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總論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1.gif)
![中藥藥理總論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2.gif)
![中藥藥理總論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3.gif)
![中藥藥理總論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4.gif)
![中藥藥理總論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bf3cb3d31fabb99c160c4a10783b4df0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藥理學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TCM)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藥理學?藥理學?中藥學?中藥藥理學?
中藥藥理學???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藥理學
藥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Rawopium)(Opiumtincture)(Poppy)毛地黃(foxglove)
顛茄(deadlynightshade)
地高辛(digoxin)
阿托品(atropine)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藥理學概念
中藥藥理學(PTCM)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基礎,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與機體(包括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guī)律的科學。
藥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中藥藥理學
1、理論基礎:中醫(yī)藥理論
2、研究工具:現(xiàn)代科學技術
3、研究對象:中藥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藥理學
中藥藥理學(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TCM)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基礎,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與機體(包括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guī)律的科學。中藥藥理學
西醫(yī)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醫(yī)看到的是模糊的整體;類似傳統(tǒng)的中國水墨畫和古典的西洋靜物油畫。前者勾勒出一個輪廓,模糊而寫意,后者描繪出許多細節(jié),精確而寫實。但事實上中醫(yī)的基本概念與現(xiàn)代生命科學有很多相似之處。中藥藥理學總論2011.09.中藥藥理學
中醫(yī)強調“陰陽平衡”,與現(xiàn)代系統(tǒng)生物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yī)強調“天人合一”,與現(xiàn)代西方科學講的健康環(huán)境因素十分相似;中醫(yī)強調“辨證施治”,類似于西方醫(yī)學通過藥物遺傳學為每一個病人找到最適合的藥;中醫(yī)的復方理論,實際上就是現(xiàn)在的西方治療學越來越強調的各種療法的綜合使用。中藥藥理學總論2011.09.中藥藥理學
中醫(yī)的整體觀、辨證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進一步詮釋和光大,將有望對新世紀的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醫(yī)療政策、醫(yī)藥工業(yè)、甚至整個經濟領域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帶來深遠的影響。
中藥藥理學總論2011.09.
中醫(yī)首先看的是“人”,一個缺乏明確物質基礎而相對“模糊”的整體,然后通過疾病相關臨床表型特征再尋根溯源,逐層推斷其病因病機。但是中醫(y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似乎一直停留在經驗和哲學思辨的層面,沒能“自上而下”地走下去,這導致長期以來中醫(yī)理論無法用現(xiàn)代語言予以描述,中醫(yī)與西方醫(yī)學無法互通互融的格局。因此中醫(yī)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中藥藥理學總論2011.09.中藥藥理學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藥理學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藥理學各論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中藥藥理學總論一、中藥藥理學基本知識二、中藥藥理學發(fā)展簡史三、中藥藥理學研究方法四、中藥藥性與中藥藥理五、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六、中藥新藥藥理學與毒理學七、中藥藥理學存在的問題八、國外中藥藥理研究概況九、中藥藥理學與中藥現(xiàn)代化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中藥藥理學基本知識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中藥藥理學概念
中藥藥理學(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TCM)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基礎,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與機體(包括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guī)律的科學。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藥理學研究內容中藥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ofTCM),簡稱中藥藥效學。中藥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ofTCM),簡稱中藥藥動學。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ofTCM)中藥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ofTCM)作用、作用機制吸收、分布、代謝、排泄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藥理學研究內容藥物作用(drugaction):藥物對機體生理生化機能所引起的變化或效應。如人參——心率減慢(生理效應)——血糖降低(生化反應)——抗心律失常作用(臨床效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藥理學研究內容作用機理(Machanismofaction):對藥物為什么起作用和怎樣起作用所作的某種推理和解釋。如人參強心作用的機理是人參皂苷促進兒茶酚胺的釋放及抑制心肌細胞膜Na+,K+-ATP酶活性有關。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藥理學研究內容2、中藥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ofTCM):機體——對藥物的處置。即藥物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過程。常用數(shù)學的手段來研究,特別是血藥濃度隨時間而變化的規(guī)律。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藥理學研究內容藥效學和藥動學兩個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并且有著相互的聯(lián)系。
中藥
========================
機體藥物作用和作用原理中藥效應動力學吸收、分布、代謝、排泄中藥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ofTCMPharmacodynamicsofTCM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藥理學發(fā)展簡史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發(fā)展簡史
早期醫(yī)藥學知識起始于遠古時代。五、六千年以前,人類已懂得應用藥物。人類在自然界謀求生存的經歷中逐步積累了經驗,認識到環(huán)境中的某些動、植物和礦物質可以治療疾病,因而形成了早期醫(yī)藥學知識。古埃及、蘇美爾、巴比倫、印度1500BC,埃及,亞伯斯古醫(yī)籍(Eberspapyrus)1500BC,印度草醫(yī)學,100BC~100用梵語編撰草藥方劑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神農本草經》(ShengNong’sHerbalClassic)我國2700BC,草藥方劑治病漢代正式編撰《神農本草經》
(大約公元一世紀成)載藥365種,不少流傳至今,如人參、甘草、當歸、麻黃、大黃歷代均有修訂、增補,愈臻完善歷27年,明末1578年完成52卷,190萬字收藥1892種 插圖1160幅藥方11000條英、日、德、俄、法、拉丁7種文字《本草綱目》(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李時珍
發(fā)展簡史
16世紀末,我國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匯集800余種先賢典籍,并用27年時間親身考察印證,終于寫成《本草綱目》這一輝煌藥學巨著?!侗静菥V目》全書約190萬字,共52卷,系統(tǒng)分類收載藥物1892種,方劑11000余條,插圖1160幅。這部傳統(tǒng)醫(yī)藥學的經典著作被譯成英、日、朝、德、法、俄及拉丁七種文字,影響遍及歐亞大陸,在古代藥物發(fā)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仍是某些領域醫(yī)藥工作者的重要參考書。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中藥藥理學發(fā)展簡史中藥應用于臨床已有幾千年歷史,但用現(xiàn)代藥理學方法研究中藥的作用卻為時較晚。20年代初開始對麻黃的系統(tǒng)研究,揭開中藥藥理研究的序幕;30年代國內中藥藥理研究機構增多;40年代中藥藥理研究進展緩慢;50年代中藥藥理研究進入嶄新的發(fā)展階段;60年代結合中醫(yī)藥理論研究中藥及方劑;“證”的動物模型的研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藥理學發(fā)展簡史(續(xù))70年代中醫(yī)治則治法的研究;復方藥理的研究取得進展;80年代全國中藥藥理專業(yè)委員會成立;《中藥藥理與臨床》的創(chuàng)辦;全國第一本中藥藥理學教科書的編寫;中藥藥理專業(yè)的創(chuàng)辦;90年代中藥新藥的研究十分活躍,新的中藥制劑不斷涌現(xiàn);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中藥藥理學研究現(xiàn)狀中藥及復方的研究受到重視中藥藥理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新技術、新方法不斷被采用“證”的本質有一定的了解,多種“證”的動物模型的建立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正開始起步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四)中藥毒理學研究的現(xiàn)狀中藥臨床應用的禁忌問題正得到重視中藥的毒理學研究已經開展有毒中藥的開發(fā)、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五)中藥藥理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中藥藥理研究今后的發(fā)展方向:要有重點地逐項揭示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的實質。從臨床實踐出發(fā),中藥藥理研究的重點應該是方劑,從研究方法上應以整體研究為主,建立大量科學合理的中醫(yī)?。ㄗC)動物模型、實驗方法、觀測指標及結果分析、判斷標記等,也就是完全符合中藥特點的藥理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完善和提高血清藥理學、復方藥代動力學以及血清藥物化學、中藥復方化學的研究,同時積極發(fā)展中藥的分子藥理學、量子藥理學、受體藥理學,以及離子通道、酶、基因等方面的藥理學研究,整體與離體試驗相結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中西醫(yī)藥相結合,從多方面、多層次全面深入地闡明中藥治療作用。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中藥藥理學研究方法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中藥藥理學研究方法簡史經驗感知法(簡稱經驗法或本草法):“神農嘗百草”,麻黃治喘,當歸調經,黃連治痢,大黃導瀉等;化學藥理法(簡稱化學法):麻黃—麻黃堿—西藥等;中藥藥理法:青蒿—青蒿素,青黛—靛玉紅,黃連—黃連素,安宮牛黃丸—清開靈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藥理研究方法的特點以中醫(yī)藥理論為基礎來闡明中藥藥理;中藥藥理研究的受試物為中藥;中藥藥理的藥效學是以證為基礎。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證或證型”通常將各種疾病所出現(xiàn)的具有規(guī)律性證候(癥狀和體征),系統(tǒng)地分別歸納為若干類型。是中醫(yī)特有的概念,是辨證論治的主要臨床依據(jù)。是疾病發(fā)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病的性質以及正邪斗爭消長變化的病理概括。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中藥藥理研究的設計原則1)明確研究目的和意義;2)觀察的條件應力求一致;3)確定實驗方法、項目和指針;4)確定實驗動物數(shù)量;5)劑量的估計與換算;6)實驗設計中對照、重復與隨機;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研究目的和意義優(yōu)勢和特色
安全,有效(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人特我新)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中藥藥理研究的設計原則1)明確研究目的和意義;2)觀察的條件應力求一致;3)確定實驗方法、項目和指針;4)確定實驗動物數(shù)量;5)劑量的估計與換算;6)實驗設計中對照、重復與隨機;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研究對象的統(tǒng)一性
中醫(yī)藥特色體現(xiàn)在復方用藥,已被幾千年的臨床實踐和現(xiàn)代臨床療效所肯定。而許多中藥藥理研究中對其方劑組成藥味的道地性、組成(君、臣、佐、使等)以及煎煮方法等忽略,對試驗用樣品限定很不嚴格,致使別人無法重復研究結果,從而降低了試驗結果的可信度。實驗樣品的統(tǒng)一性是我國當前中藥藥理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安全,有效)穩(wěn)定,可控?!?質量的標準化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中藥藥理研究的設計原則1)明確研究目的和意義;2)觀察的條件應力求一致;3)確定實驗方法、項目和指針;4)確定實驗動物及數(shù)量;5)劑量的估計與換算;6)實驗設計中對照、重復與隨機;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復方組成及研究指標的合理性
不少研究者在進行中藥復方(新藥)
藥理研究時,往往自擬中藥方劑進行藥理或其它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方劑配伍不合理,常常是只從某些單味或復方藥的一些功能主治與某些藥效學指標去生搬硬套中醫(yī)藥理論,并且將方劑藥味隨意加減,造成組方不合理,與中醫(yī)藥理論相矛盾。另外一些研究存在方劑的功能主治與藥效學研究內容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有些人只做了一項或兩項藥理學研究指標,在討論和結論中將與研究內容無關的方劑功能主治加以擴展論述,脫離研究內容。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建立中醫(yī)藥實驗方法體系
由于中藥及復方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產地、藥材、加工、劑型和服藥途徑等),不可控因素很多,其中還存在很明顯的特殊性即量效關系問題,許多研究者在研究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很多中藥和中藥復方實驗研究中所用劑量越大其藥效結果反而不明顯(這里也許還有實驗動物的品種、性別、正常動物和病理動物不同的原因)
。因此,一些中藥及中藥復方藥理研究不能完全按照現(xiàn)有的藥理學方法要求進行,應創(chuàng)新研究評價中醫(yī)藥實驗方法體系。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中藥藥理研究的設計原則1)明確研究目的和意義;2)觀察的條件應力求一致;3)確定實驗方法、項目和指針;4)確定實驗動物數(shù)量;5)劑量的估計與換算;6)實驗設計中對照、重復與隨機。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實驗設計三大原則對照重復隨機(均衡)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四)中藥藥理研究注意事項中醫(yī)藥理論為基礎與保持特色;中藥受試物的要求;加強藥理與藥化的配合;基礎理論與開發(fā)應用研究相結合;實驗必須密切聯(lián)系臨床。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五)中藥復方的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中藥復方研究的必要性
中醫(yī)以藥物配伍的復方治療;以藥探理,印證和闡述中醫(yī)的理論,指導臨床;對開發(fā)中藥新藥和提高水平有意義。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研究的基本要求選方:臨床常用,療效確切,方中藥味較少實驗設計:以復方的功能主治為依據(jù)制劑和質量控制標準:以保證復方藥理結果的一致性、可重復性拆方研究:可明了復方中某些治法或某味中藥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全面、深刻、精確地認識復方的本質、配伍原理藥動學研究:了解復方的體內過程,指導用藥臨床藥理學研究:既要遵循現(xiàn)代臨床藥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又必須充分注意中醫(yī)藥的特點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配伍:是指根據(jù)病情的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的將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藥物配合在一起應用。中藥復方的配伍理論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配伍理論研究組方原則—君臣佐使配伍類型—七情和合方劑的變化—組成、藥量、劑型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君:針對主病、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
臣:協(xié)助君藥加強治療作用(或對兼病兼證起治療作用)。
佐:佐助—治療兼病兼證(或配合君臣藥加強治療作);佐制—減弱或消除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反佐—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
使:引經—引導方中諸藥直達病所;調和—調和方中諸藥性味。中藥復方的配伍理論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麻黃湯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助麻黃發(fā)汗解表杏仁-----降氣平喘炙甘草-----調和諸藥君臣佐使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1)相須:性味、功效相同或相近的藥物配合運用以提高療效。2)相使:藥物性味功效不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配合運用以提高主要藥物的某一功效或擴大治療范圍。3)相畏: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降低。4)相殺:一種藥物能夠降低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5)相惡: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6)相反: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7)單行:用單味藥治療疾病。針對性強,功效專一。常見配伍形式(七情)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同類相須性味功效相類似的藥物合用,通過藥物之間在某些方面特殊的協(xié)同作用而增強療效。中藥復方的配伍理論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異類相使:主要功效雖異但作用環(huán)節(jié)關聯(lián)的藥物合用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通過輔藥對主藥的協(xié)同或互補作用而提高療效或產生新的功效。1)性味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藥物合用,藉其共性以協(xié)同增效,并利用輔藥個性特長以增強主藥的治療效果。2)根據(jù)陰陽氣血及臟腑相關理論,將主要功效不同的藥物合用以增強療效。3)根據(jù)病機中的病勢特點和治法中導邪外出的理論,將針對主因的藥物配伍通利透散類藥,使邪有去路,以縮短病程,提高療效。中藥復方的配伍理論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相反相成:指性味相反的藥物在寒熱溫涼、升降浮沉、開闔補瀉等不同意義上的配伍。1)寒熱并用寒涼藥與溫熱藥合用。2)補瀉同施補益藥與祛邪藥合用。3)升降相隨升浮上行藥與沉降下行藥合用。4)散收同用收斂固表藥與辛散宣發(fā)藥合用。5)剛柔相濟柔潤藥與剛燥藥合用。6)通澀并行通利藥與固澀藥合用。中藥復方的配伍理論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四、制毒糾偏:在使用藥性峻猛或有毒的藥物時,配伍適當?shù)乃幬镆灾萍s其毒烈偏性,從而減輕或消除對人體的不良影響。五、引經報使:利用藥物的“歸經”,針對主治證候的病位配伍適當藥物以引導其它藥物直達病所。中藥復方的配伍理論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病證癥結合的組方思路因證配伍因病選藥因癥用藥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方劑的變化1、藥味增損
麻黃湯—
桂+石麻杏石甘湯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方劑的變化2、藥量加減四逆湯—附子1枚、干姜1兩5錢、甘草:回陽救逆—陰盛陽微通脈四逆湯—附子1枚大者、干姜3兩、甘草:回陽通脈—陰盛格陽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方劑的變化3、劑型變化湯者,蕩也;丸者,緩也。如理中丸由丸劑改為湯劑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研究進展
復方的整體功效拆方研究現(xiàn)代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整體功效研究
中藥復方的組成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理法方藥體系的一部分,是中醫(yī)整體觀思維下的具體表現(xiàn),其君臣佐使的搭配結構,各中藥飲片之間的配伍環(huán)境,共同目的都是針對疾病的病機,全方協(xié)同互濟,功效主治合一,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中藥復方的藥理學研究,就應從整方的藥效學進行研究。復方是由單味藥組成,但不等于單味藥的簡單羅列,從功效上講,其不是相加關系,而是相乘的。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整體功效研究
1、方劑藥效物質基礎不是單味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藥理作用2、方劑的藥效物質不一定僅限于能被檢測到的化學成分3、方劑藥效物質系統(tǒng)不是方劑中所有化學成分的總和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整體功效研究
1、方劑藥效物質基礎不是單味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藥理作用:①中藥復方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由中藥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每味藥物功用與方劑功效的關系是非獨立、非線性的,方劑作用效果是其藥效物質共同發(fā)揮作用的整體、綜合結果的體現(xiàn),而不是由某一特定性成分決定的。②方劑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對人體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多靶點的整合調節(jié)作用。③承擔著同一藥效的成分可能來自不同中藥的同一類成分,也可能來自同一中藥的不同類成分,或者是來自不同中藥的不同類成分。④方劑的功用不等于組成藥味功效的簡單疊加。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整體功效研究
2、方劑的藥效物質不一定僅限于能被檢測到的化學成分:①許多因素制約了檢出范圍。②含量較大、能被檢測到的成分不一定是方劑的藥效物質。③含量較低、不易被檢測到的成分也許不是無效成分。④在離體實驗中無效的成分不一定不是方劑的藥效物質。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整體功效研究
3、方劑藥效物質系統(tǒng)不是方劑中所有化學成分的總和:
“全成分論”認為,方劑中所有化學成分的總和構成了方劑的藥效物質系統(tǒng)。但是將所有的化學成分均當作方劑的藥效物質是不科學的。這是因為,方劑中包括很多種類的化學成分,如無機鹽、小分子有機化合物(生物堿、有機酸、黃酮、苷類等)以及大分子有機化合物(如多糖、蛋白質等),它們的物理、化學性質差別很大。方劑治療特定疾病時,并不是所有的化學成分都發(fā)揮治療作用,針對方劑某一特定的功效,有的成分作用強,有的成分作用弱,有的成分無效甚至有害。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拆方研究
1拆方方法(1)單味研究法:此法是將中藥復方各組成藥物分別與全方進行比較,從中發(fā)現(xiàn)起主要作用的藥物,并揭示各藥物之間的協(xié)同、拮抗等配伍關系。(2)藥對研究法:藥對在藥效方面起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依賴和相互轉化的作用。作為中藥復方的核心部分,研究中藥復方有必要重視藥對的研究,藥對研究有利于探索復方的配伍規(guī)律。(3)藥物組間關系研究法:將組成復方的中藥按其功效、性味關系分成不同的組分,以此來探討藥物組之間的作用關系和組方理論。(4)拆藥分析法:從復方中拆出一味或一組藥物后進行實驗,用以判斷拆出的藥味對原方功效影響的研究方法。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拆方研究
(5)聚類分析法:通過對具有同類功效的中藥復方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建立多元回歸方程來揭示同類功效中藥復方的組方規(guī)律,探索其中同種藥物的配伍關系和用量規(guī)律。(6)正交設計法:該法以最小的實驗次數(shù)得出盡可能最佳的配伍關系和最佳應用劑量,并可分析主要藥物、次要藥物以及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7)正交t值法:按正交設計原理及F值與t值的特點關系,改進正交表形式,分析藥物之間的配伍關系。改進正交表有利于分析藥物之間的協(xié)同或拮抗作用,適用于研究較為復雜的中藥復方。(8)均勻設計法:將中藥復方的藥物(因素)和劑量(水平)按一定的均勻設計表進行安排。均勻設計的實驗次數(shù)與各因素所取水平數(shù)相等,有利于進行量效實驗,而無由于增加試驗的水平數(shù)導致正交設計中試驗次數(shù)隨水平數(shù)呈平方增長的現(xiàn)象。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的拆方研究
2、拆方目的(1)探究復方物質基礎變化與藥效之間的關系。方劑作用的實質是方中所含的各種有效成分及藥物配伍后的功效變化。(2)尋找最佳劑量配比關系,增強藥效。中藥復方中單味藥用量的配伍有一定比例關系,方中藥味的量發(fā)生變化時藥效也往往會發(fā)生變化。采用拆方研究原理,比較藥物不同用量配伍對某特定藥效的影響,尋找最佳劑量配比關系,增強藥效,組成新配方。(3)精簡方劑。通過拆方研究可篩選出針對某一藥效的主要藥味或組分,使組方得到精簡,藥效更為明確,這是目前從中藥復方創(chuàng)制新藥的常用方法。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現(xiàn)代研究新技術新方法
1、中藥復方研究與生物芯片技術相結合2、中藥復方研究的數(shù)據(jù)庫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3、中藥代謝物組學研究4、細胞層次ADME/Tox研究方法5、模糊數(shù)學與中藥復方的結合6、分子烙印技術分離中藥復方有效部位7、應用腸內細菌生物轉化法研究中藥復方等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現(xiàn)代研究新技術新方法
1、中藥復方研究與生物芯片技術相結合中藥復方具有活性組分多、作用靶點多及作用途徑多等特點,使其在藥理活性方面表現(xiàn)為多效性、復雜性和某些成分的雙向調節(jié)性。這些特點使得從整體到細胞以及分子水平研究中藥復方作用機制及其生物活性比較困難。表達譜基因芯片的出現(xiàn)為從基因表達水平上定性定量地反映中藥復方藥理和毒理作用全貌,并建立標準化中醫(yī)證候動物模型提供了一個平臺,是從基因水平篩選中藥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綜合應用生物芯片技術,結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方法,并與中藥復方組方原理君臣佐使、藥味、藥性理論及用藥劑量相聯(lián)系,全面分析構成復方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將最終闡明復方中藥組方的科學依據(jù)。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現(xiàn)代研究新技術新方法
2、中藥復方研究的數(shù)據(jù)庫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該系統(tǒng)包括中草藥成分三維結構數(shù)據(jù)庫、受體三維結構數(shù)據(jù)庫、代謝庫、具有生物活性數(shù)據(jù)的化合物數(shù)據(jù)庫為核心的知識庫系統(tǒng);以分子對接為核心的分子間相互作用計算機模塊;以三維定量構效關系(3D-QSAR)為核心的構效關系及分子相似性研究單元等計算模塊。該系統(tǒng)對于研究復方組分間相互作用,復方成分及可能形成復合物的三維結構,確定復方有效成分及其中藥組分在體內的代謝研究提供了大量數(shù)據(jù)信息,有助于中藥復方物質組成和作用機理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現(xiàn)代研究新技術新方法
3、中藥代謝物組學研究在中藥復方活性成分篩選中,代謝物組學作為一種系統(tǒng)研究方法,能評價動物整體藥理反應,彌補體外高通量篩選技術只能在分子和細胞水平評價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缺陷。進行中藥復方代謝物組學研究,追蹤復方化學成分在體內變化過程、作用強度和毒副作用,對全面闡明中藥復方在體內變化規(guī)律、特點和藥效學物質基礎,無疑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現(xiàn)代研究新技術新方法
4、細胞層次ADME/Tox研究方法ADME/Tox方法是一種在細胞水平上早期進行活性與吸收、分布、代謝、清除和毒性以及藥物-藥物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模式。該模式與以往ADME/Tox串級研究模式的區(qū)別在于提取與篩選同時進行,采用高通量技術,用細胞特別是人體細胞進行實驗。將ADME/Tox與組合化學和生物信息學結合,構成了體內、體外和計算機三者結合的平臺,可以全方位預測吸收、分布、代謝、清除和毒性、藥物間相互作用。同時用人源細胞進行實驗可極大程度地縮小人與實驗動物之間的種屬差異,從而做到藥物研究中早期淘汰、降低失敗率及不必要的損失。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現(xiàn)代研究新技術新方法
5、模糊數(shù)學與中藥復方的結合模糊數(shù)學是針對處理自然界及人類思維中普遍存在的模糊性現(xiàn)象而提出和建立的。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中存在大量模糊性概念和規(guī)律,無論是性味歸經、君臣佐使、組方變化的理論探討,還是功能主治、臨床應用的具體研究,采用模糊數(shù)學方法來處理,有可能突破傳統(tǒng)定性研究局限。在方劑配伍規(guī)律的量化研究中引人模糊數(shù)學方法,并以計算機技術為工具,有助于從復方配伍的動態(tài)性、模糊性本質上去深入而確切地開展方劑配伍規(guī)律量化研究。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現(xiàn)代研究新技術新方法
6、分子烙印技術分離中藥復方有效部位分子烙印技術是根據(jù)特定目標分子(即模板分子)制備具有高度親和性聚合物材料(MIP)的技術。MIP存在與模板分子空間結構互補,功能團相互作用(氫鍵、離子或范德華力等)的聚合物孔穴。MIP與模板分子的作用類似于酶和底物的結合,對模板分子具有較強親和性及識別能力。利用MIP特異親和性從中藥復方中提取、分離具有相同空間結構、相似功能團的有效部位,將會成為中藥復方有效部位提取、分離的有效手段。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復方現(xiàn)代研究新技術新方法
7、應用腸內細菌生物轉化法研究中藥復方中醫(yī)用藥的特色之一是以湯劑形式口服用藥。傳統(tǒng)中藥復方湯劑在發(fā)揮藥效作用之前,除在炮制、煎煮過程中會產生化學變化以外,進人機體后,在消化道和腸道內也要發(fā)生生物轉化或代謝。腸內菌微生物的中藥成分生物轉化法是利用腸內菌微生物中特定酶將中藥成分進行多種生物轉化,具有單酶或多酶的高密度轉化和高度立體選擇性,反應條件溫和,可完成一般化學方法難以實現(xiàn)的反應。腸內菌微生物的中藥成分生物轉化法對揭示中藥復方藥效學物質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六)中藥藥理學獨特的研究方法篩選法含藥血清法臨床適應癥分析法中藥藥理綜合研究法證型藥理法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地位及存在的問題
中藥藥理學形成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它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是中藥臨床藥理的橋梁。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的突破口:中醫(yī)藥的學術發(fā)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guī)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yī)學缺乏共同語言。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2、中藥體外研究方法
中藥體外藥理研究方法多是沿用現(xiàn)有的西藥藥理體外研究方法,由于中藥尤其復方所含成分復雜,存在眾多影響實驗結果正確判讀的因素,而在所有體外研究中都不能排除此因素,所以總是缺乏嚴格的對照,其科學性一直不能為中藥藥理學界所承認。有人為解決此問題提出“血清藥理學”。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3、中藥復方藥物代謝研究
藥物代謝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藥物代謝酶的研究,另一方面就是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包括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中藥復方的藥物代謝研究應當加強對生物體內相關藥物代謝酶和其它酶系影響的研究。如:對肝線粒體和微粒體氧化酶、酯酶和水解酶系的研究。中藥復方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不能完全按照研究西藥的方式進行,因為其組成成分繁多而且復雜,即使進行了其中一些復方標識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藥代研究工作,也不能很好地指導臨床用藥;原因很簡單:標識成分或有效成分很難測定。另外復方在體內起作用的決不僅是一兩個成分所決定的,而且各成分之間還會相互影響。同時,在中藥復方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時,還應考慮復方的藥效作用的緩慢性和持久性,它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也具有特殊性。首先要考慮到腸道菌群對中藥的作用,另一個是肝臟的“首過效應”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只測定某些標識成分或有效成分不能確切地模擬復方在體內的藥物代謝曲線及各項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另外,原形藥物(復方)
與代謝產物的區(qū)分也是很難的問題。中藥復方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可以考慮一些新的科學的思路:可先不考慮中藥在體內的復雜代謝過程,而從人體服用的復方的代謝產物入手。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4、中藥藥理研究應與臨床實踐結合
中藥基礎藥理學又稱中藥實驗藥理學,應與臨床藥理學結合,使中藥基礎藥理學對臨床藥理學發(fā)揮更直接的效益。由于中藥臨床研究的重復性和對比性與穩(wěn)定性較差,故應提倡合格的中藥標準品供應臨床試用,并著力開展該方面的研究。同時,中藥藥理學是傳統(tǒng)中藥學和現(xiàn)代藥理學結合的產物。而傳統(tǒng)中藥學理論來源于中醫(yī)藥學理論及其臨床治療用藥模式與方法,以及臨床實踐經驗。因此,中藥學明顯體現(xiàn)著中醫(yī)學理論的基本精神和帶有經驗醫(yī)學的某些特征。中醫(yī)藥理論與臨床實踐是中藥藥理學研究與學科發(fā)展的基礎、前提和動力。而中藥藥理學的建立與發(fā)展又豐富了傳統(tǒng)中藥學的本質內涵,使其向現(xiàn)代中藥學邁進。中藥藥理學與臨床實踐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中藥藥理學研究成果現(xiàn)已廣泛地運用于臨證中,直接為中醫(yī)藥臨床實踐服務,并促進了新藥的開發(fā)和臨床運用,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以前解釋中藥的療效往往根據(jù)傳統(tǒng)的中藥學理論,而這些多屬經驗性藥學理論。其事實往往不夠充分。盡管有著合理的內核,卻難以客觀地評價,具有不確定性?,F(xiàn)代則可以通過深入探究它的藥理作用來提供線索和依據(jù)。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5、有毒中藥藥理學研究
有毒中藥是中醫(yī)藥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延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仍被國家藥典收載,列為臨床常用中藥。1995年版《中國藥典》共收載常用中藥522種,其中注明有“小毒”者23種,“有毒”者38種,“有大毒”者10多種,合計占全部品種的13.6%。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含重金屬等有毒中藥(朱砂和雄黃)的復方約占中藥復方的10%以上。使用有毒中藥治病,可通過對中藥材炮制成飲片入方,達到用藥安全有效目的。同時應當注意到,有毒中藥運用得當,對治療一些難頑之癥常能獲得治療的奇效,這是中醫(yī)在用藥方面的一大鮮明特點,也是常用有毒中藥在毒理學研究中與西藥和其它藥物的重要區(qū)別之一。所以,加強有毒中藥的藥理學研究是突出中醫(yī)藥特色的重要問題之一。
實際上,中藥的毒性有別于西藥。中藥與西藥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中藥的成分非常復雜,所含的成分現(xiàn)在還很難全部分析清楚。各種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進入到人體后作用于多種靶器官,其藥效和毒性的表現(xiàn)不能簡單地從某一個或幾個已知成分的含量來判斷。例如,含有有毒重金屬的藥物(汞、砷等)在中藥處方中應用較廣泛,如果用重金屬總含量為標準,來評判中藥的毒性,許多具有獨特療效的有效方劑將被禁止使用。但是重金屬的存在狀態(tài)不同,其毒性的差異非常大。中藥的毒性與其含有的重金屬總含量不一定呈正比。通過對安宮牛黃丸中的汞、砷加減研究發(fā)現(xiàn),其腦保護作用加汞、砷的強于未加汞、砷的安宮牛黃丸,因此,有毒中藥藥理學很有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必要。
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篩選法廣篩法:是指無特定指針的廣泛篩選。此法不受中藥主治、中醫(yī)藥理論的限制。其優(yōu)點為研究面廣,發(fā)現(xiàn)問題多,常能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藥理作用,可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但工作量大,盲目性多,篩選效率不高;定向法:是指根據(jù)中藥或復方的主治、功效進行定向篩選。此法因有中醫(yī)藥理論和臨床治病經驗為依據(jù),成功率較高,工作量較少。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含藥血清法
用動物的含藥血清進行藥理實驗的方法通稱為“含藥血清方法”。優(yōu)點是實驗結果與在體實驗結果的一致性,它不僅能反映藥物中可吸收部分的直接作用,且能反映藥物成分在機體作用下形成的代謝產物和藥物誘生的機體內源性物質的間接效果。但存在不少問題。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臨床適應癥分析法
從中藥復中分析某一種藥物的主要作用,常采用該法。優(yōu)點是減少盲目性,提高命中率。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中藥藥理綜合研究法
采取首先肯定臨床療效,然后藥理與藥化結合,進一步研究還要與生物生理、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學、內分泌學、免疫學、基因工程等方法進行綜合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證型藥理法陰虛證動物模型陽虛證動物模型脾虛證動物模型血虛證動物模型血瘀證動物模型熱證與寒證動物模型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含藥血清法(中藥血清藥理學)
用動物的含藥血清進行藥理實驗的方法通稱為“含藥血清方法”。優(yōu)點是實驗結果與在體實驗結果的一致性,它不僅能反映藥物中可吸收部分的直接作用,且能反映藥物成分在機體作用下形成的代謝產物和藥物誘生的機體內源性物質的間接效果。但存在不少問題。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血清藥理學研究
中藥體外藥理研究方法多是沿用現(xiàn)有的西藥藥理體外研究方法,由于中藥尤其復方所含成分復雜,存在眾多影響實驗結果正確判讀的因素,而在所有體外研究中都不能排除此因素,所以總是缺乏嚴格的對照,其科學性一直不能為中藥藥理學界所承認。有人為解決此問題提出“血清藥理學”。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含藥血清法(中藥血清藥理學)
用動物的含藥血清進行藥理實驗的方法通稱為“含藥血清方法”。優(yōu)點是實驗結果與在體實驗結果的一致性,它不僅能反映藥物中可吸收部分的直接作用,且能反映藥物成分在機體作用下形成的代謝產物和藥物誘生的機體內源性物質的間接效果。但存在不少問題。..\2011年中藥藥理學上課輔件\中藥血清藥理學.ppt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地位及存在的問題
中藥藥理學形成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它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性藥理的研究手段,是中藥實驗藥理的研究基礎,是中藥臨床藥理的橋梁。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的突破口:中醫(yī)藥的學術發(fā)展相當緩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實驗研究體系,缺乏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溝通與融合,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規(guī)范、指標體系和方法論,致使其理論研究對實踐缺乏推動作用,與世界醫(yī)學缺乏共同語言。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證型藥理法陰虛證動物模型陽虛證動物模型脾虛證動物模型血虛證動物模型血瘀證動物模型熱證與寒證動物模型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證或證型”通常將各種疾病所出現(xiàn)的具有規(guī)律性證候(癥狀和體征),系統(tǒng)地分別歸納為若干類型。是中醫(yī)特有的概念,是辨證論治的主要臨床依據(jù)。是疾病發(fā)展階段中的病因、病位、病的性質以及正邪斗爭消長變化的病理概括。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陰虛證動物模型(1)臨床癥狀有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午后潮熱、小便短赤、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臨床多為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共有的虛弱癥狀,與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有關,表現(xiàn)為交感機能偏亢,副交感機能偏低,能量代謝增高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陰虛證動物模型(2)甲狀腺素型陰虛(甲亢)(1)甲狀腺素加利血平造型:甲狀腺素3mg+利血平0.02mgig6-10d;(2)甲狀腺素單味造型:甲狀腺素2.5mgig3w;(3)三碘甲狀腺素氨酸造型:三碘甲狀腺素氨酸18ugig5d。氫化可的松型陰虛:醋酸氫化可的松1.25mgim4d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陽虛證動物模型(1)臨床癥狀有神倦、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白、脈沉弱等。還有消化道功能、呼吸道功能、生殖泌尿功能等癥狀。臨床主要表現(xiàn)是全身功能衰退,多與內分泌功能和能量代謝失調有關。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陽虛證動物模型(2)羥基脲型陽虛:羥基脲7.5mgig7-15d;甲減型陽虛:(1)切除甲狀腺造:麻醉下切除雙側甲狀腺;(2)他巴唑造型:0.03%他巴唑溶液代替飲水,2-3m。腎上腺皮質激素型陽虛:醋酸氫化可的松0.5、0.75、1.0、1.25mgim8-10d;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脾虛證動物模型(1)
臨床出現(xiàn)消化不良、泄瀉、臟器下垂、水腫、出血、抵抗力下降等各種機能障礙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脾虛證動物模型(2)大黃型脾虛:大黃水煎液1g/mlig8d;利血平型脾虛:利血平0.1mg/kgsc14d;飲食失節(jié)型脾虛:喂飼以甘蘭,每二天加喂豬脂一次,9d;四氯化碳型肝郁脾虛:10%CCl4油溶液0.1ml/10g,d1與d6sc。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血虛證動物模型(1)
臨床出現(xiàn)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指甲淡而無華,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fā)麻、脈細數(shù)無力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血虛證動物模型(2)失血性血虛:剪去鼠尾尖,使其失去血液0.5ml;溶血性血虛:2%乙酰苯肼于d1、d4、d7sc;骨髓抑制性血虛:d1照射600拉德X或r射線,d2苯肼50mg/kgip。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血瘀證動物模型(1)
臨床出現(xiàn)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微循環(huán)的異?;蛘系K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血瘀證動物模型(2)右旋糖酐型血瘀:10%高分子右旋糖酐15ml/kg,每周2次,連續(xù)10周。腎上腺素加寒刺激型血瘀:0.1%腎上腺素0.2mlsc,每日2次,其間進行一次冷刺激;氣虛型血瘀:200%大黃水煎劑2ml/100gig;潑尼松4mg/100gig;游泳勞損型;均造型連續(xù)14d。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寒證與熱證動物模型(1)寒證一般呈現(xiàn)生理機能與代謝率低下,常見內臟器官呈慢性炎癥過程,并有全身或局部的貧血、缺血、水腫等表現(xiàn)。熱證常見急性炎癥,體表血管擴張,動脈充血與出血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寒證與熱證動物模型(2)寒證:(1)用知母、黃柏、龍膽草、生石膏制成150%煎劑;(2)用黃連、黃芩、黃柏制成100%煎劑。熱證:(1)用附子、干姜、肉桂、黨參、黃芪、白術制成100%煎劑;(2)用附子、干姜、肉桂制成150%煎劑。以上煎劑每日ig4ml連續(xù)3周。..\2011年中藥藥理學上課輔件\實驗動物及模型的制作.ppt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四、中藥藥性與中藥藥理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中藥藥性理論研究中藥理論的核心是藥性理論,它是祖國醫(yī)藥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中醫(yī)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jù)。狹義的藥性指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廣義的藥性還包括中藥配伍、有毒無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四氣的現(xiàn)代科學涵義四氣與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關系四氣與內分泌功能的關系四氣與能量代謝功能的關系四氣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關系四氣與微量元素的關系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1、與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關系熱證: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偏亢→寒涼藥寒證: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偏低→溫熱藥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1、與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關系寒涼藥-知母、石膏、黃柏等→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尿中CA、cAMP、17OHCS減少;寒涼藥能抑制CA合成,使交感神經功能、腎上腺功能降低;溫熱藥-附子、肉桂、干姜等→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尿中CA、cAMP、17OHCS增加;溫熱藥能促進CA合成,使交感神經功能、腎上腺功能增強。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2、與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的關系溫熱藥—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卵巢等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增強寒涼藥—抑制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3、與能量代謝功能的關系寒涼藥→使腦、肝、腎等耗氧量降低,糖代謝降低→抑制代謝;溫熱藥→使腦、肝、腎等耗氧量升高,糖代謝升高→增強代謝。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4、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關系寒涼藥:鎮(zhèn)靜、安神、抗驚厥→中樞抑制;溫熱藥:興奮、失眠→中樞興奮。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5、與微量元素的關系“藥物中各種無機元素含量水平,是決定植物類中藥四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假說。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6、四氣的現(xiàn)代科學涵義寒涼藥抑制生理生化功能;溫熱藥增強生理生化功能;“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中藥正是通過寒性熱性之最基本的性能來調節(jié)機體失調的生理功能,使之恢復正常(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病之目的。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6、四氣的現(xiàn)代科學涵義中藥四氣的研究是一個復雜而系統(tǒng)的工程,在進行理論和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的同時應和相關學科如物理化學、植物學、生物學、遺傳學、統(tǒng)計學等緊密聯(lián)系,多層次、多學科交叉、多因素、多靶點、動態(tài)地研究中藥四氣理論。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五味的現(xiàn)代認識
五味的本義:辛、酸、苦、甘、咸由口嘗而直接感知的真實滋味,更重要的是代表藥物的某種作用,是中藥作用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F(xiàn)代研究提示:不同的化學成分是中藥五味的物質基礎。中藥之味與其化學成分的分布,不僅表現(xiàn)出一定平行性,而且顯示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即五味—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性。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五味的現(xiàn)代認識
辛味藥:含揮發(fā)油成分者最多,其次是苷類、生物堿。主要分布于芳香化濕藥、開竅藥、溫里藥、解表藥、理氣藥中。辛能散、能行、具有發(fā)散、行氣、活血、健胃、化濕、開竅等功效。解表藥,辛味藥占88.9%,大多含芳香刺激性的揮發(fā)性成分,興奮中樞神經系統(tǒng),擴張皮膚血管,促進微循環(huán)以及興奮汗腺使汗液分泌增加,從而起到發(fā)汗、解熱作用。理氣藥大多味辛,主要通過揮發(fā)油對胃腸道運動具興奮或抑制作用而產生理氣和胃的功效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五味的現(xiàn)代認識
酸味藥:含有酸性成分,其次為鞣質。酸澀收斂藥等。主要分布于收澀藥和止血藥中。有機酸與鞣質有斂肺、止汗、澀腸、止血、固精、止瀉、抗菌、消炎等??辔端帲嚎嗪幰陨飰A和苷類成分為主,主要分布在涌吐藥、瀉下藥、理氣藥、清熱藥、活血藥和祛風濕藥中??嗄苄?、能燥,具有清熱、祛濕、降逆、瀉下等功效。另外,50種有毒中藥中苦味藥占46%(23種),在中藥五味中占有較高比例,應引起注意。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五味的現(xiàn)代認識
甘味藥:含糖類、氨基酸、蛋白質、苷類等機體代謝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為主。主要分布在補益藥、消食藥、安神藥和利水滲濕藥中。甘能補、能緩、能和,具有補虛、緩急止痛、緩和藥性或調和藥味等功效。咸味藥:含鈉、鉀、鈣、鎂、碘等無機鹽及其它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化痰藥和溫腎壯陽藥中,多為礦物類和動物類藥材。咸能軟堅、能下,具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功效。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五味的現(xiàn)代認識
中藥的五味學說是中藥藥性理論的組成部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進一步研究五味與化學成分、功效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對五味學說的認識。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四)升降浮沉的認識升降浮沉經表示藥物作用的趨勢;向上向外(解表、透疹、祛風濕、升陽舉陷、開竅醒神、溫陽補火、行氣解郁及涌吐等)——升?。幌蛳孪騼龋ㄇ鍩?、瀉火、利濕、安神、止嘔、平抑肝陽、息風止痙、止咳平喘、收斂固澀及止血等)——沉降。升降浮沉與本身的性味有關,也受到炮制、藥物配伍的影響。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五)歸經的現(xiàn)代認識藥效與歸經中藥藥動學與歸經中藥微量元素與歸經受體與歸經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1、藥效與歸經
藥理作用和歸經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規(guī)律性聯(lián)系,且這種相關性與中醫(yī)理論基本相一致。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2、中藥藥動學與歸經
中藥的有效成分在體內的分布是歸經的重要依據(jù)。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3、中藥微量元素與歸經
中藥的歸經是以微量元素的遷移、富集和親合運動為其重要基礎。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歸經的“經”并非單純的經絡或經脈之意,而是帶有藥性理論特色的方向、部位的概念,是部位和功能的綜合。在不離開中醫(yī)藥理論的前提下,利用受體學說的理論和技術研究藥物歸經問題,不僅要從中藥的功能來確定作用部位,也要強調病變部位對中藥的選擇和適應作用。藥物的歸經,要看受體分布于哪些臟腑經絡功能有關的位置,它能起的作用就歸于哪經。4、受體學說與歸經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六)有毒、無毒的現(xiàn)代認識
凡有毒的藥物,大都性質強烈,對人體有毒性作用,安全性低,用之不當,藥量稍大,即可對人體產生毒害,輕者損傷人體,重者使人斃命。相反,幾乎無毒的藥物,性質比較平和,安全性高,一般對人體無毒性作用。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中藥的不良反應毒副作用過敏反應致畸致癌作用中藥及其制劑不完全是“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安全可靠”。無病或保健最好少用藥物,治病時也應注意合理用藥,盡量避免和減少其對機體的不良影響。..\2011年中藥藥理學上課輔件\中藥方劑的不良反應.ppt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五、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一)藥物因素藥材:品種、產地、采收季節(jié)、貯藏條件、炮制劑量和劑型煎煮方法和條件配伍和禁忌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機體因素生理狀況(體質、年齡、性別、精神狀態(tài)、遺傳狀況等)病理狀況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環(huán)境因素地理條件、氣候寒暖、飲食起居、家庭環(huán)境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人的精神情志時辰節(jié)律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六、中藥新藥藥理學和毒理學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中藥新藥藥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主要藥效學試驗:主要藥效的確定、選擇試驗方法、對不同類別新藥的原則要求、實驗動物、對受試藥物的要求、對照、給藥劑量與途徑等。一般藥理研究:是指新藥的主要藥效作用以外的廣泛藥理作用的研究。主要包括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等三個方面。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新藥毒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中藥毒理學研究是預測中藥安全性的重要手段,通過毒理試驗了解中藥的毒性反應,毒性程度、毒性發(fā)展過程及毒性作用是否可逆,這是新藥審批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1、急性毒性試驗動物半數(shù)致死量(LD50)作為衡量藥物毒性程度的主要指針。目的:估測試品毒性程度、觀察受試物毒性癥狀、計算治療指數(shù)等。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2、長期毒性試驗目的:主要觀察動物因連續(xù)給藥所產生的毒性反應,提出無不良反應的最大劑量。要求:至少兩種動物(包括嚙齒類和非嚙齒類);劑量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給藥途徑應與推薦臨床試驗的給藥途徑一致;給藥時間一般為臨床試驗用藥期的2-3倍,最長九個月。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七、中藥藥理學存在問題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中藥藥理學研究的存在問題研究方法有待于進一步科學化、規(guī)范化低水平重復多藥代動力學研究尚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缺乏適合中藥研究的動物模型復方的研究問題很多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中藥毒理學研究的存在問題對中藥及復方的毒性與不良反應認識不足有毒中藥、中藥有毒成分的含量不清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不夠全面對中藥有毒、無毒缺乏客觀實驗資料中藥的安全評價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含重金屬的礦物藥安全性基礎研究不足農藥殘留量遠遠超標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八、國外中藥研究概況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
中醫(yī)藥在世界的地位
人類健康需要傳統(tǒng)醫(yī)藥,WHO評價:中醫(yī)藥是世界傳統(tǒng)醫(yī)藥的榜樣。據(jù)WHO統(tǒng)計,目前在全世界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中醫(yī)藥是中國的“國粹”與“瑰寶”,是開發(fā)新藥的“金礦”。據(jù)WHO估計,中草藥的開發(fā)利用在未來的10年內將在世界上全面興起。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一)歐、美有關草藥的法規(guī)美國是醫(yī)藥法規(guī)最嚴的國家,但新法規(guī)對植物藥管理靈活,控制較為寬松。有《飲食補充劑健康與教育法》、《關于天然植物藥品研究指南》等法規(guī)。美國FDA不再要求中草藥是所謂純而又純的“單體純品”,而可以是“安全、有效、可控”的“混合物”。目前分布在全美的中醫(yī)院校、科研院所已達46所。歐盟尚無統(tǒng)一的草藥法規(guī)。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二)西歐草藥市場現(xiàn)狀西歐草藥市場發(fā)達,并將持續(xù)增長;草藥制品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日常不適(如失眠、便秘、肥胖、風濕關節(jié)炎、胃腸疾病等);草藥種類有限;OTC藥品市場競爭加?。环ㄒ?guī)阻礙草藥的發(fā)展。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三)北美草藥市場現(xiàn)狀規(guī)模不大,但增長率略高于西歐國家;草藥多以食品名義銷售;草藥銷售已形成網(wǎng)絡;重視對中藥的研究。2022/10/10《中藥藥理學》總論(四)非洲、阿拉伯草藥市場現(xiàn)狀20世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蘇人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7.1《一般違法與犯罪》聽課評課記錄
- 浙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6.3 線段的大小比較》聽評課記錄1
- 瑜伽健康活動贊助合同(2篇)
- 生態(tài)修復工程招標合同(2篇)
- 甲方因乙方責任解除合同范本(2篇)
- 2022年新課標八年級上冊歷史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聽課評課記錄
-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8.4澳大利亞》聽課評課記錄
- 浙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2.4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簡單應用》聽評課記錄2
- 人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19.3 課題學習-選擇方案》聽評課記錄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7.1《家的意味》聽課評課記錄1
- 七上 U2 過關單 (答案版)
- 五年級上冊小數(shù)遞等式計算200道及答案
- 超高大截面框架柱成型質量控制
- GB 9706.1-2020醫(yī)用電氣設備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 森林法講解課件
- 口腔頜面外科:第十六章-功能性外科與計算機輔助外科課件
- 信用證審核課件
- 植物工廠,設計方案(精華)
-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BC)課件
- 貸款新人電銷話術表
- 音箱可靠性測試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