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苓湯-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幼科全書-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四苓湯-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幼科全書-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四苓湯-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幼科全書-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四苓湯-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幼科全書-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四苓湯-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幼科全書-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76四苓湯_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_幼科全書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四苓湯_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_幼科全書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291.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291.2. 功效:痘后泄瀉。 291.3. 來源:《醫(y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幼科全書》。 29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 292. 相似度86%:木香理中湯 292.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木香、甘草、干姜。 292.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292.3. 加:木香 292.4. 減:豬苓、澤瀉 292.5. 功效:小兒瘡疹。 292.6. 來源:《直指小兒》卷五。 293. 相似度83%:君苓湯 293.1. 組成:人參1錢,白術(shù)(蜜炙)1錢,茯苓1錢,甘草1錢,澤瀉1錢,豬苓1錢。 293.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293.3. 加:茯苓 293.4. 減:干姜 293.5. 功效:產(chǎn)后熱瀉,小便不利,腸垢,口渴,痛一陣下一陣者。 293.6. 來源:《葉氏女科》卷三。 304. 相似度78%:理苓湯 304.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茯苓、白術(shù)、澤瀉、桂枝。 304.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04.3. 加:茯苓、桂枝 304.4. 功效: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產(chǎn)后霍亂,脈緊細(xì)者。 304.5.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305. 相似度78%:二宜丸 305.1. 組成:豬苓、茯苓、白術(shù)、澤瀉、桂枝、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 305.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05.3. 加:茯苓、桂枝 305.4. 功效:泄瀉。 305.5. 來源:《朱氏集驗(yàn)方》卷六引《梁氏總要方》。 306. 相似度71%:參術(shù)散 306.1. 組成:人參1錢,白術(shù)1錢,豬苓1錢,干姜1錢,澤瀉3錢,赤茯苓3錢,木通3錢。 306.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06.3. 加:赤茯苓、木通 306.4. 減:甘草 306.5. 功效:嬰孩小兒,初受濕氣,身體疼痛,發(fā)熱惡風(fēng),多汗,面浮,作嘔,小便不利。 316.6. 來源:《幼科證治大全》引《全幼心鑒》。 317. 相似度71%:參苓散 317.1. 組成:人參2分,白術(shù)2分,豬苓2分,澤瀉2分,干姜(炮)2分,赤茯苓2錢,木通2錢。 317.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17.3. 加:赤茯苓、木通 317.4. 減:甘草 317.5. 功效:小兒受濕,身痛面浮,發(fā)熱惡風(fēng),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317.6. 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八十八。 318. 相似度71%:加味保元湯 318.1. 組成:人參、豬苓、澤瀉、白術(shù)(土炒)、黃耆(蜜炙)、赤茯苓、甘草(炙)。 318.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18.3. 加:黃耆、赤茯苓 318.4. 減:干姜 318.5. 功效:痘瘡水泡,形大皮薄,內(nèi)含一包清水,手足獨(dú)密,身面俱少。 318.6. 來源:《金鑒》卷五十七。 319. 相似度71%:春澤湯 329.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甘草(炙)。 329.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29.3. 加:茯苓、肉桂 329.4. 減:干姜 329.5. 功效:腸虛泄瀉,小便不利。 329.6. 來源:《醫(yī)鈔類編》卷十。 3210. 相似度71%:利水益元散 3210.1. 組成:茯苓半兩,白術(shù)半兩,人參半兩,豬苓半兩,澤瀉半兩,滑石(水飛)6兩,甘草3錢。 3210.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210.3. 加:茯苓、滑石 3210.4. 減:干姜 3210.5. 功效:濕熱蠱證,二便不利,正氣虧虛。 3210.6. 來源:《簡明醫(yī)彀》卷三。 3211. 相似度67%:溫中散 3211.1.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半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姜1分(炮裂銼),白術(shù)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 3211.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211.3. 加:厚樸、桂心 3311.4. 減:豬苓、澤瀉 3311.5. 功效:小兒霍亂,吐瀉不止,小腹痛,面色青黃,四肢冷。 3311.6. 來源:《圣惠》卷八十四。 3312. 相似度67%:溫中散 3312.1. 組成:白術(shù)1兩,干姜1兩,甘草6錢,人參7錢,茯苓8錢。 3312.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312.3. 加:茯苓 3312.4. 減:豬苓、澤瀉 3312.5. 功效:感寒腹痛,吐瀉。 3312.6. 來源:《活人心統(tǒng)》卷一。 3313. 相似度67%:干姜附子湯 3313.1. 組成:干姜、附子、人參、白術(shù)、甘草。 3313.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313.3. 加:附子 3313.4. 減:豬苓、澤瀉 3313.5. 功效:陰癥發(fā)躁,及發(fā)汗或下之后,晝?nèi)詹幻?,夜安靜,脈來沉細(xì)。 3313.6. 來源:《傷寒全生集》卷二。 3314. 相似度67%:溫中湯 3414.1. 組成:人參、干姜(炮)、白術(shù)、甘草(炙)、當(dāng)歸(切,焙)各等分。 3414.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414.3. 加:當(dāng)歸 3414.4. 減:豬苓、澤瀉 3414.5. 功效:霍亂吐下,虛煩不止,腹中絞痛。 3414.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3415. 相似度67%:補(bǔ)中湯 3415.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橘紅1兩,茯苓1兩。 3415.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415.3. 加:橘紅、茯苓 3415.4. 減:豬苓、澤瀉 3415.5. 功效:泄瀉。 3415.6. 來源:《易簡》。 3416. 相似度67%:霹靂散 3416.1. 組成:熟附子、人參、甘草、白術(shù)、干姜、細(xì)茶1撮。 3416.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416.3. 加:熟附子、細(xì)茶 3416.4. 減:豬苓、澤瀉 3516.5. 功效:陰極發(fā)煩躁,陰極似陽,身熱面赤,煩躁不能飲水,脈沉細(xì)或伏絕。 3516.6. 來源:《傷寒全生集》卷四。 3517. 相似度67%:人參調(diào)胃膏 3517.1. 組成:人參(去蘆)1兩,白術(shù)1兩,丁香1兩,干姜(炮)半兩,甘草半兩,赤茯苓半兩。 3517.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517.3. 加:丁香、赤茯苓 3517.4. 減:豬苓、澤瀉 3517.5. 功效:小兒霍亂吐逆,服藥不下,煩渴者。 3517.6. 來源:《衛(wèi)生總微》卷十。 3518. 相似度67%:附子麻黃湯 3518.1.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節(jié))、白術(shù)、干姜、甘草(炙)、人參各等分。 3518.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518.3. 加:附子、麻黃 3518.4. 減:豬苓、澤瀉 3518.5. 功效:寒濕所中,昏暈緩弱,或腰背強(qiáng)急,口?,語聲混濁,心腹(月真)脹,氣上喘,不能轉(zhuǎn)動(dòng)。 3518.6. 來源:《三因》卷二。 3619. 相似度67%:平胃丸 3619.1. 組成:甘草(炙,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干姜(炮裂)半兩,麥糵(炒)1兩。 3619.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619.3. 加:枳殼、麥糵 3619.4. 減:豬苓、澤瀉 3619.5. 功效:虛勞胃氣不調(diào),不能食,冷即腹脹泄利。 3619.6.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 3620. 相似度67%:理中丸 3620.1.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干姜1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shù)1兩。 3620.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620.3. 減:豬苓、澤瀉 3620.4. 功效:霍亂,或吐或?yàn)a,口干大渴,頭疼體痛。 3620.5. 來源:《圣惠》卷四十七。 3621. 相似度67%:小理丸 3621.1. 組成:人參15兩(揀得12兩),干姜10兩(揀得8兩),甘草7兩6分(揀得6兩),白術(shù)8兩(揀得6兩)。 3621.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721.3. 減:豬苓、澤瀉 3721.4.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引《御醫(yī)撮要》。 3722. 相似度67%:理中丸 3722.1. 組成:白術(shù)2兩,干姜2兩(炮),人參2兩,甘草2兩(炙),大麥糵2兩(炒黃)。 3722.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722.3. 加:大麥糵 3722.4. 減:豬苓、澤瀉 3722.5. 功效:霍亂吐利,宿食不消。 3722.6. 來源:《外臺(tái)》卷六引《延年秘錄》。 3723. 相似度67%:理中丸 3723.1. 組成:人參1兩,白術(shù)1兩,干姜1兩,甘草(炙)1兩。 3723.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723.3. 減:豬苓、澤瀉 3723.4. 功效:霍亂。 3723.5. 來源:《千金翼》卷十八。 3724. 相似度67%:香砂理中丸 3724.1. 組成:人參2兩,白術(shù)(炒)2兩,干姜(炮)2兩,甘草(炙)2兩,木香半兩,砂仁(炒)半兩。 3824.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824.3. 加:木香、砂仁 3824.4. 減:豬苓、澤瀉 3824.5. 功效:脾胃冷弱,陰陽虧損,腹痛吐瀉,反胃噎膈,及寒痹。 3824.6. 來源:《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三。 3825. 相似度67%:香砂理中湯 3825.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藿香、砂仁。 3825.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825.3. 加:藿香、砂仁 3825.4. 減:豬苓、澤瀉 3825.5. 功效:腹中寒痛、水鳴,欲得熱手按,及熱物熨者。 3825.6. 來源:《赤水玄珠》卷四。 3826. 相似度67%:甘草飲 3826.1. 組成:甘草2兩(炙),人參2兩,干姜4兩,厚樸2兩(炙),白術(shù)2兩。 3826.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826.3. 加:厚樸 3826.4. 減:豬苓、澤瀉 3826.5. 功效:脾腎冷氣乘心,痛悶吐利,四肢逆冷,或煩疼。 3926.6. 來源:《外臺(tái)》卷六引《延年秘錄》。 3927. 相似度67%:人參湯 3927.1. 組成:桂心3兩,甘草(炙)3兩,人參2兩,干姜2兩,防風(fēng)2兩,白術(shù)1兩半。 3927.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927.3. 加:桂心、防風(fēng) 3927.4. 減:豬苓、澤瀉 3927.5. 功效:肺客熱,并心肝家氣。 3927.6. 來源:《外臺(tái)》卷十引《古今錄驗(yàn)》。 3928. 相似度67%:桂附理中湯 3928.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桂、附。 3928.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3928.3. 加:桂、附 3928.4. 減:豬苓、澤瀉 3928.5. 功效:腎虛呃逆。妊娠痢疾。 3928.6. 來源:《證治寶鑒》卷五。 3929. 相似度67%:連理湯 3929.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茯苓、連。 3929.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029.3. 加:茯苓、連 4029.4. 減:豬苓、澤瀉 4029.5. 功效:脾胃虛寒,內(nèi)蘊(yùn)濕熱,瀉痢煩渴,吞酸腹脹,小便赤澀者 4029.6. 來源:《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4030. 相似度67%:半附理中湯 4030.1. 組成:半夏(上)、附子、人參、白術(shù)、干姜(各中)、甘草(下)。 4030.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030.3. 加:半夏、附子 4030.4. 減:豬苓、澤瀉 4030.5. 功效:胃中虛冷,嘔吐不止。 4030.6. 來源:《產(chǎn)科發(fā)蒙》卷二。 4031. 相似度67%:苓桂理中湯 4031.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肉桂、茯苓。 4031.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031.3. 加:肉桂、茯苓 4031.4. 減:豬苓、澤瀉 4031.5. 功效:火虛上乏,口糜,泄瀉。 4031.6. 來源:《金鑒》卷四十二。 4132. 相似度67%:和中散 4132.1. 組成:厚樸(姜汁制炒)1錢半,人參1錢,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炮)6分,甘草(炙)6分。 4132.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132.3. 加:厚樸、茯苓 4132.4. 減:豬苓、澤瀉 4132.5. 功效:小兒中焦停寒或夾宿食,痘瘡欲出來出而吐利者。 4132.6. 來源:《準(zhǔn)繩_幼科》卷四。 4133. 相似度67%:桂枝人參湯 4133.1. 組成:桂枝4兩(別切),甘草4兩(炙),白術(shù)3兩,人參3兩,干姜3兩。 4133.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133.3. 加:桂枝 4133.4. 減:豬苓、澤瀉 4133.5. 功效: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4133.6. 來源:《傷寒論》。 4134. 相似度67%:桂心散 4134.1. 組成:桂心1兩,甘草1兩,白術(shù)3分,人參3分,干姜3分(炮)。 4134.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234.3. 加:桂心 4234.4. 減:豬苓、澤瀉 4234.5. 功效:傷寒表熱未除,數(shù)下之,遂夾熱而利,利不止,腹痞滿,表里不解者。 4234.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4235. 相似度67%:理中丸 4235.1. 組成:人參8分,白術(shù)8分,甘草8分(炙),干姜6分,高良姜8分,桂心6分。 4235.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235.3. 加:高良姜、桂心 4235.4. 減:豬苓、澤瀉 4235.5. 功效:冷熱不調(diào),霍亂吐痢,宿食不消。 4235.6. 來源:《外臺(tái)》卷六引《廣濟(jì)方》。 4236. 相似度67%:四順丸 4236.1. 組成:人參、干姜、白術(shù)各1兩,甘草(炙)2兩。 4236.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236.3. 減:豬苓、澤瀉 4236.4. 功效:少陰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微冷;傷寒身無熱,脈沉苦煩,默默不欲見光,腹痛下痢,或無脈可診。 4336.5.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五十七引《傷寒指掌圖》。 4337. 相似度67%:思食大人參丸 4337.1. 組成:白術(shù)2兩半,人參2兩,山藥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甘草(炙)1兩半,干姜(炮)半兩。 4337.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337.3. 加:山藥、附子 4337.4. 減:豬苓、澤瀉 4337.5. 來源:《簡易方》引石大夫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一○○)。 4338. 相似度67%:柿蒂丁香飲 4338.1. 組成:干姜1錢,人參1錢,甘草1錢,白術(shù)1錢,丁香1錢,柿蒂1錢。 4338.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338.3. 加:丁香、柿蒂 4338.4. 減:豬苓、澤瀉 4338.5. 功效:虛寒呃逆。 4338.6. 來源:《一盤珠》卷三。 4339. 相似度67%:石膏理中湯 4339.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石膏。 4339.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439.3. 加:石膏 4439.4. 減:豬苓、澤瀉 4439.5. 功效:霍亂后轉(zhuǎn)筋者。 4439.6. 來源:《杏苑》卷三。 4440. 相似度67%:生姜理中湯 4440.1. 組成: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生姜。 4440.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440.3. 加:生姜 4440.4. 減:豬苓、澤瀉 4440.5. 功效:霍亂不渴者。 4440.6. 來源:《保命歌括》卷十九。 4441. 相似度67%:調(diào)中白術(shù)煎 4441.1. 組成:人參半兩,白術(shù)半兩,干姜半兩,甘草半兩,青皮半兩,橘皮半兩。 4441.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441.3. 加:青皮、橘皮 4441.4. 減:豬苓、澤瀉 4441.5. 功效:胸膈窒塞,噫不通,噎痞喘滿,食飲遲化,痰飲留滯,腹脅脹滿,傳道不勻,或秘或澀,脾胃易傷,心腹疼痛,霍亂嘔吐,食飲不下,恚怒氣逆,憂思結(jié)氣,或作奔沖,胸脅刺痛,短氣好眠,全不思飲食。 4541.6. 來源:《雞峰》卷二十。 4542. 相似度67%:四倍丸 4542.1. 組成:人參(去蘆頭)1兩,甘草2兩(炙),干姜4兩(炮),白術(shù)8兩。 4542.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542.3. 減:豬苓、澤瀉 4542.4. 功效:泄瀉,吐逆,心腹痛。 4542.5.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六。 4543. 相似度67%:四君加姜附湯 4543.1. 組成:白術(shù)1兩,茯苓5錢,附子1錢,人參5錢,甘草1錢,干姜1錢。 4543.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543.3. 加:茯苓、附子 4543.4. 減:豬苓、澤瀉 4543.5. 功效:冬月傷寒4-5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嘔。 4543.6. 來源:《辨證錄》卷一。 4544. 相似度67%:春澤湯 4544.1. 組成:人參、白術(shù)、茯苓、澤瀉、豬苓。 4544.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644.3. 加:茯苓 4644.4. 減:干姜、甘草 4644.5. 功效:傷暑煩渴,引飲無度,兼治傷寒溫?zé)?,表里未解,煩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4644.6. 來源:《得效》卷二。 4645. 相似度67%:腎著湯 4645.1. 組成:人參、干姜、白術(shù)、甘草、茯苓各等分。 4645.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645.3. 加:茯苓 4645.4. 減:豬苓、澤瀉 4645.5. 功效:中濕,關(guān)節(jié)一身盡痛,小便自利,脈沉緩而微。 4645.6. 來源:《普濟(jì)方》卷一○八引《如宜方》。 4646. 相似度67%:調(diào)中丸 4646.1. 組成:人參5兩,茯苓5兩,甘草5兩,白術(shù)5兩,干姜4兩。 4646.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646.3. 加:茯苓 4646.4. 減:豬苓、澤瀉 4646.5. 功效:腹冷氣,不能食,及少氣。 4646.6. 來源:《醫(yī)心方》卷九引《廣濟(jì)方》。 4747. 相似度67%:丁附理中湯 4747.1. 組成:丁香、附子、干姜、人參、白術(shù)、甘草。 4747.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747.3. 加:丁香、附子 4747.4. 減:豬苓、澤瀉 4747.5. 功效:傷寒胃寒呃逆;及服寒涼藥過多,傷胃呃忒。 4747.6. 來源:《傷寒全生集》卷三。 4748. 相似度67%:丁香溫中丸 4748.1. 組成:人參半兩,白術(shù)半兩,甘草半兩,干姜(炮)半兩,熟附子1分,丁香1分。 4748.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豬苓、澤瀉。 4748.3. 加:熟附子、丁香 4748.4. 減:豬苓、澤瀉 4748.5. 功效:小兒嘔吐瀉痢,腹痛減食,四肢冷。 4748.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圓端效方》。 4749. 相似度67%:附子理苓湯 4749.1. 組成:附子(炮)1錢5分,干姜(炮)1錢,甘草(炙)5分,人參(去蘆)1錢,白術(shù)(炒)1錢,豬苓1錢,赤茯苓(去皮)1錢,澤瀉1錢,官桂1錢。 4749.2. 原方對(duì)照:人參、干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