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進行分享和謙讓教育的反思_第1頁
對幼兒進行分享和謙讓教育的反思_第2頁
對幼兒進行分享和謙讓教育的反思_第3頁
對幼兒進行分享和謙讓教育的反思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對幼兒進行分享和謙讓教育的反思“李小多分果果,分到最后剩兩個,一個大、一個小,大的留給張小弟,小的留給他自己?!边@是一首很老的兒歌,充分體現(xiàn)了分享與謙讓的教育思想,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幼兒做不到將大蘋果留給他人,或者表面上做到了內(nèi)心卻非常不情愿?,F(xiàn)在的獨生子女能否理解分享與謙讓的道理,真正做到主動自發(fā)的與他人分享謙讓的行為呢?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互相分享和謙讓,然而收效甚微。為了更好地開展這一教育,特針對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幾個案例進行反思。一、案例描述與分析。案例一:超超性格比較內(nèi)向,不太會說話,但能基本上做到與小朋友友好相處。平時玩玩具的時候總是比較被動,看見爭爭搶搶的場面總是后退一步。有一天剛從玩具架上取下一件新玩具正高興地玩著。突然磊磊走過來說也要玩,超超不想給,兩人爭奪起來。我看見了說:“老師看誰是謙讓的好孩子!”超超極不情愿地把玩具推給了磊磊,磊磊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玩去了。超超則無可奈何去玩別的玩具。分析:看超超無聊的玩著其他的玩具,我不僅思考剛才的做法:謙讓是一種良好的品德行為,但是不是應當發(fā)自內(nèi)心呢?幼兒年齡尚小,固然需要老師的教育,但像超超這樣的謙讓案例二:飯后休息時,欣怡拿了一包QQ糖開始向同伴炫耀。幼兒們紛紛圍在她身旁等待她分發(fā)。欣怡開始高興的分給自己的親信好友。由于包裝并不透明,當分到最后幾顆時,欣怡在分發(fā)時沒看清楚,不小心把所有的糖都分完了。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了時,開始大哭起來跑,到一旁我身邊說:最后一個拿到糖的小朋友把她的糖拿去了。分析:剛開始分發(fā)時欣怡是很開心的。當分到最后一顆時不小心也給了別人,這時才開始大哭,她的哭聲說明什么?是委屈還是不甘心?一開始時分給其他小朋友時她還是表現(xiàn)出了很大方的樣子。為什么給了這么多都不難過?而對最后一顆這么舍不得?是不是可以說要讓孩子做到分享容易謙讓則難呢?因為從物質(zhì)上講,分享意味著共同享有,我雖然給你了,我也還有;而謙讓卻等于如果給你了,我就沒有了,因此很難讓幼兒接受。案例三:下午點心吃桔子,成成不喜歡吃,又不能扔掉,他看到云濤吃得很快,便轉(zhuǎn)頭和他說了什么就把手里的桔子塞給了他。云濤吃第二個桔子吃不下了時就向我求救。我去了解情況時成成說:我是謙讓給他吃。這讓我哭笑不得。分析:像這種把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并稱之為“謙讓”的行為,并不少見,午飯時常有孩子把自己不愛吃的菜放到他人的碗中,他們?yōu)槭裁磿Q自己的行為是謙讓?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謙讓的含義,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們的謙讓行為?案例四:分析:這可能算是家長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性問題,在幼兒園里我們教育孩子分享合作、團結(jié)友愛,可是有的家長教育卻是與幼兒園背道而馳,使得孩子無所適從。家長的觀念、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上述案例中,汪洋有了謙讓的表現(xiàn),家長不但沒有表揚孩子的行為,反而說孩子笨。所以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里,孩子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分享與謙讓的觀念也得不到培養(yǎng)。二、案例反思和體會:1、幼兒園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分享與謙讓這一品德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為謙讓的基礎去對幼兒實施教育?讓幼兒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礎上去進一步理解并學會謙讓?分享行為包括自發(fā)分享,誘發(fā)分享,被動分享。案例一即屬于被動分享。被動分享行為產(chǎn)生最初,在老師要求下共同分享,或在幼兒強迫下進行的“分享行為”幼兒不懂得同伴間玩玩具得規(guī)則:大家一起玩。在老師得被迫下,被動地與其他幼兒產(chǎn)生分享行為。有的幼兒過于膽小,如:超超被別人拿去玩具后,只是稍微作出反應,卻也只能被迫地產(chǎn)生“分享”。這樣“分享”使一方歡喜,一方愁。而誘發(fā)分享行為使在幼兒初步理解“分享”,卻又在道德認識水平低的情況下,產(chǎn)生利他行為。在平時的游戲中,幼兒往往會為爭搶玩具而大大出手,我在建立了“不許隨便拿別人的玩具”這一規(guī)則下,幼兒的爭搶行為得到一定制止,然后我進一步主導幼兒向其他幼兒“借玩具”,從而產(chǎn)生另一種規(guī)則:在別人同意下,拿走玩具。這樣誘發(fā)使得幼兒基本上都愿意與別人來分享他的積木,這時也抓住時機進行禮貌教育。教師在發(fā)揮幼兒的主導性、積極性、能動性,注意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探索分享行為的過程中,幼兒的分享慷慨程度會不斷提高,這時自發(fā)分享就會產(chǎn)生其中。當幼兒發(fā)現(xiàn)某一幼兒正在為一玩具而苦苦向另一幼兒借時,他會主動拿出來說:我給你玩。在嘗試分享圖書時,也有幼兒會主動提出;我要和xx一起看;或者幼兒間相互商量說:我們一起看這本書吧!此時的自發(fā)的分享就以成為幼兒間社會交往的手段。2、其次,經(jīng)驗告訴我們,要讓幼兒分享是比較容易的,而謙讓對于幼兒就不太容易接受。案例二說明要使幼兒達到能夠自覺謙讓,實非易事,因為不但要有一個漫長的認識過程,還要有這種品德形成的情感態(tài)度,即要樂意去做。所以這是一個涉及到幼兒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往往籠而統(tǒng)之地把分享、謙讓混作一團去處理,使本來易于解決且對幼兒十分有利的教育機會就失去了。如果今后遇到兩個幼兒爭奪一本圖書,我認為以兩人一起看的解決方式處理,就更利于幼兒的健康心理與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因為既解決了矛盾沖突,又培養(yǎng)了幼兒合作共享的情感。在對幼兒進行謙讓教育時,我們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去實施,對于較小的幼兒可盡量滿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可在滿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逐漸教育其學會輪流玩、輪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圖書,幼兒都想玩、看,教師可引導幼兒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況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輪流玩的辦法,再由此過渡到謙讓。3、再次,教師在教育幼兒謙讓的同時,也應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fā)展作考慮。一個人的良好品德不僅僅是謙讓,誠實、勇敢、自信、熱情、友愛、好問,以及活潑開朗的個性品質(zhì)都是不可忽略的。案例一中超超的行為就說明過分的謙讓有時反而會成為一種懦弱,甚至對自己喪失信心。而象案例三中的成成,老師應該好好分析一下其對謙讓的認識與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幫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做,那么要讓其明白,自己不喜歡的,別人可能也不喜歡,對別人施“恩”也要征得別人的同意,不要使謙讓過了“界”。把自己不喜歡的強加給別人,還美名其曰“謙讓”,豈不是扭曲謙讓?要讓其懂得,真正的謙讓是雙方都高興、都情愿、都為這件事而感到高興,而不是強加于別人。三、相關問題思考我們還要把分享和謙讓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因為分享和謙讓不僅有物質(zhì)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物質(zhì)的分享謙讓可以親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謙讓雖然看不到,卻可體會到,兩者是一種巧妙的融合。幼兒在不斷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