道五代前蜀早已用過這個年號了,不過宋太祖不知道,隋末起義民兵領(lǐng)袖輔公祏更早用過此年號了。6、為何一月要讀做正(音征)月?我們習慣把一月稱為“正月”,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年以哪個

7、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稱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贏政,為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guī)定把正字讀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此傳了下來。7、“杜撰”一詞有什么來歷?宋朝有一個叫杜默的人,他是一個文人,喜歡寫詩,且以豪放見稱,不過他寫的詩不講韻律,有人說他的東西詩不像詩,文不像文,實在不倫不類。因此,人們每逢看到不象樣的詩文或不合邏輯的,就脫口而出:“這是杜默撰寫的。”后來這句

8、話逐漸簡化為“杜撰”。再后,又被引伸為不真實的、沒有根據(jù)地編造的意思了。8、“三姑六婆”是些什么人?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販賣人口的女人),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穩(wěn)婆(接生婆)關(guān)于“三姑六婆”的來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為叫陶宗儀的學者,在他的筆記中便記載了三姑六婆的身分。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也曾寫過:“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jīng)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9、“三長兩短”又有何來歷?“三長兩短”是和棺木有關(guān)的。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后兩

9、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長兩短。但棺蓋是人死后才蓋上的,所以只稱“三長兩短”作為死的別稱,后來再加入意外、災(zāi)禍等意思。10、皇帝的說話叫什么來著?皇后的說話又叫作什么?皇帝的說話、詔書,制令等,泛稱“綸音”。禮記說,若果把皇帝的說話比喻做細縷,則它的影響力便有如粗繩(原文稱為“綸”);若果把皇帝的說話比喻做粗繩,則它的影響力便有如大繩纜。后來便用“綸音”以指皇帝的說話。至于皇后的命令,則稱“懿旨”,懿(粵音意)就是美的意思,代稱美麗的婦女,“懿旨”就是指皇太后或皇后的命令。11、誰是第一個焚書的人?談起焚書,必然想到秦始皇。其實,歷史上首創(chuàng)焚書的是比秦始皇早一百多年的商鞅。

10、根據(jù)韓非在和氏所載,商鞅教秦孝公設(shè)告坐之過(即是叫鄰居們互相監(jiān)視告密,否則一戶犯法,五戶坐罪),和焚燒詩書,以利統(tǒng)一教化,秦孝公都照做了。根據(jù)商君書,商鞅認為以“儒術(shù)”為首的諸種文化典籍是“六虱”,國家有六虱,將使人民不能專注于農(nóng)務(wù),盜賊必至,國力便受到削弱,人民也必跟著貧困,所以必須鏟除?;诖?,商鞅認為必須使用行政手段對文化破舊立新,于是向秦孝公提出了焚書。12、我們稱始祖為鼻祖,稱遙遠的子孫做什么?遙遠的子孫我們稱為“耳孫”。孫的兒子叫曾孫,曾孫的兒子叫玄孫,玄孫的兒子叫來孫,來孫的兒子叫晜(粵音君)孫,晜孫的兒子叫仍孫,仍孫的兒子叫云孫,云孫的兒子叫耳孫!因為耳孫離開高曾祖父(即祖父的

11、祖父)很遠,只能耳聞而已,故此我們稱遠孫為耳孫?,F(xiàn)代已很少人用耳孫這個詞語了,不過在閱讀古文時,此乃基本常識也。13、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用呢古代的皇帝在參加不同的典禮時,是須要穿上不同的服飾。在參加最隆重的典禮上所使用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畢業(yè)帽,不過冕上的布板是長方形而非正方形,前后兩端各綴珍珠十二串。這種珍珠是一種很有趣的道具,它們會在皇帝的眼前腦后來回晃動,使他極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須具有端莊的儀態(tài),不能輕浮做次,影響皇帝應(yīng)有的威儀。14、中國最早的醫(yī)書是哪一本?答案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也可簡稱為內(nèi)經(jīng)。是最早一本醫(yī)學理論經(jīng)典著作。書名有黃帝二字,可

12、能是因為這本書的內(nèi)容大部分以黃帝與歧伯等人問答的形式寫成。根據(jù)考證,這本書大約寫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冠以“黃帝”,乃是后人偽托。書的內(nèi)容包括九卷的素問和九卷的靈樞,范圍包括了醫(yī)學基礎(chǔ)理論、針灸、方藥等。15、為什么常常稱創(chuàng)始人為“鼻祖”?這跟鼻子有關(guān)系嗎?要解釋“鼻祖”的來歷,首先還得從“鼻”字說起?!氨恰钡谋咀质恰白浴?。在上古時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寫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樣,那時候,“自”的讀音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自,讀若鼻?!睉?yīng)該說,“自”的本義就是鼻子,人們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常常指著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

13、人稱代詞?!白浴钡倪@個意思后來被廣泛運用,結(jié)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義鼻子了。因此人們另外造了一個形聲字:在“自”之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形成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因為“自”的引申義有“從”的意思,再引申為“開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繼承了創(chuàng)始、開始的意思。漢制考說文里有“今以始生子為鼻子”的說法,意思是把第一個出生的兒子稱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創(chuàng)始人就被稱為“鼻祖”。16、為什么罵人時一般說“不要臉”而不說“不要面”?古代的“臉”與“面”是指人體的同一個部位嗎?為了宣泄對某人的憤怒不滿之情,常會罵“不要臉”,意思是說這人不

14、顧顏面,不知羞恥。但卻不會罵“不要面”,這是為什么呢?這主要是因為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面”屬于書面用語,多用于文學作品之中;相對而言,“臉”是口語,時常出現(xiàn)在口頭對話之中。比如我們在日常對話中會說洗臉、擦臉,卻很少說洗面、擦面。俗語說某人臉比城墻還厚,如果說成面比城墻還厚,便失去了口語生動活潑的效果。口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可在書面中采用文學化的語言表達:比如不要臉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成不顧顏面;洗臉亦可說成凈面等等。另外,“不要臉”在發(fā)音上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其實,臉最早并不完全是口頭用語。明代之前的“臉”和“面”都是書面用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如唐代詩人岑參有詩:

15、“岸花仍自羞紅臉”,李清照詞云:“香臉半開嬌旖旎”,白居易“猶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都將臉、面用進了文學詞句。后世才逐漸有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區(qū)別。臉和面現(xiàn)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卻是有差異的。臉是晚出的字,大約是魏晉以后才產(chǎn)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頰,常常指婦女目下頰上可以施粉的部位。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指的就是這個部位。除此之外,“臉”在古代還有“瞼”的意思,也就是眼皮。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边@里的“臉”就指眼皮。而面的范圍要比臉大,包括整個頭的前部,臉只是面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演進,臉的語義逐漸擴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17

16、、勾手指表示對自己說的話負責,那么勾手指是怎么來的呢?小孩子喜歡勾手指發(fā)誓,他們常常勾著手指,同時一本正經(jīng)地念道:“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鄭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諾言,說話算數(shù)。情侶間耳鬢廝磨,浪漫之余,也喜歡勾著手指說一番山盟海誓,以見證忠貞不渝的感情。這種勾手指發(fā)誓的來歷并沒有確切可信的資料,以至有人以為,勾手指是從西方引進的,源于西方一個男女雙方勾手指所引發(fā)的愛情傳說。這個說法看似確鑿,卻因為缺少事實依據(jù)而很難使人完全信服。推敲勾手指的來歷,可能與手指的作用有關(guān)。指,具有“旨”的含義,代表著個人的內(nèi)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內(nèi)心想法的意味。再加上國人有指天為誓的發(fā)誓形式,所以“指”便在

17、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盟誓中,手指既要鄭重其事的簽名畫押,有時還要割破手指,歃血為盟。有鑒于此,人們便簡單地以勾手指表示約誓,同時借手指溝通表達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時還將兩人的大拇指相摩擊當作蓋章簽名并以此為證。18、手的第二個指頭為什么叫“食指”?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個指頭叫“食指”,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區(qū)別,與食指的大小、位置無關(guān),卻從字面上看來與食物有關(guān),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食指最早還真的和吃有關(guān),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習慣用這個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這樣做并不奇怪,因為上古時代的人們可是用手直接抓起東西來吃的因此,古人專門將這個手指稱作食指

18、。之所以選擇食指來做這個工作,也許是因為相對于其他手指來說,食指較為靈活,嘗起食物來非常方便的緣故吧。說起食指,還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時期,鄭國貴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動,第二天必嘗異味。他出使晉國,食指大動,便吃到了石花魚;出使楚國,食指大動,就吃到了天鵝肉;后來吃到合歡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動,屢試不爽。依此看來,食指與食物之間還真是有著深厚的淵源。19、我們今天說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錢”的意思。古人隨身帶的荷包就是錢袋的意思嗎?常說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錢袋滿了(發(fā)財)的意思,荷包的這種意思與其功能有關(guān)。荷包,是指佩于腰間的一些囊、帶或裝飾小品,原來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因其色澤鮮

19、麗,加上刺繡精致美麗,博得了人們的喜愛。一件精美的荷包,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經(jīng)過了精心構(gòu)思、精心施藝,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后來荷包還成為身份、榮耀的標志,清代皇帝曾以繡荷包為獎品頒賜群臣、侍從,以示恩寵。隨著民間刺繡藝術(shù)的發(fā)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荷包不僅是藝術(shù)品,還具有實用功能。主要是盛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據(jù)內(nèi)盛物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種荷包,如錢荷包、香荷包(又稱香囊或香筒子)、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眼鏡袋、搬指袋、鑰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繡佩飾等。錢荷包的功能跟現(xiàn)在的

20、錢包很類似,因此用荷包很鼓來比喻有錢是很貼切的。20、為什么公主的丈夫稱為“駙馬”?駙馬是稱號還是官職?駙馬是“駙馬都尉”的簡稱,駙馬都尉本是漢代官職,是皇帝的近衛(wèi)侍從官之一。這個官職從漢武帝時開始設(shè)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擔任。駙馬也不算小官,年俸二千石,因此東漢的館陶公主就選了一個駙馬都尉做丈夫,這只是碰巧。真正將公主的丈夫?qū)7Q為“駙馬”是魏晉以后才有的事。魏國的何晏因為與公主結(jié)婚,所以憑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駙馬都尉一職。這以后,魏晉時代的皇帝就參照此例給自己的女婿加封這個官職,如杜預(yù)與晉宣帝(司馬懿)的女兒堂山公主結(jié)婚時,就加封了這個官職。此后遂成定例:凡“尚公主”(也稱“尚主

21、”)者,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以后,尚公主者大多授此官,但后世的駙馬已經(jīng)沒有實職了,而是成了一種榮譽稱號,人們用“駙馬”來專門稱呼公主的丈夫。21、象棋是中國人自創(chuàng)的,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有關(guān)系嗎?楚辭招魂有句云:“菎蔽(用于六簿棋的竹制籌碼)象棋,有六簿些?!边@大概是“象棋”一語最早的記載;但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與現(xiàn)在所說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象棋的發(fā)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經(jīng)一書。他很得意自己的這部著作,因此招來百官,親自給他們講解,并命人作注??上н@部書早已失傳。從時人和后人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約略窺知它是一部講棋道的書,隋書經(jīng)籍志中將它列于兵書類,和棋勢雜博戲等書

22、并列,也可以證明這點。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的學者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周武帝象經(jīng)有日月星辰之象。”也就是說,“象戲”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這是印度人加工的結(jié)果。他認為,北朝象戲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類似中國象棋“將”“帥”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現(xiàn)的“炮”,他認為最初是表示飄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這種棋戲傳入印度后,在約7世紀時(中國初唐時期)演變成戰(zhàn)爭游戲;“象”“馬”“車”“兵”四種棋子,是當時印度軍隊的組成部分。經(jīng)過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zhèn)骰刂袊?,一面?jīng)波斯、阿拉伯傳入歐洲,衍生出中國和西方兩大象棋體系。唐代象棋,已經(jīng)接近現(xiàn)代象棋的形態(tài);到了北

23、宋,規(guī)制多變;南宋以后,逐漸定型,此時的象棋已離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來越遠。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歐洲人似乎沒有忘記它的天文學含義,都把象棋用于占星術(shù)。13世紀的一首拉丁詩,曾把星相符號賦予國際象棋的每一個子。雖然兩個象棋體系在后世的發(fā)展中有了很多差異,但其同出一源的標志還是很明顯的:兵進不退、馬走日、象斜行、將帥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們的共同點。可以說,國際象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它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智慧。22、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飯的嗎?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xiàn)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上古時人并不用它吃飯。禮記曲禮上講到請客吃飯時,說:“共飯不澤手。

24、”“澤手”,就是雙手摩擦發(fā)熱而出汗的意思。這怎么講呢?唐代經(jīng)學大師孔穎達的注解是:“古之禮,飯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絜(潔)凈,不得臨時始捼莎(兩手相搓)手乃食,恐為人穢也?!痹瓉砩瞎艜r的中國人和現(xiàn)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為餐具的。吃手抓飯,使古人養(yǎng)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饋。”意思是:先生要吃飯了,弟子要準備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著吃。左傳昭公二十年也記載說:“華亥(宋國大夫)與其妻,必盥而食?!?3、阿諛奉承也叫做“拍馬屁”,這是為什么呢?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某人對他人諂媚

25、奉承的行為稱為“拍馬屁”。關(guān)于“拍馬屁”的來歷,還真有幾種有趣的說法,都與蒙古人的習俗有關(guān)。一是說蒙古人有個習慣,當兩人牽馬相遇時,應(yīng)該在對方馬的屁股上輕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當蒙古族好騎手遇到難以馴服的烈性馬時,就會拍拍馬的屁股,這樣會使馬感到舒服,騎手即可乘機躍身上馬。三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壯結(jié)實,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蒙古人總喜歡拍著馬屁股稱贊一番。由此可見,這個詞語本來并無貶義。然而,這些禮節(jié)和習俗成了趨炎附勢者諂媚奉承的方式。當他們看到權(quán)貴策馬而來時,不管其馬優(yōu)劣如何,都會爭著拍馬屁股恭維一番。因此后世就視“拍馬屁”為巴結(jié)討好、阿諛奉承的同義詞,貶義色彩甚濃。24、怎么說“

26、出難題”就是叫“下馬威”呢?其實,下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見面就出難題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時,借故嚴厲處分下屬,以顯示威風。下馬威一語出自漢書敘傳,班固在為祖先作傳記時,記敘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時局混亂,而自請擔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門大戶“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說他們擔心班伯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所以有所收斂。這里的下車,并非指從車上下來的動作,而是指官員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馬、下車表示官員到任的習慣,所以后來“下車作威”便被“下馬威”代替。加上下馬威讀來順口,意思簡約明白,便廣為流傳。隨著詞語意思的轉(zhuǎn)變,下馬威從初到任時要對下屬顯示威風,到泛指一開始就向?qū)Ψ斤@示自己的威力。例如清代李

27、漁蜃中樓抗姻就說:“取家法過來,待我賞他個下馬威?!?5、為什么我們說“老虎”“老鼠”,而不說“老獅”“老兔”?如果非要說“老獅”“老兔”的話,說話人恐怕指的是很長壽的獅子和兔子,這種“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樣的。古時,人們對虎和鼠這兩種動物是相當畏懼的?;⑿酝蜔o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風俗通義中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比纭盎ⅰ保髦赣⒂律茟?zhàn)的將軍;“虎子”,喻指雄健而奮發(fā)有為的兒子;“虎步”,指威武雄壯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邁。但虎也經(jīng)常傷人,而世上畢竟沒幾個武松。至于鼠,則什么東西都咬,還會傳播鼠疫?!袄鲜筮^街人人喊打”這句俗語就

28、表明人們對老鼠的憎惡。古人對自己畏懼的東西普遍采取了“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于是,古人在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為迷信,在說到老虎和老鼠時,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蟲”“耗子”等。也有人認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認為老鼠是指鼠類中最為長壽的,但這種說法未必可信,因為老鼠其實并不長壽。26、十二生肖中為何沒有“貓”這一屬相?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種動物,常用來記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龍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動物,可是為什么沒有貓這種動物呢?十二生肖的說法源于干支紀年法,傳說產(chǎn)生于夏,但沒有確鑿的證據(jù)。可以考證的是,至少在漢代,十二生肖與

29、地支的相配體系已經(jīng)固定下來了。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貓,無論是禮記中所說的山貓,還是詩經(jīng)中“有熊有羆,有貓有虎”的豹貓,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貓。我們今天飼養(yǎng)的家貓的祖先,據(jù)說是印度的沙漠貓。印度貓進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始于漢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過佛教而頻繁起來的時期。因此,貓來到中國的時間,距離干支紀年法的產(chǎn)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來晚了的貓自然沒有被納入十二生肖中。27、人們常說的“指桑罵槐”,跟桑樹、槐樹有關(guān)系嗎?“指桑罵槐”這個成語時常被人運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也就是指著張三罵李四。有人要問了,這與桑、槐有關(guān)系嗎?實際上“?!薄盎薄倍淇烧媸潜沉饲甑暮阱?,這

30、事壓根兒和它們毫無瓜葛?!爸干AR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確發(fā)生于瓜田間、李樹下,多少跟瓜、李有些關(guān)系。而“指桑罵槐”卻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號罷了,本身與?;睕]有什么關(guān)系。和“指桑罵槐”意思相似的成語還有:指桑說槐、指東說西、指豬罵狗、指雞罵狗、捉雞說狗等。它們都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用法,結(jié)構(gòu)也相似??赡苁怯捎谏;?、東西、豬狗、雞狗等事物和人們?nèi)粘I蠲芮邢嚓P(guān),故而人們在表達指此說彼的意思時便自然用到了這些詞語,以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吧?!爸干AR槐”也是兵書三十六計中的一計。本意是指間接地訓誡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謀略。此計還引申為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倍傲R槐”,向?qū)κ质┘虞浾搲毫σ?/p>

31、配合軍事行動。對于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zhàn)而勝;對于比較強大的對手,則可以旁敲側(cè)擊威懾他。28、形容很受女孩子歡迎,叫做走桃花運,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別的花?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頗有淵源。詩經(jīng)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詩句,描寫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并對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給以贊美。唐代詩人崔護也有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睋?jù)說“桃花運”一詞源自于紫薇斗數(shù)。紫薇斗數(shù)是中國傳統(tǒng)命理學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確定十二宮的位置,構(gòu)成命盤,有兄弟宮、夫妻宮、子女宮、財帛宮、遷移宮、奴仆宮、官祿宮、

32、田宅宮、福德宮、父母宮等十二宮,將結(jié)合各宮的星群與周易卦爻相結(jié)合,就可以預(yù)測人的命運。命理中的“桃花運”是根據(jù)“生辰八字”中五行所處“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yǎng)”的位置所言,如果大運和流年行運到“沐浴”的階段就叫“行桃花運”。古人認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運的征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現(xiàn)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桃花運還有“好桃花”和“爛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運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靜。29、為什么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長江心不死”呢?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孕育著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興起于黃河流域,之后的許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續(xù),而中

33、華文化也賴此得以承載傳遞,所以黃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漢語中有大量與黃河有關(guān)的俗語,如“不到黃河心不死”“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九曲黃河心較險”“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甚至黃河水的清濁都關(guān)系著天下的興衰,所以古人說“黃河清,圣人出”?!安坏近S河心不死”常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比喻不到絕路不肯死心。這個俗語的來歷據(jù)梁啟超先生考證,應(yīng)與古詩公無渡河有關(guān)。傳說古時有個白發(fā)狂夫執(zhí)意渡河,不顧妻子的勸止,最終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嘆此事,作詩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古代常把黃河簡稱為河,古人便認為這里的河亦指黃河,于是便隱括這首古詩的意旨提煉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俗

34、語。后來還有人依此創(chuàng)作了相關(guān)的民間傳說,借以解釋這句話的來歷。自此之后,“不到黃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動,廣泛流傳。30、“破天荒”破的究竟是什么“荒”?唐代科舉制度規(guī)定,凡是考進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試。每當京城會考,地方上總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應(yīng)試。當時荊州南部地區(qū)四五十年竟沒有一個考中。于是,人們稱荊南地區(qū)為“天荒”。意思是混沌未開的原始狀態(tài),或是荒遠落后的地區(qū),譏笑那里幾十年沒能考上一個進士。唐宣宗大中四年,荊南應(yīng)試的考生中有個考中了,總算破了“天荒”。由此,舊時文人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志揚名?,F(xiàn)在用來指從未有過或第一次出現(xiàn)的新鮮事。31、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條河?這里

35、的河指的就是黃河。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約在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內(nèi)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以炎帝、黃帝兩個部族最強大。后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叭A”的本義是花,是美麗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號。漢代以后,漸稱漢族。后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并把黃河稱為“母親河”“四瀆之宗”。黃河沿途的地理環(huán)境復(fù)雜,河水從上游挾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地區(qū)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黃河經(jīng)常改道。歷史上,黃河曾多次改道。有記載的最早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漢書溝洫志:“周譜云,定王五年河徙?!焙髿v

36、經(jīng)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橫隴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間的河道變遷、清咸豐銅瓦廂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莊原來在黃河東面,若干年后,可能會因黃河改道,而變?yōu)樵邳S河西面。后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被人們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難以預(yù)料。32、“一炷香”的時間有多長?古典小說上常常寫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俠小說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古人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古人計時需要借用日晷、漏壺等工具,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于環(huán)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干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

37、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古代經(jīng)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diào)勻后灑在銅制印盤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還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yīng)相應(yīng)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用香計時,可謂古人的智慧的結(jié)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借此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

38、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愿。33、“吃豆腐”為什么是“占女孩便宜”?豆腐鮮美可口,營養(yǎng)豐富,經(jīng)濟實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國人喜愛。不僅如此,中醫(yī)還認為,經(jīng)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氣、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還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涩F(xiàn)在經(jīng)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詞,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時甚至是“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卻真和食用豆腐有關(guān)。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guān):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diào)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當

39、然,另外一種說法可信度更高:舊時喪俗有“吃豆腐”的習慣。喪家準備的飯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吊唁吃飯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飯”。不少人為填飽肚皮,只好厚著臉皮去蹭飯,時間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34、“感冒”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醫(yī)學專用名詞,可最早卻出自官場,這是怎么回事?感冒也叫傷風,是現(xiàn)代人很熟悉的一種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多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可你也許沒想到,“感冒”這個現(xiàn)代流行詞,最早卻出自官場。這事兒還得從宋代說起。宋代的最高學府是太學,隸屬國子監(jiān),負責招收官民子弟學習經(jīng)典。太學有嚴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規(guī)定,凡是太學生有特殊情況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請假簿上登記。這個請假簿的封皮上

40、,常按慣例寫上“感風”二字,因此被稱為感風簿。感風一詞與醫(yī)學理論有關(guān)。宋代醫(yī)理學家陳無擇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為“內(nèi)因”“外因”和“不內(nèi)外因”三大類,其中“外因”又分為“六淫”?!傲币卜Q“六邪”,即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反常的氣候變化對人的身體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感風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風寒,意思是說受到了六淫之首的“風”的侵襲,身體不適,故需要外宿。太學生在畢業(yè)后通常會成為學者或者官員,因此“感風”這個請假的理由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官場。例如,宋時館閣有規(guī)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員值宿,也就是上夜班,這是個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員們常常以“腸肚不安”為借口逃避。經(jīng)過“感風”的啟發(fā)之后,不值宿

41、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門起來,其中尤以寫“感風”“感冒”“傷風”的居多。到了清代,“感冒”成了官員們請假時最常用的托辭。再后來,“感冒”被大眾廣泛認可,成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35、說大話為什么是“吹?!?,而不是“吹馬”或“吹豬”呢?牛在中華文化中是有勤懇、誠實等美德的動物,人們常稱老實勤懇的人為“老黃?!?,心甘情愿為人們服務(wù)也被稱為“俯首甘為孺子牛”??蛇@樣一個忠厚老實的動物怎么與“吹?!边@個貶義詞沾上邊呢?“吹?!爆F(xiàn)在有夸口、說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卻與浮夸無關(guān)。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初編吹牛、拍馬一文中作過考證: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陜甘寧和內(nèi)蒙古一帶。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

42、,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連接成筏,作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連,可以承載數(shù)千斤的重物過河。據(jù)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戰(zhàn)爭,并獲大捷。他曾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qū),并大敗大理守軍?,F(xiàn)在昆明著名的大觀樓長聯(lián)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關(guān)于吹牛,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有關(guān)。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財產(chǎn)就是牛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wù)撟约旱呐qR,其中就難免有夸大的成分。日久天長,“吹?!敝f流傳開來,有了說大話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p>

43、還有其他的意思。如在云南方言里,“吹?!笔橇奶?、拉家常的意思,與說大話完全無關(guān)。36、“彈指”到底有多快?形容時光短暫時常用“彈指一揮間”這個比喻。其實這里的“指”就是手指,“彈指”就是捻彈手指作聲的意思。佛家常用“彈指”來比喻時光的短暫?!皬椫浮币彩欠鸾讨械囊粋€時間量詞,出自于印度的梵語。僧祗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yù),二十羅預(yù)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绷硗?,“彈指”,也就是捻彈手指作聲的動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贊嘆、警告、許諾、覺悟、招喚、敬禮、祝咒等。如智文句:“彈指者,隨喜也。”吉藏義疏則說:“彈指者,表覺悟眾生?!边@個手勢后

44、來也被中華文化所吸收。難怪武俠小說里也有“彈指神功”的武林絕學,現(xiàn)在看來,這門功夫還頗有些禪意。37、頭顱為何又被稱作“首級”?它和軍隊的獎勵制度有關(guān)嗎?“首級”中的“首”是象形字,本義就是頭,這在金文字形的“首”字上體現(xiàn)得很明顯:最上面是頭發(fā)和頭皮,表示頭蓋;下面是眼睛,代表面部??蔀槭裁慈祟^又被稱作首級呢這與古代的軍級制度有關(guān)。古代將士征戰(zhàn)沙場,無非是為了建功立業(yè)、封侯拜將。而戰(zhàn)場上能夠表明戰(zhàn)績的方式之一,就是割取敵人身體的某一部位,以便于戰(zhàn)后清點記功。先秦時期,曾以割敵人左耳計數(shù)報功。這在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例子。如左傳宣公二年中記載的一場戰(zhàn)事:“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币淮尉透畹袅艘话賮砣?/p>

45、的耳朵。到了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商鞅確立了一套新的軍級制度,以取敵人頭顱的數(shù)目作為評定爵位的基礎(chǔ)。新制度規(guī)定:每斬獲一個敵人頭顱,士兵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shù)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也就越高,最高可至二十級。因為一“首”對應(yīng)一“級”,因此久而久之,人們就將頭顱稱為首級了。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對普通士兵很有吸引力。依照當時的規(guī)定,如果一個士兵在戰(zhàn)場上獲得兩個敵人首級,那么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成為自由人,他做奴隸的妻子也可以轉(zhuǎn)為平民。而且,如果父親戰(zhàn)死沙場,他的功勞可以由兒子繼承。這無異于一人拼命,全家受益,因此大大提高了秦軍的士氣。但這種規(guī)定也有弊端,在戰(zhàn)場上為了首級而自相殘殺的例子

46、也有不少。據(jù)出土文獻記載,在秦軍攻打邢丘時,士兵甲斬獲了敵人的一個首級。士兵乙看到后圖謀不軌,企圖殺死甲將首級據(jù)為已有,卻被士兵丙發(fā)現(xiàn),將乙捉拿歸案。到了后世,這種情況更是多見,有些士兵為求封賞,甚至濫殺無辜百姓,而謊報戰(zhàn)功。到北宋時,名將狄青所轄的將士數(shù)百人,為求封賞竟互相殘殺,差一點釀成大禍。狄青處理此事之后,上書皇帝陳述了首級制度的種種弊端,并建議予以廢除。自此之后,首級制度就銷聲匿跡了,但首級這個詞卻保留到了今天。38、額前的頭發(fā)為什么被稱作“劉海”呢?人們常把額前垂留的頭發(fā)叫做“劉?!?,各式各樣的劉海是千變?nèi)f化的發(fā)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jù)說,額前的頭發(fā)之所以被稱為“劉?!?,與神仙劉海

47、有關(guān)。相傳古時有位仙童叫劉海,在民間傳說中,他的額前總是垂下一列整齊的短發(fā),顯得童稚、可愛。后代畫師所畫的仙童肖像常以劉海為樣。在著名的民俗畫劉海戲金蟾中,他額前垂發(fā),騎在蟾背上,手舞一串銅錢,顯得天真活潑。此后,小孩或婦女額前留的短發(fā),便稱為劉海。古時的劉海一般只有孩童和婦女才留,男子是通常沒有劉海的。當然,關(guān)于“劉海”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劉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頭發(fā)。古代女孩15歲時便盤發(fā)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則于15歲時束發(fā)為髻,到20歲時舉行表示成年的冠禮。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頭發(fā)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們用“垂髫”“髫年”代指兒童或童年。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

48、并怡然自樂”指的就是老人(黃發(fā))小孩(垂髫)都非??鞓?。不過男女孩童所留頭發(fā)是有區(qū)別的:男孩留的是額上左右兩角的胎發(fā),稱之為”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額頭中央的胎發(fā),叫做“髦”。這種孩童時代所留的頭發(fā),統(tǒng)稱為“留孩發(fā)”。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后,為了讓自己的發(fā)型更好看,依舊讓額頭上的頭發(fā)自然下垂,保持著留孩發(fā),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劉海。到了唐代,民間產(chǎn)生了“劉海戲金蟾”的傳說故事。由于“劉?!迸c“留孩”古時發(fā)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為口語俗稱不太雅觀,故書面文字就常把它寫作劉海。39、“時髦”一詞和頭發(fā)有關(guān)嗎?現(xiàn)在,“時髦”一詞的意思是新穎別致、緊趨時尚,或者是衣著、思想、行為舉止時尚、大膽、前衛(wèi)。甚至

49、有人以穿著稀奇古怪,異于常人為時髦。其實,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時髦”有不同的外在表現(xiàn),比如魏晉時期談玄論道的風流雅士,以服用“五石散”為風尚,即使造成皮膚焦灼而不得不穿舊衣,也得趕這個時髦。時髦一詞是在清末時才逐漸轉(zhuǎn)為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意思的。如孽?;ㄖ性峒耙粋€少年“穿了一身很時髦的衣帽,面貌清腴,氣象華貴”。在更長的歷史時間里,時髦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理解的意思,而是指當代的俊杰。后漢書順帝紀贊就記有“孝順初立,時髦允集”之語,舊唐書也說“朕初臨萬邦,思弘大化,務(wù)擢非次,招納時髦”,其中的時髦都是時代英杰的意思,這個意思直到近代還有使用的。那么,為什么將英才稱為“時髦”呢?這與頭發(fā)有關(guān)嗎?髦”確與頭發(fā)有關(guān),它的一個意思就是指額前垂至眉毛的發(fā)式,這種發(fā)式是小孩特有的。古時小孩剪完胎毛后,便任由頭發(fā)生長,并將頭發(fā)分垂兩邊至眉,叫做“兩髦”。因為髦是孩童的發(fā)型,所以小孩子亦稱為童髦、髦子、髦稚。但時髦一詞中的髦卻不是指這種發(fā)型,而是指馬頸上的長毛。這處長毛是馬的皮毛中最與眾不同的,正如郭璞所說“士中之俊,猶毛中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