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避稅案例與應對策略_第1頁
反避稅案例與應對策略_第2頁
反避稅案例與應對策略_第3頁
反避稅案例與應對策略_第4頁
反避稅案例與應對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反避稅案例與應對策略一、間接轉讓股權避稅與反避稅(一)納稅籌劃思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7條規(guī)定,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按照以下原則確定:①銷售貨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動發(fā)生地確定;②提供勞務所得,按照勞務發(fā)生地確定;③轉讓財產所得,不動產轉讓所得按照不動產所在地確定,動產轉讓所得按照轉讓動產的企業(yè)或者機構、場所所在地確定,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按照被投資企業(yè)所在地確定;④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業(yè)所在地確定;⑤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照負擔、支付所得的企業(yè)或者機構、場所所在地確定,或者按照負擔、支付所得的個人的住所地確定;⑥其他所得,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確定。外商投資企業(yè)中的外方股東如果要轉讓其在外商投資企業(yè)的股權,根據上述規(guī)定的第四項,應當認定為來自中國境內的所得,應當在中國繳納企業(yè)所得稅。但如果外方股東先在中國境外設立子公司,由該子公司持有外商投資企業(yè)的股權,然后再將該子公司的股權轉讓,此時,由于被轉讓的公司位于中國境外,中國對該筆所得沒有征稅權。例如,法國人公司在中國香港設立8公司,8公司持有中國內地C公司股權,人公司將8公司的股權轉讓給0公司,相當于將C公司的股權轉讓給0公司,此時,由于被轉讓公司是香港的8公司,中國內地對人公司的股權轉讓所得沒有征稅權。這種稅收籌劃方案被稱為間接轉讓中國境內企業(yè)股權。(二)反避稅制度《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fā)〔2009〕2號)第94條規(guī)定,稅務機關應按照經濟實質對企業(yè)的避稅安排重新定性,取消企業(yè)從避稅安排獲得的稅收利益。對于沒有經濟實質的企業(yè),特別是設在避稅港并導致其關聯方或非關聯方避稅的企業(yè),可在稅收上否定該企業(yè)的存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加強非居民企業(yè)股權轉讓所得企業(yè)所得稅管理的通知》(國稅函〔2009〕698號)規(guī)定,境外投資方(實際控制方)間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yè)股權,如果被轉讓的境外控股公司所在國(地區(qū))實際稅負低于12.5%或者對其居民境外所得不征所得稅的,應自股權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向被轉讓股權的中國居民企業(yè)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提供以下資料:①股權轉讓合同或協(xié)議;②境外投資方與其所轉讓的境外控股公司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的關系;③境外投資方所轉讓的境外控股公司的生產經營、人員、賬務、財產等情況;④境外投資方所轉讓的境外控股公司與中國居民企業(yè)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的關系;⑤境外投資方設立被轉讓的境外控股公司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的說明;⑥稅務機關要求的其他相關資料。境外投資方(實際控制方)通過濫用組織形式等安排間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yè)股權且不具有合理的商業(yè)目的,規(guī)避企業(yè)所得稅納稅義務的,主管稅務機關層報稅務總局審核后可以按照經濟實質對該股權轉讓交易重新定性,否定被用作稅收安排的境外控股公司的存在。稅務機關根據上述制度可以否定8公司的存在,從而認為,人公司實際上轉讓的是CN司的股權,而C公司是中國企業(yè),因此,人公司的股權轉讓所得應當在中國納稅。自2015年2月3日起,非居民企業(yè)通過實施不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的安排,間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yè)股權等財產,規(guī)避企業(yè)所得稅納稅義務的,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第47條的規(guī)定,重新定性該間接轉讓交易,確認為直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yè)股權等財產。上述所稱中國居民企業(yè)股權等財產,是指非居民企業(yè)直接持有且轉讓取得的所得按照中國稅法規(guī)定,應在中國繳納企業(yè)所得稅的中國境內機構、場所財產,中國境內不動產,在中國居民企業(yè)的權益性投資資產等(簡稱中國應稅財產)。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是指非居民企業(yè)通過轉讓直接或間接持有中國應稅財產的境外企業(yè)(不含境外注冊中國居民企業(yè),簡稱境外企業(yè))股權及其他類似權益(簡稱股權),產生與直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相同或相近實質結果的交易,包括非居民企業(yè)重組引起境外企業(yè)股東發(fā)生變化的情形。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的非居民企業(yè)稱股權轉讓方。適用上述規(guī)定的股權轉讓方取得的轉讓境外企業(yè)股權所得歸屬于中國應稅財產的數額(簡稱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所得),應按以下順序進行稅務處理:①對歸屬于境外企業(yè)及直接或間接持有中國應稅財產的下屬企業(yè)在中國境內所設機構、場所財產的數額(簡稱間接轉讓機構、場所財產所得),應作為與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所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第3條第2款規(guī)定征稅;②除適用上述情形外,對歸屬于中國境內不動產的數額(簡稱間接轉讓不動產所得),應作為來源于中國境內的不動產轉讓所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第3條第3款規(guī)定征稅;③除適用上述兩種情形外,對歸屬于在中國居民企業(yè)的權益性投資資產的數額(簡稱間接轉讓股權所得),應作為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第3條第3款規(guī)定征稅。判斷合理商業(yè)目的,應整體考慮與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相關的所有安排,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分析以下相關因素:境外企業(yè)股權主要價值是否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應稅財產;境外企業(yè)資產是否主要由直接或間接在中國境內的投資構成,或其取得的收入是否主要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境內;境外企業(yè)及直接或間接持有中國應稅財產的下屬企業(yè)實際履行的功能和承擔的風險是否能夠證實企業(yè)架構具有經濟實質;境外企業(yè)股東、業(yè)務模式及相關組織架構的存續(xù)時間;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在境外應繳納所得稅情況;股權轉讓方間接投資、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與直接投資、直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的可替代性;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所得在中國可適用的稅收協(xié)定或安排情況;其他相關因素。除特殊規(guī)定情形外,與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相關的整體安排同時符合以下情形的,無須按上述規(guī)定進行分析和判斷,應直接認定為不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境外企業(yè)股權75%以上價值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應稅財產;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發(fā)生前一年內任一時點,境外企業(yè)資產總額(不含現金)的90%以上直接或間接由在中國境內的投資構成,或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發(fā)生前一年內,境外企業(yè)取得收入的90%以上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境內;境外企業(yè)及直接或間接持有中國應稅財產的下屬企業(yè)雖在所在國家(地區(qū))登記注冊,以滿足法律所要求的組織形式,但實際履行的功能及承擔的風險有限,不足以證實其具有經濟實質;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在境外應繳所得稅稅負低于直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在中國的可能稅負。與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相關的整體安排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不適用上述規(guī)定:非居民企業(yè)在公開市場買入并賣出同一上市境外企業(yè)股權取得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所得;在非居民企業(yè)直接持有并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的情況下,按照可適用的稅收協(xié)定或安排的規(guī)定,該項財產轉讓所得在中國可以免予繳納企業(yè)所得稅。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應認定為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①交易雙方的股權關系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股權轉讓方直接或間接擁有股權受讓方80%以上的股權;股權受讓方直接或間接擁有股權轉讓方80%以上的股權;股權轉讓方和股權受讓方被同一方直接或間接擁有80%以上的股權。境外企業(yè)股權50%以上(不含50%)價值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境內不動產的,上述持股比例應為100%。上述間接擁有的股權按照持股鏈中各企業(yè)的持股比例乘積計算。②本次間接轉讓交易后可能再次發(fā)生的問接轉讓交易相比在未發(fā)生本次間接轉讓交易情況下的相同或類似間接轉讓交易,其中國所得稅負擔不會減少。③股權受讓方全部以本企業(yè)或與其具有控股關系的企業(yè)的股權(不含上市企業(yè)股權)支付股權交易對價。間接轉讓機構、場所財產所得按照規(guī)定應繳納企業(yè)所得稅的,應計入納稅義務發(fā)生之日所屬納稅年度該機構、場所的所得,按照有關規(guī)定申報繳納企業(yè)所得稅。間接轉讓不動產所得或間接轉讓股權所得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居民企業(yè)間接轉讓財產企業(yè)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規(guī)定應繳納企業(yè)所得稅的,依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對股權轉讓方直接負有支付相關款項義務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劾U義務人未扣繳或未足額扣繳應納稅款的,股權轉讓方應自納稅義務發(fā)生之日起7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繳納稅款,并提供與計算股權轉讓收益和稅款相關的資料。主管稅務機關應在稅款入庫后30日內層報稅務總局備案。扣繳義務人未扣繳且股權轉讓方未繳納應納稅款的,主管稅務機關可以按照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相關規(guī)定追究扣繳義務人責任;但扣繳義務人已在簽訂股權轉讓合同或協(xié)議之日起30日內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居民企業(yè)間接轉讓財產企業(yè)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第9條規(guī)定提交資料的,可以減輕或免除責任。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的交易雙方及被間接轉讓股權的中國居民企業(yè)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報告股權轉讓事項,并提交以下資料:股權轉讓合同或協(xié)議(為外文文本的需同時附送中文譯本,下同);股權轉讓前后的企業(yè)股權架構圖;境外企業(yè)及直接或間接持有中國應稅財產的下屬企業(yè)上兩個年度財務、會計報表;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不適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居民企業(yè)間接轉讓財產企業(yè)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第1條的理由。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的交易雙方和籌劃方,以及被間接轉讓股權的中國居民企業(yè),應按照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以下資料:《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居民企業(yè)間接轉讓財產企業(yè)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第9條規(guī)定的資料(已提交的除外);有關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整體安排的決策或執(zhí)行過程信息;境外企業(yè)及直接或間接持有中國應稅財產的下屬企業(yè)在生產經營、人員、賬務、財產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內外部審計情況;用以確定境外股權轉讓價款的資產評估報告及其他作價依據;間接轉讓中國應稅財產交易在境外應繳納所得稅情況;與適用公告第5條和第6條有關的證據信息;其他相關資料。(二)法律政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第一次修正,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第二次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2007年12月6日頒布,國務院令〔2007〕第512號,自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fā)〔2009〕2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加強非居民企業(yè)股權轉讓所得企業(yè)所得稅管理的通知》(國稅函〔2009〕698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居民企業(yè)間接轉讓財產企業(yè)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7號)。(三)反避稅案例【例1-1】新加坡人公司持有新加坡8公司100%的股權,新加坡8公司持有重慶合資公司C公司31.6%的股權,現在人公司將其持有的8公司的股權轉讓給0公司。由于8公司位于新加坡,應當認為該筆股權轉讓所得來源于新加坡,中國對該筆所得沒有征稅權。新加坡人公司通過轉讓為控制重慶合資公司權益而在新加坡成立的中間控股公司的股權,以達到轉讓其在重慶合資公司的權益性投資的目的。由于目標公司6公司)是一家新加坡公司,而且有關股權轉讓交易并未涉及對重慶合資公司支公司)股權的任何直接轉讓,所以從技術上來講,該交易的轉讓所得并不是來源于中國,無須在中國繳納預提所得稅。然而,重慶國稅則對此有不同的分析與結論:首先,目標公司除了在轉讓時持有重慶合資公司31.6%的股權外,沒有從事任何其他經營活動。基于上述情況,轉讓方新加坡公司6公司)轉讓目標公司的交易,本質上就是轉讓重慶合資公司的股權。因此,在請示國稅總局后,重慶國稅得出的結論是:新加坡控股公司的股權轉讓所得來源于中國。因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第3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xié)定》第13條的規(guī)定,中國有權對轉讓方新加坡公司的股權轉讓所得征稅。重慶國稅在2008年5月提出中國對上述股權轉讓交易所得有征稅權的論點,并在2008年10月按照上述結論對轉讓所得做出了處理。最終,重慶國稅對轉讓方新加坡公司所有的股權轉讓所得征收了98萬元人民幣(約合14.5萬美元)的預提所得稅。反避稅案例【例1-2]揚州A公司是一家從事大口徑無縫鋼管及相關產品的設計、制造和銷售的公司,注冊資本1.6億元人民幣。2007—2009年銷售收入分別為13.65億元、30.62億元和20.57億元。2007—2009年稅前利潤分別為3.99億元、10.34億元和5.84億元。2007—2009年各項稅金分別為9196萬元、15973萬元和30940萬元。揚州A公司被間接轉讓之前,其公司投資方發(fā)生過兩次變更,對應兩次股權轉讓:第一次股權轉讓發(fā)生于2007年3月,股權轉讓前,張先生100%持股揚州A公司;股權轉讓后,張先生持有揚州A公司51%的股權,開曼群島KN司持有揚州A公司49%的股權。第二次股權轉讓發(fā)生于2007年11月,開曼群島K公司持有香港K公司100%股權,開曼群島KN司將其持有的揚州A公司49%的股權轉讓給香港K公司,此時,股權結構變更為張先生持有揚州A公司51%的股權,香港KN司持有揚州A公司49%的股權,開曼群島KN司持有香港K公司100%股權。2008年9月,境外投資方名稱發(fā)生變更,香港KN司更名為香港人公司。2010年1月14日,開曼群島KN司將其持有的香港人公司100%的股權轉讓給香港5公司,美國5公司持有香港5公司100%的股權。股權轉讓完成后的股權結構為美國5公司持有香港5公司100%的股權,香港5公司持有香港人公司100%的股權,香港A公司持有揚州A公司49%的股權。2009年年初,潛在的收購者來考察揚州A公司,該地國稅局通過與政府部門溝通,獲得了該公司的外方股權有可能轉讓的線索。國稅局積極與揚州人公司的財務人員和高管聯系,了解該公司股權可能被轉讓的形式,及時向上級稅務機關匯報,尋求政策支持,同時持續(xù)監(jiān)控,說服中方積極配合調查。2009年12月,國家稅務總局下發(fā)了國稅函〔2009〕698號文,對非居民企業(yè)間接轉讓行為進行了規(guī)范,主管稅務機關及時向揚州A公司及其股東發(fā)送該文件并傳達相關的稅收政策,做好政策宣傳。2010年1月29日,主管稅務機關與揚州A公司49%股權的實際控制方代表及其稅務代理人進行首次接觸,初步了解交易情況和交易實質,并要求其提供698號文規(guī)定的資料。開曼群島KN司認為該筆股權轉讓所得在中國沒有納稅義務。主管稅務機關經分析,認為該筆間接轉讓符合國稅函〔2009〕698號文第5條要求提供資料的間接轉讓的條件。香港對其居民的境外所得不征稅,按698號文要求,開曼群島K公司應提供文件所列的相關資料。2010年2月初,主管稅務機關向開曼群島KN司發(fā)出“稅務事項通知書”,要求其根據國稅函〔2009〕698號文提供相關資料。同時,主管稅務機關向股權轉讓的受讓方香港5公司發(fā)出“稅務事項通知書”,要求其履行扣繳義務。香港5公司回復:交易于2010年1月14日完成;若涉及納稅義務,根據其與開曼群島K公司的協(xié)議,應由開曼群島K公司履行。開曼群島KN司迫于香港5公司方面的壓力,開始配合稅務機關提供資料。2月16日,稅務機關收到開曼群島KN司提交的三份文件:①與香港5公司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②S公司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②開曼群島K公司在2007年3月取得揚州人公司49%股權的股權轉讓協(xié)議;③商務部門對于開曼群島K公司將其持有揚州A公司49%股權轉讓給其在香港設立的全資子公司香港K公司的批復,以及相關批準證書及揚州A公司在股權變更后的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經審核,稅務機關認為開曼群島K提供的資料并不完整,且未辦理延期提供的申請。3月初,主管稅務機關向其發(fā)出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3月5日,稅務機關收到開曼群島K公司提供的以下資料:①香港人公司審計報告:②香港人公司財務報表;③香港人公司董事會名單;④香港人公司納稅申報資料;⑤轉讓香港人公司的股權交易說明(開曼群島KN司撰寫)。主管稅務機關經過審查,發(fā)現香港A公司無雇員(未列示支付其委派擔任揚州A公司董事會成員、財務總監(jiān)和運營總監(jiān)的人員工資費用)、無其他資產(無現金資產,成立時股本只有1萬港幣)、無其他負債、無其他經營活動(無其他經營收入與其他經營費用)。主管稅務機關從外網了解到擁有香港S公司100%股權的美國S公司是一家美國上市公司,2010年1月14日其網站新聞宣布收購揚州人公司49%股份交易已經完成,新聞稿件中未提及香港人公司。主管稅務機關得出初步結論:香港A公司為無實質經營活動的空殼公司,境外投資方KN司轉讓香港人公司的目的就是轉讓揚州人公司,該間接轉讓行為規(guī)避了我國的企業(yè)所得稅納稅義務。主管稅務機關根據國稅函〔2009〕698號文規(guī)定報國家稅務總局審核后,認為應按照經濟實質對該股權轉讓交易重新定性,否定境外投資方即香港人公司的存在,并對該筆股權轉讓所得征收非居民企業(yè)所得稅。2010年3月18日,國家稅務總局國際稅務管理司有關領導專程到江都區(qū)國稅局,與江蘇省局大企業(yè)和國際稅收管理處、揚州市局、江都區(qū)局共同就上述股權轉讓事項進行了審核,一致認定,這次股權轉讓盡管形式上是轉讓香港公司股權,但實質是轉讓揚州某公司的外方股權,應在中國負有納稅義務,予以征稅。根據稅務總局的審核結果,4月2日、21日,江都區(qū)國稅局向揚州某公司先后發(fā)出相關文書,通知其股權轉讓在中國負有納稅義務,應申報納稅。經過數次艱難談判、交涉后,4月29日,江都區(qū)國稅局收到了揚州某公司的非居民企業(yè)所得稅申報表。5月18日上午,1.73億元稅款順利繳入國庫。(四)應對反避稅策略稅務機關通過否定中間層公司的存在來反對通過間接轉讓股權來避稅的行為應當具備以下要件:①沒有經濟實質;②不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③規(guī)避企業(yè)所得稅納稅義務。關于經濟實質的判斷應當從該企業(yè)的注冊資本、資產和負債情況、雇員數量、是否實際從事生產經營等方面來考察。純粹的控股公司一般屬于無經濟實質的企業(yè)。是否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應當從企業(yè)整體股權架構所欲實現的目的及其所面臨的法律環(huán)境來判斷。一般而言,間接轉讓股權的合理商業(yè)目的包括規(guī)避外匯管制、規(guī)避外商投資企業(yè)審批限制、增加投資者身份的隱蔽性、方便投資和撤資等,節(jié)稅本身不屬于合理商業(yè)目的。但在追求合理商業(yè)目的的同時進行節(jié)稅也被認為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是否規(guī)避企業(yè)所得稅納稅義務主要看否定該中間層公司后中國是否取得了征稅權,如果中國仍然無法取得征稅權或者按照中國稅法規(guī)定是免稅的,則不能認為其規(guī)避了企業(yè)所得稅納稅義務。稅務機關在反避稅時應當同時滿足以上條件才能否定中間層公司的存在。就揚州公司反避稅案來看,稅務機關顯然并未完全證明其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稅務機關主要論證了第一、第三兩個條件。從案件所述情形來看,本案的確符合第一、第三兩個條件。但稅務機關并未證明本案中的相關當事人這樣設計轉讓方案不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當然,本案當事人也并未提出其合理商業(yè)目的,從而爭取免稅待遇??赡茉蛴袃蓚€:第一,當事人在客觀上的確沒有合理商業(yè)目的,僅僅是為了避稅;第二,當事人有其他合理商業(yè)目的,但并不清楚中國稅法的規(guī)定,沒有很好地維護自身權益。應對策略主要是避免構成上述第一、第二兩個條件。為了避免被認為沒有經濟實質,企業(yè)應當有足夠的注冊資本,應當有適當數量的員工,應當開展適當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相對復雜的資產和負債結構。為了避免被認為不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應當充分挖掘企業(yè)稅收籌劃方案除了節(jié)稅以外的合理商業(yè)目的。二、轉讓定價避稅與反避稅(一)納稅籌劃思路轉讓定價,也稱轉移定價,是指關聯企業(yè)之間在轉讓貨物、無形資產或提供勞務、資金信貸等活動中,為了一定的目的所確定的不同于一般市場價格的內部價格。關聯企業(yè)之間轉讓定價的主要形式通常有購銷貨物(零部件、原材料和產成品)、購置設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專利、專有技術、商標、廠商名稱等)轉讓與使用、提供勞務(技術、管理、廣告、咨詢等)、融通資金及有形資產的租賃等。在跨國經濟活動中,利用關聯企業(yè)之間的轉讓定價進行避稅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稅收逃避方法。其一般做法是:高稅國企業(yè)向其低稅國關聯企業(y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低價;低稅國企業(yè)向其高稅國關聯企業(y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高價。這樣,利潤就從高稅國轉移到低稅國,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減輕其稅負的目的。(二)反避稅制度關聯方,是指與企業(yè)有下列關聯關系之一的企業(yè)、其他組織或者個人:①在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控制關系;②直接或者間接地同為第三者控制;③在利益上具有相關聯的其他關系?!秶叶悇湛偩株P于完善關聯申報和同期資料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42號)規(guī)定,企業(yè)與其他企業(yè)、組織或個人具有下列關系之一的,構成本公告所稱關聯關系。(1)一方直接或間接持有另一方的股份總和達到25%以上;雙方直接或間接同為第三方所持有的股份達到25%以上。如果一方通過中間方對另一方間接持有股份,只要其對中間方持股比例達到25%以上,則其對另一方的持股比例按照中間方對另一方的持股比例計算。兩個以上具有夫妻、直系血親、兄弟姐妹以及其他撫養(yǎng)、贍養(yǎng)關系的自然人共同持股同一企業(yè),在判定關聯關系時持股比例合并計算。(2)雙方存在持股關系或同為第三方持股,雖持股比例未達到第(1)項規(guī)定,但雙方之間借貸資金總額占任一方實收資本比例達到50%以上,或者一方全部借貸資金總額的10%以上由另一方擔保與獨立金融機構之間的借貸或擔保除外。借貸資金總額占實收資本比例二年度加權平均借貸資金/年度加權平均實收資本,其中:年度加權平均借貸資金二i筆借入或貸出資金賬面金額Xi筆借入或貸出資金年度實際占用天數/365;年度加權平均實收資本二i筆實收資本賬面金額Xi筆實收資本年度實際占用天數/365。(3)雙方存在持股關系或同為第三方持股,雖持股比例未達到第(1)項規(guī)定,但一方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由另一方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等特許權才能正常進行。(4)雙方存在持股關系或同為第三方持股,雖持股比例未達到第(1)項規(guī)定,但一方的購買、銷售、接受勞務、提供勞務等經營活動由另一方控制。上述控制是指一方有權決定另一方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并能據以從另一方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5)一方半數以上董事或者半數以上高級管理人員(包括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和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人員)由另一方任命或委派,或者同時擔任另一方的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或者雙方各自半數以上董事或者半數以上高級管理人員同為第三方任命或委派。(6)具有夫妻、直系血親、兄弟姐妹以及其他撫養(yǎng)、贍養(yǎng)關系的兩個自然人分別與雙方具有第(1)至(5)項關系之一。(7)雙方在實質上具有其他共同利益。除第(2)項規(guī)定外,上述關聯關系年度內發(fā)生變化的,關聯關系按照實際存續(xù)期間認定。僅因國家持股或者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委派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而存在第(1)至(5)項關系的,不構成關聯關系。企業(yè)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yè)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yè)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yè)常規(guī)進行業(yè)務往來遵循的原則。企業(yè)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fā)、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fā)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合理方法包括:①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即按照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進行相同或者類似業(yè)務往來的價格進行定價的方法;②再銷售價格法,即按照從關聯方購進商品再銷售給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方的價格,減除相同或者類似業(yè)務的銷售毛利進行定價的方法;③成本加成法,即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費用和利潤進行定價的方法;④交易凈利潤法,即按照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進行相同或者類似業(yè)務往來取得的凈利潤水平確定利潤的方法;⑤利潤分割法,即將企業(yè)與其關聯方的合并利潤或者虧損在各方之間采用合理標準進行分配的方法;⑥其他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方法。企業(yè)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yè)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yè)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可以按照合理方法調整。關聯企業(yè)之間的轉讓定價情形主要包括:①購銷業(yè)務未按照獨立企業(yè)之間的業(yè)務往來作價;②融通資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過或者低于沒有關聯關系的企業(yè)之間所能同意的數額,或者利率超過或者低于同類業(yè)務的正常利率;③提供勞務,未按照獨立企業(yè)之間業(yè)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勞務費用;④轉讓財產、提供財產使用權等業(yè)務往來,未按照獨立企業(yè)之間業(yè)務往來作價或者收取、支付費用;⑤未按照獨立企業(yè)之間業(yè)務往來作價的其他情形。企業(yè)與其關聯企業(yè)共同開發(fā)、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fā)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企業(yè)可以按照獨立交易原則與其關聯方分攤共同發(fā)生的成本,達成成本分攤協(xié)議。企業(yè)與其關聯方分攤成本時,應當按照成本與預期收益相配比的原則進行分攤,并在稅務機關規(guī)定的期限內,按照稅務機關的要求報送有關資料。企業(yè)與其關聯方分攤成本時違反上述規(guī)定的,其自行分攤的成本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三)法律政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第一次修正,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第二次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2007年12月6日頒布,國務院令〔2007〕第512號,自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fā)〔2009〕2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關聯申報和同期資料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42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預約定價安排管理有關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64號)。(四)反避稅案例【例1-3】大連某機電公司轉移定價避稅案大連市國稅局在對該市外資企業(yè)的虧損情況進行調查時發(fā)現,大連某機電公司利用關聯公司進行價格轉移,長期制造虧損,使得稅務部門無稅可征。經過長達一年半的調查,大連市國稅局在掌握大量確鑿證據后,決定調增該公司應納稅收入2.77億元,調增應納稅所得額2.78億元,增補所得稅近千萬元。一、年銷售過億元卻連年虧損自1997年成立以來,大連某機電公司的年銷售收入一直在億元以上,但是長期虧損,沒有所得稅。不僅如此,該企業(yè)由于90%以上的產品出口給外方投資者,不僅沒有增值稅,還因為在國內采購了原材料,申請出口退稅。該企業(yè)主要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yè)、農業(yè)、國防、醫(yī)院、商場、賓館等領域。數據顯示,全球此類產品的年貿易額約為35億美元,我國出口的比例占此類產品全球總產量的20%左右。而大連某機電公司的前身,是我國該行業(yè)最大的生產企業(yè)之一,稱得上龍頭企業(yè)。20世紀90年代,由于企業(yè)冗員多、管理不善、資金周轉不靈、負債高,企業(yè)陷入虧損。1997年4月,該企業(yè)和國外一家公司簽了合資協(xié)議,成為一家合資企業(yè)。合資企業(yè)當時的注冊資金為1億元人民幣,中方以土地、廠房、設備等入股,而外方公司則以5000萬元資金分期注入合資企業(yè),中外雙方各占股份50%。但是,合資之后大連某機電公司的虧損情況并未因外資的介入而有所好轉。在兩年小幅虧損之后,2000年企業(yè)出現大幅虧損,合資的中方難以維持。2000年4月,在經歷了3年的合資之后,中方股份被迫退出,外方公司全部收購了中方5000萬元的股份,大連某機電公司變成了獨資企業(yè)。雖然調查顯示,大連某機電公司有技術、有市場,但是主管該企業(yè)的稅務機關對其長期虧損感到很頭疼。對他們進行的常規(guī)檢查發(fā)現不了問題,企業(yè)形象好,銷售正規(guī),內部管理嚴格,收入真實,賬面清楚,但是稅務人員也清楚地感覺到,這家企業(yè)的虧損值得懷疑。于是,稅務部門在2004年6月開始著手對該企業(yè)進行特別調查。二、有錢不賺忙出口,財務報表有點怪近年來,中國不少外資企業(yè)生產的產品,由于技術、品牌都屬于外方投資者,在中國的外資企業(yè)承擔的只是加工的角色,賺的都是辛苦費,導致企業(yè)利潤較低。大連某機電公司是不是屬于這種情況呢?稅務機關的調查否定了這種推論。大連某機電公司在外方入主之后,管理層發(fā)生了變化,企業(yè)的面貌也有了改善,產品質量提高了,企業(yè)的生產效率也更高了。但是,外方并未對企業(yè)的技術改造進行任何實質性投入,工人們仍在老廠房里生產著與原來類似的產品??梢哉f,合資公司在技術上吃的還是以前中方的“老本兒”,只是在銷售上基本放棄了國內市場,絕大部分產品用于出口。大連某機電公司不是一個單純的組裝廠,它有自己的技術,一般而言,這類企業(yè)的利潤率都會較高。但是這家企業(yè)卻整體虧損,尤其毛利率格外低,有些蹊蹺。在向該公司下達了轉讓定價調查通知書后,大連市國稅機關正式開始了對這家企業(yè)的檢查。在翻閱了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后,稅務人員發(fā)現,毛利率較低,而且2001—2003年,公司的毛利率竟然都是3%,”像刀切的一樣齊”,與收入的大幅波動毫不相干。檢查人員意識到,只有在人為操縱價格時,才能出現如此絕對的數字。而以前反避稅工作的經驗告訴他們,關聯交易確定交易價格時,可以人為確定價格而不需要完全借助于市場定價。另外,在調查中,稅務人員還發(fā)現,該公司的產品中,90%出口給外方投資者,10%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給非關聯第三方。非關聯的內銷部分是賺錢的,關聯的外銷部分卻是嚴重虧損的。國內市場存在一定的需求,為什么企業(yè)放著賺錢的內銷生意不做,卻非要去做賠錢買賣?顯然,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的。蛛絲馬跡的線索隨著調查的深入而變得越來越清晰。這更加堅定了檢查人員一查到底的決心?,F在,問題的關鍵就是尋找證據。該公司被外方接管后,賬務系統(tǒng)用電腦管理。稅務人員進去查賬,公司只扔過來幾本簡單的手工賬目,根本不把電腦中的明細賬提供給稅務人員,盡管稅務人員依法有權要求企業(yè)提供。公司的財務總監(jiān)是個外籍人士,他很傲慢地宣稱:“這是商業(yè)機密,不能給你們。只有手工賬目,(你們)愛要不要。”那些手工賬只是一些概括性的數據,過于簡單。為了得到有價值的資料,檢查人員采取嚴密分工、協(xié)同配合、全面出擊的策略,扎到企業(yè)內部去了解情況、收集證據。按照重新制訂的計劃,稅務人員又一次來到大連機電公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了解生產情況,有的找銷售人員,有的找財務人員。企業(yè)一時搞不清楚稅務人員的目的何在,看情形有點兒亂了陣腳。一時摸不到頭腦的銷售部門最先露出了破綻,他們“稀里糊涂”地將公司的銷售明細賬提供給了檢查人員?!斑@個資料非常珍貴,拿到時我們都不相信是真的!”調查小組的成員們感嘆。正在檢查人員感到看見了一線曙光的時候,新的麻煩又出現了。三、大連、香港、投資方所在國自編自演“連環(huán)套”要進一步證實企業(yè)的銷售情況,還必須取得另一個重要資料一一企業(yè)的銷售合同。于是,新一輪較量開始了?!币贤鍪裁??”這次,企業(yè)的財務經理顯然汲取了經驗,顯得相當謹慎?!拔覀兿肓私庖幌潞贤窃鯓雍灥?,執(zhí)行條件是什么樣的?!倍悇杖藛T回答?!拔覀兊暮贤怯⑽牡模銈兛床欢??!睂Ψ斤@然沒有把中國稅務人員放在眼里。“這一點不用你們操心。你們只需依照法律規(guī)定,提供應該提供的所有資料,包括銷售合同?!睓z查人員心平氣和地做著解釋??吹綗o法推脫,財務經理只得向財務總監(jiān)做了匯報。自視甚高的外籍財務總監(jiān)顯然低估了稅務人員的能力,略做沉吟后答應了檢查人員的要求。在該公司相關人員的帶領下,檢查人員來到了檔案庫。該公司90多個主要客戶,五六年的所有合同,整整齊齊排了一面墻。稅務人員順利地拿到了這些重要的原始證據。公司的外籍管理人員可能沒有想到,稅務機關的調查團隊內可是藏龍臥虎,既有從英國學成歸來的工商管理碩士,也有留學美國的國際注冊會計師。事后,檢查人員笑稱:“看不懂英文文本?你就是日文、俄文、韓文、法文的文本又怎么樣?不出大連,不出國稅局,一樣能‘拿下’。”拿到合同后,雖然全部是英文,但是一位曾到英國奧斯特大學學習的稅務人員一翻,很快就發(fā)現了一個關鍵問題。原來,合同的第一張,就是大連某機電公司與一家中國香港公司簽訂的銷售合同。而這家中國香港公司,是其母公司在中國香港設立的。合同上面清楚地寫明了貨物的價格和購買的數量;合同的第二張,則是就同一批貨物由中國香港公司與其他的國外公司簽訂的銷售合同,而到這張合同上的價格卻憑空高了20%。很顯然,這就是關聯價格和非關聯價格。這就是大連機電公司利用關聯公司進行價格轉移的直接證據。在這位稅務人員發(fā)現“香港公司”秘密的同時,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另一位稅務人員也在加緊分析從大連公司銷售部門拿來的數據。經過緊張周密的工作,大連某機電公司利用關聯公司避稅的情況逐漸清晰起來。大連市國稅局要求稅務人員再接再厲,從各種角度證明大連某機電公司的避稅事實。不能有一點漏洞,要讓他們心服口服。為此,辦案人員又通過互聯網找到了在境外公開上市的外方投資者歷年的財務報表。報表顯示,該公司同類產品收入規(guī)模年均在幾十億美元,稅后利潤均達到了10%以上,有些年度高達20%。這說明,該公司的業(yè)務盈利能力很強,常年虧損顯然有悖常理。胸中有數之后,沉穩(wěn)機敏的稅務人員耐心地與大連某機電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進行了交涉,終于讓他們自己說出了母公司、香港公司及中國這家公司在經營上的角色定位。原來,大連某機電公司的外銷產品,表面上都是銷售給香港的關聯公司,但實質上,香港公司僅僅是個“殼公司”。母公司派人在大連某機電公司以香港公司的名義,與世界各地的非關聯企業(yè)客戶簽訂合同,產品由大連直接發(fā)往世界各地,資金結算則由母公司來完成。至此,關聯交易中最重要問題之一,功能定性問題終于得以解決一一大連某機電公司負責生產及銷售的功能,實質上是“全能公司”;中國香港公司無任何工作職能,是用來存放利潤的,是“殼公司”;母公司是真正的幕后操縱者,它不直接介入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任何環(huán)節(jié)。為了清楚地反映利用關聯定價避稅的過程,稅務人員還做了一個多國稅制環(huán)境分析模型,從稅制角度證明該公司的避稅行為具有可操作性。從表面上看,兩國三地中,投資方所在國所得稅率最高,達26%,并且沒有任何優(yōu)惠;殼公司所在地中國香港次之,所得稅率16%;生產廠的所在地,中國內地所得稅最低,僅10%,而且還有很多定期的減免優(yōu)惠。通常來講,內地應該是利潤存放的最優(yōu)選擇。但是,該企業(yè)卻逆向選擇了中國香港,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中國香港對貿易性離岸業(yè)務的利潤是免稅的。也就是說,只要合同簽訂不在中國香港、合同執(zhí)行監(jiān)督不在中國香港、貨物不在中國香港停留,就可以申請免稅。毫無疑問,投資方母公司正是利用了中國香港地區(qū)的這一規(guī)定,利用了這種在地域和管轄權上的盲點,通過關聯交易把本應屬于大連某機電公司的利潤暗度陳倉,放在了中國香港,實施了避稅。經過為時一年半之久的檢查之后,迄今為止大連地區(qū)最大的一起反避稅案件終于落下了帷幕。2005年年底,大連市國稅局向大連某機電公司發(fā)出了轉讓定價調整應納稅收入通知書,決定調增該公司應納稅收入2.77億元,調增應納稅所得額2.78億元,增補所得稅近千萬元。在大量的事實面前,大連機電公司對結果表示接受。【例1-4】利潤分割法反避稅案例一、企業(yè)基本情況C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簡稱“廣州分公司”)是C有限公司(簡稱久公司”)的分支機構。C公司于1992年3月由C集團成員香港C企業(yè)有限公司與深圳X公司合作設立。1994年成立了廣州分公司,C公司派員管理,獨立核算,所得稅在廣州繳納。廣州分公司從1994年開業(yè)至今,銷售收入不斷增長,1996—1999年的銷售收入保持在5億多元。2000年開始,銷售收入大幅增長,達到7億元,比1999年增長了33.27%,以后各年銷售收入穩(wěn)定,在7億?8億元。其中,2002年和2004年的銷售收入分別達到8.5億元、8.3億元。1996—2004年銷售收入累計達到62.5億元,經營狀況良好。但該公司利潤始終維持在較低的水平,發(fā)展規(guī)模與獲利能力不相匹配。除1996年和2001年的銷售利潤率達到6%以外,其余年度為1.51%?4.85%。雖然2002年為收入的高峰(達到8.5億元),但銷售利潤率也只維持在3.10%,1996—2004年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3.51%。二、主要避稅疑點廣州市稅務局通過調查認為,該公司銷售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較大,1996—2004年分別占銷售收入的14.38%?20.10%。其中,各年商標使用費分別占銷售費用的29%?54%。據統(tǒng)計,該公司1996—2004年計提商標使用費累計達到4.8億元,而企業(yè)歷年利潤總額只有2.7億元,計提的商標使用費占利潤總額的1.78倍。經調查,該公司在1996年1月1日將商標使用費計提標準由原來的按銷售總額(含增值稅)的3.5%調整至5%,1997年1月1日再次調整至7%。調整得比較隨意,且沒有提供相關的文件證明來說明提高計提比例的依據,由于該公司自1994年開業(yè)至1997年三次提高計提商標費的標準,使商標使用費占銷售費用的比例不斷提高。從C集團網站下載的公司年度報告中顯示,商標使用費的收取方是丫公司,該公司是C集團設立在開曼群島專門用于授權使用商標專利權的公司,注冊資本只有200美元。開曼群島是國際上著名的避稅港。因此,廣州分公司存在通過提高商標使用費計提比例轉移利潤的避稅嫌疑,是調查的重點。三、情況調查分析針對上述情況,稅務機關對廣州分公司按照全部銷售收入(含增值稅額)的7%計提商標使用費的合理性進行了調查,發(fā)現其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計提比例不合理。通過對廣州分公司職能和風險的綜合分析,廣州分公司作為中國地區(qū)的實質管理機構,除了負責廣州地區(qū)的零售業(yè)務外,更主要的是負責該品牌成衣在全國的采購供貨、批發(fā)等業(yè)務,負責全國廣告宣傳的策劃和推廣,負責全國業(yè)務協(xié)調有序地開展,負責在各地通過設立分公司或特許加盟店的形式發(fā)展業(yè)務,并對各地分公司和加盟商實施不同的管理和監(jiān)督等一系列職能,同時承擔了職能的全部風險。廣州分公司并非像企業(yè)解釋的那樣是一個單純的分銷服務提供商。C商標的價值如果有提升(或保持)的話,與被許可人(廣州分公司)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是分不開的。但是,廣州分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營銷支出從未得到回報。為此,廣州市稅務局認定廣州分公司按7%支付商標使用費比例過高。此外,由于廣州分公司計算商標使用費的口徑為含增值稅的銷售收入,因此經換算的商標使用費實際計提標準為銷售收入的8.19%,遠高于表面上的7%。第二,計提基數不合理。廣州分公司銷售給C集團在外地分公司的貨物,如出現退貨情況,不是開具紅字發(fā)票對沖,而是由外地的分公司開出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以成本價返銷給廣州分公司,廣州分公司在核算上將該貨物作為存貨處理并進行再次銷售,同時按再次銷售價格的7%重復計提商標使用費。此外,廣州分公司銷售給商場專柜按8折開具發(fā)票,但計提商標使用費時則按全額計提。該公司給予商場的折扣作為一種利益的讓度,是作為商場利潤留在商場的。所以,廣州分公司將該部分作為企業(yè)銷售收入計提商標使用費顯然是不合理的。四、調整方案落實在稅務機關出示的證據面前,企業(yè)同意對商標使用費采用利潤分割法進行調整。用于分割的利潤是廣州分公司實際計提的商標使用費4.8億元。廣州市國稅局通過BVD數據庫選取了15家與廣州分公司業(yè)務近似的公司,營業(yè)利潤率在3.87%?7.61%,中位值是6.43%。廣州市國稅局一方面用可比公司的中位值6.43%去測算廣州分公司的常規(guī)利潤,另一方面用廣州分公司1996年按5%計提商標使用費后營業(yè)利潤率仍然達到6.01%,從而認定廣州分公司的常規(guī)利潤在6.43%左右比較合理。由于稅企雙方對選取可比企業(yè)仍然存在不同意見,企業(yè)堅持用國家統(tǒng)計局的行業(yè)中位值4.78%設定為常規(guī)利潤率,在稅企雙方各自做出讓步的情況下,最后將企業(yè)1997—2004年度的常規(guī)利潤率定在6%??紤]到廣州分公司1996年的營業(yè)利潤率(6.01%)已達到常規(guī)利潤水平,擬對1996年暫不做調整。對企業(yè)1997—2004年尚未達到常規(guī)利潤的年度進行調整。在保證廣州分公司取得應有的常規(guī)利潤后,余下的剩余利潤作為超額利潤在廣州分公司與境外公司之間根據各自職能和貢獻的大小進行分割。1997—2004年共調增應納稅所得額2億多元,補繳企業(yè)所得稅6000多萬元,調整后1997—2004年度的平均利潤率為7.5%?!纠?-5】運用“資產定價模型”實施反避稅調查案例分析2010年12月,境外企業(yè)某集團公司1100萬元稅款順利繳入國庫,大連市國稅局首次運用“資產定價模型”計算追繳股權轉讓稅款取得了成功。據了解,這是中國完整運用“收益法”進行股權轉讓反避稅調整的第一案,是反避稅領域運用經濟分析方法的一個新突破。2010年年初,一則美國跨國集團收購境外某知名企業(yè)集團公司并整合內部生產結構的網絡信息,引起了大連開發(fā)區(qū)國稅局反避稅人員的關注。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跨國公司旗下企業(yè)的股權關系復雜,整合結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該集團公司在大連投資多家企業(yè),存在著股權轉讓的可能。大連開發(fā)區(qū)國稅局立即啟動反避稅機制,最終確定了該集團公司下屬的四家企業(yè)存在股權轉讓行為。在確認了股權轉讓行為的事實后,反避稅人員又遇到了新的難題。股權轉讓行為的發(fā)生并不必然代表股權轉讓收益的存在,尤其是企業(yè)集團內部之間的股權轉移,如何確認稅收上的境外企業(yè)股權轉讓收益,是談判中存在的一道難關。在談判中,該集團公司認為其股權轉讓收益應為轉讓價格減去轉讓成本,即以董事會決議中確認的股權轉讓價格(賬面價值)為基礎。稅務機關認為,雖然是集團內部整合發(fā)生股權轉讓,但平價或低價轉讓不符合中國稅法規(guī)定的獨立交易原則,應該按照公允價值予以調整。該境外集團公司為上市公司,稅務人員首先選擇采用市盈率指標計算價值,但企業(yè)認為境外集團公司的市盈率無法反映境內公司的實際情況,而境內公司又不是上市公司,很難尋找到可比企業(yè)。在雙方談判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大連市國稅局反避稅人員果斷地將視線轉向了“資產定價模型”,利用評估無形資產價值的“收益法”來計算股權轉讓所得。收益法就是通過估算評估對象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來判斷資產價值,確定企業(yè)在現實市場的公平市場價值。這種辦法雖然是國際慣例,但在大連市乃至中國稅務系統(tǒng)都是首次實際運用。大連市國稅局采取了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反復論證其合理性。在計算過程中主要考慮三個因素,即評估對象的預期收益、折現率和取得預期收益的持續(xù)時間,這三個因素的確定是收益法的核心。稅務機關科學合理的辦法獲得了企業(yè)的認可,該集團公司最終依據法律規(guī)定將2008年以后的股權轉讓價格進行了調整并繳納了稅款。以往的企業(yè)價值評估,稅務機關多是借助中介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在談判中并不占據主動地位,對評估的數據很難提出反駁的意見。采用收益法后,稅務機關掌握整個評估測算過程,在談判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不容易為中介機構的數據所左右。收益法是國際上通行的評估無形資產價值方法,這種評估方法容易被跨國公司接受。運用好這一方法,反避稅調查人員必須熟練掌握經濟分析和財務分析技術。隨著反避稅工作領域的不斷拓展,反避稅案件不僅局限于購銷業(yè)務,越來越多的案件涉及無形資產和股權的評估。這對反避稅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按照稅務總局反避稅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并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盡快建立一支適應反避稅工作要求的經濟分析師團隊,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迫切工作任務。大連市國稅局在轉讓定價調查中運用“資產定價模型”計算追繳稅款的案例,得到國家稅務總局的肯定,并評價此案是完整運用“收益法”進行股權轉讓調整的第一案?!笆找娣ā弊鳛闊o形資產轉讓定價調整的主要方法之一,應在中國進一步推廣使用。此案在經濟分析方面的探索對全國反避稅工作起著典范和帶頭作用。(五)應對反避稅策略轉讓定價反避稅所針對的對象是關聯企業(yè),因此,企業(yè)應對轉讓定價反避稅的策略之一就是避免成為關聯企業(yè)。這就需要充分運用避稅港、信托等方式構建比較復雜的股權結構,從而避免被認定為關聯企業(yè)。企業(yè)可以與稅務機關就其未來年度關聯交易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達成預約定價安排。預約定價安排的談簽與執(zhí)行經過預備會談、談簽意向、分析評估、正式申請、協(xié)商簽署和監(jiān)控執(zhí)行6個階段。預約定價安排包括單邊、雙邊和多邊3種類型。預約定價安排適用于主管稅務機關向企業(yè)送達接收其談簽意向的《稅務事項通知書》之日所屬納稅年度起3?5個年度的關聯交易。企業(yè)以前年度的關聯交易與預約定價安排適用年度相同或類似的,經企業(yè)申請,稅務機關可以將預約定價安排確定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追溯適用于以前年度該關聯交易的評估和調整。追溯期最長為10年。預約定價安排的談簽不影響稅務機關對企業(yè)不適用預約定價安排的年度及關聯交易的特別納稅調查調整和監(jiān)控管理。預約定價安排一般適用于主管稅務機關向企業(yè)送達接收其談簽意向的《稅務事項通知書》之日所屬納稅年度前3個年度每年度發(fā)生的關聯交易金額4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yè)。2005年4月19日在北京由中日兩國稅務主管當局就東芝復印機(深圳)有限公司雙邊預約定價安排事宜正式簽署了有關協(xié)議,9月9日深圳市地稅局與東芝復印機(深圳)有限公司簽署預約定價安排。這是我國首例雙邊預約定價安排。2007年4月20日,沃爾瑪集團在華九家子公司與國家稅務總局在深圳市地稅局簽署了雙邊預約定價安排。這是中美首例雙邊預約定價安排。2007年12月20日,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國家稅務局與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簽署了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國家稅務局與三星電子(蘇州)半導體有限公司雙邊預約定價安排。這是中韓兩國之間的第一例預約定價安排,是中韓兩國稅務局真誠合作的結果。三、利用免稅企業(yè)轉移利潤避稅與反避稅(一)納稅籌劃思路根據稅法規(guī)定,一些企業(yè)在特定期間可以享受免稅待遇。企業(yè)可以通過設立享受免稅待遇的企業(yè)并將應稅所得轉入該免稅企業(yè)享受免稅待遇。在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之前,享受免稅待遇的企業(yè)比較多,在2008年以后,享受免稅待遇的企業(yè)比較少,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對經濟特區(qū)和上海浦東新區(qū)內在2008年1月1日(含)之后完成登記注冊的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yè)(簡稱新設高新技術企業(yè)),在經濟特區(qū)和上海浦東新區(qū)內取得的所得,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yè)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yè)所得稅。經濟特區(qū)和上海浦東新區(qū)內新設高新技術企業(yè)同時在經濟特區(qū)和上海浦東新區(qū)以外的地區(qū)從事生產經營的,應當單獨計算其在經濟特區(qū)和上海浦東新區(qū)內取得的所得,并合理分攤企業(yè)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得享受企業(yè)所得稅優(yōu)惠。(2)我國境內新辦軟件生產企業(yè)經認定后,自獲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業(yè)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yè)所得稅。(3)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8微米(含)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yè),經認定后,在2017年12月31日前自獲利年度起計算優(yōu)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yè)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并享受至期滿為止。(4)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25微米或投資額超過80億元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yè),經認定后,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其中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在2017年12月31日前自獲利年度起計算優(yōu)惠期,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業(yè)所得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并享受至期滿為止。(5)我國境內新辦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yè)和符合條件的軟件企業(yè),經認定后,在2017年12月31日前自獲利年度起計算優(yōu)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yè)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并享受至期滿為止。(6)非營利組織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捐贈的收入;除《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第7條規(guī)定的財政撥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補助收入,但不包括因政府購買服務取得的收入;按照省級以上民政、財政部門規(guī)定收取的會費;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孳生的銀行存款利息收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規(guī)定的其他收入。(二)反避稅制度企業(yè)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yè)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yè)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yè)常規(guī)進行業(yè)務往來遵循的原則。(三)法律政策依據.《國務院關于經濟特區(qū)和上海浦東新區(qū)新設立高新技術企業(yè)實行過渡性稅收優(yōu)惠的通知》(國發(fā)〔2007〕40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yè)所得稅若干優(yōu)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號)。.《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fā)〔2009〕2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營利組織企業(yè)所得稅免稅收入問題的通知》(財稅12009〕122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yè)和集成電路產業(yè)發(fā)展企業(yè)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27號)。(四)反避稅案例【例1-6】北京市國家稅務局稽查局于2007年6月14日—10月25日對北京A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簡稱人公司)2002年5月―2006年12月31日的納稅情況進行了檢查,發(fā)現人公司利用所控制的多家公司,將取得的勞務收入轉移到互為關聯的免稅企業(yè),共計轉移應稅收入810萬元。2006年6月,人公司協(xié)同北京8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簡稱8公司)與甲公司簽訂代理業(yè)務協(xié)議書,同年7月出具加蓋“北京人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印章的審計報告,共取得業(yè)務收入480萬元,將其中460萬元轉移到8公司。2004年11月16日,人公司協(xié)同北京某投資有限公司信息咨詢分公司(簡稱C咨詢分公司)與乙公司簽訂辦理核銷歷史欠稅業(yè)務的代理協(xié)議書,當日由C咨詢分公司將預收款200萬元作收入并開具發(fā)票。由于合同未履行,又于2006年1月協(xié)同北京某投資有限公司某區(qū)信息咨詢分公司(簡稱D咨詢分公司)與乙公司重新簽訂協(xié)議書。直至同年8月才由C咨詢分公司退還乙公司預收的150萬元,并將余款50萬元轉入8公司,由8公司作收入并出具發(fā)票。在此期間,一直由人公司委派本單位員工負責該項代理業(yè)務的實施。2006年6月1日,A公司與丙公司簽訂代理協(xié)議書,6月15日由B公司收取150萬元并出具了300萬元的發(fā)票,同時作收入300萬元。2006年12月26日,A公司協(xié)同B公司與丙公司簽訂三方協(xié)議書后,由8公司收取余款150萬元。在此期間,一直由人公司委派本單位員工負責該項代理業(yè)務的實施?,F已查明人公司與8公司、C咨詢分公司、D咨詢分公司都為同一法人,在資金、業(yè)務經營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擁有或者控制關系,互為關聯企業(yè)。其中8公司在2006年期間為免稅企業(yè),人公司利用對其的實質控制權,將自己的收入轉移到免稅公司欲以逃稅,轉移收入合計810萬元。實際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7654500元。(五)應對反避稅策略本案避稅失敗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未隔斷人公司與B公司的關聯關系;第二,未由8公司實際提供勞務。如果企業(yè)想享受免稅待遇,應當設立免稅公司,并由免稅公司來實際提供勞務。不能由其他公司提供勞務,而由免稅公司取得收入。此時的免稅公司就成了一個收錢公司,這是非常明顯的避稅行為,極易為稅務機關察覺。企業(yè)在設立免稅公司時,為了避免被認定為關聯企業(yè),應當對照關聯企業(yè)的標準,在資金、人員等方面隔斷二者之間的關聯關系。四、轉換所得性質避稅與反避稅(一)納稅籌劃思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guī)定,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按照以下原則確定:①銷售貨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動發(fā)生地確定;②提供勞務所得,按照勞務發(fā)生地確定;③轉讓財產所得,不動產轉讓所得按照不動產所在地確定,動產轉讓所得按照轉讓動產的企業(yè)或者機構、場所所在地確定,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按照被投資企業(yè)所在地確定;④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業(yè)所在地確定;⑤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照負擔、支付所得的企業(yè)或者機構、場所所在地確定,或者按照負擔、支付所得的個人的住所地確定;⑥其他所得,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確定。由于不同所得來源地的判斷原則不同,因此,將一種所得轉變?yōu)槠渌靡院?,就可以相對容易地避稅。例如,利息所得按照負擔、支付所得的企業(yè)或者機構、場所所在地確定,或者按照負擔、支付所得的個人的住所地確定,改變所得來源地比較困難。而股權轉讓所得按照被投資企業(yè)所在地確定,而被投資企業(yè)所在地相對比較容易改變,通過設立中間層公司即可將股權轉讓所得轉移至境外。(二)反避稅制度《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第93條規(guī)定,稅務機關應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審核企業(yè)是否存在避稅安排,并綜合考慮安排的以下內容:①安排的形式和實質;②安排訂立的時間和執(zhí)行期間;③安排實現的方式;④安排各個步驟或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⑤安排涉及各方財務狀況的變化;⑥安排的稅收結果?!短貏e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第94條規(guī)定,稅務機關應按照經濟實質對企業(yè)的避稅安排重新定性,取消企業(yè)從避稅安排獲得的稅收利益。對于沒有經濟實質的企業(yè),特別是設在避稅港并導致其關聯方或非關聯方避稅的企業(yè),可在稅收上否定該企業(yè)的存在。(三)法律政策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第一次修正,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第二次修正)。(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2007年12月6日頒布,國務院令〔2007〕第512號,自2008年1月1日起實施)。(3)《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fā)〔2009〕2號)。(四)反避稅案例【例1-7】2003年3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某公司(簡稱B公司)與烏魯木齊市某公司(簡稱C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液化天然氣生產和銷售的公司(簡稱人公司)。注冊資金8億元人民幣,其中8公司為主要投資方,出資7.8億元,占注冊資金的97.5%,CN司出資2000萬元,占注冊資金的2.5%。2006年7月,人公司出資方8公司和CN司與某巴巴多斯的公司(簡稱0公司)簽署了合資協(xié)議,0公司通過向8公司購買其在人公司所占股份方式參股人公司。0公司支付給8公司3380萬美元,占有了A公司33.32%的股份。此次股權轉讓后,A公司的投資比例變更為:B公司占64.18%,C公司占2.5%,D公司占33.32%。合資協(xié)議簽署27天后,投資三方簽署增資協(xié)議,8公司增加投資2.66億元人民幣6公司出售其股權所得3380萬美元)。增資后,A公司的注冊資本變更為10.66億元人民幣,各公司相應持股比例再次發(fā)生變化。其中,8公司占73.13%,0公司占24.99%,CN司占1.88%。2007年6月,0公司決定將其所持有的人公司24.99%的股權以4596.8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8公司,并與B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xié)議,由B公司支付D公司股權轉讓款4596.8萬美元。至此,D公司從2006年6月與中方簽訂3380萬美元的投資協(xié)議到2007年6月轉讓股權撤出投資(均向中方同一家公司買賣股份),僅一年的時間取得收益1217萬美元。在為轉讓股權所得款項匯出境外開具售付匯證明時,付款單位代收款方D公司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要求開具不征稅證明。理由是:根據中國和巴巴多斯稅收協(xié)定”第十三條財產收益”的規(guī)定,該筆股權轉讓款4596.8萬美元應僅在巴巴多斯征稅。(2010年3月,中國同巴巴多斯已經重新修訂了協(xié)定。即使根據新修訂的稅收協(xié)定,如果不進行反避稅調整的話,由于巴巴多斯公司持有境內股權比例不超過25%,在中國也無須納稅。)烏魯木齊市國稅局及時對此項不征稅申請進行了研究,并將情況反映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國稅局,引起了上級機關的高度重視,圍繞居民身份的確定及稅收協(xié)定條款的適用問題開展了調查,發(fā)現了種種疑點。疑點一:0公司是美國NB投資集團于2006年5月在巴巴多斯注冊成立的企業(yè)。在其注冊一個月后即與中方簽訂投資合資協(xié)議,而投入的資金又是從開曼開戶的銀行匯入中國的。該公司投資僅一年就將股份轉讓,并轉讓收益高達1217萬美元,折合人民幣9272萬元,收益率36%,并且不是企業(yè)實際經營成果,而是按事前的合同約定的。(收益率達到36%,說明利率為36%,可以想象該交易是這樣的:美國NB投資集團要借款給人公司,借款利率為36%。美國NB投資集團要繳納3.6%的預提所得稅,為此采取了“假股權真?zhèn)鶛唷钡姆绞?,同時利用中巴協(xié)定股權轉讓所得不征稅條款,避免繳納中國的股權轉讓所得預提所得稅。)疑點二:關于0公司的居民身份問題,稅務機關提出了疑問。為此,0公司提供了由我駐巴巴多斯大使館為其提供的相關證明,稱其為巴巴多斯居民。但該證明文件只提到0公司是按巴巴多斯法律注冊的,證明該法律的簽署人是真實的;同時該公司還出具了巴巴多斯某律師證明文件,證明D公司是依照“巴巴多斯法律”注冊成立的企業(yè),成立日期為2006年5月10日(同年7月即與我國公司簽署合資協(xié)議),公司地址為巴巴多斯XX大街XX花園。但公司登記的三位董事都是美國國籍,家庭住址均為美國XX州XX鎮(zhèn)XX街XX號。疑點三:0公司作為合資企業(yè)的外方,并未按共同投資、共同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進行投資,而是只完成了組建我國中外合資企業(yè)的有關法律程序,便獲取了一筆巨額收益。從形式上看是投資,而實際上卻很難判斷是投資、借款或融資,還是僅僅幫助國內企業(yè)完成變更手續(xù),或者還有更深層次的其他經濟問題。根據中巴稅收協(xié)定,此項發(fā)生在我國的股權轉讓收益我國沒有征稅權,征稅權在巴方。在D公司是否構成巴巴多斯居民的身份尚未明確的情況下,付款方一一股權回購公司一一多次催促稅務部門盡快答復是否征稅并希望稅務部門配合辦理付款手續(xù)。根據付款協(xié)議,如果付款方不按時匯款,將額外支付高額的利息。為了避免中方企業(yè)遭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國稅局同意烏魯木齊市國稅局及付款方提議,對股權轉讓款先行匯出,但扣留相當于應納稅款部分的款項,余額部分待0公司能否享受稅收協(xié)定待遇確定后再做決定。對此,烏魯木齊市國稅局一方面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開展對0公司居民身份的取證工作,判定是否可以執(zhí)行中巴稅收協(xié)定;另一方面將案情進展情況及具體做法及時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國稅局匯報并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國稅局向稅務總局報告。稅務總局啟動了稅收情報交換機制,最終確認0公司不屬于巴巴多斯的稅收居民,不能享受中巴稅收協(xié)定的有關規(guī)定,對其在華投資活動中的所得應按國內法規(guī)定處理。2008年7月完成了該項916.4萬元稅款的入庫工作。至此,此項工作順利結束。(五)應對反避稅策略本案反避稅調查的核心是0公司是否屬于巴巴多斯的稅收居民,是否可以享受中巴稅收協(xié)定的有關規(guī)定。由于0公司在巴巴多斯沒有經濟實質,因此,無法被認定為巴巴多斯的稅收居民。因此,該類避稅方案的核心在于將避稅地公司變成具有經濟實質的公司,其方法主要包括具有真實經營業(yè)務,具有真實注冊資本,具有一定的員工和相對復雜的資產負債。此類反避稅不需要考慮0公司的設立是否具有合理商業(yè)目的,因此,使用合理商業(yè)目的來應對反避稅是沒有用的,必須從經濟實質角度入手。五、將所得存放境外避稅與反避稅(一)納稅籌劃思路個人將所得存放境外避稅的常用手段包括:①低價購買股權,取得股息,將勞務報酬轉化為股息;股息的稅負為20%,勞務報酬的稅負則可以接近36%;②利用低價授予股權再高價收購,將勞務報酬轉化為財產轉讓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的稅負為20%,勞務報酬的稅負則可以接近36%;③利用家庭成員獲得所得,分散所得,降低相關稅收負擔;④將所得存放境外,通過瞞報的方式逃避中國的納稅義務。(二)反避稅制度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都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有住所的個人,是指因戶籍、家庭、經濟利益關系而在中國境內習慣性居住的個人。個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和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所得為實物的,應當按照取得的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無憑證的實物或者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明顯偏低的,參照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為有價證券的,根據票面價格和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為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的,參照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三)法律政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七次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1994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42號發(fā)布,2018年12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07號第四次修訂)。(四)反避稅案例【例1-8】2007年之前,XXX集團董事長XXX一直自稱“中國最廉價的CEO“。2007年8月,一名自稱“稅務研究愛好者”的舉報人,實名舉報XXX隱瞞巨額境內外收入,未如實申報個人所得稅。國家稅務總局收到舉報后,迅速督促杭州地稅局查辦,2007年11月杭州地稅局稽查局正式立案。XXX于2007年10月突擊補交了2億多元的稅款,使其成為中國一次補稅最多的個人。1996年,xx以及xxx各合資企業(yè)與XXX簽訂了《服務協(xié)議》,XX將一些子公司的部分股權以1元/股的低價“獎勵”給XXX?!斗諈f(xié)議》和《獎勵股協(xié)議》對乂乂乂的稅務責任有明確約定,即X乂乂對自己的收入,要“負責在中國及其他地區(qū)的任何種類的稅款、收費或征費”。稅務部門從XX獲得的銀行往來憑證顯示,1996—2005年,XXX累計獲得“服務費”842萬美元;在“獎勵股”安排中,XX將若干境外子公司的若干股權“獎勵”給乂乂乂,1996—2006年,乂乂乂從這兩家公司的股權分紅中,累計獲得資金1505萬美元;其余4000多萬美元,則是XX和金加投資以回購上述兩公司股權名義,向XXX支付的款項。其中,XX曾因XXX撮合其與樂百氏公司的聯姻,以一家境外子公司股權回購的模式,給予XXX100余萬美元的獎勵。根據XXX本人的要求,這些資金都打入了在香港開立的多個銀行賬戶,這些賬戶分別屬于XXX本人、其妻XXX、其女XXX,以及xxx集團黨委書記XXX。總金額約為7100萬美元。(五)應對反避稅策略乂乂乂避稅失敗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以個人名義取得所得,為日后稅務機關的調查留下了證據;第二,存放在香港銀行,其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及其公開性為稅務機關調查打開了方便之門;第三,僅做簡單節(jié)稅安排,沒有為日后可能出現的避稅調查留出退路;第四,將個人收入信息置于商場合作伙伴之手,為日后的紛爭和檢舉留下了隱患。XXX可以選擇如下成功避稅方案:第一,在避稅地(如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開曼群島、薩摩亞、伯利茲、巴哈馬等)設立海外公司,以公司的名義持股,公司取得股息,公司再轉讓股權獲得股權轉讓所得,將個人勞務報酬轉入境外公司,境外公司只要不分配股息,個人就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個人在境外的消費和投資可以由公司進行;第二,即使有部分所得需要以個人的名義取得,也應當依法納稅,或者存在保密制度比較完善的瑞士銀行;第三,即使需要向他人提供匯款賬戶,也應當設置中轉賬戶,在取得收入之后及時轉移資金,避免將自己的開戶信息泄露給他人。六、個人股權轉讓避稅與反避稅(一)納稅籌劃思路個人股權轉讓在監(jiān)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個人只需要到工商局辦理股東變更手續(xù),并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在監(jiān)管較嚴必須納稅的情況下,個人可以采取兩種方式避稅:通過股權贈予的方式避稅以及通過平價或者低價轉讓股權。(二)反避稅制度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加強股權轉讓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管理的通知》(國稅函〔2009〕285號)的規(guī)定,股權交易各方在簽訂股權轉讓協(xié)議并完成股權轉讓交易以后至企業(yè)變更股權登記之前,負有納稅義務或代扣代繳義務的轉讓方或受讓方,應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扣繳)申報,并持稅務機關開具的股權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完稅憑證或免稅、不征稅證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股權變更登記手續(xù)。根據2010年12月14日發(fā)布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計稅依據核定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7號),個人股權轉讓所得的反避稅制度如下。第一,自然人轉讓所投資企業(yè)股權(份)(簡稱股權轉讓)取得所得,按照公平交易價格計算并確定計稅依據。計稅依據明顯偏低且無正當理由的,主管稅務機關可采用本公告列舉的方法核定。第二,計稅依據明顯偏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